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8.00 KB
  • 2022-09-27 发布

浙教版科学七下《运动和能的形式》word教案

  • 2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 运动和能的形式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认识运动的多种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⑵.理解能的概念,掌握什么是机械能,了解能的其他形式及能的多样性。2.过程方法目标: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⑵.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⑴.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意识。教学重点:1.运动和能的多样性2.机械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教学难点:机械运动和机械能的概念教学设计:一、机械运动〔讲解〕:“运动”是个“多义词”,凡有变化则可称之为运动,但有一种运动最为普遍。〔讨论〕:以下几例中有无物体运动?物体的什么有了变化/没有这个变化时物体有无运动?①.教师在教室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开动③.水在河里流动〔归纳〕:讨论后得出运动和位置变化的关系:〔讲解〕:根据上面这一关系,给出机械运动的定义.〔举例〕:机械运动是随处可见的,请学生列举机械运动的例子。〔反馈〕:要求学生判断下列现象是不是机械运动,并指出判断依据:①.树叶落下②.杯中的热水慢慢变冷③.刮风④.电灯变亮⑤.闪电⑥.雷鸣⑦.种子发芽⑧.候鸟迁徙二、运动的多种形式〔引出并讲述〕:物质并非只做机械运动,还有许多运动要比机械运动复杂得多,然后结合实际例子介绍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三、能的概念〔引入〕:由学生经常看到听、听到的词语,如由“开发能源”、“能源危机”、“节能先进”、“耗能头户”、“原子能”、“电能”等,引出“能”的概念,并讲明运动和能有着密切的关系,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能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四、能形式1.动能〔讲解〕:动能的概念〔提问〕:液体和气体的运动是否也具有动能?〔举例〕:①.水车②.风车③.帆船〔归纳〕: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2.势能〔实验并提问〕:按课本图2-8所示,沿桌面移动小车,使钩码上升一定高度,当放手后,你看到了什么?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讨论〕:学生讨论〔实验并提问〕:按课本图2-9所示,旋转吸管,将可乐瓶放在桌面上,瓶将会运动起来,你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讨论〕:学生讨论\n〔归纳〕:钩码被举高时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下落时会将这种能释放出来;橡皮筋发生形变时也蓄积了一定的能,当它恢复原状时也会释放这种能,这类能称为势能。3.机械能〔讲解〕:动能和势能合称为机械能。4.化学能〔举例〕:1.食物中贮存的能量2.煤、石油中贮存的能量3.干电池中贮存的能量为化学能。5.电能:[提问]:生活中需要用电的情况:①.电力机车通电后才能行驶②.电风扇通电后才能转动③.洗衣机通电后才能转动[讲解]:电具有能,这种能叫电能。电能是我们最常用的一种能。6.声能:[举例并讲解]:声具有能,这种能称声能。7.光能:[讲解]:太阳光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光能,植物是通过光合作用把光能转化为化学能贮存于体内。并简单点明能之间的相互转化。五、巩固小结:1.运动的多种多样2.能的多种形式六、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初中运动和力学的基础和开始,学生往往在刚开始学习时,比较难以理解和接受。因而在本节课上我利用了大量时间来列举实例来帮助学生学习新的知识。本节从知识目标上重点是认识运动的多种形式,从而确认运动形式的多样性,理解什么是机械运动。掌握什么是机械能,了解能的其他形式及能的多样性。在能力上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人翁意识。很多同学都能说出自己的有关意见和想法,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五、板书设计:1.运动的多种多样2.能的多种形式2.2机械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⑴.知道运动的绝对性及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⑵.会根据物体的运动判断所选的参照物及根据所选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⑶.能够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将机械运动划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⑷.能根据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划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2.过程、方法目标:⑴.通过实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概括能力。⑵.通过参照物的判别及物体运动状态的判别,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⑴.通过介绍地球同步卫星及其使用和我国航天技术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及民族自豪感。⑵.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重点:1.机械运动的分类2.参照物的概念和参照物的选择教学难点:参照物的判断和选择教学设计:一、引入:[提问]: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个法国飞行员在高空飞行时发现脸部附近浮动着一个小物体,飞行员认为是一只虫子,抓过来一看却是一颗德国子弹,这名法国飞行员怎么会有这么大的本事呢?二、参照物:\n[回顾]:①.教师在讲台上走动②.汽车在公路上奔跑③.水在小河里流动;它们都属于机械运动,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讨论]:这些位置变化,必须经过比较以后才能得知,在上述三例中,是将她们分别与谁比较后得知的?平时我们总认为房子是静止的,这其中有无比较物?比较物是哪一个?[讲解]:讲述并板书参照物的定义[讨论]:如果没有参照物,能不能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总结]:1.举例说明判断物体动、静必须有参照物2.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参照物,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三、运动获得静止的相对性:[演示]:幻灯片演示一辆运动着的汽车,车内有一货物和一个乘客。[讨论]:1.你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还是运动。2.车内的乘客看货物,认为它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3.你两次用的参照物是什么?这一事例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举例]:让学生举出同一物体以某一物体作参照物是运动的,但以另一物体作参照物时是静止的例子。[概括]:由各例概括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讨论]:1.“一切物体时刻都在运动着”和“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两句话是否矛盾?2.法国飞行员为什么能抓住飞行中的子弹?3.黑板刷在黑板上向右擦时,若以黑板为参照物,刷子怎样运动?若以刷子作参照物,黑板是否运动,向何方向运动?4.有没有这样的情况,有人认为某物体在前进,但同时有人则认为此物是向后退的?举例说明。为什么人们的说法会不同呢?[介绍]:介绍地球同步卫星,适当介绍其作用及我国航天技术情况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四、机械运动的分类:[举例说明]:以打篮球时一个运动员的跑动为例,说明一般情况下运动是复杂的。对于运动员来说,他运动的快慢不断变化,运动方向也不断变化,若把运动员在一场球赛中走过的路线画出来,则极为杂乱。[读图比较]:读图2-18和2-19,比较汽车的运动和过山车的运动,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不同,一个是直线,一个是曲线。[得出结论]:根据运动路线形状的不同,机械运动可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读图比较]:读图2-20,比较甲、乙两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发现两者运动路线的形状相同,但是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变化情况不同,一个是相等,一个是不相等。[得出结论]:根据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同,将直线运动分为匀速直线运动。[说明]:通过对机械运动的分类,我们知道分类是一种基本的科学方法,在学习《科学》及其他课程中经常要用到。分类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差异性,才能将它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只有揭示事物之间的共用性,才能将他们划分为不同的类。六、巩固小结:1.运动和静止:⑴.运动: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简称运动⑵.自然界的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2.参照物:具体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设为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⑵.