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8.55 KB
  • 2022-09-27 发布

北京体育大学运动医学讲义

  • 6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运动医学定义–涉及专业运动及体育娱乐活动的医学相关的方方面面–功能的治疗保障–康复及预防–不同的人群•关注的问题:–骨骼肌问题–环境应激–心脏、内分泌、呼吸、消化、泌尿、皮肤问题–心理健康问题–道德、法律相关的健康问题(兴奋剂)•医学的发展•基本的医学来源与演变•众多对运动医学及健康促进的理论及技术有贡献的前人:–Avicenna(Ibn-ISina980-1036)–GerolamoMercuriale(1530-1606)–BernardinoRamazzini(1633-1714)–AugustBier(1861-1949)–ArlieV.Bock(1888-1984)•Herodicus提出“治疗性活动”•1911年,Thefirstworld’ssportsmedicalestablishmenttookshapeinDresden(Germany)•1912年,TheFirstCongressforTheScientificInvestigationofSportsandPhysicalExercisewasheld(Oberhof)•1913年,Dr.A.Mallwitz首先使用了名称:sportsphysician:sportarzf•1922年,法国运动医学学会(FrenchSocietyofSportsMedicine,SMEPS)首先出版了运动医学杂志•1921年荷兰,1922年瑞士建立运动医学相关的发展基金•1928年,33名参加在St.Moritz举办的第二届冬季奥运会(11个国家参加)的医生建立了一个AssociationInternationalMedicoSportive(AIMS)•1934年,AIMS更名:FederationInternatioanledeMédecineSportive(FIMS),得到IOC承认,随后WHO认可为“asanon-governmentalorganization,NGO”\n•1960年,InternationalCouncilofSportsandPhysicalEducation,ICSPE也做出认可。•1937年,波兰运动医学协会成立(在华沙举办第一届运动医生大会中成立的)。•1939年,芬兰运动医学协会成立•1945年,Dr.JiriKral在捷克的Praha的CharlesUniversity(1348年建立)的医学院内成立了第一个InstituteofSportsMedicine•1958年,二战后,Margaria教授在意大利米兰成立了第一所专门的运动医学学校•1997年,在葡萄牙举行的9thEuropeanCongressofSportsMedicine,出席大会的有40个国家代表出席,会议上成立了EuropeanFederationofSportMedicineAssociation(EFSMA)第一届理事会,并被FIMS接受。目前有39个成员国家。•意大利至今也是世界上少数具有体育运动的健康保障系统法律法规的国家•意大利的体育健康保障法规主要内容:–政府要对比赛或非比赛的体育运动参与者提供安全保障–要对特定的体育活动参与者参与的比赛或非比赛的体育活动进行健康和相关预防的筛选–运动员每年要尽兴年度筛查计划:•医学疾病史•临床评价•尿常规•安静及台阶试验的心电图•肺功能试验•上述的评价必须经由具备运动医学资质的医生做出。•科学的发展•“science”=latin“scientica”,是knowledge的意思,也可能是“toseparateonethingformanother,todistinguish”•science在拉丁文中,含有精神、哲学、医学的意思•doctor,在拉丁文中是“teacher”的意思•科学的发展和医学的发展、物理学的发展、数学的发展、化学的发展是一体的\n•体育科学•定义:“……asthosenaturalscientificdisciplinesthatcanbeappliedtothetheoryandpracticeofathleticperformance”•体育运动的竞技能力科学与竞技体育运动一样古老•古希腊运动员就开始采用4天一个循环的训练模式•Pierre-Jean-Georges(1757-1808),对体育科学做出巨大的贡献:offeringasystematicinventoryofthehumanorganismanditssourcesofenergy.•1806年,英国SirJohnSinclair’sAcollectionofpapers,onthesubjectofathleticexercise(London,1806)Acollectionofpapers,onthesubjectofathleticexercise(London,1806)通过讨论运动训练中的一些生理现象,以此扩展生理的研究范围。•19世纪运动生理学发展较为缓慢,其主要原因是在顶尖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理论和运动员的所谓的“科学”亚文化之间缺乏沟通。•这种分离现象导致了两个问题1)上个世纪以来,体育具有大量的受众,但很少有科学研究是对提高运动能力有兴趣的;2)教练员或运动员表现出“知识”的缺乏以及对现实科学的无知•Trainingtechniques:解释为根据运动生理的科学概念,这样就对训练的本质提供了一个相对广泛的,自由的特质。•1870年,英国生理学家R.J.Lee:Exerciseandtraining:theireffectsuponhealth(London1873)但此书对近百年前sinclair所写的书,几乎没有增加什么数据,仅仅再次提出“运动对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很重要。Lee承认生理学家忽视了训练是一个科学问题•德国运动生理学创始人NathanZuntz出版了一系列相关运动条目的生物书籍Circulation,Respiration,Energymetabolism,Nutrition,Muscularwork,Altitudephysiology•1899年NathanZuntz的儿子,Leo出版了关于自行车运动的能量代谢的系统研究。•1920年,诺贝尔奖获得者A.V.Hill(肌肉生理学家)出版了一系列小册子,关于他的研究与高水平运动能力之间的关系\n上述这些内容表明:体育科学是运动生理学家和医学医生共同工作产生的,当时没有运动生物力学什么事。•首次连续运动1研究出现与1872年–Anglo-Amrican的EdwardMuybridge对马匹的运动进行了拍摄。随后,1879年他声称可以对所有可想象到的物体,运动员、马、牛、狗等运动进行拍摄,–法国生理学家Etienne-JulesMarey(1830-1904)首次对人体运动进行了连续摄影–1900年巴黎奥运会,Marey采用连续摄影技术展现奥运冠军的秘密。•1790年,人们已经开始进行气体代谢的测试了•在19世纪及20世纪,功率计的技术得到完善,但直到1950s后才有介绍功率呼吸设备上述可见,基础运动科学在运动实践中的应用,可以称为“训练学”(coaching),训练学的实质就是科学在训练实践中的艺术。运动医学,是一个原则,是在长期历史背景下逐渐被建立和完善的。她与健康科学、运动科学是紧密联系的。包含了测量技术、评价手段等方面的联系。•第一章体格检查•基本概念•体格检查指对身体进行一系列医学检查,了解身体的发育程度、健康状况以及机能水平等基本情况。•体格检查的目的–确定运动员的全身健康状况。– 判定少年运动员的身体发育和成熟程度、确定其能否参加体育锻炼及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对运动员参加何种竞技运动进行分级、对如何提高他们的健康水平和今后锻炼的注意事项提出忠告和建议。–了解被检者的身体特点,有利于运动员选材。–通过对体检材料的前后对比,为评价教学和训练水平提供客观依据。•体格检查的内容–病史、家族史运动史–姿势检查与形态测量–身体成分测试与评定\n–健康检查及机能检查–生化检验及特殊检查–身体素质测定与评价•第一节病史、家族史及运动史•既往病史–患病史,对身体产生影响的疾病和损伤•家族史–是否有遗传家族病史,如:心脏病、高血压等•月经史–特定针对女运动员情况•运动史•第二节形态检查•直立姿式检查–标准直立姿势:为了统一评价标准和便于比较,进行姿势检查时要求在标准直立姿势下进行检查。•从侧方观察时:头顶、耳屏前、肩峰、股骨大转子、腓骨小头、外踝尖成一直线•从后面观察时:头、颈、脊柱、两足跟成一直线,两肩峰和两髂前上嵴高度一致•人体无法保持这一姿势时,说明姿势有缺陷,严重时可以是畸形。•第二节形态检查•脊柱形态检查–检查方法:•目视:•器具测量(悬垂法)•X线检测–脊柱侧弯–脊柱生理弯曲异常•第二节形态检查–脊柱弯曲异常的分类•第二节形态检查•胸廓形态检查\n–测量方法:可以采用测径规或类似的卡尺进行测量–前后径:指胸廓前点和胸廓后点之间的距离。前点位于左右第四胸肋关节上缘水平和前正中线相交点;后点为前点同一水平棘突处–横径:指与前后径同一平面的胸廓两侧最宽处的距离。•第二节形态检查•胸廓形态分类–人体胸廓形状随年龄不同有一定的差异,胸廓的分类主要是根据胸廓的横径与前后径的比例及形态进行划分。胸廓形状根据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可以分为:•正常胸:4:3•扁平胸:大于4:3•桶状胸:1:1•鸡胸和漏斗胸•不对称胸•第二节形态检查•腿的形态检查–根据在标准姿势下两膝关节和足跟之间的距离来进行分类。1.正常腿型:2.“O”型腿:3.“X”型腿:4.“D”型和“K”型腿:•第二节形态检查•足的形态检查–检查有无扁平足–足弓测量方法:印迹法,足高测量法,X线摄片法•1.弓形足•2.正常足弓•3.轻度扁平•4.中度扁平•5.重度扁平•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身体成分的组成–水\n–蛋白质–矿物质–脂肪:基本脂肪;储存脂肪•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正常体重–最低正常体重标准•身体成分与健康–身体代谢问题–内分泌问题•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常用的身体评价指标–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腰臀围比指数–体脂含量百分比•第三节身体成分测量•常见的身体成分测量方法–直接法和间接法–间接法:•水下称重•皮褶法•电阻抗法–双能量扫描法–核磁共振•第四节健康检查•脉搏–正常运动员常见心率缓慢:<60次/分长期训练使迷走神经紧张性增高。训练状态良好的标志。–心动过速:>100次/分心率值:60~100次/分•第四节健康检查•血压–正常血压值(静止状态)\n–90~140/60~90毫米汞柱(mmHg)舒张压超过90mmhg为高血压收缩压低于90mmhg为低血压–血压测量方法•第四节健康检查•心脏形态–运动性心脏增大:某些耐力项目训练结果常使心脏增大。–运动员心脏功能特征:安静时,每搏量增大,肌肉代谢能力提高,氧利用率高,血液循环效率提高。–心脏形态大小检查方法–第四节健康检查–运动性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心脏增大区别:1.运动史与心脏病史2.心血管机能能力不同3.自我感觉不同•第四节健康检查•心脏杂音–定义:心脏在收缩或舒张期间出现不正常的声音。–生理性杂音和病理性杂音。–运动员生理性杂音特点:收缩期、二级以下、吹风样、肺动脉区、运动后增强–第四节健康检查•心律不齐–窦性心律不齐;–异位心律•第五节机能检查与评价•心血管机能检查评价–安静状态检查评价–负荷试验检查评价•第五节机能评定•一次运动负荷试验–30秒钟20次蹲起测试方法:受试者静坐,测定安静时脉搏和血压,然后起立,在30\n秒钟之内匀速地蹲起20次。注意深蹲,足跟不离地,两臂前平举。蹲起结束时,立即测10秒钟的脉搏,其后50秒内测血压。如此连测3分钟。评定:负荷结束后脉搏上升不高,血压中等升高,3分钟内基本恢复,为机能良好;负荷结束后脉搏明显上升,血压上升不明显或明显,但是3分钟内均未恢复者,为机能较差。•第五节机能评定–15秒钟原地快速跑测定方法:先测安静时血压和脉搏,然后以百米跑的强度原地跑15秒钟,跑完立即测10秒钟的脉搏,随后50秒内测完血压。如此连测4分钟。评定:一般有5种反应类型:•第五节机能评定正常反应:负荷后脉搏和收缩压适度增加,舒张压适度下降或保持不变,负荷后3~5分钟内脉搏血压恢复至安静水平。说明机能良好。紧张性增高反应:负荷后第一分钟收缩压升高,可达180~200mmhg,舒张压也升高10~20mmhg,心率显著增加,恢复时间延长。提示训练水平不高。紧张性不全反应:负荷后舒张压下降,至0mmHg,持续2分钟以上,并且收缩压上升不明显,脉搏明显上升,恢复时间延长。提示身体恢复不良,或是过度训练早期。如持续不超过1分钟,收缩压也较高,提示心肌收缩力强,为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在激烈运动后出现。•第五节机能评定梯形反应:负荷后收缩压在第二、三分钟达到最高,或梯形上升,脉搏明显上升,舒张压上升或不变,恢复时间明显延长。多见于病后机能未恢复,或运动员过度训练时。无力反应:负荷后收缩压上升不多<10~20mmhg,甚至下降,脉搏急剧增加,恢复期延长。舒张压升高或不变。说明心肌收缩无力,见于运动员患病或明显疲劳时。•第五节机能评定•联合机能试验–概念:由两种以上负荷按照一定顺序和时间组成的负荷试验。只适用于运动员。