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运动》说课稿 5页

  • 51.50 KB
  • 2022-09-27 发布

《大气运动》说课稿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大气运动》说课稿章丘市第四中学刘素梅各位评委:你们好!我是8号,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大气运动”。我主要从五个部分来说:说教材、说教学方法、说学法指导、说教学程序、说教学特色。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前面已学习了《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知识又是学习下一部分内容的基础,本节有三部分内容,即“热力环流”、“大气水平运动——风”、“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所以,这部分内容在本节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来理解热力环流的知识。②掌握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种作用力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③理解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其移动规律。2.过程与方法①联系气温、气压与气流的关系,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②根据受力与运动的关系认识大气的水平运动和大气环流的形成及气压带、风带的形成。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等问题的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大气运动的兴趣,并使学生能够利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中的实践活动。②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1.教学重点及依据根据新课程标准把“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热力环流”确定为重点,因为它是学习《全球性大气环流》的理论基础。2.教学难点及依据根据现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个力及其作用下风的方向”和“三圈环流的形成”为本节教学难点,因为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而且理解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而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力较弱,为学生理解这部分内容设置了很大的障碍。二、说教学方法\n1、设计理念:根据诱思探究教学论中“把学生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自己通过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动手画图等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模式。对于热力环流及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和大气水平运动的受力分析、三圈环流等抽象的难点知识,则利用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具体、生动、形象的表现出来,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化,静态的事物动态化,并且还能把生活中的地理事象演示出来,寓教于乐。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实现培养学生探索知识、发展能力的目标。“深厚的师生情谊、融洽的师生感情,是引导作用得以充分发挥的先决条件。”因此本节课还要注重体态语言的运用,包含激情的投入,用微笑和鼓励性的语言激励学生大胆的到黑板上画图、讲解,师生共同创建和谐的“教学情谊场”。2、媒体设计:自制多媒体课件。采用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多媒体动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加大课堂容量。三、说学法指导由于本节内容比较抽象,对于学生来说,看不见摸不着,而且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力较弱。但同学们知道物理“热胀冷缩”是大气的一个基本特性,利用此特性很容易知道大气受热膨胀、受冷收缩的规律,生活中也体验过风,因此利用自制的视频资料和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因势利导的开展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学生“五官并用,亲身体验、主动探索、合作交流”,真正构建一节“实效性、主体性、时效性”的高效课堂。四、说教学程序〈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播放视频资料]:“海南岛海边被海风吹倾斜的椰子树”、“肆虐的台风”片段、“风能的利用”片段等。由于空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呼吸、通过风感觉到。使学生觉得本节课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紧接着点明大气的运动就是形成这些天气现象的主要原因,由此引出《大气运动》一节。通过看视频录像并联系身边的现象设置悬念,调动起学生积极思考、追根溯源的学习热情和探究兴趣。〈二〉、观察探究、层层递进(一)、“热力环流”的观察探究[课件演示]:演示多媒体动画“热力环流的形成”,让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用三分钟时间探究讨论以下问题:①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②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等压面发生了什么变化?③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学生认真观察课件,在规定时间内探究讨论,互助学习,由于该问题稍有难度,采用讨论的形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动眼看、动脑思、动口议,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该部分内容学生可能出现的易错点和疑惑点是在热力环流形成过程中气压的高低变化。此时,教师要强调:比较气压高低是在同一水平高度上比较,气压高低是相对而言的,而近地面的气压值总是比高空气压值要高。\n[拓展探究]:虽然热力环流的规律都理解了,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地理现象却不一定知道,借此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地理问题。[课件演示]:“城市热岛”材料,先让学生根据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在笔记本上动手画“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图,然后再观察多媒体动画“城市风”让学生分四个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城市风的形成原因?b.城市风的形成对城市和郊区的大气环境有何影响?c.对城市进行环保,在什么位置植树造林最有效?d.有污染的工业和卫星城应如何布局?由于提出的是开放性问题,而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学生通过观察课件、小组讨论,四个小组之间进行抢答竞赛,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旨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学到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以致用的含义;而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环境、保护环境的思想,符合“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迁移练习]:1.让两位同学上黑板画“海陆风”(白天和夜晚),并讲述形成过程?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画。2.观察多媒体课件“山谷风”学习小组讨论以下问题:a.如果在谷底有大气污染严重的工厂,为什么白天山坡上大气污染会加重?b.为什么说“巴山夜雨涨秋池”?让学生动手画图并阐述其形成过程,符合诱思探究教学中“七动”的能力要求,突出了动手画、动口议,使学生五官并用,全身心地“动”起来,实现合作交流、及时反馈、促进同化,在整个绘图过程中,全体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主体位置,教师只是他们学习的合作伙伴,在巡视的过程中给个别学生以适当指导,对于画得好的同学予以表扬,增强其自信心,进一步激发其学习热情。并且培养了学生关心社会、关心生活的责任感和环保意识,通过对古诗词的分析,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诱思探究教学中情意要素的培养。(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的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学生都能感受到风,有时是和煦的春风,有时是凉爽的夏风,有时是寒冷的冬风,有时是漫天的风沙,但是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学生不好理解,因此先让学生观察课件演示并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①北半球和南半球的高空大气、近地面大气,各受那些力的作用?风向各有什么特点?②从近地面到高空风向与等压线的夹角有何变化?为什么?学生观察课件,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归纳知识的能力。而且符合“体验为红线,思维为主攻”的教学原则。[反馈练习]:在一幅“南半球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上”,通过画风向、比较风速大小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的应用练习,培养学生动手画图的能力,以达到知识的巩固和强化。(三)“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的观察探究[自主探究]:这一部分内容较多且较抽象,因此,我采取先让学生用两分钟的时间阅读自学,然后分组讨论以下问题:①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自转的影响、太阳总直射赤道,地球上的大气会如何运动?②由于地球自转,大气运动会受什么力的影响?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③全球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如何分布?季节移动规律是什么?[课件演示]:多媒体动画“单圈环流”、“三圈环流”、“\n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让每组的三位学生代表上讲台边演示边分析以上问题,本组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说明,教师只是引导学生探究、分析,能让学生自己讲的就让学生自己讲,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绘图练习]:让一位学生上黑板,其他学生在笔记本上标出七个气压带的名称、画出六个风带的风向并标上名称。通过画图练习,以帮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在画图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发现易错点(如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的风向等)要及时纠正,不留知识漏洞。〈三〉、时间安排“创设情境”约1分钟多,“观察探究、层层递进”是本节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主要环节,热力环流部分学生动手画图较多,约用13分钟左右,大气的水平运动约用10分钟左右,三圈环流部分约用15分钟左右。巩固检测5分钟。〈四〉、课堂小结请一同学做小结,教师引导、提示,并用多媒体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演示知识结构即板书设计)。形成原因——地面冷热不均【板书设计】热力环流大气运动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大气的水平运动——风高空:风向平行与等压线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大气环流单圈环流三圈环流形成过程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五、说教学特色:本课是在教师引导下,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地理知识的学习过程,而且学、练结合,实现知识的堂堂清。并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把学习的自由还给了学生,让学生体验到了探究学习的乐趣。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抽象的大气运动的知识恰到好处的解决,教师只是起了点拨、引导的作用。并且教师一直采用激励性的语言表扬学生、肯定学生,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使课堂充满主动、积极、愉快的气氛。\n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