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05 KB
  • 2022-09-27 发布

近二十年来新生活运动研究综述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近二十年来新生活运动研究综述南京国民政府所推行的新生活运动是民国时期一项重要的历史事件。新生活以“礼义廉耻”为基本准则,以“清洁”、“规矩”、“守时”等为主要内容,从改造国民H常生活之衣食住行入手,以实现生活“艺术化”、“生产化”、和“军事化”为目标。该运动推行时间长达15年,波及范围颇广、影响深远。因此一直是近现代史中研究的重点,笔者不才,对近二十年的新生活运动研究做一综述性的总结关键词:民国;新生活运动;研究综述一、国内研究现状在20世纪90年代之前,由于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对于新生活运动的研究极少有学者涉足。新生活运动多是作力一个章节,出现在一些通史性著作中。如张宪文的《中华民国史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张冋新《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郭飞平等著的《20世纪的中国(内争外患的交错)》(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等等。总的来看,这些著作大多是从整体上对新生活运动进行论述和评价,所用材料并不丰富,认识上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特征。普遍认为新生活运动是“用封建的伦理纲常、四维八德,来整治人民的言行”,是“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相结合的产物”,“反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违背人民意愿的一次失败的运动。\n随着民国史研究的深入和第一手资料的不断充实,“新生活运动”逐渐成为当今中国学术界研究的热门话题,相关学术成果也不断问世。1999年海天出版社出版了关志钢的《新生活运动研究》一书,该书是国内第一本研究新生活运动的专著。作者在该书的五章中对新生活运动发起的原因、基本理论、组织与认识、以及推行过程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作者认为新生活运动的发动,同屮国的传统道德、传统文化有内在联系,实际上是继承了传统的“中体西用”论,具有文化保守主义色彩。另外一本就是温波的《重建合法性: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这是早期地方性新生活运动研究的代表作。作者指出“五四运动后,西方各种社会思潮蜂涌而至,社会对儒家伦理道德的认同逐渐弱化。这是以“礼义廉耻”为核心的新生活运动自始至终并没有在民众屮形成有效的认同的重要原因。这也就意味着忽略了经济、民众和法律在道德中作用的新生活运动,最终逃脱不了失败的命运”。对新生活运动进行专题研究的论文,最早出现在20世纪90年代。如左玉河《论蒋介石发动的新生活运动》(《史学月刊》,1990年第4期)、仇晨《国民党统治区的新生活运动》(《历史教学》,1990年第3期)、刘红《蒋介石发动的新生活运动》(《民国春秋》,1996年第6期)等等。总的来看,这些成果基木上都是从整体的角度对新生活运动进行论述和评价,和通论性著作相比,研宄的范围有所扩大,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没有跳出前人的框架,认为新生活运动是针对共产党而发动,是为国民党的极权统治服务。\n1990年代后期,国内一些学者,对新生活运动的评价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新生活运动自始至终存在着两面性,对新生活运动不再是全盘否定,在否定其不切实际的部分的同时,也肯定其在社会改良、抗战等方面的积极效果。如关志钢《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新生活运动》(《抗日战争研宂》,1992第3期)、林颂华《试论新生活运动的特点与效用》(《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2期)、顾晓英《评蒋介石的新生活》(《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年第3期)、欧阳雪梅《新生活运动与明耻教战》(《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3期)、董文芳在《蒋介石与新生活运动》(《山东师大学报》,1999年第4期)等等。他们表达了基本上相同的观点:新生活运动并不是一场单纯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性的社会改良运动,而是蒋介石借助传统道德,配合剿共反共的政治运动。同时,它也派生出了一些积极作用,客观上支持了屮国抗战,特别是前半期的积极作用,应予以客观评价。21世纪之后,学者不再局限在对新生活的缘起、过程、评价方面的研究,开始以更广阔的视野重新审视新生活运动。皇甫秋实在《新生活运动的“变奏”:浙江省禁吸卷烟运动研究(1934-1937)》(《近代史研究》,2010年第6期)中,以浙江省1934年至1937年的禁吸卷烟运动为切入点,探讨新生活运动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微妙关系。张芳霖在《20世纪30年代的南昌商人与新生活运动一以南昌“商人节”为中心》(《历史档案》,2005年第2期)一文中,以新生活运动中的商人群体及商人活动为研宄对象,通过对“商人节”各项活动的综合分析,揭示这一时期商人对新生活运动\n的态度及新生活运动带给商业的发展契机。吴光辉的《理想与现实一一民国江西新生活运动探讨》(江西师范大学位论文,2007年)是江西地区新生活运动研究的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文中指出新运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出生就带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和政治色彩,但不能否认它也具有改造当时中国社会的美好愿望。高艳妮在《民国贵州新生活运动研宂》(贵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9年)一文中,指出“新生活运动,是一场主观意图、指导思想与客观效果、具体措施之间不一致,以改良民众观念、提高国民素质、革除社会陋习为內容,以巩固国民党的统治为冃的,收效不佳的社会改良运动。”