–试验步骤:•测安静时脉搏、血压\n•30秒内匀速蹲起20次,休息3分钟•原地15秒钟跑,休息4分钟•原地高抬腿跑3分钟(男)或2分钟(女),步频为180次/分。休息5分钟•所有休息时间的每分钟内,前10秒测脉搏,后50秒测血压–评定方法:参考一次运动负荷试验反应类型正常反应:紧张性增高反应:常见于有高血压的运动员紧张性不全反应:训练良好的运动员可能出现梯形反应:见于运动员训练水平下降或过度训练早期无力反应:运动员明显疲劳或患病时出现•台阶试验–概念:以一定的频率,上下一定高度的平台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根据登台结束后恢复期脉搏变化评定心脏功能。又称哈佛台阶实验–试验方法:高度、频率、运动时间、结束标准、测定要求–台阶高度:男50.8cm,女42.6cm(哈佛标准,国内已改良。)实验步骤:受试者以每分钟30次的频率登台阶(一上一下为一次),持续5分钟。要求严格按照动作规范和节拍器所提示的节奏频率完成试验。上时,双脚应站在台中央,下时,全脚掌着地。身体和膝关节应充分伸直,不要跳跃和故意用力蹬踏。如果中途连续20秒不能跟上节奏,即停止。并记下持续时间。负荷结束后,受试者坐下,测恢复期第2、3、4分钟的每分钟前30分钟脉搏。–评定标准:台阶指数=运动时间(s)×100/2×3次30s脉搏之和标准:<55为差,55~64中下,65~79中上,80~90良好,>90为优•改良台阶试验:–台阶高度:\n–男40~60cm,女30~42cm–频率:–30次/分或22.5次/分–运动持续时间:–可以选择3、4、5分钟–评定方法:–还可以用脉搏恢复差值评定法,计算恢复期第2分钟的前30秒脉搏于负荷前安静时脉搏之差。差值越小表示恢复快,机能好。•PWC170试验–概念:PWC170(PhysicalWorkCapacity)是一种表示身体做功能力的定量符合试验。指运动中心率达到170次/分的稳定状态下,单位时间内身体所作的功。根据功率大小来评定身体机能能力–测定:–间接法原理:运动过程中心率和功率在一定范围内呈直线相关(120~180次/分)。据此,让受试者完成两次不同功率的负荷,要求第一次负荷使心率超过110次/分,第二次负荷使心率尽可能接近170次/分。通过已知负荷及两次负荷后的心率,即可推算出心率为170次/分时身体所作的功率(PWC170)–试验方法:–负荷方式采用功率自行车或台阶–PWC170值的推算:–N1、N2为第一、二次负荷功率–f1、f2为第一、二负荷后即时心率–使用台阶负荷:可选择台阶高度为15、30、40cm,根据不同对象,选择两种高度的台阶,先低后高,各进行5分钟登台阶运动。频率为每分钟20~30次,两次之间休息3分钟。在每次登台阶运动的最后一分钟测心率或者在登台阶结束后立即测10秒钟心率。–登台功率计算:–注:下台阶约为上台阶功率的1/3–P为体重,h为台阶高度,n为登台阶频率–意义:PWC170值越高,则身体机能能力越强。–耐力项目的运动员PWC170值较高。•课后思考题:\n•1、脉搏、血压的正常值•2、运动员心脏增大与病理性心脏增大的区别•3、运动员生理性杂音•4、直立姿势•5、脊柱形态类型(背的形状和侧弯类型)•6、胸廓形态类型•7、腿的形状类型•8、联合机能试验的反应类型及其特点。•9、简述台阶试验和改良台阶试验的试验方法•10、简述PWC170试验的测定和推算方法•第二章运动医务监督•前言•医务监督的基本概念–在学校社区体育锻炼和体育教育过程中,在竞技体育训练过程中,专业人员应用运动医学的相关知识,对于体育教育、锻炼以及训练进行人员身体、运动环境、相关设备的检查监督控制,以保障体育从事人员的安全有效的体育活动。•医务监督的内容–学校体育监督–健康监督–科学运动监督指导(运动处方等)–训练负荷监督–场地监督–温度、湿度、空气水污染环境监督–运动员旅行监督–运动员疾病防控监督•医务监督的主要工作任务–学校体育运动的医务监督,主要是指应用医学的理论、知识与方法,指导学生合理地进行体育锻炼、训练或比赛,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健康水平的一类体育保健工作。–竞技体育的医务监督,通过医学手段,在运动员训练、比赛、日常生活过程中保护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加快运动员的环境适应,促进疲劳的消除,预防和治疗由于训练安排等原因导致的运动性病症。\n–第一节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医务监督•主要内容–健康分组–健身健康的医务监督(学校体育的医务监督)–学校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学校活动设施、场地、环境的医务监督–学生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中的意外伤害事故的预防及•第一节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分组的依据–年龄和性别:同一年龄学生年龄差距不大,可不分年龄组。青春期后男、女学生应分班或分组上体育课。–健康状况:根据既往患病史和对身体的全面医学材料分析,估计体育活动对病变康复的影响,从而确定体育活动的项目和掌握适宜的运动量。–发育状况:身体发育水平–身体素质和基本运动能力:了解运动史和身体素质测试,掌握学生力量、速度、耐力、柔韧、灵敏等身体素质发展情况,并了解其运动能力。•第一节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医务监督•体育教学和健身活动中健康分组的组别–基本组可以进行正常体育活动或体育教学课程的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无需特别对待–准备组初始从医疗体育组转组过来,可以逐步介入或适当进行体育教学课程的学生。–医疗体育组需要进行特殊体育教学的学生•第一节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分组和转组的标准–体育课的健康分组应在入学时做体格检查初查后进行。–\n经过一段时间有计划的体育活动后,学生的身体发育和健康状况得到了提高或改善,原有的疾病逐渐好转,就可以把原属医疗体育组和准备组的学生转入准备组或基本组;如果基本组和准备组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引起健康状况下降,应分别转入准备组或医疗组。–月经初潮的女生如果经期身体反应较大者,可列入医疗组。医疗组的学生要加强医务监督。•体育教学课程及课外体育活动的医务监督–自我观察:脉搏,主观感觉,食欲,睡眠,排汗量–定期检查:体重,呼吸,肌力,负荷试验,运动情况,其他相关医学检查•运动场地、器材设施及服装的医务监督–对运动场地和运动环境卫生应该经常进行预防性检查,及时发现和修理有问题的设备,使之经常保持良好状态。运动环境要符合各种卫生要求。–体育运动使用的器械必须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保护性器具必须符合安全标准,无破损及断裂。–进行体育活动时,学生必须穿着规定的运动服装和鞋帽,如紧袖、紧腰和紧腿的三紧运动装,各种软底运动鞋。服装的大小一定要合体、舒适,便于从事各种运动。–气象条件–如遇到阴雨、高热、潮湿、严寒、雷电、大风雾霾等天气,应停止在室外上体育课,改在室内体育馆或体育教室进行教学,以免在体育课中出现意外事故。•第一节学校体育过程中的医务监督•中小学体育比赛的医务监督–赛前健康检查:•运动前要对参赛学生进行健康检查,身体健康有一定训练基础者,均可参加。对参加中长跑者,运动前应做体检,重点放在心血管系统,不允许伤病者或身体不合格者参加。–合理的组织安排•安排竞赛(教学)项目和比赛(教学)程序上应符合中小学生的年龄、性别、生理和心理特点;•每个学生参加的比赛项目不能超过规定的限额;•合理安排比赛项目之间的时间间隔。•学校运动会的医疗急救要求\n–运动会场地内必须设立临时医疗站或者急救服务站。由专门负责运动会期间医疗和急救工作的负责人对医疗设施进行检查。临时医疗站或者急救服务站应由职业医务人员承担急救工作,对运动会中出现的各种疾病和意外事故进行处理。急救站应备有常用药品及外伤消毒用品、包扎用品,最好备有担架及可以使用的救护车辆。–饮水卫生–运动会期间的饮水,一般由大会设立的专门饮水站统一供给,也可由学生自备。饮用的水或饮料必须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和不同饮料的卫生标准。供水站所需防止饮水用具交叉污染,避免疾病通过饮水途径传播。–饮食营养及卫生–参赛学生的赛前的进餐应在其参加比赛3小时前完成,保证比赛时大部分食物已从胃肠道排空。进餐的食物应以高糖、低脂肪、低蛋白质构成。种类以易消化、不产气的食品为主。进食量不能过多,以5~7分饱为宜。–作为观众的学生在运动会期间所吃的,也应该选择营养丰富、容易消化的食品。切忌食用腐败变质、不卫生的食物。为了避免在体力消耗较大时胃肠道的负担过重,不吃生冷食物。–学校运动会后的疲劳消除–参赛学生参赛学生经过紧张激烈的体育运动后,身体明显疲劳,可通过以下方式恢复:1.进食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物,多吃新鲜的蔬菜和水果;2.尽快改变神经系统的兴奋或抑制状态,保证充足的睡眠;3.通过温水浴和简单的理疗、按摩使肌肉放松;4.散步、听轻松音乐及进行日光浴、空气浴等积极性休息能使身心得到全面的放松。•第二节学校体育活动的注意事项•体育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坚持体育课代表的报告制度。这样可以及时地了解学生的身体情况,避免在体育课进行过程中出现意外。此外,如果发现学生有异常病症时,应按体育活动的禁忌证处理,并根据具体情况作出相应的安排。•发热\n–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肺炎支原体等引起机体感染,不论是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或全身的炎症,均可引起发热。其原因是病原体的代谢产物或其毒素作用于白细胞而释放出致热原而使体温调节中枢紊乱,致使机体发热。–非感染性发热:可由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抗原─抗体反应、内分泌及代谢异常、皮肤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及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原因引起发热。–疼痛–头疼–胸疼–腹疼•水肿–全身性水肿–局部水肿•皮肤黏膜出血–皮肤粘膜出血是由于机体的止血与凝血机制障碍或由直接外伤造成的皮肤粘膜广泛性或局限性出血,出血常形成红色或暗红色的斑、出血点、紫癜或血肿。–引起皮肤粘膜出血的常见原因有血管外因素、血管因素、血小板因素及凝血因子因素等。–呼吸困难–引起呼吸困难的常见原因有肺脏疾病、呼吸道梗阻、神经肌肉疾病、胸廓活动障碍、膈肌活动受阻、心脏病、中毒、血液病及神经精神因素等。–咳嗽–咳嗽是人体的一种反射性动作,呼吸道内的病理性分泌物和从外界进入呼吸道内的异物可借咳嗽反射的作用排出体外。但是频繁的刺激性咳嗽会影响人们体育活动或生活与休息。–引起咳嗽的常见原因有呼吸道疾病、胸膜疾病、心脏病及中枢性因素等。–咳血–咳血是指喉部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动作从口腔排出。咳血应与呕血、口腔、咽、鼻出血相区别。\n–引起咳血的常见原因有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及其他血液病等。•紫绀–紫绀又称发绀,是指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致使皮肤粘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紫绀在皮肤较薄、色素较少和毛细血管丰富的血液循环末稍,如口唇、鼻尖、颊部和甲床等处较为明显。–引起紫绀的常见原因有中心性紫绀(肺性紫绀或心性混血性紫绀)、周围性紫绀及血液中含有异常血红蛋白衍化物等。–心悸–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或心慌伴有心前区不适感;心率慢时常感到心脏搏动强烈,心率快时可感到心脏跳动。检查时可发现心律不齐。心悸的发生机理并不清楚,一般认为心悸与心脏活动过度、精神因素和注意力集中等因素有关。–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有心室肥大、引起心排血量增加的某些病变、心律失常及心脏神经官能症等。•恶心呕吐–恶心常为呕吐的前驱感觉,主要表现为上腹部的特殊不适,常伴有头晕、流涎、脉搏缓慢及血压降低等迷走神经兴奋症状。呕吐是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频繁的呕吐可引起机体失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和营养障碍等。–引起呕吐的常见原因有咽部受刺激,胃肠、肝、胆等腹腔脏器疾病,心血管疾病、急性传染病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或化学性毒物作用及代谢引起的中枢性呕吐,前庭器官障碍或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呕吐等。•呕血–呕血是指由于上消化道急性出血或某些全身性疾病引起的呕吐血液或血性混合物。–引起呕血的常见原因有食管疾病、胃十二指肠疾病、肝胆道疾病、胰腺疾病、血液病、急性传染病及尿毒症等。