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0.0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章竞技体育与运动训练第二章项群训练理论第三章运动成绩与竞技能力20041.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即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1.简述竞技能力与运动训练水平的含义的异同。①竞技能力即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②训练水平是指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反映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③竞技能力的含义专一而明确,训练水平则是多义词④竞技能力与训练水平,当训练水平用于表达运动员的训练状态时,则比竞技能力更为具体地表达所达到的程度1.为什么许多运动员其某项竞技能力的发展并非突出,但是他(她)们仍可获世界冠军,请运用运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举例说明。①这种现象说明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即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以体操运动员为例,由于运动员自身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几乎所有体操世界冠军竞技能力结构中都有明显的优势与不同程度的弱势,但他们都是建立于发挥优势的基础上。②举例体操运动员黄力平,虽然在总体竞技能力中力量稍差,但其双杠动作优美,仍能多次在世界大赛上获得优异运动成绩,体现了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③这种现象在我国优秀选手中是非常普遍的。例如,竞技体操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技术模型为:难、新、稳、美。分析曾经获得七次自由体操世界冠军的李月久、李宁、童飞、楼云的竞技能力结构特征,他们的共同特点是翻腾动作高、轻、飘,但技术风格不同。李月久、楼云身材短小、粗壮,动作难度大,有绝招;李宁、童飞则身材匀称,动作协调舒展,每一动作都颇具魅力。20053.项群训练理论: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内容包括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项群训练的特点。4.竞技水平:运动员所具备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的表现称作竞技水平,是运动成绩的构成部分。1.简述运动训练的特点①训练目标的专一性与实现途径的多元性②竞技能力结构的整体性与各子能力之间的互补性③运动训练过程的连续性与组织实施的阶段性④不同训练负荷影响下机体的适应性及劣变性⑤训练调控的必要性及应变性⑥现代科技支持的全面性及导向性2.请选择,体操,射箭,摔跤,乒乓球中任意两个运动项目,分析两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点。\n竞技能力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以体操、摔跤为例,运动项目不同,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特征不同。⑴优秀体操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体操属于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①体能特征;优秀体操运动员身体形态要求运动员具有优美的形体,表现出动作敏捷和灵巧;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准确、灵敏;在素质方面,柔韧、灵敏、协调构成了运动员的主要素质。②技能与战术能力特征;主要表现为时空判断准确、对身体姿态的控制的能力强。而在战术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动作的合理布局动作等方面。③心理和智能特征;感知觉灵敏度高,善于自我调节,具有果敢精神。在只能上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善于分析和判断动作。⑵优秀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特征:摔跤属于技能主导类格斗对抗性项群,具有一对一竞技、按体重分级别比赛、以绝对胜利等竞技特点。①体能特征;优秀摔跤运动员在形态方面有较高的身材与较长的四肢,身高和体重保持恰当的比例。在身体机能上内脏器官的抗震性能好、应激适应能力强、触觉加强和痛觉减退,以及前庭分析器的稳定性高等。身体素质全面发展,速度、力量、灵敏、耐力都很重要。②技术与战术能力是优秀摔跤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提高运动成绩起决定性作用。摔跤技术包括进攻、防守和反攻等三部分,并具有主动性、全面性、重点性、连续性和实用性等多方面特点。在战术特征上,主要表现为因人而异、先发制人、真假结合、引诱和借力、消耗战和游击战,以及反边线战术等方式的运用。③心理和智能特征;优秀摔跤运动员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阵时的敢斗性、坚毅性和对待抽签机遇的稳定心态等。而在智能方面主要体现在为了获得更多信息而追求较高的文化水平,为了提高技术水平而加强理解力与记忆力,以及为了灵活运用战术而提高分析判断能力等。2006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也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3.体能: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水平都会影响体能整体的水平。1.简述竞技体育的构成因素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①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使性工作。②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③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④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2.