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50 KB
  • 2022-09-27 发布

关于洋务运动的文献综述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洋务运动的文献综述摘要: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是指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是以奕、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发起的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的地主阶级的改良运动。主要内容是兴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创办近代海军,开办近代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对开启中国近代化具有深远意义。关键字:洋务运动、西学、近代化通过读秀搜索到的书籍共2264本,中文期刊2962篇,学位论文79篇。一、书籍1、1950年前的有:《中国启蒙运动史》作者:何干之生活书店,1947.《中国近代史讲话作者:韩启晨东北书店,1948.10.《中国近百年经济思想》作者:夏炎德商务印书馆,1948《近代中国启蒙运动史》作者:何干之生活书店,1937.12《中国文化问题研究》作者:陈高佣商务印书馆,19372、1950-1960年的有:《洋务运动》作者:牟安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6《洋务运动》作者: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1\n《步履蹒跚洋务运动》作者:单强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洋务运动新论》作者:徐泰来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56《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作者:孙志芳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523、1960-1970年的有:《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7》 作者:中国史学会主编;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史料编辑室中央档案馆明清档案部编辑组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61.04  《筹办夷预始末道光朝1-6册》作者:齐思和等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64  《中国史纲要第4册》作者:翦伯赞主编人民出版社,1964《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 作者: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华书局,1965《北京市历史学会第一第二届年会论文选集1961-1962》作者:北京市历史学会编  出版日期:19644、1970-1980年的有:《辛亥革命前后》作者:陈旭麓主编 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日期:1979  《中国近代历史知识》作者:大庆油田建设指挥部土木预制厂工人理论组,哈尔滨师范学院历史系编写组编写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78\n《中国历史简表古代、近代史部分》作者:辽宁大学历史系《中国历史简表》编写组编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5《简明中国近代史征求意见稿》作者:张玉春马振文 辽宁人民出版社,1974《中国历史一百题》作者:闻多镝著 万源图书公司,1978.075、1980-1990年的有:《洋务运动新论》作者:徐泰来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李鸿章与洋务运动》 作者:孙志芳著 安徽人民出版社,1982《洋务运动史研究叙录》作者:乔还田,晋 平编天津教育出版社,1989.07《从闭关到开放晚清“洋务”热透视》作者:李时岳,胡滨著人民出版社,1988.12《洋务运动史论文选》作者:阮芳纪等编 人民出版社,19856、1990-2000年的有:《步履蹒跚洋务运动》作者:单强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 《校邠庐抗议洋务运动的理论纲领》作者:冯桂芬著中州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8《晚清洋务运动事类汇钞》作者:(清)佚名辑出版社:中华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出版日期:1999《洋务运动和戊戌维新的故事》作者:罗平汉,罗爱玲编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9 \n《洋务思潮与近代中国》作者:刘学照著山西高校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03 7、2000-2010年的有:《洋务运动史话》作者:丁贤俊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清季的洋务新政》 作者:樊百川著 上海书店出版社,2003《洋务运动与中国早期现代化思想》作者:周建波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1《曾国藩与洋务运动》作者:梁勤主编  远方出版社,2002《洋务运动8》作者: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06一、中文期刊1、1950-1960年的有: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清政府的洋务运动  作者:王仁忱  刊名:历史教学  出版日期:1958  期号:第1期 洋务运动作者:之河  刊名:历史教学问题  出版日期:1958  期号:第11期  說滿清同光時代的“洋務運動”——講堂講授内容纪要 作者:司綬延  刊名:历史教学  出版日期:1951  期号:第2期  帝国主义在中国最早设立的三家银行考 作者:謝菊曾  刊名:学术月刊  出版日期:1957  期号:第12期洋务运动在兰州-兰州机器织呢厂历史调查报告作者:李守武  刊名:甘肃师范大学学报  出版日期:1959  期号:第1期  \n2、1960-1970年的有:关于洋务运动若干问题的讨论综述 作者:史北  刊名:历史教学  出版日期:1964  期号:第3期  论洋务运动作者:王仁忱  