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87 KB
  • 2022-09-27 发布

从“文学的国语”到方言创作——四十年代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从“文学的国语”到方言创作——四十年代方言文学运动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内容提要】   20世纪40年代,先后在上海、广东及香港等地掀起一场方言文学创作潮流并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方言文学讨论不但凸现了方言与国语的紧张,也呈现出新文学运动以来作家关于文学表达的语言焦虑。就文学自身而言,方言文学思潮是言文一致的新文学运动的自然结果。从文化与文学的多元观念出发,方言文学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方言的地方性与全民族共同语魔的普遍性之间毕竟存在酪难以弥合的矛盾。就此遥而论,晚清以降的言文谍一致的文学语言运动呈御露出其一定的弊端及限购度。   在上个世纪4徊0年代,随着新文学运辖动的深入发展与民族形溪式问题讨论的逐渐展开啥,先后在上海、广东及慢香港等地掀起一场方言战文学运动的创作潮流并袁引发了持续不断的争论映,参加讨论并给予热切软关注的有新文学界的作矣家、民俗文学研究者以囤及语言学家等。然而,践翻检以往关于这一历史把时段的文学史叙述及相档关研究,方言文学运动义并未能得到细致的梳理遭和深入的探讨①。本文黍拟以上海方言剧和华南戚方言文学讨论为中心,里对于这一被历史烟尘曾奄经遮蔽的文学现象进行匆历史事实的还原与阐释随。在触摸历史、感受方土言文学讨论的喧哗声中须,有许多挥之不去的疑抵问:是什么样的内在逻驭辑使白话文学的国语创源作走向了40年代的方慎言文学运动?方言与国氦语的一致性与相互之间铆的张力如何?作家与评霹论家又是如何弥合二者渣之间的缝隙?置文言于地死地的现代白话语言运斟动到了40年代真的完猩全建立起文学的国语了怔么? \n  “方言”,还悸是“国语”?——方言谋剧与国语运动方言剧讨娥论起因于上海华光剧专硬1940年11月用上绕海方言演出的《黄昏》沿—剧,这一新的尝试引呆起了文化界见仁见智的生广泛讨论。   用方言骚演剧缘于实现戏剧大众艾化的内在冲动,30年胀代初即已形成并广泛转沁播的“大众化”话语日芍渐成为此后许多文学运弘动及文艺主张的合法性债资源。方言剧倡导者首竭先在这一层面获取理论舍支持。方言剧的积极倡伊导者孔另境指出:“现碉在的国语剧不能为一般零人所接受,它的重要原叶因就在所用表现的工具漱不能为大众完全理解…殉…方言剧的提倡,使戏懈剧更容易达到社会实践吵的任务。在国语尚未普形遍的今日,为使戏剧服禹务于大众,方言剧自比晌较国语剧大众化。”②坚孔另境把方言剧的演出重作为争取广大观众、实吴现戏剧大众化的有效途肩径。署名雪影的作者与高孔另境分享同样观念:陷“戏剧大众化的理论已蚜经牢不可破的建立起来婆了,但戏剧大众化的实发践还不能打出难关。明嘲明戏剧大众化不能实践僻的症结在于言语的不通也俗,而一般固执的的戏咒剧运动者还拘泥地以为迎国语是话剧的不可换却甘的‘本质',这不是一植个大矛盾?所以……在慧戏剧的大众化上,方言券剧是合理而应该提倡。榷”③作为方言剧的尝试对之作,尽管《黄昏》的源演出获得了相当成功,娜却随即招致多方质询与兜责难。责难之声首先来诌自对话剧用方言作为演芽出媒介的语言形式的疑诸问,反对者认为“戏剧妄所以不大众化”乃在于刽“一般的剧作家的作品熏所采用的题材(内容)蓄,还不是为大众所熟悉询的”④缘故,认为“一咋般的知识落后的大众无熏以理解话剧决不是方言跌所能解决的”。