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 MB
  • 2022-09-27 发布

神经系统运动传导通路ppt课件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功能解剖学\n运动传导通路Themotorpathway\n运动传导通路指从大脑皮质至躯体运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大脑皮质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管理骨骼肌的运动。\n一、锥体系Pyramidalsystem管理骨骼肌的随意运动,由上、下两级神经元组成。\n上运动神经元胞体位置:中央前回运动前区中央旁小叶前部轴突—锥体束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n下运动神经元胞体:脑神经运动核脊髓前角细胞轴突:脑神经脊神经\n(1)皮质核束Corticonucleartract*中央前回下1/3的锥体细胞轴突集合而成。*至双侧大部分脑神经运动核。*对侧面神经核下部。*对侧舌下神经核。\n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中央前回下1/3中脑大脑脚底内侧部内囊膝部\n\n面神经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上瘫)对侧眼裂以下面肌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核下瘫)病灶侧所有面肌瘫痪。症状核上瘫核下瘫额纹眼裂鼻唇沟口角正常能闭眼消失歪向病灶侧消失不能闭眼消失歪向健侧\n舌下神经瘫上运动神经元损伤:对侧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健侧。下运动神经元损伤:同侧舌肌瘫痪,表现为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n2.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中央前回上2/3和中央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组成。分为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n中央前回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内囊后脚中脑脚底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脊髓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束\n白质前连合\n损伤症状锥体交叉平面以上损伤:对侧肢体肌瘫痪。锥体交叉平面以下损伤:同侧肢体肌瘫痪。\n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瘫痪特点痉挛性(硬瘫)弛缓性(软瘫)肌张力增强减弱腱反射亢进消失浅反射消失消失病理反射出现不出现肌萎缩不明显明显在正常的反射活动中,上运动神经元对下运动神经元具有抑制作用。\n二、锥体外系extrapyramidaltract锥体外系指锥体系以外的影响和控制躯体运动的传导路径。主要功能:调节肌张力,维持和调整身体姿势,协调肌的活动,进行习惯性和节律性动作等。锥体外系的活动是在锥体系的主导下进行,而锥体外系又给锥体系的活动以最适宜的条件。\n锥体外系的主要通路1.新纹状体—苍白球系2.皮质—脑桥—小脑系3.锥体外系下行投射\n(1)皮质—新纹状体—背侧丘脑—皮质环路\n(2)新纹状体—黑质环路\n(3)苍白球—底丘脑环路\n(4)皮质—脑桥—小脑—皮质环路\n(5)锥体外系下行投射\n大脑皮质对于躯体运动的管理是通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路径实现的。两者在功能上互相协调、互相依赖,从而共同完成各项复杂的随意运动。\n锥体外系较锥体系复杂,涉及脑内许多结构,包括大脑皮质、纹状体、丘脑、底丘脑核、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核、小脑和网状结构等。锥体系和锥体外系均起源于大脑皮质,两者在皮质起点是有重叠,他们最后均终止于脑干和脊髓的下运动神经元。锥体系锥体外系\n左侧内囊出血*右侧偏瘫右上、下肢痉挛性瘫;右眼裂以下面肌瘫痪;右侧舌肌瘫痪。*右半身感觉丧失*两眼视野右侧同向性偏盲\n皮质核束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n神经系统疾病的解剖诊断1.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是主要诊断依据,首发症状、病情演变可提示病变的始发部位、扩展方式和范围。2明确症状是神经系统病变所致。3一元论原则。1肌病变:运动障碍。2周围神经病变:运动、感觉和内脏神经症状。3脊髓病变:运动、感觉和括约肌症状。4脑病变:脑干:交叉性综合征,受损脑神经决定平面。小脑:蚓部是躯干共济失调,半球是同侧肢体共济失调。额叶:运动性失语、失写、智能为主的精神症状。顶叶:感觉障碍、失读、失用。颞叶:感觉性失语、情感障碍为主的精神症状。枕叶:视野缺损。基底节:肌张力改变、运动异常、不自主运动。\n中央前回下部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核疑核咀嚼肌表情肌咽喉肌斜方肌胸锁乳突肌\n再见再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