刊名:河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1964  期号:第5期  关于《洋务运动》一节教材的几个问题作者:白进文  刊名:历史教学  出版日期:1963  期号:第10期  张之洞与洋务运动  作者:胡滨  刊名:文史哲  出版日期:1963  期号:第5期  关于洋务运动的几个问题——与黄逸峰、姜铎同志商榷 作者:朱伯康;郭庠林  刊名:学术月刊  出版日期:1963  期号:第6期  3、1970-1980年的有:技术引进和晚清新式军用工业作者:陈振汉  刊名:经济科学  出版日期:1979  期号:第1期  洋务派—早期官僚资产阶级——近代中国资产阶级刍论(二)  作者:林增平  刊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1979  期号:第2期  近代史小商榷之一 刊名:社会科学杂志  出版日期:1979  期号:第1期略論洋务运动的性质問題作者:謝方正  刊名: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1979  期号:第3期  \n重评洋务运动 作者:黄逸峰、姜铎  刊名:历史研究  出版日期:1979  期号:第2期  4、1980-1990年的有: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人才实践的比较研究 作者:李书源  刊名: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3期洋务运动期间清政府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作者:郑剑顺  刊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4期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  作者:王作仁  刊名:青海社会科学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1期 在文化立体网络中不能搞单层次嫁接(洋务运动失败原因新探)作者:蒋立文;胡维革  刊名:复印报刊资料(中国近代史)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6期  第五届洋务运动学术讨论会简述刊名:中国经济史研究  出版日期:1989  期号:第4期  5、1990-2000年的有:洋务运动与江南制造局作者:夏东元  刊名:上海造船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2期 洋务运动与军事近代化作者:王永进  刊名:兰州学刊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2期  航空工业:"新洋务运动"作者:谢旻  刊名:中国投资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4期  \n试论洋务运动与近代民族保险业的兴起作者:罗艳  刊名:天府新论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6期  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作者:马红霞  刊名: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4期  2000-2010年的有:洋务运动与江南制造局作者:夏东元  刊名:上海造船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2期  洋务运动与军事近代化作者:王永进  刊名:兰州学刊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2期航空工业:"新洋务运动"作者:谢旻  刊名:中国投资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4期洋务运动与中国教育近代化作者:马红霞  刊名: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4期以《洋务运动》为例谈多媒体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运用作者:童益鹏  刊名:中学历史教学  出版日期:2005  期号:第6期  一、学位论文1.1980-1990的有:论洋务运动时期的漠河金矿作者:廖晓红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89  洋务知识分子研究作者:李长莉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1989 1990-2000年的有:\n洋务运动时期的物价研究作者:蓝日旭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9  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对洋雇员的管理举措述论作者:刘泽东  学位授予单位:山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9 洋务运动时期西方来华人员与中国教育变革作者:陆玉芹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7  洋务运动时期的来华科技人员与中国文化作者:阮慧玲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6中国洋务运动和日本明治维新技术引进的比较作者:黄国功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1993  观念与悲剧:晚清留美幼童命运分析作者:石霓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1998  2000年-2010年的有:洋务运动时期的电报技术:国际技术转移视角的研究作者:包羽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洋务运动时期海外军用设备采购的途径作者:贾伟川  学位授予单位:暨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5  洋务运动时期(1860-1894)企业融资思想研究作者:潘建华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名称:博士  学位年度:2005  \n洋务运动时期技术系统演进的系统论诠释作者:刘芳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4  洋务运动中清政府的经济职能与资本活动:兼论传统观点对中国近代资本形态分类的失误作者:姚憨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名称:硕士  学位年度:2002  