•腹泻–\n肠粘膜的分泌与吸收障碍、肠蠕动过快致使排便频率增加及稀便称为腹泻。腹泻的发生与肠粘膜分泌过多、肠蠕动过快、肠吸收面积减少或粘膜吸收障碍及肠腔内渗透压升高有密切关系。–引起腹泻的常见原因有急性肠疾病、急性中毒、急性全身感染、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及药物副作用等。–黄疸–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血尿–引起血尿的常见原因有泌尿系统疾病、尿路邻近器官疾病、感染、血液病、结缔组织病、心血管病、药物的毒副作用及运动性血尿等。•眩晕–眩晕是对空间定位的一种运动错觉,睁眼时有周围景物旋转、上下晃动或左右晃动的错觉,闭眼时则有自身旋转或晃动的错觉。眩晕常伴有眼球震颤、平衡失调以及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缓、血压下降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表现。前庭系统是人体识别位向的主要结构,而该处病变是产生眩晕的主要原因。眩晕与头晕不同,头晕时感到头昏眼花、头重脚轻或眼前发黑,但无周围景物旋转感。–引起眩晕的原因有耳原性眩晕、前庭器疾患、第八颅神经疾患、前庭神经区疾患、眼原性眩晕、躯体疾病、颅内疾病及神经官能症及中毒等。•其他问题如果学生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也应视为体育活动的禁忌证:1.早餐或午餐未进食者。空腹状态运动易出现低血糖症,或发生其他意外。2.身体形态有明显异常或畸形者。如步态异常、骨骼形态异常、关节畸形等,要问清原因后再决定是否可以进行活动。3.萎糜不振、情绪极度低落者。可能是病后初愈或正在患病,也可能是心理受到极大刺激所致。4.骨折、脱位未解除固定者。此期可进行功能锻炼或矫治体操,但禁止参加正常的体育活动,以免影响组织愈合或造成新的损伤。5.身体有原因不明的肿物或恶性肿瘤者。体育活动可能促使肿物生长或破裂造成血行性播散。6.女子月经期反应严重者。•第二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n•运动训练分组的依据–运动训练史–运动项目特点–运动等级–运动员身体素质水平•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的内容应包括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其强度和时间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运动员赛前状态和气候等因素而定。–赛中医务监督   现场应设有医疗急救站,对比赛中出现的伤害进行及时处理。–赛后医务监督(1)赛后体格检查(2)消除赛后疲劳•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自我监督–自我监督主要包括•主观感觉 •客观检查•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主观感觉•精神状态如:“良好”为精神饱满、心情愉快。:“一般”为精神一般,未出现不良状态。“不好”为精神不振、疲倦等。•运动心情渴望训练、愿意训练、不愿训练•不良感觉肌肉酸痛、关节疼痛、四肢无力或出现心悸头晕、头痛、气喘、恶心、呕吐等•睡眠•食欲•排汗量\n•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客观检查脉率体重运动成绩–各项生理生化指标•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运动训练的医务监督–保护运动员身体健康和安全,提高运动能力,保证训练和比赛正常进行,为增强体质,发挥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服务。•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工作内容:–体格检查和机能评定:运动员在入队时和训练比赛一个周期后以及赛前进行体格检查和机能评定可以了解、熟悉和掌握运动员身体健康情况和机能状态,从而为训练和比赛提供资料及依据。包括物理检查、器械检查、化验检查及运动负荷试验等。检查形式包括初诊检查、复诊检查、赛前检查和会诊检查。•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进行卫生安全宣传教育和指导目的是让教练员、运动员了解和掌握运动训练卫生、个人卫生及运动场地卫生的卫生原则和要求,防止发生过度疲劳,采取措施促进运动性疲劳迅速恢复,积极恢复体力,增强防治运动伤病的意识。–常见伤病及传染病的治疗和预防运动员发生运动伤病和传染病以及传染病在运动队中传播,将影响正常训练和比赛的进行。因此要进行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并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竞赛医学服务•赛前应做好体检、机能评定及伤病防治工作,了解运动员的身体健康情况、机能水平和训练状态。•检查运动场地及住宿卫生,加强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预防。•了解赛区附近医疗单位情况,并与之取得联系,以备必要时转院或请求会诊。•用药时考虑兴奋剂监测问题,勿误用违禁药物。\n–现场急救–科学研究•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运动队医疗保健工作的方法–运动队医疗保健工作内容有以下几方面•建立运动员健康档案•运动训练的医学评定•比赛过程中的医学服务•经常性的运动医学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做好运动员科学选材工作•组织科学研究工作•第三节运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的医务监督•运动队医疗保健箱的配置–医疗器械–敷料–常用药品•第四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脉率–晨脉(1)晨脉不变或稍下降,说明身体功能良好。(2)晨脉明显上升,说明身体功能状况不良。–运动后脉搏(1)利用运动即刻测得的脉率判断运动强度的大小。(一般180次/分钟为大强度,150次/分钟为中等强度,144次/分钟以下为小强度)(2)利用运动后脉率的恢复情况来判断运动量大小。Ⅰ.小运动量5-10分钟脉率可恢复。Ⅱ.心率较运动前快2-5次/分钟属中等运动量Ⅲ.心率较运动前快6-9次/分钟属大等运动量•第四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血压正常人血压为12-18.7Kpa(90-140mmHg)/8-12Kpa(60-90mmHg)–安静血压:(1)运动员血压稍低于正常人。\n(2)训练期若晨压较平时高出20%,或收缩压在18-20Kpa以上时,可能为过度训练。(3)训练期若出现短期血压波动,可能是对运动量暂时不适应。如果血压异常,不能改善,并伴有头晕、头痛等症状就应做过一步检查•第四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心电图心电图既是临床上检查心脏疾病的一种重要方法,又是观察运动员机能状况的重要指标。如果心电图出现多发性早搏、显著窦性心律不齐、ST段及T波变化,提示有过度训练、过度疲劳等引起的心肌损害、心功能下降。此时运动员往往会有更明显的不良感觉。应进一步作临床检查,调整训练计划,或暂停训练•第四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最大摄氧量(VO2max)最大摄氧量是反映人体在有氧极量运动负荷时心肺功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表明,最大吸氧量值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最大心输出量,即与心泵功能的强弱关系最大。经长期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训练,运动员的最大吸氧量较高。  新参加运动队训练的运动员,在训练期间最大吸氧量值稳步提高,说明训练计划得当,心肺功能提高明显,机体功能状况良好。•第四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血红蛋白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具有携氧功能的含铁蛋白质。我国标准正常男子血红蛋白含量为120~160g/L,女子为105一150g/L。血红蛋白是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的一个重要生理指标。在训练期间,血红蛋白正常,成绩提高,说明机体功能状况好。•第si节常用的医务监督指标•血尿素•肌酸激酶•血乳酸•……….•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运动疲劳的概念\n运动持续一段时间之后,人体的工作能力及身体机能就会产生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运动性疲劳。运动性疲劳是一种暂时的生理现象,对人体是一种保护性抑制。运动员运动水平的提高就是一个疲劳—恢复—再疲劳—再恢复的良性过程。一般的运动性疲劳是一种生理现象。•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疲劳的类别–按疲劳发生的部位划分:•神经疲劳•内脏疲劳•肌肉疲劳–按身体整体和局部划分:•整体疲劳•局部疲劳–按运动方式划分•急性疲劳•慢性疲劳。•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机理–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突变理论–保护性抑制学说–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恢复过程–超量恢复学说:主要从运动时能源物质的消耗和结构蛋白的变化和恢复过程的规律说明运动能力提高的机理。为大运动量训练、训练的节奏性、系统性等提供了理论基础。–应激学说: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主要是针对不同专项、不同性质的激烈超负荷运动时机体产生的应激反应,并以垂体----\n肾上腺皮质激素调节为核心,从机体的能源储备和动员能力、代谢和机能调节能力、身体防御能力三个主要方面研究运动训练对身体的生理、心理适应和提高过程的规律,也对超负荷的大运动量训练、训练期适应和运动能力提高提供理论指导。•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判断运动性疲劳的简易方法–根据学生或运动员的主观感觉判断运动性疲劳。如疲劳时出现疲乏、头晕、心悸、恶心、面色苍白、眼神无光、反应迟钝、注意力不集中及运动能力下降等。–根据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生理、生化指标变化判断运动性疲劳。–根据运动医学检查判断运动性疲劳。如台阶、联合机能试验、PWC170试验、最大摄氧量等。–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消除运动性疲劳的常用措施–整理活动整理活动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最好方法之一。剧烈运动后进行整理活动,可使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仍保持在较高水平,有利于偿还运动时所欠的氧债。整理活动使肌肉放松,可避免由于局部循环障碍而影响代谢过程。–睡眠•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营养运动后应根据运动项目的特点补充足够的糖、蛋白质、维生素(B1、B6、C、E)、无机盐(钠、磷、铁)和水等。–按摩按摩是消除运动性疲劳的重要手段。可改善局部或全身血液循环的状况、促进代谢产物的消除,减轻肌肉的酸痛和僵硬,提高肌肉的收缩力,改善关节的灵活性。–物理疗法光疗、电疗、蜡疗、蒸气浴等方法,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疲劳的消除和机能恢复。•第五节疲劳和疲劳的消除•氧气及负氧离子吸入法利用高压氧船,在2~2.5个标准大气压下,吸入高压氧的效果已得到初步证实。高压氧可使血氧含量增加,血液二氧化碳浓度下降,PH\n值上升,提高组织氧的储备量,对训练引起的极度疲劳、肌肉酸痛、僵硬、酸碱平衡失调等有明显疗效。负氧离子有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加速组织氧化还原过程,改善心肺功能,提高血红蛋白浓度等作用,有助于运动后疲劳的消除。–药物如中药黄芪、刺五加、参三七等–心理恢复法是通过调节大脑皮层的机能达到消除疲劳的目的,气功、意念、放松练习等都属于此类。•第六节反兴奋剂•兴奋剂是国际体育界违禁药物的总称。国际奥委会规定:竞赛运动员应用任何形式的药物或以非正常量或通过不正常途径摄入生理物质,企图以人为不正当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竞赛能力即为使用兴奋剂。