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3.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发展调研报告[内容提要]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国内现时仍在广泛开设的重要学科。但在学科发展上却面临种种困难。例如,缺少稳定的基本体系、缺少跨学科的分工合作、存在学风问题、研究队伍后继乏人等。我们应针对以上问题,调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的思路,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关键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 学科发展 现状 在面临国家“十一五”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交接时,如何总结“十一五”、迎接“十二五”,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应当注意的一项工作。 一、现时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重要意义 \n 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判断和态度,是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世界社会主义前途的大问题。作为一个担当着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复兴历史使命的大党。中国共产党人应当有远见、有卓识地看待这一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历来不做在世界上谋求霸权的事,改革开放以来更在国际关系、党际关系上遵守平等、互利、相互尊重的原则,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对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关注和研究,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以说是一项百年大业、千秋大计,是一项党的思想建设的重大工程,也是一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点工程,是一笔可以留传久远的文化积累和思想财富,是中国对于世界文化建设的贡献。这对于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提高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认识,都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一面镜子,可以为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对于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抵御外部西化分化的侵袭产生预警与思想防范。应当明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承担着完整、准确掌握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任务,是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吸取经验,防止党的路线“左”\n、右倾的基本工作。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下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必然要求。它既是尊重马克思主义在以往那个时代的理论创新,又是继承无产阶级先辈的光辉业绩,开辟新的实践道路,在人类解放途中创造社会主义发展新经验的伟大事业。现在。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引经据典地怀疑我们在改革开放中的新举措、新思路,或者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分离开来,否认世界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运动的存在和未来,也是现实中存在的一种思想偏向,说明加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研究对于廓清理论和实践中是非的重要性。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面对着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新情况。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要正视和证实这些变化,并从这些变化中找到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生机和活力,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与当代社会主义发展的现实结合起来,充分认识我们对前人的突破和这种突破的客观性,充分认识共产主义原理在引导新时代的理论创新中的内在作用,由此而懂得坚持马克思主义决不是拘守原来的结论和方法。所以,对于当今时代产生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意义,将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是一项长期工程,是一项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工作,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和战略具有直接干预作用的软科学项目,是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因此,要把协调和组织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方面的研究当作执政兴国的一项先导工作来对待,当作领导和决策的依据,纳入党和政府的规划。\n 二、“十一五”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概述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就一直是国内的强势学科,其研究成果到20世纪80年代都是十分丰厚的。但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国际国内出于对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和前景不明朗的考虑,高等院校一时纷纷缩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课程的开设,前期已经成型的研究成果也多被封存起来。不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领域的研究并未中断。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至今一直在开展学术活动,其会刊《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由中共中央编译局世界社会主义研究所与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主办)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成为国内政治类著名刊物。在国务院学位办公室制订的学科分类目录中(1999年),“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被确定为二级学科。2002年,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为主干,成立了“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协调小组”,力图组织国内相关研究机构和人员共同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进行跟踪研究。定期出版研究报告和内刊。2003年,国内三所高校被评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国家级重点学科(2005年增至五所)。\n 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举世瞩目,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重新走向活跃。2004年,中共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确定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工程”的第三批重点教材。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的专家组成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重点教材编写组成立,受到国内理论界的热情支持和积极推动,编写工作进展顺利。 “十一五”期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世界上产生良好的评价,世界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运动在恢复和发展中更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从实践到理论出现了复苏景象。中国学术界对此应当有所觉察、预作应对,并在“十二五”期间予以规划。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国际金融危机袭来、全球一片恐慌之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世人的发现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国内理论和实际工也都真切地感到,中国道路所具有的魅力不仅在国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产生出强大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或“中国道路”走向国际化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当代延伸的新亮点。以此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的突破口,是学科本身复兴和发展的需要,对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进一步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国际化,都有着重要意义。 三、“十一五”\n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热点问题 近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在以下问题上形成研究热点,其主要观点是对现有研究的推进。 (一)对社会主义在20世纪的理论与实践进行总结性研究 在已经过去的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取得了辉煌的胜利,也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总结社会主义的历史与经验、展望社会主义走向新世纪的前景,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关注的一项重大课题。“十一五”期间继续进行这一选题的研究是完全必要的,也出版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论著,虽然不容易在基本论点上取得一致意见(如苏东剧变发生的原因),但涉及面明显加大,这也是研究深入的反映,并表明在这一主题上的研究将持续下去。(二)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研究\n 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全方位、多视角、前瞻性地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发展趋势,对于科学地把握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辩证互动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可以看出,当代资本主义经过一系列自我调整和变革后,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社会结构和阶级关系上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充分认识这些变化,才能真正了解今天的资本主义,才能据此作出对当代世界格局的判断。应当注意到,经济全球化和新科技革命的事实表明,资本主义尚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但资本主义新变化并没有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仍然是历史的必然规律。 (三)关于民主社会主义的研究\n 近年来,民主社会主义(或社会民主主义)和以西方左翼学者为代表的各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潮及流派,仍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分清科学社会主义与民主社会主义的区别是这方面研究成果的主旨。主要作品数量多、质量高,都从理论讨论中的疑难出发,着重于消除现实中对于民主社会主义实践的误读,虽不能说是在这一问题上的定论,但对于从思想史上认清是非是有利的。讨论中进一步明确,民主社会主义是一种与科学社会主义相区别的社会实践和思想体系,两者在指导思想、追求目标、社会力量、选择道路和方法、党的性质和作用等方面都有着原则性区别。作为执政党的社会民主党人的实践,则是从属于资本主义而不是从属于社会主义的;社会民主党人在社会建设和社会治理上有成功的地方,但其经验并不具有普遍性,更不适用于发展中国家。从当代世界发展的趋势上考察,可以看到,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不是民主社会主义,未来社会主义的主导力量不是民主社会主义。当然,意识形态的对手并不一定成为政治上的敌人,两者可以在坚持各自主张下和平竞争,甚至可以超越意识形态的分歧在国家关系、政党关系上开展交流和合作。 (四)对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制关系的研究\n 从世界历史的宽广眼光来解读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是近年来本学科研究中涉及最多的问题,但其内容较为分散。综合起来说,主要在于阐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将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存共处,必须在分歧、合作、竞争中把握好二者的关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取代者,也是资本主义的继承者,并不是简单地此消彼长。在全球化时代,更要善于学习和借鉴资本主义的成功经验,充分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利用全球化提供的一切可能条件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而创造超过资本主义文明的能力。当前社会主义既面临新的挑战,又面临难得的机遇。21世纪社会主义的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主义能否吸取历史经验教训,清醒认识时代特征,抓住机遇,制定正确的路线政策,通过改革开放走出一条新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经过国际金融危机考验的中国道路,将使社会主义展现出光明前途。这对于深刻理解21世纪的社会主义有着学术创新意义。 (五)关于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现状及走向 对当前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判断,学术界呈现不同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经在苏联解体之后不复存在;或认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只是资本主义早期的历史现象,是对工业化带来的社会巨变的一种反应,工业化国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后,共产主义运动就没有了。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不仅存在,而且仍然处在高涨中,强调作为社会运动的国际共产主义在不断走向更加广阔的道路,与其他所有关于人类解放的运动交结在一起,推动世界的前进而不是后退。一般说来,金融危机不会使资本主义很快灭亡,反而可能使其通过调适延长生命;共产主义运动的对策不是搞世界革命,而是因势利导,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的影响,在和平发展中渐进地达到世界的改造。同时应当看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是多种多样的,在本国特色中包含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规律和趋势,形成社会主义发展的新特点。在不长的时间里,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相比能否取得明显优势还需要观察,但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复兴却是可以期待的。 \n 四、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既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推进,也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学科而起步很早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由于“十一五”期间处在恢复中,学科本身存在的问题在其发展中需要正视。 1、作为一个成熟的学科,缺少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基本理论体系 近年来,处在恢复中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还没有把学科本身的建设提上日程,关于学科体系中的基本问题还没有在国内学界取得共识,教学与研究的宗旨存在着偏重时政化的倾向,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混在一起,对理论上的疑难往往缺乏深入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精神。学科本身内容老化、研究方法和手段落后,也成为困扰学科发展的旧疾。若干传统的原则性结论与当代世界的发展和国家现行政策脱节。所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发展亟待解决如何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推进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任务。 \n 2、研究工作缺少跨群体化和跨单位、跨学科的分工合作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与现实的研究处于分散的、缺乏组织的状况,未形成较为集中的力量,未拿出具有长远价值的、值到称道的作品。党和国家的实际工作部门与高校教学研究单位等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不能形成科学的组织性和协调性,研究工作低水平重复、循环引用、难以持续,由此也导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中因为缺乏充分的材料而匆忙成书成论的现象。近年来关于世界共产党人的活动和国外马克思主义动态的研究中的若干解释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与对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运动了解得不够深入、研究本身缺少群体化和合作性是分不开的;对于苏东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及其执政的共产党所进行的改革、革新尝试和社会主义建设进行跟踪研究比较弱,对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进步运动,与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同时给予应有关注,做得不够,原因也大抵如此。 3、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中存在盲目“翻案”的学风问题\n 在当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中存在一种不求甚解、哗众取宠的偏向,有些人只根据少许材料,就打算一举改变以前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结论,动不动就冒出一篇“翻案”、“重评”类文章,吸引眼球。近年关于恩格斯晚年思想的研究,关于伯恩斯坦主义、考茨基等人思想的研究都存在这样的现象。不是说这些问题不可以重新提出讨论,而是说对于这些经过长时间研究过的问题要以严肃的态度、求实的精神作出推进性的再研究,也可以是颠覆性的,但应当建立在事实和论据充分的基础上,而不是凭着惊世的标题和唬人的架式来说话。4、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理论研究队伍青黄不接,后继乏人 随着一批老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专家相继退休,年轻学者进入本学科比较少,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可能出现无人可选、无书可查的情况。同时,现有从事这方面研究的队伍也存在着思想不稳、功底不厚、耐心不够、急功近利等流行病。因此,建立稳定的队伍问题不可小视。 概言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的目前状况与当前繁荣哲学社会科学、提升文化软实力的任务是不相称的。 五、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中需要凸显的重点问题 \n 相对来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工作量之大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能知难而退。从近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领域研究的理论和实践需要出发,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可以提出以下研究课题和重点项目: (1)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预见的科学方法(并总结马克思关于未来共产主义的预见的思想过程和基本线索)。 (2)恩格斯晚年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坚持和贡献(回答关于恩格斯晚年开始向改良主义转变的论调)。 (3)关于伯恩斯坦主义(包含考茨基)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历史分歧与时代批判(廓清关于修正主义的历史事实与概念的当代解释)。 (4)俄国十月革命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发展的启示和前导(俄国十月革命对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推进作用),列宁及斯大林领导的苏联对于世界历史的影响和积极意义(在关于若干史实上评判其是非功过)。 (5)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主流与主要力量(明确以马克思主义为旗帜的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作用与其探索的未来意义,兼评把民主社会主义看作社会主义的成功模式。对民主社会主义的实质和发展前途进行再探讨)。 (6)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运动的主体和各种反对资本主义的社会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其中包括,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国左翼力量开始实行的理论与实践的新变革,当前各国工人政党大多向“人民党”\n转变的趋向,党在阶级性上的转变与社会阶级的演变是否存在表里关系)。 (7)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背景、倾向、影响(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拉美左翼或中左政党执政的国家上升到九个。包括尼加拉瓜、古巴、乌拉圭、玻利维亚、智利、厄瓜多尔、阿根廷、委内瑞拉、巴西,如何看待拉美国家左翼力量的崛起与查韦斯的“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 (8)马克思在当代的重提与回归(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世界重新发现马克思)。 (9)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形象与国际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之间的关系,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与国际化探讨(如何看待国外对于中国道路的评价,是否可以提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化问题,即从世界的发展来看中国道路的成功、从社会主义的复兴来看中国经验的意义)。 (10)在探讨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中,推动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理论创新。从社会主义产生以来的世界历史发展的比较中,看共产主义者在国际社会共同应对世界性问题中的立场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对于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和一致性。 六、对“十二五”\n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发展的建议 共产主义运动史是一门政治学科,也是一门史学学科。