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0 M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运动生理学概论主讲人:陈敬\n世界第一高峰是?世界第二高峰是?做人要争先!\n学习要求考勤20%作业、期中考试20%期末考试60%\n何谓运动生理学历史沿革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研究热点运动生理学发展趋势教学大纲\n人体生理学:生命科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医学科学的重要基础理论学科。运动生理学:是人体生理学的分支,是专门研究人体的运动能力和对运动的反应与适应过程的科学,是体育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应用基础理论学科。运动生理学的任务是:揭示体育运动对人体机能影响的规律及机理;阐明运动训练、体育教学和运动健身过程中的生理学原理;指导不同年龄、性别和训练程度的人群进行科学的运动锻炼,以达到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增强全民体质、延缓衰老、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的目的。\n什么人需要运动生理学\n竞技体育运动员、教练员、队医等体育教育体育教师、体育院系学生等全民健身对运动有兴趣者、康复科医生、减肥中心等运动生理学知识是每一位参与运动者的最基本认知概念\n历史沿革一、运动生理学的历史有赖于人体生理学的发展。希尔被誉为“运动生理学之父”。当时出版了三部运动生理学名著:《肌肉活动》、《人类的肌肉运动-影响速度与疲劳的因素》和《有生命的机械》。哈佛疲劳试验室是世界上第一个专门从事运动生理学研究的实验室。我国的运动生理学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的40年代。生理学家蔡翘于1940年出版了《运动生理学》一书。\n中国最早的一本运动生理学作者:蔡翘教授书名:运动生理学出版:1940年发行:商务印书馆页数:149页\n我国运动生理学发展大事记1957年,北京体育学院为我国首次培养出运动生理学研究生。在高等学校体育系中也先后成立了运动生理学教研室。1958年成立了国家体育科学研究所,其中设置了运动生理学研究室,这是我国第一个专门研究运动生理学的科研机构。70年代末至80年代,是我国运动生理学的教学及科研工作的第二次飞跃发展时期。2001年,中国生理学会运动生理学专业委员会成立,标志着运动生理学已发展成为生理科学下属的二级学科,这是中国运动生理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n运动生理学研究方法一、研究水平整体水平研究方法:在整体水平上研究人体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运动时,人体各器官、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人体各器官、系统对运动的适应过程。器官、系统水平研究方法:离体组织、器官实验法细胞、分子水平研究方法:离体细胞、分子实验法整体→器官、系统→细胞分子\n二、研究方法(一)动物试验法慢性实验、急性实验\n(二)人体实验法在运动生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人体实验法有运动现场测试法和实验室测试法。\n研究热点(一)最大摄氧量的研究(二)对氧债学说的再认识(三)关于个体乳酸阈的研究(四)关于运动性疲劳的研究(五)关于运动对自由基代谢影响的研究(六)运动对骨骼肌收缩蛋白机构和代谢的影响(七)关于肌纤维类型的研究(八)运动对心脏功能影响的研究(九)运动与控制体重(十)运动与免疫机能\n\n员的VO2max比较图为不同运动项目运动图为女子运动员的VO2max比较图为男子运动员的VO2max比较\n氧亏:在运动过程中,机体摄氧量满足不了运动需氧量,造成体内氧的亏欠称为氧亏。:运动后过量氧耗(EPOC):运动后恢复期处于高水平代谢的机体恢复到安静水平消耗的氧量称运动后过量氧耗。\n乳酸阈定义:在渐增负荷运动中,血乳酸浓度随运动负荷的递增而增加,当运动强度达到某一负荷时,血乳酸出现急剧增加的那一点(乳酸拐点)称为“乳酸阈”乳酸阈测定:受试者在渐增负荷运动试验中,连续采集每一级运动负荷时的血样(一般用耳垂或指尖末梢血)测得其血乳酸值。它是评定人体有氧工作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n\n运动员心脏:特指由于运动而引起的心脏适应性肥大,与心脏病的病理性心肌肥大有本质的区别。包括心肌肥大和心腔扩大。心肌肥大心腔扩大\n体成分控制的理论基础\n运动生理学发展趋势微观水平研究不断深入宏观水平研究更加发展研究方法日益创新应用性研究受到重视研究领域不断扩大\n教学大纲第一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二篇竞技运动生理学第三篇健身运动生理学\n第一篇运动生理学基础第一章运动的能量代谢(重点)第二章肌肉活动(重点)第三章躯体运动神经控制(难点)第四章运动与内分泌(难点)第五章血液(重点)第六章呼吸(重点)第七章血液循环(重点)第八章运动与免疫第九章酸碱平衡(重点)\n第二篇竞技运动生理学第十章肌肉力量(重点)第十一章有氧工作能力(重点)第十二章速度和无氧耐力(重点)第十三章平衡、灵敏与柔韧第十四章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状态的变化(重点)第十五章运动技能学习(重点)第十六章运动与环境第十七章运动员科学选材\n第三篇健身运动生理学第十八章肥胖与体重控制(重点)第十九章体适能与运动处方(重点)第二十章年龄、性别与运动第二十一章残障人与运动第二十二章慢性疾病患者与运动\n参考书籍\n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