更为根昼本的责难还在于方言剧漳的提倡有碍国语的统一咯:“全国统一的语言,会比方言剧之偏于一隅,霉是更为大众一点的”,豹“一旦孔先生提倡方言甜剧第一论,是既妨碍国嘛语,而又妨碍了将来要挟产生的全国要产生的统继一语言的。”   大众构化问题是一个无须争辩腋的自明前提与实现目标接,在这一集体认同的框幸架之下争论的焦点在于癣如何大众化——用方言货\n还是用国语?即使是用吾方言,那么它的限度何匠在?这正是方言剧倡导序者不得不面对的,倡导艺者坚信:“方言剧的提棍倡不但不会妨碍国语剧渭的发展,反而帮助了它催的发展。这等于方言文孕学的提倡不但不会妨碍霍国语文学的统一,反而淤帮助了它的统一。”⑤纯至少在表面看来方言与红统一的国语存在着内在倘的矛盾与分野,那么,霉方言能够促进国语的统托一的内在根据与正当性贱何在?方言剧倡导者则迎认为:“为了消灭方言闯而发展的方言,不仅没襄有降低今天的国语地位埃,而是人工促进了语言琐交融的过程,更符合了烷语言从分歧到统一的科往学法则。”⑥方言剧倡郎导者坚信方言与国语之魔间的一致性,而反对者渔却较多关注二者之间的笼矛盾与对立:   起初右为求观众了解和发生兴哲趣,不妨用方言演出,铝但是到了一个相当时间尤,必须改用国语;因为碘我国的地方辽阔,言语沁不同,以致影响民族团演结力,所以我们的政府菜一再推行国语运动,话馒剧既是教育大众的工具抵,那么负起推进国语运咆动,也是它的神圣职责早之一⑦。   在此,方耿言剧讨论早已溢出涉及欣戏剧演出方式的文学语酥言框架,却关涉到现代狂语言运动中方言与国语溯复杂关系的思考。   娄也许方言剧创作及演出槛的尝试本来就不是单纯亭的文学问题,一开始就阴与语言运动密切相连。腋值得注意的是:把吴天迸的国语剧《被迫害的》承改编成方言剧《黄昏》薯的改编者倪海曙,当时侣在孔另境主持的上海华妖光剧专担任方言口语课仟程,出于尝试演出的需砸要改编成方言剧。倪海塘曙在三四十年代是中国营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积写极推行者,与国语罗马迅字运动相比,由于拉丁吊化新文字运动更多取鉴徽苏联的经验似乎带有左栈翼激进的色彩。不论是忙国语罗马字运动还是拉喧丁化新文字运动倡导与躬实践者有多么深刻的矛屁盾分野,二者都是以改勾进“难读、难记、难认铆”的中国方块汉字实行烬拼音化为宗旨的语言文晰字运动。   上海的中斗国语文社于1939年坝年底创办的《中国语文霞\n》月刊即是以倡导拉丁蛀化新文字为主要目标的禄语言刊物,值得关注的颓是,这个向来以刊载新风文字理论为主,极少讨翼论文学问题的刊物于1烫941年的第3、4期苛合刊竟以大量的篇幅登建载了“方言剧讨论专号戈”。仔细阅读这十多篇名所谓方言剧讨论的文章沫,其实“讨论”的色彩憎并不明显,并没有像前百文论及的围绕《神州日儡报》、《中美日报》、玖《青年戏剧》等讨论所峙形成的众声喧哗的局面癣。专号的文章则大都承恬认方言剧的提倡是势在铲必然,并从方言与国语禾的统一、方言剧的语文引建设性等角度论证方言瓷剧存在的历史合法性。徽   方言剧的提倡不仅楔出于对文艺大众化的自诛觉要求,同时也是对以句北方方言为主的国语统檄一运动的有意矫正与反逆思。在有的论者看来,韦方言剧是“从国语的牛种角尖以外去找寻丰饶的袱原野”的新的尝试:  售 我敢大胆的说,一个席没有方言的戏剧是“死瞻”的戏剧,是不真实的犹戏剧,今日我们的话剧谣观众,当他们看到一个众舞台上的典型商人,车陨夫,乞丐,或乡下佬(叠如阿Q),也说着一口昼挺漂亮的“国语”,大俐概在心里总不会忘记这秘“到底是做戏”的吧?僚……真正“人”的戏剧究,是一定在“标准国语仆”以外的,一定要方言溪的,因为我们在实世界痪里有方言的存在。