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1.50 KB
  • 2022-09-27 发布

九年级物理运动和力复习总结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六节复习和总结 从容说课通过本章“运动和力”的学习,学生对机械运动、参照物、速度、时间和长度的测量、力的单位和测量、力的表示、力的作用效果、物体的惯性、二力的平衡等一些基本的知识已有所了解.本节课的任务就是要学生系统地回顾和总结本章知识的内容,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归纳、总结、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将科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能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选择参照物.2.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3.会选择和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和长度,知道测量的误差,区分误差和错误.4.知道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力的三要素并能用示意图表示力.5.会应用惯性定律解释惯性现象,会应用二力平衡的条件分析实际问题.二、能力目标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系统复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和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德育目标通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品质,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力的概念.教学难点惯性现象的解释及二力平衡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法归纳法: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归纳总结,体验知识内容之间的联系,系统复习本章知识.引导分析法:通过引导学生对典型事例的分析,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具准备投影仪及投影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知识网络(板书)\n二、典型例题例1:下列关于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汽车拉拖车时,汽车总是施力物体,而拖车总是受力物体B.脚踢球时,脚先对球施力使球飞出,然后球对脚施力使脚疼痛C.物体之间只有直接接触才能发生力的作用D.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分析: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相对而言的,主要看以哪个物体为研究对象而言,因此A错.力的作用具有相互性与同时性,在踢球的同时脚就会疼痛,不会等球飞出去之后才痛,故B错.物体之间不接触时也会发生力的作用,如磁场的作用,所以C错.故应选D.答案:D例2:在当今世界,地面上奔跑速度最快的是猎豹,它的速度可达40m/s;在水中游得最快的是旗鱼,它的速度可达108km/h;在空中飞行的鸟中最快的是褐海燕,它1min内能飞行5km,如果有可能让这三种动物在一起比赛,冠军是_______,亚军______.分析:这是比较速度大小的类型题.解决这一类问题的基本方法是把它们都换算成统一的单位,就可以比较了.猎豹的速度v1=40m/s,旗鱼的速度v2=108km/h=30m/s;褐海燕的速度v3=5km/min=83.3m/s.v3>v1>v2.答案:褐海燕猎豹例3:手提水桶时,会感到手也受水桶向下的拉力,可见,不但______对____施加了力,同时______对_____也施加了力.分析:水桶被提起时,水桶位置发生了变化,水桶是受力物体,施力物体是人.与此同时,手也受到了向下的拉力,此力是由水桶施加的,也就是人在施力的同时.也受到了力.说明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答案:人(手)桶桶人(手)例4:有同学说:“物体沿直线运动,每分钟通过的路程都是100\nm,则必为匀速直线运动.”这句话对吗?分析:“快慢不变,经过路线是直线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何为“快慢不变”呢?也就是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这里可以把时间分割为1小时、1分钟、1秒钟等.每个1小时、1分钟、1秒钟都是相等的时间,甚至每个十分之一秒、百分之一秒等等都是“相等的时间”.物体如果做匀速直线运动,那么这个“相等的时间”显然不是指某一种特定分割法的“相等的时间”,而是指任何一种分隔方式的“相等的时间”,也就是说,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不仅每小时、每分钟通过的路程要相等,而且每秒钟、每十分之一秒钟等通过的路程都必须相等.所以,一个做直线运动的物体,每分钟通过的路程是100m,那么这个物体有可能做匀速直线运动,而并非一定做匀速直线运动.因为它虽然每分钟经过的路程都相等,但不见得每秒钟通过的路程也相等.可见,判断一个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匀速直线运动,不能只看某一种分隔法的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而且要看是否在任何相等的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都相等.例5:王师傅用一把刻度尺测量一木板的长度所测量结果是3.568m那么,这块木板的长度的准确值是多少?估计值是多少?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是多少?测量的结果精确到多少?分析:此类问题应根据测量结果,运用逆向思维来分析.根据测量记录的要求,测量结果的最后一位是估读的,3.568m的最后一位是0.008m,即0.8cm,所以估计值是0.8cm.而估计值以前的数值均为准确值,所以3.56m即356cm为准确值.从右起倒数第二位数字所在单位就是所用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故这把尺的最小刻度值是1cm.由于测量所能达到的精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决定的,因此,这个测量结果精确到1cm答案:356cm0.8cm1cm1cm例6:工人用铲子向炉膛内送煤,铲子并不进入炉膛,而煤却能飞进炉膛,这是为什么?分析:先确定以煤为研究对象.然后分析煤原来的运动状态,接着分析送煤过程中发生了什么变化,最后由于惯性,煤离开铲子后要保持原来的状态而飞进炉膛.答案:工人用铲子向炉膛送煤时,铲子和煤都向前运动,当它们到达膛口前时,铲子停止了运动,而铲子上的煤由于惯性要保持原来向前运动的状态,而离开铲子飞进炉膛.例7:在一次工程爆破中,用了一条96cm长的导火索来使装在钻孔里的炸药爆炸,导火索燃烧的速度是0.8cm/s,点火者点着导火索以后,以5m/s的速度跑开.他能不能在爆炸前跑到离爆炸点500m的安全地区?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比较时间、路程和速度的多种方法求解.导火索的燃烧和点火者的跑动具有等时性.此题有多种解法.一题多解有利于同学们思维能力的提高.已知:v1=0.8cm/sv2=5m/ss1=96cms2=500m解法一:比较运动时间(求t1=?t2=?)由v=s/t得t1=s1/v1=96cm/O.8cm/s=120st2=s2/v2=500m/5mis=100s因为t1>t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二:比较需要导火索长度和实际导火索的长度(求s1′)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s1′=v1t1′=0.8cm/s×100s=80cm.因为s1′s2所以人能跑到安全区.解法四:比较刚好能保证人能跑到安全区的导火索燃烧速度与实际燃烧速度(求v1′)由v=s/t得t1′=t2=s2/v2=500m/5m/s=100sv1′=s1/t1′=96cm/100s=0.96cm/s因为v1′>v1所以人能跑到完全区.解法五:比较保证爆炸时人刚到安全区所需的速度与人实际跑开的速度(求v2′)由v=s/t得t2′=t1=S1/V1=96cm/0.8cm/s=120sV2′=S2/t2′=500m/120s=4.17m/s因为v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