- 324.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5章资本的运动5.1考点难点精讲一、产业的资本循环1.产业资本循环的定义产业资本是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从其最初形态即货币资本的职能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运动就是资本循环。2.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都要经过购买、生产和销售三个阶段。(1)购买阶段:就是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把手中的货币转化为商品,完成货币资本到生产资本形式的转化。用公式表示就是:/AG—W\Pm这里,G代表货币,—代表流通过程,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在这一阶段,资本首先以货币的形式出现,一方面,货币资本承担着货币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另一方面又承担了资本的职能,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因为它购买的是进行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2)生产阶段:资本家用购买的商品从事生产消费。资本家完成资本的生产过程,生产出新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价值大于它的生产要素的价值。用公式表示就是:╱AW…P…W′╲pm在这一阶段上,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不仅发挥着一般生产要素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发挥着资本的作用,执行了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也正是这一缘故,生产阶段是整个产业资本循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阶段。生产资本在执行职能后所得到的产品不只是商品,而是孕育着剩余价值的商品。经过生产过程,生产资本变成商品资本,这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二阶段的内容。(3)销售阶段:就是资本家把生产过程生产出来的商品拿到市场上出卖,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其公式是:W′—Gˊ。在这一阶段中,W′虽执行着商品的职能,使价值从商品形式变成货币形式,但W′已不是一个简单的商品,而是已经增值、已经添进了一个剩余价值的资本价值的承担者。商品资本的职能将使待实现的价值和剩余价值重新变为货币。把商品资本变为货币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阶段的内容,也是最后一个环节。资本循环的上述三个阶段是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的。资本只有不断地由一个阶段转入到下一个阶段,循环才能顺利进行。同时,当货币资本Gˊ作为第一个循环的终结时,并不会退出循环,而是第二个循环的开始。在上述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中,第一、三阶段是流通过程,第二阶段是生产过程,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是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3.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货币资本\n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结合,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通过商品的销售,实现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4.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式产业资本在循环中不仅存在三种形式,经历三个阶段,而且采取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1)货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货币资本为出发点,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然后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最后出卖商品,取得比预付的货币更多的货币。这个过程用公式表示就是:G─W…P…W/─G/货币资本的循环的特点: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中最典型、最片面、也是最一般的形式。说它是最典型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动机和目的是获得剩余价值,表现得最明显;说它是最片面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不仅把货币作为过程的开始和终结,而且直截了当地表明货币资本可以带来更多的货币,似乎货币本身可以生产出更多的货币;说它是最一般的,是因为货币资本循环的反复运动已经包括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2)生产资本的循环。就是以生产资本在生产过程(P)中发挥作用为出发点,经过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然后经过流通过程,把W卖出去,换成货币(G/),使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再用货币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使货币资本再回到生产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P…W′—G′—W…P生产资本的循环,表示生产资本职能的周期更新,表明资本的生产过程是增殖价值的再生产过程。生产资本循环的特点:①货币资本的循环,不表示资本的再生产,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表示资本的再生产。②货币资本的循环以生产过程为媒介,两头是流通过程,中间是生产过程,而生产资本的循环以流通过程为媒介,两头都是生产过程,而中间是流通过程。③生产资本的循环告诉我们,剩余价值不是来自流通过程,而是来自生产过程。但是,它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假象,似乎资本主义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而是为生产而生产。生产资本的循环直接体现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货币资本的循环从形式上看,好像货币自身就能带来更多的货币,而生产资本的循环则是纠正了这种欺骗性。在生产资本的循环中,货币只是转瞬即逝的因素,资本只有迅速地抛弃这种形式才能再转化为生产资本的形式,从而执行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货币本身并不表现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但是,生产资本却又带有另一种欺骗性,这就是,生产资本的循环把资本主义生产表现为生产的扩大,为生产而生产,似乎生产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为了追求剩余价值。(3)商品资本的循环。就是以商品资本为出发点,经过出卖过程,把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然后用货币购买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入生产过程,生产出带有剩余价值的商品,由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用公式表示就是:W′—G′—W…P…W′。商品资本循环的特点:①它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商品。②作为起点的商品资本的价值,是已经增殖了的价值,它的价值是预付资本价值加上剩余价值。③它前面是卖和买两个流通过程,最后是生产过程。④它不仅包括资本价值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它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货币资本循环是以货币形式预付的待增殖的资本价值开始的,生产资本循环是从作为生产剩余价值的资本开始的,商品资本循环则是从增大了的资本价值开始的,这使它与前两种循环形式相区别。商品资本的循环以W为起点,它包括资本价值运动和剩余价值运动、资本运动和收入运动、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这些运动的总和构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因此,商品资本的循环是体现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最适当形式。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n5.产业资本三种循环的统一上面分别考察了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它们都从一个方面反映了资本的运动,因而带有片面性。在现实的循环中,每一个特殊的循环都以其他循环为前提,而且每一种形式的循环的反复已经包含了其他形式的循环进行。因此,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第一,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第二,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以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回到生产资本形态上;商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回到商品资本形态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二、资本周转1.资本周转的定义为了实现资本的不断增殖,资本家就必须使他的资本不断地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这种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n2.资本周转速度资本周转的中心问题是周转速度。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所以,资本周转速度可以用周转时间或周转次数两种方法来表示。3.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资本在周转过程中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加流通时间就是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1)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生产产品而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受产品性质和生产技术与效率高低的影响。(2)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它主要包括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而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正常的休工时间(设备的正常保养期、节假日或其他正常的劳动间歇期等)。(3)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等已经购买但尚未投入生产过程的时间。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1)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受生产要素供应条件的影响。(2)售卖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它主要受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的制约。周转时间的长短,标志着周转速度的快慢。周转时间越短,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时间越长,就表明周转速度越慢,所以,周转时间和周转速度成反比。4.资本周转次数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通常是指在一年内)资本价值周转的次数。周转次数等于一年的时间除以一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用公式表示:一定量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就表明周转速度越快;周转次数越少,就说明周转速度越慢。5.资本周转理论的意义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在这里,马克思把时间的因素纳入对资本运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资本运动的认识除去他的运动阶段、职能形式、并存与继起关系等等方面以外,还增加了资本运动快慢、持续时间长短等内容。通过引入时间因素,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时间因素对预付资本量、价值增殖、以及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等的影响。这些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同时,这一理论反映了社会化商品经济中生产流通在时间方面的一般规律,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归纳起来,马克思的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以下的原理。首先,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资本运动中周转时间与生产规模的关系。资本周转的任何阶段上时间的缩短,都可以减少对资本的占用,这样,节约的资本就可以用于扩大生产规模,增加剩余价值生产。\n第二,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资本在周转过程的不同阶段上对剩余价值创造的作用。马克思把资本周转时间划分为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并进一步把生产时间细分为生产资料进入生产领域但未进入生产过程的时间,即生产资料储备时间;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时间,即劳动期间;劳动期间停止但生产过程仍在继续,听任自然过程对劳动对象发生作用的时间等。通过这种划分,马克思揭示了价值的真正创造过程是劳动者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也就是劳动期间。这样,也就为说明不同时间对提高资本增殖程度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指出:“流通时间和生产时间是互相排斥的。资本在流通时间内不是执行生产资本的职能,因此既不生产商品,也不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流通时间,一般说来,会限制资本的生产时间,从而也会限制它的价值增殖过程。限制的程度与流通时间持续的长短成比例。”可见,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扩大生产规模,减少预付资本,获得更多经济效益,就要设法缩短流通时间,特别是其中商品出售阶段的时间。第三,资本周转理论按照资本不同部分的周转方式将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在此基础上,揭示了生产要素的物质构成对生产资本周转速度的影响。第四,资本周转理论对可变资本周转速度的分析,揭示了周转速度的不同对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增殖程度引起差别的原因,从而消除了现象形态上周转速度较快的资本能带来更多剩余价值的神秘属性。马克思透过资本周转速度不同这一现象,揭示了现象背后预付可变资本与实际使用的可变资本的差别,说明了周转速度加快能够运用较少的预付资本实际使用更多的劳动。第五,资本周转理论不仅揭示了个别资本运动时间对价值增殖的影响,而且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不同的各部门发展中的相互依赖关系,从特定角度说明了各部门能够顺利发展对资源配置的重要意义。二、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1.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定义生产资本按照它的价值转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物质形态全部参加生产过程,而价值逐步转移到新产品中的那部分资本,也就是投在厂房、机器、设备等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流动资本是指在生产资本中,全部一次投入生产过程,价值也一次转移的那部分资本。具体地说,投在原料、材料、辅助材料上的那部分资本,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1)二者价值转移的方式不一样。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而流动资本的价值是一次全部加入到新产品中去的。(2)二者周转时间不一样。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比较长,而流动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较短。固定资本周转一次,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3)二者回收方式和期限不一样。固定资本是一次预付,分批逐渐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间较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收回,全部价值的回收期限较短。(4)二者的物质更新方法不一样。固定资本的多种物质要素在发挥作用的时间内,不需要不断购买和更新,而流动资本的多种要素,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不断地在实物形式上更新。3.固定资本的磨损固定资本的磨损有两种,一种叫有形磨损,也就是物质磨损,另一种叫无形磨损,也就是精神磨损。固定资本的有形损耗是指人们看得见、感觉得到的物质形态上的损耗,所以又叫物质损耗。有形损耗发生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首先,固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使用。如机器使用的强度高、时间长、磨损的程度就大;反之就小。一般地说,这种损耗与固定资本的使用程度成正比例。其次,是由于自然力的影响。例如,作为固定资本的房屋、机器、设备等,时间长了,有的会剥蚀,有的会生锈。这种损耗并不是由它们在生产中的使用所引起的,而是由于闲着不用导致的。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这种损耗与固定资本的使用程度成反比例。\n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是指机器设备在它的价值转移完毕以前,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上的损失。它与物质磨损不同,在物质形态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又叫精神损耗。无形损耗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和以前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使原来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了效能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来机器设备的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价值贬值。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和因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都与生产过程无关,因此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得不到价值补偿,只是一种经济损失。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就以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收回。4.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在物质形式上进行替换,在价值形式上进行补偿,这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必须设立折旧基金。所谓折旧基金就是按照固定资本磨损程度而逐年提取的货币准备金。折旧基金等于固定资本的价值除以它平均使用的年限。5.预付资本总周转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就是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预付资本的平均周转等于一年内固定资本的周转价值与流动资本周转额之和,除以预付资本总额。6.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因此,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2)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劳动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7.加快资本周转速度的作用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对提高剩余价值的生产有重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加速流通资本的周转,可以减少货币资本和商品资本的占用量,从而相应增加生产资本的占用量以扩大再生产,增加剩余价值量,也可以用较少的预付资本维持同样的生产规模。另一方面,加速生产资本的周转,可以节省生产资本的预付量,用较少的生产资本得到同较多生产资本同量的剩余价值量,或者用同量的生产资本获得较多的剩余价值量。\n(2)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从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指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和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剩余价值是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可变资本的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剩余价值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加速可变资本的周转,就会使资本家预付的可变资本减少,而使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增加。剩余价值实际上是由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带来的,从而使得剥削的劳动量增多。(3)资本周转速度不仅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剩余价值的流通也有影响。剩余价值的流通,首先是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资本周转速度快,意味着剩余价值的实现也快,另一方面,加快资本的周转速度也有利于实现剩余价值向生产资本和资本家个人消费资料的转化,从而有利于积累和扩大再生产。8.加快资本周转的途径加快资本周转必须从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基本因素入手,努力缩短资本的周转时间。其主要途径有:从货币资本向生产资本转化的过程看,要充分掌握生产要素供应的市场形势与变化规律,与信誉好、能力强的供应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解决好运输、仓储问题,并合理控制原材料的储备量,努力使供应与生产相适应等等。从生产资本向商品资本转化的过程看,要加快技术进步,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包括劳动生产率在内的全部生产要素的产出率,以减少生产单位产品所需的劳动时间;要加强设备维护,提高机器设备的完好率,并安排好劳动班次,以提高机器设备使用率和减少生产间断的时间;要通过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或培育新品种,缩短劳动对象受自然力作用的时间等。从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过程看,要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把握好市场需求及其变化规律,全面做好市场营销工作;要注意提高和保护企业的商誉、品牌等无形资产的信用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美誉来推动产品与服务的销售;要注意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创新,还要注意调整产品结构,以使市场需求保持良好的态势,等等。从宏观上观察,加快资本周转依赖于产业结构的合理化,重视生产力的空间布局,把生产的规模,结构和布局与市场的规模、结构和分布结合起来,可以带动社会资本的周转。9.关于资本周转速度的测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是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其计算公式是:某企业预付固定资本共1050万元,其中厂房价值300万元,折旧年限为30年;机器设备价值700万元,折旧年限为10年;小工具等价值50万元,折旧年限为5年。另有预付流动资本200万元,平均每3个月周转一次。该企业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三、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1.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的定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企业,首先是作为独立地发挥资本职能的实体存在,它们各自通过自身的循环与周转,实现自己的价值增殖。当资本作为独立地从事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实现活动来发挥资本的职能作用时,就是个别资本。\n但是,这些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个别资本并不是互相孤立、彼此隔绝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首先,每一资本都要和为它提供生产资料的企业联系,购买机器和原材料;其次,又要和消费它的产品的企业联系,向它们出售自己的产品。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个别资本的总和,就构成了社会总资本或社会资本。2.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就是社会总资本的运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交错形成的。3.社会总资本运动与单个资本运动的区别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1)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从单个资本来看,资本家也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工人所得工资也要用于个人消费。但这种个人消费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但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出卖商品的过程,就是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要包括个人消费。(2)正由于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个人消费,所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流通”。(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加入资本流通,另一部分作为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4.社会总产品的构成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不变资本(以C表示)、可变资本(以V表示)和剩余价值(以m表示)。5.社会总产品的实现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实现问题,就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价值补偿,是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实物补偿,是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资本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人们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从何处取得。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关键在于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6.研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意义(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现实要素和出发点。扩大再生产无非就是规模比原来更大的再生产,也就是说,扩大再生产是在简单再生产的基础上,把它的生产规模加以扩充和提高。在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是进行扩大再生产所必经的一个阶段。为了使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第一步必须先达到原有的生产规模,必须首先保证简单再生产,然后以此为出发点,进行扩大再生产。(2)简单再生产是实现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要扩大再生产就必须有一定数量的追加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这些追加的物质要素,都是上一期生产出来的,也就是说,都是原来简单再生产节余和积累的结果。扩大再生产所需的物质资料只能由简单再生产生产出来,扩大再生产只能在简单再生产基础上进行。\n(3)从简单再生产开始是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的运用。这是因为研究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困难不在于积累即剩余价值资本化,而在于两大部类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先把积累因素舍弃掉,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有利于集中注意力来解决这个难题。这样,就为研究扩大再生产奠定了基础。7.