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静止和运动教学目标: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器材作简单的模拟实验;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2.学会描述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仔细观看录像(播放一组录像:校园内学生活动录像和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录像)。师:你们都看到了什么?生:同学们有的在跑步,有的在玩耍。生:公共汽车在奔跑。生:公路边还有树。师:那你都发现了什么呢?生:汽车和人是动的,小树没有动……师:那这节课你最关注、最想探究的是哪个问题?(师引导生提出问题)生:静止和运动。2.揭示课题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静止和运动”。板书课题。二.猜想假设:1.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①教师谈话,提出问题:刚才我们观看的录像中,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②学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就物体“谁在运动、谁是静止的”展开激烈的争论。)介绍运动、参照物的概念。(以人们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图为例)师:谁来说说自己的看法?生1:车内的人都在运动。生2:不,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师:说说你们的理由。生2:司机和乘客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没动,只有一个人正在向车门处走,所以我认为车内只有一个人在运动。生1:汽车在向前运动,人们都坐在汽车里,当然所有的人都在运动了!其他同学纷纷参与争论,发表着自己的看法。最后师生达成共识:运动、静止因所选的标准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也有不同,这个被选定的标准就叫做参照物。生1: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乘客是运动的,汽车也是运动的。生2:坐在座位上的人,以座位为参照物,他就是静止的。生3:以坐在座位上的人为参照物,那个正在走向车门的人是运动的。生4:以正在走向车门的人为参照物,那些坐在座位上的人就是运动的。……三、制定方案:设计模拟实验,验证猜想与认识。模拟“乘客与行人”的实验,进一步体验并描述运动与静止。⑵描述运动和静止。\n①出示课件:游人坐过山车图,商场内顾客乘电梯上下楼图,小船在河里顺流而下图,太阳、地球、月亮的运行轨道图。②仔细观察图中的物体,谁是运动的?谁是静止的?③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可鼓励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在班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四.实施探究:(以游人做过山车为例)师:谁来发表自己的看法?生:在游人坐过山车图中,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游人是运动的。生:过山车也是运动的。师:如果选择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生:如果以车上人为参照物,那过山车就是静止的。生:以车上人为参照物,路边的树和房子就变成运动的了。生:如果以过山车为参照物也是这样,车上人是静止的,路边的树和房子也都是运动的。师:同学们真善于动脑筋,说的可真棒!看来,选择的参照物不同,物体的运动状态就不同啊。……五.展示交流:1.教师谈话:生活中,你们还见过类似的运动和静止的例子吗?(学生彼此交流自己的看法。)师:我们来交流一下,看谁的发现最多。生:比如我课桌上的课本,以课桌为参照物,它是静止的;以从桌边走过的同学为参照物,它就是运动的。生:老师,也可以这么说,以太阳为参照物,它也是运动的。师:对!地球以每秒30千米的速率绕着太阳运动,地球上的一切物体,都以这个速率在运行!在这里,地球和太阳是不同的参照物。生:我做过火车。坐在火车上,以自己为参照物,路边的房子啊,树啊,田地啊,全是运动的!生:如果以你自己为参照物,那你坐的座位就是静止的,火车也是静止的。……师:是啊,描述物体运动或静止时,首先要选择好参照物,相对于不同的参照物,物体的运动静止情况也会不同。同学们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继续探究生活中有关运动和静止的问题。2.回顾全课,评价总结。谈话:这节课同学们对运动和静止进行了认真研究,真不简单!你们能不能说说这节课的收获?(学生纷纷谈这节课自己的感受。)六.拓展创新谈话:课下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同步卫星的运行情况距离和时间教学目标:\n1.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并在制定计划的过程中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和评议;能用简单的测量工具对物体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作简单的记录;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进行评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2、能测量并记录一个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并能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来表示距离和时间的关系;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同学们,你们在以前的学习中,有没有接触过有关距离和时间的知识?