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析香山地区早期留学运动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摘要]在中国历史上,广东香山地区虽然不能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文化名城相比,但它由于地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较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香山人得以较早地开眼向洋看世界,率先走出国门去异域求知,并逐渐兴起了影响中国后来发展的留学运动,涌现出了孙中山、容闽、唐绍仪和唐国安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以及诸多杰出人士;而且这种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爱国诉求相结合,与晚清的革命呼声棚结介,从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爱国特点,并为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关键词]香山地区;留学运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 在中国五千年辉煌的历史进程中,出现了诸如西安、洛阳、北京、南京、苏州、成都、杭州等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广州、上海、天津、青岛、大连等近代才出现的商业大都市,而包括今天广东珠海在内的香山地区似乎不足与这些丰都大邑相比。其实,近代香山地区的留学运动对中国革命和现代化之影响,远远超过一般的城市,实在不可低估。这里是近代留学运动的发祥地,中国近代“留学教育之父”容闳就出生成长在这里;中国近代最早的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有三分之一从这里走出,从而开始了中国历史上持续至今的留学运动!中国近代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更是与香山有着不解之缘,他从这里启程海外,开始了先学习、后革命的辉煌一生:是他团结了一批以留学生为代表的先进知识分子,为救国救民,组织同盟会,发动辛亥革命,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研究香山地区的早期留学运动与中国革命和现代化的关系,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香山地区是中国近代留学运动的发祥地 香山上承珠江之口,下临南海之滨,与澳门陆地相连,与香港隔海相望。自16世纪中期葡萄牙人租占原属香山县的澳门以后,香山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孔道逐渐洞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造就了它比中国的其他地方更早地具有中西文化交流的资源;耳闻目睹的影响和异域文化的诱惑,促使香山人为了谋生,也为了发展,慢慢地开始接受西方文化,在波澜壮阔、新潮迭起的近代社会,逐渐发展为自费与公费相结合的留学运动。\n 1.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诞生于香山 凡是研究中国留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人出国学习,古已有之。但是,作为~种运动,则是自容闳开始。因此,容闳已经成为留学的代名词,被公认为是中国的“留学教育之父”。 1828年11月17日,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奠基人容闳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南屏乡(今珠海市香洲区南屏镇)。这里虽然荒僻,但距离开埠后的澳门只有四英里。特殊的地理条件和生存环境,为容闳的成长、成才提供了与众不同的背景条件。 由于家贫,容闳幼时并未能进私塾以科举为正途。其父是一位朴实厚道的农民,清贫的家境使他产生这样的想法:让长子进私塾,走仕途之路升官发财;让容闳进洋人学校,将来跟洋人办事,发家致富。所以,1835年,容闳7岁时就被送到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夫人办的免费的“西塾”学习。这个“西塾”是美国传教土布朗博士主持的玛礼逊学堂的预备学堂。后来“西塾”因故停办,容闳失学在家。