简单再生产的基本交换关系马克思研究简单再生产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I4000C+1000V+1000m=6000Ⅱ2000C+500V十500m=3000在以上图式中,第1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都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1)第Ⅱ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第Ⅱ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即500V和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它们将在第Ⅱ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2)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第1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Ⅱ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Ⅱ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即2000C进行交换。(3)第1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还剩下1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1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8.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第一公式I(V+m)=Ⅱ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l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Ⅱ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1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二公式Ⅱ(C+V+m)=I(V+m)+Ⅱ(V+m)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Ⅱ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Ⅱ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第三公式I(C+V+m)=IC+Ⅱ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Ⅰ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9.固定资本的补偿对简单再生产的分析,是抽象掉了固定资本的特点,而假定不变资本的价值会在一年内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但实际上不变资本中固定资本的价值一般是在多年使用中随着其磨损而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固定资本的这个特点,自然会影响到社会总产品的实现。\n固定资本价值补偿的逐年进行和实物补偿的一次进行这一特点,反映在单个资本流通上,便是先卖而不买(即卖掉相当于补偿固定资本价值的那部分商品,而不买进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接着是买而不卖(即利用积累起来的折旧资金一次性买进固定资本的物质要素)。事实上,作为社会总资本的流通,在某一时期,空间上并存着每个资本,必然有一部分处在卖而不买的阶段,而另一部分处在买而不卖的阶段。如果这两部分的卖和买在价值上相等,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就解决了。因此,把固定资本的补偿问题考虑进来,要使社会资本正常实现简单再生产,需要保持这样的比例:即一年间更新的固定资本总额,应当等于当年在货币形态上积累的折旧费的总额。如果两者的价值不等,即使I(V+m)=ⅡC,社会再生产仍不能正常进行。10.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1)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应该是:I(V+m)>ⅡC……………(1)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个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2)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应该是:…………………(2)这个公式中的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Ⅱ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I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11.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1)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Ⅰ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x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I(V+m)大于ⅡC,而且要求:I(V+m)=ⅡC+I△C十Ⅱ△C..................(3)式中,△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公式(1)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而没有回答追加多少生产资料。公式(3)不仅包含I(V+m)>ⅡC即公式(1),而且回答了I(V+m)比ⅡC大出的部分要正好等于第Ⅰ部类和第D部类追加的不变资本,也就是说,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和第Ⅰ部类所提供的生产资料相等。(2)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Ⅱ(C+m-)=I(V+)+I△V+Ⅱ△V………………(4)式中,△V表示追加的可变资本,它的实物形态是追加的消费资料。\n公式(2)只回答扩大再生产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而没有回答它需要追加多少消费资料。公式(4)不仅包含Ⅱ(C+m-)>I(V+)即公式(2),而且回答了Ⅱ(C+m-)比I(V+)大的部分,正好与第J部类和第Ⅱ部类所需要的追加消费资料相等。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也可以用下列公式来表示:I(V+△V+)=II(C+△C)…………(5)这是因为如果把公式(3)即Ⅰ(V+m)=ⅡC+I△C+Ⅱ△C中的Ⅰm分解为Ⅰ△C+Ⅰ△V+Ⅰ即分解为追加的生产资料、追加的消费资料和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的部分。那么,就可得出:IV+I△C+I△V+I=ⅡC+Ⅱ△C+I△C。把等式左右两端相同的部分I△C减去,就会得出公式(5)。扩大再生产的平衡条件和公式告诉我们,扩大再生产的顺利进行,要求第1部类和第Ⅱ部类之间,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必须保持平衡。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是不可能的。由于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不可能自觉地按照社会的客观需要来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因而,社会生产和社会需要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平衡经常遭到破坏。这种矛盾到一定时候只有通过经济危机强制地暂时解决。四、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1.经济危机的周期性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基础。3.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制度下社会再生产矛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和实现方式之间的矛盾,即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和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之间的矛盾。为了使社会再生产能顺利进行,就必须满足社会发展的客观比例:两大部类之间的比例及总供给和总需求的比例。也就是按照社会需要把社会总劳动分配到各个部门中去。但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整个生产是无政府状态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方式,主要是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调节,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比例失调。(2)社会再生产中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的无限扩大同有效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本质上是剩余价值生产,追求剩余价值是资本家生产的惟一目的。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具有无限扩大的内在趋势。但是广大劳动群众的消费职能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生产出来的剩余价值难以完全实现,剩余价值的生产与实现之间发生脱节。(3)资本主义生产与分配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资和利润的对立,决定资本家必然会竭力压低工资水平,从而引发生产与消费的矛盾。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第一,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第二,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这两个基本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必然周期性地爆发。\n5.经济危机的意义资本主义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首先,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每一次的经济危机都不可避免地使大量企业倒闭,使社会已经造成的生产力倒退几年甚至几十年。不仅如此,经济危机还造成了社会物质财富的巨大浪费。其次,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社会各种矛盾尖锐化。一方面,经济危机促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加深;同时还加剧了资本主义社会中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之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的矛盾。再次,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使得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同时又加剧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矛盾,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已经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桎梏。5.2考研真题与典型题5.2.1概念题1.产业资本(中央财大2004研;武汉大学2003研)2.产业资本循环(人大2003研)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人大1999研)4.资本周转速度(中央财大2000研)5.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武大2000研;2003研)6.经济危机(上海财大2002研;上海财大1999研)7.固定资本(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武大2004研;武大2005研)8.资本周转(中南财大2003研)9.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中央财大2002研)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华中师大2003研)11.流动资本(南京大学2002研)5.2.2辨析题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资本的物质形式在位置上是否固定。(中南财大2004研)2.简论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武大2005研)3.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武大2004研)5.2.3简答题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联系与区别?(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2.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人大2002研)3.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人大1998研)4.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西南财大2003研;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5研)5.简述资本周转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人大2002研)6.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中央财大2001研)7.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影响其长短的主要因素。(中央财大2003研)8.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式I(V+△V)+=II(C+△C)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9.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n(社科院2001研;中南财大2003研;中央财大2000研)10.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6分)(北大2001研)11.何为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中央财大1998研;浙江大学2000研)12.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厦门大学2002研)13.用公式和文字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说明其现实意义。(武大2004研)14.简述产业资本的运动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华南师大2004研)5.2.4计算题 假定今年年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图示如下: 如果第一部类的积累率为50%,两大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都不变,则明年年终,两大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何?(中央财大2004研)5.2.5论述题1.马克思的理论中,是如何分析G-W的?(北大1998研)2.试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人大2000研)3.马克思是如何从下面的图示出发来分析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的?I.4000C+1000V+1000m=6000II.1500C+750V+750m=3000(北大2000研)4.如何认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南开大学2003研)5.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该理论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启示?(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5.3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5.3.1概念题1.产业资本:指投放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包括工业、农业、建筑业等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它是惟一能生产剩余价值的职能资本,最能表明资本运行的本质。产业资本是相对于银行资本、生息资本等资本而言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要经历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产业资本能够在循环的过程中独立地完成价值生产与价值增殖的要素准备、生产组织和价值实现的全过程。2.产业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产业资本运动依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相应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结合,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的出售,收回预付资本价值和实现剩余价值。\n资本要保存和增殖自己的价值,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循环。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中的每种职能形式上的资本,都要经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而回到原来的出发点,因此,产业资本循环就有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3.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也称精神损耗,指机器设备在它的价值转移完毕以前,由于非使用和非自然力的作用所带来的价值上的损失。它与物质磨损不同,在物质形态上是看不出来的,所以,又叫精神损耗。无形损耗发生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生产方法的改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生产和以前同样的机器设备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了,从而使原来机器设备的价值发生贬值;另一方面,由于出现了新技术,发明了效能更高的机器设备,使原来机器设备的效能相对降低而引起的价值贬值。固定资本的无形损耗和因自然力作用而引起的损耗,都与生产过程无关,因此不存在价值转移问题,得不到价值补偿,只是一种经济损失。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为了避免或减少这方面的损失,就以延长劳动日和增加劳动强度等办法提高机器设备的利用率,加速固定资本的周转,争取在较短的时间里把固定资本的价值全部收回。4.资本周转速度: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研究资本周转速度的意义在于考察资本周转快慢对于生产剩余价值的影响。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的投入量;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有利于节省所用资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企业竞争。5.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从资本周转的角度考察资本构成,可以根据生产资本不同部分的不同周转方式,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并不进行流通,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进行物质更新。它的价值是依据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其余尚未转移的价值部分,则仍然固定在原来的物质形态内,并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正是由于投在劳动资料上的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具有这种特殊性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和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和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劳动对象的价值是一次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同时进行物质更新。用于购买劳动力的可变资本以工资形式支付给工人,并被工人消费掉。故其价值不是转移到产品中去,而是通过工人劳动重新创造出来。可见,流动资本价值周转方式的特点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又随着产品销售而一次全部收回。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相似之处是都属于生产资本。两者的区别: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固定资本是按照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随着产品的出售而一部分一部分的收回,并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实现其价值的全部周转。流动资本中的劳动对象的价值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的出售一次收回。劳动力的价值以工资形式发给工人,工人将其用于购买消费资料,因而它的价值不会像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那样转移到产品中去。但是,工人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创造出相当于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来,并通过商品出售而把它再回收回来。所以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价值和劳动对象一样,也是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的销售一次全部周转回来。根据这种周转方式的特点,可变资本也被列入流动资本。(2)周转时间不同。固定资本周转时间长,流动资本周转时间短。(3)回收方式和期限不同。固定资本是一次性预付,多次收回,回收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性预付,一次性收回,回收期短。(4)\n物质更新方法不同。固定资本在发挥作用的期限内,不需要不断购买或更新;而流动资本,无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都要在实物形式上不断更新。6.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的危机,根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现象。这里讲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过剩,只是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需求而言的,是相对过剩的危机。经济危机具有周期性。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在资本主义不断爆发的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从上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的这段时间,叫做一个周期。一般说,它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的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一方面为资本主义暂时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基础。资本主义周期性地爆发经济危机,充分表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矛盾,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暂时性。7.固定资本:指以机器、设备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生产资本。它的全部物质要素要参加多次生产过程,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它的物质形态并不参加流通过程。固定资本是相对于流动资本而言的。固定资本的价值,是随着它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而逐步收回,待生产过程之后才全部收回价值,并进行实物更新。8.资本周转:指资本的循环如果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连续不断的过程时周而复始、不断反复的资本循环。资本周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最具特色的理论之一。马克思把时间的因素纳入对资本运动过程的分析,使我们对资本运动的认识除去他的运动阶段、职能形式、并存与继起关系等等方面以外,还增加了资本运动快慢、持续时间长短等内容。通过引入时间因素,资本周转理论揭示了时间因素对预付资本量、价值增殖、以及社会再生产比例关系等的影响。这些分析使政治经济学对资本的分析进一步丰富和具体化。同时,这一理论反映了社会化商品经济中生产流通在时间方面的一般规律,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着直接的指导意义。9.固定资本与不变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它的物质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始终保持原来的形态,并不进行流通,仿佛被“固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进行物质更新。它的价值是依据其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程度一部分一部分地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产品出售后又一部分一部分地收回,其余尚未转移的价值部分,则仍然固定在原来的物质形态内,并在生产过程中继续发挥作用。正是由于投在劳动资料上的资本在价值周转方式上具有这种特殊性质,所以我们把它叫做固定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资本,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称为不变资本。因为生产资料包含的旧价值随着它的物质形态在生产中的改变,转移到新的产品上去,它的价值只是再现于产品价值中,而不是再生产,因而价值量不会增加,所以称它为不变资本。两者的联系①两者都是资本,都是资本家进行生产所不可缺少的东西,都被用于生产过程,参与商品价值的转移和创造过程。②从内容上两者都包括机器设备和厂房等劳动资料,在生产过程中都不会发生价值的增值。③两者都以物的形式存在,都与劳动者结合起来被用于商品的生产过程。消耗完毕后都要进行物质更新。两者的区别①\n被划分的依据不同,生产资本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从资本周转的角度出发的。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是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资本价值增殖过程中执行的职能不同。②包含的内容不同,不变资本的范围更大,所有的固定资本都是不变资本,而且不变资本还包括除机器和厂房以外的生产资料。也即只要在生产过程中不发生价值增殖的资本都是不变资本。10.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资本循环指产业资本从一定的职能形式出发,顺次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分别地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了价值的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过程。资本周转指周而复始的、连续不断的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都是产业资本运动的形式,但是它们考察的角度和目的不同。考察资本循环,侧重于对资本运动的连续性的考察,主要是分析资本在运动中要经过的阶段和要采取的职能形式,揭示单个资本连续循环必须具备的条件;而考察资本周转,则侧重于对资本运动的快慢、速度的考查,分析制约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揭示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影响。11.流动资本:指以劳动对象和劳动力形式存在的资本。其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生产并经过一个生产过程全部收回。劳动对象的价值是在生产中一次全部转移到产品中去,并随着产品出售一次收回。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其价值将被工人生活消费掉,但工人能在劳动中把这部分价值再创造出来。5.3.2辨析题1.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在于资本的物质形式在位置上是否固定。(中南财大2004研)答:错误,原因如下。(1)生产资本可以根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固定资本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地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需要更新为止,它们的价值也就根据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地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而以货币形式逐渐收回,直至使用价值使用寿命的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流动资本是指以原料、燃料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力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耗费。但两者在形式上有相同的特点,它们的价值耗费和回收都是一次性的。(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在资本周转方式上存在差异,使它们的周转速度也不相同。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越慢;反之,流动资本所占比重越大,全部资本的周转就越快。