简述体能训练的意义\n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水平都会影响体能整体的水平。意义: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都力求运用各种有效地训练手段和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①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②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结果;③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2.奥运110米栏作为速度性体能类项目,历来被认为不是亚洲人的强项,但刘翔的成功打破了人们对该项目竞技能力构成的认识中,请运用训练学相应理论分析刘翔成功的原因。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竞技的过程之中。①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性特征是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而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②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20071.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2.运动成绩: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远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这一评定既包括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竞技水平和包括竞赛的胜负和名次。1.简述竞技体育的基本构成要素。从不同实践过程看,竞技体育包含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运动竞赛和竞技体育管理四个有机部分。①运动员选材是竞技体育的开始,是挑选具有良好运动天赋及竞技潜力的儿童少年或后备力量参加运动训练的起使性工作。②运动训练既是竞技体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实现竞技运动目标的最重要途径。③运动员通过训练不断提高的竞技能力,只有通过运动竞赛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得到社会的承认,满足社会成员的需要。④无论是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还是运动竞赛,都必须在专门的管理体制组织下才能获得实施并取得理想的效果。20083.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5.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长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2.简述竞技能力的非衡结构及其补偿效应。竞技能力是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竞技的过程之中。①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非衡性特征是相对于运用统计方法而建立的能够反映优秀运动员总体共同特征的竞技能力结构模型而言,每一名运动员个体竞技能力的各个构成要素的发展大都呈不均衡状态,这种非衡状态是普遍存在的。②\n运动员竞技能力构成要素中某种素质或能力的缺陷,可由其他高度发展的素质或能力在一定范围内予以补偿和代偿,使其总体竞技能力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这种现象称为运动员竞技能力非衡结构的补偿效应。2.为什么各竞技项目在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要深刻认识竞技项目的本质特征?揭示项群训练基本规律的理论命名为项群训练理论,内容包括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项群训练的特点。项群训练理论的理论研究:①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反映各项群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其内部各个项目间产生与发展的关联性。②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主要反映各项群竞技能力各构成要素对于取得专项运动成绩的倾向,及项群内部项目之间竞技能力的差异。③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主要反映不同项群及同项群各项目之间决定运动成绩的因素的不同。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主要反映各个项群在负荷内容与量度、训练的组织与控制等方面的规定性。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①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②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③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项群训练理论的实践应用:①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制定;②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体育项目的宏观管理;③同项群项目训练规律的探讨和揭示;④项群训练理论与竞技人才的流动;⑤项群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方法的移植、创新与发展。20091.简述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①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②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③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渡。