1840年,父亲逝世后家境更加萧条,容闳干起了提篮小卖的活计。不久,因为他能辨别英文字母,又被雇到澳门的一个印刷所折叠纸张,“月获工资四元五角”。4个月后,即1841年,他就被召回玛礼逊学堂。 这种最初的环境,使得容闳不但具有西学的启蒙知识,了解西方的一些风情,也在心理上有走出国门的准备。于是,在1847年1月4日,他与另两位同学黄胜、黄宽跟随布朗博士由黄埔登船,踏上了前往美利坚合众国的不平凡旅程。4月12日他们到了美国,随后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学校。这是当时美国最好的一所大学预备学校。在这里,容闳对英国文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还钻研一些哲学、心理学和自然科学著作,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在他头脑中开始生根。二年后,香港教会资助的时间已到期,容闳坚持报考著名的耶鲁大学,但又拒绝了孟松学校为优秀的贫困生设立的资助,因为这种资助的条件是毕业以后必须当传教士。为此,他说:予虽贫,自由所固有,他日竞学,无论何业,将择其最有益于中国者为之。纵政府不录用,不必遂大有为,要亦不难造一新时势,以竞吾素志……传道固佳,未必即为造福中国独一无二之事业。 幸运的是,为容闳坚定的求学精神所感动,佐治亚州萨凡纳城的妇女协会答应拨一部分钱予以资助;考进耶鲁以后,容闳又通过打工,解决了学习的费用问题。\n 1854年,容闳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成为中国第一个在美国毕业的大学生。其时,黄胜早已因病回国,黄宽接受资助条件去英国留学。因此,容闳是第一个在美国毕业的中国留学生,但其地位和意义,又绝不仅仅限于他第一个在国外接受了完全的教育,更在于他在美国读书期间表现出的志节。对此,曾执教于美国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哈佛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勒法吉在其所著《中国幼童留美史》中这样评价拓荒者容闳:他站在中国历史的转折点上,从他开始,有无数的中国青年,或先受教于中国教会学校,而后进入英美大学,饱受欧风美雨的教育,返国以后,竭力使“西方人的观点”,在自己同胞中传布。而容闳正是这样最具典型的第一位中国留学生。 所谓“在自己同胞中传布”的“西方人的观点”,也就是下面容闳所言: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予后来之事业,盖皆以此为标准,专心致志以为之。 回国后的容闳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这种理想,而是千方百计设法践行。他曾道:“溯自一八五四年予毕业之时,以至一八七二年中国有第一批留学生之派遣,则此志愿之成熟时也。”在这18年中,他多有艰难和彷徨:曾亲自人太平天国寻找机会,希望破灭后又投身生意场,人世谋生,直至经李善兰推荐方受到曾国藩的垂青,派其到美国购机器并满载而归。曾氏赏识容闳办理洋务的实绩,容闳的“教育计划”也一步步获得曾国藩的支持。最终在1870年,容闳借曾国藩、李鸿章、丁日昌会办“天津教案”之机,提出“教育计划”,再由曾、李会奏同治皇帝,不久即获得批准。其后,容闳又经过艰苦的选拔,终于在1872年夏,使中国第一批官派留学生30人得以东渡太平洋赴美国学习。此后三年,又陆续有三批各30名幼童被派出。 这次留美运动的规模虽然并不大,但是它开启了近代中国官派留学的先河。此后,在这条直接接触西方、学习西方以谋求国家富强之路上,一批批青少年从祖国的各个角落,走向世界各地,形成了一浪高过一浪的留学大潮,然后又像容闳那样回到祖国,服务祖国。而容闳设计的一整套系统的留学方略,包括选拔兼习中西文幼童的派遣之法;将学生分散安排在美国家庭使其深入接触西方社会、以完成初等教育的生活、学习方式;建立专门的留学管理机构、派遣专门人员管理留学生以及筹措留学经费的方式等,都为此后历次官派留学和自费留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容闳无疑是近代中国留学大潮的开路先锋! 需要指出的是,19世纪香山地区的留学运动,并不仅仅指容闳倡导并促成派出的4批官派留美学生,也包括这一时期香山地区自费留学的孙中山等。作为香山人,孙中山不仅也是香山地区这一时期留学运动中的一个杰出代表,更是一个推动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大的革命家。在本文的后面,我们将重点论述。\n 2.中国早期官派留美学生大部分来自广东,其中香山籍又将近一半 如同论述中国的留学运动不能不谈论容闳一样,同样也不能不论述留美幼童,即由容闳倡导并促成派出的4批官派留美学生。