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5.50 KB
- 2022-09-2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n目录一、专业建设基础……………………………………………………....…….1(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1(二)专业现有在基础………………………………………………….……2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7(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7(二)专业建设目标7三、专业建设内容8(一)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实施8(二)课程教学资源建设13(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13(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14(五)社会化服务建设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14四、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16(一)经费预算16(二)专业建设进度…………………………………………………………21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26(一)经费保障………………………………………………………………26(二)行业支持保障…………………………………………………………26(三)体制保障………………………………………………………………26六、预计效益…………………………………………………………………27\n(一)实训基地效益…………………………………………………………27(二)师资队伍建设效益…………………………………………………...27(三)课程建设效益…………………………………………………………27(四)社会服务效益…………………………………………………………28\n\n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人才需求分析中国历来有“民以食为天”的传统,餐饮业作为我国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素有“百业以餐饮为王”之说,近十年来,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发展势头。目前,全国已有餐饮网点400万个。据国家商务部改革司统计,餐饮业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唯一保持18年两位数增长的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保持领先地位。商务部公布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达10000亿元以上,2009年全社会餐饮业零售额达到16251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4%,同比增长16.9%,2010年我国餐饮业收入达到17648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24%,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的贡献率为11.1%。餐饮业已成为我国服务业中的支柱产业。在企稳回升的宏观经济环境中,2011年我国餐饮业市场将继续平稳快速增长,预计2011年全国餐饮业零售额有望达到20000亿元。目前我国餐饮就业人数逾2000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200多万个。中国餐饮业将跨入新的发展阶段。根据济南市经贸委的统计结果显示,2010年济南餐饮市场运行平稳,餐饮消费继续增长,全年餐饮业零售额达到254.58亿元,同比增长18.7%,增幅连续15年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各行业中居首位。济南始终坚持把餐饮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重点扶持,2010全市餐饮网点发展到1.12万处,星级酒店由2000年的12家发展到2010年的128家,其中五星级酒店4家,四星级酒店26家,三星级酒店46家,二星级酒店52家。2009年全国全运会在济南成功举办,对济南餐饮业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使酒店对烹饪岗位专业化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提高。酒店业和餐饮业的发展为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我国餐饮业尽管发展很快,但还是逐渐暴露出产业集中度较低、市场秩序不够规范、餐饮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品牌管理缺失、人力资源匮乏等问题。餐饮企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实现餐饮业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培养一大批适应行业发展的从业人员。这离不开高技能人才和高职高专教育的有力支撑。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消费呈现出新的趋势。例如,对健康和生命本质的关注越来越高,因此营养与健康、营养与保健、营养与康复已成为社会新的需求,饮食的营养配膳受到极大重视。即将出台的《国民营养条例》规定,所有的幼儿园、学校、医院、酒楼、饭店、单位食堂、食品生产企业等单位必须配备专职营养师。\n因此,只依靠传统的菜品制作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烹饪专业人才的需要,取而代之的是烹饪工艺与营养相结合,融合我国几大地方特色菜的制作技能,能够从事烹饪操作、营养配膳、餐饮企业管理与策划等工作,具备一定沟通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应用型技术与管理人才。这就形成了对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才的群体需求。行业特色决定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前景广阔,社会需求量大。具体分析如下:1.行业特点决定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毕业生的社会需求量大据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发布的信息看,未来十年社会急需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人员数量很大。据测算:每个小型餐饮企业平均需要烹饪人员8—24人;中型餐饮企业平均需要烹饪人员50—100人,营养配餐员1—2名;大型餐饮企业平均需要烹饪人员100—300人,营养配餐员2—3名。大型医疗机构所需的营养配餐员就更多,预计至2010年餐饮业人才需求缺口将达到200万人。如此庞大的数字决定了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市场需求潜力巨大。2.餐饮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随着人们消费观的改变,餐饮市场竞争的加剧,餐饮经营管理者更需要懂经营、善创新、引导消费潮流,同时需要高端的餐饮人才来对饮食文化、理念进行开发和创新。市场对这种复合型的人才需求很大。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外资餐饮企业进军中国市场,餐饮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没有一支专业人才队伍,餐饮业很难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做成强势品牌,因而也就难以应对国内外餐饮企业的竞争。餐饮业的发展与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密不可分,为大力发展餐饮业,就必须培养和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术素质,着力培养一批烹饪技术创新人才和营养配膳开发人才,使之与现代化餐饮企业发展相适应。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目前餐饮行业急需的人才是既掌握烹饪基础理论,又具有较强的烹饪操作技能和饮食保健与营养配膳开发创新能力的烹调师和营养师。“十二五”期间,山东每增加一家星级酒店,可提供就业岗位约300个,其中近五分之一的岗位和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有关。为高星级酒店、餐厅、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机构输送合格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是高职教育的当务之急。(二)专业现有基础我院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2005年开始招生。本专业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定位明确、办学特色鲜明、师资结构合理、教学设施齐全,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专业。\n本专业招生就业情况良好。现有在校学生204名。2011年招生59人,报到率达到了98%。目前,本专业毕业生累计达160人,就业率达到100%。根据毕业生就业单位反馈的情况,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能够充分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毕业生普遍得到了用人单位的好评,毕业生社会声誉很高。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该专业已形成了以下几方面的优势:1.专业培养目标明确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职业道德、人文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主要培养掌握中西餐最新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熟悉现代餐饮企业新技术、新设备和新理念,能够运用新原料从事烹饪菜点开发,具有较强的饮食保健与营养配膳设计能力以及现代厨房管理和宴会设计能力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2.师资力量雄厚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拥有一支综合素质高具有较高理论知识和较强企业生产实际操作技能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本专业现有教师12人,聘请知名酒店总经理、部门经理、厨师长、技术顾问等兼职教师10人。其中学科带头人1人;高级职称教师3人;双师型教师比例100%;全部专业老师拥有出国考察、工作、学习、技术表演或海外工作的经历,在生产一线工作或教学多年,拥有丰富的生产管理和教学实践经验,师资力量雄厚。3.人才培养模式鲜明突破传统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积极探索并采取了“1+1+1”式阶梯式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年在校学习理论和技能基础知识,第二年理论知识与校内实训相结合,第三年校外实习。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使专业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4.课程体系初步形成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考试要求和从事餐饮人员职业标准,构建了以《烹饪原料》、《中式烹饪工艺》、《中西式面点》、《冷菜工艺》、《烹饪营养学》等课程为核心课程体系,提高学生职业能力。5.工学结合特色鲜明\n本专业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冲破传统的教育观念、体制、模式和内容的束缚,与企业合作,及时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质量的要求,将综合素质作为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有针对性地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1)与企业密切合作,聘请生产、实践、管理第一线的高级技术、管理人员充实到教师队伍,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先后聘请行业著名烹饪大师为兼职教师。(2)该专业拥有完善的实验实训和实习条件,目前有校内四星级的百川花园酒店供学生轮流实习。系部拥有中餐、西餐综合实训中心2个,设置有中餐演示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多媒体演示厅、西餐实训室、裱花巧克力实训室、中式面点烘焙室、食品化学分析实验室等实习实训场所7个。配备了国内一流的设施设备,细化完善了国内领先的实训项目,基本达到每生独立的操作设备和空间,确保了本专业实训条件处于国内外领先位置。同时还与济南皇冠假日大酒店、净雅大酒店、上海香格里拉等39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为全面实施“订单式”人才培养方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6.大赛成绩显著该专业学生基本理论扎实,实践技能突出,参加各项比赛成绩显著。在全国大型比赛中多次摘取了面点、热菜、雕刻类的奖牌,2009年参加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烹饪大赛获得团体金牌,2011年全国高职高专学生烹饪大赛夺得2块热菜金牌,中韩饮食文化交流多次赢得金质大奖。7.社会与影响力和认同度不断上升该专业立足地方经济发展,根据餐饮业的人才需求定位专业发展方向,现已成为山东餐饮界公认的毕业生好用、实用,毕业与就业可以实现无缝对接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毕业生“双证书”率达到98%,就业率达到100%。除满足山东餐饮业人才需求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到全国知名的大型酒店就业并取得了骄人成绩。烹饪专业与上海香格里拉、上海花园、上海柏悦、济南索菲特、济南皇冠假日等国内39加著名酒店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约20%的实习生直接签约,受到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烹饪专业国内合作企业集团名称合作地点合作时间实习时间实习目标洲际饭店集团InterContinentalHotelsGroup上海、北京等地2005至今\n第三学年全面培养提升专业能力、知识系统运用能力、综合职业素质三亚文华东方酒店集团海南2009至今香格里拉饭店集团Shangri-la上海2007至今上海花园上海2007至今上海柏悦上海2007至今上海君悦上海2007至今上海华亭酒店上海2008至今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上海2007至今上海四季酒店上海2007至今上海文化东方上海2007至今上海西郊宾馆上海2009至今温州香格里拉温州2008至今三亚卡尔顿三亚2007至今三亚山海天酒店三亚2005至今济南索菲特济南2008至今济南喜来登酒店济南2009至今济南皇冠假日济南2009至今济南净雅集团济南2008至今北京中国大饭店北京2009至今北京国际俱乐部北京2009至今青岛港中旅…青岛2010至今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8年的哈尔滨大冬会,我系也有多名师生积极参与,顺利圆满的完成了接待任务,为我们学院赢得了荣誉。2009年10月,举国瞩目的第11届全国运动会在济南召开。烹饪工艺专业70多名师生参与了全运会的餐饮服务。全体师生发扬旅游学院“敢吃苦、打硬仗”的精神,不怕疲劳、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以高效有序的组织管理、昂扬向上的工作激情圆满完成了全运会接待任务。2010年8月,我院与香港美心集团签署上海世博会餐饮服务项目协议,美心集团是香港最大最多元化的饮食集团,创立于1956年,总部设于香港,目前拥有70多个品牌,星巴克咖啡就隶属于其旗下。2010年3月该集团从我系选拔130名学生奔赴上海,以饱满的热情参与到世博会的服务工作当中。通过参加这几次重大的社会活动,彰显了学院骄人的办学实力,体现了我系学生吃苦耐劳、服从组织,遵守纪律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提高了学院在社会上的美誉度,密切了学院与政府、企业、行业的产学合作关系。8.国际合作和交流逐步扩大在国际交流方面,我院与阿联酋、新加波机场等建立了长期合作\n关系,开展了与国际旅游服务岗位对接、开拓了国际就业渠道。打造国际化师资队伍。以开放的态势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育专业教师的国际眼光。学院拨出专项经费,加大选派教师出国培训、进修或访问的力度。从2006年开始,分期分批选派教学一线的专业教师前往韩国、法国等学校进行进修、访问、授课等。培育国际化学生。学院鼓励学生关注行业前沿,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国际交流活动。目前,本专业已有效地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的学生交流关系,其中每年向国外派送交流学生30多人次;积极参加并主办国际学生交流活动,开拓学生国际视野,提高学生参与国际活动的能力。国际合作酒店一览表集团名称合作地点合作时间实习时间实习目标阿联酋Jumeriah酒店集团迪拜2005至今第三学年全面培养提升专业能力、知识系统运用能力、综合职业素质澳门威尼斯人酒店Venetian澳门2006至今阿联酋迪拜希尔顿酒店集团Hiltonhotels迪拜2006至今澳门新濠天地澳门2009至今加勒比邮轮美国2010至今新加坡国际机场新加坡2009至今新加坡圣淘沙度假酒店新加坡2009至今喜来登FourpiontbySheraton迪拜2006至今丽星邮轮香港2009至今…9.社会服务功能突出该专业立足山东餐饮业,积极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对外培训工作。特别是在开展社会培训、下岗职工再就业培训方面成绩显著。我院大力推进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推广和鉴定工作,负责烹调师、面点师、西餐烹调师、调酒师的培训及其相关工种的鉴定考核工作等。近几年已为企业、各大酒店等培训初、中、高级烹调师、面点师上万人;为在校学生和行业在职人员进行职业资格鉴定,每年达到500人次。以上人员初、中、高级职业技能资格取证率达98%以上。