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00 KB
  • 2022-09-27 发布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运动处方教学方式对中学生体质影响的研究学生体质是我国实现民族振兴和国家富强的基础条件,其健康的身心状态是其智能资本转化的前提条件。对中学生实施以健康促进为先导的体质干预策略,不仅是体质研究中实践领域的有益尝试,也是践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运动参与”目标的重要举措。对中学生进行科学、系统的体育教育,能够使他们成为改变现状的力量,影响家庭乃至社会的健康状况。我国自1979年以来开展了5次综合性、大规模的学生体质调研,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但与国外同类研究相比,系统调查研究多,而综合实践干预少。本研究依据我国经典的体质概念[1],结合当前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研究平台,采用运动处方的教育形式进行了系统的学生体质干预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实验研究法本研究于2003年2月28日至2003年7月30日开展实验。采用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石家庄市师大附中、第40中学、第9中学3所中学初二、高二年级1453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平均年龄为(15.73±3.42)岁。1.1.1 主要运动处方及教学方法 教育干预前,研究者在多次征求教育理论专家及中学高级体育教师意见的基础上,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结合实验地的经济、文化背景、学校教学情况、实验课教师的特长及学生的兴趣,选取体操(含健美操)、武术、球类(篮排球为主,结合各种小球的选修)为主体课程资源,结合素质练习和各种体育游戏,设计Ⅰ型健身(身体素质)系列运动处方和Ⅱ型健身(运动技能及健康教育)系列运动处方,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1.1.2 实施方略 根据美国健康教育学家凯尔曼的“服从、同化、内化”的态度转变三阶段理论,将体育课教学与课外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相结合,在体育课上学习新知(技),发展能力;在俱乐部中巩固技能,提高素质。使两个学段的体育活动相衔接,学生的知识和技能逐步内化,兴趣逐渐养成。在实际操作中,按照不同处方的教育目的以及知识、技能的难易程度,将不同内容的体育课程资源按比例分配到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n(1)实验前,对学生进行综合体质测试。采用身体素质测评法,对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爆发力等4项素质进行测试,并按体质标准分和学生性别,将试验班学生分成6组,即男/女体质优组、男/女体质中等组和男/女体质弱组,每组10~12人。由学生选出组长并进行同伴教育。教师按不同性别学生的体质状况安排每一锻炼单元练习的强度和密度。(2)实验中,各实验班按每周2次课、2次俱乐部活动、每月1~2次讲座的进度进行教学,并安排因地制宜的实践活动。对照组学生与本年级其他班学生一样,仍按照原体育教学计划上课。(3)教学内容考虑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学生的特点和兴趣,因材施教。在教育干预过程中,把课程分为3个阶段,每阶段6~8周;其中穿插理论和知识介绍的室内课6次,开展全校性健康讲座6次。理论课教案全部制成Po     B良好  326  48.08 162  28.32 * 315  46.46 154  26.92 *       C及格  232  34.22 305  53.32   246  36.28 314  54.90      D不及格  58  8.55  64  11.19   65  9.59  67  11.71       A优秀  56  8.26  28  4.90   49  7.23  26  4.551000/800m  B良好  360  53.10 135  23.60 * 356  52.51 135  23.60 *       C及格  190  28.02 310  54.20   200  29.50 311  54.37      D不及格  72  10.62 100  17.48   74  10.91 101  17.66       A优秀  147  21.68  95  16.61   140  20.65  91  15.91立定     B良好  308  45.43 192  33.57 * 303  44.69 184  32.17 *跳远     C及格  177  26.11 241  42.13   186  27.43 254  44.41      D不及格  4  6.78  43  7.52   48  7.08  44  7.69       A优秀  247  36.43  93  16.26   241  35.55  85  14.86引体向上/  B良好  232  34.22 156  27.27 * 221  32.60 154  26.92 **仰卧起坐   C及格  156  23.01 214  37.41   171  25.22 224  39.16      D不及格  44  6.49 108  18.88   44  6.49  108  18.88\n       A优秀  127  18.73  64  11.19   120  17.70  59  10.31合计     B良好  306  45.13 161  28.15 * 299  44.10 156  27.27 *(平均)   C及格  189  27.88 267  46.68   202  29.79 276  48.25      D不及格  55  8.11  79  13.81   57  8.41  81  14.16(注:*:P<0.05;**:P<0.01)干预后的锻炼感觉测试表明(见表3),试验组学生在精神振作感和积极参与感两个维度的比较中较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同时安静感均值下降而疲劳感上升,但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学生积极的锻炼感觉表明学生参与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心理状态,也是运动习惯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表3 干预后、回测时中学生体育锻炼感觉变化比较         后测(M±SD)      回测(M±SD)维度                P             P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   对照组精神振作感 8.36±2.80 5.34±2.67 * 7.81±3.09 5.32±2.64 *安静感   5.40±2.47 5.47±2.47 ▲ 4.71±2.32 4.60±2.57 ▲疲劳感   5.75±2.84 5.14±2.94 ▲ 5.35±3.02 4.91±2.75 ▲积极参与感 7.88±3.53 6.60±2.71 * 7.72±3.50 5.94±2.59 *(注:*:P<0.05;*P:<0.05)2.1.2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健康知识、信念、行为的影响 表4表明,实验组学生干预后知识得分增长最为显著。