所以,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区别不在于资本的物质形势在位置上是否固定。2.简论产业资本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武大2005研)答:\n(1)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就无人去经营。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2)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供给不断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须使价格下降,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当资本转移使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3)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4)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各个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高于部门平均利润时,就产生了该资本家的超额利润量。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3.固定资本更新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武大2004研)答:这种观点表述不科学。所谓固定资本的更新,是指用新的先进的固定资本去替换旧的落后的固定资本。大规模的固定资本的更新,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之所以能以周期性的方式进行,原因在于再生产周期中存在着推动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这个物质基础就是固定资本的更新。固定资本更新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的物质基础,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为暂时摆脱危机,促进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当经济进入停滞阶段,出于竞争的需要,资本家开始了新一轮投资,对原有设备进行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并大量增加新的技术含量更高的技术设备。大规模的投资带动了经济的增长,从而使生产摆脱危机,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投资以加速的方式进行,把经济迅速推向繁荣的极限,从而为下一次经济的全面失衡创造了条件。(2)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在推动了生产增长的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准备了物质条件。大规模的技术更新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更进一步的层次上激化创造了条件,这表现在:一方面,新的、效率更高的技术设备的采用,进一步推动了生产社会化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日益提高的资本有机构成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或绝对减少,这又进一步推动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增加,从而使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进一步减少。这两方面因素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日趋尖锐化,并孕育着下一次危机的到来。所以,该观点的表述不科学,固定资本更新不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而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的基础。\n5.3.3简答题1.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有何联系与区别?(华中科技大学2002研)答:(1)两者的联系:①两者都是货币,都采用货币的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这种货币在形式上是合作为货币的货币一样的。②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2)两者的区别:①含义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指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②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③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从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再次,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2.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两个理论前提是什么?(人大2002研)答:(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社会总产品从价值上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部分,从实现形态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与此相联系,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②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③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两大部类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2)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是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和对社会生产的划分。①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②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个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II)。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3.产业资本顺利循环的条件是什么?(人大1998研)\n答: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其公式是:G—W…P…W/—G/。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1)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2)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已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回到生产资本形态上;商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回到商品资本形态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4.简述产业资本连续循环的两个基本条件。(西南财大2003研;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西南财大2005研)答:参见简答题第3题。5.简述资本周转率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人大2002研)答:\n资本周转率是指资本周转一次所花费的时间,或者说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加速资本周转,对于资本的利用和资本增殖、扩大生产和降低成本、增强经营实力和市场竞争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从而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1)加快资本周转,可以提高资本使用效率,节省资本的投入量。资本周转时间长,投资回收期就长,为维持资本运营而需要不断投入的资本量就大;反之,资本周转期越短,资本回收越快,就可通过较快的资本循环运动,节省预付资本的总量。(2)加快资本周转,可以在一定时期内产生更多的资本增殖额,提高资本运营的效益。在利润率一定的情况下,一定量资本周转一次带来的利润量一定,而在一定时期内同一预付资本周转次数越多,带来的利润总量就越大,资本的运营效益就越高。(3)加快资本周转,有利于节省所用资本,降低生产经营成本。这样,就可以把节省下来的资本用于扩大生产或开拓新的经营项目、经营领域,从而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或产生分散经营风险的效果。(4)加快资本周转,还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地位和影响力,有利于企业竞争。由于资本周转加快了,一方面反映了企业有较强的经营能力,另一方面也会增强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从而对塑造企业形象和增强企业竞争力,包括增强企业的商誉、信用等,都有积极的作用。6.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中央财大2001研)答:资本周转速度是指资本在一定时间(一般是一年)内周转的次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资本周转时间;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其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加速资本周转,可以节省预付资本,特别是节省流动资本;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和提高年剩余价值率。(1)加速资本周转可以增加年剩余价值量。这是因为,一般来说加快预付资本的周转速度,其中预付的可变资本周转速度也加快,也就是一年中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越多。而剩余价值正是由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产生的,这样,以年来计算的剩余价值量就会增加。如果用M代表年剩余价值量,m/为剩余价值率,v为预付的可变资本,n为流动资本(包含可变资本)的周转次数,则年剩余价值量可由下面的公式表示:M=m/·v·n。可见,M与n成正比例关系。(2)加速资本周转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同一年内预付的可变资本的比率。在剩余价值率一定的条件下,资本周转速度越快,意味着预付可变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剥削的劳动力就越多,年剩余价值量就越多,因而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年剩余价值率就越低。如果用M'表示年剩余价值率,则其计算公式为:M/=M/v=m/·n。可见,年剩余价值率与可变资本周转次数成正比。7.周转时间的构成及影响其长短的主要因素。(中央财大2003研)答:(1)资本周转时间的构成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时起,到这个资本带着剩余价值以同样形式回到资本家手中的时间。资本在周转过程中要经过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资本处在生产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生产时间;资本处在流通领域的时间是资本的流通时间。生产时间加流通时间就是资本周转时间。资本的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处于生产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①劳动时间,即劳动者为生产产品而运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时间,劳动时间的长短主要受产品性质和生产技术与效率高低的影响。②劳动过程的正常中断时间。它主要包括劳动对象受自然力独立作用而发生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变化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以及正常的休工时间(设备的正常保养期、节假日或其他正常的劳动间歇期等)。③\n生产要素的储备时间,主要是指生产资料等已经购买但尚未投入生产过程的时间。在这三部分时间中,劳动时间是生产时间中最重要的部分。资本的流通时间是指资本处于流通领域中的时间,它包括:①购买时间,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所需要的时间,它主要受生产要素供应条件的影响。②售卖时间,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时间,它主要受市场需求与竞争状况的制约。(2)影响周转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①是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构成,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固定资本价值是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分批转移,并逐渐地分批加以回收;流动资本价值是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转移,并通过产品出售而全部回收。相应地,两者的物质形态的更新方式也不同,固定资本在其跨越多个生产周期的较长的有效使用期内可不必更新;流动资本则需在每一生产周期开始前都得到及时更新。所以,固定资本是预付量大,且分批转移,因而价值回收较为缓慢,周转期长:流动资本是一次预付,一次全部回收其价值,因而价值回收期短,周转期短。因此,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比例不变时,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加快,则预付总资本周转也加快;当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不变时,固定资本比重越大,总资本周转越慢;流动资本比重越大,总周转越快。②是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生产时间,是指资本停留在生产领域内的时间。它分为四部分:劳动时间、停工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加快资本周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劳动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缩短非劳动时间,如减少储备时间、自然力作用时间和停工时间。流通时间,指资本停留在流通领域的时间。包括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购买时间和商品的销售时间两部分。影响流通时间长短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供求状况、生产企业与市场距离的远近,以及交通运输和信息条件等。为了缩短流通时间,就要及时掌握市场信息,改进运输工具。8.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式I(V+△V)+=II(C+△C)的经济含义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答:这是社会扩大再生产基本的实现条件。在这个公式里,I(V+△V)+m/x这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要的则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而II(C+△C)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Ⅰ(V+△V+m/x)就需要和II(C+△C)进行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量相等,两大部类的产出才能都得到实现。这个公式表明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求(包括追加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Ⅰ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包括追加工人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它是基本的实现条件,也是两大部类之间最基本的比例关系。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二是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得到解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所增加了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也得到满足,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运行。9.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什么?(社科院2001研;中南财大2003研;中央财大2000研)答: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不同可以划分为两大类: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是指再生产过程在更大规模上进行,其特点是剩余产品(或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其中有一部分用于积累。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1)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n为了获得扩大再生产所需要的追加的生产资料,第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生产资料,除了维持两大部类简单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以外,还必须有一个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应该是:I(V+m)>ⅡC……………(1)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个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2)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第二个前提条件,是要追加劳动力。第II部类一年中所生产的全部消费资料,除了满足两大部类进行简单再生产过程中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外,也必须有一定余额,用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应该是:…………………(2)这个公式中的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Ⅱ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I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10.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北大2001研)答:个别资本是独立发挥资本职能的资本,社会总资本是相互联系的个别资本的总和。他们的生产目的都是追逐剩余价值;运动过程都要经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都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相比较,其研究对象和范围是有很大区别的。(1)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生产消费,而且包括个人消费。从单个资本来看,资本家也要将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个人消费;工人所得工资也要用于个人消费。但这种个人消费是在资本的运动过程以外进行的,不属于资本流通的范围。但是,从社会总资本角度来看,资本家和工人购买个人消费品的过程,同时也是生产消费品的企业出卖商品的过程,就是他的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过程。所以,在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中要包括个人消费。(2)正由于社会总资本运动包括个人消费,所以,社会总资本的运动不仅包括资本流通,而且包括媒介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流通。“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流通。”(3)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不仅包括资本的流通,而且包括剩余价值的流通。剩余价值的流通,一般说来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作为追加资本加入资本流通,另一部分作为收入用于个人消费,加入一般商品流通。11.何为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实现连续不断地循环必须具备哪些条件?(中央财大1998研;浙江大学2000研)\n答:(1)产业资本循环是指产业资本顺次经过购买、生产、售卖三个阶段,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实现价值增殖,并回到原来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其公式是:G—W…P…W/—G/。(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三个循环的统一。要实现三个循环的统一,必须具备以下两个互相联系的必要条件:①它的三种职能形态在空间上并存。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中完成的,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也不例外。要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不断,必须使其在循环中所采取的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同时发挥职能。当货币资本购置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转化为生产资本时,与其并存的生产资本也同时生产出了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转化为商品资本,而与上两者并存的商品资本也同时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货币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各个部分在循环运动中职能的空位才能及时填补,才能保持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连续性。为了实现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并存,就必须把产业资本分割为三个部分,而且要在三个部分之间以及每个部分内部资本价值与物质要素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比如,在分割的货币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间要保持应有的比例;而在不变资本的物质要素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这些比例关系都不是随意的,而是由社会的、技术的或其他因素决定的。只有当产业资本不仅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个部分,而且使每一个部分内部也都保持应有的比例,才能使这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并同时发挥作用。②它经历的三个阶段在时间上是顺次继起的。运动的存在是时间。产业资本循环是顺次经历购买阶段、生产阶段和销售阶段的运动。只有这三个阶段在时间上一个阶段跟着一个阶段地顺利通过,产业资本的循环运动才能周而复始地连续进行。产业资本不能在任何一个阶段停留,如果停留在购买阶段,货币资本不能顺利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阶段就要停工待料,就不能进行生产;如果停留在生产阶段,就不能生产出内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如果停留在销售阶段,商品销售不出去,不能实现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就不能进行再生产,重新开始下一个循环运动,整个循环运动就会中断。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和三个阶段的顺次继起,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只有把产业资本按比例分割为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使它们在空间上并存,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才能顺次继起。当货币资本经过购买阶段,购买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入生产阶段时,同时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也经过生产阶段生产了含有剩余价值的商品,进入销售阶段;而同时存在的另一部分商品资本也经过销售阶段出卖了,实现了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又由已转化的货币资本形态进入购买阶段。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三种职能形式的同时并存,又只能是三个阶段顺次继起的结果。只是因为循环的三个阶段都能顺利通过,依次继起,货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生产资本,再转化为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资本形式上;生产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商品资本,再转化为货币资本,最后回到生产资本形态上;商品资本才能不断转化为货币资本,再转化为生产资本,最后回到商品资本形态上,从而才能保持三种职能形态的同时并存,也才能在产业资本连续循环中形成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三个循环形态的统一。马克思指出:“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12.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厦门大学2002研)答:\n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包括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就是资本的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这个过程的结果是商品资本,它的决定性动机是生产剩余价值。资本的再生产过程还包括流通过程的两个阶段。在单个资本的再生产过程中,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是互为条件、互为媒介的。社会总资本的运动,是由社会总资本的各个独立部分的运动总和所构成,也就是由各个单个资本的周转的总和所构成。所以,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是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研究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要从分析社会总产品入手。(1)社会总产品就是社会在一定时期内(通常是指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的工业、农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既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又是再生产过程的条件,也是整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总产品从物质形式来看,是由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部分组成的。生产资料是人们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所必需的一切物质条件,包括土地、森林、矿藏、机器、厂房、原材料、等等。消费资料是用来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需要的那部分社会产品,包括人们吃的、住的、穿的、用的各种消费品。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实物形式,把社会生产分成两个部类:第I部类即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即消费资料生产。社会总产品从价值形式来看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不变资本(以C表示)、可变资本(以V表示)和剩余价值(以m表示)。马克思把社会总产品按实物形式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按价值形态分为C、V、m三个部分,是分析社会再生产的前提。只有弄清了社会总产品在实物形式和价值形式上的组成,才能分析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条件,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如何实现的条件。实现问题,就是社会再生产中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问题。所谓价值补偿,是指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从商品形式转化为货币形式,也就是社会总产品价值的各个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流通而全部收回。所谓实物补偿,是指社会产品价值的各个部分实现为货币形式以后,又如何转化为所需要的商品,也就是资本家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人们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从何处取得。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物质补偿的问题。13.用公式和文字说明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并说明其现实意义。(武大2004研)答:(1)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用公式表示为:Ⅰ(V+m)=ⅡC这是因为,如果Ⅰ(V+m)>ⅡC,那么第一部类的总产品将有一部分因供大于求而不能实现;如果Ⅰ(V+m)<ⅡC,则第二部类将有一部分总产品不能实现。