谁来说一说。学生交流。2、你们实地测量过距离和时间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测量并研究距离和时间的关系,好不好?二、猜想假设:谈话:同学们,我们到校园中去进行测量活动吧。师生来到操场,共同进行测量活动。组织学生在学校操场的百米跑道上进行跑步测量。也可以在跑道外的篮球场区域,组织学生进行四驱车比赛测量(学生进行其他测量也可以)。三、制定方案:谈话:测量中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实际的去测量沿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置和时间,并做好记录。二是在实际测量中,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玩”上而忽视了对时间和距离的测量和记录。用简单的图表或图形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表示出来。学生小组内整理自己的记录,讨论、交流并把时间和距离的关系进行整理。四、实施探究:谈话:根据刚才的测量和记录,我们来进行分析和研究。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谈话:怎么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呢?学生讨论并交流。师生达成共识: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知道物体的位置、方向和快慢。学生纷纷对物体的运动进行描述,并相互进行交流。五、展示交流:如何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呢?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谈话:相同时间内比较运动的距离,跑的距离远,说明运动的速度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相同距离比较所用的时间,用的时间越少,说明速度越快,反之,运动的速度慢。谈话:研究我们的测量结果,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学生分析、讨论并交流。在学生交流、描述的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录表对物体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际测量,验证自己的预测。六、拓展创新谈话:在本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对自己的测量和分析还满意吗?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感受。谈话:请同学们课下根据自己5秒钟走的路程和从家到学校用的时间,估算从家到学校的距离。\n斜面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简单机械──斜面的作用,以及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斜面实验用木板二块(30×10×1.5cm;50×10×1.5cm)、铁架台、实验用重物圆木块(应有足够重量,最好为100g)、测力计(250g)。(2)演示用材料:螺丝钉螺纹的斜面示意摸墨,斧头,劈。(3)挂图或投影片──引桥图、盘山公路图、楼梯图。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有螺纹的钉子叫螺丝钉,螺丝钉也是一种简单机械。你认为螺丝钉应是哪种简单机械?(当学生列举前边学过的简单机械时,教师引导学生一个个否定。当学生指出轮轴时教师强调,螺丝刀是利用了轮轴原理工作,螺丝钉不具轮和轴的构造。)谈话:螺丝钉到底属于哪类简单机械呢?让我们先来研究这样一个问题。(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简单机械──斜面,并认识斜面有省力的作用。(1)实验1(斜面有省力作用的实验)。①教师出示实验材料,指出实验要求。(用铁架台和木板组装好斜面,高度为15cm、斜面长30cm。)用测力计,将实验用圆木提高到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再利用斜面,将圆木拉上15cm高度,需用多大的力,测量后记录。②分组实验。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将二组数据记录在黑板上。④讨论:这块斜的木板有什么作用?(2)讲解: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实验中斜的木板有省力的作用,这块斜的木板就是一种简单机械,叫斜面。(板书课题)斜面有省力的作用2.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坡度与省力多少的关系。(1)谈话:通过以上的研究我们知道了斜面有省力作用。如果让斜面更省力,这个斜面应是什么样的?(希望学生能设计出加长斜面,使斜面更加平缓。)(2)实验2。①在铁架台上架起另一斜面。比较二个斜面有什么不同?(一个斜面长,一个斜面短;一个坡度小平缓,一个坡度大。)②分组实验,记录数据。③汇报实验结果,比较三个数据。(垂直拉起,坡度较陡,坡度平缓。)④讨论:这说明什么?(说明坡度越平缓,越省力。)3.指导学生认识斜面在实际中的应用。(1)讨论: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2)分析引桥、楼梯、盘山公路。\n出示引桥、楼梯、盘山公路图(引桥是典型斜面,楼梯是变形的斜面;盘山公路是环绕式斜面,但它却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讨论:盘山公路环绕式斜面有什么优点?(斜面加长,坡度平缓。)