与前测得分相比,干预后知识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37.15%提高到84.19%;信念的知晓率由干预前的57.98%提高到92.03%;健康行为的参与率由干预前的35.97%提高到88.17%。表4 干预后中学生KAP问卷知晓率比较     测试内容         实验组(M±SD)          对照组(M±SD)                           知晓率%               知晓率% 率检验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男     女         \n男      女        健康观   5.59±1.36 5.50±1.45 92.33  2.11±.65  2.25±1.24  36.33   **   生理         7.40±1.43 7.74±1.72 84.11  2.83±.36  2.91±1.72  31.89   **知识 身体素质       5.49±1.57 5.80±1.88 80.71  2.42±1.34  2.28±1.34  33.57   **   奥运         4.82±1.68 4.74±1.90 95.60  1.98±1.59  1.77±1.58  37.60   **   一般运动常识     4.68±1.55 4.86±1.14 95.40  3.24±1.07  3.06±1.27  63.00   *   体育与学习      5.52±0.50 5.89±0.21 83.00  4.65±1.38  5.50±0.62  82.50   *信念 体育锻炼误区     7.65±1.87 7.73±1.33 82.89  6.58±1.39  6.72±1.37  84.22   *   体育与心理健康    1302±1.94 13.23±2.36 87.47  6.57±2.23  6.43±2.47  42.53  ***   锻炼态度与兴趣    8.52±1.78 8.82±2.02 96.33  5.86±2.18  5.99±2.12  64.56   **   运动频度       6.02±1.74 5.92±1.93 85.29  5.85±1.99  5.30±2.17  79.43   *行为 运动处方       6.02±1.43 6.79±1.01 91.43  2.97±1.00  2.64±1.04  39.86   **   运动参与       13.02±1.85 13.09±2.35 87.00  4.68±2.41  4.90±2.42  31.87   **K  知识总分       27.98±4.36 28.68±4.75 84.19  12.58±7.00 12.27±7.14  38.84  ***A  信念总分       35.02±4.36 36.76±4.01 92.03  24.66±7.18 24.74±6.57  60.85  ***P  行为总分       26.02±4.35 25.12±4.05 88.17  13.50±5.40 12.83±5.63  45.31   **KAP 总分         89.02±.736 90.52±8.52 89.77  50.74±19.58 49.84±19.34 50.29  ***2.1.3 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的影响 (1)社会适应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又称社会健康。指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实现社会角色的能力[4]。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把“自然人”塑造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n表5显示,干预后,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无论与自身前测结果相比还是与同时段对照组学生相比都有显著增长(P<0.05),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由干预前的37.8%上升到73.59%;“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下降了8.06%。表5 干预后及回测时中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分级比较           实验组          对照组                                 实验组合计 对照合计时段 等级  初中     高中    初中    高中                P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较好 248 70.48 251 74.70 108 37.01 108 38.57 499 73.59 216 37.79 *后测 中等 68 20.00  60 17.97 134 45.89  12 47.28 128 18.99 266 46.59 *   较差 26  7.52  25 7.33  50 17.10  40 14.16  51 7.43 90 15.63 *   较好 245  71.3 247 73.43 104 35.66 106 37.77 492 72.53 210 36.72 *回测 中等 69 20.22  64 18.99 135 46.21 134 47.69 133 19.61 269 46.95 *   较差 28  8.15  25 7.58  53 18.13  41 14.54  53 7.87 94 16.34 *回测时,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处于“较好”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2.53%;“较差”等级学生的比例保持在7.87%。且试验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测试结果与自身后测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学生相比,优势仍然明显(P<0.05)。体育教育活动是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学、练的交互行为来完成教学任务的群体活动。几乎所有的练习过程都是师生、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交往中,师生、学生之间身心的接触频繁发生,有利于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增强,有利于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学习效率,也为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奠定基础。(2)心理健康。由图1可见,干预后试验组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有明显改观(P<0.05),尤以初中学生干预效果较为显著(P<0.01)。