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2-09-27 发布

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郭宗君刘立安王鲁民,张国平郭云【关键词】动态[摘要]目的观察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76例急性脑卒中病人随机分为动态针刺组、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其中动态针刺组在对照组应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于BrunnstromⅠ期上肢取阴经穴,下肢取阳经穴;Ⅱ期后改用上肢阳经穴为主,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为主进行动态针刺。传统针灸组在对照组所用药物的基础上按传统针灸方法进行治疗。比较3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FuglMeyer评分(FMA)、Barthel指数(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结果治疗末期动态针刺组各指标均明显优于传统针灸组和对照组(F=4.372~20.001,q=3.964~5.407,P<0.01);传统针灸组在MBI、临床疗效和康复效率方面优于对照组(q=3.461~4.092,P<0.05、0.01)。结论动态针刺治疗是肢体康复的有效方法。[关键词]脑出血;脑梗死;针刺穴位;治疗结果[ABSTRACT]ObjectiveToobservethetreatmentoute\nofdynamicacupunctureonthemotorfunctionofpatientseessentialmedication,lydividedintothreegroups.Inthedynamicacupuncture(DA)group,theacupointsofYinmeridiansoftheupperlimbsandYangmeridiansofthelobs.InPhaseⅡ,thepointsofYangmeridiansoftheupperlimbs,BI,clinicaleffectandefficiency(q=3.461-4.092,P<0.05,0.01).ConclusionDynamicacupunctureisaneffectivetherapyforrecoveryoflimbfunction.[KEYR证实。76例脑卒中病人按随机原则分为动态针刺组(28例)、传统针灸组(23例)和对照组(25例)。1.2入选条件颈内动脉系统脑梗死和脑出血首次发病者(个别为第二次发病,但首次发病后无明显后遗症残留)。排除含下列情况的病人: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采用过溶栓治疗,脑出血手术后,年龄>80岁,痴呆,严重感染,并发严重肝、心、肾疾病。1.3治疗方法所有针刺治疗的病人在急性卒中发病生命体征稳定48h后开始进行治疗。对照组仅静脉或口服应用基础药物,主要有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酐、丹\n1期郭宗君,刘立安,王鲁民,等动态针刺穴位对急性脑卒中病人运动功能的影响33参、维脑路通等。动态针刺组除与对照组应用相同的药物外,在Brunnstrom的Ⅰ期上肢取阴经穴为主,下肢取阳经穴为主。Ⅱ期后,改用以上肢取阳经穴为主治疗,下肢以委中、足三里穴为主。所有病例使用点刺,每天针刺1次,强刺激,患肢出现抽动或放电样强感觉为刺激到神经干,不留针。2周为1疗程,休息2d后进行下一个疗程,共治疗2疗程。传统针灸组取百会、肩隅、曲池、合谷、外关、环跳、足三里、阳陵泉、解溪、昆仑穴等。每天针灸1次。每次留针20min。基础药物的应用同对照组。1.4观察指标[1]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FI):采用中国脑卒中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②运动功能:采用间式FuglMeyer评分(FMA)。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指数(MBI)。④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初期分数减去末期分数除以初期分数的百分数即为疗效。⑤康复效率:MBI末期评分减去初期评分除以住院天数即为效率。1.5统计处理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显著性检验采用方差分析。表1各组治疗后NFI、FMA、MBI评分、康复效率及临床疗效比较(略)\n3讨论中枢型瘫痪恢复过程明显异于周围性瘫痪。其运动控制功能发生了“质”的变化,“休克期”\n过后,首先是低位中枢对运动的控制力恢复,之后高位中枢对运动的控制和调节才逐渐恢复,因而在恢复的全过程中表现的是一个原始的、异常的运动形式出现、发展和逐渐减弱的过程。其次表现为肌力异常,姿势反射的出现,正常反射的消失以及痉挛、僵硬和病理反射的出现等。针对这些特点,中枢型瘫痪一般不宜采用肌力增强训练,而宜采用促通技术。盲目进行肌力增强训练,只能强化原始、异常的运动形式,妨碍高级、正常的运动形式的恢复,将病人的康复引入歧途[1,5]。针对上述运动系统障碍变化的机制,本研究对脑卒中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早期动态进行针刺治疗,以改善偏瘫肢体的肌力和肌张力。本组治疗结果显示,动态针刺治疗具有显著临床疗效。根据穴位分布路径与人体神经解剖及运动生理的特点,四肢阴经穴多分布在屈肌,阳经穴多分布在伸肌,而上肢的主动肌以屈肌为主,拮抗肌以伸肌为主;下肢的主动肌以伸肌为主,拮抗肌以屈肌为主。卒中偏瘫恢复是上肢屈肌、下肢伸肌先恢复,即主动肌先恢复。在选穴方面应重视休克期与痉挛期的不同。偏瘫早期的主要矛盾为肌张力减退或丧失,治疗应以易化方法促进肌张力产生和增强,此时利用针刺来刺激主动肌,实际上也是一种外周感觉的输入,使γ运动神经元兴奋,易化脊髓低位中枢,反射性诱发肌张力产生和增强,同时兴奋α运动神经元,促进运动产生。通过针刺兴奋周围神经,将刺激反馈到中枢,促进中枢与周围神经的联系,有效缩短休克期。本组在BrunnstromⅠ期上肢取阴经穴为主、下肢阳经穴为主进行治疗,除具有通经活络、疏肝理气、通调水道、和中降逆、调节血压和心律、散寒除湿、调和气血、扶正祛邪、镇痉止痛、补虚弱等作用外,也刺激了上肢屈肌的神经反射通路,起到提高肌张力和增加肌力的作用。在此之后,当主动肌肌张力恢复并增强进入BrunnstromⅡ期后,即转为兴奋拮抗肌,通过对人体内在环境的影响,加强中枢的双向调控作用,抑制主动肌过高的肌张力,并注意协调及平衡主动肌与拮抗肌之肌张力,促进共同运动向分离运动转化,抑制及控制痉挛模式,建立正常运动模式[6]。同时,针刺这些穴位具有主治下肢萎痹、掴筋挛急、髋关节活动不利等作用。并且,通过控制感觉输入,可以抑制或促进运动输出,而肢体活动可使相应皮质脑血流量增加。有研究证明,对前肢神经重复电刺激可引起成年大鼠运动皮质的可塑性改变[7],说明动态针刺治疗有益于运动系统康复,可作为脑卒中康复的方法之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