•第六节反兴奋剂•兴奋剂•麻醉剂:可使肌肉麻醉,降低痛感,提高心理亢奋。•兴奋剂:使运动员消除疲劳,增强体力和兴奋,提高运动速度。•利尿剂:可稀释尿液,掩盖尿中所含药的剂量,并可临时减轻体重。•镇静剂:用于提高镇静感,令运动员精神集中,情绪稳定。•合成类固醇:雄性激素的衍生物,能加速肌肉增长,增强身体的强度和体力。•肽类激素:用来增加血液中皮质类固醇的分泌水平,产生欣快的作用。•第六节反兴奋剂•兴奋剂的危害•危害运动员的身体健康•破坏体育的公平•失去诚信和道德•丧失体育的本质精神•第三章运动性病症•第一节运动性病症的基本概念•概念:•\n在从事体育活动过程中,或由于体育活动本身的安排,造成机体出现各种特殊的生理、病理性变化,通过调整体育活动方式,这种变化可以得到缓解或消除。•群众体育爱好者在日常锻炼中由于没有相应的监控、营养保障,他们也可能出现一些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所发生的内脏器官疾病。而且这些疾病或者病症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不注意进行及时调整,也可能发展到影响健康的程度。•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1.常见运动性病症的发病原因、原理;2.常见运动性病症的主要征象、特点;3.急性疾病的现场处理方法;4.如何预防运动性病症•常见类别•过度训练,过度紧张,晕厥•运动性贫血,运动性腹痛,肌肉痉挛•中暑,猝死,心脏问题,呼吸问题•运动性血红蛋白尿,血尿,血红蛋白尿,肌红蛋白尿•第一节过度训练•过度训练概念:•运动训练中,负荷量逐渐增加,不断超过机体原有的负荷能力,使机体不断产生适应和超量恢复,从而提高运动能力。•科学训练是在不引起损伤和疾病的情况下使机体不断产生适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掌握好超负荷训练同时又不导致伤病出现是非常困难的。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负荷”包括了运动负荷和精神或者心理层面的负荷。•如果训练和精神层面的总负荷超过了机体所能接受的限度,将有可能导致机体出现一系列涉及多个系统的症状。•过度训练综合征是运动负荷与机体机能不相适应,以至疲劳连续积累而引起的一系列功能紊乱或病理状态或疲劳,可能会伴有健康损害。•过度训练综合征是运动员对训练负荷无法承受而导致的严重慢性运动性疾病,其发生与训练安排、个性特点、社会环境及训练水平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过度训练的发病机理•\n过度训练综合征的发病机理还不清楚。过去认为过度训练综合征的发病主要是由于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造成兴奋和抑制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所以一直把过度训练综合征视为一种特殊的“神经官能症”。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典型的过度训练综合征的诸多表现,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紊乱有密切关系,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是训练后的恢复期中,机体的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导致机体无法及时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状况的长期积累,最终导致过度训练综合征的发生。•原因与机理:1.比赛训练安排不当2.疲劳消除问题3.机体机能水平下降4.营养问题5.精神压力过大6.损伤及局部负荷过大7.旅行或异地习服不良8.生理调节障碍9.可能的内在机制•长期训练负荷的刺激导致运动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之间失去平衡,所建立的运动条件反射被破坏。表现为动作协调性下降,运动水平降低。同时影响植物神经系统,导致机体恢复过程障碍。•长期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训练消耗所导致的激素水平改变,导致由于激素改变为诱因的多系统功能紊乱,导致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变。表现为分解代谢明显大于合成代谢的结果,导致身体机能下降,甚至健康受损。•疲劳的概念•衰竭学说•堵塞学说•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突变理论•保护性抑制学说1.早期征象•通常称为“过度疲劳”,一般没有特异性症状。无力,倦怠,精神不振\n•厌恶训练•生理指标恢复慢•头晕,记忆力下降,易激动•多梦,易醒,失眠等•植物神经功能下降•中晚期征象•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气短、晨脉明显加快,运动后心率恢复缓慢,心律不齐等。举重、投掷等力量性项目的运动员,安静和运动负荷后血压常明显偏高。•消化系统除出现食欲不振,食量下降外,还会出现恶心、呕吐、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等症状。个别运动员可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肌肉、骨骼系统常表现为肌肉持续酸痛、负荷能力下降,易出现肌肉痉挛、肌肉微细损伤等。当出现下肢过度训练时可表现为过度使用症状:疲劳性骨膜炎、小腿胫前间隔和小腿外侧间隔综合征、应力性骨折、跟腱、髌腱周围炎。•其它过度训练综合症的运动员常诉说全身乏力、体重下降;易发生感冒、腹泻、低热、运动后蛋白尿、运动性血尿、运动性头痛、脱发、浮肿、排尿不尽等症状。•体征•体重:成年运动员在大运动量训练后,体重持续下降(休息、进食后不恢复)。体重下降超过正常体重的1/30,是诊断过度训练综合症的重要依据之一。•心血管系统心率:安静时心率较正常时明显增加。一般认为心率较平时增加12次/分以上,应引起注意。但是注意:并非安静心率不高就不会发生过度训练综合症。血压:晨血压比平时高20%,并持续2天以上时,或短时间内超过正常值(90/140mmHg),可能是机能下降或过度疲劳的表现。心电图:过度训练的运动员除有上述变化外,还可能出现ST-T改变(S-T段明显下降,超过0.075mv,被认为是诊断过度训练的重要参考指标,表明心肌缺血),以及各种心律不齐,如室性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及各种传导异常。–\n血液检查:过度训练综合症的运动员可能出现贫血,但有时只表现为血红蛋白水平较平时降低,但并未达到贫血的标准。此外,在血液检查时还发现运动员白细胞计数减少,特别是淋巴细胞减少,免疫机能低下,抵抗力下降,易发生各种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主要表现为VO2max下降、通气和换气功能下降。–泌尿系统可出现血红蛋白尿或血尿。–消化系统过度训练的运动员,可出现食欲下降,胃肠功能紊乱的症状,如原因不明的腹胀、腹泻。运动中或运动后可出现右肋部痛,在检查时可发现个别运动员肝脏肿大,但是肝功能正常。–内分泌系统女运动员可出现月经紊乱,严重时出现闭经。–血睾酮测定由于应激引起的皮质醇升高,而促性腺激素抑制,导致的睾酮/皮质醇比值的变化是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敏感指标。睾酮/皮质醇正常比值在0.1~0.06之间。比值为0.003或更少时,可以考虑过度训练综合症,但还应根据其它临床表现来综合分析判断。–免疫系统过度训练综合症的运动员免疫系统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可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减少、血清免疫球蛋白、分泌型IgA和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下降。运动员易受感染,内分泌系统也会出现应激反应。早期出现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生长激素的升高,继而这些激素的水平下降(耗竭状态)。•诊断–目前对运动员过度训练综合症还没有一种特异的、灵敏的和简便的诊断方法。一般认为应从有无明显的过度训练史、有无自觉症状、对运动负荷的反应及体检有无阳性发现(如体重、血红蛋白、心电图、激素水平)等方面去综合分析考虑。•过度训练的分型–根据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假说,由耐力项目的训练(有氧运动)引起的过度训练运动员主要表现为疲乏、淡漠、运动能力下降,这种情况又被描述为付交感神经型过度训练,而运动强度过大,在“无氧运动”训练中发生的过度训练,则被描述为交感神经型的过度训练,其主要特征为:高度兴奋、坐卧不安,而运动能力下降。•处理–过度训练的基本原则是消除病因、调整训练、加强各种恢复措施、对症治疗。–调整训练–各种恢复措施\n–对症治疗•预防–合理安排训练与比赛:–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况、训练水平和训练状态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切合实际的训练计划。–加强队医、运动员、教练员之间的交流和配合。高水平运动员常常处于训练最佳状态与过度训练的边缘。为了察觉过度训练综合症的早期信号,并及时采取措施,有效预防过度训练综合症,队医、运动员、教练员之间密切的交流是必要的。–在训练后采用积极性恢复手段,促进疲劳消除。–必要时通过物理治疗等手段消除疲劳。–建立合理负荷的原则–注意调整训练的节奏,遵守循序渐进、系统训练、全面训练、区别对待的原则。–合理安排生活制度–伤后、病后应进行积极治疗不宜过早恢复训练和比赛。–提高有氧训练水平。–为了让运动员能够充分适应和恢复,在训练的大周期中,每周训练量的增加,不能超过5%。此外,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量不应同时增加。–不要采用过多的指标评价运动强度。–早期发现疲劳的积累•坚持训练的观察,掌握运动员的身体情况•建立训练日记•加强科学监控•第一节过度训练•预防–预防的关键在于根据运动员的性别、年龄、身体发育状况、训练水平、训练状态等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科学的训练计划。–对青少年运动员应加强全面训练。–对优秀运动员训练量的安排应注意节奏性。–加强医务监督,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调整、早治疗。•第二节过度紧张\n•概念–过度紧张,又称运动训练应激症。运动者在比赛或训练时,运动负荷超过了机体的承受能力而引起的生理功能紊乱或病理现象。多发生在中长跑、马拉松、足球、篮球、拳击、自行车、短跑和举重等运动项目中。•第一节过度紧张•原因和机理–昏厥型:由于供血量的减少或脑血管痉挛而引起的脑缺血。–脑血管痉挛型:可能与某些脑血管先天畸形或运动时脑部供血障碍有关。–急性胃肠道综合征–急性心功能不全和心肌损伤–其他:如心脏病等。•第二节过度紧张•症状和体征–晕厥–急性心功不全–寒战–呕吐,呼吸障碍–血压下降–心律不齐,心电图异常•第二节过度紧张•处理–终止运动–较轻者,让其平卧,注意保暖,进食易消化食物–出现急性心功能不全,应立即采取半卧位,现场给予吸氧。–如呼吸、心跳停止者,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扣击或胸外心脏挤压,并同时呼救,转进医院进一步抢救–第二节过度紧张•预防–做好身体检查,排除某些潜在性疾病–遵守科学训练和比赛的原则–加强训练或比赛时的医学观察\n–第三节运动性贫血•概念–临床贫血的标准–运动员亚贫血标准–运动贫血的概念•由运动训练所造成的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值的贫血为运动性贫血。•第三节运动性贫血•原因与机理–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红细胞破坏增加–与运动项目有关–失血–营养不良–消化不良•第三节运动性贫血•症状与体征–运动员心血管系统代偿能力较强,当运动员患中度贫血时,在安静状态或中小运动量时无症状或不明显,仅在大运动量时才出现某些症状。中重度贫血时可出现如下症状:•一般表现:皮肤苍白、面色无华、疲倦、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等•心肺系统:运动时易出现气促、心跳加快,运动后心悸等•神经系统:头痛头晕失眠反应能力降低等•内分泌系统:女运动员可出现月经紊乱或闭经等•第三节运动性贫血•处理–合理补充营养:强化补充铁、蛋白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合理安排运动量:男运动员Hb<110g/L,女运动员Hb<105g/L时,应停止大、中强度训练,以治疗为主。–男运动员Hb在110-120g/L,女运动员Hb在105-115g/L时,边治疗边训练,但要减少训练强度,避免长距离跑等。\n–药物治疗:硫酸亚铁、富血铁、叶酸、VB12等。