1.从100米、1500米、3000米、跳远、跳高、排球、篮球项目中任选两个分析其耐力特点。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100米跑与3000米跑同属于体能主导类竞速性项目,但前者是速度性项目、后者是耐力性项目,二者的专项耐力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00米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100米跑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都表现出以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全程的能力,但前者是短距离速度性项目,专项耐力要求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无氧代谢水平较高;后者是长距离耐力性项目,专项耐力要求有氧代谢水平较高。重复训练法是提高100米跑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专项耐力训练中要注意跑得距离以主项或接近主项距离为主;负荷强度以大强度为主,负荷量100米跑以3-10倍专项长度为主,3000米跑以3/4-1倍专项长度为主。20102.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1.简述运动成绩的决定因素运动成绩是运动员参加比赛的结果,是根据特定的评定行为对运动员及其对手的竞技能力在比赛中发挥状况的综合评定。①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②对手在比赛中的表现③比赛结果的评定行为2.简述状态诊断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运动员的起始状态标识着一个完整的训练过程的起点,对起始状态的诊断在运动训练中起到重要作用。①为运动训练过程确立一个客观、准确的出发点②对训练工作效果及时的检查评价③实施有效训练控制的重要前提\n20111.训练水平:运动员在训练中所达到的竞技能力的水平称作训练水平,反映着训练中运动员竞技能力发展程度。在训练实践中,训练水平这一概念也常用于表达教练员组织训练工作的能力。3.简述现代竞技体育的基本特点①竞争性②规范性③公平性④集群性⑤公开性⑥观赏性1.试述运动员竞技能力及构成因素(结合某一专项)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①体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②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③战术能力: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地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个部分。④运动智能: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⑤心理能力: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状态。2.请运用训练学有关理论试分析为什么在备战奥运会过程中,反复强调要深入研究各个运动项目本质规律。项群训练理论的内容包括①各项群的形成与发展②各项群竞技能力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③各项群运动成绩决定因素的系统分析④各项群训练的基本特点。项群训练理论的科学意义:①鲜明的概括了同一项群不同项目的共同规律;②加强了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联系;③实现了训练学理论原有两个层次之间的有机过度。第四章运动训练的基本原则20045.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2.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生物学基础:竞技状态的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竞技状态的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竞技状态的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地应激反应。2.系统训练原则的含义及科学基础,并说明如何保持训练的系统性。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地、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①人体生物适应的长期性;系统的持续训练是取得理想训练效应的必要条件,人体对训练负荷的生物适应必须通过有机体自身的各个系统、各个器官、各部肌肉乃至每个细胞的变化,一点一点地去实现。②训练效应的不稳定性;运动员在负荷作用之下所提高的竞技能力,无论是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还是心理能力的变化都具有不稳定的特点。③人体生物适应的阶段性;人体在训练负荷下的生物适应过程,不仅是长期的,同时也是有阶段的。训练学要点:⑴保持训练的系统性①\n健全多级训练体制;运动员系统的多年训练活动,必须以健全的多年训练体制作为保证。②建立和强化正确的训练动机;动机是人们经常以愿望、兴趣、理想为形式表现出来的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为,并导向某一目标的一种心理过程或主观因素。③科学地制定训练计划;在现代竞技运动中,运动员只有接受长时间的系统训练,才有可能参与激烈的角逐,夺取胜利。④提供有力的社会保证;现代运动训练活动早已远远超出了训练队这一狭窄的范围,也不再仅仅是教练员和运动员之间的双边活动,而是几乎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具有广泛联系的社会性活动。⑵按阶段性特点组织训练过程;运动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必须遵循其阶段性的,有步骤、有秩序的进行。20052.