关于洋务运动的研究一、内容简介时间:1861年(咸丰十年底开始)至1894年性质:地主阶级的改良自救运动原因: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清政府面临统治危机,内忧外患问题亟待解决;代表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左宗棠主要内容:创办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组建近代海军,兴办近代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创办的企业: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汉阳钢铁厂、同文馆、上海广方言局失败的标志:甲午中日战争北洋水师的惨败失败的原因:洋务运动在当时的中国,其失败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一、\n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一、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导致洋务企业的失败。二、洋务运动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甲午战争,洋务派标榜的“求强”“求富”目标未能实现,洋务运动基本失败。意义:一、积极意义:1、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2、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技术工人;3、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势力的扩张;4、或多或少的增强了国防能力;5、诱导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6、在改革封建文化制度、教育制度上打开缺口,打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重本轻末、轻视工商业的传统的封建理论;7、为西学传播起了推动作用。二、消极作用:1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2、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3、;民用工业为解决军事工业困难,不能为社会求富;4、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利用控制;5、经营管理腐败;充满封建观念。 \n评价:洋务运动发生在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中,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自救运动。洋务派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洋务运动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在客观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教训: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改良不能让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二:研究成果和展望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学术界对洋务运动作了更客观、理智、冷静的研究,无论是对其主要精神和成就的发掘,还是对其缺失的反思都达到了新的境界。(1)、50年代否定论  新中国开国以后,在50年代,前述范文澜、胡绳两本书中全面否定洋务运动和洋务派的观点,理所当然地占有了统治地位。1954年8月,《中国近代史》又出了第9版,范老在说明中又特别强调指出:“《汉奸刽子手曾国藩的一生》是1944年我在延安\n时写的。曾国藩是近百年来反动派的开山祖师,而他的伪善乔装却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他的继承者人民公敌蒋介石把他推崇成‘圣人’,以为麻醉青年、欺骗群众的偶像。为了澄清当时一些人的混乱思想,所以有揭穿曾国藩这个汉奸刽子手本来面目的必要。这篇文章便是在这种情形之下写出的。现在仍把它附在书后”。1956年12月,牟安世的《洋务运动》问世。该书在导言中即开宗明义地指出:“所谓洋务运动(或称‘同光新政’),乃是清朝统治者在汉族地主官僚和外国侵略者的支持下,用出卖中国人民利益的办法,换取外洋枪炮船只来武装自己,血腥地镇压中国人民起义,借以保存封建政权的残骸为目的的运动。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反动的、卖国的、并以军事为中心的运动。”这就进一步给洋务运动宣判了死刑。这一时期,虽已有不少论著对洋务运动的经济活动给予相当重视,但均不占主要地位。(2)60年代论争 当时对洋务运动的主要看法,已初步形成后来一直坚持的两点论,即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早在40年代吕振羽便已提出;在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的序例中,也同样提到:“为期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对十九世纪后半叶的中国历史,也产生过一定的作用。引起新中国史学界的一场大论争,在全国各报刊陆续发表和我商榷的文章近50篇,这一讨论开始还是正常的学术争鸣,后来由于党中央毛主席\n在北戴河会议和北京会议上,一再强调了阶级和阶级斗争,政治空气紧张起来,一些文章便无限上纲上线,变成了围攻和批判,这一场论争,只好不了了之。但尽管如此,这场论争还是对全面否定论产生了很大冲击,为下一阶段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洋务运动提供了基础。关于这场论争,在前述章徐文第四节中也做了详尽而恰当的述评。(3)新时期新论争  这次新论争,是60年代论争在新时期的必然继续和发展。这次新论争的导火线,是《重评洋务运动》(《历史研究》1979年第2期)点燃起来的。1978年下半年,《历史研究》编辑部向黄逸峰和我约写重评洋务运动的文章。紧接着在《历史研究》1980年第6期发表《要恰当地评价洋务运动的积极作用——答徐泰来同志》。于是便展开了这场新论争。新论争的阵容是:徐泰来和他的老师李时岳、以及胡滨等为一方,认为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的进步运动,和戊戌维新、辛亥革命并列,批评了洋务运动反动消极的一面——五个罪恶产物和三大恶果等等。另一方,主张洋务运动同时存在进步与反动的两面,而反动的一面则是主要的,不同意称作进步运动。在这场新论争中,比起60年代,学风上有很大进步,真正出现了百家争鸣畅所欲言的可喜局面。这是一种有益于学术发展的良好学风。参考文献:见书目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