参照物的选择可以任意选择,同一物体选择的参照物不同,运动情况可能不同。通常把地球或相对于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3.机械运动的分类:⑴.曲线运动⑵.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课后反思:\n通过讨论引入新课,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直接界定物理学中的机械运动,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学习,应当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并由此引出参照物的概念,关于参照物的问题要由学生列举实例,学生分析,教师可以做评价,最后总结分析的一般方法.在本内容的教学中可以使用适当的媒体资料,例如可以用课本的配套录像带"运动的相对性"并回答本节的练习.匀速直线运动的教学,观察和分析课本上的实例,说明这是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由学生思考生活和自然界中近似的匀速直线运动,加深学生对匀速直线运动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给出定义.定义中只须讲清快慢不变,不宜引入速度的概念.尽量不加深课本上的内容,而应当多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由实践中学习的习惯,加深一些物理学习方法的体会.板书设计:机械运动(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1].确认速度可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2].叙述速度的定义[3].写出速度的单位和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2、过程、方法目标:[1].通过对机械以内的的分类学会分类的方法。[2].在给定器材的条件下,能够通过探究,得出比较物体快慢的两种方法。[3].能够利用运动速度公式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能够对速度的不同单位进行换算。[4].会使用简单的器材测量平均速度,能够利用平均速度公式计算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形成愿意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1].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公式,单位及单位的换算关系。[2].根据速度公式的计算及其解题注意事项。教学难点: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引出。教学设计:一、引入:复习机械运动和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物体的运动有快有慢,知道用什么方法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吗?二、探究:怎样比较物体运动快慢[参考《精讲精练》P27][分组]:每2人一组,每小组给两辆快慢不同的玩具车A和B。[小组讨论]:怎样比较两辆小车运动的快慢?可用哪几种方法?方法一:比较相同的时间内两辆小车通过的路程长短,通过路程较长的小车运动快,反之较慢。方法二: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两小车所用时间的多少。所用时间多的小车运动快慢,反之则运动较快。[结论]:根据你所提出的方案进行实验,运动较快的是_____车(填A或B)[问题]:用上述方法只能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但无法确定是物体运动究竟有多快。为了定量地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你认为在实验中应当测量哪些数据?用什么测量工具?[讨论]:测量工具用钢卷尺、秒表;测量的数据是长度和时间。[实验]:在同一路面上,用A、B小车行驶分别测量,并记录有关测量数据。[交流]:你是怎样比较不同小车的运动快慢的?对各组的比较方法进行评论。三、速度和平均速度:能不能借助我们已熟悉的某些测量工具想出合适所有情况的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来?[讨论评价]:学生讨论,并对学生设计的方法进行评价,并引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的定义。\n根据上面的讨论,要计算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只有先测出运动时间和路程,当知道这两个量后,怎样计算出速度?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进上步学习速度的概念,应当从一个实际问题入手,为了能区别物体的运动快慢应当如何处理,可以分学生小组讨论得出,教师总结两种方法.快慢用物理量速度表示,进而引出了速度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用学生提供的玩具来实际测量速度,并给出了速度的公式.速度公式也可以由学生根据实验的结论得出.  速度的单位,应当联系实际,提供大量的图片,展示不同的物体运动的一般速度,建立速度的物理图景,并提供一些视频资料,展示现代科技的发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关于速度单位换算,应当在长度的换算的基础上,用同样的等量代换的方法明确两个单位的换算,并让学生记住两个单位的换算关系. 平均速度,上一节内容是匀速直线运动,本节让学生思考实际情况,实际的运动都不是匀速的,但是我们需要作粗略的计算,所以引进了平均速度,最好让学生自行思考出这个思路.在此基础上用具体的例题来形成学生的解题规范.我认为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整体来说效果还不错。五、板书设计:2.3力的存在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从力的作用所产生的现象概括出力作用的两种效果,力能改变物体的形状、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能根据实验现象和生活事实,确认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能用力的作用的相互性解释有关现象。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根据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存在的一种方法,尝试简单的归纳。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利用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提高对科学价值的认识。二、重点难点能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来确认力的存在三、教学设计(一)问题引入新课教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新的概念──力。力是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个概念。你们一定了解了很多关于力知识,也一定还有很多不清楚的问题,现在请你们四人一组交流一下,有哪些你们还不清楚,把想要知道的问题写下来。(学生交流并记录)学生的问题可能有:①什么是力?②力是怎样产生的?③力有哪些种类?④力的大小怎样测量?⑤我们怎么知道有没有力?……\n学生的问题肯定还有很多,不过有些问题你们在小学常识中已经有所了解,有些问题你们可以相互之间交流回答。(留2~3分钟时间由学生互问互答)筛选问题: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子全部回答,今天我们先来解决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的问题。问题:我们如何来确认力的存在呢?(二)力的存在教师:我们根据电灯发光、电热丝发热就能确认电路中有电流;根据小磁针发生偏转来确认磁场的存在。在科学研究中我们经常根据某事物所产生的效果,来确认该事物的存在。那么对于力的存在,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来证明呢?1.【做一做】⑴把重物提起来要用力,你在用力时手的肌肉有什么感觉?(肌肉紧张)但是在大量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出现肌肉紧张的情况,仍然有力存在。例如,用磁铁去靠近小磁针,你们发现了什么情况?这能说明有力存在吗?⑵投影:树动知风图片,能说明有力存在吗?⑶请大家动手做一下可以证明有力存在的实验:① 手拉橡皮筋②手压矿泉水瓶使之变瘪。(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教师也可补充其他具有启发性的实例,如:用手拉弹簧,弹簧受到拉力时变长了;手用力弯锯条,锯条受到力时变得弯曲;手用力压气球,气球被压扁;这些都能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2.【议一议】学生讨论:以上实验或事例是通过什么来证明力的存在的?(引导学生围绕物体由于什么原因,发生了什么变化展开思考、讨论)教师:以上实例中都有力存在,请大家考虑,当有力存在时物体会有什么效果?学生:物体的形状会发生改变教师:有力存在时,物体的形状一定会发生改变吗?我把书本放在桌面上,书本对桌面有压力,我怎么就看不出桌面的形状发生改变了呢?学生:物体的形状改变得太小了,所以看不出。教师:你说的也许是对的,但你要事实证据或通过实验来说服我。学生:将微小形变放大教师: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微小的肉眼看不清的形状改变让老师看到呢?3.【微小形变放大实验】取一只容量为900毫升的扁墨水瓶,罐满染色的水,取带有毛细玻璃管的橡皮塞紧紧地塞住墨水瓶口。①先挤压扁平的一面,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②再用力挤压瓶的另一侧面,再观察毛细管中的液柱高度的变化。以上实验说明了桌面受到压力时发生了肉眼无法察觉到的微小形变,也说明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问题:除了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外,还有什么现象也能证明力的存在呢?4.【看一看】指导学生看书本图2-30、图2-31、图2-32,并进行简单讨论。