\n二、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与目标(一)专业建设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加速改革争一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求生存,以办出特色求发展,立足山东,办成以培养职业技能为核心,以加强实训、实习教学为手段,围绕用人单位需求,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智能和技能,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实施“订单式”培养方案;培养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加强“双师”队伍建设、扩大对外交流的深度和广度,引进国内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优质职教资源,进一步拓展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为相关专业提供借鉴和示范作用,多渠道培养职业教育人才,成为中西部地区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培养和培训的重要示范基地。(二)专业建设目标以就业为导向,强化餐饮管理、厨政管理和中餐制作与服务技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洲际、香格里拉等国际知名酒店集团为依托,以深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以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改革为核心,以一流教学条件建设为重点,以中餐工艺专业为龙头,以西式烹饪工艺、公共营养、中西面点工艺专业为支撑,形成专业群,把本专业建设成为集人才培养、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体,涵盖济南、辐射山东的多功能人才培养基地,创国家高职高专品牌专业。\n三、专业建设内容(一)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实施1.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校内学习与企业实习的融合性为基本理念,通过建设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网上运行的共享型互动学习平台。实施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和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2.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内容(1)确定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创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必然要求。为了实现专业培养目标,为餐饮行业培养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上岗快”,直接适用于餐饮行业服务与管理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我们根据餐饮行业人才需求状况,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构建课程体系、整合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创新“1+1+1”式人才培养模式。“1+1+1”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的核心。在广泛进行餐饮行业人才需求调研,充分吸纳旅游教育专家和餐饮行业资深从业人员意见的基础上,参照国内外先进专业人才培养经验,结合高职教育特点、我院实际情况,该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将校内学习(理论课程学习和实训)与校外实习(认识性实习和顶岗实习)以学期为单位进行模块化教学。(2)推动实践教学“四步法”改革为强化专业技能培养,根据餐饮行业服务认知规律,结合高职教育特点,烹饪工艺与营养教研室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托“双师型”教师队伍和校内外实训基地,2005年采用了“四步法”教学模式,并于同年开始实施。所谓实践教学“四步法”,即“传授—示范—练习—纠正”。专业课堂教学就是一对一的操作、手把手的校正和反反复复的岗位训练,并适时加以现场点评。第一步是传授,告知学生该项技能操作的目的和意义,通过比较可供选择的各种操作方案,讲解实现最优方案的技巧及注意事项。使学生从总体上对该项技能操作产生初步的印象。第二步是示范,演示给学生看。“演示”\n就是指教师在演示过程中,模拟真实的工作任务和职业氛围,示范操作实训设备,形象地展示技能动作的局部或全部,使学生熟悉和掌握职业岗位的技能操作要领,通过分析和归纳,帮助学生理解支撑专业技能的理论知识,为掌握技能标准奠定基础。第三步是练习,让学生跟着练。“练习”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演示,亲自动手操作,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和步骤。在这里,动手练习是关键,一切专业理论和知识点都化作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技能实训模块和复杂多变的项目设计与实践过程。第四步是纠正,对学生所做的进行检查与纠正。教师现场观察、指导、纠正,有效地提高技能训练的效果和质量。实践教学“四步法”的四个阶段互为依托,或同步或交叉,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动手演练是能否达到培养目标的关键阶段。注重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当学生每次走进学院实训室就像走进了企业生产实际的工作环境,实现了在高度仿真的职业背景下的操作技能训练。下一步的专业建设中,要逐步实现所有实训课程采用实践教学“四步法”,编写开发相关的以企业工作过程为课程设计基础的实训教材,加强对实践教学“四步法”的集体备课和教学督导,使实践教学“四步法”真正起到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推动实践教学的效果。(3)重视校内实训技能训练,实现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化在教学计划制订过程中,把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并重。依托校内外实训实习教学基地,培养企业生产一线的高技能“银领”人才,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本专业除在烹饪工艺学、面点工艺学等实训性较强的课程安排了课程实训外,还在每学年安排轮流到我院百川实训基地进行生产性实习。针对过去实训教学课程结构松散,不利于学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状况,我专业将校内实训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大模块,实现专业技能训练的系统化,切实加强了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围绕中式烹调、中式面点等实训项目,校内实训环节教学由四部分组成:第一学期,重点实施刀工、翻锅、雕刻等基本功技能训练;第二学期重点实施和面、制皮、拼盘等专业技能训练;第三学期重点实施菜肴烹制、面点成型等专业技能训练;第四学期重点实施营养配膳和菜点开发与创新等的综合技能训练。(4)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完善和深化“订单式”培养方案在原有的39个校外实习基地基础上,继续在沿海发达城市选择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的高星级酒店,增加校外实习基地,深化校企合作内涵,完善企业接收本专业\n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方案和制度,由企业根据生产实际需求,接收学生到企业参加中式烹饪、西式烹饪、中式面点、西式面点制作和营养配餐等工作的顶岗实习。使学生的校外实习有计划、有目的、有任务、有考核;在课程体系中开发出部分和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相关的课程,将其放在企业实习过程中由企业组织进行教学,实现边工作,边学习,以工作促进学习;将企业对学生的实践考核纳入对学生的成绩考核范围。(5)深化“双证书”认证体系将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体系中的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营养配餐员等职业标准在专业培养计划中予以体现,使学生毕业前能取得不少于两个职业资格证书。100%的学生可以取得高中级中西式烹调、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3.课程体系建设思路与各大酒店合作,坚持“能力为主、需要为准、够用为度”的原则,对准岗位设置课程。根据职业岗位群构建岗位能力模块,根据能力模块构建能力要素,以能力要素为切入点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以烹饪工作过程为主线、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核心,烹饪营养知识与技能、烹饪管理理念和能力为支点的课程体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创新意识与创业能力。重点围绕烹饪工艺、烹饪营养、厨房管理三大模块进行相应的课程设置。4.课程体系建设内容1)确定职业岗位根据餐饮职业岗位状况,确定该专业岗位主要为:中餐制作工艺、西餐制作工艺、烹饪营养与保健、厨政管理、菜肴创新与研发管理等。见表一表一职业领域岗位群岗位发展星级酒店餐饮企业文化研究职业培训餐饮生产饮食文化研究餐饮管理教书育人现代化厨师饮食理论研究者餐饮职业经理人专业老师2)构建职业能力模块及能力要素根据职业岗位群对职业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岗位基础能力”、“\n岗位核心能力”“岗位拓展能力”3个模块。第一,岗位基础能力模块,包括饮食政策法规认知能力、职业礼仪养成和烹饪英语能力等。第二,岗位核心能力模块,包括餐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能力、厨房生产运能能力、原料鉴别能力等。第三、岗位拓展能力模块,包括厨房物资管理与成本核算能力、膳食调查的运用、新产品开发的能力等。3)构建课程体系。见表二表二序号主要能力核心能力相关课程1业务实施能力1、正确理解上级的工作指令2、全面控制厨房生产管理《现代厨房管理》《餐饮产品质量管理》《厨房生产成本管理》2组织协调能力1、合理有效地调配厨房的人力、物力、财力2、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3、同有关部门进行良好的有效沟通《饭店管理概论》《餐饮人力资源管理》3开拓创新能力1、及时准确地进行餐饮市场的预测与分析2、产品不断更新《食品营养与卫生学》《烹饪原料学》《宴会设计》《中西式烹调工艺》《中西面点工艺学》《冷菜工艺与食品雕刻》《菜品的开发与创新》4文字表达能力1、能熟练地撰写工作报告、总结材料和各种工作计划2、简明扼要地向下属下达工作指令《大学语文》《中西饮食文化》《计算机应用基础》5外语应用能力1、能阅读相关的业务在资料2、能进行简单的对话《厨房英语》《大学英语》4)重组教学内容\n结合公共营养师、中式烹调师等职业资格证书要求设置教学内容,将证书培训融入课程体系,讲《烹饪概论》、《菜肴创新》融入《饮食文化》、《烹饪技术》等课程。使毕业生双证率达到100%。(二)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1.优质课核心课程建设1)建设目标建设完善《烹饪原料学》、《烹饪技术基础》、《食品雕刻》、《西餐工艺》、《面点工艺》等核心课程标准;并完成《烹饪原料学》院级精品课申报,教学资料全部上网,为学生自主学习和提供资源共享。2)建设思路按照人才培养方案要求,依据企业实际工作任务,以工学结合为手段,编制课程标准。不断完善电子教案、案例库、题库、课件等教学资源。2.教材建设配合优质核心专业课程申报,邀请行业专家共同编制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主线,基于工作过程的《面点工艺》等特色教材。3.教学资源库建设依托学院共享专业教学资源库结合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建设,建设《面点工艺》、《烹饪原料学》、《食品雕刻》、《西餐工艺》等核心课程;建设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电子教案、课件、试题库于一体的专业教学资源包,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平台。(三)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为满足烹饪工艺与营养各岗位能力培养的要求及工学结合的需要,按照“真设备、真流程、真环境”的原则,与企业共同进行生产性实训场馆的规划与开发,建成具有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实训演示、基本功训练、中式烹饪综合实训、西餐实训、中式面点实训和西式面点实训等实训功能的餐旅实训中心,服务于具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业建设。探索开放实训项目和场地的管理模式,与企业深度融合,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机制。1.实训中心烹饪工艺与营养实训基地建设(1)建设思路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在现有7个实训室(中餐演示室、中餐实训室、西餐实训室、西餐演示室、巧克力裱花实训室、中西式面点实训室、食品化学分析实验室等\n)的基础上,计划对中餐演示室、中餐实训室、食品化学分析实验室进行改扩建。新筹建模拟餐厅、营养配膳专业机房、原料标本室、冰雕、泡沫雕美工等4个实训室,实现由7个实训室和百川花园酒店组成的校内烹饪工艺与营养实训实习基地。最终形成集烹饪原材料加工、菜点切配、营养配膳、加热熟制、营养分析、创新菜肴和食品试验及研发场所等各环节关键技术为一体的集教学、培训、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研发等多功能的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岗位全真的现场进行规划建设和实训项目的开发,由企业提供教学实例和生产任务,专业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技术培训。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点,完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有关章程,调整、充实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成员,建立以合作企业、订单企业相关人员为主体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同时吸纳相关专业群合作企业的技术骨干,建立专业群各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进行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改革、教材及课件开发,制定专业技能标准,在专业与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在现有的39个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再与5个企业签定合作协议,使本专业合作企业数达到44个,使企业参与教学的专业比例数达到100%。创新实践教学方法,打造“双证书”人才,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的工学结合机制。建立以企业评价学生实习实训为主的质量评价体系,通过“订单”培养,使合作企业接受每年毕业生人员达到80人。3.实训内涵建设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健全“生产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学理念,加强实验实训内涵建设。(1)加强实训制度建设,拓展实训基地功能建立并完善开放性实训室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措施;建立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以企业为主的“多元化”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实行校企联合,进行“生产性、服务性”实训环境规划和实训项目开发;建设与企业标准、生产工艺、生产流程相一致的实训教材及精品课程课件;进行实训基地技能鉴定系统的开发与建设,拓展实践教学、技能培训、技能鉴定、师资培训功能,实现专业共享和区域共享,达到高职院校同类专业的示范引领作用。(2)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完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n为了保证通过顶岗实习来实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在加强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校企联合建立健全顶岗实习的相关管理制度(包括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实习指导教师管理制度、实习成绩评定标准等),建立并完善学校与企业联合签发的“实习鉴定证书”制度,建设顶岗实习管理平台。(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1.建设思路进一步提高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与餐饮行业共同打造一支专兼结合、“双师”素质突出、“双师”结构合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优秀专业教学团队。坚持校企合作,引进、选拔和培养并重的原则,通过引进国内高校、企业、科研单位的人员,建设一支水平较高、主要由专职教师和企业专业人才及能工巧匠组成的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2.建设内容引进、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选派专业教师到餐饮企业学习,积累实践经验,提升教学理念,进行实训素质的培养;通过选派专业教师到兄弟院校学习研讨,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培养其为骨干教师;继续了解行业产业发展趋势、熟练掌握最新技术的来自企业行业一线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建设期内力争使100%专任教师参加职教专业化素质培训,并通过测评。(五)社会化服务建设与专业教学资源库共享平台建设1.建设思路利用建成的烹饪工艺与营养实训基地,为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和相关餐饮企业提供新技术、菜点创新品种和相关技术参数等多种服务。联合已有的1家“订单培养”企业共同研制一套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标准。在原有可以鉴定的2个职业工种的基础上,经过努力到2012年将鉴定工种数增加到3个,成为同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的示范单位。建设高度共享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信息资源库,满足远程教育和网络教学的需要。到2011年底,计划有烹饪工艺学、烹饪营养学和面点工艺学3门专业优质核心理论课程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和学习。2.建设内容(1)教育培训服务\n利用师资与实训条件优势积极开展对外培训服务。餐饮企业培训员工和技能鉴定达1800人次。