在论述他们时我们要强调以下两点: 第一,他们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 在此之前,虽然容闳、黄胜、黄宽3个人已于1847年留学美国,更有1645年远赴意大利罗马学习宗教的郑玛诺等人,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不是中国政府官派出国,而是宗教影响下的个人行为。他们无论是出国、学习的专业,还是回国,其一切行为与中国政府没有任何关系,而且回国后没有产生什么社会影响。但是,这4批留美幼童与他们截然不同,从选派、经费、管理到回国任职,自始至终,他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中国政府计划、安排的结果。例如,在清政府批准派遣幼童留学美国的奏折后,1871年,在上海成立了一所留美预备学校;容闳具体负责办理招生事宜,也是奉命而为。后来幼童们提前撤回,也是清政府正式下令的结果。由于这4批留美幼童是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因此,在中国的留学历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虽然由于清朝保守派的扼杀,幼童们中途被提前撤回,但他们回国后能够奉公守职,从事政府和外交的有32人,从事海军和船舰工作的有16人,矿产地质的8人,电报电话业务的18人,铁路事业16人,商业7人,医务的5人,教育4人等,在很多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二,他们大部分来自广东,其中香山籍又将近一半。 与现在人们争相出国留学的心理大相径庭,1870年的中国人并不愿意远走天涯,特别在中国的北方更是这样。1871年夏天,因为在北方所招第一批学生未满定额,容闳又来到香港,在英政府所办的学校里挑选对中西文都稍有根柢的聪颖少年,以凑足首批30名的定额。容闳之所以要亲赴香港挑选学生,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尚缺少报纸等现代宣传手段,北方人中多不知政府有这样的教育计划,同时能够兼习中英文的学生也只有在南方通商口岸附近的教会学校中才会出现。所以预备学校招考时,应考者多为广东人,而广东人中香山籍的又占了多数。据统计,前后4批120名留美幼童中,广东籍84人,占总数的70%,香山籍40人,约占广东全省的近一半,而其中又有23人是珠海籍。由此不难看出香山地区的留学生在中国早期留美运动中的地位。 下面是40位香山籍留美幼童归国后的主要经历表4:\n 从上表可以看出,除去极个别英年早逝和居家无所作为者外,大多数香山籍留美幼童成为各种现代职业的先驱者。他们在美国所受的专业训练,使他们与传统体制下培植的官吏、职员迥然不同。虽然旧的官僚集团对这批“西方化”了的“假洋鬼子”投以不屑和怀疑的眼光,但时间和实践证明,他们是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的第一批卓越的现代人才,中国也需要这些具备新知的幼童。故在多年以后,他们又被赋予多种重任:有的成为电报局和铁路的工程师,有的成为教育家,有的成为企业家、银行家,有的成为政府的高级官员,有的成为重要的外交官,有的成为军界的重要将领,有的甚至成为国务总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们勇敢地站在抵抗外来侵略的第一线,有的甚至成为为国捐躯的烈士。 二、香山地区早期的留学运动影响了 近代中国的社会发展 在政治衰败、经济萧条、内忧外患的晚清,从广东尤其是香山地区兴起的留学运动,不仅是中国早期留学教育运动的先声,而且这种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爱国救亡的时代诉求相结合,与晚清的革命呼声相结合,最早、最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特点:振兴中华,留学救国!香山人率先走出国门去异域求知,归国后虽备遭挫折和磨难,但最终得以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发挥了他们的“新知”和专业特长,成为中华民族走向20世纪的时代先驱,为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革命运动,作出了显著贡献。今撷取三位影响较突出者,以折射他们对于近代社会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1.自费留学的孙中山先生,创建同盟会,推翻封建帝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关于孙中山先生,大家非常了解,在此,我们不拟赘述他的活动,但是,对他一生比较有影响的早年环境、留学生活等还必须稍加评述。 孙中山先生是香山县翠亨村人。