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7.58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改革成果研究综述探究阳光体育运动开展至今十年内,中学体育教学模式、课外体育活动模式、中学体育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发展,为阳光体育运动在中学校园更好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匕关键词阳光体育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管理G807ADOI:10.16400/j.cnki.kjdkz.2017.03.087ReviewontheAchievementsofMiddleSchoolPhysicalEducationReformundertheBackgroundofSunshineSportsLANXintian(FujianXiamenCitySimingDistrictKuanyinshanMusicSchool,Xiamen,Fujian361001)AbstractToexplorethedevelopmentofsunlightsportssince\nteachingpatterns,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ofmiddleschoolsportsmanagementmode,andprovideatheoreticalbasisforthepromotionofsunshinesportsinmiddleschoolbetter.Keywordssunshinesports;sportsteaching;extracurricularsportsactivities;sportsmanagement2007年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议题《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7号文件)的提出通过,“阳光体育运动”全面启动仪式于同年4月9日在北京正式拉开帷幕。十年间,伴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中学学校领导、体育教育工作者、研究者们为全面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帮助该人群养成终生体育习惯进行了丰富的研究,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结果,本文就自7号文件颁布以来至今十年内中学体育改革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1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学体育教学模式改革2006年教艺体6号文件第4条明确提出,扪光体育运动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为此,体育学者们开始了新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研宄,以期摸索出既能帮助学生们掌握运动技能,又能发挥学生主体性,增加上课练习密度的阳光体育教学模式。学生体质健康逐年下降与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有分不开的关系,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从苏联引入三段制体育教学模式即“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一直占据着体育课教学模式的主导地位。\n该模式主张体育教学过程应分为先感知理解,再巩固,后运用,是一\n种以掌握技能为主,遵循运动技能掌握规律性的体育教学模式,?@种方法虽然适用范围广,易于体育教师进行教学,但忽略Y学生的主体作用,甚至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如性别、兴趣、基础等,其结果往往导致大部分学生上课练习时间不足、体育学习兴趣低、水平参差不齐。我国对体育教学模式早也右定义,2000年毛振明结合体育界各教育学者就体育教育模式进行解释,他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体现在教学单元和教学课上具有教学方法体系的稳定教学过程,必须体现某种教学思想。[1]围绕着上述中心思想,加上“阳光体育运动”背景的契机,体育教育工作者开始丫因地制宜的体育教育模式改革,李荣[2]认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明确指出体育课应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新的教学模式应对原来的教学模式进行筛选和组合,使之能顾及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某中学体育教师李敏艳研究发现,[3]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针对所有学生均实施同一种标准,挫伤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他认为存在一种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学生在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后,由教师根据初次测评情况,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确定并记录,而后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水平程度进行异质分组教学,并鼓励性地灌输予他们以自身进行纵向比较。但也有研究显示个性化教学模式对体育教师资源要求较高,少数偏远地区并不能满足。[4]陈晓利[5]通过实证研究表明,学生之问合作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且充分发挥教学效率,节省资源。具体实施为,幵课前确立几位水平较高学生为小组长,每堂课在教师精讲学>」内\n容后,由他们带头进行组织练>』,小组讨论中,由于摆脱教师的束缚,他们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最后课末预留时间小组展示,通过不同观点的切磋,补充、最终达到共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学习了体育内容,更能深刻体会团结合作的意志品质,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体育教师只是组织者和监督者。