简述小周期的类型,主要任务和负荷安排特点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①基本训练周: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程序和反复的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负荷特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课次的增加,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以及再将一周中某些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为两次,最后基本上做到每日两次训练。每日安排两次课,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一周中安排3-5次大负荷课,应分别安排两种或三种不同任务的训练,使不同训练内容合理交替。恢复性训练课应占周总课次的1/4左右。②赛前训练周:主要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地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负荷安排: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量就不大,可以保持原量;负荷的强度应不断提高,同时避免负荷的强度和量同步增加;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训练周的1/4增至1/3。加强恢复措施;体能主导类项目,赛前训练周的课次略少于基本训练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则相似。③比赛周: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符合安排: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④恢复周:主要任务: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训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符合安排: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3.简述周期安排原则的训练学特点周期安排原则是指周期性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依运动员机体的生物节奏变化规律,竞技状态形成与发展的周期性规律,以及运动竞赛安排的周期性特点,按一定的动态节奏,循环往复、逐步提高地安排训练内容和负荷量度。训练学要点:①掌握各种周期的序列结构;②选择适宜的周期类型;③处理好决定训练周期时间的固定因素与变异因素的关系;④注意周期之间的衔接。20064.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n1.试述竞技需要原则的科学依据及其训练学要点竞技需要原则即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①训练目标对训练活动的重要导向作用;②专项竞技需要的特殊性;③现代训练的专项花发展趋势。训练学要点:①要围绕运动训练的基本目标,全面安排好训练和比赛;②正确分析专项竞技能力的结构和特点;③按照竞技的需要确定负荷内容和手段;④注意负荷内容的合理结构。20071.试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变化与训练大周期分期的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20081.竞技需要原则:指根据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的需要,从实战出发科学安排训练的阶段划分及训练的内容、方法、手段和负荷等因素的训练原则。1.简述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①基本训练周: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程序和反复的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负荷特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课次的增加,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以及再将一周中某些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为两次,最后基本上做到每日两次训练。每日安排两次课,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一周中安排3-5次大负荷课,应分别安排两种或三种不同任务的训练,使不同训练内容合理交替。恢复性训练课应占周总课次的1/4左右。②赛前训练周:主要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地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负荷安排: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量就不大,可以保持原量;负荷的强度应不断提高,同时避免负荷的强度和量同步增加;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训练周的1/4增至1/3。加强恢复措施;体能主导类项目,赛前训练周的课次略少于基本训练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则相似。③\n比赛周: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符合安排: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④恢复周:主要任务: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训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符合安排: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1.论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对应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20092.系统训练原则:是指持续的,循序渐进地组织运动训练过程的训练原则。2.论述适宜负荷原则与适时恢复原则的关系。