这里距香山县治石歧29公里,离澳门37公里;东南方隔水与香港遥遥相对。县属金星港是当时中外交通的一个枢纽。孙中山幼年便从大人那里听到洋人稀奇古怪的事情,开始感受外边的精彩世界。他7岁入私塾,接受7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1879年,随母亲搭载运送移民的轮船前往檀香山学习。起初,长兄孙德彰让孙中山到他的米店帮忙,但孙中山有志于学,于是进入英国人所设之意奥兰尼书院(IolaniSch001)就读。三年后毕业时,孙中山在几百名学生中脱颖而出,获得夏威夷国王亲自颁发的英文文法优胜奖。随后,进入檀香山最高学府美国人办的奥阿厚学院(Oahu\nCollege)深造,1883年18岁时离开檀香山回国。当时的檀香山虽然是个形式上独立的国家,但是,英美的文化早已遍地生根。就是在这里,孙中山“始见轮舟之奇,沧海之阔,自是有慕西学之心,穷天地之想”,从而对他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885年,有感于清廷在中法战争愚昧腐败丧权辱国的行为,孙中山萌发了“倾覆清廷、创建民国”的伟大理想,并决定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于是,1886年孙中山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的南华医学校学医,次年转学香港西医书院。在学医期间,孙中山读了法国米涅的《法国革命史》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等大量进步书籍。1892年毕业后,先后在澳门和广州开设西医房,同时致力于挽救民族危亡的政治活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檀香山四年的留学生涯,使孙中山系统地接受了西方资产阶级文化的熏陶,而这与他回国后目睹腐败的现实形成了强烈的对照,从而产生了救国革命的理想,并开始了一系列的活动。特别是在1905年远赴欧洲,与湖北的留欧学生一起交流、讨论组建革命团体,奏响了中国同盟会在欧洲成立的序曲。此后,在以黄兴为首的留日学生的支持、协助下,于1905年8月在东京组成了以留学生为主体的中国同盟会。从此,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经过5年的浴血奋战,最终推翻封建帝制,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以留学生群体为代表的一个全新的中国知识分子群体,也由此登上20世纪中国历史的大舞台。 2.第三批留美幼童唐绍仪,推动了南北议和,促使清帝退位,为缔造和维护民国共和体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四批留美幼童中,第三批的唐绍仪官至国务总理,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贡献颇多,特别是在清末民初的社会变革中,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捍卫中国的主权,维护共和体制,作出了特殊的贡献。 1862年,唐绍仪出生于香山县唐家镇唐家村。其父唐巨川是茶叶出口商,其叔唐廷枢曾为怡和洋行买办。1874年11月,唐绍仪作为清政府第三批幼童官费留学美国,由中学升人哥伦比亚大学文科。1881年回国后,逐渐显示了其非同一般的干才,并为袁世凯所赏识。此后不断为国家建功立业,可称道的事情很多,今择三件事以简要说明。 其一,以清朝全权大臣身份与英国代表交涉西藏问题,展示了晚清时期留学生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外交才干,据理力争,迫使英国承认我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n 1903年12月,英国利用日本、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时机,大举派兵侵略西藏,次年8月,拉萨沦陷,英国迫使西藏地方政府私自签定《拉萨条约》,妄图把西藏从中国分割出去。为此,清政府派唐绍仪为全权议约大臣,赴印度与英国代表谈判。作为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外交官,唐绍仪知道主权与宗主权的区别及利害关系,坚持民族立场,一再提醒清朝外务部不可承认对西藏只有宗主权,必须坚持主权,并利用英国换届选举,内部争斗的矛盾,运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力主推翻英国与西藏地方政府签订的所谓《拉萨条约》。1906年4月,中英签订《续订印藏条约》,虽然英国取得了从印度架设电线通往西藏已开商埠的特权,但也不得不承认中国对西藏的领土主权,从而挫败了英国妄图将西藏从中国领土中分割出去的阴谋。 