从Ⅰ(V+m)=ⅡC这一基本公式出发,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①Ⅰ(C+V+m)=ⅠC+ⅡC②Ⅱ(C+V+m)=Ⅰ(V+m)+Ⅱ(V+m)派生公式①说明,第一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派生公式②说明,第二部类的总产品,等于两大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之和。(2)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一部类的可变资本、追回的可变资本与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之和,要等于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与追加的不变资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n由此还可以推导出两个派生公式:(3)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现实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适用。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14.简述生产资本的运动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华南师大2004研)答:(1)产业资本的运动指资本从一种形式出发,经过一系列形式的变化,又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产业资本循环属于单个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产业资本中,货币交替采取三种不同的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资本循环要经过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采取三种不同的循环形式:货币资本的循环、生产资本的循环、商品资本的循环。产业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是:必须使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和三种循环形式在空间上并存,在时间上继起。(2)产业资本循环运动的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资本循环的第一阶段,资本的形态发生变化,资本家放弃货币形态的资本而掌握了生产形态的资本,即资本家用自己筹集的货币,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用公式表示为:APmG—W:G代表货币,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产业资循环的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在这个阶段上,资本家使用购买到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进行生产,生产出剩余价值的商品。W…P…W′:它资本循环中是决定性阶段。经过生产阶段,资本的生产要素形式转化为商品形式,由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同时,资本在数量上也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三个阶段是销售阶段。在这个阶段上,产业资本要从生产领域回到流通领域,把生产出来的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卖出去,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W′—G′:即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的阶段,作为商品资本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实现阶段也是十分重要的。产业资本循环的第一个和第三个阶段是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二个阶段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所以,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是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的统一。5.3.4计算题 假定今年年终,两大部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图示如下: 如果第一部类的积累率为50%,两大类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剩余价值率都不变,则明年年终,两大类生产出来的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如何?(中央财大2004研)解:两大部类的有机构成为Ⅰ:\nⅡ:两大部类的剩余价值率为Ⅰ:Ⅱ:第一部类今年累积量ⅠC增加ⅠV增加则明年增加Ⅰm121则ⅡC增加242,ⅡV增加121,Ⅱm增加121。所以明年5.3.5论述题1.马克思的理论中,是如何分析G—W的?(北大1998研)APm答:(1)G-W公式概括了资本运动的第一个阶段即购买阶段。这里,G代表货币,—代表流通过程,W代表商品,A代表劳动力,Pm代表生产资料。G-W,用货币购买商品,在形式上是一般商品流通,而实质上是资本流通,这是因为这里的G,不是一般的商品,而是资本的预付形式,它最后要带来更多的货币,使资本增殖。这里的W,也不是供个人消费的一般商品,而是生产要素。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是供生产消费,是生产资本的存在形式。APm(2)G-W,用货币购买的商品不仅有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这种质的区别,而且二者在量上也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如果购买的生产资料过少,就会停工待料,劳动力不能充分利用。如果购买的生产资料过多,就会形成积压,资本的效能不能充分发挥。APm(3)G-W,是以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在这个过程中,G-A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料的关键。而劳动力之所以成为商品,是以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分离,而劳动者一无所有为前提。(4)在这一阶段,资本首先以货币的形式出现,一方面,货币资本承担着货币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另一方面又承担了资本的职能,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因为它购买的是进行剩余价值生产不可缺少的物质要素。货币资本变成生产资本是产业资本循环第一阶段的内容。这个公式反映了资本运动的目的在于在资本流通中,资本家以取得货币增殖为目的,为卖而买。2.试论马克思的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人大2000研)答:(1)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主要内容有:①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为了便于研究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马克思对社会总产品的构成进行了划分:\n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按照使用价值的最终用途,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生产资料是用于生产消费的物质资料;消费资料是用于个人生活消费的物质资料。按照价值形式,马克思将社会总产品划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对社会生产的划分。以对社会总产品的划分为依托,马克思将整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一部类(I)和第二部类(II)。第一部类是指生产生产资料的部门的总和;第二部类是指生产消费资料的部门的总和。②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与流通的核心问题。考察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出发点是社会总产品,其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价值补偿和物质替换。社会资本再生产若想顺利进行,必须实现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首先,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价值补偿,资本家才能有货币资本去重新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并进而开始新的生产过程。其次,社会总产品只有实现其实物补偿,资本家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生产资料,资本家和工人才能买得到进行再生产所需要的消费资料。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经常无法顺利实现,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遇到困难。③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必须有追加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件或者说第一个基本公式应该是:I(V+m)>ⅡC这个公式表明,为了能够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第Ⅱ部类中代表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这两部分产品,在价值总量上必须大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这样,这两部分产品在补偿了第Ⅱ部类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之后,才能余下一部分生产资料来满足两个部类对追加生产资料的需要。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前提条件或第二个基本公式应该是:这个公式中的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资本家阶级个人消费的部分;实际上代表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这个公式表明,扩大再生产还必须有追加的消费资料。因此,第Ⅱ部类中的不变资本与供积累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就必须大于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与供资本家个人消费用的剩余价值之和。因为只有这样,第Ⅱ部类所提供的消费资料,才能在用于第I部类原有工人和资本家的消费之后,还能余下一部分来满足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追加消费资料的需要。④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要使扩大再生产能够顺利实现,也就是要使追加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都能得到实现,社会再生产的实现还要有平衡条件,也就是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还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Ⅰ部类新增加的生产资料必须和第X部类需要补偿的生产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之和相等。这就是说,不仅要求I(V+m)大于ⅡC,而且要求:I(V+m)=ⅡC+I△C十Ⅱ△C式中,△C表示追加的不变资本,它的物质形态是追加的生产资料。扩大再生产要能顺利进行,第Ⅱ部类用于补偿不变资本的消费资料及其所提供的追加消费资料必须和第Ⅰ部类的资本家和工人所需要的消费资料以及两大部类需要追加的消费资料相等。用公式表示,就是:\nⅡ(C+m-)=I(V+)+I△V+Ⅱ△V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表明,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与两大部类之间,生产与消费之间必须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2)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指导意义表现在以下方面:①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上的划分,对社会主义经济仍然是适用的。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仍然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即实现物质补偿与价值补偿。在实际工作中,就必须从价值与物质两个方面考虑,注意二者的协调与统一。③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与各部门内部、生产与消费之间,也应该保持合理比例。3.马克思是如何从下面的图示出发来分析扩大再生产实现条件的?I.4000C+1000V+1000m=6000II.1500C+750V+750m=3000(北大2000研)答:(1)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现实基础。如图所示:第一部分的不变资本是4000,可变资本是1000,剩余价值是1000,第二部类的不变资本是1500,可变资本为750,剩余价值是750。所以第一部类的商品价值共为6000,在物质形式上都是生产资料,第二部类的产品总价值为3000,在物质形式上都是消费资料。为了使第二年的再生产能够照常进行,两大部类的全部产品必须实现,即必须在实物上得到替换。首先是第一部类的内部交换。即4000C的产品在本部类内得到实现。其次,第二部类内部交换。3000的产品都是消费资料,750V相当于工人的工资,需要提供500的消费资料以代替工人已消费掉的消费资料。750m代表剩余价值,是资本家消费的消费资料。这样第二部类中,750V和750m这两部分产品可以在本部类内实现交换。最后,两大部类交换。第一部类还有价值1000V和1000m两部分产品,代表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获得的剩余价值,但是第一部类都是生产资料,所以必须到第二部类交换。第二部类的1500C的产品在价值上是要补偿已消耗的不变资本,在实物上要用相应的生产资料替换已消耗的,所以只能到第一部类交换。即第一部类相当于价值1000V和1000m的生产资料中只能由1500同第二部类价值1500C的消费资料互相交换。这样两大部类交换后,第一部类还有500的剩余,这些剩余代表了剩余的生产资料,可用于扩大再生产时所需要追加的生产资料。我们假定第一部类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是500,第二部类资本家用于消费的剩余价值是500。所以两个部类下一年用于扩大再生产的追加资本分别为500和250。那么我们可以分析扩大再生产是如何进行的。(2)根据再生产正常运行所提出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的基本要求,首先是第一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生产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其次是第二部类全部产出必须在总量和结构上都符合两大部类对生活资料、生活服务的补偿需要和扩大再生产的追加需要。设剩余价值中用于积累的部分(即m=m/x的余额)按一定的比例分为追加的不变资本(用△c表示)和追加的可变资本(用△v表示),上述这两方面的供求平衡要求可以分别用以下两个公式表示:①扩大再生产条件下第一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V+m)=ⅡC+II△C+I△C。即图中第一个部类的△C为2000,所以两部类一共增加的生产资料为500。按比例分配则第一部类增加的生产资料为400,而第二部类增加的生产资料为100。②第二部类产出的实现条件:II(C+m-m/x)=I(V+m/x)+Ⅰ△V+II△V。即1500+750-500=1000+500+250,所以两部类一共增加的生活资料为250。其中,第一部类自家的生活资料为200,第二部类增加的生活资料为50。\n对上述两大部类的平衡式化简,可以得到一个能够反映两大部类交换关系的公式,它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I(V+△V+m/x)=II(C+△C),在这个公式里,左半部分在供给的实物形态上是生产资料、生产服务,所需要的是生活资料和生活服务为;而右边的供给和需求恰好相反,它供给的是消费品,需求的是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因此,I(V+△V+m/x)就要和II(C+△C)交换,并且彼此的价值量相等,两大部类的产出才能实现。所以扩大再生产后第二年末的生产结果为:4500+1200+1200=69001600+800+800=4200因为1200+1200=2400又大于1600,这样,该公式又符合扩大再生产的条件,所以又可以进行下一年的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的产出交换仍包括三个基本的方面:一是在第一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二是在第二部类内部通过交换而实现,三是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使第一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的消费需求得到解决,使第二部类在扩大再生产情况下所增加了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服务也得到满足。在上述条件得到满足后,社会扩大再生产得以顺利进行。4.如何认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南开大学2003研)答:(1)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在一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总和。它是由一个国家在当年的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共同创造的。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其一为价值补偿,也就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能够通过商品的出售加以实现,以货币形式收回,用以补偿预付资本并获得剩余价值;其二为实物补偿,也就是如何买到所需要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2)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经过多次交换,其交换过程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I4000C+1000V+1000m=6000II2000C+500V+500m=3000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都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①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V+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它们将在第I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这样,就有II(500V+500m)=1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②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第I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即2000C进行交换。这样,第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因此,就有I(1000V+1000m)和II2000C从计算中消失。③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还剩下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要通过第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第一公式I(V+m)=IIC\n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二公式II(C+V+m)=I(V+m)+II(V+m)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I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或者说,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当年新创造的总价值。这一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第三公式I(C+V+m)=IC+II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3)社会总产品的实现,对于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社会总产品的全部实现,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价值得到补偿;另一方面,可以使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实物得到替换,从而使社会资本再生产顺利进行。5.社会总产品实现理论的主要内容和意义是什么?该理论在今天对我们有何启示?(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答:(1)主要内容社会总产品是指社会资本每年发挥职能作用所提供的社会总商品资本。社会总产品的构成:从实物形态看,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另一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从价值形态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是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也就是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问题。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两方面。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全部出售,以货币形式取回,用以补偿生产中预付的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并获得剩余价值。社会总产品的实物补偿,是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转化为货币形式后,如何再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其中,相当于不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产资料;相当于可变资本价值的部分和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部分和如何重新取得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要经过多次交换,其交换过程马克思在研究过程中以如下图式为出发点:I4000C+1000V+1000m=6000II2000C+500V+500m=3000在以上图式中,第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6000,其实物形态都是生产资料;第II部类产品的价值是3000,其实物形态都是消费资料。全部产品总价值为9000。为了保证简单再生产的顺利进行。两大部类的产品必须经过相互间的交换,才能得到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简单再生产有三个基本交换关系:①第I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第II部类工人的工资和资本家的剩余价值500V+500m,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它们将在第II部类内部的相互交换中实现。这样,就有II(500V+500m)=1000,以消费资料形式从总产品中消失。②第I部类和第II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第I\n部类的1000V+1000m,同样必须用于消费资料,即用于第II部类的产品。因此,它们必须同第II部类与它们价值相等的不变资本部分即2000C进行交换。这样,第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消费资料;第II部类得到价值相等的生产资料。因此,就有I(1000V+1000m)和II2000C从计算中消失。③第I部类内部的交换关系。还剩下I4000C,它们由生产资料构成,只能用于第I部类,以便补偿该部类消费掉的不变资本。因此,要通过第I部内部的相互交换来解决。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可以用三个公式来表示:第一公式I(V+m)=II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部类的可变资本加剩余价值,应等于第II部类的不变资本。只有在这个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才能顺利实现其价值,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才能正常进行。这一公式体现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它表明,要使简单再生产能够正常进行,第I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和第II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之间,以及第II部类消费资料的生产和第I部类对消费资料的需要之间,都必须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第二公式II(C+V+m)=I(V+m)+II(V+m)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I部类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两大部类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和。或者说,每年生产的消费资料总价值等于当年新创造的总价值。这一公式表明消费资料产品的实现与两大部类工人和资本家个人消费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I部类生产的消费资料,在价值上应该同全社会工人取得的工资与资本家的剩余价值之和相等,在实物上,应该同工人和资本家所需要的消费资料相适应。第三公式I(C+V+m)=IC+IIC这个公式的含义是,第I部类所生产的生产资料价值的总和,应该等于两个部类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这一公式表明生产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需要之间的关系。在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第I部类的生产资料供给应该同两大部类对生产资料的需要相等。(2)意义①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是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只有社会总产品的各个组成部分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又在实物上得到补偿,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才能继续进行。因此,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②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使各部门所需的生产资料得以满足,而且各个消费群体的消费需求得以满足。它又是社会实现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③社会总产品的实现也实现了社会生产的按比例发展,这有利于优化社会经济结构,使社会经济得到稳定、协调发展。(3)对我们的启示①该理论也具有一般性的意义,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关键在于再生产的调节,同样,社会主义经济的再生产的核心问题也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②这还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生产中,把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其中,生产资料用于补偿生产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用于扩大再生产的需要。与此相适应,社会生产便分为两大部类:一类是制造生产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一部类;另一部类是制造消费资料的部类,又称为第二部类。从价值形态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可分为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这是进行社会再生产的前提条件。③该理论还要求我们在社会经济的发展构成中,要处理好社会经济再生产构成中部门内部和外部的交换问题,使再生产的需求和消费者的需求得以满足。④同样,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我们要处理好几大部门的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的按比例协调发展。第6章剩余价值的分配\n6.1考点难点精讲一、成本价格和利润1.成本价格的定义资本主义企业生产的商品的价值(W)包括三个部分:不变资本的价值(C)、可变资本的价值(V)和剩余价值(m)。用公式表示就是:W=C+V+m。对于资本家来说,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只是他的资本价值C+V,剩余价值m是资本家无偿获得的。因此,C+V构成商品的生产成本或成本价格,用K表示。2.成本价格的意义(1)成本价格产生以后,原来的公式W=C+V+m,现在可以表示为W=K+m。这样一来,剩余价值完全表现为成本价格的一个附加额,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直接关系便被掩盖了。(2)成本价格是资本家经营企业时盈亏的标志。(3)成本价格可以反映资本主义竞争的规律。成本价格只是商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在商品价值与成本价格之间有一个价值差额,这个差额的大小,取决于各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组织状况、经营管理水平以及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等一系列因素。3.利润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则是剩余价值的现象形态。4.利润率利润率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公式=(其中C代表预付总资本)。5.