发挥学校实践教学条件,带动高职院校的相关专业发展,在实践教学合作、技术竞赛、师资培训等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2)技术服务利用与“订单培养”协议企业共同研制的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职业能力培养标准,为酒店在职人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岗人员开展信息咨询和专业技能培训。为相关餐饮企业提供新技术和相关技术参数、与合作企业进行产品开发等多种技术服务。\n四、专业建设预算及进度(一)经费预算根据建设中央财政支持高职学校专业建设的要求,学院实施该专业建设项目预算共投资360万元,其中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0万元,举办方省旅游局配套资金1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80万元。1.中央财政资金使用安排中央财政专项资金共180万元,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90万元,师资队伍建设43.2万元,国际交流合作12.6万元,用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12.6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21.6万元。2.举办方配套资金使用安排举办方配套资金100万元,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58万元,师资队伍建设19万元,用于国际合作和交流4万元,用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5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10万元,专业群实训设备建设4万元。3.学院自筹资金使用安排学院自筹资金80万元,用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42.5万元,师资队伍建设20万元,用于国际合作和交流2万元,用于质量保障体系建设5万元,社会服务能力建设5万元,专业群实训设备建设5.5万元。\n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建设资金汇总表 单位:万元建设项目子项目中央财政投入省旅游局投入(主办方)其它资金(学院自筹)总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20122013小计360 校企合作体制建设0.90.91.81120.50.514.8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0.90.9*1.81120.50.514.8培养方案1.80.92.71120.50.515.7课程体系1.课程体系建设与完善1.81.83.61120.50.516.62.2门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烹调技术2.71.84.52241.51.5311.5烹饪原料学1.81.83.62241.51.5310.63.教学资源库建设1.81.83.61121127.64.精品课程建设烹调技术1.82.74.512321310.5《中餐菜品实训教程》1.81.83.62131128.6《顶岗实习实训手册》0.90.91.81231126.86.其它教学内容改革1.81.83.62131.512.59.11.82.74.52131018.5\n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研究1.81.83.61231128.6实训基地校内百川实训中心3.63.67.222421314.2烹饪实训演示室4.55.49.923521.53.518.4中式烹饪综合实训室4.54.592133.536.518.5烹饪基本功实训室3.63.67.21120009.2原料标本室3.63.67.21011.51.5311.2校外烹饪实习教学基地1.80.92.71120004.7素质教育1.81.83.623511210.6合计45459029295823.51942.5190.5师资队伍建设1.专业带头人培养1名专业带头人4.54.591121.51.5314聘请1名专业带头人00021311252.骨干教师培养54.54.5912322416\n名专职骨干教师聘请3名兼职骨干教师3.62.76.33361.51.5315.33.兼职教师聘请5名兼职教师3.62.76.311211210.34.双师型教师培养3名双师教师3.62.76.311211210.35.教学团队优秀教学团队1个3.153.156.30.50.5122411.3合计22.9520.2543.29.59.51910102082.2国际合作与交流合作交流1.81.83.61121016.6师资交流2.72.75.40000005.4人才培训1.81.83.61120116.6合计6.36.312.622411218.6质量保障体系建设5.856.7512.63251.53.5522.6合计5.856.7512.63251.53.5522.6以社会培训为核,全面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职业技能鉴定标准制定,开发新工种,编写培训教材,充实试题库3.62.76.31.51.530009.3教育培训服务与职业鉴定3.63.67.210111210.2技术服务3.64.58.11.51.5300011.1对口支援与交流0002241.51.537合计10.810.821.655112.52.5536.6 专业群建设 0001.52.5432.55.59.5总 计90.9 89.118050 5010041.538.5 80 360 \n(二)专业建设进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设项目分年度建设进度表\n2011.11-2012.102012.11-2013.10目标:进一步完善“1+1+1”“阶梯式”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要点:1.修订完善体现工学结合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2.建立生产性实训的管理制度,开发烹饪核心课程,确定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3.校内实训(学时)占整个实训教学时数的比例达65%;4.完善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60%;5.毕业生中级中西式烹调、面点师、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其中高级中西式烹调、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25%以上;高级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70%以上;6.订单式培养学生数达到70人以上。目标: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深化“1+1+1”“阶梯式”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改革。要点:1.校内实训(学时)占整个实训教学时数的比例达68%;2.与企业结合,进一步修改顶岗实习的制度、考核方法和考核标准,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学生数达70%;3.毕业生中级中西式烹调、面点师、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100%;其中高级中西式烹调、面点师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30%以上;高级营养配餐员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率达80%以上;4.订单式培养学生数达到80人以上。专业优质核心技能课程建设项目分年度建设进度表\n2011.11-2012.102012.11-2013.10目标:完成3门实训课程开发,和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完成体现工学结合和生产性实训特色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等工作。要点:1.完成《面点工艺学》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2.完成《烹饪工艺学》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3.完成《烹饪营养配膳》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目标:修改、完善3门工学结合的专业优质核心技能实训课程中实训项目的开发,在体现工学结合特色、实施生产性实训、职业素质教育和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上有所创新。要点:1.完善《面点工艺学》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2.完善《烹饪工艺学》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3.完善《烹饪营养配膳》项目的实训教材编写、教学课件、教学视频制作。专业优质核心理论课程与相关教改建设项目分年度建设进度表\n2011.11-2012.102012.11-2013.10目标:1.完成“烹饪原料学、中医饮食保健2门专业优质核心理论课程开发研究”课题立项及调研;2.完成《烹饪营养学》专业优质核心理论理论课程试题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3.完成《烹饪工艺学》院级精品课建设。要点:1.完成《烹饪原料学》、《中医饮食保健》2门专业优质核心理论课程相关的试题库和多媒体教学资源建设;2.完成《烹饪营养学》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3.把《烹饪工艺学》课程建设成为院级精品课程;4.课程建设有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目标:1.完成《烹饪原料学》、《中医饮食保健》2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2.完成《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省级精品课建设;3.完成《面点工艺学》国家级精品课建设。要点:1.完成《烹饪原料学》、《中医饮食保健》2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2.完成《烹饪营养学》、《烹饪工艺学》省级精品课程建设;3.完成《面点工艺学》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4.《烹饪工艺学》、《烹饪营养学》、《面点工艺学》3门专业优质核心理论课程教材、课件在省内外院校使用;5.课程建设有行业、企业技术人员参与。教材建设项目分年度建设进度表\n2011.11-2012.102012.11-2013.10目标:1.完成《面点工艺学》、《烹饪原料学》、《中国名菜》3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并出版;2.完成《宴会设计》、《烹饪营养学》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初稿的编写。要点:1.开发研究《面点工艺学》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和案例库;完成教材的编写并出版;2.开发研究《烹饪原料学》专业优质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和案例库;完成教材的编写并出版;3.开发研究《中国名菜》专业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和案例库;完成教材的编写并出版;4.与行业技术人员合作完成宴会设计、烹饪营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初稿的编写和部分学习包的开发。目标:1.完成《烹饪原料学》或《中国名菜》1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申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准备工作。2.完成《宴会设计》、《烹饪营养学》2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编写并出版。要点:1.完成《烹饪原料学》或《中国名菜》1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申报“十二五”国家规划教材的准备工作。2.完成《宴会设计》1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和案例库;完成教材的编写并出版;3.完成《烹饪营养学》1门专业核心课程教材多媒体课件库、试题库、专业图片库、专业视频动画库、试题库和案例库;完成教材的编写并出版。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项目分年度建设进度表\n建设项目2011.11-2012.102012.11-2013.10聘请企业兼职教师目标:聘请8名兼职教师。要点:1.为专业能独立承担西式烹调、西式面点等课程理论教学,指导学生实习;2.到企业锻炼的教师中有50%获取技师证书,有50%拥有高级技师证书;3.邀请行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和表演2人次以上。目标:聘请10名兼职教师。要点:1.兼职教师承担营养配膳、厨房管理等课程以及参与实习指导等;2.兼职教师中有50%获取技师证书,有50%拥有高级技师证书;3.邀请行业知名人士来校讲学表演4人次以上。规范化专业化教师素质培养目标:1.出国进修半年以上1人次,短期2人次;2.80%专任教师参加职教专业化素质培训,并通过测评;3.3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教学网页。要点:1.出国进修半年以上的人员应在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参与烹饪与营养项目研究,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短期出国进修人员应在上述机构学习考察国外的餐饮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现状,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并提交学术性报告或论文;3.参加高职教育素质培训,并通过高职教学能力测评的教师达到80%以上;4.教师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交流、学生答疑、提供专业技术咨询等,网页点击率高。目标:1.出国进修半年以上1人次,短期2人次;2.100%专任教师参加职教专业化素质培训,并通过测评;3.40%以上专任教师具有教学网页。要点:1.出国进修半年以上的人员应在国外高等院校、研究机构或企业参与烹饪与营养项目研究,主持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立项;2.短期出国进修人员应在上述机构学习考察国外的餐饮职业教育理念,专业现状,提高外语教学能力,并提交学术性报告或论文;3.参加高职教育素质培训,并通过高职教学能力测评的教师达到100%;4.教师能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交流、学生答疑、提供专业技术咨询等,网页点击率高。五、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经费保障\n烹饪工艺与营养专业作为省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其建设得到了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在此基础上,中央财政专项资金180万元,举办方省旅游局配套资金100万元,学院自筹资金80万元。我院近年来逐步加大了对专业建设的力度,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措施,如积极鼓励教师学习,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积极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承担科研项目、撰写专业论文;加强实训场馆建设,改善环境、增加设备;足额拨付学生实习经费,保证实训、实习教学正常进行。针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项目申报,学院除落实以上相关政策支持项目的开展外,也将制定相应的检查和奖励办法,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二)行业支持保障在校外基地建设中,得到上海香格里拉、济南净雅酒店等39家合作企业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另外,本专业将依靠自身较强的整体实力,经常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共同研发课题,进行产学合作教育,促进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同时合作企业接受大量的毕业生,实现校企双赢。(三)体制保障1.学院制定了各项政策向教学一线倾斜,激发了教师参与专业建设工作的积极性。通过团队建设逐步形成一支职责明确、团结协作的师资队伍,保证专业建设的顺利实施。学院也将在师资培养、引进,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等方面重点投入,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前提条件;为工学结合联合体、烹饪工艺与营养实训基地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2.建立与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制度。聘请行业协会(研究会)专家和知名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组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门负责以上项目的实施。指导委员会主要负责专业建设规划的可行性论证以及专业建设的质量评价和绩效考核。3.进一步明确校内实训基地的功能定位和管理,形成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为专业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六、预期效益通过专业建设,提高烹饪工艺与营\n养专业的教学基础能力和资源共享程度,整体提高办学水平和管理水平,成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领跑者。通过完善具有行业特色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专业整体水平显著提升。(一)实训基地建设效益实训基地数量、功能进一步满足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需要,实习实训条件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联合办学、职工培训、教师培养、实习教学、预就业等校企合作项目质量明显提高。(1)校内实训基地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研发功能于一体,设备台套数满足教学需要,基地拓展功能受益学生人数超过80%。(2)校外实训基地得到拓展和巩固,与行业和产业的依存度得到增强。(3)建成“设备先进、设施配套”的实训中心,实训中心生产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长。