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00 KB
  • 2022-09-27 发布

浅论新生活运动中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

  • 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浅论新生活运动中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的影响[摘要]新生活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自上而下发起的一场“重整道德、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该运动从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出发来推行“艺术化的新生活”,影响了以“衣、食、住、行”为设计对象的工艺美术。新生活运动把造物设计活动纳入政治与社会学的领域,除了狭隘的功利目的外,客观上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同时也为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设计重新套上了“礼”的镣铐。  [关键词]新生活运动;生活艺术化;造物;工艺美术     1934年2月,蒋介石在江西南昌发起新生活运动。这场所谓“重整道德、改造社会风气”的运动,在全国持续了十五年,直到蒋介石政权崩溃才告一段落。以抗日战争为界,新生活运动分为前后两期。关于新生活运动的评价,港台史书褒扬的多,认为“新运”的推行与展开,与中国的现代化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新生活运动是要求国民走入现代化合理生活的开端。蒋介石也在《中国之命运》一书中强调:新生活运动是社会建设的基本运动,目的在求中国之现代化。大陆学者则大多认为新生活运动是用来对付共产党人和革命人民的“七分政治、三分军事的反革命谋略”,是为“巩固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的封建法西斯统治”,并以此来扑灭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革命,是要解决国民政府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危机,也即政府的合法性危机,重新建立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本文试从造物设计的层面,探讨新生活运动对于工艺美术的影响及其正反面意义。    一、新生活运动的生活艺术化解读    新生活运动的主要目的是“民族复兴”,它是为标榜“民族复兴”这一口号而发动起来的。蒋介石为新生活运动构建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理论核心就是“礼义廉耻”,新生活运动的中心理论“礼义廉耻”是管子在治理国家时提出的道德规范。在《新生活运动纲要》中蒋介石对“礼义廉耻”作了进一步发挥,他先是对当时国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生活不合理进行批评,然后对他这套理论进行了解释。他的解释有别于管子对此的解释,主要是从维护国民党政权的角度来进行。同时,蒋介石还对四者之间的关系作了阐述:“\n耻是行为之动机,廉是行为之向导,义是行为之履践,礼是行为之表现。四者相连贯,发于耻,明于廉,行于义,而行之于礼,相需相成,缺一不可。”蒋介石特别重视“礼”,他认为“礼义廉耻”四者之中,第一要紧的就是‘礼’。并认为“我们要造成一个文明进步,安固发展的国家、社会、家庭,或是一个机关,就先要有‘礼’,无论是军队、学生、子弟或是国民,如不注重礼,便一切都没有用。”因此,在新生活的价值内容中“礼”处于中心的位置。新生活运动围绕“民族复兴”而展开,蒋介石自己多次讲话中都谈到提倡礼义廉耻,就是恢复中华民族固有的精神,认为新生活运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复兴运动。当时就有人更为露骨地说:“以‘礼义廉耻’为准则之新生活运动,乃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运动,这是与西洋史中之文艺复兴异曲而同工。”而实际上,不管他所宣称的新生活运动要达到什么目标,其根本就是为了达到“教养卫”,为了动员民众,为其重新建立国民党政权的合法性提供基础。  《新生活运动纲要》规定“三化”运动是新生活运动的中心工作,所谓“三化”就是军事化、艺术化、生产化,《纲要》并没有对军事化、艺术化、生产化的内容作出解释,只是对“三化”的内容做了界定。“所谓军事化,并非欲全国同胞悉数武装偕赴疆场也。只期其重组织,尚团结,严纪律,守秩序,知振奋,保严肃,一洗从前散乱浪漫推诿因循苟安之习性已耳。所谓生产化者,亦非欲全国同胞,胥作农工或尽事商贾也。只期我同胞人人能节约,能刻苦,能顾念物力之艰,能自食其力,以从事劳动生产之途,一洗从前豪奢浪费怠惰游荡贪黩之习性已耳。所谓艺术化者,更非欲全国同胞均效骚人墨客画家乐师之所为。只期其持躬接物,容人处事,能肃仪循礼,整齐清洁,活泼谦和,迅速确实,一洗从前之粗野鄙污狭隘昏愚浮伪之习性已耳。”按照这个界定,军事化就是严守国民党政府所规定的纪律、秩序,不要有违背其意愿的行为举动;生产化就是要民众为糟糕的国民经济多作努力;艺术化就是要民众在日常生活中按照政府所规定的道德规范去做,不要超越这个规范。