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关系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联系: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剩余价值率与利润率的区别:①两者表示的关系不同,剩余价值率揭示的是资本家与工人对新创价值占有的比率,而利润率是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②二者在量上也不相同,由于全部预付总资本在量上总是大于可变资本,因此利润率总是低于剩余价值率。③剩余价值率表明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却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6.决定和影响利润率的因素(1)剩余价值率。在资本有机构成不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否则相反。(2)资本有机构成。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用在不变资本的部分越多,从而雇佣的工人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利润率也越高;否则相反。(3)资本周转速度。在剩余价值率和资本有机构成一定的条件下,在一年中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同量资本所带来的剩余价值量就越多,从而年利润率就越高。反之,资本周转速度越慢,年利润率就越低。(4)不变资本的节省。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5)原料价格的变动。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原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所以,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比例。\n二、产业资本和平均利润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沦从事哪一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我们遇到了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解决这一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生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2.生产价格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所谓生产价格,就是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这种由商品的成本价格(K)和平均利润(p)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价值便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3.生产价格规律生产价格形成之后,商品不再按照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因此,价值规律就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市场价格以生产价格为基础、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这就是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作为价值规律的转化形式的生产价格规律。这时,生产价格规律取代了价值规律发挥着以下的作用:\n首先,生产价格规律调节资本和劳动力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由于资本家之间的激烈竞争和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商品的供求经常是不一致的,资本在各个部门的分配也是极其不平衡的。当一个部门的商品供过于求时,市场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平均利润就有一部分不能实现;而在供不应求时,市场价格就要高于社会生产价格,不仅能实现平均利润,而且还可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来支配着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不断流入和流出,自发地调节着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个部门之间的分配,起着调节社会生产、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其次,生产价格规律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随着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商品的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各部门的生产价格经常同价值发生背离,因此,各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也与本部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发生一定程度的背离。在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多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就会少于本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这样,生产价格规律就通过部门间的竞争、资本的转移,自发地调节着剩余价值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的分配,使他们都能以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最后,生产价格规律自发地刺激企业改进技术和改善经营管理。在一个生产部门里,生产价格是由该部门的平均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构成的。但是,在同一部门内由于各个企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营管理水平的不同,个别成本价格不同,因此由个别成本价格加平均利润所形成的个别生产价格也就不同。而在市场上都按照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商品,生产条件好的企业,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因而能获得超额利润。这样,就加剧了部门内部各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刺激它们为了获得超额利润而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自发地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马克思的生产价格学说是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的,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学说是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以生产价格规律的形式发生作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而且是只有依据价值规律才能得到说明。这是因为:第一,从个别部门来看,虽然有些部门的资本家获得的平均利润与该部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但是,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平均利润只不过是剩余价值在各个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第二,从各个部门来看,虽然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高于其价值,有的部门商品的生产价格低于其价值,但是,从全社会来看,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商品价值总额是相等的。所以,就整个社会来看,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实际上仍然是以价值为基础,按价值出售。第三,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结底取决于价值的变化。这里必须指出,利润率的平均化,从而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之后,并不意味着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运行中不再存在价值这个范畴了。事实上,利润率的平均化、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的过程,是一个反复不断的经济运动过程,它们是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商品价值不断变动中,而不断地平均化,不断地转化的。部门间的竞争是以部门内的竞争为基础的。先是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各资本家之间为获得超额利润展开激烈竞争,竞争的结果引起各个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普遍提高,形成新的市场价值,新的利润率差别。在这个基础上,又必然重新展开部门间的竞争,通过资本转移,使各个部门的利润率再次平均化,形成新的平均利润率,从而使新的市场价值再次转化为新的生产价格。如此反复而已。由此可见,如果孤立地静止地考察部门间竞争的一次行为,市场价值已转化为生产价格了,但是,如果把部门间的竞争同部门内的竞争联系起来垄断利润。最大限度利润或垄断高额利润规律,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4.平均利润和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5.平均利润率形成以后价值规律的变化\n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价值规律通过生产价格规律发生作用,掩盖了生产价格同商品价值之间的内在联系。其实,生产价格和价值的一定背离,并不是对价值规律作用的否定,相反,只有用价值规律才能说明这种背离。(1)从个别部门看,资本家所得的平均利润与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可能不一致,但从全社会来看,整个资产阶级所得的平均利润总额和整个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是一致的。(2)从个别部门来看,生产价格和价值有差异,但从全社会来看,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是相等的。(3)价值的变化会反映到生产价格的变化上,价值量的增减影响着生产价格的提高或降低。6.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利润率的途径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利润率的根本途径,还是适用的,但程度不同地发生了一些变化。(1)在提高剩余价值率方面,资本主义早期主要依靠延长劳动时间和提高劳动强度,而当代则主要依靠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在加强对国内雇佣工人剥削的同时,还通过资本输出加强对国外劳动者的剥削。(2)在改变资本有机构成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科技革命、社会生产力和生产自动化迅速发展的条件下,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普遍提高了,其产品价值低于国际价值,而按国际价值出售,从而获得了大量额外利润,提高了利润率。(3)在加快资本周转速度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依靠生产技术、交通、信贷和信息的发展,缩短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加快资本周转速度。(4)在节省不变资本方面,资本主义早期依靠减少必要劳动条件和安全设备方面的支出节省不变资本;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依靠利用社会化大生产的优越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企业管理等办法,来节省不变资本。(5)在降低生产资料价格方面,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了利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和价格以外,还通过垄断原材料的来源和市场,以及对不发达国家采取不等价交换等办法,来压低原材料的价格。7.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理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首先,这一理论科学地解决了劳动价值论和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之间的矛盾,证明了生产价格规律只是价值规律作用的具体形式,两者并不存在实质上的矛盾。其次,这一理论阐明了各部门资本家共同瓜分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的关系,从而揭示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证明工人不仅受本企业、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而且受整个资产阶级的剥削。最后,这一理论说明资本家之间尽管在争夺利润中存在着矛盾,但在剥削无产阶级这个根本问题上,他们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无产阶级要摆脱剥削和压迫,不能仅限于反对个别资本家,而是必须联合起来反对整个资产阶级,推翻资本主义剥削制度。三、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1.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2.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n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3.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1)劳动生产率和全部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比重,进而提高利润率;(2)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下降,反过来抑制了利润率的下降;(3)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新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可获得较高利润率;(4)在资本市场融资,使用借入资本或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方式,可以利用利息、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使自有资本的利润率提高。(5)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阻碍利润率的下降。(6)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可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4.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正确理解(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等于利润率直线下降或绝对下降,其他的一些因素可以延缓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过程;(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作为一种趋势,在较长期的波动中体现出来的。(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因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大小,是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完全可以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发生。(4)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因为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如果资本总额不变,利润率的下降当然会使利润量减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大,因此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利润量仍然会增加。这种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四、商业资本与平均利润1.商业资本的定义商业资本,就是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以获取商业利润为目的的资本。它是处于流通领域的商品资本的转化形式。2.商业资本的职能和作用商业资本的职能是在流通领域中专门从事买卖商品的活动,完成商品资本到货币资本的转化能,也就是专门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的职能。商品资本的职能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对于产业资本的经营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第一,可以使产业资本家减少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有利于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不仅如此,商人专门从事商业活动,使原来分散的商业活动集中进行,可以相对减少整个社会用于商业方面的资本。第二,可以缩短流通时间。由于商人独立从事买卖业务,产业资本家只要把商品出卖给商人,就完成了商品转化为货币的过程,转化过程缩短了。即使把商人出卖商品的过程加进来考察,同由产业资本家自己出卖商品时相比,流通时间也缩短了。因为商人专门经营商业,对于市场情况和商品流通渠道更熟悉些,因而商品出售得也会快一些。\n第三,有利于加快整个产业资本的周转。一个商人可以为许多个产业资本家推销商品,他不仅可以与同一生产部门的几个产业资本家做生意,而且可以与不同生产部门的许多个产业资本家做生意。一个经营百货商店的商人,要为千百个产业资本家出售商品服务。因此,商人资本的一次周转,不仅可以代表一个生产部门许多资本的周转,而且可以代表不同生产部门若干资本的周转。3.商业利润的来源商业利润似乎产生于流通领域。而流通领域发生的只是价值形式的变化,并不能产生价值的增殖。因此,商业利润仍然是生产领域中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是由产业资本家转让给商业资本家的。产业资本家按照低于生产价格的价格把商品让渡给商业资本家,然后商业资本家再按照生产价格把商品卖给消费者。这种售价大于买价之差,就是商业资本家所获得的利润。4.商业利润是平均利润商业资本家参加剩余价值的分配,不仅要获得商业利润,而且在数量上要同产业资本一样,获得平均利润。这是因为产业资本的流通阶段和生产阶段一样,是形成再生产过程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阶段。所以,在流通过程中独立地执行职能的商业资本,也必须和在不同生产部门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一样,提供年平均利润。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低于产业部门的利润率,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生产部门转移;反之,如果商业部门的利润率高于产业部门的利润率,产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向商业部门转移。正是通过商业资本家和产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资本在商业部门和产业部门之间的自由转移,促使商业利润和产业利润趋于平均化,从而形成平均利润。5.商业工人同商业资本家的关系商业职工从事单纯商品买卖的劳动,是一种不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的非生产性劳动。但通过他们的劳动,商品的价值和剩余价值得以实现,使商业资本家得以占有产业资本家让渡给他们的剩余价值。商业职工的全部劳动时间也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在必要劳动时间内实现的剩余价值,用以补偿资本家支付给他们的工资;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实现的剩余价值,成为商业资本家获得的商业利润。6.商业流通费用商业流通费用是商业资本家在从事商品买卖活动时支付在商品流通过程中的各种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7.商业流通费用的补偿商业流通费用包括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生产性流通费用是从事商品包装、保管、运输等活动所发生的费用。这些活动与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它们可以创造新的价值并加到产品中去。所以,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通过商品按价值出售而得到补偿。纯粹流通费用是只同商品买卖有关的费用,包括商品买卖的费用、簿记费用和维持货币流通的费用。它们不能增加商品的价值,是非生产性的费用。它们的价值补偿,只能从当年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额中扣除一部分价值进行补偿。五、借贷资本和利息1.借贷资本的定义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的一种形态,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工商企业使用的货币资本。2.借贷资本的形成借贷资本是在产业资本周转中产生的,是产业资本运动中游离出来的闲置资本。\n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等职能资本在其循环周转中,形成大量的闲置资本,其原因是:(1)固定资本更新之前,逐渐提取的折旧费暂时不用,成为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2)流动资本周转中,出卖商品取得的货币资本,不需要立即购买原材料和支付工资,暂时闲置不用;(3)剩余价值用于资本积累的部分,在未达到追加资本必要数额之前,也暂时闲置下来。这些闲置的货币资本不能为所有者带来剩余价值,必然设法寻找使它们增殖价值的去路,把它贷出去给别人使用。与此同时,在另一部分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的循环周转中,却发生资本不足的现象,急需借用别人的货币资本。这样,闲置的货币资本就被它的所有者暂时贷给急需货币的人使用,成为借贷资本。3.借贷资本的职能借贷资本具有通过定期让渡使用瓜分剩余价值的特殊职能。任何货币形式的资本,除了具有货币职能之外,还具有增殖价值的职能。作为借贷资本的货币资本,它的获取剩余价值的权力可以定期出让,以获取利息。4.利息资本主义的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为了取得贷款需要分给借贷资本家一部分平均利润。5.利息的来源利息是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也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归根到底来源于产业工人在生产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当职能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时,他利用借入的这笔资本而获取的平均利润就要分割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利息,将其支付给借贷资本家,作为出让资本使用权的报酬;另一部分留归职能资本家占有,采取了企业利润的形式,作为自己经营企业的收入。如果是产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那么,利息就是直接由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支付;如果是商业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那么,利息就是由产业资本转让给商业资本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支付。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而不能等于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满足于获取小于平均利润的利息,是因为他并不从事产业或商业经营,而只凭货币资本取得收入。如果借贷资本也要获得平均利润,职能资本家借入货币资本就没有任何经济利益可图,因而就不会去借贷了,这样借贷资本也就不能存在了。6.利息率一定时期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之间的比率,就是利息率。用公式表示:利息率=利息量/借贷资本量×100%。7.影响利息率变动的因素利息率的变动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平均利润率的升降会引起利息率的升降。二是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借贷资本供大于求,会引起利息率下降;而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会提高。8.平均利息率下降原因一是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二是借贷资本供过于求的趋势。9.借贷资本不能获得平均利润借贷资本不能参加利润的平均化,借贷利息只能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这是由同一货币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所决定的。由于借贷关系,同一货币资本取得两重存在:借贷资本家作为资本所有者,把货币资本当作资本贷出;职能资本家作为资本使用者,把货币资本作为借入资本。但同一资本虽有两重存在,却只能由资本的使用带来平均利润。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只能对同一资本带来的平均利润进行瓜分。因此借贷资本只能分取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六、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1.银行资本及其构成银行资本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获取利润所投入的自有资本和通过各种途径集中到银行的货币资本。\n银行资本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银行资本家投入银行的自有资本,在银行资本中占很小比例;另一部分是借入资本,是从银行外部吸收的存款,在银行资本构成中占很大比例。2.银行资本的特点(1)银行资本是在货币经营业的基础上产生的。(2)银行资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现金,二是有价证券。(3)银行资本的运动除了以银行信用的形式存在外,还会以买卖有价证券的形式存在。(4)银行资本是一种部门资本,与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并存。3.银行利润的来源资本家经营银行所得的利润称为银行利润。存贷利息的差额,扣除经营银行业务的费用,便构成银行利润。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利用贷款作为资本,从事剩余价值生产或剩余价值实现的经营,将剩余价值的一部分,以利息形式支付给银行资本家,就成为银行利润的来源。所以,银行资本的利润,来源于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4.银行资本获取平均利润银行资本家用于经营银行的资本,要求获取平均利润。银行贷出的资本,对借入资本的职能资本家来说,它是借贷资本,只能获得利息。但是,银行资本家为经营银行而预付的自有资本,不同于借贷资本家的闲置货币资本,而是独立投资并独立发挥作用的资本,同投资于其他部门的资本一样,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否则,银行资本家就不经营银行业,而把资本转移到工商部门去。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中通过资本在部门间的转移,使银行获得的利润接近于平均利润。七、股份资本和股息1.股份资本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众多单个资本进行股份联合经营的资本集团,称为股份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资本是私有资本的股份联合经营形式。它不表示资本归集体所有,而是私有资本经营形式的变化。股份资本在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只是经营权实现形式由单独经营变成联合经营,其私人所有权和剥削雇佣劳动的性质都未变化。股东的股票是对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依据这种凭证可分取股息,表明股东对股份资本拥有私有权。股份公司不允许退股,表明资本经营权实行联合经营不许拆散。2.股份公司通过发行股票形式集中许多单个资本联合经营的企业,称为股份公司。股份公司的组织形式分几种:(1)股份无限公司。它是由两个以上的股东投资组建的对公司债务负无限清偿责任的公司。(2)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所认购股份数额为限,公司以全部资产对公司债务承担清偿责任。(3)股份两合公司。它是由无限责任股东和有限责任股东出资组建的公司。(4)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对公司债务的清偿责任以投资额为限,公司对债务的清偿责任以其全部资产为限。不公开发行股票,股票不在交易所进行交易,可在公司内部转让,在向外转让时,需经股东大会许可。股份公司的性质。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资本是私有资本的股份联合经营形式。它不表示资本归集体所有,而是私有资本经营形式的变化。股份资本在所有权同经营权分离的基础上,只是经营权实现形式由单独经营变成联合经营,其私人所有权和剥削雇佣劳动的性质都未变化。股东的股票是对股份资本所有权的凭证,依据这种凭证可分取股息,表明股东对股份资本拥有私有权。股份公司不允许退股,表明资本经营权实行联合经营不许拆散。股份公司的作用。单个资本家掌握的资本数量有限,不能创办规模巨大的企业,而通过股份公司就可以把许多单个资本联合起来,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n股份公司的形成,虽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性质,但对财产占有的形式却从个人资本发展到社会资本。马克思说:“这是作为私人财产的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范围内的扬弃”。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部的一种调整。这种调整既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同时也为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提供了过渡形式。3.股票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借以证明其股份数额并用以取得股息的凭证。