适宜负荷原则是指根据运动员的现实可能和人体机能的训练适应规律以及提高运动员竞技能力的需要,在训练中给予相应量度的负荷,以取得理想训练效果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①适宜训练负荷下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在负荷保持在一定范围的条件下,机体的应激以及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保持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②过度负荷下机体的劣变现象;机体的生物适应现象只发生在适宜负荷的条件下,而当负荷超过了一定的范围,超出了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时,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劣变现象。训练学要点:⑴正确理解负荷的构成;运动训练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负荷,都包含着负荷量与强度这样两个方面。①负荷量的评价指标;反应负荷量大小的指标一般为次数、时间、距离、重量等。②负荷强度的大小常常通过练习的速度、远度、高度、单位练习的负重量或练习的难度予以衡量。⑵渐增式地增加负荷的量度;①直线式②阶梯式③波浪式④跳跃式⑶科学地探求负荷量度临界值⑷建立科学的诊断系统⑸正确处理负荷与恢复的关系。适时恢复原则是指及时消除运动员在训练中所产生的疲劳,并通过生物适应过程产生超量恢复,提高机体能力的训练原则。科学基础:①人体机能能力和能量储备的超量恢复机制;②调整时机的把握对训练效果的重要影响;训练学要点:⑴准确判别疲劳程度;准确判别疲劳程度,是适时恢复的重要前提。①自我感觉;自我感觉是简单有效的判别方法。②外部观察;外部观察是教练员常用的判别运动员负荷情况的方法。③生理测试大量研究表明,人在疲劳时,机体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都有所下降,下降程度与疲劳程度有关。④心理测试;用心理学的方法判别人体的疲劳及恢复程度。⑵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①训练学恢复手段②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③营养学恢复手段④心理学恢复手段。\n20101.动机激励原则:是指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的训练原则。2.论述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与大训练周期的对应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2011无第五章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2004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基本结构。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①训练的目标模型给出了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目标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目标模型首先必须明确训练目标,即期望训练出达到何等水平、具有什么特征的运动员②检查手段是采集运动训练现实状态的信息工具,检查手段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三个要素组成。③评定标准是甄别现实状态与训练模式间差异性质和程度的鉴标体系,评定标准为教练员提供识别运动训练过程状态的依据。④训练手段是根据训练模式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所提出的练习方法。训练方法根据评定结果选用藉以实施模式训练、解决具体训练问题。20055.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0065.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简述模式训练法的结构和特点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模式训练法由训练的目标模型、检查手段、评定标准和训练方法。①训练的目标模型给出了未来运动训练过程目标发展的指标体系,建立目标模型首先必须明确训练目标,即期望训练出达到何等水平、具有什么特征的运动员②检查手段是采集运动训练现实状态的信息工具,检查手段由检查项目、检查方式和检查工具三个要素组成。③\n评定标准是甄别现实状态与训练模式间差异性质和程度的鉴标体系,评定标准为教练员提供识别运动训练过程状态的依据。④训练手段是根据训练模式所提出的发展目标以及评定结果的反馈信息所提出的练习方法。训练方法根据评定结果选用藉以实施模式训练、解决具体训练问题。模式训练法的特点:①模式训练法具有信息化特点②模式训练法具有定量化特点20074.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20084.循环训练法:是指根据训练的具体任务,将练习手段设置为若干个练习站,运动员按照既定顺序或路线,依次完成每站练习任务的训练方法。20091.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的控制性方法。20104.变换训练法:是指变换运动负荷练习内容、练习形式以及条件,以提高运动员积极性、趣味性、适应性及应变能力的训练方法。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2.简述重复训练法的特点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类型要素短时间重复训练中时间重复训练长时间重复训练负荷时间<30秒30秒-2分钟2-5分钟负荷强度最大次大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相对充分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步、按摩走、坐、按摩走、坐、卧、按摩供能形式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1.论述间歇训练法与重复训练法的区别间歇训练法是指多次练习时的间歇时间作出严格规定,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重复训练法是指多次重复同一练习,两次(组)之间安排相对充分休息的练习方法。