教师:足球静止在地面上,脚踢它时给它一个力,足球受到这个力由静止变为运动。汽车关闭了发动机后,由于汽车受到阻力,速度逐渐变小,最终停下来。可见力可以使物体运动的速度变大,也可以使运动物体的速度变小。教师:乒乓球向自己飞来,我们挥拍打去,球的运动方向变化了,又向对方的球台飞去。可见力还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不论是物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发生改变,还是运动方向发生改变,都是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所以,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结论: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思考与讨论: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三)力的作用是相互的1.【做一做】探究实验:两人一组,每组两只相同的吹足气的气球。\n⑴如图2-33所示,两个颜色不同的气球相互挤压,两个气球受压压后都发生了形变,请你猜一下,下面哪些挤压方式能产生这种效果?A.左球不动,右球压向左球。B.右球不动,左球压向右球。C.两球同时向中间压。实验结果发现:能产生如图2-33所示效果的是⑵演示实验:把钢锯条固定在台钳上,用弹簧将锯条拉弯。实验结果发现:用弹簧把锯条拉弯时,弹簧对锯条有一个拉力,同时弹簧也被拉长。2.【议一议】通过上面的两个实验,你对力的作用有什么新的认识?学生汇报交流。3.【试一试】怎样用橡皮筋来做一个实验,用来说明同样的道理,试试看。4.【看一看】看书本图2-34、图2-35,并讨论导弹的推力来自哪里、汽车为什么会被撞坏?可见,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生活中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还有许多,请你举出几个。(如划船、游泳等)(四)小结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学习力的开始,学生学习时可能会有所迷惑,这就需要老师的及时指导和讲解。不过在教学过程中我作为一名新我有所感悟:(1)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建议,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也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教材是通过学生熟悉的弹簧、锯条受力形变等事例来讲述的,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可向学生展示各种有关“力的作用效果”的视频及动画,通过讨论法引导学生得出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的结论.(2)有关“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教学建议,可以向学生提问:人在做什么事的时候需要用力?启发学生举出一些实例.再从回答中筛选出表现力的推、拉、提作用的典型例子,写到黑板上.比如:人推车、人拉锯、人提水桶等.然后对例子进行分析:人推车时,人施力,车受力;人拉锯时,人施力,锯受力;人提水桶时,人施力,水桶受力.其中,推、拉、提是力的作用.从而得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这样使学生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逐步理解什么是力.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最后明确指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必定有另一个物体对它施加这种作用.(3)有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的教学建议,教学中应从不同层次,不同侧面来反映,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力的相互作用来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受力)物体.板书设计:1.物体形状的改变可以证明力的存在。2.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力可以证明力的存在。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第二课时力的测量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感受弹力,确认弹力存在的普遍性。知道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和使用,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弹簧秤的使用方法。三、教学设计一、引入课题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不难懂得力有大小,为了直观,可以准备一个拉力器,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拉,大家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第58页学生分组实验(手拉弹簧的感觉)1.将弹簧下端向下拉,弹簧的长度将,这时你的手有什么感觉?2.将弹簧拉的更长,手的感觉有什么变化?3.撤去拉力,弹簧将归纳:像弹簧一样,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一个反抗形变的力,这个力叫做弹力。\n弹力是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力。【议一议】学生讨论: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弹力的实例。教师:压力、拉力、支持力都属于弹力,弹力产生的原因,物体反抗变形。【归纳】:拉力使弹簧伸长;拉力大小不同,弹簧的伸长不同;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大。利用弹簧的伸长可以测量力的大小。由弹簧伸长的长度不同,引出力有大小的区别。为了准确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进行力的测量,并指出在科学中是利用力产生的效果,主要是力使物体发生形变的大小来测量力的。二、力的测量1.力的单位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牛顿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牛顿;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牛顿;也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2.弹簧测力计有了力的单位还不够,要测量力的大小还需要有测量工具。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1)弹簧秤的原理【做一做】                                            ①准备如图所示的一个弹簧,标出弹簧下端所对的位置。②找学生用力去拉弹簧,弹簧长度将,用的力越大,弹簧的长度就。③撤去拉力,弹簧将。教师讲解:我们知道,弹簧受到拉力就要伸长,拉力越大,弹簧伸长的越长。弹簧秤就是根据这个原理制成的。(2)弹簧秤的构造【看一看】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跟着将指针调零,并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练一练】(3)学生实验:练习使用弹簧秤让学生先阅读课本实验部分,然后按步骤进行实验,并把数据记在笔记本上。实验中教师巡回检查,及时解决问题。弹簧秤的量程是:最小刻度值为:将弹簧秤挂在铁架台上,用手拉弹簧秤秤钩,使指针对准1牛顿处,感受一下1牛顿的力有多大。增大拉力,弹簧的长度将,此时弹簧秤的读数为牛顿。你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你同学的头发能够承受的最大拉力是牛顿。教师在总结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人的头发的强度因人而易,与人的年龄、性别而变,一般成年人的头发强度大,小孩和老人的头发强度小。教师总结弹簧秤的使用方法:(1)弹簧秤要竖直放置。使弹簧秤能沿着其轴线方向自由伸缩。(2)观察弹簧秤的刻度,一大格、一小格各表示多少牛顿。其中弹簧秤的最大刻度就是量程,利用弹簧秤时,不能超过它的量程。\n(3)使用弹簧秤前,要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4)读数时视线需与指针相平。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三)总结,扩展可适当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关科学家胡克和牛顿的生平,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板书]:速度的文字表达式[介绍]:介绍速度、路程、时间的字母,并让学生写出速度公式。[介绍]:速度的单位,并说明①.速度单位是根据速度公式得到的,是初中《科学》中碰到的第一个复合单位②.“米∕秒”的意思③.单位的写法、读法④.常用单位“千米∕小时⑤.换算关系“1米∕秒=3.6千米∕小时”[例题]:讲解课本中的例子后并强调:①.解科学计算题的一般步骤②.单位要统一③.过渡量的计算,结果最好用分数表示,以提高结果的精确度[讨论]:  对于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我们可以利用速度公式V=s∕t计算出它的运动速度,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但实际的运动多数是变速的,在不需要精确描述时,可用什么办法对整个运动的快慢进行粗略描述?[讲解]:  平均速度的定义、公式及平均速度的意义[讨论]:  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s∕t和平均速度V=s∕t有哪些相同之处?差别是什么?[举例并强调]:举具体例子,说明求平均速度时应注意的地方及怎样计算平均速度。四、巩固练习:1.比较两个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2.匀速直线运动的意义、定义、公式、单位及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3.解题要求4.