它是股份资本所有权的书面凭证,是股份资本分配收益的权利证书,属于有价证券中的资本证券。股票的特点:不返还性、风险性、流动性、收益性。4.股息股息又称为股利,是股票持有人(股东)定期从股份公司分取的利润。股息的分配以股东的股票面额为依据。凡优先股票都按固定的股息率计算;普通股票则在支付优先股的股息之后,以剩余的利润根据按企业经营状况确定的股息率来分配。股息是公司中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资本家按照各自占有的股份资本额来分配公司的剩余价值。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5.股票价格股票价格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又称股票行市。它表现为购买股票所支付的货币额。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格=股息/利息率。6.影响股票价格的因素(1)影响股票价格的两个基本因素是股息和利息率。(2)公司的经营状况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内部因素。(3)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人为投机因素。经济因素有:股票供求关系、经济周期、物价变动、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政治因素有: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政府领导的更迭、重大政治事件等等。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人为投机因素,包括各种玩弄股票阴谋的欺诈、造谣活动。7.虚拟资本的涵义虚拟资本,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作用制度相关,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是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逆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之所以是虚拟的,首先是因为它的价值是由它的收入派生出来的,即它的价值是虚拟的;其次是因为它的运动不仅与生产资本的运动相脱离,而且还与其所代表的资金的运动相脱离。8.虚拟资本的产生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货币的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随着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在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基础上,产生了代替金银及其铸币的流通的信用流通工具。最初的替代是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商业信用工具——期票与汇票的流通。在此基础上,银行家开始发行银行券来替代商业票据。银行券成为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货币的虚拟化表明,社会经济是靠庞大的信用体系来支撑的。在高度发达的信用制度基础上逐步发展的货币虚拟化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前提。\n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借贷资本是通过资本使用权的有期转让,凭借资本所有权来获取利息的,即凭借资本所有权的债权证明书来获取定期收入的。利息是资本所有权的果实,借贷资本成为独立的收入来源,任何源于资本所有权的确定性收入,都可以视为利息,并且把收入资本化,即任何一笔收人都可以幻想成一定资本带来的利息。自然地,股票、债权等一切资本所有权证书,虽然只是现实资本的纸制副本,但可以藉此获得定期收入并且可以在证券市场自由买卖,实现价值增殖,也逐渐视为可以独立地获取收入,成为具有同于现实资本存在形式的虚拟资本。借贷资本不是虚拟资本,它以现实资本作为生息资本;股票、债券等不仅依托于现实资本定期获得收入,还可以独立运动,在自由买卖中获益。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产生的基础。股票、债券对购买者而言当然是一种投资行为,是存在风险的。但是股票、债券的成功发行并从购买者手中获得现实的资本投入生产经营过程本身是依托于庞大的信用体系的,特别是离不开银行信用的参与。股票、债券等基于企业与投资者之间的信用关系,又摆脱这种关系而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规律,甚至成为另一种独立收人的源泉,虚拟资本最终得以形成。9.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与虚拟资本相对应的是实体资本。实体资本也可以称为真实资本或现实资本,是指定期带来收入的、以实物或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资本。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可以从同一资本的两个运动中得到说明。如一笔资本,假定是10万元,购买某个企业的股票。进入该企业的10万元就是实体资本。而投资者手中持有的10万元股票进入股市运行,则成为虚拟资本。从统一性来看,虚拟资本是实体资本的“纸制副本”,以证书形式证明实体资本所有权,表现实体资本价值。因此,虚拟资本的存在和运动必然要以它所表现的实体资本为基础。一方面,实体资本的基础作用表现在:首先,实体资本的运动状况决定虚拟资本的运行状况,证券发行者的生产经营状况决定着证券投资者的收益。其次,实体资本运用的规模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发行规模,社会再生产规模决定着证券投资规模。再次,实体资本的循环周期影响着虚拟资本的周期波动。另一方面,虚拟资本对实体资本也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和影响。其表现是:第一,虚拟资本与现实货币资本都是实体资本循环运动的起点,从而影响实体资本运用的过程和规模。第二,虚拟资本的流向影响着实体资本的分配比例和结构。第三,虚拟资本扩大了实体资本的活动范围。从矛盾性来看,虚拟资本虽然是实体资本的价值表现和纸制副本,但其价格却不是实体资本价值决定的,而是由预期收入和平均利息率决定的。这样一来,虚拟资本的价格变动就会与实体资本价值变动相背离,其价格不随实体资本价值变动而变动,呈现出相对独立的运动。虚拟资本价格运动的特点是:第一,虚拟资本价格与预期收益大小和预期收益的可靠程度成正比;第二,在预期收益率一定的情况下,利息率按相反方向调节虚拟资本价格;第三,虚拟资本价格的涨跌与货币市场的供求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资本市场紧迫的时候,这种有价证券的价格会双重跌落”。反之,当货币市场资金充沛的时候,证券价格则会上升。10.虚拟资本的作用虚拟资本的积极作用主要有:促进资源优化配置;促使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经营资金;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虚拟资本的消极作用主要是使国民经济发生动荡和危机的可能性增大。11.虚拟经济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按其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货币信用化。第二是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第三是资产证券化。第四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1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影响\n(1)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有助于提高全社会资本的配置效率。二是有助于提高整个经济的运行效率。三是有助于分散企业经营风险。四是虚拟经济规模的扩张,在增加GDP规模的同时,也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2)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 虚拟经济发展过度也会对实体经济带来负面影响。一是虚拟经济过度发展会动摇社会信用基础。二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挤占实体经济的资金供给。三是虚拟经济的过度发展会引发泡沫经济。墨西哥、日本、东南亚、美国都有类似教训。 13.正确处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发展虚拟经济,既要充分发挥其对实体经济的积极作用,又要趋利避害,防止其过度膨胀而产生消极破坏作用。第一,正确认识和积极发展虚拟经济。要在正确认识虚拟经济的基础上,继续适度发展虚拟经济,不断优化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提高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贡献度。第二,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是发展虚拟经济、防范金融风险的坚实基础。同时,要把握好虚拟经济发展的“度”,使其与实体经济不断整合,稳步发展。第三,不断规范和发展资本市场。资本市场是虚拟经济的主要活动场所。我们应当鼓励金融创新,扩大居民投资渠道和企业获得资本性资金的渠道,加快资本市场发展。同时,要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加强信息披露和提高市场透明度,规范证券交易,在发展中不断规范资本市场。第四,积极稳妥推进我国金融开放。随着金融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虚拟经济将会有大的发展。但开放过程中,要牢牢把握循序渐进、稳步开放的原则。第五,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八、资本主义信用1.信用的概念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商品或货币等价值物的贷与借的运动。信用是定期的单方面转让有价值物,到期再偿还。所以,信用是定期的以偿还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转让运动。2.信用的本质信用是商品货币经济中的一种经济关系,是适应商品生产发展需要,从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中产生的借贷关系。凡存在较为发展的商品经济的社会中,必然存在信用关系,而不论社会制度如何不同。3.信用的形式在社会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中,适应生产发展要求的信用形式不断增多,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1)商业信用买卖商品时,销售者允许购买者以延期支付方式赊购商品所形成的借贷关系,叫商业信用。商业信用的特点:它是职能资本家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家;它贷出的对象是产业资本循环的一定阶段上待实现的商品资本。商业信用的局限性:它的借贷规模、范围受到限制,只能在职能资本家之间,就现有资本量进行借贷;商业信用的使用方向也受到限制,只能由卖方提供给买方,而不能逆方向运动。(2)银行信用银行信用是银行向职能资本家贷出货币的借贷关系。\n银行信用的特点:银行信用的债权人是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债务人是职能资本家;银行信用规模不受单个资本量的限制;由于是货币信用,也不受商品流通的限制,可以提供给任何职能资本家。(3)国家信用国家直接向公众进行的借贷活动称为国家信用。资本主义国家信用在国内的基本形式是向人民借债,称为国债,主要用于弥补财政赤字和其他非生产性开支。(4)消费信用消费信用是商店、企业、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向缺乏货币购买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的活动。消费信用的形式主要有:赊账、分期付款和发放消费信贷等。在资本主义信用体系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是基本的信用形式。银行信用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商业信用是银行信用以至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银行信用虽然克服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但不能完全代替商业信用,商业信用仍是信用体系的基础。从历史上看,商业信用先于银行信用而产生,银行信用是在商业信用广泛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4.信用的特点信用是指借贷关系、行为和活动,是一种以价值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的产生与发展同商品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信用具有以下特性:(1)信用关系的当事人之间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产品或货币的出让方作为债权人,有要求接受方依约偿还债务的权利;产品或货币的受让方作为债务人,有依照约定向出让方清偿债务的义务。这是信用的一项基本特征,如果不存在债权债务关系,就不可能有信用。(2)本金的偿还性。贷方有权要求借方偿债,以借方承诺偿债为条件,借方只有承诺偿还才能取得贷方的产品或货币。(3)有偿性。贷方向借方提供产品或货币都是要收取利息的或说借方总要花一定的代价。(4)期限性。虽然信用期限可长、可短,但一般来说,信用总是有限期的,债务人必须在约定的期限内向债权人偿清债务。(5)借贷双方订立契约。民间信用往往是以口头形式订立契约,而在正式信用中则普遍采用书面契约形式,而且民间信用也越来越多地采用书面契约形式。不论采用何种契约形式,借贷双方都须事先达成契约,来明确双方的权、责、利的关系。5.信用的产生和发展信用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的末期。信用的产生须同时具备以下条件:(1)产品或货币归属于不同的所有者,他们各自有其独立的经济利益;(2)有产品或货币的盈余者;(3)有因生产或生活以及其他方面需要的自有产品或货币量的不足者。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这几个条件都具备了,因此人类社会的信用活动也就开始出现了。到了封建社会,由于私有制的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的促进以及信用本身的自促进作用.信用获得了进一步发展,但是由于在封建社会,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速度慢、发展水平低,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是自然经济,使得信用的发展受到了根本的限制,不仅信用的发展速度十分缓慢,而且信用的发展水平低下,信用对经济发展所能起的积极作用十分有限。到了资本主义经济阶段,随着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空前发展,随着商品经济取代自然经济而成为处于统治地位的经济形式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获得了空前的发展,特别是信用中介的发展,大大加快了信用的发展进程。信用的发展又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和生产社会化的发展,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进入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阶段,信用发展的空间更大,信用将获得更快的发展。在当代社会,几乎所有的经济主体都被纳入到了信用体系中,信用规模很大,且加速扩大,信用形式众多,而且还在不断增加,信用的膨胀与收缩对国民经济发挥调节作用。当代社会的经济已经成为信用高度发达的经济。6.信用的作用信用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促进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n其主要反映在国民经济中的经济单位以其收支关系可以分为三类:平衡单位,即收支相等的单位;盈余单位,即收大于支的单位;赤字单位,即支大于收的单位。平衡单位总是存在的,但任何时期都会存在大量的盈余单位与赤字单位。如果没有信用,经济中必然出现的结果会是,一方面盈余单位的盈余资源处于闲置状态,得不到利用,另一方面赤字单位对资源的需要又得不到满足。信用能够在不改变经济资源所有权的条件下,通过改变对资源的实际的占有权和使用权,实现经济资源由盈余单位向赤字单位的转移,从而可以使盈余单位的闲置的经济资源得到利用。同时,盈余单位的闲置的经济资源向赤字单位转移,还可带动对其他经济资源的利用。因此,信用所导致的结果是经济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信用越发达,越有利于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2)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信用的特性使得它具有促进经济效率提高的作用。一方面由于信用具有偿还性和期限性的特点,因此获得资源的赤字单位必须进各种可能提高利用资源的效率,因此就需要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其结果是资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另一方面信用的风险性使得盈余单位选择授信对象时要看其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为获得资源,赤字单位必须创造好的经营业绩和发展前景,为此,就必须不断提高经济效率。同时,信用的发展会支持效率高的生产单位的发展,能支持效率高的生产单位兼并效率低的单位,通过促进资源重组,来推动经济效率的提高;(3)促进积累和投资的增长经济增长依赖于投资增长,投资增长依赖于积累增长。如果居民将全部收入用于消费,生产单位将利润一概用于消费基金,那么积累无法增长,投资也就无法增长,经济增长必受根本限制。信用的发展则能提供积累和投资增长的激励和必要条件。一方面信用的偿还、有偿和期限性,使经济主体间接或直接授信于人,从中获得经济利益,从而刺激积累的增长;另一方面在信用中介的参与下,赤字单位能聚集大量资源,从而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或追加投资之需,或者能支持政府的生产性投资。因此,信用的发展能够促进积累的增长,有利于投资的增长。(4)有利于消费品市场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调整在缺乏信用的条件下,居民的消费必然受到自有收入限制,不可能有超前消费,这样会造成——部分消费品市场的扩张受到限制,甚至会使得高值耐用消费品的生产部门难以发展。消费信用则可支持居民的超前消费,一方面使居民能够提前满足消费需要,另一方面使相关产业部门的产品市场得以扩张,从而能够促进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不同的可支配收入水平会有不同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信用等于增加了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会形成新的消费支出结构。消费信用有利于引导居民增加对高值耐用消费品以及其他价格水平高的消费服务(如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的调整,也有利于居民增加对新兴产品的消费,有利于消费结构的升级,从而能够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5)为政府调节国民经济提供了便利信用的发展,为政府调节国民经济,实现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和结构平衡提供了便利。如在银行信用发达的条件下,政府就可以运用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结构,从而实现调节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关系与经济结构的目的。信用越发达,越便于政府对国民经济的调节。7.商业信用及特点商业信用是指商品的所有者(主要是工商企业)以赊销或预付货款等形式向别的经济单位(主要是工商企业)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基本形式包括:(1)商品赊销——卖方向买方提供信用;(2)预付货款——买方向卖方提供信用。在这两种形式中,最主要的又是商品赊销。\n商业信用具有以下特点:(1)商业信用与商品买卖紧密联系在一起。无论是商品赊销,还是预付货款等形式,都同商品买卖联系在一起,信用方向受商品流通方向的制约。(2)商业信用一般发生于工商企业之间。(3)商业信用一般时间较短,数量较小。授信人一般不会给予授信人太长的时间,因为时间过长会使其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影响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赊销者向赊购者提供的商业信用,预付货款者向制造商或商业企业提供的预付货款不会太多。商业信用在经济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就赊销而言,对卖方来说,可以扩大产品销售市场,从而扩大生产,对买方来说,可以购入货物,继续从事生产或经营,克服了货币资金不足的限制。就预付货款而言,预收方可以预收款购置生产资料,支付工资等,启动生产,扩大生产规模;预付方则可以获得有保证的货物来源。(2)能克服流通手段的不足。在赊销中,可通过创造信用流通工具—商业票据,来解决流通手段不足的问题。商业信用的局限性:(1)商业信用关系仅限于有商品交易关系的企业之间,若企业之间不存在这种关系,卖方的商品是买方所不需要的,那么就不会产生商业信用关系,即商业信用的范围较窄。(2)授信额、授信期限一般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任何一个授信企业,它所能提供的商业信用数额、信用期限都是有限的,商业信用总是受授信企业信用能力的限制。(3)同银行信用相比,商业信用对授信人的信用要求更高,一般只是发生于相互了解的工商企业之间。正因为如此,在银行信用出现以后,商业信用就逐渐退居为次要的信用形式。8.银行信用及特点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向工商企业等提供的信用。银行信用具有如下特点:(1)金融机构充当信用中介,一方面它们从社会公众那里吸收闲置的货币资金,另一方面则又将吸收的货币资金发放给工商企业等资金不足的经济主体;(2)信用的标的物,即借贷的对象是货币资金;(3)信用程度高。公众对银行的信任程度超过对工商企业的信任程度,使银行发行的债务凭证具有广泛的可接受性,从而可集中相当数量的货币资金。并且商业信用的发展往往还需要银行信用的支持。(4)信用方式灵活。银行信用的信用规模可大、可小,信用时间可长、可短,特别是在提供数额大,时间长的信用方面,是商业信用远不能相比的。(5)具有创造信用的功能。吸收存款的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吸收存款提供信贷资金来源,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创造存款货币提供信用。银行的信用创造不仅提供了资金来源,而且使它可以以较低的利息提供信用。同商业信用相比,银行信用的优点表现在:(1)银行信用的范围广泛,并不受商品交易关系的约束;(2)在贷款额和货款期限上比商业信用灵活,而且规模可以很大,期限可以很长;(3)银行一般遵循分散投资的原则,银行的贷款对象并不一定是银行很熟悉的企业。因此,银行信用能克服商业信用的局限性。9.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信用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信用制度加速了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使许多大型企业得以建立。信用节省了流通费用。(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使非现金结算发展,信用货币代替了货币,节省了流通中的现实货币。(3)信用加速了货币投放和回笼的速度,也节省了流通费用。(4)信用贸易加快商品流通速度,减少流通中各个环节的花费。(5)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分配和利润率平均化。\n信用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矛盾。信用加深资本主义矛盾的具体表现是:(1)信用的发展造成虚假繁荣,加深了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加速了生产过剩危机的爆发。银行信用使商业资本家取得大量贷款,在商品尚未销售之前继续购买商品;商业信用也使商业资本家在商品未销出之前继续赊购商品,造成虚假的需求,促使产业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使大批商品积压在流通中,到商业资本家无法继续购买时,产业资本家生产的商品也就无法销售,必然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2)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还会发生货币信用危机。当信用促使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尖锐化发生生产过剩危机时,货币流通与信用关系也会发生混乱。因为,生产过剩、商品销售不了,就会使商业信用的债务得不到偿还;商业信用急剧缩减,银行贷款难以收回,被迫限制信用,使货币流通中现金缺乏,造成货币流通和信用的严重混乱,发生货币信用危机。(3)信用加剧了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银行信用、股份联合经营制促使资本积聚、集中加速进行,企业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而资本家私人占有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一基本矛盾的发展,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发展的根源。九、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与地租1.资本主义地租资本主义地租是租地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2.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的区别(1)封建地租以封建土地所有权为前提,而资本主义地租的基础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2)封建地租在量上包括农民的全部剩余劳动或剩余产品,甚至还包括一部分必要劳动或必要产品;资本主义地租只是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剩余价值,不是全部的剩余价值。(3)封建地租体现着封建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关系;资本主义地租则体现着资本主义社会三个阶级之间的关系,即土地所有者、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3.地租与租金的区别租金,是指农业资本家由于租种土地而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全部货币额,除包括严格意义上的地租外,还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租金中包含着固定资本的折旧费和利息;租金中有时还包含着农业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租金中有时包含着一部分农业工人的工资。4.土地价格土地价格并不是土地价值的货币表现,实质上是地租资本化的表现。土地价格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地租的多少;二是利息率的高低。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利息率成反比。用公式表示就是:土地价格=。地租越高,利息率越低,地价就会越高。5.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基本形式(1)级差地租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就是级差地租,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级差地租产生的客观条件是土地的优劣不同。土地有贫瘠之分,有离市场远近之别。同量资本投入生产条件不同的土地,劳动生产率和收益是不相等的。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差的土地,劳动生产率低,产量少,个别生产价格就高;而投资于生产条件较好的土地,劳动生产率高,产量多,个别生产价格就低。农产品同其他商品一样,只能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因此,投资于生产条件好的地块的农业资本就因其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而获得超额利润。这个超额利润为农业资本家交纳级差地租提供了条件。\n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因为土地数量有限,优等和中等土地生产的农产品往往不能满足社会需要,还必须投资经营劣等地。若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中等地生产条件决定,则经营劣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就将因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将其资本转移到其他部门中去,农产品会因供不应求而价格上涨,涨至投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时为止。因此,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的。这样,经营优、中等土地的农业资本家的农产品个别生产价格就低于社会生产价格,能够从中获得超额利润。又由于优、中等地数量的有限性和对土地经营的垄断,限制了各个农业资本家之间的竞争。因此,那些租种较好土地的资本家就能够稳定而持久地保持超额利润,并把它作为级差地租交给土地所有者。级差地租的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劳动。这种劳动是加强的劳动,因此它能创造出超额剩余价值。所以,级差地租反映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大土地所有者共同剥削农业雇佣工人的关系。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Ⅱ的区别,在客观上是由于对土地的两种不同的投资方法所引起的。级差地租I,是以不同地块的肥力和位置的差别为条件;而级差地租Ⅱ,除了这种差别外,还以同一地块上连续投资的生产率的差别为条件。与级差地租I不同,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Ⅱ,并不立即全部转化为租金流入土地所有者手中。在一般情况下,地租的数量在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之间订立契约时就已确定。所以在租约有效期内,由追加投资带来的超额利润,就归农业资本家所有。但是,当租约期满,土地所有者就会考虑到土地上现有投资的利益,在重订租约时提高地租。于是,这部分超额利润就会部分或全部转化为级差地租Ⅱ,落人土地所有者手中。至于形成级差地租Ⅱ的这部分超额利润,在多大程度上归土地所有者占有,最终取决于租地资本家与土地所有者之间的斗争。(2)绝对地租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在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定阶段,由于各种原因,农业生产技术的装备落后于工业,农业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比工业部门低。因此,同样大的投资,在农业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要大于工业。但农业资本家所实际得到的剩余价值只能是相当于工业中的平均利润,因而全部农产品中的总剩余价值要大于总平均利润,农产品的总价值要大于总生产价格。绝对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私有权的垄断。在存在土地所有权的情况下,即使最劣的土地,如果不缴纳地租,土地所有者则宁可让其荒芜也不会白白地让别人去耕种的。