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关于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研究1.刘世芳《关于认识的反复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2.刘桂荣《认识要经过反复的过程——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3.黄欣欣《认识过程的反复和发展》.福建环境,1994年05期4.赵荣组,张惠琴.《论实践检验认识的具体性和反复性——兼评“社会主义失败论”》.晋阳学刊,1992年04期5.同满宏《论创新的本质特征及其社会功能》.东岳论丛,2000年04期6.吴君《试论认识的二重性》.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1期7.杨建毅《认识的辩证过程再析》.甘肃社会科学,2001年01期8.邵步越《认识过程的几个阶梯》.中学政治教学参考,1995年Z2期9.李亚宁《认识过程第一个飞跃的理论意义》.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5年03期10.李淑梅《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现代特征及其对现代西方哲学的影响》.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年06期11.浦永春《从当代认知理论看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三个难点》.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12.郭湛《人的认识的主体性》长春市委党校学报,1999年02期13.郑福来《认识的过程及其意义》理论界,2003年01期14.王维国《认识的本质新论》新视野,2003年05期15.罗恒元,奚从青《试论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阶段性》江西社会科学,1988年06期16.高岸起《论认识论的嬗变》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17.洪向华,吕瑛《走进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18.丛大川《也谈主体认识的无限性与客体的无限性——与郝宁湘同志讨论》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02期19.董武清《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Z1期20.王科铸《读‘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哲学动态,1987年10期21.曹玉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毛泽东思想研究,2003年03期22.李仁德《论列宁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发展》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02期23.孙云《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哲学研究,1982年09期24.张南《论认识关系及其运动》晋阳学刊,1989年05期25.李忠杰《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年01期关于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和无限发展的研究观点摘录一、“认识论”的内容\n认识论是研究人类认识的本质、过程和发展规律的理论,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在认识论上坚持唯物主义路线,并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并创立了能动的反映论,实现了认识论上的伟大革命,为人类认识客观世界和改造客观世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黄欣欣《认识过程的反复和发展》.福建环境,1994年05期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史上,第一次对认识论进行较为系统阐述的当然是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实践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得来的,人们在实践中得到对客观事物的丰富的感性印象,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感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的认识,即认识客观事物的本质。社会实践的继续,使这种感性印象反复了多次,于是认识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产生了概念。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理性阶段。在这个阶段,人们对在感性阶段得到的材料进行加工改造,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形成概念,然后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和推理,发现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郑福来《认识的过程及其意义》理论界,2003年01期对于认识的本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认识论研究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如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等。反映只是认识产生和形成的基础,选择和建构只是认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单纯用反映、选择或建构不足以揭示认识的本质。从马克思现代实践认识论立场来看,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都未能对认识的社会交往前提和知识的公共性维度做出现实的说明。建构论只是对西方建构主义的一种引进,而西方建构主义虽然蕴含有把公共性看作可靠认识的基础的思想,但并未对此做出明确的说明。不过,这仍对我们揭示认识的本质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作为反映论、选择论和建构论的辩证统一的认识本质观就必然要把认识看成为人们对客体能动的公共反映。-----王维国《认识的本质新论》新视野,2003年05期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人的实践和认识发展的历史,也就是人类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发展的历史。人类活动的最基本原则是主体性原则。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完成的革命变革,关键在于提出了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性原则,从而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忽视主体性的缺陷\n,也克服了唯心主义的否认客观基础上的主体性原则。认识论从真理性原则和价值性原则到主体性原则的嬗变是必然的。为此,就要研究主体性原则,并通过研究而确立有利于人们认识和实践的合理的主体性原则。这样,才能维护人类的整体的现实利益。-----高岸起《论认识论的嬗变》教学与研究,2003年04期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思想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部分。同他的整个思想体系一样,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在指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和总结中国革命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一方面,它继承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另一方面,它又是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丰富和发展,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有着自己独到的贡献。-----董武清《毛泽东同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贡献》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Z1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在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不同特点、二者的本质区别和在认识过程中的辩证关系等问题,长期以来在哲学界公开争论不多,其实,在具体理解上却有着种种分歧。梁映东同志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初探》一文(见《哲学研究》1982年第4期,以下简称《初探》),试图对上述问题作出新的探讨。我认为,其本意是要强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联系、依赖和转化,反对那种把二者截然对立起来的简单化的观点。-----孙云《正确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与联系》哲学研究,1982年09期二、“反复性”的内容\n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客观事物的复杂性,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在认识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客观上,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主观上,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过程。-----刘世芳《关于认识的反复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组成部份,是关于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哲学理论。在人类认识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又把辩证法运用于反映论,创立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一、认识的反复性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认识的反复性或再认识的原理告诉我们,客观物质世界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系统是有结构和层次的,各种事物及其运动形式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形成一个整体。-----刘世芳《关于认识的反复性》.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毛泽东同志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一文中说:“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即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够完成。”这段话精辟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即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需要有一个反复实践和反复认识的过程。-----刘桂荣《认识要经过反复的过程——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认识论》.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1期关于主体与客体的研究,我国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个长足的进展.但是,这种研究仍然有必要继续深入,需要从多种不同的层次上进行探讨.许多学者已经指出,主客体之间的基本关系,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因此,分别地对这三种关系进行细致地具体地研究,是引深主客体关系研究的一条途径.本文只围绕认识关系这一方面作一粗浅的试探,以期引出更深入的研究.一研究认识关系及其运动,就必须首先把握“认识关系”这个概念.-----张南《论认识关系及其运动》晋阳学刊,1989年05期三、“无限性”的内容《青海社会科学》1991年第1期,发表了郝宁湘同志的《谈主体无限性与客体无限性的本质差异》(以下简称郝文),对于这两类无限性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很有启发性。这里我想顺着郝文所提供的思路谈一点想法。\n关于人类思维的至上性和无限性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之间的认识和被认识之间的关系,我国现行哲学教材是这样说的:“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能力和可能性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这就是思维的至上性,亦即思维的无限性和绝对性,-----丛大川《也谈主体认识的无限性与客体的无限性——与郝宁湘同志讨论》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02期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它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的,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的。-----中国教育网从19世纪40年代起,马克思和恩格斯就一起投身于工人阶级的解放事业,为建设未来共产主义社会而不懈奋斗。几十年间,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既有过蓬勃发展的高潮时期,也有过遭受挫折的沉寂阶段。就他们个人而言,既享受过一次次胜利的欢乐,也遇到过数不清的艰难曲折。但是,他们不仅一次次经受了考验,而且充分展示了如何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工人运动曲折性的思想方法。学习和挖掘马克思恩格斯在这方面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李忠杰《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主义运动的曲折性》马克思主义与现实,1991年01期(会计学扈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