⑧  疤 这位署名为易贝的论惺者拟设了两组相互对立黔的概念——方言(活的位)/标准国语(死的)殷以阐述方言文学的持久倔生命力与其应运而生的曾历史必然性,这似乎延挥续了“五四”白话文学堂运动中胡适及其追随者彝关于白话(活的)/文汲言(死的)的语言思路尿,只不过把一个带有时妊间色彩的文言白话问题腮转换成更具空间与地域铂色彩的方言国语问题而轴已。   其实,关于方柑言与国语问题在新文学郡运动发生之初就已产生灿,只是沉潜于文言与白庞话论争的强势声音之下如显得微弱而已。当新文珍学运动的健将们宣判文褒言的死刑、定白话为文气学创作之正宗,这种言肮文一致运动一旦落实到和不同作家的创作实践即争\n产生许多必须切实面对蕉的具体问题。胡适认为铱“国语的标准决不是教期育部定得出来的,也决鹏不是少数研究国语的团绅体定得出来的”,⑨而旨是文学家造就的,他通俘过考察意大利、英国等蜘欧洲各国国语的历史以笑论证“文学的国语”的痒合法性。但中国的情形峙似乎更为复杂,由于国烁土幅员辽阔而历史地形没成了语汇及语音有重大痔差别的方言区域,来自愈这些不同语言区域并试闭图反映该区域民众生活需的作家所面临的语言书哀写困窘值得关注。倘若攫真如胡适所言“有什么嘲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藻说,就怎么说”⑩,那裳么言文一致的新文学运叠动走上方言文学之路应灾是理所当然的事,但事蛾实并非如此。新文学初遏期,中国现代白话文学佛的语言资源要么到中国惕白话文学的历史传统中枪汲取,要么在大量译介体的西洋文学的范本中寻勇求,惟独缺乏对民间资舞源及方言口语的采取—以—虽有刘半农诗歌创作偷对江阴方言的看重,这梗并非主流。胡适极为明阉确地指出创造新文学的磁次序在工具上应“多读豆模范的白话文学,例如央《水浒传》、《西游记鞭》、《儒林外史》、《误红楼梦》,宋儒语录”蓄等,在方法上“只有一傀条法子:就是赶紧多多腆的翻译西洋的文学名著疟做我们的模仿”11。匠胡适的追随者傅斯年针截对白话文学的提高与发贞达在1918年底也提庞出类似的主张,他认为郧白话文除“留心说话”铅之外,还应找出一宗高嘿等凭借物,这高等凭借阅物“就是直用西洋文的一款式,文法,词法,句烽法,章法,词技(Fi钟gureofspee呜ch)……一切修辞学彪上的方法,造成一种超柯于现在的国语,欧化的隶国语,因而成就一种欧院化国语的文学。”12曼尽管欧化的国语文学在骆模仿西洋方面取得了一泰些实绩,但毕竟与本土棒语言资源的相对隔绝难泵以被一般人接受。撇开颜守旧派的反对不论,即赊使新文学内部质疑欧化披的声音也接连不断。1液3这种对欧化语体的不匙满在30年代的文艺大园众化及大众语讨论中达宋到极致。瞿秋白批评“试五四”以来的文学是“芥五四式的新文言,是中鸳国文言文法,欧洲文法著,日本文法和现代白话瓢杂凑起来的一种文字,织\n根本是口头上读不出来郊的文字。”14他甚至郑认为中国文学革命运动呜产生的新文学是“不人瞄不鬼,不今不古——非育驴非马的骡子文学。”训15   当新文化运动粘的健将把文学从言文脱赞离的文言的泥淖中救出喳,又一次跌进言文再次枕脱离的欧化泥潭,那么句,针对这种言文再次脱彪离的情况,如何纠偏补肢弊呢?倘若真正要彻底坝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言文炸一致,只能是以地方方诽音进行文学记录、以地壹方方言进入文学书写。札1931年9月在海参沟崴召开的第一次新文字真代表大会呈露出这一对援方言书写重视的讯息,乍同时伴随着对统一国语跋的不满与反省。大会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