类型高强性间歇训练强化性间歇训练发展性间歇训练要素A型B型负荷时间<40秒40-90秒90-180秒>5分钟负荷强度大大较大中心率指标190次180次170次160次间歇时间很不充分不充分不充分间歇方式走、轻跑走、轻跑走、轻跑每次心率120-140次120-140次120次供能形式糖酵解供能为主的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有氧代谢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n混合代谢供能类型要素短时间重复训练中时间重复训练长时间重复训练负荷时间<30秒30秒-2分钟2-5分钟负荷强度最大次大较大间歇时间相对充分相对充分相对充分间歇方式走步、按摩走、坐、按摩走、坐、卧、按摩供能形式磷酸盐代谢系统为主供能糖酵解为主的混合代谢供能无氧有氧比例均衡的混合代谢供能20113.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5.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1.简述模式训练法的应用过程模式训练法是一种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规范式目标模型的要求组织和把握运动训练过程的控制性方法。教练员通过正向控制通道,运用训练模式、训练手段控制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发展方向;通过反馈调控通道,运用评定结果了解运动员现实情况,修正训练计划的相应环节或教练员的指导方案,经过如此多次闭环式的控制过程,使运动员的训练结果科学地逼近训练模型指示的预定目标。第六章运动员体能及其训练20043.无氧耐力:是指机体在无氧代谢(糖无氧酵解)的情况下较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无氧耐力有时也被称为无氧能力。4.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20051.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2.运动素质:是指机体在活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基本运动能力,通常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和灵敏等。20062.简述体能训练的意义运动员体能是指运动员机体的基本运动能力,是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构成体能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三个因素都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作用,又有密切联系,彼此制约,相互影响,其中每一个因素水平都会影响体能整体的水平。意义:体能训练是运动训练的重要内容。不同项目的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都力求运用各种有效地训练手段和方法,改造运动员的身体形态,提高有机体的机能水平,增进健康和发展运动素质。体能训练与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和智能训练有着密切的联系:①\n良好的体能训练是技、战术训练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基础;②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承受大负荷训练和高强度比赛的结果;③良好的体能训练是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保持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的基础;④良好的体能训练有助于预防伤病,延长运动寿命。20075.灵敏素质:是指在各种突然变换的条件下,运动员能够迅速、准确、协调地改变身体运动的空间位置和运动方向,以适应变化着的外环境的能力。20082.力量素质:是指人体神经肌肉系统在工作时克服或对抗阻力的能力。3.竞技能力: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的表现于专项竞技过程之中。20093.柔韧素质:是指人体关节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能力以及肌肉、韧带等软组织的伸展能力。1.从100米、1500米、3000米、跳远、跳高、排球、篮球项目中任选两个分析其耐力特点。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划分,100米跑与3000米跑同属于体能主导类竞速性项目,但前者是速度性项目、后者是耐力性项目,二者的专项耐力表现出不同的特点。100米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的表现特点:100米跑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都表现出以尽可能高的平均速度通过全程的能力,但前者是短距离速度性项目,专项耐力要求糖酵解供能为主的无氧代谢水平较高;后者是长距离耐力性项目,专项耐力要求有氧代谢水平较高。重复训练法是提高100米跑与3000米跑专项耐力的有效训练方法。专项耐力训练中要注意跑得距离以主项或接近主项距离为主;负荷强度以大强度为主,负荷量100米跑以3-10倍专项长度为主,3000米跑以3/4-1倍专项长度为主。20103.反应速度:是指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声、光、触等)快速应答的能力。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20112.核心稳定性:又称核心力量,指肩关节以下髋关节以上的核心区域,在人体运动中起到稳定、传导力量、发力减力等作用,另外腰--骨盆--髋关节肌群对于人体在移动过程中保持平衡有着重要意义。2.简述超等长收缩训练的优点超等长收缩"是指肌肉先做离心式拉长,继而做向心式收缩的一种复合式收缩形式.动作转换快,具有牵张反射的特点。弹性能量的产生、储存以及再利用过程和中枢神经的反射性调节作用是肌肉"超等长收缩"具有既经济,效率又高。.1.试述运动员竞技能力及构成因素(结合某一专项)竞技能力指运动员的参赛能力,由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不同作用的体能、技能、战术能力、运动智能以及心理能力所构成,并综合地表现于专项竞技的过程之中。①体能:运动员的体能水平集中表现于力量、速度、耐力三种基本运动素质及三者之间的各种组合性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人体的形态及机能状态是决定其运动素质的发展水平。②运动员技术水平的高低可从技术的合理性及稳定性两方面予以判定。③战术能力:战术能力则表现为力求出色地发挥自身的体能、技能及心理能力,在规则允许的范围内干扰对手竞技能力的发挥,以及对于竞赛结果的评定行为施加合法的影响这样三个部分。