另外补充一些生血补血药物也是比较好的。•第三节运动性贫血•预防–合理运动负荷–平衡膳食–定期监测•第四节运动性腹痛•概念在训练和比赛时,经常出现胃肠道各种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便秘和出血。运动性腹痛是胃肠道的主要症状之一,系由运动引起或诱发的腹部疼痛。中长跑、马拉松、自行车、篮球、排球、体操运动项目发生率较高。•第四节运动性腹痛•原因与机理–排除临床疾病•腹内疾病:肝炎、胃炎、胆囊炎、泌尿系结石、阑尾炎等;•腹外疾病:右下肺炎、胸膜炎等腹外疾病引起反射性或牵扯性腹痛;•胃肠功能紊乱;•腹部挫伤。–运动性腹疼•30%的运动性腹痛原因不明,这些原因不明的腹痛中,某些诱因如运动时呼吸节奏不好、速度突然加得过快、宿便等也会引起运动性腹痛;•肝脏或其他脏器充血。•第四节运动性腹痛•症状与体征–运动性腹痛的主要症状是腹痛:•腹痛程度:与运动负荷和运动强度及运动损伤程度密切相关;•腹痛性质:胀痛或钝痛或牵扯痛(肝、脾痛)、痉挛性疼痛或绞痛(胃、肠痉挛、结石病)、持续性疼痛(损伤所致)、转移性疼痛、反跳痛(阑尾炎、腹腔脏器损伤);•腹痛部位:左右季肋部位\n腹部分区示意图按腹部体表画线将腹部分为9个区,腹痛可分别发生在右季肋区(肝、胆)、左季肋区(脾)、腹上区(胃)、脐区(肠)、右髂区(阑尾)、左髂区(肠、宿便)等部位及腹部肌肉处。•第四节运动性腹痛•处理–对因腹内、外疾病引起的腹痛,主要对原发疾病进行治疗(药物、手术、理疗等)–对仅在运动时加快速度后才发现腹痛的运动员,可适当减慢跑速,调整呼吸和运动节奏,用手按压疼痛部位。若无效,疼痛剧烈时应停止运动,服用解痉止痛药,或针刺内关、足三里等穴位。•第四节运动性腹痛•预防–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合理安排进餐与运动的时间–赛前进餐的质量“三少一高”(体积少、含产气食物少、含粗纤维少、高热量)–运动前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运动中注意呼吸节奏–加强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第五节肌肉痉挛•概念俗称抽筋,是肌肉发生不自主强直收缩所显示的一种现象。运动中最易发生痉挛的肌肉为小腿腓肠肌(小腿后部的一块肌肉),其次是足底的屈肌。•第五节肌肉痉挛•原因与机理–寒冷刺激–电解质丢失过多–肌肉舒缩失调–运动性肌肉损伤•第五节肌肉痉挛•症状与体征\n肌肉痉挛常发生在运动中或睡觉时。痉挛的肌肉僵硬,疼痛难忍;所涉及的关节暂时屈伸功能受限,痉挛缓解后,局部仍有酸痛不适感。•第五节肌肉痉挛•处理–牵引痉挛肌肉。牵引时切忌用力过猛,以免造成肌肉拉伤;–配合局部按摩、点穴或针刺。针刺时,最好采用斜刺,并顺着肌纤维走向,这样肌肉痉挛就得以缓解;–游泳时发生肌肉痉挛,首先不要惊慌,如果自己无法处理或缓解,要立即呼救。痉挛缓解后,应慢慢游到岸边,以免再次发生痉挛。肌肉痉挛缓解后,不宜继续运动,应针对原因进行治疗。例如,补充盐分和水分,注意保暖,并可按摩、理疗或热敷痉挛的肌肉;–如经常发生肌肉痉挛,可能与缺钙有关(尤其中老年人),可考虑适当补充钙。•第五节肌肉痉挛•预防–加强体育锻炼,提高身体对寒冷的适应能力;–运动前必须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对容易发生痉挛的肌肉,运动前适当按摩;–夏季运动出汗过多时,要及时补充水、盐和维生素B;–游泳下水前,应用冷水淋湿全身,使机体对冷水的刺激有所适应;水温较低时,游泳时间不宜太长;–运动要注意保暖,疲劳时不要进行剧烈运动。•第六节晕厥•概念是指由于大脑一时性广泛性供血不足所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第六节晕厥•原因与机理–血管舒缩障碍性晕厥:•血管抑制性晕厥如因疼痛、紧张、恐惧、受惊及各种创伤等原因诱发晕厥;•直立性低血压诱发晕厥:颈动脉窦综合征,常见突然转动颈部或衣领过紧所诱发,与颈动脉硬化或狭窄有关;•排尿性晕厥;•咳嗽晕厥。\n•第六节晕厥–心源性:如各种心律失常、窦房综合征、阿斯综合征及心肌病、心肌梗塞等。–脑源性:常见于脑动脉硬化、一过性脑缺血、椎底动脉病变、主动脉弓综合征及癫痫小发作等。–其它:如低血糖、重度贫血、急性失血、窒息、气体中毒及换气过度综合征等。•第六节晕厥•处理–立即使病人平卧,头部稍低,脚抬高,同时松解衣扣;–用拇指末端压迫人中穴位1~2分钟;–饮热茶、姜糖开水或糖开水一杯;–如病人呕吐,将患者头偏向一侧,以免呕吐物吸入气管;–迅速查清病因,如为直立性低血压引起,可给予高盐饮食,口服麻黄素,另外直立时应缓慢;如为药物引起,应立即停药;如为排尿性晕厥者,则在夜间排尿时应取坐位;如为血管抑制性晕厥者,应避免劳累,适当休息,调剂好生活节律。•第七节运动性血尿•概念–正常人尿液中无红细胞或偶有个别红细胞。若镜检时,每高倍视野内有2个或2个以上的红细胞,则称为血尿。–运动性血尿是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血尿。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血尿仅是运动后血尿的一部分,运动后血尿多因器质性疾病引起,运动只是诱发血尿的因素。而运动性血尿是指直接与运动有关。•第七节运动性血尿•原因与机理–泌尿系统损伤–脏缺血、缺氧–剧烈运动时全身血液再分配,大量血液流向心肺系统和运动系统,肾脏血流量减少,加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血管收缩,肾缺血、缺氧,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出现红细胞外溢,形成运动性血尿。\n–肾静脉压增高•第七节运动性血尿•症状与体征–多数运动性血尿者除血尿症状外,无任何其他主诉。95%左右的血尿持续时间不超过3天。–部分运动性血尿患者可表现为全身乏力、头晕、肢体沉重,偶感腰部不适。–第七节运动性血尿•处理–对运动后出现肉眼血尿者,均应暂时停止剧烈运动,一般血尿可消失。–对镜下血尿者,可合理调整运动量,一般血尿可消失。除合理安排运动训练外,可试用一般止血药。•第七节运动性血尿•预防–遵守训练的科学原则–避免骤然加大负荷和训练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在剧烈运动过程中适当补充水分;–做好全身和腰部的准备活动;–赛前体检是预防运动性血尿的主要措施•第八节运动性蛋白尿•概念–运动性蛋白尿是指健康人在运动后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第八节运动性蛋白尿•原因与机理–外伤–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通透性增加和肾小管吸收功能降低•第八节运动性蛋白尿•症状与体征–运动性蛋白尿仅在运动后短时间内出现蛋白尿,可伴有血尿,无其他特异性症状和体征,往往在体格检查和医务监督时发现,一般在数小时至24小时内基本消失。\n•第八节运动性蛋白尿•处理–运动员在正常训练过程中出现运动性蛋白尿,大多数情况下是机体对负荷量的一种暂时性反应,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处理,经休息、调整负荷量或身体逐渐适应后尿蛋白的排出量可明显减少,甚至消失。–若小运动量后出现大量蛋白尿,则应排除适应能力差和器质性疾病的可能,要严密观察。•思考题:•各类运动性病症的概念•各类运动性病症的原因与机理•各类运动性病症的症状•各类运动性病症的处理办法•了解各类运动性病症的预防\n•运动损伤的防治•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运动损伤的基本概念体育运动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创作统称为运动创伤–运动损伤–运动员损伤•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运动损伤的发生规律由于各项运动都有其各自的技术要求和人体某些部位的解剖生理特点,因而不同的运动项目各有不同的易伤部位和专项多发病。•不同人群的运动损伤发生规律–一般人群的发生规律–专业人群的发生规律•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运动损伤的分类–按损伤的组织分–按损伤的开放度分–按损伤的急慢性分–按影响训练或比赛的情况分•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运动损伤的发生原因–直接原因:•思想上不够重视•缺乏合理的准备活动•技术上的错误•运动负荷(尤其是局部负担量)过大•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不良•组织方法不当•动作粗野或违反规则•场地设备的缺点•不良气象的影响\n•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本质原因•运动技术病•人体结构问题•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预防原则–加强教育–合理安排教学、训练和比赛–认真做好准备活动–加强易伤部位的训练–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加强医务监督•第一节运动损伤的概述•运动损伤的诊断和基本判断–了解损伤的原因和性质–基本的观察和物理检查•临床检查–X线片–其他技术•第二节运动损伤现场急救的原则•基本原则–以抢救生命为第一–进行急救要有时间概念,即要争分夺秒地进行抢救,做到以最快的速度准确判断病情,迅速进行现场处理,及时转送医院。–抢救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正确熟练的急救技术、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良好的组织能力和亲切和蔼的态度。•第三节出血和止血•出血的概念血液从血管内流到血管外,即为出血。健康成年人每公斤体重大约有75毫升血液。如急性出血达到全身血量的20%伤员就会出现头晕、口渴、面色苍白、全身乏力等一系列急性贫血的症状,如出血量超过全身血量的30%就会危急生命。因此,在运动损伤中引起出血在及时进行急救止血。•第三节出血和止血\n•出血的性质按出血的部位可分为:内出血和外出血。•外出血:指血液从皮肤创口处流向体外,这种出血较常见。•内出血:是指血液从损伤的血管内流出后向皮下组织、肌肉、体腔及胃肠道和呼吸器官内注入。按出血的性质可分为:毛细血管渗血,静脉出血,动脉出血。•第三节出血和止血•止血的方法–抬高患肢法–加压包扎法–加垫屈肢法–间接压迫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第三节出血和止血•常用的间接压迫止血位点–颞浅动脉压迫止血点:耳屏的前方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颞骨面,用于同侧头额、颞部的临时止血。–颌外动脉压迫止血点:下颌角前约1.5厘米处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该动脉压向下颌骨,用于同侧面部出血的临时止血。–锁骨下动脉压迫止血点:锁骨上方、胸锁乳突肌外缘,用拇指摸到搏动后将动脉向后内正对第一肋骨压迫,用于同侧肩部和上臂出血的临时止血。•第三节出血和止血–肱动脉压迫止血点:患臂外展,用拇指或其余四指压迫上臂内侧中部,用于同侧前臂出血的临时止血。–指动脉压迫止血点:在第一指节根部两侧用拇指、食指相对夹住,可用于手指出血的临时止血。•第三节出血和止血–股动脉压迫止血点:在腹股沟中点处摸到搏动后用掌或拳向下方的股骨面压迫,用于同侧大腿、小腿出血的临时止血。\n–胫前、胫后动脉压迫止血点:用两手的拇指或一手的拇、食指分别按压在内踝与跟骨间和足背横纹的中点,用于同侧足部出血的临时止血。–第三节出血和止血•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动脉止血。止血带要绑扎在伤口的近心端,并要在肢体周围垫上软布后再进行。上肢出血时,止血带要扎在上臂(但不要扎在中1/3处),下肢出血时,止血带要扎在大腿靠近伤口的近心端。上肢每隔30分钟、下肢每隔1小时须放松一次止血带,放松时间约2-3分钟,并暂改用压迫止血法,以免引起肢体缺血而生坏死,但上止血带的最长时间不宜超过3小时。•第四节运动伤害事故的急救•急救的基本–急救的意义–急救的目的–急救的主要内容–急救的手段–是否需要急救的标准•第四节运动伤害事故的急救•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挤压•第四节运动伤害事故的急救•脊柱损伤的搬运–器械的使用–徒手搬运•第五节骨折与脱位•骨折与脱位的概念–骨折定义:骨的完整性遭到破坏。骨或骨小梁的连续性发生断裂,这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运动损伤,发病率约占运动损伤的1.5%–脱位定义:骨之间失去正常的位置关系•第五节骨折与脱位\n–骨折的原因•直接暴力•间接暴力•肌肉牵拉力•积累性劳损•第五节骨折与脱位•骨折的征象–全身表现休克:多见于比较严重的骨折,由于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大量失血或剧烈疼痛等引起休克。体温变化:一般骨折后体温正常。开放性骨折体温升高时考虑有感染。