(二)师资队伍建设效益师资队伍职称、学历、类型、年龄、学缘结构更加合理,数量、水平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形成素质精良、结构优化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团队。(1)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学院发展要求的师资培养、管理、考核机制得到完善,学风、教风、校风进一步好转。(2)师资来源显著拓宽。来自校外企业及社会中实践经验丰富的的名师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占校内教师的比例达到80%以上。(3)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师队伍基本建成。(4)取得一批有较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科技成果,职业教育研究项目和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很好运用。(三)课程建设效益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处于省内领先水平,初步形成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和以规划教材为主体、以特色校本教材为重点的教材体系。1.建成优质核心课程5门,其中教指委精品课程1门。开发体现工作过程系统化的5本校本教材。开发多媒体教学课件15门,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库,集成为高质量的专业教学资源。2.为工学结合和实现“零距离就业”创造有利条件,建成烹饪专业的核心课程群。3.项目驱动教学法被广泛采用,以学生实习作品为主要指标的专业课程的\n评价方法全面普及。(四)社会服务效益专业人才培养能力、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能力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示范带动作用和社会影响明显增强。1.面向社会的教育、培训功能得到全面发挥。2.技术服务水平和科技开发能力明显增强,技术科研型、社会实践型教师数量不断增加。3.专业办学特色更加鲜明,社会影响进一步扩大,专业品牌形象逐步形成。\n附件××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n××工程职业学院二〇一一年五月\n目录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1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1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1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2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3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5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5二、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13三、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23四、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32五、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45\n\n××工程职业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第一部分学院特色专业建设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教育部关于加快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的通知》(教高〔2009〕3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推进优势专业的建设和发展,加快形成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骨干专业,推动学院整体专业建设和办学水平的提升,特制定本规划。为了更好地贯彻和落实《××计算机职业学院“十二五”发展规划》,将特色专业建设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学院《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了“自2011年起,逐步确立特色专业,至2015年建立8个左右特色专业”的专业建设目标。一、特色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规律,按照“教高〔2006〕16号文件”的要求,从“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社会急需”出发,立足河北经济发展需要,发挥学院“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建筑工程、财务及艺术设计”等专业的资源优势,以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就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宗旨,以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改革为重点,走“质量立校”之路,强化特色意识,带动我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二、特色专业建设原则(一)优先发展原则坚持把特色专业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做到学院发展规划优先安排特色专业建设,资金投入优先保障特色专业建设,教学资源投入优先满足特色专业建设需要,48\n通过优先发展特色专业引领学院专业建设的改革与发展。(二)社会需求原则专业发展要根据河北经济发展需求,紧密关注人才市场的需求及专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适应行业、企业和地方经济建设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三)校企合作原则鼓励并支持特色专业与企业对接及合作,形成以校企密切合作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相沟通的特色专业建设体系,不断深化专业的内涵建设,推动学院专业建设与发展。(四)创新发展原则要贯彻“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新”的专业建设发展思路,坚持走“内涵式、精品化”的发展道路。三、特色专业建设目标按照理念先进、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资优化、设备先进、教学优秀的要求,用五年的时间,加强5个特色专业建设,突出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网络技术、工程造价、会计电算化和室内设计技术等5个特色专业。到2015年底,完成下列具体目标:——结合河北省特色专业建设工作,建成6—8个院级特色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80%以上。专兼教师比例达到1:1,每个专业引进和培养专业带头人1—2人,培养骨干教师3—4人,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专家4—6人,打造院级优秀教学团队6—10个。——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设计出融“教、学、做”为一体、适合实践教学的环境。建设中的特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成为与企业共同开发的课程。建成院级精品课程20门左右。——每个特色专业建立适合本专业实践教学需要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训实习基地,加大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投入,每个特色专业建成48\n1—2个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并配备功能完善、先进的实训设备及软件。——加强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每个特色专业必须有3—5部与企业共同开发建设的教材,有专业图书资料1—2万册,专业教学资源丰富,能充分满足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建设一批社会需求高、优势突出、条件优越、服务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评价好的特色专业,并以特色专业建设带动相关专业建设,促进学院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四、特色专业建设保障措施(一)加强对特色专业的指导和领导保障院长、分管教学领导要进一步加强对全院专业建设工作的领导,学院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特色专业的业务指导,为专业带头人、系主任提供充分的学习、培训机会,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专业建设能力。各教学系要把特色专业建设列为本系的“一把手”工程。(二)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经费投入根据各特色专业建设的规划,加快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添置、更新教学设备,保证教学设备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实习专项经费,设立教学改革与研究专项经费,提高教学资料的经费投入,逐年扩大图书购置费,加快图书馆信息化建设。(三)加强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从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技能结构、双师结构等角度入手,结合专业建设需要,适时、适度地招聘、引进优秀人才,加快专业骨干教师、“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结合课程建设、实践实训需要,多渠道、多形式聘任校外行业专家、高校知名学者。努力形成一支专兼结合、校企合一、团结合作、老中青搭配、职称和知识结构合理的特色专业教学团队。(四)建立特色专业建设评估制度48\n以评促建,以评促改,完善特色专业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实行特色专业建设项目管理,确保特色专业建设总目标的实现。48\n第二部分院级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根据河北经济发展形势及学院的专业建设规划精神,在充分研究,深入论证的基础上,特制定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一、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指导思想(一)专业建设的背景近年来,随着微电子、自动化、计算机和信息管理等相关技术向传统机械行业的不断渗透,给机电类专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同时,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制及技术改造正向纵深推进,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和加工中心,制造业将成为我国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作为现代加工业制造业的高科技标志和发展趋势,为高等工程教育创造了广阔的人才市场空间。河北省在机械制造、机电设备研发、汽车工业等领域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省企业以“制造业信息化”和“机床数控化”为核心加快了现代化制造业改造的步伐,制造业将成为我省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社会迫切需要一批掌握数控技术、电器控制、CAD/CAM技术的高素质人才。(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本着“立足地方经济,依托行业发展,主动为企业服务”的办学思路,坚持“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机械技术与信息技术结合为龙头,以数控技术为主线,强化实践”的改革思路,建立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努力把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成为本地区一流专业,为河北省的装备制造业输送高层次的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二、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目标48\n(一)专业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的确立机电一体化专业是高校的传统专业,我们必须努力寻求行业、企业的支持,主动为行业、企业培养急需的应用型人才,打特色牌,走特色路,找准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特色。1.加强与其他高职示范性院校的学术交流,掌握专业发展和教学改革情况,了解其办学特点和人才特色。2.深入企业生产一线,积极与用人单位共同探讨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取得企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情况的第一手资料,明确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定位在什么技术层次上,从事什么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是什么,进一步明确专业培养方向。3.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结合教学体系建设和实践教学环境建设,形成我院的专业特色和人才优势。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创新精神,掌握机械加工(含数控加工)技术、电工技术、液(气)压一体化技术及电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掌握机电一体化技术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机电一体化设备的安装、调试、操作、维护和维修等实践能力的面向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1.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根据机电一体化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进行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优化的原则是加强基础、拓宽专业、体现素质、能力和知识的培养,注重学科交叉,以机械为主,机电综合。教学内容要注重基础,着眼未来,跟随学科最新发展,引进新技术、新工艺,并逐步修订专业教材,以“素质”和“能力”培养为目标,精选教学内容,渗透工程问题,对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多方位的改革及实践,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课程设置坚持548\n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计算机应用不断线;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不断线;实践训练不断线;技能培养不断线。其中,以工程设计意识训练为主线。(1)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成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建设。根据夯实专业基础、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知识结构;整合、改造机械类专业课程的设置,明确主干学科,要组织和建设专业核心课程,重视工程创新设计为中心的专业实践教学,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2)大力推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立体构架课程体系,更新内容,突出整合,推动整体优化。突出课内、课外结合,将课外教育环节全面纳入培养计划。打破传统的课程之间条块分割,进行内容整合,推行课程的模块化、结构优化。(3)采取减少、限制课内学时,扩大选修课种类与数量,积极为学生提供跨学科选修、主辅修、课外学术活动等多种教育形式与机会,为学生发现、发展各自的兴趣和特长创造条件。(4)加强与突出工程设计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所有的教学、科研、实践和社会活动中,强调工程的应用性、实践性、综合性、协调性、创新性等工程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教育。加强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的集体性自主实践教育活动,如自主实验、自主设计、自主实习等,多组织贴近工程实践的实验、制作、设计、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设置合理,突出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工程素质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条主线,通过三段式工程训练模式(第一阶段:基础理论与训练,规范-解构-实践,侧重学生认知感悟能力的培养;第二个阶段:基本技能与强化,反思-重构-实践,侧重学生主观表现能力的培养;第三阶段:技能应用与扩展,探索-创新-实践,侧重学生个性化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较系统的数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CAD/CAM技术的知识和能力。48\n2.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构建以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为主,既有基本技能训练,又有开发创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打破各专业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间的交叉、渗透,建立系列课程或课群起点上的具有一定柔性、实验实习一体性的独立的实训环节,建成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能力训练有机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践教学向深层次发展,以满足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需要。