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9.50 KB
  • 2022-09-27 发布

利用运动疗法对1例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利用运动疗法对1例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效果研究【摘要】小脑性共济失调是小脑损伤后出现的一种常见病症,其主要症状为神经控制紊乱,平衡能力极差。国内外学者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方法,本文通过研究实验,找出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来缓解小脑性共济失调。【关键词】运动疗法肌张力共济失调康复训练【Abstract】Cerebellarataxiasexisthecerebelluminjuryafterakindofmondisease,itsmainsymptomforneuralcontroldisorders,balanceabilityispoor.Thescholarsathomeandabroadhasextensiveresearch,thereisnoeffectivecuremethod,thispaperstudiestofindanexperiment,simpleandpracticalmethodtoalleviatecerebellarataxiasex.【Key)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选择反应时1.112(s)握力左手:13.2(kg)右手:23(kg)\n单脚站立左脚:2.7(s)右脚:7.1(s)2运动处方方案运动处方的设置主要围绕如何降低患者肌张力,增强肌肉的力量,并通过进行平衡练习来达到缓解患者闭目难立的症状,增加指鼻的稳定性。运动处方实施的时间为2010年1月4日到1月17日上午9:00-11:30、下午2:00-5:30,每天训练时间为6小时。2.1柔韧性练习柔韧练习之前患者需进行10分钟的热身活动,热身器械为跑步机,负荷起始为3.5,逐渐增加,通过心率监控来确定热身的负荷,心率应控制在120-130次/分。热身结束后马上进行柔韧牵拉,股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患者取坐位,双腿伸直,髋关节弯曲,双臂伸直用手触摸足尖,康复师用力压于患者的背部,使其腿后侧股二头肌得到充分的拉伸。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90秒。肱二头肌的被动牵拉:每天6次,每次3组,每组至少牵拉30秒。2.2力量训练方案2.2.1肱三头肌的训练对患者设置三种肱三头肌锻炼方法,其锻炼方法如表2所示:\n表2肱三头肌训练方案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坐位胸前推推臂器455坐位伸肘关节哑铃155颈后臂屈伸哑铃552.2.2股四头肌的训练训练方法如表3所示:表3股四头肌训练方案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坐位伸膝关节M4仰卧式倒蹬训练机785负重单腿蹲起哑铃6852.2.3其它肌肉的训练其它肌肉的练习包括:背阔肌、伸腕肌群、胫骨前肌、胸大肌。锻炼方法如表4所示:表4其它肌肉的训练锻炼的肌肉训练方法器械负荷(kg)组别背阔肌直臂下压拉力器285胸大肌夹胸夹胸器285伸腕肌负重伸腕哑铃2.55胫骨前肌负重足背伸哑铃3052.3平衡训练\n平衡功能是人体维持正常体位及完成各项日常生活活动的基本保证[4],平衡功能的维持依赖于感觉器官对人体所处位置信息的正确接受及输入,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信息的加工及整合,还有运动系统对中枢信号指令的正确反应等等[5]。训练时患者在具有上肢支持功能的椅子上进行静态平衡训练,并逐步缩小基底支持面;同时还要叮嘱患者积极活动头部、上肢及躯干以改变身体重心,并指导其进行动态平衡训练及骨盆控制训练。训练时,治疗师一手扶持患者倾斜侧的上肢或躯干,另一手则扶持患者肩部向倾斜侧方向加力,以加强其头部的调整反应及健侧躯干的侧屈功能,如平衡积分小于7分的患者应每日训练2次,每次训练30min。3治疗后的评价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两周后进行一次测试,指鼻试验时,患者可以稳定的指鼻时间超过100秒;闭眼单脚站立超过10秒。治疗前后数据对比如表6:表6治疗前后测试数据对比测试项目测试前成绩(单位)测试后成绩(单位)对比(+提高-降低)坐位体前屈-18.9(cm)-5.7(cm)+13.2(cm)俯卧撑7次(膝关节着地)16次+9次选择反应时1.112(s)0.634(s)+0.478(s)\n握力左手:13.2(kg)左手:18.8(kg)+5.6(kg)右手:23(kg)右手:34.4(kg)+11.4(kg)单脚站立左脚:2.7(s)左脚:7.46(s)+4.76(s)右脚:7.1(s)右脚:16.82(s)+9.72(s)如表6所示:患者在接受康复治疗后,其身体形态与机能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坐位体前屈显示的是患者的柔韧功能,提高了13.2cm;俯卧撑与握力显示的是患者的力量素质,分别增长了9次和5.6kg、11.4kg;选择反应时显示的是患者的反应能力,提高了0.478s;单脚站立显示的是患者的平衡能力,左右脚分别提高4.76s和9.72s。4讨论柔韧训练是为了提高患者的柔韧性及关节的活动度,在柔韧性和关节活动度恢复到正常水平的前提下进行肌肉力量的训练,这是康复训练的基本原则[5],本文的柔韧训练采取多次牵拉的方式,保证了牵拉的时间与频次,可以使患者的柔韧性得到有效的恢复。\n力量训练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分析患者症状后,选择所要锻炼的肌肉进行专项训练,欲通过肌肉力量的增加来降低患者的肌张力,从而使患者的症状得到缓解。针对患者的目标训练肌肉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训练中通过器械的刻度来监控患者的力量变化情况,使力量练习量化。肱三头肌的训练主要是降低患者上肢肱二头肌的肌张力,改善患者走路时手臂的紧张状态,同时稳定与肱二头肌配合稳定患者的肩关节与肘关节,从而改善患者的指鼻稳定性[6][7][8][9]。平衡训练是共济失调患者训练的主要内容,完整对称的人体结构组成、前庭系统、视觉调节系统、身体感觉系统、大脑平衡反射调节功能、小脑共济协调系统以及肢体肌力、肌张力平衡等在人体平衡功能的维持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两周的运动疗法的实施,可以看到患者的稳定性有明显的提高,左右脚闭眼单脚站立的数据具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指鼻试验的时间有了显著的提高,从原来的无法完成指鼻增加到指鼻时间稳定100s,由此可见,采用运动疗法,以力量训练为主,改善患者肌张力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的方法是可行的。5结论5.1通过目标肌肉的训练,可以改善患者关节稳定性、减少肌张力。5.2平衡训练能改善患者走路的稳定性。5.3通过力量训练为主的运动疗法对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的康复作用明显。参考文献[1]\n毕胜.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的起源与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739-743.[2]励建安.运动疗法进展[J].继续医学教育,2006,30(5).[3]王文清,晁志军等.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在脑损伤中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7,22(10).[4]陈惠君,朱雨岚等.平衡训练对不同年龄共济失调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4,26(3).[5]张轶美.小脑性共济失调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12(27).[6]李欣.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患者10例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08,4(3).[7]刘宁疆,张本恕.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研究[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36(12).[8]杜怡峰,刘兆孔.肌张力障碍概述[J].山东医药,2005,45(19).[9]潘永清.透刺加电针治疗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44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7,39(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