由于绝对地租的存在,农产品的市场价格就要上涨到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以上,只有这样,经营劣等地的资本家才能除了补偿生产费用并取得平均利润以外,还有一个余额作为绝对地租缴纳给土地所有者。正如马克思所说:如果最坏土地“不提供一个超过生产价格的余额,即地租,就不可能被人耕种,那么,土地所有权就是引起这个价格上涨的原因。土地所有权本身已经产生地租。”因此,由于土地所有权垄断而产生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绝对地租来源于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绝对地租既然是农产品价值的一部分,因此,它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它体现的仍然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6.垄断地租与垄断价格(1)垄断地租垄断地租,是指由垄断价格带来的垄断超额利润所构成的地租。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这种土地的稀少性。垄断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这种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n在分析地租和垄断价格的关系时,要区别两种情况,即存在着与地租相联系的两种垄断价格:一种情况是由于产品或土地本身有垄断价格的存在,从而产生地租;另一种情况则是因为有地租存在,所以产品才按垄断价格出售。通常所说的垄断价格,以及我们在这里所要考察的,是指由于第一种情况的垄断价格而产生的垄断地租。这种垄断地租产生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殊优越性和这种土地的稀少性;其产生的原因是对这种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例如,某些地块具有特殊的自然条件,在这种地块上能够生产某些特别名贵而又非常稀少的产品。而社会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又十分强烈,因此,这类产品就可以按照不仅大大超过生产价格而且也超过其价值的垄断价格来出卖。这种垄断价格“只由购买欲和支付能力决定,而与一般生产价格或产品价值所决定的价格无关。”所以,这里讲的垄断价格与一般市场价格不同。它不是以垄断资本的存在为前提,而是以对特殊土地的经营垄断为前提。这种垄断价格所产生的超额利润,与土地所有权无关。土地所有权在这里的作用和在级差地租中的作用一样,只决定这个超额利润要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并转化为垄断地租。因此,这是垄断价格产生地租。第二种情况中垄断价格的含义,与上述一般意义上的垄断价格不同。这是指由于土地所有权垄断的存在和支付绝对地租的必要,致使农产品价值超过其生产价格的部分没有参加利润的平均化,从而使农产品能够经常按照高于其生产价格的价格出售。在这种场合,就是地租产生垄断价格。7.建筑地段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是工商业资本家和房产业资本家为建造工厂、商店和住宅或其他建筑物而向土地所有者缴纳的地租。建筑地段的地租和一切非农业用地的地租一样,是由真正的农业地租调节的。因此,它同样具有级差地租、绝对地租和垄断地租三种形式。8.建筑地段地租与农业地租的区别:(1)在农业地租的场合,土地的肥沃程度和位置都对级差地租量起决定性的作用;而在建筑业中,则是土地位置起着决定性的作用。(2)在建筑地租中,垄断地租占有显著的优势。随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形成了对住宅及其他非农业用地的巨大需求。这样,土地所有者也就能够尽量地提高建筑地段的地租,以垄断地租的形式向社会征收大量的贡赋。9.矿山地租资本家为租用矿山向土地所有者交纳的地租就是矿山地租。马克思指出:“真正的矿山地租的决定方法,和农业地租是完全一样的。”(1)经营矿山同农业用地一样,需要缴纳级差地租。形成矿山级差地租的条件,也同农业用地一样。各个矿山的蕴藏丰度不同,开发条件不同,距离消费地点远近也不同,另外,对这些矿山进行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也都不同。这些条件使各个矿山开采出来的同种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各不相同。但是,由于矿山有限。好矿、富矿更有限,矿业同农业一样,也存在着资本主义的经营垄断,这就使矿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也必须由劣等矿山生产条件所决定的个别生产价格来调节。这样,经营优等矿山和中等矿山的资本家,可以经常取得超额利润,并把它以地租形式交给矿山所有者。(2)经营矿山同农业一样,也要缴纳绝对地租。形成矿山绝对地租的条件,同农业一样,也是矿产品的价值高于它的生产价格的差额。在采矿业中,由于不需要购买原料,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低于加工工业的平均构成,因而矿产品的价值也就高于它的生产价格。矿业资本家按价值出卖矿产品,就能获得一个超过平均利润的余额,作为绝对地租交给矿山所有者。(3)利用某些蕴藏稀有矿物的矿山,还要提供垄断地租,它同样是由于对这种矿山的经营垄断而产生的。6.2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6.2.1概念题1.平均利润(人大2003研;上海财大1999年研)\n2.超额利润(上海财经大学1998研)3.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北京理工大学2003研;北师大2002研;首都经贸大学2001研、2005研;武大2004研、2005研;中央财大2005研)4.级差地租II(武大2003研;社科院2004研)5.生产价格(中央财大1998研;山东大学2001研)6.纯粹流通费用(人大2002研)7.剩余价值与利润(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8.垄断地租(武汉大学2001研;人大2000研;上海财大1999年研)9.土地价格(人大1998研)10.虚拟资本(中央财大1998研;吉林大学2003研;武大2001研;上海财大2000研)6.2.2辨析题1.股票价格就是股票的票面金额。(武大2004研)2.货币就是资本。(西南财大2005研)6.2.3简答题1.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都经贸大学2003研)2.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以及二者的主要区别?(南开大学2000研)3.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人大1998研;人大1997研)4.信贷的作用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6.简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中央财大2005研)7.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南开大学2000研)8.阻碍利润下降的因素在今天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9.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南财大2004研)6.2.4论述题1.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武汉大学2003研)2.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利润率的平均化与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不矛盾?(北大2000研)3.试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与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的关系。(武汉大学2001研)4.简述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人大1999研;华中师大2003研)5.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平均利润如何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南开大学1999研)6.试论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北大2002研)7.马克思是怎样解释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山东大学2002研)6.3名校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6.3.1概念题1.平均利润:指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平均利润等于预付资本与平均利润率的乘积。由于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不同,利润率也就各不相同,随着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形成了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n2.超额利润:指个别生产价格和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由于个别资本家率先采取先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从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超额利润也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在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上,长期内不会存在超额利润,只有在垄断市场上,垄断厂商可以保持长期的超额利润。3.级差地租(differentialrent):指由于土地的肥沃程度、气候、雨量、光照、地理位置等的不同,或在同样面积的土地上不断投入同样多的生产要素所得到的不同产量或收益而产生的地租。级差地租是由于决定产品价格的劣等地的被使用与优等地之间产生的差额。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土地的有限性引起的土地经营权的资本主义垄断,源泉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4.级差地租Ⅱ:指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因为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和产量不同,投入生产率和产量较高的地块的等量追加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就转化为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由于形成的条件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Ⅰ和级差地租Ⅱ。级差地租II指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和产量不同,投入生产率和产量较高的地块的等量追加资本获得的超额利润转化而成的级差地租。如果在同一地块上连续追加等量投资,实行集约经营,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只要增加的农产品为社会所需要,且追加投资的生产率高于劣等地原始投资的生产率,就会产生超额利润,并转化为级差地租Ⅱ。5.生产价格:指成本价格与平均利润之和。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也就转化为生产价格。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生产价格=K+p生产价格的形成是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的。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是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因为从生产价格的构成来看,生产成本是由耗费的资本构成的,平均利润也是按预付资本的比例分得的利润,所以它只是同耗费的资本和预付资本相联系。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生产价格形成后,市场价格将围绕生产价格而上下波动,这只是价值规律作用形式的变动,而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因为社会商品的生产价格总额等于商品价值总额。6.纯粹流通费用:又叫非生产性流通费用,指由商品的价值运动所引起的费用,即在商品的买卖过程中而支付的费用。如广告费、建筑费、设备费、办公费、店员工资等。纯粹流通费用不能增大商品的价值,但它仍然需要进行补偿。纯粹流通费用的物质补偿,来自于社会总产品中一部分物质资料的扣除;纯粹流通费用的价值补偿,要从剩余价值的总额中扣除。与之对应的概念是生产性流通费用。7.剩余价值与利润: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体现了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榨取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惟一目的。根据剩余价值生产方法的不同,剩余价值可以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两种。利润指当把剩余价值不是看作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当作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另一个形态,即利润的形态。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n剩余价值,作为全部预付资本的这样一种观念上的产物,取得了利润这个转化形式。在资本主义生产中,不仅耗费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且没有消耗的不变资本即全部预付资本都在发挥作用。这样剩余价值就进一步表现为全部预付资本的增加额。当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或增加额时,便取得了利润的形式。利润和剩余价值本来是同一个东西,所不同的,剩余价值是对可变资本而言,而利润是对全部预付资本而言的。剩余价值是利润的本质,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利润这种形式歪曲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8.垄断地租:指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的价格不由商品的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而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地租形成的条件,是某种土地的特别优越性和稀少性。垄断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具有特别优越性的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9.土地价格:指土地出售时的价格,实质是资本化的地租。土地没有价值,因为它不是劳动产品,但掌握土地的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土地收入,如同把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所以土地可以买卖并有了价格。土地价格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土地价格的计算公式是:土地价格=地租/利息率。也就是说,决定土地价格的因素有两个:与地租成正比,与银行存款利息成反比。现实生活中影响地价的因素还有土地供求状况、国家政策等。土地价格有上涨的趋势。因为:其一,由于人们对租种土地的需求的增大,地租不断上涨;其二,利息率不断下降。10.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际资本而言的。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如商业票据、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凭证是否是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进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和信用密切相关,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业影响着信用,特别是银行信用本身。货币的虚拟化是信用制度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生的根据;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生产的基础,虚拟资本的进一步发展又反过来推动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6.2.2辨析题1.股票价格就是股票的票面金额。(武大2004研)答:这种观点不正确。原因如下。(1)股票价格是股票出售时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同股息成正比,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由于买卖股票是转让股份资本所有权和领取股息的分配权,股票的价格就取决于股息,但股息又不是决定股票价格的惟一因素。股票价格形成的基本因素有两个:预期股息和银行利息率。股票价格与预期股息的大小成正比,而与利息率的高低成反比。用公式表示:股票价=预期股息÷利息率=股票面额×预期股息率÷利息率如,股票面额100元,预期股息率6%,可领股息6元,而当时银行利息率为5%,股票价格则为6元÷5%=120元。\n股息和利息率,是影响股票价格的最基本因素。在实际经济生活中,影响股票价格的还有其他一些具体的因素,包括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及人为的投机因素等等。公司的利润是直接影响股息的内部因素,从而影响股票价格的大小。公司利润又取决于企业经营状况,因而公司的经营状况也是影响股票价格的内部因素。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外部因素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其中经济因素包括股票供求关系、经济周期、物价变动、通货膨胀、金融政策、税收政策等等。政治因素有:国际形势的变化、战争、政府领导的更迭、重大政治事件等等。引起股票价格变动的人为投机因素,包括各种欺诈、造谣等活动,它使股票价格变化无常,股市混乱,利于投机者牟取暴利。投机者还利用影响股票价格的各种内部和外部因素的变动,达到吞并别人股份资本和暴富的目的。(2)股票的发行价格有三种情况,一种是折价发行,这种情况下,股票的价格小于股票的票面价格。一种是平价发行,这时的股票价格等于其票面价格。还有一种是溢价发行,这时的股票价格大于股票的票面金额。2.货币就是资本。(西南财大2005研)答:该观点错误。理由如下:(1)货币和资本是有一定的联系的。主要表现在:①两者都是货币,都采用货币的形式。资本最初总是表现为一定数量的货币,这就是作为资本的货币,这种货币在形式上是和作为货币的货币一样的。②作为货币的货币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可以转化为作为资本的货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根本的条件就是劳动力成为商品。而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两个条件,其一是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其二是劳动者丧失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自身的劳动力外一无所有。只有在这两个条件下,劳动力才能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上。当货币所有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购买到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并通过劳动力的使用为其带来剩余价值时,货币才转化为资本。(2)但是,货币和资本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等同。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①含义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是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而作为资本的货币是指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②本质的区别。作为货币的货币其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体现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③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的不同可以用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表现出来。商品流通公式为:商品——货币——商品。资本的流通公式为:货币——商品——增殖的货币。这两个公式有本质的区别:首先,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流通形式不同。其次,流通的目的不同:商品流通公式表明为买而卖,目的是为获得使用价值;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价值增殖,它的运动没有限度。再次,在商品流通中,货币只作为购买手段,充当商品流通的媒介;而在资本流通中,货币在运动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因此货币不再是普通的货币,而是成为资本的存在形式。综上所述,“货币就是资本”的观点是错误的。6.3.3简答题1.决定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首都经贸大学2003研)答: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化形式,表示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是同一剩余价值量用不同的方法计算出来的另一种比率。影响利润率高低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在预付资本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高低由剩余价值量的多少来定,而剩余价值的多少则取决于剩余价值率。所以,凡是能够提高剩余价值率的一切方法,都会相应地提高利润率。\n(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就各个生产部门之间的关系来看,在剩余价值率和劳动力价值一定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越低,同量资本中的可变资本部分就越大,所使用的劳动力就越多,创造的剩余价值也越多,从而利润率也就越高;反之,利润率就越低。所以,利润率同资本有机构成按相反方向变化。(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周转速度加快,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从而也就可以提高年利润率。而实际上资本家所关心的正是年利润率,所以,利润率与资本周转速度成正比关系。(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不变资本的节省本身不会带来更多的利润,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它可以减少预付资本总额,从而可以提高利润率。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可以使资本价值构成降低,从而使用同量资本能够使用更多的劳动力,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另一方面,不变资本的节省还可以减少商品价值中由生产资料转移过来的部分,从而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这两者都会使利润率提高。(5)原料价格的变动。原料价格上涨,生产成本提高,预付总资本增加,利润率下降;原料价格下跌,生产成本降低,预付总资本减少,利润率提高。所以,原料价格的变动与利润率成反比例。2.什么是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以及二者的主要区别?(南开大学2000研)答:(1)含义年剩余价值率就是一年内生产的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率表示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用公式表示为Mˊ=M/V=mˊn(n为资本的年周转次数)。决定和影响年剩余价值率的因素主要是剩余价值率和资本周转速度。年利润率是年剩余价值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年剩余价值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用公式表示:P′=M/C+V其中P+为利润率,M为总剩余价值,C+V为总资本。决定和影响年利润率的因素主要因素有:剩余价值率、资本有机构成、资本周转速度、不变资本的节省、原料价格的变动。(2)两者的主要区别。①含义的区别。年剩余价值率是年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其公式=;而年利润率是用总资本来计算的年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其公式=(其中C代表预付总资本)。因此,年剩余价值率和年利润率不过是同一年剩余价值量与不同资本量对比所得出的不同比率。②量上的区别。年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二者在量上就出现了差异,由于总资本C总是大于可变资本V,因此利润率总是小于年剩余价值。③质的区别。年剩余价值表示的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而利润率则表示资本家所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由于利润率总是小于年剩余价值,因此利润率就掩盖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从而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源泉。3.简述信用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人大1998研;人大1997研)答:信用一般说来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资本主义信用是借贷资本运动的具体方式,市场经济条件下主要有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活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信用促成了资本的再分配和利润的平均化。利润平均化化过程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但生产资本的转移是困难的,主要应是货币资本的转移。而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正是实现货币分配的最灵活的工具,从而促成了各部门的利润平均化。(2)信用对于节省各种流通费用和缩短流通时间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以减少流通中所需的货币数量,加快货币流通速度,从而节省货币发行的费用。由于商品的赊购可以加速商品流通和资本周转,从而减少各种生产性流通费用和纯粹流通费用。而流通费用的节省和流通时间的缩短,就可以使全社会中流通领域的资本减少,生产领域的资本增加。\n(3)信用还可以促进资本集中和加速资本积聚。信用制度加速了股份公司的发展,加快了大资本对小资本的控制与剥夺,从而加快了资本集中。信用还把零散的闲置的货币资本动员起来投入生产,从而加快了资本积累的速度,扩大了生产规模。在充分肯定信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同时,也要看到它会加剧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面。这包括激化生产不断扩大与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造成对商品的虚假需求及引发经济危机;加剧了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性;加剧了两极分化,等等。4.信贷的作用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答:信贷是指货币的所有者在得到一定时期以后偿还并获得利息的契约保证的情况下,将货币提供给借款人的一种信用活动,包括公司信贷和消费信贷。信贷的基本职能就是把社会上暂时闲置不用的货币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再分配,使之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信贷在经济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贷最主要的作用是融资,即把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提供给需要资金的单位和个人。(2)由于信贷资金的使用是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因此信贷能够促使资金使用者注重资金使用效果,减少资金的占用和浪费。(3)以银行转账方式进行的资金借贷活动,可以减少流通中的现金量,降低整个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非生产性费用。(4)以信贷为经济杠杆,可以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5.影响平均利润率的变化的因素是什么?(南开大学1999研)答: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利润(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的计算公式是: 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6.简述虚拟经济的正、负效应。(中央财大2005研)答:(1)虚拟经济的含义虚拟经济是一种与实体经济相对应、与传统的物质生产及其有关的一切劳务活动相区别的经济形态。虚拟经济是指与虚拟资本以金融系统为主要依托的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简单地说就是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其本质是虚拟资本以增殖为目的进行独立化运作的权益交易。虚拟经济按其资本的虚拟化程度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是货币信用化;第二是实体经济产权化、证券化、票据化;第三是资产证券化;第四是完全脱离实体经济而独立运行的各种金融衍生品。虚拟经济具有正、负两种效应。(2)虚拟经济的正效应虚拟经济的正效应是它的发展在总体上可以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具体表现在:\n首先,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融资工具。在现代企业中,资本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优势企业的扩张需要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等方式筹集社会资本。如果股票、债券不能流动,不能投机,也就没有人来购买股票和债券,社会也就失去了这种可以在瞬间依靠市场筹集巨额资本的有效工具。其次,虚拟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资本的证券化可以为实体经济企业提供重组和结构调整的“平台”。实体经济中的企业经常存在着进行并购之类的重组以及通过资本流动进行结构调整的客观需要,但仅仅借助于实体资本形式是很难实现这种重组和结构调整的。