(1)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构建层次化实验教学平台各实践教学环节围绕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专业工作能力、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三个层次进行组织,一是基本技能模块(3个):分别为工程制图模块、计算机应用模块、外语应用模块;二是专业工作能力模块(3个):分别为机械设计模块、电气基本技能模块、机电设备控制模块;三是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模块(7个):分别为数控技术模块、CAD/CAM模块、先进制造技术模块、计算机控制技术模块、自动控制技术模块、测试技术模块、机电产品创新模块。(2)实验教学方法上采用全开放实验教学模式将设计性、综合性、应用性及部分基础性实验采用全开放方式教学,以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3.实训室及实习基地建设培养有特色的应用型高职专业人才,建设具有良好条件、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中心显得尤为重要。在工程训练基地的建设上以先进性、实效性和前瞻性为原则,以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主旨,实现各学科的相互交叉与渗透,逐步建成在机电产品设计、数控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CAD/CAM等方面具有行业科技先进水平,管理完善、布局合理、48\n功能齐全的机电类学生工程实训环境,满足教学、科研、技术服务的实际需要,形成在制造技术领域和工业控制领域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1)在工程训练中心的建设上,一方面在原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实验室的基础上,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的能力要求,重新进行资源配置,并鼓励教师进行科研立项,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对现有仪器设备进行改造和自主开发实验仪器设备,以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深入调查论证,新建具有技术先进性的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初步建成能够再现工程环境的工程训练基地,使学生通过在工程环境中的实践训练,把应用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实践的观察和判断、建模和设计、仿真和制造的整个过程中。(2)探索工程实训的新模式,逐步由单一实训型向生产实训型过渡,建设成为既面向学生又面向社会的教学、科研、生产、培训相结合的多功能、开放型训练中心,力争实现从校内实训基地到对外承揽业务的转变,从而实现和市场接轨,以产业带动专业。同时根据技术教育的特点和社会要求,争取成为我省的数控技术培训中心和技术等级证书考核中心。(3)在建设校内工程训练中心的同时,我们进一步寻求企业支持,挖掘社会资源,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深入生产第一线,参观和参与生产过程,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拟定进程如下:基地年份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实训室调研确定建设规划与建设方案完成5个实训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完成3个实验室及其配套的软件建设进一步开发试验项目校内基地调研改善基础实习设施,增加实习内容建成数控加工中心和机加工实习基地实现机加工中心的产学结合拓展业务范围,产学结合进一步深化48\n校外基地调研完成1-2个基地建设完成2-3个基地建设,实现订单培养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完成3-5个基地建设,扩大订单培养规模(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要以“德才兼备、培养骨干、优化结构、提高素质”为指导思想。积极作好专业学术带头人及专业学术骨干的选拔与培养工作,在满足专业教学的基础上,使教师由教学型向教学科研型转变,由知识传授型向技术开发型转变,鼓励教师进修学习,改善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大力增强科研立项数量和水平,立足纵向课题,加强横向联系,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及参与意识;使教师既注重学历水平提高,又注重实践技能培养;既立足于课堂教学需要,又着眼于科技开发需求,同时在数控技术、自动控制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采取以下措施:1.在现有师资力量的基础上,继续引进人才,特别是生产一线中具有高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有较高学识和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才。2.加强学术梯队建设,积极开展教育科学研究,培养一批学术水平较高,科研能力较强的课程带头人。3.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织教师大力开展应用技术研究、科技开发和科技服务为重点的科技工作。4.通过各种形式提高青年教师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研究生,给新分配来校教师制定专业发展方向和五年的培养目标,指定导师,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指导青年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科研活动、编写专业教材,承担科研工作,并安排到实验室、企业等单位和技术短期培训班进行实践锻炼,拟定进程如下:年份项目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48\n高职比例1%3%5%10%研究生比例20%30%60%70%80%研究生引进数量1人4人3人2人3人技术培训2人次3人次3人次3人次(四)教材建设教材建设按照“紧跟现代工程科技,加快教材内容更新,重点编写特色教材,反映工程特点,形成系列应用型教材”的原则,严把教材选用关,确保教材建设适应专业教学的需要,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的教材全部采用选择21世纪规划教材和行业推荐教材,针对专业性较强的课程,组织教师编写一套能够反映应用型特色和课程整合的特色教材,把行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技术及时纳入教材内容,拟定进程如下:教材类型2011年2012年2013年2014年2015年公开出版教材1222校内自编教材3555(五)精品课建设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任务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改革机电一体化专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为突破口,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教学平台,建设教学资源库。五年内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院级精品课达到3-5门,力争完成2-3门省级精品课建设任务,并逐渐辐射到其他专业。48\n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随着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的普及应用,社会各行业对网络技术人员的需求持续增加,如网络规划、网络实施及维护、网站建设、网站管理与运营、网络编程、网络硬件维修及软件维护、网站后台数据库设计与维护等人才,成为社会招聘的热点。几乎每个行业、每个企业均离不开网络,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十二五”期间,我国新兴信息产业“物联网”、“三网合一”等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网络人才将供不应求。据最新的一项调查显示,企业对高技能水平的网络工程师、网站管理工程师、网络设备工程师及网络安全系统工程师的需求量平均每年增长高达71.2%。据信息产业部统计,全国党政机关、企业集团、金融机构等局域网整体应用系统建设将进入高增长期,年均增长将超过34%,而目前我国90%的企业网络工程师不具备系统的专业技能,存在信息安全隐患。传统网络管理员、网络工程师由于技能单一、专业知识更新速度滞后,已经面临被淘汰的危险。据国家信息产业部预测,今后5年,我国从事网络建设、网站应用及网络服务的新型网络人才需求将达到60-100万人,而现有符合新型网络人才要求的人还不足20万,新型网络人才需求量正在逐年增长。(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本专业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形成了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结构合理、能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的“双师型”专兼职教师团队。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现有专任教师15名,兼职教师3名,专职教师中教授1名,副教授3名,高级工程师1名,讲师5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48\n33%,双师型教师共10人,占专职教师的67%,具有硕士学位的7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47%。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多媒体教室4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2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基地,弱电工程实训室和网络互连实训室。其中弱电工程实训室主要功能包括:双绞线的认识,做水晶头、打模块、绑定配线架及网络测试;综合布线的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干线子系统、管理间子系统、垂直干线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的设计与实施;布线标准及管线搭配;光纤的认识及光缆的测试;光纤的敷设、融接及对光纤连通性和衰减/损耗等的测试。网络互连实训室内有交换机、路由器,锐捷网络设备交换机柜和路由器防火墙等网络设备,能模拟企业建立园区网,可以进行系统集成、网络安全实验,能够满足目前的专业班级规模(50人),分组进行实验;各组内能独立并行开展实验,以使所有上课学生能够充分地动手操作,各组可以协同实验组设备进行实验,每台设备支持多人访问,实现“一人操作,多人观摩”的功能。此外,本专业已与神州数码网络(北京)有限公司、河北网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等14家IT企业签订协议,实行了人才、技术及校外实训基地等多方面的合作。在学院领导重视和系部努力下,成立了青为网络公司,该公司负责校内各部门办公电脑的维护,各IT实训室电脑故障的处理、网络维护、网络安全处理等业务。校外实训基地和经济实体的建立为本专业的校外顶岗实习和就业创造了良好条件。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拥有本专业相关图书2万余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48\n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熟悉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技术支持、网络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网络及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开发等技能,在企事业单位IT领域中从事网络组建、网络安全与管理、网络服务应用开发等方面工作,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网络构建工程师、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站设计管理工程师和网络技术支持工程师岗位。2.人才培养素质要求本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标准可分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及素质结构三方面内容。(1)知识结构要求掌握计算机网络、网络操作系统的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各种常见服务器的配置方法;熟练掌握网络设备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掌握网络数据库的操作及网络编程语言的应用;掌握网页设计、美化及布局的技术;系统了解网络工程设计及实施的基本规范;掌握计算机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相关知识。(2)能力结构要求网络设备的安装、调试及维护的能力;企业网站的设计、开发及制作能力;网络工程的设计及实施能力;网络系统集成的能力;计算机网络建设和管理的基本能力。(3)素质结构要求48\n拥护党的领导,热爱祖国,热爱集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遵纪守法,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社会公德;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行为符合规范要求;具有良好的创新与竞争素质,善于观察、分析与解决问题;具有较强的沟通、协调、组织、团队协作素质;具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体魄;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对各专业建设的要求,对本专业学生做出具体分析,在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职业岗位和人才需求,制订培养目标。从专业培养目标出发,修订专业培养方案,在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方面采取措施,体现先进性、科学性,与第二课堂、导师制、社会实践、学科竞赛、管理制度等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就必须在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教师比例为67%,今后,在学院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相关制度保障下,进一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一线顶岗实践、学习技术、积累经验,并建立健全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在规划期内,努力实现中高级职称比例67%,双师型教师比例为100%,打造成一支结构优化、特色鲜明、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48\n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以学生的学习为本,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有利于学生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教学实验室和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设计科学合理、符合培养目标要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条件使更多学生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建立产学研在教学上的合作机制,探讨如何推进科学研究和教学实验的结合。提高实训室开放率以及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比例,制定提高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水平的措施。(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督导检查考核制度加大教学督导工作委员会的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工作评价检查。同时对人才培养要加强分类指导,重点加强对特殊专业人才的切实指导,规范管理,促进专业建设发展,提高人才质量。2.设立专业设置论证制度组织校外实训基地的专家进行现场考察,细致考核在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要求、教学计划及专业办学条件等方面是否满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确定是否开设相关专业。3.建立校际对照评测制度48\n建立校际之间的成果对照测评,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的方向。使校际对照成为一种制度,建立起系统完善、体系完整、运行良好的人才培养质量信息反馈系统、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重视并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教学评估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1.进一步探索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模式,把“工”和“学”实际的联系起来。2.根据计算机网络技术的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培养目标。3.以基本素质和职业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根据专业人才职业岗位(群)所需知识能力结构,确定教学内容,规范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4.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专业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5.实践教学强调职业岗位实际工作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职业岗位操作技能的严格训练。6.