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现代运动训练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思辩2.3 运动训练系统的开放性与“负熵控制” 系统的开放性原理,指的是系统具有不断地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性质和功能,系统向环境开放是系统得以向上发展的前提,也是系统得以稳定存在的条件。运动训练系统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按照“耗散结构”理论,如果要使系统的自组织演化成为可能,必须具有两个前提:其一是系统的开放;其二是系统远离平衡态。封闭的系统,必定走向无序的热混沌状态,除了退化以外,绝无产生自组织演化的可能性。 体能类项目中,中长跑在运动训练中所考虑的能量供应问题,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可能的范围内,运动员进行大量的消耗,在运动员消耗的能级水平上(能及并非单指强度水平,它指在运动训练的实时状态下,运动员所能动员的最大能量水平与实际摄入并能够直接或间接引起运动员最大能量水平改变的物质及其它手段能量效应和的相对值)运动员产生自组织并产生相应的运动成绩。从耗散结构理论我们知道,生命系统是开放系统,它不仅能与外界交换能量而且也能交换物质,只要生命还未终止,那么生命系统就不会达到平衡状态,平衡就意味着死亡,因此生物就必须通过不断地摄取他们周围的有效能量来防止平衡状态的到来。也就是说,机体必须依靠能量来维持一种平衡状态,即所谓的“稳定状态”,因此,对于生命系统内部来说,重要的是自由能量的流通而不是熵,在特定的情况下,每一个体所能获取的自由能量是有限的,个体自身的能量最大负载能力又是依环境与个体的相互作用而发生变化的,倘能提高个体所能获取的自由能量,就可以改变机体的所谓“稳定状态水平。”这就是说常规状态下的极限训练可以使运动员达到其能量流通的最大程度,这个最大程度是限制于其所处环境的最大负载能力,当环境最大负载能力改变时,此环境中的个体的极限状态也将随之发生变化,这时他所引入的自由能量(负熵值)就可以是常规能量的增量,即增量Ds=常量+1。这个原理对于中长跑训练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运动员产生负熵的情况,也是一个动态过程。能量来源于物质,物质代谢提供负熵产生的基础,运动强度又影响\n负熵产生的程度,运动强度的调控直接影响运动员机体远离平衡态的程度,这是造成运动员竞技水平进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物质代谢的调控则限定机体远离平衡态的范围,物质代谢与训练强度的协调必须在能量级的基础上才能统一起来。使用营养补剂之所以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训练强度及运动成绩,原理就在于通过对物质代谢的调整,可以升高运动员机体的能级水平,进而提高负熵值,在更高的能级层次水平产生有序结构。而物质代谢与能量两者通过运动员合适的内外环境信息训练控制而得到统一。 物质、能量、信息三者是密切相关的,一定的物质总是对应着一定的能量。而能量强度的变化则可以导致新的序参数的生成,它是与运动模式梯级密切相关的。如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调控与强度调控,均是有一定的开放度的。假若能级水平不变,只变化强度即盲目地增加运动员的负荷—负熵,那么很可能导致运动员的伤害。即由于能量不足而导致自身损耗的发生,从而代偿负熵的不足,同时,由于系统总熵提高。能耗超过机体能量水平而产生能量差额,为了补偿这个差额,机体只能依靠自身下调能级来进行自组织,从而使机体只能在低能量级水平产生系统有序度,不能提高运动成绩。同样的原理,假若能级水平发生变化,而运动强度没有变化,也不能造成高水平的强度能量极限环,同样不能造成运动成绩的提高。在这一点上,合适的强度阈(指训练强度与运动员实时最大负载能力的匹配值)与能量级的协同作用是提高运动成绩的根本因素,而这种协同是通过信息的控制而实现的。在这里系统通过目的导向下的自组织,使能量、信息、物质代谢三者协同而构成系统新的宏观有序度,并且这种宏观有序度具有梯级性的特点,是一种单向发展的适应与进化的双重机制。2.4 运动训练系统的目的性与序参数 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论》中说:“目标的预见决定系统的行为”。这就意味着当一个系统的目标或目的设定以后,系统本身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坚持表现出趋向于预先确定状态的特性。对于运动员来说,主动的目的性与目标的设定,是规范其训练行为,即序参量水平的唯一确定性要素。