④\n运动智能:运动员智力状况及一般的和专业的知识水平则对其战术能力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影响。⑤心理能力:运动员的心理能力涉及广泛的领域,在竞赛中则集中地表现于运动员的参赛情绪及竞技状态。第七章运动员技术能力及其训练第八章运动员战术能力及其训练第九章运动员心理能力与运动智能及其训练2004200520065.完整训练法:是指从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的开始到结束,不分部分和环节,完整的进行练习的训练方法。20072.试述我国部分优势项目备战08年奥运技术创新的意义。①直接提高运动成绩;在技能主导类表现难美性项群中体操、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项目中,创新技术是运动员夺取优异运动成绩的法宝。②引进制胜因素或提高制胜因素单个水平或因素间的组合水平;可以把对某一专项运动成绩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称之为制胜因素。在特定含义下,专项运动的发展与成绩的提高,就是制胜因素的单个水平及相互间组合水平得以提高的过程。其中,新技术的出现,是制胜因素产生和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③有效地制约现有技术;这种情况在对抗性项目中尤为突出。即某项技术的创新往往是为了更有效地制约现有的某一技术。可以认为,“创新”从一定意义上讲,是在“对抗”的前提下完成的其目的之一是在新的对抗中占据优势。④更大限度地发挥人体潜能。这种情况在体能主导类项目中表现极为明显。在这些项目中,任何技术的创新,都是为了开发运动员人体潜能,从而达到“更快”“更高”“更强”的目的。20082.简述运动技术训练的基本要求。运动技术既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①处理好基本技术与高难度技术的关系;②处理好特长技术与全面技术的关系;③处理好规范化与个体差异的关系;④处理好循序渐进与难点先行的关系;⑤处理好合理的内部机制与正确的外部形态;⑥抓好技术风格的培养;⑦处理好“学习”因素与“训练”因素的关系;⑧改善动作基本结构,提高技术组合水平;⑨重视运动技术创新20094.竞技战术:指在比赛中为战胜对手或为表现出期望的比赛结果而采取的计谋和行为。5.制胜规律:指在竞技规则的限定内,教练员、运动员在竞赛中战胜对手,争取优异运动成绩所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2.简述运动技术评价中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区别。定量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量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定性评价是指对于运动技术的质的特征所进行的评价。定量评价主要依靠各种仪器设备,对运动员的运动技术的各种生物学特征(主要是生物力学特征)进行定量描述与评价。定性评价主要是以观察法为主要手段。在采用观察法时要注意观察的客观性、系统性和精确性。2010\n20113.训练方法:是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完成训练任务的途径和方法。4.运动智能:运动智能是智能的一种,是指运动员以一般智能为基础,运用包括体育运动理论在内的多学科知识,参加运动训练和运动比赛的能力。5.运动技术:运动技术即是完成体育动作的方法。是运动员竞技能力水平的重要决定因素。第十章运动员多年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十一章运动员年度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十二章周课训练的计划与组织第十三章运动队伍的管理20042.简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发展过程的生物学基础。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生物学基础:竞技状态的形成;适应性机制:机体对外界刺激的适应性现象。竞技状态的保持;动员性机制:心理/生理能力被释放动员,各系统高度协调。竞技状态的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自动停止积极地应激反应。20052.简述小周期的类型,主要任务和负荷安排特点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①基本训练周: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程序和反复的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负荷特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课次的增加,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以及再将一周中某些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为两次,最后基本上做到每日两次训练。每日安排两次课,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一周中安排3-5次大负荷课,应分别安排两种或三种不同任务的训练,使不同训练内容合理交替。恢复性训练课应占周总课次的1/4左右。②赛前训练周:主要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地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负荷安排: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量就不大,可以保持原量;负荷的强度应不断提高,同时避免负荷的强度和量同步增加;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训练周的1/4增至1/3。加强恢复措施;体能主导类项目,赛前训练周的课次略少于基本训练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则相似。③比赛周: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符合安排: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④恢复周:主要任务: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训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符合安排: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n1.