常志良在《论新生活运动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苏州火学学位论文,2007年)。一文中对新生活运动过程中的体育活动进行了研宄,论述了体育不但是新生活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生活运动的一种手段和工具。虽然最后对体育的提倡并未达到十分理想的效果,但确实引导了国民的健康观念,还培养了一些体育人员,为近代?w育的发展注入了动力,对近代体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班忠玉在《新生活运动与民国社会生活》(苏州大学学位论文,2005年)中讨论了新生活运动与国民社会生活的变迁关系,从民国社会生活的角度分析了新生活的缘起、发展、终结及其他影响。汪进春在《基督教与新生活运动》(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7年)一文中肯定了基督教在新运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包括“有效地扶持和援助了蒋介石,客观上也促进了中国教育、医疗卫生以及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发展和改进”。孙语圣在《新生活运动再审视一从卫生防疫角度》(《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一\n文中以民国时期的上生防疫为视角,认为新生活运动对上生防疫运动的有促进作用,它的产生和推行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耍性。王骏原在《1934-1949年安徽新生活运动研宄》(安徽大学学位论文,2014年)一文中指出新生活运动从改造民众衣食住行入手,希望引导民众行为符合现代文明社会的要求,革除陋习,提高国民素质,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背离了民众的实际需要,影响了推行效果。王少辉在《新生活运动与国家观念建构》(云南大学学位论文,2015年)一文中指出,新生活运动通过一系列活动在客观上承担起继续传播国家观念的任务。它建构民族国家的努力与保卫国家主权的实际行动是值得肯定的。二、国外研究现状美国学者芮玛丽给于新生活运动较高的评价,甚至把这场运动称为“同治中兴”模式的行动,认为“不能把国民党的中兴学说当成一种玩笑而加以忽略。尽管这种学说荒谬可笑,然而它却是惟一有机会与共产党进行竞争的政治运动的意识形态。但将新生活运动与法西斯极权统治联系起来的国外学者不在少数,如美国易劳逸教授在《1927年一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认为“新生活是蒋介石和蓝衣社试图把法西斯精神输入屮国人K屮间的一次尝试”。在他为《剑桥中华民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版)撰写的部分章节中也将蒋介石对新生活运动的赞扬与法西斯极权政治的0的联系起来:“蒋介石渴望在中国重建的,就是这种军事化的社会、严格的纪律和对领导人的意志的无条件的服从。这些就是他大加赞扬的、开始于\n1934年的新生活运动的0标,他认为这一运动是疗救中国疾病的一济良药。”美国学者柯伟林在他的著作《蒋介石政府与纳粹德国》(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版)屮,论述了蒋介石、德国和新生活运动的关系。“蒋介石深入分析德国成功的经验,取来与中国的传统道德相结合,以后者界定前者。”对于新生活运动的目的他认为:“新生活运动看似矛盾纷呈,但其目的仅有一个,就是要把蒋介石送到一个既包括党政军三界而又超越其上的国民运动的领袖高位上去。”前苏联学者沃龙佐夫在《中国的拿破仑一蒋介石的命运》(红旗出版社,1992年版)一书中对新生活运动持批判态度,他认为:“蒋介石为了显示自己为人民服务的热忱,竭力给新生活运动注入新的活力,然而这种努力既没有带来什么好处,也没有带来什么结果。因为运动倡导者代表着靠掠夺人民钱财而作威作福的掌权者的利益,他们不可能跳出自行设计的框架。他们也谈论公众和社会的生活深刻变化的必要性,但只是谈谈而己,因为国民党领导人的根本计划没有改变:那就是为特权阶级的自我保全和发财致富提供必要的条件”。三、研究发展动态总体而言,“新生活运动”的研宄领域不断拓展,研宄视角不断开阔,学者们走出了过去“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划线的思想模式,对“新生活运动”的前因后果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叙述和评价,特别是在政治方面有着深入的分析,进行了比较多的论证。但区域性研宄还刚刚起步,首先冇关新生活运动的区域研究很不平衡,多集中在南昌、天津、苏浙地区,对甘肃、新疆、云南地区的新生活运动关注较少,与云南新生活运动相关的专题性研究成果较少,专著几乎没有。其次区域性研究多是集中在某一时段,\n并无法呈现新生活运动在某一地区的整体胆貌。笔者认为,新生活运动本身时间跨度长,内容较广,涉及面较多。如果想要全面论述新生活运动而又没有细致材料,不可避免会有泛而空的感觉。因此把眼光放下,选定典型区域,选取细致材料来研宄新生活运动就十分有必要了。:[1]张宪文.中华民国史纲[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2]张同新.蒋汪合作的国民政府[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8.[3]宋平.蒋介石生平[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7.[4]温波.重建合法性一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M].北京:学苑出版社,2⑻6.[5]王?曰?.“模范南昌”新生活运动策源地[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6]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第二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7]柯伟林.蒋介石和纳碎德国[M].北京:青年出版社,1991.[8]易劳逸.1927-1937年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流产的革命[M].北京:屮国青年出版社,1992.[9]弗拉季连?沃龙佐夫.中国的拿破仑~蒋介石的命运[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2.[10]丙玛丽.同治中兴:中国保守主义的最后抵抗(1862—1874)[M].\n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