•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局部表现•疼痛和压痛•局部肿胀和瘀血•功能障碍•畸形•异常活动和骨擦音(骨擦音在移动肢体时出现)•X线检查•第五节骨折与脱位•骨折急救的原则•救命在先、防治休克•早期就地固定•先止血再包扎固定•第五节骨折与脱位•骨折的治疗原则•止疼•固定•闭合性骨折的固定原则•开放性骨折的固定原则•改善血液循环促进骨折愈合•骨折愈合的病理解剖原理•骨折愈合的时间过程\n•第五节骨折与脱位•骨折的康复训练原理•保持关节功能•保持肌肉力量•刺激骨小梁改建•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关节脱位的原因•间接暴力•关节非正常运动•关节囊及关节附属结构的变化•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关节脱位的征象•疼痛•骨性标志的改变•关节的弹性固定•功能丧失或受限•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关节脱位的急救原则•止疼•固定•检查是否有骨折•复位•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关节脱位的治疗•保持固定•局部软组织损伤的治疗•第五节骨折与脱位•关节脱位的康复训练•导致脱位的原因的去除•关节周围结构的加强•肌肉力量练习•静力练习为主,动力练习为辅•增加关节活动度和增加肌肉力量的和谐\n•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的基本病理原理•组织细胞损伤的变性和坏死•肉芽组织再生•组织再生或瘢痕形成•开放性损伤的处理原则•止血•清创•保护伤口•促进愈合•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常见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病理•常用的闭合性损伤治疗原则•急性运动损伤治疗原则•早期:48-72小时以内•中期•恢复期•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常用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处理原则•急救处理原则(“RICE”步骤)1)制动(Rest)2)冷敷(Ice)3)加压包扎(Compression)4)抬高患肢(Elevention)•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早期处理原则(受伤后-48小时)1)止疼2)减少出血,减少肿胀2)保护受伤组织•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治疗中期(2-3天后-1周)1)改善血液循环2)促进受伤组织恢复\n3)理疗,局部按摩等•第六节常见的损伤治疗原则及方法•闭合性软组织损伤处理(晚期)•1)促进血液循环•2)促进功能恢复•第七节常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常用的损伤治疗用药–开放性损伤的常用药物•红汞•龙胆紫•酒精•碘酒•其他消毒药水•第七节常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常用的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的药物–西药•外用:扶他林,•内服:布洛芬等水杨酸类–中药•外用:新伤1号,药酒等•内服:云南白药,跌打丸等•第七节常用的治疗药物及方法•常用的治疗方法–西方医学治疗方法•理疗:原理,具体方法,注意事项•冷热疗:原理,具体方法,注意事项–中医学治疗方法•治疗性按摩•传统治疗方法•民间治疗方法•第八节常见的开放性运动损伤•开放性软组织损伤–种类\n•擦伤•刺伤•切割伤•撕裂伤•第八节常见的开放性运动损伤–擦伤•擦伤的原因•擦伤的征象1)毛细血管渗血2)伤口面积大,污染大•擦伤的处理1)清创2)消毒•第八节常见的开放性运动损伤–刺伤•刺伤的原因•刺伤的征象1)伤口小而深2)出血少3)感染情况不清楚•刺伤的处理1)清创2)防感染•第八节常见的开放性运动损伤–切割伤•切割伤的原因•切割伤的征象1)出血严重2)伤口边缘整齐•切割伤的处理1)止血2)清创3)保护伤口或缝合\n•第八节常见的开放性运动损伤–撕裂伤•撕裂伤的原因•撕裂伤的征象1)出血严重2)伤口周围破坏严重•处理原则1)止血2)清创3)缝合保护伤口•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种类–肌肉拉伤–韧带撕裂伤–关节扭伤–局部软组织挫伤(钝击伤)•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以腘绳肌拉伤为例)•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损伤发生的原因及原理•肌肉拉伤的常见原因–准备活动–温度–损伤动作•原理–主动不足:拉伤的典型部位–被动不足:拉伤的典型部位–柔韧性及神经兴奋性不协调等–解剖学特点•腘绳肌(hamstring)除股二头肌的短头起于股骨外,其它均共同起于坐骨结节,向下跨过髋关节和膝关节,分别止于腓骨或胫骨的上端。这3\n个肌肉均是由坐骨神经支配的双关节肌。其作用是伸髋屈膝;当膝关节屈曲位时,半腱肌、半膜肌使小腿内旋,股二头肌使小腿外旋。•但从解剖结构特点看,与股四头肌相比:(1)腘绳肌体积小,肌力弱;(2)腘绳肌的腱性部分长,肌腱由致密的胶原纤维束构成,强韧而无收缩功能,所以腘绳肌的伸展性相对较差。•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腘绳肌是双关节肌,与其他协同肌一起辅助屈髋、伸膝,在膝关节屈曲位时还可以协助胫骨内、外旋活动。双关节肌作为原动肌工作时,会发生“主动不足”现象,而双关节肌作为“对抗肌”工作时,会发生“被动不足”现象。因此,应注重发展腘绳肌的肌力和伸展性,这对预防运动损伤的发生有重要意义。•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症状与体征–特定的损伤动作–声响–疼痛–肌肉功能障碍–痛点出现或下凹点–淤血、肿胀•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特定的试验阳性抗阻试验(+)腱张力检查•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急性处理及后续处理–现场RICE处理原则–止痛•后续处理–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药物–理疗及按摩•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肌肉拉伤的预防\n–协调性练习–合理的肌力对比–充分的准备活动–科学的训练方法•第九节常见的急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膝关节急性损伤•内侧副韧带拉伤•半月板急性损伤•十字韧带断裂•膝关节韧带解剖•内侧副韧带拉伤:•这种损伤的机制主要是当膝关节屈曲时,小腿突然外展外旋,或者大腿突然内收内旋时产生。但由于其扭转力量较小,不足以产生韧带的完全断裂。这种损伤部位多在韧带的股骨附着处,也可在下部或者后斜束。•如果损伤的力量加大,可导致韧带的完全断裂。其损伤部位最常见于韧带的浅层前部,其次是韧带股骨内侧髁附着点,再次是胫骨内髁。至于韧带的深层,可为股骨或者胫骨的附着点撕裂,或韧带与半月板的附着处撕裂。一般而言,韧带的完全撕裂,大部分都合并关节滑膜撕破产生关节内积血,并常合并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撕裂及前交叉韧带损伤或者骨软骨骨折。损伤的征象与诊断•受伤的当时,局部产生剧烈疼痛,但很快减轻,随又逐渐加重。继而膝的半腱半膜肌、股二头肌等产生反射性的保护性痉挛,膝被固定于轻屈曲位。这时,患者拒绝任何活动。因此,医生及时在疼痛减轻时即刻检查是极其重要的。检查时应寻找压痛点,确定损伤部位。然后,令病人平卧把膝关节伸直0°位及屈曲30°,置创缘下检查是否有不正常的关节内侧开口活动。如有不正常的关节隙开口感又无抵抗即属全断裂无疑。0°位松弛为前纵束断裂,30°松弛为后斜束断裂。最后,利用被动使膝屈伸及小腿旋转的方法,检查是否有“绞锁”征象,以除外半月板损伤。•有严重的关节内积血时,需在无菌操作将积血抽出,并于压痛较明显处注射1%~2%\n的普鲁卡因麻醉后进行检查,或于麻醉后被动将膝关节置于屈曲外展位,摄取两膝X线像,比较两膝的内侧裂隙,如果损伤侧较宽,即证明有膝内侧副韧带的完全断裂。如果开口角大于10°,比对侧大于5°,常说明前交叉韧带也同时断裂。检查法:侧搬试验•处理:•如果早期已经肯定为完全断裂,即应早期进行手术缝合。副韧带中部或者中部以上的断裂,若医疗条件欠妥或者患者皮肤条件、身体条件不好、或者伤后1周以上,而且肯定断裂的韧带未进入关节间隙,可采用石膏管型或者石膏前后托固定,不必手术。如合并半月板撕裂,也应同时切除;若有前交叉韧带损伤,亦可及时治疗。手术时机最迟不能超过伤后2周。手术后将膝关节屈曲20°,于内收内旋位用石膏管型固定,4~6周后除去。其余处理与韧带部分断裂相同–半月板急性损伤•解剖结构分析:注意提示“矛盾运动”。•对半月板损伤的诊断,主要依据病史及体征。在损伤急性期,虽然可以假想有半月板损伤,但常因急性创伤性滑膜炎,疼痛、肿胀,不能详查确诊。因此,除有典型绞锁存在或者半月板明显脱体除外,多不能确诊。此时,主要应除外其他急性外伤,以免漏诊延误治疗,•损伤原因和机理•征象与诊断疼痛,关节积液,活动响声,关节绞锁检查法:摇摆试验,McMurray征,提拉研磨(Apley)试验•临床处理:–急性期:主要目的为治疗急性创伤性滑膜炎。。–慢性期:陈旧的半月板损伤是不能自行愈合的,但是可以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症状严重,肿痛明显,经常绞锁妨碍训练者应手术,根据情况可全切除,症状不明显不妨碍训练者,应结合运动项目及性质特点处理:•康复训练:–术后2天即可开始股四头肌静力收缩练习,5天后可直腿抬高联系。\n2周后练习屈膝动作,但应减少反复伸屈以免刺激滑膜引起肿胀积液。2周逐渐承重,逐渐去拐承重行走。不宜过早投入训练。一般术后3个月开始部分训练。训练的恢复要有计划按规律进行。原则是由少到多、由简到繁、由轻微到剧烈。先恢复周期性运动,后恢复非周期运动。增加的量以不加重关节的肿痛为标准。部分切除和关节镜下手术,1周就可承重行走,屈曲膝活动也较早。•半月板损伤多是急性创伤或运动中意外事故引起的,做到以下几点有利预防。①训练前做好准备活动,使关节反映灵活,免于损伤;②不要在疲劳状态下训练,这时反应迟钝,易动作不协调而造成损伤;③加强下肢肌肉力量训练,保证关节稳固及灵敏;④防止粗野动作造成意外。–交叉韧带急性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前交叉韧带损伤是比较严重的膝关节损伤,对患者的膝关节供能有很大的影响,较轻的仅影响体育活动,较重的影响日常生活,尤其使运动员无法正常的训练,减少运动寿命。因此,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对运动员来说特别重要。–前交叉韧带平均长度为38mm,宽度为11mm,分前内束和后内束。其纤维走形呈螺旋形,附着于胫骨棘间及股骨外髁的内面。其骨止点扁长。在膝关节伸屈过程中,两束交叉扭转,增加了其稳定膝关节的作用。–前交叉韧带在膝关节过伸或过屈时都紧张,半屈位时稍松弛。其主要功能是防止胫骨向前移位,同时又有防止膝过伸、过屈及防止膝内翻的作用•后交叉韧带损伤–膝关节后交叉韧带是保持膝关节稳定的重要结构之一,断裂后将会引起膝关节后向不稳及旋转不稳,从而影响膝关节功能,并导致一系列后遗病变,损害关节内其他结构,引起膝关节病废。–后交叉韧带下止点起于股骨髁间后窝后部,约在关节面下0.5cm处,然后斜向内上方向走行,止于股骨内髁髁间侧面前内侧部,附着部呈圆弧形,长约2.0cm。分为前束和后束。–后交叉韧带作为膝关节重要的稳定结构,在膝关节活动中起\n着运动轴心的作用。其主要作用为限制胫骨后移,保证膝关节的后向稳定性,同时限制胫骨过伸,并有一定程度的限制小腿内旋、内收、外展的作用。•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病因–膝内翻或外翻扭伤:膝于近伸直位内旋内收时(膝内翻),可损伤前交叉韧带的后外束,膝近90°位外展外旋(外翻)时,可损伤前内束,为部分断裂。如果暴力过大则两束同时断裂,即为全断裂。–膝关节过伸损伤:此机制可单独损伤前交叉韧带。但多数是先撕裂关节囊、后交叉韧带、在撕裂前交叉韧带。足球运动时“踢漏脚”,或膝前被撞引起膝关节突然过伸,是最常见的受伤动作。–膝关节屈曲位支撑(90°左右):大腿前被撞,股骨髁向后错位,都可使前交叉韧带单独受伤。经常见于足球训练或者比赛。–征象:–单纯前交叉韧带断裂都有急性膝损伤史,并可根据受伤动作初加判断。受伤当时运动员常说关节内有撕断感,随即产生疼痛及关节不稳,不能完成正在进行的动作和走动。继而关节出血肿胀,但出血量的多少和肿胀程度却因损伤病例的不同而异,如有韧带撕脱骨折则出血快,疼痛也较严重,而部分断裂则出血较少。因此,关节肿胀与否不能作为判断是否断裂的绝对指标。多数患者,随着关节积血与疼痛的逐渐加重及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将膝固定与屈曲位,拒绝任何搬动或者活动。个别病例断裂的前交叉韧带可嵌入关节隙,出现典型的关节绞锁,不能将膝伸直。–前交叉韧带断裂超过6周属陈旧性损伤。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可无症状,有的也不影响训练。