但这里我们要强调的是,在目标或目的确定以后,系统行为的发展仍然是具有阶段及规律\n性的特点的,而这一点正是由于系统的开放性本身所决定的,系统的目的性只是表现出了系统发展的确定性方向。对应于运动员来说,主动的目标设定,是使其系统变化产生适应性系统行为的过程导向要素。当然,训练目的或训练目标的设定,并不是一般意义上我们所理解的,由教练员告诉运动员或由教练员给运动员作出规定,而是必须通过教练员的主导由运动员自身进行设定。即这个目标的设定,只能是由系统自身作为系统目的而作出规定。这种主动的目标导向,是将来系统过程发展自组织建构程度及范围的规定及其自组织涨落力的根本性来源,即其根本性的系统目的调制来源。我国著名教练员周明给乐静宜设定系统目标的情况就是一个典型例子。由于主动目标或目的的设定,必须成为运动员自己主观上的迫切要求,所以,在设立目标时,也必须寻找或营造一个特殊的情境。“在1993年全运会上,乐静宜以1/100s的优势赢了庄泳,在新闻发布会上,两人抱头痛哭,乐静宜觉得一直受到庄泳的提携和帮助,在大赛上赢了庄泳感到于心不忍。在此特殊的情境之下,周明教练抓住这次机会,私下里找到乐静宜,首先对她予以肯定,然后告诉她,庄泳尚有未完成的心愿——破世界记录,乐静宜应该把感激庄泳的心劲,转化为破世界记录的动力,应当敢于为国承担重任,从而不仅深深地打动了乐静宜,也为乐静宜设定了破世界记录当前的系统目标。”从那儿以后,从巴塞罗那到亚特兰大,乐静宜不仅完成了庄泳的心愿,也实现了自己的系统目标与目的。所以,根据具体情况,营造运动员设定系统目标的特殊情境,是实现系统目标或目的的必要条件。事实上,只有在这种条件之下,围绕系统目标或目的的自组织过程才可能发生,系统的目的性作用效果才可能表现出来,当然,在系统目的调制下,也存在着系统目标设定的等级递阶问题,“志当存高远”与“脚踏实地”应当是统一的,目标导向与实现的阶梯化进程,是一个依系统状态变化的客观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正确的运动信念系统的建立非常重要,尤其应当引起注意的是“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它与具体的训练控制一样,在系统目标实现的等级递阶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3 运动训练新概念模型 根据以上对运动训练特性及基础的系统科学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或经典的运动训练的概念已经不能完全反映运动训练的本质所在。我们必须在新的认识基础上,重新修正我们对运动训练的认识。笔者依据系统科学思想。推衍出了一个新的运动训练概念模型(见图2)。 根据这个模型,我们把运动训练定义如下:“运动训练是在竞赛目标导向下运动主体(运动员)对运动负荷的连续自组织过程。”其依据的方法论基础是运动训练的系统特性及其相应的自然与社会科学基础,相比于传统的运动训练概念,新的概念具有如下特点:图2 现代运动训练概念模型3.1 通过系统科学方法确定运动员是运动训练过程的唯一主体,双主体或教练员为主体是缺乏对运动训练本质了解的模糊认识。3.2 特别强调竞赛目标对运动训练的导向与调制作用,特别强调运动训练的过程及所有相关\n因素从始至终都必须与竞赛目标相协调。并且这个过程只承认那些使运动员产生对运动训练目标的同化与顺应即符合竞赛目标的行动,排斥任何反动于竞赛目标的行动。只有运动训练过程与竞赛目标相协调时,运动员的竞技能力才能有确定的结果。3.3 特别强调了运动训练时间单向性与连续性的特点,指出了它的这种连续过程对于机体自组织的必要性。并且着重指出:运动训练中非智力因素与负熵的控制是一个决定运动员竞技水平的关键因素。3.4 随着运动训练过程的发展,教练员的作用是逐渐减弱的,虽然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着巨大的项目特点上的差异。3.5 除了各种传统因素之外,人格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也是一个贯穿运动训练始终的问题,并且自训练伊始,教练员就必须重视运动员此方面的培养和训练,这是最终形成“竞技稳定结构”的前提条件。我国许多具有世界排名资格的运动员在奥运会上的失误,就与运动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信念系统”建立的不牢固,“非智力因素”训练不足,从而没有形成“竞技稳定结构”有关。同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是必要因素。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会使运动训练过程受到很大影响。实际上,目前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出现的一些问题,如“经济问题”,就是这种情况的突出反映。4 主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