平均速度的意义、计算、作用课后反思:教学完本节课,我有如下心得体会和初步的教学策略:  (1)教师可把弹簧测力计发给学生让学生观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弹簧测力计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形和内部构造;钢制弹簧、挂钩、指针及刻度.对弹簧测力计测力的原理可作简单的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弹簧的伸长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几倍,伸长也增大几倍.讲刻度时应该明确单位、零刻度线、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数以及弹簧测力计的量程.要强调测量时不得超过量程.教师可带领学生读出几个演示的数据.最后向学生简单介绍其他的测力计,指出弹簧测力计只是测力计的一种.  (2)教师可向学生直接说明国际上力的通用单位是牛顿,简称牛,要学生记住.并通过举例使学生对1N的大小形成具体观念.除了课本中的例子外,还可以补充一些学生常见的例子,例如一个中等大小的苹果对手的压力大约是1N;一个质量是4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是400N;还可以让学生拿起两个鸡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顿这个单位是怎样规定的,就不必讲了.  (3)有关弹簧测力计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可先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再按实验步骤去做.2、3、4、5步都是为了让学生多使用几次弹簧测力计.实验中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和读数,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在做第3、第4步时,要向学生说明匀速的要求.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在实验基础上可让他们思考为什么第3、第4步两次拉力大小不同,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还可以让学生把测出的自己头发拉断时的力跟课本中给出的各年龄组的头发的数据比较,以提高兴趣.五、板书设计:力的测量一、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字母N表示二、测量力的大小用测力计来测量,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三、1、弹簧秤的结构⑴、弹簧;⑵、圆环;⑶、指针;⑷、铁杆;⑸、刻度面板;(6)挂钩2、弹簧秤的原理:弹簧秤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3、弹簧秤的使用方法2.4力的图示教学目标\n  1.知识与技能:能用事实说明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能用力的三要素解释不同的力作用效果为什么不同。会正确作出力的图示。能根据力的图示,说出某个力的三要素。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学会根据力的图示说出力的三要素,尝试简单的归纳。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作力的图示的训练,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态度。重点和难点  力的三要素和力的图示教学设计一、 复习提问:  1. 在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什么?  2. 在物理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是什么?  3. 力作用在物体上能产生哪些效果?二、 新课引入:  力的效果是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用力拉弹簧,用的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可见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那么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三、 力的三要素: 1.如前所述,力的大小影响力的效果。【议一议】  学生讨论:除了力的大小外,还有哪些因素影响力的效果呢?  结论:(还与力的方向和力的作用点有关) 2.力的方向:  学生实验得出结论。并举出更多的实验例子,从而活化所学知识。  学生举例:……  教师:我们要把螺母拧紧,一般来说应该向顺时针方向用力,如果沿着逆时针方向用力只能将螺母拧松。我们向上提一个木箱,必须向上用力才能将木箱提起来。如果沿水平方向用力推它,只能使它沿水平方向开始运动。我们观看足球比赛,运动员射门时把球踢偏了,原因是踢球时用力的方向没能控制好。打排球时把球扣出界外也是用力的方向不妥。可见,力的方向也影响力的效果。 3.力的作用点:  学生举例:……  教师:大家注意看所有的门窗的把手都安装在离门轴较远的位置,这样开关门窗比较方便。如果将门窗的把手安装在离门轴较近的地方,开关门窗就很费力。【学生体验】开关门窗。  可见,力的作用点也影响力的效果。  教师:力所产生的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有关。  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叫力的三要素。所谓力的三要素,意思是只有力的三个要素都不变,力的作用效果才不变。两个力,它们的三个要素都相同,这两个力的效果才完全相同。  力的三个要素中有一个要素不同,都会使力的效果不同。例如,把一根米尺放在桌面上,用一个力作用在尺的中点,向上用足够大的力就可以把尺子平稳地拿起来。如果用同样大的力,力的作用点在尺的一端,尽管力的方向向上,只能把尺的一端提高,尺子是倾斜的。  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这三个要素充分地反映了力的特征,我们认识一个力,只有认识了力的三个要素才算认识得清楚、全面了。四、力的图示:  教师:力有三个要素,单说某个力有多大,能不能完整的描述出这个力呢?为什么?  学生:不能。因为没有反映出力的方向和作用点。  教师:现在我们用20牛的力将图钉垂直压入墙面。如果要你完整叙述这个力,你应当如何叙述?  学生:压力的大小是20牛,方向垂直于墙面,作用点在图钉帽上。  教师:我们发现,这样的叙述一个力显得十分繁琐。为了使物体受到的力更形象、更具体、更直观地展现在人们眼前,我们借助画图的方法把力表示出来,也就是把力这个抽象的东西画出来,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的力的图示。用100牛的力提箱子为例,在黑板上示范。                        1. 力的作用点的画法:\n  教师:要画出力,就是画出力的三要素、首先要画出力的作用点。一般来说,把力的作用点画在受力物体上即可。  2. 力的大小的画法:  教师:用一个线段的长度配合标度表示力的大小。力的大小是200牛顿,可选择1厘米长的线段表示100牛顿,那么200牛顿的力应用2厘米的线段表示。标度可任意选取,但在同一个受力图上,标度要一致。线段的长度必须是标度的整数倍。  3. 力的方向的画法:  教师:从力的作用点沿力的方向画线段,在末端用箭头表示力的方向。五、 学生练习:【练一练】  木箱受到水平向右的拉力,大小是1000牛顿。(学生画,请一位学生画在黑板上)  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错误,并加以纠正。六、 力的示意图:  力的图示可以直观、准确地表示物体的受力情况,但是也可以对力的图示加以简化,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不必严格准确地画出力的大小,突出力的方向即可。例如用1000牛顿水平推力推木箱,只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标出1000牛顿即可。这种简化的图叫力的示意图。课后反思:本节的学习内容是在上一节课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有力学的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认真思考和反思,有所觉悟:力的三要素是从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引出的,可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通过课本中的插图认识力有方向,举生活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力的方向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不同.可以找一名学生到教室的门口,亲自动手推门,使学生意识到推力作用在离门轴较远的点,比作用在离门轴较近的点,易于把门推开.也可以让学生感受用扳手拧螺母的时候,手握在把的末端比握在把的中间,易于把螺母拧紧.体会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除了力的大小和力的方向外还有力的作用点.最后,小结出力的三要素.  由于力的示意图比力的图示简单,实际应用的机会多,所以教材中介绍了力的示意图.可通过两种作图的比较,使学生学会力的示意图的画法.教师可以把几个力的图示改画成力的示意图,加以对比,让学生领会,并掌握.教材一开始讲述了图在物理学习中的重要性.在物理学习中,我们常常把有关的现象和过程用图来表现.例如光学中的光路图,电学中的电路图,力学中的受力分析图.通过这些图可以简单明了直观地表现有关的内容.因此要让学生重视图的作用,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识图和画图技能.  为了让学生掌握力的图示法,在示范图例后,教师要带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几个典型的力的图示.  学生在作图过程中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五、板书设计:四、力的图示一、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二、力的图示三、力的示意图第五节   物体为什么会下落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感受重力,知道重力的施力者,探索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同时,在活动中清楚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重心。