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52 KB
  • 2022-09-27 发布

洋务运动与近代小说理论批评的新变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谈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成因分析[论文关键词]收入差距 农村 制度[论文摘要]当前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呈不断扩大的趋势,而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既有制度上的如国家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也有非制度上的比如人力资本的差异等各方面的影响。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1、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明显8/8\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乡收入差距总体上经历了一个“由缩小到扩大”的变化过程。城乡收入差距在1978年至1984年呈逐步缩小趋势,1978年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984年为,六年间收入差距倍数缩小了,平均每年缩小个百分点。这主要是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农村开始的,特别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使得农村长期以来被抑制的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获得巨大发展。1985年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在城镇的逐步展开,城镇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步扩大。1985城乡收入差距倍数是,1995年扩大至倍,2001年进一步扩大到倍。如果考虑城镇居民的各种补贴、福利以及兼职收入、灰色收入等隐形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会更大。 按国际劳工组织公布的1995年36个国家的资料,绝大多数国家的城乡人均收入比都小于,只有二个国家超过2,中国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城乡之间收入差距如此之大,在世界上很难找到第二个类似的国家(李实,2017)。即使按照货币收入比较,城乡收入差距比中国更大的国家只有南非和津巴布韦两个国家(KnightandSong,1999)。但是,如果把实物性收入和补贴都算入个人收入部分,那么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也许可居世界第一。2、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动的新特点①城乡居民的显性收入差距低于实际收入差距从前面图表我们可以看出,在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时都是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人均纯收入作比较,这样得到的是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并不能客观反映城乡居民收入的实际差距。其原因在于,两者在统计口径、城乡体制以及统计范围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实际是上低估了城乡差距。②城乡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8/8\n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行的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一般来说,低于属于收入过分均等。高于属于差距过大。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城乡之间由政治分层逐步转化为经济分层,基尼系数尤其从90年代以后有逐年拉大之势,2001年达到,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警戒线,进入不安全状态。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存在非自然的因素如果我们把世界各国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下相对应的城乡收入差距的平均水平视为经济发展在一定阶段的必然现象,称之为自然差距程度,那么实际差距与自然差距程度之差就是非自然差距程度。这种不合理的差距,主要是由经济发展中外在的、人为的、偶然的因素造成的。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为自然差距的一倍,即实际收入差距中差不多有一半左右是不合理的。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成因分析1、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8/8\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经历了一个由控制到鼓励,由引导到配套改革的过程。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大致可划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1958年以前属自由迁移期;第二阶段,1958-1978年,为严格控制期;第三阶段,1978年以后为半开放期。严格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把城镇户口和农村户口分开管理,抑制了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愿望,造成了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户籍制度使得城乡劳动力流动大多只是暂时性的转移而不是永久性的。大部分农村劳动力无法实现真正的从农民身份向城镇人口的转变。另外城市对于自发前来经商和务工的“民工潮”,从禁阻到经济性接纳用了10年的时间。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城市失业率的上升,更使得许多城市制定并实施了大量限制农民在城镇就业制度的规定。一旦遇到政治性活动,农民工也总是最先被清理的对象。这就使得那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就业的农民也无法象城市居民一样可以得到一份有保障、收入稳定的工作,提高收入也就更无从谈起了。2、人力资本投入差异8/8\n从农业生产过程看,受到良好的教育的劳动者更易于接受和学会使用新的生产技术,甚至主动去搜寻新的技术或改进生产技术或条件,其劳动生产率比知识水平低者更高。从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看,经济的转型期从某种意义上看就是寻找获得更大收入机会的过程,而且这种机会寻找和利用的过程是不完全竞争的,受教育水平高的劳动者与受教育水平低的劳动者相比就更能够发现并利用这种机会,从而获得较高的收入。众所周知,我国的城乡居民在接受教育方面的机会先天就是不平等的,这就直接决定了城乡居民在人力资本禀赋方面存在巨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最近几年随着城乡发展的不平衡而进一步拉大。目前,全国县级以下(包括县本级)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年,而城市为年:农村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的仅为%,而城市此比重为%;现在在校的大学生中,城镇居民的子女占70%,农村子弟约占30%,这同全国总人口中,农村占70%,城市居民占30%的格局正好相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口,农村只有%,城市则达%;文盲以及小学文化程度人口,在农村高达,而城市只有%。农村教育的这种现状是现代化进程的沉重包袱,严重影响到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进而使科技在农村的普及推广难度增大,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效率不高,最终影响到农民收入的继续增长。3、国家政策的取向8/8\n长期以来我国家实行的都是偏向城市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出于历史的原因,“以工补农”、“以乡养城”是国家工业化原始积累阶段的必要过程,但不可否认,长期来这个做法对农村的发展有着很大的阻碍。一个典型的做法就是国家持续的制度化的从农村汲取资金投向城市工业体系建设。1952—1989年,国家通过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税收,从农村汲取资金7000多亿元(同期国家支农资金约3000亿元),约占农业新创造价值的1/5,超过当时国有工业企业固定资产原值。1990—1998年间,国家通过财政渠道、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和金融渠道,又从农村汲取资金亿元。众所周知,任何一个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金的投入,尤其对周期长,受自然因素影响大但又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农业而言,更是如此。但是国家政策的走向,财政的支持力度都决定了农村的发展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落后与城市。4、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的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以及福利制度向低收入者倾斜不够且城乡不公,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城乡收入分配差距,如何通过社会保障和福利的转移支付缩小城乡分配差距,是现代劳动市场转型新阶段中我国面临的又一个严峻挑战。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而这些制度最终的实惠却没有让乡镇企业职工以及进城务工的农民有多少分享。他们不再经营土地,面临年老或者生病的风险时无所依靠;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面临失业的风险时却无法领取城市居民的保障金;工业、建筑业等行业危险性大,面临工作和患职业病的风险时候也无法享有与城里人一样相应的保障。乡镇企业职工和进城务工农民所面临的己不再是农业社会所常见的风险,传统的土地保障和社会保障形式也已难以提供他们最基本的生活保护,长期以往将会使得城乡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5、城乡产业特性的影响8/8\n在我国单纯的农业仍在农村经济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而城市则是建立在现代工业化的基础之上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相对的“低效率”和“高风险”,使得稀缺生产要素并不青睐于农业而转向收益相对较高的工业,从而导致农村经济一直处于弱势地位。2017年中国GDP结构中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占%、%和%,与1985年相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个百分点,第二、第三产业则分别上升和个百分点。另外,相对与工业而言,农业生产是一个不太适合集体经营的产业,很难获得规模效益。如今随着现代化的建设,家庭分散经营模式越来越显示出其弊端,大大阻碍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再加上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营前景的不确定,农民行为普遍短期化,缺乏连续投资的动力;集体经济组织功能软弱,家庭分散经营势单力薄,很难有效抵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反观其它产业,中国的发展都非常迅速,其从业人员的薪水也大大提高,相比农业而言更有数不尽的优势。二、结语8/8\n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给我国社会稳定带来了一丝不安定的因素。从根本上说这不是由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过高,而实质是农民收入趋缓,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归咎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因此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应该从制度上着手,加大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并完善户籍制度,福利制度等等,同时也要加强软件的建设,尤其是教育的投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农村人才以及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添砖加瓦。参考资料1、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经济财政出版社19992、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3、陈端计:《中国经济转型中的城镇贫困问题研究》[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8/8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