(3)讨论:①根据盘山公路的原理,分析螺丝钉是一种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分组讨论,汇报。②演示(螺纹是斜面变形示意)教师出示演示器,拉开螺纹成为坡度平缓的斜面。讲解:螺钉是利用斜面省力的原理制成。螺钉是一种简单机械──斜面。(4)出示:劈、斧头。指出这二种工具什么地方是斜面?4.全课总结讲述:这节课我们又认识了一种简单机械──斜面,到此我们已经认识了杠杆、滑轮、轮轴、斜面四种简单机械。在我们周围许多地方都应用了简单机械。(三)布置作业1.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斜面?2.思考:斜面虽然能省力,但有什么缺点?高楼中的电梯,虽然费力,但有什么优点?杠杆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知道杠杆的作用(在什么条件下省力、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1.分组实验材料:简单机械实验盒、钩码、镊子、钳子、剪子、起钉锤。2.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撬棍应放大一些)、重物。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出示演示重物、撬棍。提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个重物吗?(指名演示撬重物)(二)学习新课1.认识杠杆(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1)讨论: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n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①出示杠杆尺实验装置。(杠杆尺左2格挂100g钩码,教师手压杠杆尺的右端。)提问:请同学指出这个杠杆上三点的位置?(个人思考,小组讨论,指名演示)②分组实验。按教师演示的方法组装好杠杆后,学生在右侧1~5格处用力,使杠杆平衡,感觉一下用力有什么不同?(1格处费力,2格处不费力,3~5格处省力。)③谈话: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演示1栏填表。①分组实验(表中2~6栏)。②汇报实验结果。(填出演示记录表)(4)讨论。①6次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个人思考,小组讨论,大组汇报)实验1、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实验3、4: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实验5、6: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②三组实验的结果:实验1、2: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实验3、4:重物(力)<拉力(费力)实验5、6:重物(力)>拉力(省力)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1)分组观察剪子。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2)分组观察镊子。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三)布置作业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滑轮一、教学目的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认识滑轮,知道滑轮的作用及在实际中的应用。\n二、教学准备分组实验材料:滑轮二个、铁梁台、细绳、钩码、测力计。演示材料:同分组材料一套,大滑轮一个、粗麻绳二根(组装动滑轮、拔河用)。挂图或幻灯片三张(旗杆上定滑轮图;吊车上定滑轮、动滑轮图;滑轮组示意图)。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谈话:你知道旗杆上有个什么装置,能帮我们比较容易地把旗子升上去?(二)学习新课1.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的构造及种类(学生自学课本)(1)讲解:安装在旗杆顶上的这种边缘有槽,能围绕轴转动的轮子叫滑轮。(出示滑轮,讲解)滑轮也是一种简单机械。(板书课题)滑轮有二种。(出示滑轮组示意图)固定在支架上的滑轮叫定滑轮。不固定被套在槽里的绳子拉着,与重物上下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2)提问,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滑轮?(3)学生辨别课本,哪一幅图是动滑轮,哪一幅图是定滑轮?(4)学生动手组装定滑轮、动滑轮?2.指导学生认识定滑轮的作用(1)讨论:你认为旗杆顶上的定滑轮有什么作用?(2)实验1(定滑轮不省力)。①演示介绍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②学生演示实验。③学生汇报实验结果。④讨论:说明什么?(说明不省力,也不费力。)(3)讨论。谈话:既然定滑轮没有省力的作用,那么高高的旗杆顶上安装它必然会有其它作用,你知道是什么?(分组讨论后汇报)向下用力,旗子向上升,工作方便。(4)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实验和讨论,我们知道定滑轮虽然没有省力的作用,但它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使工作方便。3.指导学生认识动滑轮的作用(1)讨论:动滑轮有什么作用?(教师希望学生能提出动滑轮工作不方便,动滑轮能省力)(2)演示实验(学生观察讨论)(游戏:竹竿游戏)。游戏后教师质疑:这是为什么呢?(3)实验2(动滑轮省力)。①分组测量提起一个钩码和一个滑轮时所用的力。