其二,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工作,显示了新一代留学生出身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国家观念,开始致力于收回中国海关的控制权。 从1859年开始,中国的海关就被外国人把持,其中英国人赫德从1863年到1908年一直垄断总税务司之职务,长达45年。在他控制下的总税务司,名义上是中国的,实际上则成了列强控制中国税务、掠夺中国经济的总据点。对此种状况,中国人大多不满。唐绍仪从美国回国之初还是李鸿章幕僚时,就认为赫德为中国“规划关政,显多轩轾,积不能平,遂上书披沥其事”,并致函赫德:“当我主关政时,必有以正也。”1906年,清政府成立税务处,统一管理所有海关及中外职员。督办税务大臣为户部尚书铁良兼任,实际上并不管事,而由唐绍仪以税务处会办大臣之职主持全国税务工作。上任伊始,他即宣称:“此次奉命办理海关税务,实为收回税权之一大关键,且海关为中国海关,聘用洋员自应归中国节制。今虽时事艰难,无所措手,亦当力任其难。”在税务部署成立之时,唐绍议即电召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及各关税务司到京城听训。过去垄断中国海关税务司职位数十年的赫德,一贯以太上皇自居,居然蔑视唐绍仪的权威,幻想以一般初识时递名片的形式见唐。而久历清朝官场、通晓外交常识的唐绍仪拒不接见,第二天仍然不见。因为按照清朝官制、规则,下属初拜上司,必须用帖子,否则就是违规。最后,赫德不得不收敛其威风,手持帖子求见。而唐绍仪又故意不开中门,而让赫德从侧门晋见,再次挫其威风。从此,赫德只得乖乖地在这位新任的税务处会办大臣的统辖下办事。近代中国收回海关控制权的艰难工作也由此起步。 其三,积极推动南北议和,促使清帝退位,功居民国首任国务总理,又为共和体制而弃总理职位如敝履,表现了留学生出身的政治家法制民主的意识,影响巨大。 唐绍仪少年时期即“在美国留学,素爱共和思想”\n,早已接受西方现代民主共和思想的熏陶。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在万般无奈之际,起用袁世凯为总理大臣。唐绍仪则被袁聘为北方的全权代表,赴上海与南方民军总代表、也是留学生出身的伍廷芳谈判议和。而在议和前两天,他就剪去了辫子,以示与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决裂。在和谈中,他力劝袁世凯迎合南方之意将谈判地点设于上海,并以“清廷不足保全,而共和应当推动”为自己参加议和的指导思想,多次发电报给袁世凯和清廷以施压,费尽心机促进共和。由于他与伍廷芳等的共同努力,南北方终于达成了确立共和体制、优待清室、推举袁世凯为大总统等协议。后来他虽然被撤销了议和代表资格,但仍然留在上海,“益加努力地进行清帝逊位运动”。 受革命思潮的影响,民初,唐绍仪的思想立场更向民主共和方面转变,并由黄兴、蔡元培介绍,孙中…监誓,加入了同盟会。当酝酿新政府总理人选时,他众望所归,成为中华民国第一任内阁总理。其初,他抱有极大的政治抱负,挑选宋教仁、蔡元培、陈其美等同盟会骨干成员入阁,使同盟会会员在内阁中占据多数。而且他勤于公务,注重办事效率,使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呈现一派新气象。但袁世凯习性大权独揽,对唐绍仪推行责任内阁制,事事都恪遵约法,非常不满,在用人、财政、遵守《临时约法》规定的总理副署权等问题上,两人的裂痕日益加深。特别是王芝祥“督直事件”最终导致了唐绍仪与袁世凯分道扬镳。1912年6月初,直隶省议会选举王芝祥(才加入同盟会)为直隶都督,袁世凯不仅不予承认,还抛开总理副署权,自行任命。唐绍仪见《临时约法》已遭破坏,彻底悟出袁之种种行为,乃存心欺骗民党,于是在6月15日愤而辞职。此时,距他任总理还不足3个月。作为清廷的代表而推动共和,不恋总理之重位而执意与老上司决裂辞职,充分地说明了现代西方的民主、自由、法制观念对唐绍仪的深刻影响,前者之功当然不朽,后者之影响也广大深远。 3.第二批留美幼童唐国安,首任清华学校校长,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留美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唐国安是香山县唐家湾鸡山村人,1873年作为第二批留美幼童到达美国,就读于新不列颠中学,6年后考入耶鲁大学法律系。1881年清政府下令撤回全部留美学生,唐国安等被迫中断学业归国。 回国后,唐国安以毕生的经历投身于中国的现代新闻、外交和教育事业,作出了多方面的建树。尤其是他晚年主持游美学务处和清华学校的工作,践行了当年留学之父容闳“教育救国”的思想,为清华学校的早期发展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来清华学校发展成一流大学奠定了基础。