严重的可有关节不稳,疼痛,肿胀及下楼时关节错动,犹如半月板脱位感•检查法:–Lachman试验–前抽屉试验–垂腿抽屉试验•临床处理:–前交叉韧带部分断裂一般仅以石膏固定即可。–前交叉韧带完全断裂:比较伤后2~12周与12~24个月间手术的运动员的治疗效果,均发现早期手术患者术后恢复时间、活动能力、稳定性都好于后者。前交叉韧带断裂超过1周即有退行性变,超过\n2周退行性变明显,且断裂韧带浸泡在关节液内,已有部分被溶化,张力下降,因此多主张早期重建手术。近年来,随着关节镜的开展和应用,关节镜下修复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较切开手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康复效果好的优点。•康复训练:–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非常重要,如果供能锻炼不及时,术后可能发生膝关节粘连伸直强直。目前术后采用活动夹板辅助固定,要求早期膝屈曲练习,1周达到90°,3周达到120°,辅助夹板要求穿戴3个月,半年后恢复体育活动,期间进行相应肌肉力量训练。过去多主张早期进行腘绳肌群的练习,股四头肌的练习应避免,以防过度拉伸韧带,但这种方法会引起诸如膝前疼痛、髌骨关节摩擦音、股四头肌无力和膝关节僵硬等多重并发症。•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病因–过伸伤:膝关节在过伸过程中,后交叉韧带首先受累,常易造成后交叉韧带损伤,如果暴力过大,亦可引起前交叉韧带断裂,同时引起后关节囊损伤。–向后移位损伤:屈膝位时小腿受到由前向后的暴力作用,致使后交叉韧带承受向后的应力,以致损伤。–征象:–后交叉韧带损伤主要表现为膝关节后向不稳及侧方旋转不稳,以及继发膝关节内结构损害引起的症状。膝关节早期不稳在伤后很快出现,是由于膝关节失去韧带向后稳定作用所致。膝关节后期不稳可以在伤后较长时间出现,是由于膝关节周围肌肉韧带的稳定作用失代偿共同所致。–病史:均有膝关节损伤史,伤后出现膝关节向后不稳而影响运动功能。•检查法:–后抽屉试验阳性,后向旋转不稳检查,–重力试验(胫骨下榻征)阳性。合并损伤及膝关节不稳继发的膝关节内结构损害的体征,如肌肉萎缩、软骨损伤、半月板损伤的体征。–其他辅助检查:X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康复训练–\n术后用可调性膝关节支具固定。麻醉期过后即鼓励病人在石膏内惊醒股四头肌收缩练习。第2~3天可扶拐下地。1周后开始0°~60°范围内的功能练习,部分负重。2周全负重渐弃拐,3周屈膝到90°,4周过90°,6周应到120°,8周应到或接近正常。带膝活动支具3个月,逐渐恢复日常活动,散步走路,4个月可行静蹲练习,5个月可上楼梯,9个月可开始小跑,1年后恢复运动训练比赛。•踝关节损伤–踝关节解剖特点–内翻损伤的解剖特点•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原因与损伤的机制–解剖结构的薄弱环节–身体的平衡丧失–伸肌力量与屈肌力量的对比失调–场地、设施、地面的问题•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的征象与诊断–有明确的足踝后受伤史。损伤后腓骨下端、外踝前外方迅速发生肿胀、瘀血和疼痛,伤后2~3天最为明显。–检查可见局部有明显压痛。距腓前韧带损伤,压痛点在外踝前下方;跟腓韧带损伤,压痛点在外踝尖偏后下方约1cm处。同时还可作物理检查,一般在损伤当时尚处于疼痛休克期时操作,或在局麻下实施。–前抽屉试验:用以检查距腓前韧带的完整性。检查者一手固定胫骨远端,另一只手握住足跟部,向前方用力试图使距骨前脱位,有较大前移者为前抽屉试验阳性,提示有距腓前韧带断裂或松弛,有时需以检测作为参考。–距骨倾斜试验:这是检查跟腓韧带与距腓前韧带完整性的试验。握住足跟部内翻距骨,正常人距骨倾斜度部超过5°,与对侧相比有显著差异时,表明距腓前韧带及跟腓韧带完整性遭到破坏,应力位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倾斜角大于对侧10°为阳性)。–损伤的处理:早、中、晚期受伤后立即采用PRICE急救原则处理。以粘膏支持带或者绷带、弹力带固定,减少血肿形成。在12h以后进行。①用拇指按压绝骨穴,持续1min\n,使其得气而感到酸胀;②轻抚摩、轻推法由踝的远端向近端按摩,以达到活血祛瘀的作用;③在肿胀、瘀血部位用连续密集的指切推挤手法,自肿胀瘀血的远端挤向近端,并挤过踝部的小腿十字韧带和小腿横韧带。指切从肿胀的中线开始,经过第一次指切,沿着中线形成一条凹陷的浅沟,把肿胀淤血分割成左右两半。然后再从浅沟两侧逐次指切,切到整个肿胀的边缘为止。④3~4天后,肿胀以消退,则改用在足踝部及小腿做抚摩、揉、揉捏、摇晃等手法,再加指针足三里、解溪、昆仑、太溪等穴。–损伤的康复训练急性期(第一周)扶拐部分负重,并间断地抬高患肢,加强肌肉等长锻炼。若病情改善,2~3周后应进行关节活动度练习、强化肌肉练习,本体感觉训练,及支持带保护功能锻炼。–损伤的预防•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三角韧带(deltoidligament)又称为踝关节内侧韧带(medialcollateralligament,MCL),分为两层,浅层为跟胫韧带;深层分为三束,胫距前韧带、胫舟韧带、胫距后韧带。三角韧带可以防止足跟外翻、距骨异常外翻以及前后错动。前部纤维可以限制踝关节过度跖屈,后部纤维可以限制踝关节的背伸。踝关节的内侧稳定性较外侧高。–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病因病理–踝关节三角韧带较坚强,且外踝较长,胫前肌较强,足不易发生旋前的损伤动作。因此,三角韧带的损伤较少见,但是一旦损伤则较严重。三角韧带参与构成趾长屈肌腱、胫后肌腱以及拇长屈肌腱的腱鞘,距上关节腔与腱鞘相连,三角韧带损伤时,距上关节同时肿胀。–一般情况下,当踝关节遭受严重外翻、外展,或外翻、外旋暴力时,常客发生踝关节的内侧损伤,但单纯的三角韧带撕裂损伤远比内踝骨折的发生率低。–踝关节三角韧带损伤征象–三角韧带损伤后,踝关节内侧可有迅速而明显的肿胀,内踝尖端或者其下方有压痛,同时还可伴有其他结构的损伤体征,如胫腓联合部或腓骨下端有肿胀以及压痛。如果踝关节有脱位或者合并骨折,则会出现局部畸形。足部受到外翻应力时疼痛加重。–损伤后进行X线检查是必要的,以便明确诊断。X\n线片可见踝穴增宽,距骨体与内踝间隙增大,踝关节内侧间隙大于3mm,可能三角韧带断裂;如果内侧间隙大于4mm,可以确定三角韧带断裂。•处理与康复–单纯的三角韧带断裂十分少见,如若发生应以短腿石膏后托将足固定于内翻位4~6周,然后穿矫正鞋4~6个月,利于韧带恢复。往往会伴随有其他的韧带损伤或骨折,应与其他损伤治理一起考虑。–急性腰扭伤由于腰部用力超过腰部软组织(肌肉、筋膜、韧带等)的生理负荷量所造成程度不同的纤维断裂或小关节微动错缝,称为急性腰扭伤。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闪腰”、“岔气”的范畴。急性腰背肌筋膜炎小关节紊乱骶髂关节损伤横突综合征梨状肌拉伤臀上皮神经压迫急性腰椎间盘突出•急性腰背肌筋膜炎–急性腰背筋膜损伤,腰背部在运动中负重大活动多,运动中遭受外伤的机会多,在弯腰屈髋、伸膝的位置提重物,或提物突然起身,腰背肌力不足或力足但无思想准备时常常引起腰背部筋膜的损伤。摔跤运动员在相互推拉过程中,腰部呈现中等程度的过度伸展状态,伴随腰部的扭转,容易导致腰背筋膜的急性损伤。花样滑冰反复的跳跃、扭转、过度伸展和托举动作;排球运动中由于扣球时,躯干过度后伸,或扣球、救球倒地跌扑;网球、乒乓球、高尔夫运动中腰部肌肉的过度使用和快速突然的回旋活动等都容易导致急性腰背筋膜损伤。–原因和原理1.身体负重过大,超过所能承受的范围,可发生腰部肌肉和筋膜的撕裂伤。如举重运动中,当举起杠铃后,若重量过大,运动员腰背部肌力不足,不能保持身体平衡,重心不稳发生扭闪;武术运动的旋风腿,跳起后身体扭转过猛等均能导致腰部急性扭伤。\n1.在训练中,动作(姿势)不正确,也是致伤的常见原因。如举重的提铃动作不正确,即直腿弯腰提杠铃,阻力臂增长,重力全部落在腰骶部,从而容易使肌肉和筋膜发生撕裂伤。–急性腰背肌筋膜炎损伤病因病理1.多由弯腰提重物用力过猛,或突然转身闪挫,致使腰部肌肉强烈收缩,从而引起腰部肌肉和筋膜受到过度牵拉、扭挫、甚至撕裂;多发于腰背筋膜附着点。腰部是上半身重量的支持点,同时要进行复杂的运动,其肌肉在神经的支配下,互相协调,保持平衡,若思想不集中,突然变换体位或运动中阻力(牵拉力)和重力(提拉杠铃等)突然变化时,参与运动的肌肉、筋膜、韧带就不能相互协调,即可造成损伤;往往造成部分筋膜的撕裂,引起渗出、出血;可出现剧痛,腰部活动明显受限。–征象与诊断1.有明显的外伤史,受伤时患者常感到腰背部有一响声或有组织“撕裂”感。2.大多患者脊柱活动过程中,特别是前屈,常在某一角度范围内出现腰痛;或于提肩胛或内收肩胛时背痛;脊柱可发生保护性侧弯。腰背部一侧或两侧剧烈疼痛,不能伸直,转身起坐疼痛加剧,腰背部强直,严重者不能起床,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一侧或两侧骶棘肌处、髂骨棘后部或骶骨后面腰背肌止点等多处压痛;一般腰背部可触到明显的压痛点,可能伴有肌肉痉挛,有的还有放射痛;感觉有痛麻串向臀部或大腿外侧(腰部受害者),或串向颈后或上肢(颈背)。–处理与治疗1.仰卧于垫得较厚的木床上,要下垫一枕头,腰背部先冰敷,后热敷。仰卧在垫得较厚的2.急性期适当休息,缓解后可适当活动。3.手法治疗:急性腰背筋膜损伤,手法治疗有较显著的疗效。4.针灸:背部取阿是穴,腰部可取阿是穴、肾俞、大肠俞、环跳、殷门、委中等。5.注射疗法:疼痛剧烈者,选择痛点,进行局部注射,常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皮质激素类、普鲁卡因、10%的葡萄糖液等。\n1.理疗:热疗及超声波,拔火罐。2.对于病情严重者,如有筋膜粘连可予筋膜剥离或切除;如为筋膜裂隙,有疝环形成,可予以扩大或修补,若有脂肪疝或静脉丛也可一并切除。术中必须注意痛点定位,一般触到痛点后以0.5%的普鲁卡因做小剂量局封,如疼痛消失,则痛点无疑。–伤后康复训练1.初期应该致力于控制疼痛,采取冰敷结合电刺激止痛。注意避免加剧疼痛的动作和姿势,注意经常变换姿势使腰背肌筋膜处于放松状态。在不引起疼痛的情况下,进行一些轻微的活动,以减少粘连,并促进血肿的吸收,在允许情况下保持全面的身体训练,在受伤前几天可适当排除任何形式的身体训练内容。当伤情缓解和不适感减轻到可以忍受时,应立即恢复身体训练。–预防1.为预防腰背筋膜损伤导致的腰背疼痛,运动前做好准备活动,活动时注意力集中,做好必要的思想准备;加强腰背肌肉力量练习,并重视腰腹肌的协调性练习。提拉杠铃等重物时,使用正确姿势,避免过度弯腰,造成重力臂的过大而使背肌处于不利的条件下发力而致伤;另外,要适当使用保护带,加强保护和自我保护,经常进行腰背部按摩和功能锻炼。•急性椎间盘损伤–在某些暴力性致伤因素影响下,纤维环部分或完全破裂,连同髓核向外突出或脱出,压迫或刺激相应部位的脊神经根或脊髓导致腰痛,伴一侧或双侧坐骨神经放射性疼痛的一组临床综合症。又称腰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症。–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运动损伤之一,多见于举重、跨栏、投掷和体操运动员,严重影响体育教学与训练,甚至会影响运动寿命。约60%的病人都有举抬重物或剧烈运动的外伤史。–病因病理1.\n椎间盘随年龄增长,会出现阻止水分较少,失去弹性,椎间隙变窄、周围韧带松弛等一系列退行性改变,这是造成椎间盘纤维环容易破裂的内因。在椎间盘发生退行性变的基础上,当腰椎间盘突然或连续受到不平衡的外力作用时,均可使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导致髓核突出。外伤使椎间盘承受超常生理范围的外力作用,影响椎间盘的渗透力和血运,加速退变的发生。急骤和过大的负荷及扭转可造成髓核脱出,对神经产生压迫,即使没有椎间盘的退变也可立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最常见的原因是在姿势不恰当或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搬动或抬举重物,或长时间弯腰后猛然伸腰等。甚至由于腰部的轻微扭动,如弯腰洗脸、打喷嚏或咳嗽后也可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好发于腰4~5、腰5~骶1,因为这些部位处于腰骶角,正常状态下承受压力较大,因此易出现退变,当有外力作用时又会超负荷的承受其压力,因此较其他部位更易发生损伤。2.突出后多刺激压迫一侧或两侧神经根或马尾,或有粘连充血水肿,神经变性产生坐骨神经痛或马尾神经症状。此外,由于髓核突出,椎间隙变窄,也使相应的小关节及其韧带的正常关系改变,引起小关节炎,这也是产生下腰痛的原因。–征象1.典型的损伤后即出现不同程度的腰痛、腰骶痛、电击样灼烧性疼痛、痉挛样疼痛,并可放射至臀部、大腿、小腿甚至足部,严重者可影响睡眠,被迫体位,活动明显受限。脱出者腰肌痉挛、剧烈疼痛。2.患者出现屈髋屈膝腰侧弯的特有姿势。合并有脊髓与马尾神经受压时,根据受压程度不同临床症状也有差异,严重时大小便失禁,出现脊神经、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受损的相关症状,以及马鞍状麻痹、足背伸功能障碍、走路出现“屈髋屈膝高抬腿”甩足的特有形态。此外,也可出现运动和感觉神经障碍,极少数较重的患者甚至下肢瘫痪。3.