测量后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记录下来。②分组实验。(要求学生独立组装独立操作。)③汇报实验结果,教师板书记录。④讨论:通过以上研究你认为动滑轮有哪些作用?(动滑轮有省力的作用)教师强调:弹簧称的示数应该等于钩码与滑轮重量的一半。4.指导学生认识滑轮组的作用\n(1)通过以上研究我们知道了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填出课本P98结论)。(2)探究题:小明是二年级的学生,家(二楼)里装修时,叔叔们从楼上、楼下不停的运料,非常的麻烦,而且还影响楼上邻居们。小明突发奇想,能不能设计一个装置,使叔叔们直接在楼下向上把料运进屋里。在老师的帮助下他成功了,他设计了一个简单而有效的装置。同学们,你知道小明设计了一个什么装置呢?开启你的智慧之门,你也来设计一下吧!!(3)教师小结:把定滑轮及动滑轮组合起来使用的装置叫滑轮组。滑轮组就可以发挥定滑轮和动滑轮各自的优点。(三)巩固提问:吊车上都用了哪种滑轮?它有什么作用?(出示吊车图)(四)布置作业观察你的周围哪些地方应用了滑轮?齿轮教学目标1.在做齿轮的过程中,体验合作与交流的愉快,增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在研究齿轮作用的过程中,学会设计和制定实验方案,并养成做好实验记录的习惯。3.探究齿轮这种简单机械的作用,了解使用齿轮能传递动力、改变力的方向及改变转动速度。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来了几个模型,知道是什么吗?看来大家对齿轮并不陌生。那位同学来说一说,哪里用到了齿轮?实际上,齿轮在生活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它和杠杆、滑轮、轮轴、斜面一样,也属于简单机械。那作为简单机械的齿轮在工作中会起到哪些作用呢?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来猜一猜。学生在生活中,或多或少的都见过齿轮,对齿轮的作用也有一定的了解,尽管不全面,也不够准确,但这样的导入能唤起学生对齿轮这一事物的思考,为下一步活动做准备。二 探究活动一:做齿轮,感受齿轮的特点1.激发做齿轮的兴趣。齿轮究竟有什么作用呢?老师认为,只要你们做个齿轮模型体验体验齿轮的特点,再利用它来研究研究,就能把这个问题解决,你们能行吗?孩子们最喜欢动手操作,为学生提供动手的机会和平台,让学生亲自体验做齿轮的过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制作过程发现齿轮的特点,为齿轮作用的探究过程提供最直按的经验。2.学生动手做齿轮。学生进行做齿轮的活动。(教师在结束前1分利用课件上的小闹钟加以提示,让学生树立时间观念)3.转动自制齿轮,初步感受齿轮的特点。请同学们互相配合,把你们的小齿轮组合起来,转一转,看有什么发现?\n学生把齿轮在泡沫板上进行固定、组装,并进行操作与观察,谈自己发现。学生制作的小齿轮普遍存在不够圆、齿不均匀,齿轮组合在一起时,相邻的两个齿轮不能互相咬合,个别同学还会存在固定齿轮时轴没有插在圆心上的问题,同时呈现用于做齿轮的材料也不够坚硬与结实等一系列问题。目的是通过此交流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和意识到制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会影响齿轮的正常工作。同时体会到正常工作的齿轮应具备的基本条件。三 探究活动二:利用齿轮模型探究齿轮的作用1.设计研究方案。齿轮究竟有哪些作用呢?现在,我利用自制的齿轮模型,也可以借助老师提供的齿轮模型来研究。你们准备怎样组装齿轮进行研究呢?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并汇报研究方案。为了避免研究的盲目性,保证探究的效果,有必要让学生在实验前对实验方法进行设想。2.探究齿轮的作用。下面请同学们按照刚才设想的方法去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实验记录。(教师为学生提供实验报告单)“齿轮作用的研究”实验记录单组装方法我的发现其他小组的发现学生做实验,并认真填写记录单。3.汇报研究发现。请各个小组汇报各自的研究和发现,同时还要注意把兄弟小组的研究与本组做对比,记录有价值的发现。①学生汇报自己小组的发现。②根据小组的发现,结合其他小组的发现,再次分析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学生汇报自己的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适时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齿轮的作用。(适时板书:传递力、改变转动方向、改变转动速度)学生实验的同时,教师将实验中的观察记录作为指导重点,目的是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验现象,搜集观察实验中的大量信息,以便为学生互相交流、归纳结论提供事实依据。汇报中,引导学生注意倾听,同时提醒学生要注意记录、积累别的小组的发言,体现合作交流的学习理念。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不仅知道了齿轮能传递力,还发现了它能改变转动的速度和运动的方向。四 拓展活动:创新设想1.学以致用,科学猜想。(出示一个钟表)同学看,这是一块普通的钟表,它的里面就有齿轮,齿轮的转动带动了钟面上的指针。请同学们想一想,要保证时针、分针、秒针向同一个方向也就是顺时针转动,你认为至少要有几个齿轮?它们是怎样组合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意见。2.引出新问题,拓展延伸到课外探究。钟表里究竟有几上齿轮?它们到底是怎样组合的?又是怎样工作的呢?那样组装有什么道理?还有没有更好的组装方法?这些问题请你们课下自己想办法去解决,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解决它。\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