在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室建设、教材开发、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办学,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不同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和真实职场环境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使毕业生岗位适应期缩短。7.联系社会资源,以承接工程或工程外包的形式把实际项目带入教学课堂,把课堂教学搬到实际项目中去。8.成立实体服务单位,由专业组长牵头,带领学生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计算机网络技术报务。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计划引进和培养相结合,每年引进2-3名高水平(高级工程师或高级知名企业认证资格)人才,促进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与培训青年教师,48\n每年送出不少于30%的教师参加企业实际岗位培训;邀请校外专业专家和兄弟院校专家共同探讨,研究和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开发教学资源,召开教学研讨会等。(二)课程建设与改革组成专业课程建设团队,建立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至少申请包括《网络设备》在内的两门院级精品课;所有专业核心课程建立与社会需求统一的技能考核体系;所有的专业核心课程建立健全题库建设和多媒体资源库建设,包含图片、PPT、视频等。(三)教材建设与改革选择国家级重点教材及优秀获奖教材;编写并出版《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网络设备》、《服务器架设与管理》、《建站实务》四门专业核心教材。每门专业课程配备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整理的网络资源、视频资源、图片资源、技能库、试题库、优秀教材与参考书等。(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建设移动通信实训室、软件项目开发实训室和电子商务实务实训室。与大唐电信、中兴、华为等通信设备制造商达成合作,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把实训项目与企业实际结合,让实训条件更贴近社会需求。与河北网讯等企业进一步加强人才培养合作,更进一步拓展校外实训基地,做到每个班级学生百分之百参加校外实训。(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学生必须满足所有课程合格、英语达标、计算机等级达标并获得一个以上专业要求的IT职业资格证书等4项硬指标,才能按期毕业。(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48\n专业教师严格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文件齐备,期末将教学文件按时归档。课堂教学严格按课程大纲、授课计划执行,课前认真备课,把握重点、难点、课堂概念讲授准确、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富有启发性,课后加强辅导和作业批改。进一步加强督导在教学质量监控中的作用,对任课教师进行跟踪听课与督导,并结合院系、教务处提供的评价结果,对每位教师每学年的教学工作做出评价。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以学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为依托,加强系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对专业建设的支持,制定专业建设方案,研究专业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信息工程系主任担任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计算机网络教研室专业课教师、合作企业高级工程师,企业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高级管理人员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二)经费保障学院制定《精品专业建设专项管理制度》保障精品专业建设的资金需要。另一方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多方筹措特色专业建设所需资金,包括合作企业捐赠等,确保各建设内容需要的资金能及时到位,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建设如期完成。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开设时间长,办学质量高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自2001年开始招生,已经招生12年,是我院历史比较悠久的专业。(二)师资力量雄厚,教研能力强锻炼了一支实践能力强、教学效果好、年轻的师资队伍,在学院组织的教案评比活动、课件评比活动、优秀课堂评比、说课活动中,李喆时老师获得说课评比一等奖,尚文卿老师获得二等奖,还有许多教师取得比较优秀的成绩,保证良好的教学效果。(三)强化实践教学与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48\n构建了以能力为本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由课堂实训、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实训、专业综合实训和毕业实习等环节组成,形成使学生完成从模仿到应用到创新递进式培养模式。(四)学生参加的职业资格认证社会认可度高,通过率高IT行业市场认证种类繁多,选择了社会认可较好的华为网络助理工程师,CIW认证,网络设备调试员,神州数码网络工程师。(五)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状况良好本专业2009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6.7%,2010届毕业生就业率达89.6%,就业率逐年提高;根据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状况良好。(六)社会声誉好本专业2010级学生在河北珠峰通信工程有限公司实习后,该企业的负责人说“你们随时来,我们随时要”。本专业在校外实训基地进行的综合实训受到了公司及客户的好评,反映该专业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强,职业素质较高。48\n工程造价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工程造价专业是为国家建筑行业培养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其人才需求状况取决于建筑业发展的水平和趋势。近几年为了加快城镇化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改善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我国基本建设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需求的不断增加。据河北省建筑业协会对全省108家会员建筑企业主要经济指标统计,2009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增长,新签合同额966.44亿元,同比增长37.37%;建筑业完成总产值787.75亿元,同比增长30.59%;企业收入729.4亿元,同比增长30.27%;企业利润25.64亿元,同比增长37.70%;固定职工从业人数26.16万人,同比增加25.20%,其中技术人员4.92万人,同比增加15.76%。从建筑业整体运行情况来看,河北省建筑业企业生产和效益呈现同步增长态势。(二)人才需求分析1.在我国目前经济转型和快速发展时期,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技能型人才队伍建设,把加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工作,作为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举措。中共中央国务院又先后颁布《人才规划纲要》和《教育规划纲要》,两个纲要都非常重视技能人才的培养,并做出了重要部署。住房建设部把“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十大目标之一,把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着力加强。河北省委、省政府更是从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建设制造业强省的高度,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到战略层面,实施了“金蓝领”培训工程。党和各级政府对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视,为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48\n2.建筑业技能人才队伍的现状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我国建筑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历层次低、年龄偏大。二是特有工种技能人才总量偏少、分布不均、工种不全。新设备、新工艺还没有人能够操作。三是高技能人才严重短缺。3.河北省工程造价专业的人才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全省建筑业市场的需求。据河北省统计局调查,2010年,全省资质以内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2289个,从业人员128.6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3231.5亿元,比上年增长28%。从构成看,建筑工程产值2717亿元,增长27.2%;安装工程产值333.5亿元,增长26.6%,建筑工程产值占建筑业总产值的比重为84.1%。按照河北省建筑业目前的发展状况,人才需求将逐年增长。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专业定位1.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掌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工程测量技术,具有建筑工程概预算能力,具备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2)专业就业岗位毕业生可在工程造价公司、咨询公司、建筑企业、工程建设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企业、审计事务所以及政府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工程造价招标代理、建设项目投资和投资控制、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投标报价决策、合同管理、工程预决算、工程成本分析、工程咨询、工程监理等工作。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专业建设基础工程造价专业是学院重点专业,从2009开始招生,生源数量逐年增加。在社会各界的关怀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专业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发展基础和优势。48\n(1)校企合作基础良好目前工程造价专业与5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课程和教材、安排学生实习实训、选派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聘请企业工程管理和技术人员担任顾问和兼职教师等方面,不断加深合作。通过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化,提升了专业的整体水平。(2)具备“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目前,我院工程造价专业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未来将逐步建立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并建立健全工程造价专业兼职教师引进机制。(二)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一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前本专业建有建筑工程试验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公共机房等实训室,为工程造价专业校内的实践教学提供了较好的条件。另外本专业还与河北省地矿局、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等数家企业建立了校外实习基地,可满足学生的专业生产实习。校内外实验实习基地情况详见下表。校内实验实习基地48\n实训室名称主要设备设备数量负责人建筑工程试验室(一)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6马晓鹏建筑工程试验室(二)混凝土冻融试验机、混凝土磨平机、汽油机混凝土钻孔取芯机、水泥胶砂振实台等。48马晓鹏工程测量实训室水准仪、经纬仪、全站仪等64谢健校外实验实习基地专业合作企业备注工程造价河北省地矿局顶岗实习河北顺安房地产有限公司参观实习××市双友土石方工程有限公司参观实习献县中昌公路仪器销售部顶岗实习××长安区中昌试验仪器经销处顶岗实习(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1.教学方面加强和规范教学秩序,按照学院关于教学管理和学生日常管理的各项规定,强抓落实,保障教学工作有序进行。充分发挥院系两级教学督导组职能,加大考核和鉴定成绩管理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业务考核、挂钩和配套制度与措施。落实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制度。不定期进行教学资料检查,并加大期中检查力度。系主任每周增加听课次数,专业带头人每学期听遍每位教师的课,各位任课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不少于八次。引入社会评价机制,重视政府部门、用人单位和学生家长等对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评价。2.学生方面48\n建立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至少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实行师生“互控”,并完善教学信息反馈体系,不断完善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用人单位评价、行业评价等第三方评价制度。与毕业生用人单位积极合作,建立工程造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调查、监控制度,对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到3年内的就业状况、就业流向、能力与知识、课程有效性、满意度等指标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形成年度分析报告,以确保人才培养评价和监控的质量。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师德教育,加大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将青年教师的培养作为教学团队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任务,实现“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的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在原有教师团队的基础上再培养专业带头人3名,骨干教师5名,以专业梯队建设为重点,构建数量充足、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二)课程建设与改革以工程项目造价的确定过程为导向开发任务体系课程。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构成的课程体系开发团队→开展职业岗位(群)的职责、任务、工作过程调研和分析→确定职业岗位群专业方向→归纳专业技能教学模块→组织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案例)。工程造价专业课程体系的确定过程如下:(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2)工程造价专业岗位需求(3)以岗位需求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4)通过工作任务,开展案例教学。48\n企业岗位需求专业岗位方向确定二级工作任务收集、提炼图1:课程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从业资格证确定学期综合任务案例教学以职业岗位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建构工程造价专业的学习领域,创造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学习情景;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构,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并将岗位技能课程内容与执业资格标准,以及施工员、预算员等岗位职责融入课程,保证学生在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方面达到岗位要求。建设达到省级精品标准的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4门,特色实训课程2门,并建立完善专业教材及相关教学资源。(三)教材建设与改革继续同企业开发校企合作教材。开发适合工学结合课程的教案、课件、题库等教学资源。根据专业培养和课程改革的需要,计划编写6-8部校企合作特色教材。专业课程和校企合作教材争取列入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和国家级“十二五”规划教材。(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48\n新建和扩建相结合,满足专项技能训练、综合能力训练、模拟仿真训练等多层次需要的校内实训室建设。包括建筑工程试验室的扩建,工程测量实训室的扩建等。新建满足工程造价专业必须的工程算量实训室,配备行业企业广为应用的配套软件,用于提高学生运用计算机工程计量的能力。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是依托已有的5个校外实训基地,拓展6个校外实训基地。(1)与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引入行业标准,共同构建专业技能学习模块及课程标准。(2)调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技术人员的层次、结构、岗位分布情况,企业对岗位能力要求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作为人才培养模式、学习领域设置、工作过程系统化的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的依据。