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动手操作、互助合作等实践能力;在活动中,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知识的乐趣和获得成功的愉悦。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语言表达实验现象,解释现象,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真理的愿望。二、重点难点  会用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式G=mg计算物体受到的重力。三、教学设计(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亲身体验乒乓球离开手在桌面上滚动直至落地。然后联系生活:熟了的苹果落向地面,抛出去的物体总是落回地面上,水往低处流等。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地面附近的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力。   \n思考:重力的单位、施力物体是什么?[重力的单位是牛(N),重力是地面附近的物体与地球间的相互作用力。因此,重力的施力者是地球。]那么,重力的三要素即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又是怎样的呢(提出问题)?(二)、以小组为单位,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探究实验一:探究重力的大小跟质量的关系  器材:质量为50g的钩码、量程为3N的弹簧测力计。  步骤:用弹簧测力计先后量出3个钩码的重力,并填在下表中:质量(kg)重力(N)重力跟质量的比值(N/kg)0.500.100.15讨论:重量跟质量的关系。   师:请做完实验的小组汇报结果。   师: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有什么关系?   生: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比值为定值:约为9.8N/kg;   师:9.8N/kg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生: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N。   投影:1.物体受到的重力跟质量成正比。2.重力/质量=9.8N/kg,即G/m=g或G=mg。G:重力,单位是牛(N);m:质量,单位是千克(kg);g表示9.8N/kg,在计算中,常取g=10N/kg。  师:你能得出自己受到的重力吗?(留给学生思考空间,强调规范性,作出评价。)(三)、探究重力的方向(探究实验)   器材:线、钩码、T字架、三角尺等;   步骤:1.用线挂住钩码,并把线挂在倒T字架的钉子上。2.用三角板找出跟水平方向的夹角。教师先解释什么是竖直方向—用线把物体(钩码)悬挂起来,静止时线的方向跟重力方向一致,这个方向叫竖直方向。   师:竖直方向跟水平的夹角是多大?(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投影: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   联系实际:这一知识有什么应用?(学生讨论。)   生:重垂线—检查物体(墙)是否跟水平面垂直。   练习:标出物体分别在水平和斜面上受到的重力的方向。通过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练习并讨论。(有的学生把物体在斜面上受到的重力方向画错—与斜面垂直。)(四)、通过实验,找出物体的重心  师:重力的作用点叫重心(投影: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那么,怎样找出物体的重心呢?(学生讨论,动手实验。)   材料:直尺、质量均匀、形状不规则的物体。   步骤:1.形状规则物体的重心。2.形状不规则的物体。学生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找出物体的重心。(五)、联系生活,巩固知识,开拓思维   师:重心一定在物体上吗?   生:(讨论后)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如三角板等。   师:人的重心会变吗?   生:(讨论后)人的重心是会变的,如体型改变、姿态改变时;   师:阿根廷人生活在地球的另一边,看起来是头朝下的,他们为什么不会掉下去。   生:他们受到重力(重力的方向大致指出向地心),所以不会掉下去。(视频展示宇航员的生活。)   师:宇航员生活在失重状态—好像不受重力一样。   问:假如失去重力,我们的生活会怎样呢?(学生讨论)   生1:我们可以在天花板上睡觉。   生2:我们要用水枪来喝水。   生3:我们的食物要做成牙膏状。   生4:我们可以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n(六)课后反思:这节课是在继学习上节课的力的三要素后的在实际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应用,也说是对于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研究。在整个教学过程我重点研究和落实了两个问题。一个是我们研究了什么是重力,重力的概念比较复杂,初中只能作一般的了解.17世纪末,英国科学家牛顿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引力,引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个引力称之为万有引力,地球与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就是一般我们所说的地球引力,但是一般地说重力并不等于地球引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中在讲重力时只说“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并没讲重力就是地球的吸引力,也没有给出重力的定义.由于这个问题比较复杂,今后到高中还要作进一步研究.今天研究的第二个问题是重力的三要素,即重力大小的计算、重力的方向、重力的作用点.这三个问题对于今后学习物理十分重要,因此一定要掌握.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后,让我感触很大的是七年级的学生在正式学习有关的物理学知识时,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还很不成熟,因此学习和落实时就会特别的吃力,我想在适当的时候再加强一下巩固和复习。(七)板书设计:一、重力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力2、重力的大小:(1)公式:G=mg(2)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N2、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3、重力的作用点:重心第六节 摩擦的利弊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用事例说明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固体、液体、气体之间都会产生摩擦力。能说出摩擦力的利与弊,说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具体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会到摩擦力是普遍存在的,学会研究摩擦力的简单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科学、辨证的观点来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能够想象没有摩擦世界将会出现怎样的情景。二、教学设计(一)悬问征解引入新课  提出问题:有什么办法在不使用任何工具情况下,用手竖直地把一本书提起的同时,将另一本书也“粘”起?  学生:边思考边动手实验,探求可行方案。  教师:演示右图中做法的同时问学生,为何一本书能“粘”起另一本书呢?  结论:说明两书接触处有摩擦。  教师提问:有摩擦好不好?  学生讨论。用事实说明摩擦有时好,有时不好。  教师总结: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  引入新课: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二)新课教学  为了了解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摩擦:1.摩擦力【做一做】  实验(1)用力将橡皮擦在写有铅笔字迹的纸上滑动,有什么感觉?用不同大小的力试几次,感觉一样吗?  实验(2)将手掌压在桌面上,并慢慢地拖动,手有什么感觉?  实验(3)用手指沿水平方向推桌面上科学书做匀速直线运动。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受到的桌面阻碍它们的力,这种力就是摩擦力。【想一想】  两个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摩擦力,那么两个保持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是否也存在摩擦力?  实验(4)\n筷子提米  问:筷子能将杯子提起,靠的是什么力?  这种摩擦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你还遇到过吗?请举几个例子。  问:上面的例子中的摩擦力都是固体间产生的。那么,液体、气体间会有摩擦吗?  投影:⑴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坠入大气层时因摩擦烧毁的情景图。     ⑵船在水中高速航行时的情景图。  为了使学生对气体的摩擦有多大有一个概念,可以补充一个例子:子弹不受空气阻力时可以射到40千米远,子弹实际只能射到4千米远。  讨论得出结论: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2.增大或减小摩擦的方法  我们采用什么方法来增大有益摩擦吗?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问:增大有益摩擦可采取哪些方法?  生答,师总结: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        a、增大压力        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  师提问:通过增大压力的方法来增大摩擦力,你能设计实验来证明吗?