依比赛的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哪几种类型?各类比赛都有什么样的训练学特点。按比赛的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四种基本类型。训练学特点:①竞技性比赛(主要比赛):主要任务: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安排:每个大周期1-2次主要比赛。②训练性比赛:主要任务: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安排:多用于准备时期后期及比赛时期前期。③检查性比赛:主要任务: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安排:多用于重大比赛前。④适应性比赛:主要任务: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安排:多用于重大比赛前。200620072.简述不同类型比赛的参赛目的。按主要目的可将比赛分为竞技性比赛、训练性比赛、检查性比赛和适应性比赛。①竞技性比赛目的:创造理想的成绩,实现训练目标。②训练性比赛目的:在比赛条件下,培养和发展运动员专项所需要的某种能力或综合能力。③检查性比赛目的:检查技术掌握的熟练程度与稳定性水平,专项素质发展情况,阵容安排的适宜度,战术设计的价值和配合的熟练程度。④适应性比赛目的:提高运动员对重要比赛的场地、气候、对手、观众及裁判等各方面条件的适应能力。1.试述运动员竞技状态的阶段性变化与训练大周期分期的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20081.简述小周期的类型及其特征。根据训练任务及内容的不同,把周训练分为基本训练周、赛前训练周、比赛周以及恢复周。①\n基本训练周:主要任务:通过特定程序和反复的练习使运动员掌握和熟练专项技战术,通过负荷的改变引起新的生物适应现象,以获得多种竞技能力的提高。负荷特点:不同水平运动员的训练日数及课次有很大的区别,随着运动员年龄的增长及竞技水平的提高,就应该相应地逐渐增加训练课次。课次的增加,从增加训练的日数开始;以及再将一周中某些训练日的训练次数增为两次,最后基本上做到每日两次训练。每日安排两次课,通常以一次为基本课,另一次为补充课。一周中安排3-5次大负荷课,应分别安排两种或三种不同任务的训练,使不同训练内容合理交替。恢复性训练课应占周总课次的1/4左右。②赛前训练周:主要任务:力求使运动员的机体适应比赛的要求和条件,把长期训练过程中所获得的各个方面地竞技能力,集中到专项竞技所需要的方向中去。负荷安排:提高负荷强度,负荷量适当减少。如果原来量就不大,可以保持原量;负荷的强度应不断提高,同时避免负荷的强度和量同步增加;安排好训练负荷的节奏,恢复性的小负荷课次,从基本训练周的1/4增至1/3。加强恢复措施;体能主导类项目,赛前训练周的课次略少于基本训练周。技能主导类项目则相似。③比赛周:主要任务:为运动员在各方面培养最佳竞技状态做直接的准备和最后的调整,并参加比赛,力求创造优异成绩。符合安排:在比赛日之前,通常需降低训练强度或保持一定的训练强度。负荷量在大多数情况下亦应减少或保持,只在某些特定的条件下,如间断训练后恢复训练的过程中参加比赛时,才可适当加量。④恢复周:主要任务:通过降低训练负荷量度以及采取各种恢复措施,消除训动员生理上和心理上的疲劳,以求尽快的实现能量物质的再生,促进超量恢复的出现。符合安排:恢复周通常大大降低负荷强度和负荷量,或者大幅度地减少,或者适当保持一定的水平。如果比赛周负荷量很小,也可以在恢复周中适当地增加负荷量。1.论述竞技状态阶段性变化规律与大周期各时期的对应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20092.简述训练课的类型及特点。训练课是运动训练活动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教练员制定的任何计划都需要通过一次次训练课的组织予以贯彻实施。①身体训练课(体能训练课);这类课主要安排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特点:通过多种多样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发展运动员的一般和专项运动素质,提高和保持体能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类课的负荷较大。身体训练在大周期中的准备期第一阶段安排得较多。这类训练课除用作提高和巩固运动员体能水平外,其他训练时期内有时也将其作为调节运动员训练负荷节奏的课来预先安排。②技战术训练课;这类课中主要进行各类技术与战术的训练,以及各种为专项技、战术训练服务的辅助性练习。特点:目的明确、内容训练手段与方法较为集中。训练负荷视课的目的及其在训练过程中所处的位置而定。③综合训练课;运动训练过程中这类课亦占有一定的比重。特点:在这类课中,根据运动员发展多种竞技能力的需要,运用包含素质、技术、战术及心理等紧密结合实战需要的综合性训练方法与手段进行训练。④\n测验、检查和比赛课;这类课的任务是对运动员的训练效果进行检查,或直接参加比赛。课的内容、测试的手段则根据计划中的要求予以安排。特点:课的负荷量可能较小,但一般来说负荷强度较大或者很大。在某些时候,这种负荷对运动员身体的刺激相当强烈。20105.负荷强度:负荷对机体刺激的深刻程度,是构成训练负荷的重要方面。2.论述竞技状态的形成阶段与大训练周期的对应关系运动员竞技状态不是自然出现的,而要通过训练才能获得。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有三个阶段,即竞技状态的形成、竞技状态的保持、竞技状态的消失。①竞技状态的形成,此阶段主要反映运动员机体对适度的训练负荷产生生物适应现象,以使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不断提高②竞技状态的保持,此阶段通过专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使运动员在心理和生理两方面都逐渐进入积极动员机体潜力并高度协调工作状态③竞技状态的消失,该阶段因前两个阶段机体的心理和生理潜能均被大量消耗,机体的保护性机制便会发挥作用,使机体难以再承受大负荷的训练和高强度的竞赛。运动员竞技状态的消失,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和恢复,才能够再投入紧张的训练。在机体的适应性机制、动员机制以及保护性机制的交替作用下,通过训练、比赛和恢复三个阶段周期性的运行,使得运动员的竞技状态不断地得到提高。与运动员竞技状态的形成、保持和消失三个阶段相对应,分别组织准备期、比赛期和恢复期的训练,并把这一循环称之为一个训练的大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