生活艺术化推行原则有四项,持躬方面“务求严谨谦和”,待人方面“务求诚挚宽厚”,处事方面“务求迅速精到”,接物方面“务求俭约清廉”。其目的是“为求得生活上合理技能与方法也”。艺术化推行纲目在三者中最多,达4大类118条。内容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但生活艺术化背离民众实际需要,民众并没有形成对生活艺术化的有效认同,民众最为需要的是发展经济、提高其生活水平,生活艺术化没有顾及到民众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因此,它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同。新生活运动生活艺术化构建的理论在实际生活中是通过“衣食住行”\n体现出来,但是它并没有解决如何通过实际生活中的某一载体表现出来。很明显,“生活艺术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动员民众,为维护国民政府的统治而服务,而并非“艺术地生活”。   二、传统造物观念在工艺美术中的延续    自19世纪以来的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变化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传统社会逐渐瓦解,并在瓦解中向现代社会转变。“革命以后,中国社会在表面上已有显著的进步,但实际上沉滞在社会底层的一切恶风旧习,仍没有丝毫的动摇。我们企图推行新政,复兴民族,最根本最迫切的要点,不可不使中国人的生活态度彻底的改善。像大多数中国人生活的散漫、颓唐、顽固,是不能接受近代科学的文化的。它不能使三民主义的政治原则具体地实现。”在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传统的政治权威也随之削弱,新的政治权威却并未能形成并代替传统权威。从辛亥革命的“剪辫子”开始,生活方式就与社会革命连在一起。五四运动更是提倡“民主、科学”的生活,革命思想开始在人民心中扎根,马克思主义在精英阶层有较大影响,无政府主义、自由主义、国家主义等也都有一定的市场。另外,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胡适为代表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一场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运动。他们针对国民党“拥护旧文化”、“反抗新文化”的守旧立场及“东方文化派”的复古主义思潮,提出了“全盘西化”的极端主张,要求“彻底的打破中国的传统思想的垄断”,“全盘西洋化”。新生活运动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对立面出现的,新生活运动把中国传统的统治人民的礼义廉耻同资产阶级的现代生活方式结合起来,目的就是把民众的生活纳入国民党政府的控制范围,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正如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所写:“所谓的新生活也就是相对的,就是在某种限度内改变他的旧习惯,创造新习惯”。怎样才算是新生活呢?“一言蔽之,新生活可说是合理的生活,一切生活习惯要合乎现代社会的标准,要合乎中国民族应有的生活标准,在服务与互助的道德基础上形成一个民族的共同生活,有了这样的共同生活,个人可以替社会与国家服务,使民族可以复兴起来。使社会可以改良,而终于达到革命的目的。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礼乐之道是中心,支配着其它所有的一切,形成所谓“礼乐文化”\n的特殊结构类型。造物设计与礼乐的关系最为密切,可以远溯至上古时期特殊的生产生活用具,石钱、石镇等有些超离生产生活实用性的造物用于祭祀敬神,成为礼的重要本质。所谓“藏礼于器”,古人建立礼乐之制之初就包含着对器物的种种严格规定。始于原始社会的巫觋,祭祀文化至周形成一套规范的“礼乐之制”,与古希腊逐步脱离君主专制相反,中国在春秋之后,“礼”作为“治人之道”深入到世俗民间,汉代之后,衣冠之制、凡器百用都是遵循着政治伦理化而设计,着眼于专制制度一统为主旨的意识形态,造物在“礼乐之道”的井合下,一切服务于“礼”,合于“道”。穿衣吃饭,日用饮食,就是人伦物理,也即高深玄远的“道”。每当新王朝建立之时,就会重新建立起一套衣冠服饰房舍制度,通过制度的建立以规范人们的行为。这就一方面促进了造物设计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又因纳入“礼”的规范,而使造物受“礼”制约,“器”被看成思想和道德规范的附庸。将中国造物中物质的、实用的、功能的性质完全放在次要的位置。造成思想上的重道轻器、因循守成,使中国的科学技术得不到发展。“重道轻器”一直影响着中国封建社会的造物艺术的发展。近代中国思想家对中国传统的造物思想进行了反思,提倡工艺。改良主义者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以达到“实业救国”的目的,工艺被认为是救国的不二法门。五四新文化运动蓬勃开展,中国知识分子以积极的热情投入到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的学习中,努力做到如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说的“迎头赶上”。