\n 自1904年起,中国驻美公使梁诚和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就退还庚款问题进行了多年谈判。此时已在外务部供职的唐国安得以预谋筹划此事。1908年中美达成正式协议,从1909年起,每年用退款选派100名学生赴美学习,从第五年起减为每年不少于50名,至1940年结束。根据这一协议,外务部和学部共同组建游美学务处,全面负责留学生的选派。唐国安被选为会办,实际负责学务处的日常工作。从1909年到1911年的三年间,游美学务处在北京共组织了三次考试,从各省选拔优秀学生。唐国安作为主考官之一,在确立科目、拟题、亲自带领学生赴美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三批留学生归国后多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出现了一大批中国现代科学技术的奠基者和文化学术大师。其中就有后来蜚声中外的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倡导者胡适、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北京大学校长蒋梦麟、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语言学家赵元任和生物学家钱崇澍等。 1911年4月,清华学堂正式成立,唐国安受聘为副监督。民国建立后,他虽与内阁总理唐绍仪兼有同乡、同族、同学之谊,但他甘愿留在清华,独自主持校务。1912年5月,唐国安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监督,在他的领导下,学校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首先,经外务部批准,撤销游美学务处,从此清华的校务统一由学堂掌管,避免了过多的行政干预,对清华学堂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唐国安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他认真总结办学经验,修订办学章程,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学校档次。 其次,确保学校经费能够专款专用。发展中的清华需要稳定、大量的经费支撑,但草创时期的清华因国内外的种种原因,不时出现经费被挪用等危机。为此,他于1913年7月15日在病榻上致信外务部,强调此款和清华的关系,说明不能被挪借他用,更不应将此项退款列为国家常规收入而随意挪用,从而为清华以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保证。若不是他及时提出并据理力争,在当时政局多变的险恶形势下,一旦失去庚款的支持,清华的发展就要受到很大的影响。 第三,为学校的长远发展,唐国安抓住有利时机,扩充清华校园,使清华学校从原有的450亩扩大到1200亩,奠定了今日清华的基础。遗憾的是,1913年,唐国安因患心脏病而去世。为了缅怀唐国安的功绩,清华学校曾为他铸造了一块纪念碑,挂在工字厅入门的东壁上。\n 遗憾的是,唐国安的业绩至今还鲜为人知,即使是当今的清华学子,了解其生平者恐怕也寥寥无几。其实,作为庚款生的主要选拔者和清华学校的主要创始人,唐国安不仅推动了清末民初中国留美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中国教育的现代化,更为中国培养了一批时代精英。他的丰功伟绩应该为更多的国人所知晓所景仰。这里限于篇幅,暂不多述。 综上所述,在中国历史上,香山地区虽然不能与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相比,但它由于地处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前沿,较早地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香山人得以较早地开眼向洋看世界,率先走出国门去异域求知,并逐渐兴起了影响中国后来发展的留学运动;而且这种运动与近代中国的爱国诉求相结合,与晚清的革命呼声相结合,从而极其鲜明地体现了近代中国留学运动的爱国特点,并涌现出了孙中山、容闳、唐绍仪和唐国安等一大批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以及诸多方面的杰出人士,为推动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化转型,作出了特殊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