学生讨论后回答,老师点评。(如果学生有困难,实验方案可以由教师给出,再让学生亲手做一下)  实验方案如下:将直尺用手压在桌面上,尺的一端露出桌沿。用另一只手拉动直尺,可以发现,手对尺的压力越大,越难将尺抽出。师提问:除了书上例子,你们能说出一些增大有益摩擦的例子吗?(学生踊跃发言,教师参与讨论)  增大压力:自行车下坡,用力捏刹车,使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增大,从而增大刹车皮与钢圈间的摩擦力,使车轮不再滚动;将传送带的皮带张紧等。  使接触表面变粗糙:天平的调节螺母刻有条纹;刀柄刻有花纹;钢丝钳口刻有花纹;冬天结冰的时候,汽车运动加防滑链等。  事物是一分为二的,摩擦毫不例外地也存在有害的一面,说到摩擦有害,也是害人非浅。因为摩擦,使衣服摩破了,鞋底薄了,刀子钝了,机器的轴磨损了……,每年成千上万吨钢材、塑料等白白地消耗掉,在这些有害的场合,就要减小摩擦。  师问:如何减小有害摩擦呢?  学生答: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光滑。  师问:就这两种方法吗?在实际中都行得通吗?阅读教材有关内容。  师问:你们找到了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了吗?  学生答,师总结。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      b、减小压力。              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   d、气垫的方法。  如机器的转轴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各个转动部分加润滑油就是这个目的。减小压力,使物体表面变光滑是可以减小摩擦力的。如,推木箱推不动,可卸下一些物体,减小压力,就能推动了;火箭头部造得很光滑是减小火箭与空气的摩擦。不过这两种方法,由于条件,技术水平的限制,有时是行不通的。如在旱冰场上溜冰,要求旱冰鞋与地面的摩擦越小越好,但就不能采用减小压力的方法;机器转轴间摩擦太大,就不能采用将轴与轴间接触面刨光的方法减小摩擦。所以生产实际中,通常用滚动代替滑动、加润滑剂两种方法。  演示课本图2-61,学生观察总结出:利用气垫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  教师简单地介绍气垫船的原理。水翼船虽然与气垫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当高速行驶时,利用水翼来提高船身位置,减小船体与水的接触面,同样可以达到减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三、评价与反馈  1、清朝建造皇宫时,有一块巨大的汉玉重有450吨。当时恰遇大寒天,要从100多里外山脚运进皇宫,那时没有汽车、火车,要将这块巨石完整地运走,实在不容易,于是负责修建的官员召集了许多人讨论搬运办法,提出了以下四种方案,你认为哪个最佳?说出根据。   ①开一条运河到皇宫。    ②造一辆特大马车拉。   ③用几百根圆木滚动。    ④在冬天路上反厚泼水结厚冰。  2、课后练习  回家观察自行车。要求指出:哪些地方利用摩擦?哪些地方减小摩擦?分别利用了什么方法?四、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继学习上节课学习重力后,对于生活中常见的另一种力——\n摩擦力的研究。当然在教学和学习摩擦力时,我自己能感觉到在学生认识和学习摩擦力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是相当大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作了许多改善和处理:首先,在教学时,我以生活为例,以实验为主。摩擦是最常见,应用最普遍的现象.对摩擦现象,学生有比较丰富的感性认识,但不能因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就忽视了演示实验,作为科学老师我是非常清楚物理实验的作用,它不能用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能代替(包括现代化教学手段,计算机辅助教学不能替代实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分析、判断、归纳),必须尽量做好.尤其在学生有一定认识基础时,更应注意选取生动的事例进行演示分析讲解,这样就能及揭示现象的本质,又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还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实验,能动手时尽量让他们动手.其次是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在研究影响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中体现了物理学中对多变量问题的研究方法,即当研究对象有多个变量时,可采用控制自变量个数的研究方法.本实验中的变量有两个,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大小.保持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变,改变压力,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保持压力不变,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得到滑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向学生渗透这种物理学研究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是十分有益的.再次是适当补充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知识。在摩擦现象中涉及静摩擦力和滚动摩擦的事例很多,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因此在教学中适当补充有关静摩擦和滚动摩擦的知识,使学生知道即可.五、板书设计:一、摩擦的利和弊1、摩擦力: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3、摩擦的分类:静摩擦、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4、影响滑动摩擦大小的因素:物体间的压力,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5、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第七节牛顿第一定律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叙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确认力并非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能叙述惯性的意义,确认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无论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都具有惯性。并能用惯性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2.过程与方法:利用简单的实验器材、动手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观察与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习惯。二、重点难点  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教学设计(一)、提出问题,设置误区: 1、复习:  ⑴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⑵物体的运动状态指什么?什么叫运动状态发生了改变?   运动状态改变包括哪些具体内容? 2、学生实验:学生在课桌上推橡皮,观察用力推动和停止用力时的情况,观察后讨论:  ⑴橡皮的运动状态有无变化?怎样变化?为什么发生这样的变化?  ⑵此实验你得到什么结论?【议一议】  (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会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静止下来。) 3、亚里士多德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才能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 4、引发议论,分析正误。  ⑴引导学生列举:力停止作用后,物体还要运动的事例,证明上述观点是错误的。  ⑵分析上述实验得出错误结论的原因并重新实验,分析观察结果。(二)、演示实验,深化认识: 1、实验:  ⑴让小车从一定高度的斜面滑下来,使小车在垫有毛巾的木板上以一定速度开始运动,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⑵让小车在垫有棉布的木板上运动。  ⑶让小车在木板上运动。  分析比较三次实验:  表面种类 表面光滑程度(填:粗糙、较粗糙、较光滑) 小车受到阻力大小填:(大、较小、最小) 小车运动距离(填:短、较长、最长)     毛巾表面   \n     棉布表面        木板表面   【议一议】 2、分析推理:  ⑴比较三次实验中的平面,为什么第三次实验时阻力最小?  ⑵如果平面更光滑并且足够长,小车将如何运动,速度将如何改变?为什么这样?  ⑶如果平面绝对光滑且无限大,小车会怎样运动?小车的速度将能否变化?理由是什么? 3、伽俐略结论:运动的物体不受外力作用时,它的运动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即匀速运动)。 4、比较:在运动和力的关系上,前后有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和伽俐略的结论,伽俐略的结论才是正确的。后来,笛卡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补充并完善了伽俐略的观点,他认为:运动的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的时候,它的速度将保持不变,永远运动下去,它既不会向左偏,也不会向右偏,将永远沿直线运动下去,即保持匀速直线运动。 5、得出规律:英国科学家牛顿概括了伽俐略、笛卡尔等人的研究成果,总结出如下规律:  牛顿第一定律: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二、惯性  教师:从牛顿第一定律知道,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种性质叫做惯性。