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了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回应,图案学也应运而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国的“艺术生活化”将工艺美术设计推向了科学与艺术的结合,“美术工艺是适应日常生活的需要,实用之中使与艺术的作用抱合的工业活动,——中国的造物设计开始摆脱“礼”的束缚,向现代设计艺术发展。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蒋介石把“礼”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结合起来,在《新生活须知》里,具体规定了人们食、衣、住、行的方方面面,从造物艺术上看,新生活运动并没有吸收传统造物“实用理性”的精华,吸取的却是封建文化的糟粕,谈不上是中国固有文化的复兴。相反,它为年轻的中国工艺美术设计重新套上了“礼”的镣铐。“重道轻器”,造物设计从属于伦理道德,使我国传统的技艺始终没有发展到现代的形态,是中国造物设计近代落后于西方的主要原因。重新把图案设计纳入“礼”的范畴,其消极作用显而易见。    三、生活艺术化对工艺美术发展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的生活艺术化自上而下地推行新的生活方式,把食、衣、住、行纳入政治与社会学的领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正如封建社会的“藏礼于器”\n,使传统造物在程式化、规范化中获得延续发展。  新生活运动主张社会经济同新生活精神结合起来,“中国工业幼稚,且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方面要迎头赶上去,学习西洋的科学来增进生产,一方面不能不鼓吹维持新生活的基本道德。”提倡“国货”是新生活运动一个重要的内容,曾编写“提倡国货歌”在全国传唱。生活艺术化中“艺术”已经背离了它的本意,“艺者技能,术者方法。生活艺术化者,待人接物力求生活上有合理之技能于方法也。”艺术化推行纲目在“三化”中最多,达4大类118条,内容几乎涵盖了“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民众的生活受到社会的制约和限制,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派生出了优化社会环境,提高国民健康、文明素质的积极效用,给许多城乡创造了清洁、井然的秩序,给大多数家庭和民众灌输了健康、文明的意识。在客观上为现代工艺美术设计提供了社会环境。  新生活运动提倡“集团生活”,它使艺术走出“象牙塔”为大众服务,使设计师了解民众的实际需要,为市场而设计。林风眠在《艺术与新生活运动》一书中认为:集团生活与艺术的关系非常密切,他写道:“艺术家常常因为清高的观念而不习惯于集团生活,也因为觉得集团生活有损个性而反对,可是明白了集团意识的必要,就会合理运用个性来谋集团的幸福。集团生活可以促进艺术家对于社会的认识,可以深入民众,而知道民众的苦乐之所在及其需要。艺术家如果替众人服务,替众人求生路,他自己便该有集团生活。集团生活会使人认识人生的真意义,增进人们互助精神,更能加强人们的同情心。……这对于负时代使命的艺术家尤其重要,艺术家如果有集团生活,随时随地与大众接近,不但自己可以更清楚地看到社会上一般的生活,并可以得到许多最有意义的艺术作品的材料。这种作品不但本身上是伟大的,而且对于社会更有良好的影响。”1936年,广东省立勷勤大学建筑系的《新建筑》应新生活运动提出了“反抗现有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目的性的建筑”。主张建筑要为大众而设计,对推行现代设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是一种社会教育运动。蒋介石认为:“新生活运动即所以先求全国国民于食衣住行四项实际的基本生活能彻底改进之一种社会教育运动也。”1938年,四川省教育厅应新生活运动的要求,创立了与人们的衣食住行需要密切相关的“省立成都高级工艺职业学校”。1941年改称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1942年又改为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该校系科设置齐全,分服用、家具、漆工三科。师资力量强大,集中了包括李有行、沈福文、雷圭元、庞薰栗等在内的著名图案教授。教学成果显著,雷圭元认为该校是“\n图案教育始脱离附属于美术学校而独立成科,自谋发展的”的开端,并且“图案各部门之教育课目于焉完整。”“图案教育在此阶段中,渐入正规矣。”该校是将图案教育中长期实行的单一图案教育分解为几种各具特色的专业设计教育,使依附于美术教育的设计教育获得了独立的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最早设立的独立的多专业的图案设计专业学校,从而对后世的工艺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生活运动促进总会妇女指导委员会为提倡手工业,促进后方妇女生产,加强抗敌力量起见创办新运妇女工艺社。”工艺社的工作分为训练和制作二期,从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