上述研究成果概括了H前体育研究者们主要实施的两种主流体育教学模式,无论哪一种教学模式都己初步符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但最终成效如何则需再经历时间考验。2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学课外体育活动模式改革开展m光体育运动,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保证每一位学生每天右1小时以上的体育锻炼时间是阳光体育运动决定的另一条“指导思想”。显然,课外体育活动是阳光体育运动实施的重要载体,阳光体育运动实施前,大部分中学课外体育活动内容仅有课间广播操,中学生广播体操自1998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实行至今仍有许多识病,如活动形式单一,锻炼身体效果差,锻炼时间短等。因此,自阳光体育运动开展以来,各省市地区中小学校都积极响应号召以满足学生的锻炼需要,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其中“大课间”是利用最为广泛的手段之一,大课间是在原有的中学生广播体操操练时间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块专门的身体锻炼时间,与前者区别在于时间长,形式丰富,具有强迫性,根据各地方情况不同,锻炼时长可分为35、40、45分钟甚至更长。内容形式上,除了继续沿用中学生广播体操外,部分学校还组织全体学生进行一些具有学校特色的锻炼项目如摔跤、民族舞、武术等,[6]待固定项目结束后,学校器材室对全体学生开放体育场地\n设施,学生可凭兴趣选择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另外,体育中考的存在也大大增加了课外体育活动模式的多样性,体育作为一项升学考试科目,有助于传统学校教育观念“重升学而轻体质”的改变。目前,绝大多数地区中考体育成绩达到30分之多,早己是学生和家长不容忽视的部分。因此,部分学校力迎合学生和家长的练习需求,将原本每□末节的理论课改为体锻课,练习内容则以《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体育中考项目进行锻炼,巾校内体育教师为主,班主任为辅进行监督指导。此外体育老师还鼓励具有体育特长的学生们成立体育社团进行锻炼,如此一来,有体育需求的学生们不仅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进行锻炼,又可在专业的指导下提高竞技水平。随着阳光体育运动号角的吹起,课余体育活动模式也随之多样化,如全校冬季长跑、夏季游泳、以体育教师牵头的各种项0的校园内班班联赛等都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且均己取得不俗的效果。3阳光体育运动与中学体育管理模式改革“开展阳光体育运动,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体育氛围”是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对实施阳光体育运动提出的要求。这项工作落实到实处即是要求中学学校具有健全的学校体育规章制度,系统的学校体育管理体系,二者的完善关系到学校体育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在阳光体育运动尚未开展、体育中考也还未作为主科加入升学考试阶段,学校体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岌岌可危。学校组织工作中,学校体育虽然在中学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但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专职机构来管理,因此,“放羊式”体育课时有发生。[7]阳光体育运动开展的结果\n不仅提高了校园体育氛围,更是帮助完善了各级各类校的体育管理模式。随着阳光体育运动的大力宣传,各单位也开始重视校园体育管理机制的重塑。目前大部分中学已能看到体育教研组这样的职能机构,体育主任则是该组织的行政核心,主要代表体育教研组就学校体育相关工作发表意见,协助校长进行学年的体育工作规划、场地器材添置维修计划的制定,并在校委会批准后组织实施。此外,由于体育中考及阳光体育运动的发展,绝大多数体育主任还需负责组织体育教研组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如大课间、学生体育社团、课余体育竞赛等的人员安排。再者,一线体育教育工作者除了遵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教学工作外,每日放学后还肩负着组织和指导学生进行体育中考测试项目的练习。综上所述,由于阳光体育运动的渲染,目前中学体育管理模式已日趋完善,关系如图1所不。4结语m光体育运动的发起,不仅使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中学体育管理成三位一体共同发展,也使得体育这们学科重新进入人们的视线,体育中考比重口益增加更是刺激?光体育运动在校园的开展氛围。但无论如何,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能否重返常态才是检验这一系列变革是否有效合理的唯一标准。[1]毛振明.关于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0(4):41-48.\n[2]李荣.对体育教育模式改革的几点思考[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3(10):98-98.[3]李艳敏.论中小学体育健康课教学模式的选择[J].科技信息,2010(32):296-297.[4]邢新丽.中小学阳光体育运动开展情况研究综述[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1):81-82.[5]陈晓利,游贵兵,高卫民,等.“阳光体育运动”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探究[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7(5):78-81.[6]刘锦瑶,张运亮,王建华.阳光体育运动下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开展模式探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6):717-720.[7]曹利民.体育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体育教师职业倦怠问题探究[JL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3):10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