(3)建立企业专业委员会,定期到学院进行专项讲座、讨论等,加深教师与企业工作人员的联系,搭建沟通渠道,为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4)充分利用合作企业在建工程项目,使教学进程伴随施工过程开展,使施工现场成为第二课堂,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5)制定有效的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包括制定校内指导教师顶岗实习工作条例及管理办法,与企业共同制定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细则、企业指导教师管理办法,编制学生参加顶岗实习技术指导书等。(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根据工程造价专业现有明确的职业岗位指向和职业能力要求,结合我院办学定位和学生实际,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48\n人才培养方案不断完善,每年修订一次;课程教学计划齐全,每门课程都有完整教学计划;教学手段先进,90%以上教师可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方法合理,85%教师可应用项目载体、任务驱动方法教学;教学监控与管理水平明显提高。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改革创新教学管理和质量评价体系,创新顶岗实习管理办法与质量检查方案等,形成与建筑行业生产过程相适应的教学管理模式。建立注重过程管理、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和监控体系。(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的建设主要配合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与企业的校企合作部分的管理应特别加强。应加强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建立校外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制度与实时监控系统,构建符合工学结合要求的新型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模式。建立由学校、企业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制订教学质量评价制度、顶岗实习成果评价制度等。重视顶岗实习前的教育和学习。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顶岗实习前对学生进行目的,责任、义务和权利,安全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完成由单一学生角色向学生加员工双重身份的转变,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和适应能力。强调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期间必须接受企业与学校的双重管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企业管理制度及劳动法有关知识等。建立企业兼职教师资源库,制定兼职教师聘请与管理办法,明确承担各类教学任务的薪酬标准,为校企合作提供制度保证。构建教学平台及资源库的使用制度、维护制度等,以保证其使用的合理性、有效性、公平性、共享性;制定定期更新资源、补充资源的规定,保障教学平台和教学资源的可持续使用性等。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由院长亲自带队,教务处牵头成立专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负责专业规划和建设工作。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发挥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力、决策力、执行力、创造力,促使专业教师同心同德,积极投身到专业建设中来48\n。专业建设方案由各系主任、专业带头人及工程造价团队教师和企业合作人员共同策划和实施,提供专业能力组织保障。(二)经费保障学院董事会对学院的建设发展全力支持,按专业建设发展规划进行费用的审批,保证特色专业建设能够顺利发展。48\n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1.行业发展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财会工作已成为企业管理工作的核心,而且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政府扶持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实体不断涌现,对不同层次的会计从业人员的需求日益增长。《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加强重点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中,也对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优秀高层次会计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据统计我国目前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普遍不太高,而会计人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业务素质,还应有较强的政策观念和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会计教育任重而道远。2.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分析京津冀地区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通过对企业的调研,我们了解到不同规模的企业对招聘会计人员的要求各不相同,大中型企业对学历的要求多为专、本科以上,而小型民营、外资、农村企业急需专科、中等会计人才。(1)人才去向学生毕业后可去政府部门、金融部门、工业企业、会计公司、非盈利性组织、医院、社团、保险业、私人企业、各类学校、学院自营企业等处,特别是城镇非国有企业、乡镇企业及村办企业、私营及个体企业从事会计、审计、财务管理、计算机操作等工作。(2)专业面向的岗位会计核算岗位、出纳员岗位、财务经理助理岗位、统计岗位、企业纳税员以及会计代理和税务代理人员岗位、收银员岗位、采购核算岗位、销售核算岗位、财产物资核算和往来核算等岗位。 (二)专业建设基础48\n1.师资力量学院在会计电算化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发展、实训室建设等方面始终给予政策和资金上扶持。会计电算化专业拥有雄厚的师资队伍,现以教授、副教授为主要学科带头人,以青年硕士、讲师为新生力量的优质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职教师15名,兼职教师2名。专职教师中教授2名,高级职称的比例为13%,双师型教师共12人,占专职教师的80%,具有硕士学位的为4人,占专职教师总数的27%。总体而言,本专业的师资力量雄厚,师资队伍机构较为合理,绝大部分教师都有企业培训和实践经历,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提高实践能力提供有力的保障。教学团队中10余人被评为校级优秀(模范)教师,5人在教学质量年活动中荣获奖项,“基础会计团队”和“工业企业业务实战团队”获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教学条件本专业拥有先进的会计电算化(用友软件操作平台)、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等5个实训操作平台,用于《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基础会计及实训》、《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等课程的学习。同时,本专业全部采用现代化授课方式,课程均安排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和实践课程的课堂教学。此外,为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学院又在2008年成立“××浚达财务咨询有限公司”,使更多的师生有机会参与企业业务实践和社会真实项目,提高了师生的实践能力,积累了管理的经验。会计电算化专业以浚达财务公司为窗口,加强与外界单位的联系。在原有校外实训基地××中瑞司法会计鉴定中心、天勤会计师事务所、××有源会计师事务所、河北福隆进出口有限公司等近20家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新建立河北海德五金制品有限公司、河北顺安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众旺彩印有限公司、××市安源物流有限公司等近12家校外实训基地,实现了与会计工作的零距离对接。丰富教学资源支撑着专业建设。学院拥有会计电算化专业图书1200048\n余册,本专业自建图书资料2000余册。此外,还成立了读书兴趣小组、会计专业兴趣小组等多个学生课外活动社团,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提供学习和训练平台。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会计岗位能力要求及学院发展定位,学院把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既掌握会计理论和实际技能,又掌握计算机操作技术,具备较强会计核算、财务分析和会计软件运用能力及企业审计能力;面向会计岗位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理念,认真剖析会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以会计电算化专业领域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技能标准为依据,确定学习领域的学习任务,依据学习任务和会计工作岗位群的特点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并融合职业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助理会计师证)进行教学,实现岗证一体,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改革的目标,巩固和完善特色鲜明的“岗位主导、任务贯穿”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在掌握必要的会计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的前提下,突出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训练,实现专业培养方案先进,课程体系和知识结构合理,教学理念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创业意识为目标的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会计电算化专业将贯彻创特色、创品牌的战略思想,遵循“48\n壮大队伍、优化结构、突出重点、强化实践、注重师德、提升水平”的原则,通过培养、引进、外聘高层次人才等途径,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以学科、专业团队建设为核心,力争在未来5年内“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教授、副教授的比重占到40%以上,硕士学位以上比例达到80%,真正建立一支德才兼备、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三)加强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推进立体化教材的开发按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目标系统改革课程体系的指导思想,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改革专业课程体系,以具体工作任务为载体重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建设校企合作课程开发与实施平台,引入企业教学资源,完善课程实施保障条件。本专业目前与××浚达财务咨询公司合作开发了多套实训教材,自编教材使用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下一步教材建设将依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6套工学结合、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立体化教材,并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四)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是改善学院办学条件、彰显办学特色、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按照“高起点规划,分时期建设”的工作思路,多渠道、多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并多与企业单位合作,计划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两大校内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最大限度满足实践教学需要,把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功能齐全、设施完善、设备先进,管理规范,融实践教学、社会培训、技能鉴定于一身的,具有省内同类院校会计专业示范意义的实训基地。(五)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48\n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以事实为依据,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以教育产出质量为标准。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是根据社会需要、教师教学工作特点、人才培养标准和特定教学对象等因素来进行的。要不断结合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实际,更全面、更准确、更合理地评价教师教学的各项工作。(六)加强教学教改研究和为社会、行业服务不断深化教科研工作,借助产学研平台,通过学院专题立项,社会调研,和人才培养目标的不断完善,在教改的基础上推动专业教学特色的进一步巩固和深化。根据教改研究不断进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广泛推广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依托本专业师资和实验实训条件资源,面向社会企事业单位,开发相关的培训项目,开展教师之间、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活动。积极面向社会、企业的会计电算化财务软件、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等服务项目,努力将本专业打造成为社会服务能力强的特色专业。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1.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目标“有重点培养、高规格引进、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从培养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双师型”教师入手;加强会计电算化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使之成为具有高素质、高标准、高要求的专业教学团队。2.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专业带头人通过参加职业教育理论培训及教学实践,48\n到知名高校访学、进修,到企业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2-3名专业理论功底深、实践操作水平高、知识更新速度快、组织协调能力强,把握会计发展的前沿,能够负责研究会计专业建设方向,确定专业特色,制订专业发展规划,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提出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意见,具备较高的专业教学改革能力的专业带头人。(2)骨干教师通过到高校进修、到企业或业务对口的工作岗位锻炼、参加“双师”培训等培养途径,每年培养具有会计专业扎实的理论基础,把握专业某一核心课程的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并具有该学科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好地指导学生进行该学科的实践教学,具有乐于教学、甘于奉献的精神,能协助专业带头人做好会计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组织相关项目培训的会计专业骨干教师。(3)双师素质教师通过学院出台相关政策,鼓励现有专业课教师,参加多种形式的职业资格培训,社会资格考试,到企业顶岗挂职锻炼。两年内再培养2-5名双师型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5%以上。(4)兼职教师积极开拓多种渠道,有目的地从财政、审计、税务、金融和高等院校等部门或单位再聘请6名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且具备一定专业理论基础、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会计师、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审计师、企业总会计师等作为学院兼职教师。主要承担实践教学指导,参与教学改革、课程研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研究等工作。(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需求目标”构建一套完备的理论教学课程体系、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兼顾专科学历教育知识与职48\n业资格能力,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全面落实实践教学课程化,考证课程计划,考核方式多样化。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项目课程体系,五年内完成2-3门优质核心精品课程建设;建成满足不同行业不同层次岗位人才培养教学资源库。