也可以说物体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牛顿第一定律也叫惯性定律。  我国以前有人用“动者恒动,静者恒静”来表述物体的惯性。这句话可以做如下解释:物体具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物体运动时要保持运动状态不变;物体静止时要保持静止状态不变。恒是永久的意思,即原有的运动状态会永久保持,直到有力的作用才能使它的运动状态改变。  这里提出了一切物体都有惯性,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惯性。  三、惯性现象  教师:一切物体都有惯性。下面我们做几个表现物体具有惯性的有趣实验。  1.惯性小球实验  我们把一个小球放在小木片上,用弹簧片迅速地把小木片弹出去,注意观察发生的现象。  (演示)  小木片弹出去后,小球落在了原处。  大家都知道这是由于小球有惯性。但是如何用简单明了的语言解释这个现象呢?  我们用惯性解释物理现象,必须抓住惯性的实质。惯性的实质是物体有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所以我们必须认清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以小球为例,木片被弹出去之前,小球处于静止状态。小球由于有惯性,还应保持原有的静止状态,所以小球落在原处。简言之,物体原来是什么状态,由于有惯性,它要保持什么状态,这是解释惯性现象的关键。  2.钢笔帽的惯性实验。教师示范:拿一个小纸条放在桌边上,在纸条上压一个立着放的钢笔帽,将纸条迅速抽出,钢笔帽不倒。  (学生操作)  教师提问:请大家解释当纸条抽出时,笔帽为什么不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  钢笔帽是静止的。当纸条迅速抽出时,由于笔帽有惯性,还在保持静止状态,所以笔帽不倒。  3.刹车时的惯性现象  教师:我们在小车上立一个木块,使小车和木块一起运动,小车突然停住时会发生什么现象?  (演示,并请学生解释,教师讲评)  教师:刹车前木块和小车一起运动。刹车时,木块底部和小车都停住了,但是由于有惯性,木块上部还要保持向前运动,所以木块向前倾倒。  这个实验再现了汽车紧急刹车时乘客向前倒这一普遍现象。  4.汽车起动发生的惯生现象  教师:请大家解释汽车起动时乘客为什么向后倾倒?  (学生回答:教师讲评)(三)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摩擦力后对无摩擦力或无力的理想的情景下学习的一种抽象理想结论——\n牛顿第一定律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本节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背现实性,所以在讲授中我重点就科学的思维理念如何培养在实际教学中加以渗透。首先是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做的重要铺垫。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通过图9-1演示实验的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在此演示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再次是本节课可按着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对学生进行学史教育。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思考和发言,取得了不少的收获。(四)板书设计: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1、定律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1、定律内涵:二、惯性1、内容:任何物体都具有保持静止状态或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2、惯性的实际应用及解释:三、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的比较第八节二力平衡的条件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二力平衡的意义,能说出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能说明二力平衡的条件以及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会应用二力平衡的知识分析、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认真观察什么是力的平衡及物体受到两个力作用时的平衡;观察物体受两力平衡时力的特点。通过观察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归纳物体平衡所需满足的条件。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二力平衡条件是从实验中总结出来的,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树立用实验方法解决物理问题的思想。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善于观察,敢于发言的品质。二、重点难点  总结二力平衡的条件和用二力平衡的条件解决简单的问题三、教学设计  (一)引入新课  情景创设:(静止在马路上的汽车,正在匀速起吊的物体,正在匀速直线前进的火车等画面)  提问:刚才我们所看到画面里的物体的运动有些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保持静止状态或在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提问:他们为什么会保持静止状态或做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回顾复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学生回答。  提问:既然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议一议】:物体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是否受力的作用。  提问:生活中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且又能保持静止状态的物体呢?有没有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匀速上升的物体呢?或者一个物体受到多个力的作用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议一议】:学生小组讨论、举例。  教师从同学们举例中选出三个实例:   ①静止悬挂的电灯,受到重力和绳子拉力保持静止。   ②静止在桌面上的茶杯受到重力和支持力静止。   ③正在马路上作匀速直线运动的拖车。  做一做:请3名同学上台画出上述三例中物体的受力示意图。  实验证明: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二)新课教学\n  教师: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  分析:茶杯受到了重力G与支持力F属于二力平衡,电灯受到了拉力F与重力G是二力平衡。  提问:是不是只要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就能够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呢?哪它需要些什么条件呢?【做一做】: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  教师前期准备:实验器材、活动记录单。  活动一: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大小的情况下,物体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甲、乙、丙三个实验。  实验过程:学生分别用手使塑料片静止在桌面上,先后改变钩码的个数,放手后,请同学观察塑料片是否还静止不动?若运动,塑料片向哪个方向运动?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大小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大小必须相等。  活动二:研究在改变物体受力方向的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学生合作完成下面两个实验。  实验过程:步骤一: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步骤二:然后将塑料片往下拉,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对照分析实验现象。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的方向关系。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的方向必须相反。  活动三:研究物体受到二力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的运动状态。  做一做:先在塑料片的两端分别挂上等质量的钩码,使塑料片静止在塑料板上,然后将塑料片的两条细绳相互平行,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放开塑料片,观察塑料片的运动状况,并注意绳子最后在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  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活动四:研究二力平衡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哪么是否只要满足这几个条件就是二力平衡了呢?  议一议:二力平衡还需要其它条件吗?  师生互动:二力平衡还需要的条件是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你们能不能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和刚才的实验操作自行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实验方案。  