卧床休息常能使疼痛减轻,患者常取特殊的卧位姿势以减少疼痛。4.压痛:在病变腰椎间隙棘突间和棘突旁常有压痛点,棘突旁1~1.5cm椎间孔部压痛明显并伴有放射痛,90%患者均为阳性反应。压痛点部位的不同对病变的定位具有特殊价值:\nL5~S1压痛点在L5棘突旁椎间孔部;L4-5受损,压痛点在L4棘突旁椎间孔部;L3-4受损,压痛点在L3棘突旁椎间孔部。腰部有明显的叩击痛。1.直抬腿试验(Lasegue’stest)2.直抬腿加强试验(Braggard’stest)3.屈颈试验(Lindertest)–处理及治疗1.可分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近年来,多数学者倾向于进行综合性的保守治疗,尤其利用中西医结合合并体疗的综合疗法,效果较为满意。除急性损伤而导致明显脱出产生神经压迫,出现患肢麻痹及大小便失禁等严重临床体征需要急诊手术治疗外,一般都应先进行综合性保守治疗,95%以上的患者可以获得痊愈。在保守治疗的不同阶段,配合不同的体疗方法可进一步缩短疗程,降低复发率,效果更为理想。但对“脱出型”损伤运动功能障碍者,应尽早考虑进行手术,术后康复同保守治疗。•急性腰扭伤腰部的过伸或过屈活动,超越了脊柱的功能范围,可导致棘间韧带损伤或棘突骨膜炎。如举重的过度挺腹塌腰;挺身式跳远腾空;跳水时下肢过分后伸;体操的练“桥”;艺术体操的“鹿结环跳”等过伸动作,使棘突之间发生彼此挤压撞击,导致其间的肌肉和韧带损伤。或者如跳远腾空落地时收腹过猛,脊柱过度前屈的动作,均可使棘上韧带或肌肉过度牵扯发生撕裂伤。–征象•可有明显的受伤史,严重受伤时有撕裂感。伤后腰部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和皮下瘀斑。轻者双手叉腰缓行,重者需他人搀扶行走。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部分病人可向腹股沟和股后部放射。•脊柱生理弯曲度改变,可出现侧弯,腰曲减小或消失。腰部活动障碍和肌肉痉挛,筋膜僵硬。•疼痛和动作的关系:腰背肌拉伤,在弯腰和侧屈时疼痛,抗阻伸脊柱运动试验阳性;棘上韧带损伤者,过伸、过屈脊柱都可感疼痛,而侧屈时疼痛不明显。•损伤的局\n部一般有明确的压痛点,肌肉损伤以第三腰椎横突压痛明显;而棘突发炎和棘上韧带损伤则以腰背部中线棘突和棘间隙压痛明显。•伤部按压活动试验:如果伴有筋膜裂口,且裂口较长者,作伤部按压活动试验为阳性。先让患者活动腰部,如某一动作引起疼痛或疼痛加重,记住这一动作。然后检查者用手掌按压伤部,令患者重复前一动作,不出现疼痛为阳性。这是诊断筋膜破裂的较为可靠的方法。•处理–急性疼痛期应卧床休息,腰部垫一薄枕以便放松腰肌。也可与俯卧位相间交替,避免任何使受伤组织再受牵扯,以利修复。轻度扭伤2~3天,较重扭伤需休息1周左右。–按摩。•扶墙下蹲法:按摩后嘱患者面对墙站立,双手伸直上举扶墙,双脚分开同肩宽。术者站于患者身后,双拇指顶住腰眼(第三腰椎与第四腰椎棘突间旁开4寸)穴,嘱患者扶墙蹲下,再起立,如此三蹲三起。•阿是穴采用针刺,得气后留针半小时,有非常满意疗效。此外,外贴活络止痛膏,内服活络止痛药,火罐疗法、理疗及局部封闭均有较好疗效。•伤后训练急性腰扭伤后,一般应卧床休息至疼痛减轻。然后,逐渐开始进行肌肉锻炼。仰卧,踝背伸、直膝举腿(屈髋)内收;仰卧,屈膝“拱桥”(将腰臀部抬起);踝跖屈,腰腿后伸引体向上;仰卧,抱膝压腹和站立位左右旋腰等。受伤两周左右可开始参加非对抗性的一般体育活动,但应当是在无痛情况下进行活动或者活动以后不使疼痛加重。损伤组织通常需要3~4周方能愈合,应该使损伤组织完全愈合后才参加正规训练。•预防•急性肩袖损伤–肩袖损伤系指肩部腱袖、韧带及滑囊等的创伤性炎症–肩袖的解剖结构–原因和原理\n肩袖是肩关节活动中的解剖弱点,转肩时它不仅要保护关节的稳定,同时承担着转肩动力的重任,再加上它与肩峰紧贴,容易受到挤压和摩擦,使肩袖肌腱、韧带和滑膜囊发生微细损伤和劳损。肩部肌力薄弱或准备活动不够,专项练习过于集中,在肩部疲劳时再做高难度的动作,或活动超过正常生理范围,是受伤的常见原因。如体操运动单杠、吊环、高低杠中的转肩动作;运动员投掷标枪和垒球的出手动作;举重抓举时肩的突然背伸;蝶泳时的转肩等都是引起肩袖损伤的典型机制。–征象•肩痛:多有急性损伤或反复、累积性损伤史。老年患者可无明确外伤史。主要症状是肩前方或三角肌外侧疼痛,不少人有撕裂或折断感,急性期疼痛剧烈,慢性期表现为自发性钝痛。肩部活动后疼痛加重。由于将上臂外展过肩会产生剧痛,患者一般将上臂垂于体侧。夜间疼痛加重,不能卧向患侧。•急性期伤处有压痛感。冈上肌受累时,压痛在大结节顶部。冈下肌受累时,压痛在大结节顶部的外侧。裂口影响到肱二头肌肌腱时,结节间沟处有压痛。肩胛下肌腱破裂时压痛在前下方。•肩痛弧试验(subacromialpainfularctest)•封闭试验–处理•急性期将上臂外展30度休息1周,使肩袖肌松弛可以减轻疼痛。针灸、理疗、外敷中药或痛点封闭,均有较好效果。•疑有肌腱完全断裂者,应立时送医院检查确诊,及早进行手术修补。–伤后训练急性期暂停训练。急性期后,逐渐开始做肩关节下垂放松的回环、旋转等活动。症状减轻,基本不痛时可做负重练习。慢性期可肩关节各个方向的活动,但应避免做引起肩痛的动作。专项训练开始时,动作难度要小,局部负担量要调节好,还可改变技术动作的形式,以减轻局部负担量。训练前后可在肩部作按摩,练习后局部即刻进行5~10分钟冰敷,然后热敷。肌腱完全断裂手术后,要休息60周才可活动肩部,三个月后才能进行正规的肩部训练。•急性肘内侧软组织损伤•\n肘内侧副韧带包括前斜束、后斜束和横束。前斜束起自肱骨内上髁,止于尺骨突内侧,分成上下二部,肘部伸展时上部纤维束紧张,肘部屈曲时下部纤维束紧张,前斜束起自肱骨内上髁下端,呈扇状附于尺骨鹰嘴滑车内侧缘,后斜束是较薄的一层纤维。•病因病理•任何暴力引起肘关节过度被动外翻、旋后、过伸,导致肘内侧副韧带被高张应力牵拉;或外力直接作用于肘内侧局部引起韧带局部的挫伤、挤压,部分纤维断裂或完全断裂;或因前臂屈肌、旋前圆肌的突然主动收缩,都可能造成尺侧副韧带或肌肉的损伤。•在运动创伤中,常见于标枪、手榴弹、体操、举重等项目,如当投掷标枪或手榴弹时的动作错误,前臂突然外展,致尺侧副韧带损伤;体操运动员从器械上掉下手掌撑地时,若前臂处于旋后位,肘微屈外翻,可以造成肘尺侧副韧带的部分或完全撕裂。•征象•急性损伤时,肘关节内侧有不同程度的肿胀、疼痛。压痛点多在位于尺骨的半月状切迹或肱尺关节间隙。当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时,局部肿胀明显,压痛敏锐,局部功能严重受限制。少数可因治疗不当,发生肘内侧粘连甚至骨化,导致肘关节僵硬。•慢性损伤,多有肘内侧持续性钝痛,开始活动和重复受伤动作时疼痛加重,休息后疼痛减轻,常有前臂发软、无力或工作能力下降等。•被动肘外翻应力检查:前斜束损伤时,伸直被动外翻位痛;后斜束损伤时,肘屈曲90°被动外翻位痛;若肘内侧副韧带完全断裂,外翻试验肘内侧有明显的开口感,外翻角度约在30°以上。•X线检查:急性期可见软组织肿胀,反复损伤者,日久可见韧带钙化,或有骨质增生,硬化现象。如韧带完全断裂,肘外翻应力X线片,可见肘内侧关节间隙明显加宽,有时可见撕脱的小骨片。•处理治疗•急性期:RICE\n•手法治疗•理疗•损伤性腱鞘炎•发生原因及基本概念: 腱鞘位于手和足部的关节附近、肌肉长腱的周围。由于这些部位活动频繁,损伤机会多,倘若不注意,长期的摩擦、慢性劳损或寒冷等刺激,可使肌腱与腱鞘发生无菌性炎性反应,局部出现渗出、水肿。久之腱鞘机化,鞘壁肥厚,管腔狭窄,肌腱在腱鞘内活动受限而引起临床症状(疼痛和功能障碍)的即为腱鞘炎。–腱鞘的解剖学特点(1)是套在肌腱外面的双层套管样密闭的滑膜管,是保护肌腱的滑液鞘。(2)它分两层包绕着肌腱,两层之间有一空腔即滑液腔,内有腱鞘滑液。内层与肌腱紧密相贴,外层衬于腱纤维鞘里面,共同与骨面愈合,具有固定、保护和润滑肌腱,使其免受摩擦或压迫的作用。 •手指屈肌腱及其腱鞘–病因病理•易发部位桡骨茎突处屈指肌腱处桡侧伸腕肌腱处(腕关节背侧及腕骨上等)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处等。损伤伤腱鞘炎多发生于体操和举重运动员。运动时桡骨茎突处的拇短伸及拇长展肌腱反复受摩擦、牵扯,致使腱鞘水肿、增生、逐渐形成腱鞘炎。手部的损伤性腱鞘炎以屈指肌腱腱鞘炎为多见•掌骨颈及掌指关节的掌侧,有一浅的骨槽。它与手指鞘状韧带构成“骨、纤维管”。屈拇长肌、屈指深浅肌通过此管。•手反复长期用力屈伸,肌腱与腱鞘反复摩擦,或长期拉提硬物、如提拉杠铃,硬物直接压迫刺激,使肌腱腱鞘充血、水肿、增生,影响肌腱活动。若腱鞘纤维化,管腔变窄,即形成狭窄性腱鞘炎。–征象•疼痛:掌指关节或指间关节掌侧疼痛;•压痛:局部有增厚、有小硬结(腱鞘囊肿);•\n肿胀:慢性者会出现关节部无力,久之在患处有凸起的肿物,有的肿物还发硬,称之为腱鞘囊肿。•功能障碍:关节活动受影响。如手指伸屈有“咯噔”声,我们称它为“扳机指”–处理•急性期局部应休息或制动,积极治疗,同时采用局部热敷或中药熏洗,并配合按摩和关节的屈伸活动.取阿是穴作针刺或艾灸。•慢性期痛点局限,用强的松龙鞘内注射。–预防•合理安排训练,防止局部过度负荷,运动前后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和局部放松运动,同时配合运动后按摩和热敷。•慢性闭合性软组织损伤–种类:(1)退行性病变(2)增生性病变(1)肌肉肌腱的损伤(2)韧带损伤(3)软骨损伤(4)滑囊损伤•损伤性滑囊炎–解剖特点–损伤原因及机理–征象及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疲劳性骨膜炎–概念–解剖特点–损伤原因及机理–征象及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胫骨粗隆骨垢损伤\n–概念–解剖特点–损伤原因及机理–征象及诊断–治疗–康复与预防•慢性腰肌劳损慢性腰背肌劳损系指腰部肌肉与韧带经常地、反复地受到牵扯或持续处于紧张状态,使其组织结构产生微细变化,并逐渐积累形成的慢性损伤,或急性腰扭伤后未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而转为慢性者。–原因和原理•常见原因为腰部长期过度负重或长期腰部姿势不良,使腰部肌肉、韧带持久地处于紧张姿态。这种长期积累性劳损,导致肌肉韧带组织缺血、代谢障碍以及组织慢性撕裂。出现炎症反应,以致腰痛持久难愈。•腰部急性扭伤后,局部肌肉、韧带等组织受损,未及时治疗或治疗不当,损伤未能恢复,迁延成为慢性。•腰椎先天性解剖缺陷,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椎弓根裂等,以及后天性损伤,如腰椎压缩性骨折、脱位和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等,都可造成腰部肌肉、韧带的平衡失调,而引起慢性腰肌劳损。–征象•可无明显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或胀痛,弯腰有时较困难,持久弯腰时疼痛加剧,休息后缓解,适当活动或经常变换体位后腰痛也可减轻。坐位或卧位时用小枕垫于腰部能减轻症状,常喜用两手捶腰,以及自我按揉两腰眼处感觉舒服。•腰部外观多无异常,有时可见生理性前曲变浅。单纯性腰肌劳损的压痛点,常位于棘突两旁的竖脊肌处,或髂嵴后部或骶骨后面的竖脊肌附着点处。若伴有棘间、韧带损伤,压痛点则位于棘间、棘突上。腰部活动功能多无障碍,严重者可稍有受限。直腿抬高试验阴性。神经系统检查无异常。–处理–按摩\n–体疗•其他类型损伤–脑震荡•脑震荡是一种轻度原发性脑组织弥散性损伤,是头部受外力作用后,大脑发生一过性的意识和功能障碍,而无显著的脑解剖性和结构性组织损害。–原因和原理头部受直接的暴力打击或撞击,以及由间接暴力传递到脑部所致。如棒、垒球运动员头部被球棒击打或被重而急的球击中;运动中摔倒时头部撞击地面;两个运动员头部相撞;职业性拳击选手被重重地击中头部等。此外,高处摔下臀部着地,其反作用力亦可传递到头部引起脑震荡。其特点是头部损伤后即刻发生短暂的脑功能障碍及逆行性遗忘症。一般认为脑震荡引起意识障碍主要是脑干网状结构受到损害的结果。这种损伤与颅脑受打击时脑室液的冲击、暴力打击瞬间产生的颅内压变化、脑血管运动功能紊乱,以及脑干的机械性牵拉或扭曲等因素有一定关系–征象头部有明显的外伤史,伤后有短暂的意识障碍,可由数秒、数分到半小时。昏迷时四肢肌肉松弛无力,瞳孔散大,皮肤和肌腱等神经反射减弱或消失,脉细缓,呼吸表浅。清醒后伤员对受伤当时情况及受伤经过不能记忆,但对受伤前的事情能清楚地回忆,这种现象称为逆行性遗忘。伤者常伴有头痛、头晕、耳鸣、心悸、失眠等。少数患者有恶心、呕吐、心烦不安、注意力不集中等。以上症状大多于数日后逐渐减轻或消失。–有明确的头部外伤史;–受伤后确有即时短暂的意识恍惚或丧失;–有明显的逆行性遗忘;–受伤后神经系统检查无明显的阳性体征,血压、脉搏和呼吸正常,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和细胞数正常。–处理•首先进行急救。立即让伤员平卧,保持安静,防寒或防暑,不可随意搬动和让伤员坐或站立昏迷不醒者可掐人中穴使之苏醒。•\n由于脑震荡可与颅内血肿或脑挫伤等并存,因此伤员经过急救处理后,应卧床休息,严密观察,以便及时发现其他颅脑病变。•对脑震荡的治疗,一般是对症治疗。如头痛者,用去痛片;恶心、呕吐者给予氯丙嗪;心情烦躁、忧虑失眠者,可服用安定等。也可服用复合维生素B和维生素C,亦可配合针灸、按摩、中药等手段治疗。如发现患者有以下症状之一者,提示可能有严重的颅脑损伤,应立即送医院处理。1.昏迷时间在5分钟以上;2.耳、口、鼻流脑脊液或血液;3.清醒后头痛剧烈,有喷射性呕吐;4.两瞳孔不对称或变形;5.清醒后出现第二次昏迷。6.护送时患者平卧,头侧用衣物等固定,避免摇晃,震动,以免加重病情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