是一门开启智慧、明辨真伪的未来学,应当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放到一定位置。从上述问题出发,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调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的思路: 1、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作为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组织攻关性、集团性研究,将相应经费投入到专项选题中。这些专项课题,应当将历史的与现实的、理论的和实践的、现状的和未来的研究结合起来,解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研究中存在重大争议的问题。课题下达的方式可以直接确定到研究群体和研究单位。可以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的研究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其他社会科学基金研究项目结合起来,作为本学科建设的近期目标,使之与学科发展相适应,特别是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相适应。\n 2、重视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思想遗产的整理发掘工作;关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的学术前沿,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研究、解决现实中的重大问题,把学术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结合起来。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围绕中国改革开放事业的继续深入,结合中国实际,挖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理论精髓,为党和国家领导层的科学决策服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服务。 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长期目标出发,对大型课题应有计划、有组织地列入五年规划。如组织编写和修订出版多卷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社会主义大词典和百科全书,及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重大史实的研究作出权威性解释的著作等。 对涉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系列重大事件、重大问题,应当组织有力度的研究。如关于苏东剧变,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对社会主义的影响,关于全球化下的世界工人运动现状和后果,关于当今时代的特征和社会主义发展趋势,关于科学发展观在当代世界和中国的意义等问题,都应当列为理论研究的大课题,组织一批理论工建立学术研究平台,展开一定范围内的学术讨论,表明中国学者的看法和意见。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和政治性问题的研究,必须摆在经常的项目上,不间断地进行下去。 3、进一步拓宽研究领域,形成符合历史本来面貌的综合性研究。\n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应当注意多学科间的相互学习和合作。要将世界社会主义与国际政治、经济、科技发展的客观背景联系起来,与世界发展的时代条件联系起来,从中探索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特点和根本动力;要对当前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状况、各国共产党的活动状况、各个左翼政党和派别的发展状况采取相关联的考察,将当代世界社会主义与不同社会主义流派以及新社会运动的发展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进一步研究世界历史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态势;也可以从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文化背景出发,对各种社会思潮进行对比性、综合性研究。同时也要把史学研究的方法与理论研究的方法结合起来。 4、把共产主义运动的研究与资本主义发展的长过程贯通起来。\n 工人运动是从资本主义的成长中发展起来的,共产主义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物不可能脱离资本主义的发展而独立存在,同时,资本主义的发展程度也决定着共产主义运动的方向和任务。因此,关于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不应当离开同时代资本主义的现状和特点,而要把社会主义一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与资本主义发展史研究结合起来。与当代国际关系史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国别史结合起来,明确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客观趋势和共产主义运动策略的针对性。加强历史的整体性研究,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掌握共产主义运动发生、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利于回答如何适应两制共存与竞争条件下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 随着近年来一批新材料的解密和发现,也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精确性提供了可能。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加强对国际共运史学科的建设,在国际共运史研究中一些难以回避的问题上(如关于反对机会主义、修正主义的斗争及其意义)作出自己的判断。 5、建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建设和研究基地(以中共中央编译局为基础),集中人才和集中优势,形成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的国家队,以承担这方面研究的重大课题。研究基地要善于组织和担任攻关项目。制订指导性研究计划,在较大范围内组织相关专家和学者共同完成拟定项目。研究基地还应当增强对外交流和对外联系、向外辐射的功能,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和学者建立更多合作关系。同时,组织全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力量,集中优势和经费,形成一支学有专长的高层次的研究队伍,采取出精品、出权威性成果的思路,有规划地拟订和实施本学科建设研究工程,并注意将研究成果普及化、群众化。 6、注意奖励“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n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奖励长期从事本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的老中青学者。同时,也要注意克服当前理论界惯常的急功近利、不求甚解、好作空论的风气。培养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不遗余力地倡导马克思主义学风文风。建立有效、科学的评估机制,鼓励出优秀作品,抵制粗制滥造、缺少新意的劣作和下品,反对学术抄袭和剽窃以及由“官本位”衍生出的学界怪现象。 7、开展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构建新体系的讨论,建立面向新世纪的、科学的、相对稳定的学科理论体系和逻辑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面临着如何使传统理论适应客观现实的要求,也就是说,要解决当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基本任务、研究对象、研究范畴、基本观点、研究方法等问题,在学科体系上尽可能取得共识。 总之,近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工作正在受到重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科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界应当为面向新时代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自己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