议一议: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汇报交流:开展探究活动的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汇报的实验方案进行点评,并从中选出一个最佳方案。  做一做:将两块塑料片分别用一个铁丝弯的钩子钩在上面,再用细绳连接两块塑料片,观察泡沫塑料片是否运动,剪断细绳后,再观察泡沫塑料片发生的现象,并分析原因。\n学生边做实验,边填写实验记录单。(内容包括:实验现象、得到结论)  议一议:学生汇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和所得到的结论。师生互动:分析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是否需要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得到结论:要使两个力相互平衡,两个力必须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了解到了二力平衡需要哪些条件呢?  结论: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则这两个力就相互平衡。  1.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提问:你能够举出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二力平衡的事例吗?  学生回答。  议一议:二力平衡条件对我们有什么用处。  拓展:当物体受两个力作用时,在什么情况下,物体的运动状态会发生改变?并举例说明。  学生合作讨论,并回答交流。  归纳:只要改变其中一个力的大小、改变其中一个力的方向、让二力不是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或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就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三)课后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的内容后,对其的进一步深化理解,充分展示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所以要从牛顿第一定律中“不受外力”的特殊现象出发,针对已经建立的规律提出质疑,激发学生探索自然规律的兴趣,培养学生勤思勤问的良好品质。平衡条件的得出是本节的重点知识,不能只强调结论,而要加强过程教学.做好二力平衡条件的实验是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关键.为了更容易从实验得出平衡条件的二力共线的结论。平衡条件的应用是对教学的检验,要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最后的小结应由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进一步加以补充,使其更完整.通过学习本节课后,学生能够初步较完整地对运动和力的关系有了较为完整的知识面,当然运动和力是我们学习物理学的基础,所以对已学的知识加以巩固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四)板书设计:第2章知识复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n(1)介绍各种形式的运动和能,使学生对物质的运动形式有一个初步的、较为全面的了解。(2)深入探究机械运动,包括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机械运动的分类、机械运动的快慢描述等。(3)学习力的有关知识。(4)掌握力和运动的关系。2、情感目标: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培养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力和摩擦力的学习。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和二力平衡。3、简单的机械运动。教学设计:1、本章知识结构:运动和力运动和能的形式参照物机械运动力运动的多种形式能的多种形式运动和静止运动的分类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和平均速度力的作用效果力的相互性弹力力的测量力的三要素重力摩擦力弹簧秤力的图示运动的分类运动的分类不受力时的运动:牛一定律惯性受平衡力时的运动二力平衡的条件2、基础知识:(1)运动有机械运动、光运动、生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形式。(2)能有机械能、化学能、化学能、电能、光能等形式。(3)机械运动:物体空间位置的变化。(4)参照物: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假定不动的物体)。判断物体是否运动必须要有参照物。参照物不同,同一运动判断的情况也不同。(5)机械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6)速度: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为: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路程。计算公式为:,单位:米/秒、千米/时。两个单位的关系为:1米/秒=3.6千米/时。(7)力的作用效果:一是改变物体的形状;二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力的单位是牛顿。测量力的工具是测力计,实验室里常用的是弹簧秤。\n(8)力的作用效果跟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可以完整而直观的描述出力的三要素。(9)重力: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受到的力。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重力的大小跟质量成正比,即(10)摩擦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固体、液体、气体都会产生摩擦力。(11)增加摩擦的方法:增大压力;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方法。减小摩擦的方法:用滚动代替滑动;在接触面上加润滑剂;减小压力。(12)牛顿第一运动定律:一切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惯性: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性质。无论固体、气体、液体都有惯性,无论物体静止还时运动都有惯性。(13)二力平衡:一个物体在两个力的作用下,如果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这两个力是平衡的。二力平衡的条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14)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区别:(参考《科学学习报》)一对相互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受力物体二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二个力共同作用在一个物体上力与运动状态两个力各有各的效果,它与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两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使物体保持平衡。力的变化同时产生,同时增加,同时减少,同时消失一个力变化,另一个力不一定变化。复习反思:本节课是在学习第二章内容后的一节单元小结,通过本节课复习以后,我有如下心得体会:1、本章知识是初中阶段正式进入学习物理学的开始,所以相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的,不便理解和吸收。2、在教学过程我特别注重学物理的方法和思维的引导,来不断的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教育。3、几乎每节课都安排了一些实验来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毕竟科学这一门学科的学习特别需要有浓厚的兴趣。4、本章有几处学习特别困难的地方,我想在课余时间进行辅导。\n第2章单元测试(一课时)第2章单元测试讲评和分析(一课时)《运动和力》单元测试卷分析认知目标:进一步巩固有关的基本概念、知识点;技能目标:方法和能力进一步培养;情感目标:通过常见错误分析,培养同学们认真、仔细的学习态度试卷分析:一、考试内容:本次单元测试主要是检查学生在学习第二册第2章的内容二、试卷结构:整卷100分,选择题50分,填空题38分,分析12分三、学生成绩分析:学生数最高分最低分平均分优秀率及格率80-100人数60-80人数60以下人数959844825699.562267四、试题分析:(一)选择题:共25题:共分布在本章7节内容中,选择题同学们完成比较好,大部分完成率在80%以上。有的完成率达到100%。完卷的情况分析如下:题号12345678910111213完卷率%1009892928581.98949092928552题号14151617181920完卷率%94929098697779(二)填空题的完卷情况:每空1分共38分\n相比较而言,填空题大部分同学完成率较差,如第36题、第37题、特别是第38题;反映出大多数同学对有些知识的认知能力较好,但对于知识的应用能力欠佳,特别是对于有些题目的语言组织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21、85%94%56%22、100%65%69%23、92%72%29、79%96%96%92%30、77%81%94%31、58%79%83%32、79%92%33、82%91%、80%70%三、分析题:(以分析填空为主,12分)分析;主要错误在分析问题能力错,具体完卷情况如下:34、(1)20%80%(2)60%(3)80%35、(1)85%(2)20%四、存在问题和今后注意问题:1、中等生和中等捎上点的学生这次没有考好。主要存在的原因是出现在分析题,这些题分值大,分析思维能力要强,由于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差,造成失分较大,高分生不多。以后讲课要从打开学生的思维,增强同学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学习困难生基础题还行但还有少数同学概念掌握不好,记忆的知识掌握不牢,以后对学习困难生要加强记忆知识的练习每多练习一些基础题。从而来落实概念加强记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