资本证券化以后,通过股票和债券的交易就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实现实体经济存量的重组和结构调整。再次,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降低实体经济中的投资风险。有价证券可以进入市场流通,实际上是向实体经济的投资者提供了一种风险规避机制,股东通过“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来及时规避投资风险。人们可以通过转嫁、分解、控制等风险管理策略,来从整体上降低金融、经济体系中的风险。最后,由于虚拟经济的金融资产在企业和居民的资产组合中会占越来越大的比重,虚拟经济的市场状况会产生明显的财富效应。虚拟经济市场活跃,预期收益率高,预示着财富的增加,会带动实体经济的活跃,扩大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如果虚拟经济过冷,会影响市场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3)虚拟经济的负效应虚拟经济的负效应表现在因投机过度而引发的泡沫经济上。在股票债券及衍生证券等虚拟资本交易规模不断膨胀的条件下,货币供应量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作商品和劳务的交换;另一部分用作股票等虚拟资本的交易。在货币供应量不变的条件下,用于虚拟资本交易的货币量越多,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实体经济中的货币量越少,购买实际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越少。总需求越少,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就越低。商品和劳务的价格水平越低,表示货币购买力越强。由于货币购买力是某种货币汇率的基础,所以长期来看,虚拟资本越是膨胀,其货币购买力越高,其汇率越是被高估;相反,如果虚拟资本大幅度缩小,货币就会从虚拟资本交易中流出,如果不是流向国外,就会流向实体经济系统,引起物价上涨、货币汇率贬值。更为严重的是当虚拟资本过度膨胀、价格上涨预期逆转,导致泡沫经济破灭时,就会引发严重的债务问题,使金融领域坏账、呆账大幅度增加,引起信用紧缩,导致经济衰退。泡沫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副产品,如果调控不利,就可能对经济产生灾难性的影响。7.现代资本主义条件下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南开大学2000研)答:平均利润率就是社会利润(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利润总量在各部门重新分配的过程。平均利润率计算公式是: 利润率平均化规律的主要表现如下。(1)平均利润率形成后,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所得到的利润会高于原有水平,原来利润率高的部门所得利润会低于原有水平,但由于这只是社会利润总量的重新分配,各部门所得的平均利润量的总和与全社会剩余价值或利润总量是一致的。\n(2)平均利润率不能被理解为各部门不同利润率的简单算术平均数,也不意味着各部门所得到的绝对利润量相等,更不能认为它会成为一个不变的量。平均利润率的高低以及各部门得到的利润量,将不仅受部门内部因素的影响,还与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的分配比例有关;如果社会资本在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所占比重大,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较高,反之则低。此外,由于市场运行的瞬息万变,各部门间的资本流动不可能静止下来,利润率的平均化作为一种一般趋势,是在各部门利润率的高低波动中实现的,在平均利润率起作用的条件下,各部门的利润率仍然会存在差别。(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超额利润依然可以发生和存在,因为部门间的竞争不能代替部门内部的竞争,只不过过去表现为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就得到超额利润,现在则表现为只有自己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企业才可能得到超额利润。,(4)平均利润规律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中普遍的规律,只要资本和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平均利润率就会作为一种客观趋势而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调节了资本和各种生产要素在社会各经济部门间的分配,调节了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并使市场成为经济运行的基础。(5)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年利润率)水平。8.阻碍利润下降的因素在今天发生了哪些变化?原因是什么?(华中科技大学2001研)答:资本积累一方面导致了相对人口过剩和两极分化,另一方面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在现实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表现为利润,剩余价值率表现为利润率。为了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必须不断把剩余价值转化了资本,这必然会导致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同一个剩余价值必然表现为不断下降的利润率。这就是利润率下降的规律。随着经济的发展,再今天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发生了一些变化。(1)变化①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化的程度加强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与资本主义原来靠剥削程度的提高,包括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等来增加利润有所不同。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的减少,劳动生产率大大的提高,从而在剥削程度不用加强的情况下也能增加利润,从而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②劳动者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的提高也是一个主要因素。在以前,是由于大量过剩人口的存在使得某些部门加强对手工劳动的采用。而当今社会虽然有大量的过剩人口,但是多数企业不是依靠劳动者人数的增加,而是加强在职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从而提高劳动者的这素质。③虚拟资本的增加,和实际资本相对应的虚拟资本的迅速增加,使得资金的利用率大大提高,见效了厂商一直所受到俄资本短缺的束缚。这个因素也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④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快速发展以及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都是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2)原因①追逐利润最大化市厂商生产的最终目的,为此厂商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增加利润。②信息化、网络化和专业化的发展使得企业的成本减少,同时企业的运作效率大大提高,这有利于阻碍利润率的下降。③经济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自然会产生一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④\n资本主义的内在机制也会产生一些阻碍利润率下降的因素。为了抵消利润率下降造成的损失,资本家只得提高积累率,增大积累量,从而使总资本急剧地增大,结果使得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利润总量却增加了。积累的不断增大、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又会进一步造成利润率下降的压力,为了减少这种压力,资本家只得更多积累。这是这样一种机制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时不断加剧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9.什么是股票?股票价格是怎样决定的?(中南财经2004研)答:(1)股票是它的持有者向股份公司投资入股并有权取得股息收入的凭证。它表示的是股东对股份公司财产的所有权关系,股票一般不能向公司退换现金。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不是真实的资本。因为真实的资本已转到企业中去了,而股票和债券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凭证,只是资本的“纸的复本”,是虚拟资本。(2)股票价格是股票出售时的价格,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股票是虚拟资本即资本的“纸的复本”,它没有价值,但凭借其所有权就可以定期取得股息收入,就如同将一笔资金存入银行取得利息一样。股票价格同股息成正比,同银行利息率成反比。股票价格应相当于这样一笔资本,将它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所领取的股息相等。(3)股票价格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股息的息率,它与股票价格成反比。二是利息率,它与股票价格呈反比。用公式表示为:(4)在实际生活中,股票价格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这包括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心理因素,等等。特别是一些大股东的操纵,常常是造成股市暴涨暴跌的主要原因。6.3.4论述题1.试论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武汉大学2003研)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小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2)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X平均利润率\n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3)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4)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但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还是一致的。而在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后,许多部门的利润量与剩余价值量就不一致了。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似乎利润的多少只和资本量有关,这就完全掩盖了利润的本质和来源。2.平均利润率是如何形成的?为什么利润率的平均化与个别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并不矛盾?(北大2000研)答:(1)平均利润率的形成过程①不同部门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周转速度等因素不同,利润率应是有差别的。这种现象在资本主义初期曾经存在。但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却不是这样,实际上从较长时期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是基本相同的。而且现实生活也只能如此,否则利润率低的部门则无人去经营。这种劳动价值理论与利润平均化在表面上的矛盾应如何解决?马克思的分析表明,是部门之间的竞争使利润率趋于平均化。②资本主义经济中的竞争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部门内部的竞争,它使个别劳动时间折算为社会主义必在劳动时间;另一种是部门之间的竞争,指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争夺最有利的投资场所而进行的竞争,哪个部门或行业的利润率高,其他部门的资本就会向这里转移,其结果必须导致不同生产部门的利润率趋向于平均化。这是因为,通过资本的转移,资本在各部门间的分配比例发生了变化。利润率高的部门,资本数量增加,生产规模扩大;相反,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供给不断扩大,需求相对缩小,必须使价格下降,并导致利润率下降;相反,原来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资本的转出而使利润率提高。当资本转移使这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出现反转时,那么资本转移也就要出现倒流。一直到不同部门的价格变动自发调节利润率趋于基本平衡时,即形成平均利润率,资本转移才会趋于停止。③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形成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而一定量预付资本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所以,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剩余价值总额在不同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体现着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无产阶级的剥削关系。同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没有否定劳动价值和剩余价值理论,因为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和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2)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量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当各个资本家的剩余价值高于部门平均利润时,就产生了该资本家的超额利润量。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3.试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与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的关系。(武汉大学2001研)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竞争使得各个企业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n(1)部门内部的竞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竞争的结果,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是按照同一个市场价格买卖的。这样,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好,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处于有利地位。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在市场上却按照由市场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卖,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便竭力用最新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由此可见,部门内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2)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部门之间资本有机构成不同,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在不同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与利润作为预付总资本的产物这一规定相矛盾,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资本主义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资本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自由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竞争实现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率和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4.简述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规律。(人大1999研;华中师大2003研)答:平均利润率是社会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总预付资本的比率。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部门之间竞争形成的平均利润率并不是不定不变的,而是经常变动的。这种变动从长期看有下降的趋势。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引起的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抑制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1)劳动生产率和全要素产出率的提高,可以提高剩余劳动、剩余价值的比重,进而提高利润率;(2)社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机器设备、原材料和劳动者生活资料的价值或价格下降,反过来抑制了利润率的下降;(3)市场的开发,特别是在新市场上的相对优势或绝对优势,可获得较高利润率;(4)在资本市场融资,使用借人资本或向社会发行股份的方式,可以利用利息、股息一般低于平均利润的情况,使自有资本的利润率提高。(5)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和增加。这就造成劳动力商品经常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从而使资本家可以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同时,工资的下降又给资本家利用更多的廉价劳动力提供了有利条件,使某些部门的可变资本所占比重提高,从而可以增加剩余价值量,阻碍利润率的下降。(6)对外贸易的发展。资本家可以利用对外贸易,廉价输入原材料,高价输出制成品,以增大剩余价值。同时,资本家还可向外国进行直接投资,以取得高额利润。\n在现实生活中引起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因素:由于社会需求的结构和生产的结构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平均利润的形成是相对的,平均利润率规律的存在并不意味着部门间竞争的消失。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一方面,资本在部门间争夺高利润的竞争愈演愈烈,使利润较高的部门容易产生投资过度而拉低利润率的情况;另一方面,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带来的供应能力的不断扩张,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趋势的存在,也使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再一方面,由于利润实际上是由可变资本直接带来的,所以,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可变资本比重下降而影响了利润率;技术进步在推动不变资本比重上升的同时就加大了固定资本的比重,从而又使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因此而有所减慢,影响了一定时期的利润率水平。对利润率下降趋势的正确理解:(1)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不等于利润率直线下降或绝对下降,其他的一些因素可以延缓平均利润率下降的过程;(2)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作为一种趋势,在较长期的波动中体现出来的。(3)平均利润率的下降,绝不意味着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减轻。因为工人所受剥削程度的大小,是用剩余价值率来表示的。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完全可以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甚至提高的情况下发生。(4)平均利润率的下降,也绝不意味着资本家所得的利润量越来越少。因为利润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利润率,另一个是资本量。如果资本总额不变,利润率的下降当然会使利润量减少;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是资本总量在不断增大,因此尽管平均利润率有下降趋势,利润量仍然会增加。这种利润率下降和利润量增加的二重性现象,是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5.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阶段,平均利润如何在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之间瓜分?(南开大学1999研)答:产业资本家就不能独吞产业工人创造地剩余价值,它必须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让给商业资本家。产业资本运动包括购买、生产、销售三个连续的阶段,并相应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资本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由于生产规模不大,市场范围狭小,产业资本通常是一身二任,自产自销。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市场范围的扩大,商品流通量的日益增加,需要建立庞大的商业机构、营销网络,需要雇佣商务代理人和大量商业店员。如果产业资本家仍坚持自产自销,不可避免地会增大商业开支,减少生产领域中的资本投入,降低利润率水平。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商业资本专门从事商品买卖,具有产业资本家所不具备的商品流通方面的特有优势,产业资本家就把商品流通的业务专门交给商人去完成,使商品资本职能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由于商业资本的活动,使产业资本加快了资本周转的速度。正是凭借商业资本所发挥地这种职能,产业资本家才会把自己剥削得来的剩余价值瓜分一部分给商业资本家。由此可见,商业资本使商品资本从产业资本运动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化的结果,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起作用的资本。商业资本的职能是通过买卖行为,将商品资本转化为货币资本。商业资本和产业资本不同,产业资本从事商品生产,生产剩余价值;商业资本则不断地从产业资本那里购买商品,并把它们卖给消费者,从事商品销售,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家投资于商业和投资于产业,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剩余价值,而且他们所获得的利润不能低于平均利润。如果商业利润低于平均利润,商业部门中的资本就会转移到产业部门中去;如果商业利润率高于平均利润率,产业部门的资本就会转移到商业部门中来。资本专业的结果,使投资于商业部门的利润率同投资于产业部门的平均利润率趋于相等。6.试论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和原因(北大2002研)答:\n资本主义地租是农业资本家为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交给土地所有者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地租实际上是资本主义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实现自己、增殖价值的一种形式。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地租,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可分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级差地租是因租种不同等级的土地所缴纳的不同数量的地租,来源于农业工人创造的超额利润。(1)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的自然生产条件不同。较好土地所生产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会低于社会生产价格,但仍然可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就可以获得超额利润,也就转化为级差地租。土地经营的垄断,使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必须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由于仅仅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产品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从而要求劣等地也参加耕作。如果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由平均生产条件来决定,则经营劣等地就得不到平均利润,而只得转移资本到别的部门中去。这样,势必造成农产品的供不应求,从而引起价格上涨,并且一直涨到与劣等地的个别生产价格相等,经营劣等地也能得到平均利润,从而使产品供求平衡为止。可见,在土地经营垄断的条件下,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归根到底还得由劣等地的生产条件来决定。这样,由于优等地和中等地生产条件较好、产量较多,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便以不同的程度低于由劣等地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但出卖农产品时,是以统一的社会生产价格为标准,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可以获得程度不同的超额利润,构成级差地租。由上述的分析可见,土地作为生产条件,它的质量优劣的差别,只是产生级差地租的自然条件或基础,而不是产生级差地租的原因。因为生产条件的差别在任何生产部门都存在,但因一般不存在对使用较好的生产条件的垄断,因而不能形成持久性的超额利润。在农业中,只有当土地自然条件的差别同时与土地经营的垄断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级差地租才会形成。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正是产生级差地租的根本原因。土地所有权也不是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它只是决定级差地租要归土地所有者占有。如果土地国有化了,这种额外利润便交给国家。(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土地有限性所造成的土地经营垄断。和工业部门相比,农业生产的超额利润有两个特点:一是农产品社会生产价格是由劣等地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决定的,从而优等地和中等地都可以取得超额利润即级差地租;二是农业中的超额利润相当稳定。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土地有限特别是好土地更为有限造成的,使得土地经营具有垄断性。这样,如果劣等地得不到平均利润,农业资本家就不会去租种,全社会的农产品将不够供应。所以,土地优劣不同只是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而产生的原因却是土地经营垄断。7.马克思是怎样解释利润向平均利润转化的?(山东大学2002研)答:(1)从影响利润率的各种因素来考察各个生产部门的利润率,可以认为,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中,如果剩余价值率相同,由于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速度不同,应是利润率高低不同。那些资本有机构成低或资本周转速度快的生产部门,利润率比较高,反之则较低。即同量资本由于投在不同生产部门而有不同的利润率,获得数量不等的利润。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早期阶段,不同部门的利润率高低差别确实存在。但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到较高阶段出现了这样的趋势: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在现实经济中,各部门的资本家,无沦从事哪—种商品生产,都能够大体上获得与他们的资本量相应比例的利润,即同量资本应获得同量利润;于是,我们遇到了似乎互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商品如果按照价值出卖,各部门便会有高低不同的利润率;另—方面,各部门的利润率如果是平均的,商品则不应该按照价值出卖。解决这—矛盾,就是要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来说明平均利润是如何形成的。\n(2)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投资于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相互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比如甲乙两个部门,甲部门利润率高,乙部门利润率低。乙部门的资本家不甘心获得较低的利润率,就要同甲部门的资本家展开竞争。这种竞争是围绕争得有利的投资场所而展开的、竞争的手段是进行资本转移,即把资本从利润率低的部门撤出,转移到利润率高的部门。这样,原先利润率高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的涌入,商品供过于求,价格就会下降,利润率也就相应下降;而原先利润率低的部门由于大量资本撤出,会发小相反的变化。不同生产部门之间这种以资本转移为特点的竞争引起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值和价格偏离。上述资本转移的过程以及由此而来的价格和利润率的变动要一直到两个部门的利润率大体平均的时候才暂时地停止下来。这样,便形成了平均利润。由此可见,平均利润是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通过竞争重新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平均利润率实质上也就是把社会总资本作为一个整体看待时所得到的利润率,可用公式表示为:平均利润率=剩余价值总额/社会总资本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3)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