试验组学生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n的学生由6.93%下降到6.19%。而对照组学生在后测时中度以上心理问题人数有上升趋势(7.19%→8.22%)。                 人际          学习 适应 情绪 心理不         强迫 偏执 敌对      抑郁 焦虑                 心理                  敏感          压力 不良 波动 平衡前测 34.37 16.96 11.95 13.57  7.08 14.45 29.79 8.26 13.86 15.63 6.93后测 20.5 9.73 6.19 10.77  5.46 12.68 23.01 7.52  6.61 11.21 6.19回测 23.01 9.59 6.93 10.18  6.93 14.75 24.34 9.14 10.18 8.41 7.08本研究中接受干预教育的试验组学生在干预后除焦虑和学习压力感两个维度与对照组相比组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他八个维度差异均比较显著。按各维度中无问题学生干预后增长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适应不良、情绪波动、心理不平衡、焦虑、敌对、强迫、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偏执、学习压力。按各维度中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干预后减少比例进行排序,从大到小依次是强迫、学习压力、偏执、情绪波动、焦虑、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不平衡、敌对、适应不良、抑郁。从回测时各维度保持情况来看,中度及以上问题学生比例继续下降的依次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敌对、心理不平衡、抑郁;而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出现反弹的依次是学习压力(-5.31%)、适应不良(-2.95%)、情绪波动(-2.48%)、焦虑(-0.59%)、强迫(-0.45%)、偏执(-0.15%);整体心理健康中度及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也由干预后的6.19%上升到7.08%。说明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在干预教育中发现,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能够学到实用的心理健康知识,并通过体育活动排解心理压力,也认为体育课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是学校里缓解心理紧张、增加与同学交流机会的最适当的场所(89.44%)。  2.2 对体育与健康运动处方教育干预过程的评价本研究对试验组进行了5个月教育干预,在干预过程中和结束后,研究者、任课教师和实验组学生对实验中教学内容\n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师授课能力和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有83.26%的学生认为这门课可以接受,89.32%的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上这门课,通过学习,共有94.74%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收获,其中分别有52.19%、23.71%和18.84%的学生表示有“很多”、“较多”和“一些”收获。2.2.1 专家教师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干预过程中,聘请实验学校中三位高级教师(教育巡视员)对实验教师的授课情况进行量化评分。具体教学评价主要针对教师的课前准备、教学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教学策略的运用、学生学习状态、课上紧急或特殊情况处理能力、课后小结情况等进行评分。在“评价标准”一栏中,每项满分为5分,合计100分。从实验结束后的综合得分情况来看,实验教师总平均分88.85分,且得分情况表现为由前到后逐渐升高的趋势。说明教师的教学能力逐步提高,能够很好地胜任干预教学工作。2.2.2 学生对干预教育过程的评价 实验结束后,由试验组学生填写《体育与健康教育综合评价表》,对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授课情况进行评分。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基本素养、教学即时效果5项。二级指标每项总分为10分,合计100分。实验教师平均得分为87.42分。2.2.3 教学效果、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师教学能力的关系 在《体育与健康教育评价表》中,按百分制,让学生对自己在体育学习和心理健康方面的收获进行了自我评估,得分越高表示收获很大。结果表明,试验班学生得分均值最高分为87.52分,最低分为79.34分,平均得分为84.62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One-].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2]邢文华,季成叶,廖文科.中国学生体格发育状况动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2,(2):77-80.[3]毛振明.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4]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5]周登嵩.我国优秀体育教师的成才之路[J].中国学校体育,2000,(2):19-20.[6]田继宗.运动处方教学模式[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12.[7]黄玉山.中学生健身运动处方的应用研究[J].体育学刊,2003,(6):90-93.[8]教育部、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研究课题组.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张民选.对“行动研究”\n的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1):34-37.[10]MarcusBH.Exercisebehaviorandstrategiesforintervention[J].ResQExercSport,1995,66(4):319-323.[11]Andreotional.Throughtheeyesofthechild-obtainingself-reportfromchildrenandadolescents[J].AllynandBacon.PhysicalFitnessofUSA,2000,(5):26-29.[13]CDC.TheChild-to-ChildTrust[EB/OL].http://.child-to-child.org/.2003.3.2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