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一切都在运动中授课时间2012-3-18课时安排一课时文本解读能定性地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解读教材编者意图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学习重点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学习难点理解“参照物”的概念。学习目标A类能够依据不同参照物描述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B类1.知道物体的运动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的变化。2.知道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是否运动的结论也不相同。C类意识到事物之间的相对性,能运用辨证的眼光看问题。教具准备PPT,科学书学生预习作业教学板块(目标、时间)学生课堂练习单一、情景导入1、生活中你观察到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怎样观察到的?什么是运动?(运动:位置变化)2、请同学们看书上26页的图,图上有什么?请你仔细观察比较上下两幅图,哪些物体运动了?你是怎样知道的?(相对于小朋友,……的位置发生了变化,所以它运动了)3、刚才同学们说的马路是没有动的,他是我们在判断物体运动时用来做比较(或做参照)的物体,我们称它们为参照物。(板书:参照物)5、(教师走动)老师现在是运动还是不运动?老师的位置有没有变化?二、认识参照物。1、那么都什么样的物体可以做参照物呢?学生动脑思考,各抒己见。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学生观察图片,汇报观察结果。总结运动的特点——位置变化。总结判断运动的方法,认识参照物。观察老师的运动状况。编写儿歌描述过程。小组讨论,交流汇报。\n2、请同学们把橡皮放在你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用手把它推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运动了吗?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3、桌子、树等等,看上去不动的物体可以做为参照物,那么正在运动的物体能不能做参照物呢?4、请同学们把科学书放到自己桌面的中间位置上,把橡皮放到科学书上“科”字的上面,用手推动书到桌子的前边,这时,橡皮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的?5、看来,运动的物体也可以做为参照物,并且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也不一样。(板书: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不同。)6、(出示汽车图片)汽车是运动还是不运动?你是怎么看出来的?7、单单一个物体能判断物体运动还是不运动吗?8、(出示汽车和树的图片)公共汽车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你又以什么为参照物?(出示运动的公共汽车)现在公共汽车运动了吗?如果以公共汽车为参照物,树又是如何变化的?9、单单一个物体不能判断物体运动还是不运动,判断物体的运动必须得有参照物。三、判断物体的相对运动状态。1、咱们学校这幢大楼它在运动吗?地球自己在转动,同时也围绕太阳在运动,地球上所有的物体都跟着地球在运动着,月亮绕着地球在运动,所有的星体都在运动中。所以说一切都在运动中。(板书:静止都是相对的。)2、下面请同学们轻松一下,来欣赏一首歌曲。(出示小竹排视频)读一读这两句歌词:“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明明是竹排在走,可人为什么会觉得青山在两岸走呢?用我们前面学过的知识,你怎样理解这两句歌词?3、小竹排上的人说青山在走,可山上有个砍材的人听见后,说山根本就没有动啊?这是怎么回事呢?四、认识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1、(出示相对而行的大汽车和小汽车)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什么不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2、(出示飞机在天空飞动画。)你都看到了什么?(蓝天、白云、大飞机、小飞机)你都看到什么在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物的?他们运动的速度一样吗?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以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思考,汇报。学生实验交流,汇报实验结果。(以桌子为参照物,橡皮运动了。以书为参照物,橡皮不运动。)总结汇报。动脑思考,应该会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总结,汇报。回忆自己已知的天文地理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进行汇报总结。(以…为参照物,…在运动)欣赏歌曲,思考歌词的意思。用完整的话来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以…为参照物,…在向…运动)(以…为参照物,…在向…运动,而且…运动的比…快)板书设计一切都在运动中一个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这另一个物体我们称为“参照物”。参照物是事先假定为不动或静止的物体。作业设计错题积累\n反思这一课让学生理解“参照物”的概念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原有经验为基础展开,利用学生所观察到的现象和产生的问题与原有知识经验之间的矛盾,给孩子造成认知冲突,引发思维碰撞和活动,从而产生问题情景,激发孩子思考,引入探究佳境,“逼迫”孩子在活动中养成主动动脑,习惯动脑的状态。通过原因的分析,使学生逐步理解,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在学习和应用中总结知识方法,重新构建新的知识组块,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