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1)按照会计职业岗位要求,构建基于典型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会计行动领域,归纳总结学习领域,确立核心课程教学标准,进行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2)坚持理论够用,注重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幅度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的比例不低于专业总课时的40%。(3)联合企业加强重点课程、精品课程和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课程体系还需不断调整和完善,特别是一些核心课程和实践课程,切实要适应高职高专的特色。为了促进专业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以精品专业和精品课程的建设作为突破口,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再建2-3门精品课程,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建成特色鲜明的院级精品专业。会计电算化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表序号课程名称建设时间1《财务会计二》2013年2《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4年3《行业会计比较》2014年(4)打破专业壁垒,设置柔性课程学分,让学生有更大的空间,根据自我发展的需要,跨48\n专业选修课程,拓展视野。做到每门学科在章节完后有分项实训内容,在整个学科授完后又有综合实训。(三)教材建设与改革1.教材建设目标组织教师修订编写目前已有的6-7本教材,以新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任务化、项目化”为体现形式,能够体现本专业改革成果的主干科目校本教材,形成理论教材与实践教材相配套的、载体多元、内容充实、与时俱进的教材体系。并完成6-7门项目任务化课程配套建设,完善题库及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2.教材建设措施利用较短的时间依据“任务化、项目化”模式,修订完成理论类教材《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税法》、《经济法》、《统计学》、《财务管理》等课程的项目型教材。理论课程教材的编写,要综合考虑学生学情、教学现状、任务设置,适应我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教学需求。在加强教材建设的同时,组织骨干教师选购专业工具书、专业理论图书、文献、核心期刊与专业特色期刊、精选优秀会计论文集、专业相关报纸、国家、地区及行业法律法规、科技发展动态和政策管理信息、标准文摘或全文等专业图书及电子数据资料,使会计专业拥有齐全先进、国内一流的专业参考资料。(四)实践教学条件建设1.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目标进一步完善校内会计手工综合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ERP沙盘实训室的建设,完善实训室的数量及功能,新建税务处理中心实训室、会计电算化实训室;不断优化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实训基地的数量,到2015年建成45家校外实训基础,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践需要。同时,专业负责人主要48\n在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教师的配备、实训室全面开放、实训指导书(4门课程)编写、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等方面下功夫。实训指导书编写计划序号课程名称编写时间1《小规模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2《一般纳税人业务实战》2013年3《出纳岗位实训》2014年4《工业企业综合演练》2014年2.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具体措施(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2012—2013年完善已有的校内实训室,新建模拟纳税大厅、会计电算化实训室,完善升级财务软件。2014—2015年加强实训基地硬件更新建设,强化实践育人,通过同步实训、仿真综合实训、职场环境实操、顶岗实习四个过程层层递进,建设“四位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使理论学习与工作能力培养融会贯通,实现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学校与政府、行业、企业之间的“四合作”,即“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创新产学结合育人模式。在巩固现有校外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采取措施进一步扩大合作企业的数量,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及实习组织管理工作,在2013年建立30家校外实习基地,2015年达到45家。同时,结合实际探讨新的实践教学途径,以满足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的需要。(3)组织专业人员,负责完善细化专业实训项目的科学设计、实训指导书和实训教材的编写,并积极组织学生探究创新、技能竞赛,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48\n(五)人才培养质量的建设与改革1.人才培养质量目标会计电算化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人文、科学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专业学科基础扎实,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校企共同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过程,建立教学标准,组建专任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构成的过程管理、考核评价机构,共同负责过程管理和考核评价;建立包括项目实训卡、岗位工作记录、自我鉴定、过程控制记录等内容组成的管理档案。通过以上管理机制,规范管理,保障工作与学习的有机结合。2.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体措施(1)探索评教主体多元化,以学生为主,同行为辅,兼顾领导和企业专家,以培养发展教师业务素质为目标的教学评价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模式,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并对毕业生毕业后三年的发展轨迹进行持续追踪。完善教学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2)改革学习考核模式,探索以考核知识的应用、技能与能力水平为主,兼顾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平时的形成性考核与期末的总结性、鉴定性考试并重的,考核方式多样、考核主体多元的课程教学评价模式。(六)教学管理的建设与改革1.教学管理目标通过相关管理制度和规范的建设,全面构建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实现学生终身发展的质量评价和保障体系。2.加强教学管理具体措施(1)创新专业管理制度48\n一是按照学院统筹、系部建设、项目负责的建设思路,完善专业管理办法;二是建立健全教学常规管理制度,利用网络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全面推行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课程的准入和退出管理办法,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2)优化专业动态管理运行机制一是加强顶岗实习管理,建立学院与企业、专职与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顶岗实习跟踪监控机制。二是关注毕业生群体与个体职业发展状况,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机制,提高毕业质量。三是采取有力的教学监控措施,促进教学问题的解决,建立以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社会、家庭全员参与的监控制度。五、专业建设的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学院对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项目实施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成立由主管教学副院长、行业企业专家、教务处处长及相关部门成员组成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建设实施领导小组”,由主管教学副院长为组长,教务处处长、教务、财务及系主任为主要成员,统筹规划和组织专业项目建设。(二)经费保障学院将会计电算化专业列为重点建设专业,按时拨付专业建设经费。制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严格实施专款专用制度,加强对专业建设各项教学资源的成本核算,确保专项资金使用的严肃性和合理性,使资金的使用发挥最大效益。六、专业特色建设说明(一)专业开设时间长,积淀深厚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自2001年统招至今,积累了丰富的专业教学经验,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河北各行各业财务工作的中坚力量,为河北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几年来,该专业在招生人数和新生报到率等方面均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48\n(二)具有“双师”优势的专业教学团队“双师型”教师达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该专业基本形成一支师德优良,专业知识深厚,有一定行业背景,实践工作经验较丰富,专业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三)构建具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和“立足行业、服务企业”的办学定位,不断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努力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体现职业岗位要求与专业培养方案有机结合的途径和方式,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以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主线,改革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评价方式,努力构建能体现岗位技能要求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工学结合密切,并把各行业会计融入课程体系,开拓学生的就业之路。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现已形成“课岗证融合、教学做合一,技能逐级提高”的人才培养模式。(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较高根据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参加全区或全国统考科目考试通过率和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以及学院对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的情况看,用人单位对本专业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是认可和肯定的。1.本专业近三届毕业生平均初次就业率为93%,工作一年后专业对口率达到60%以上。2.根据用人单位信息反馈以及毕业生就业跟踪调查情况,学生的职业道德及综合能力普遍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48\n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一、专业建设背景和基础(一)社会和行业背景近年来,室内设计行业发展迅速,室内设计师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职业,被媒体誉为“金色灰领职业”之一。随着房地产经济的持续走旺和装饰行业的快速发展,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旺盛,室内设计师就业前景看好。国家对装饰行业的管理规范化,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装修专业人才的需求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有相当大的社会需求量。从全国来看,装饰行业群体数量庞大,但总体素质还需不断提高,受过系统专业训练的室内设计人才正好能适应装修从业人员专业化的行业发展要求。我院室内设计专业培养具有行业社会背景的设计人才,符合社会大环境对装修人才需求的现实。(二)专业建设基础1.师资力量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建于2006年,并于当年开始招收三年制高职学生。创办5年来,累计招生近千人,目前在校生人数为三百多人。该专业拥有专业基础深厚的教师队伍,许多教师在设计理论及设计教学方面都有较深入的研究,并在全国多家专业刊物上发表过文章。多年来,建立了适应室内设计职业教育“工学结合”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教师实践经验丰富,许多教师都主持或参与过较大型的室内装饰与装修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如:××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江南春城别墅设计、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闻喜小区居室设计等。2.教学条件专业有多媒体教室 12个,用于理论和实践课程的教学。48\n校内实训基地一个,能完成学期综合任务的所有二级工作任务,可以导入真实的工作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职业素养。校外实训基地有四个,均为××地区中小型装饰公司,可以满足每次50人的顶岗实习,这些实践教学条件为专业开展教学和课程改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一)人才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室内设计原理运用、施工图的设计与制作、室内装饰设计方案、效果图设计制作、装饰工程报价、装饰材料配置及实施管理等方面能力,能够较快适应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任务带动教学,用实际的工作项目作为教学任务,结合任务所支撑课程进行教学,学生独立或成组进行训练,通过二级工作任务对应的课程单元学习完成基本的单元任务,再在单元任务的学习上完成综合任务的设计和制作,从而提高职业能力。体现实践教学内容和学生能力培养的“双基地”条件建设与实践教学体系,即以专业为平台,通过校企合作,按工学结合的要求,建立起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适应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有紧密型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三、专业建设与专业改革目标(一)形成一套与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是本专业建设主要核心内容,要制定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就必须贯彻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立足于××市,服务河北,力争将本专业建设成为省内一流、在国内领先的专业。(二)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通过过去五年的建设,学院室内设计技术专业已建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基本素质好、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有一定教研能力的双师队伍和一支相对稳定、水平较高、热爱教育事业的兼职教师队伍。48\n1.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水平,适应“工作室化”教学模式要求的教学团队。采取自我培养和社会聘用相结合,为本专业配备2名专业带头人,培养和选拔若干优秀拔尖人才组成骨干教师3名,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100%;大力提高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能力,加强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的力度。2.“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要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专职教师专业素质与教学能力,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每年不少于1个月,进一步完善双师结构。提高专业整体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包括安排教师参与技术性培训,鼓励教师参与市场实践,鼓励教师进行科研活动,鼓励教师完成更高层次的专业学历教育。在全面提高教师综合专业素质的同时,通过完善教学团队建设,使教师较长期地负责某些课程,形成专业侧重点。(三)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加强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建立产教结合的室内设计与装饰工作室。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与时俱进、不断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模式改革,保障人才培养有效运行。1.建立室内设计技术工作室,把行业的优秀工程技术人员,行业专家、专业教育专家引入校园,并建立工作室。2.企业公司进入工作室,鼓励专业教师自主办设计公司、或选择行业的优秀企业公司进入校园。3.学生到企业公司给设计师(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做助理,与建筑装饰装修企业合作,从学校中选拔优秀学生到公司顶岗,给设计师或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当助手。48\n4.在推进校企对接过程中,学校共享了公司的设备、人才、管理和文化资源,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训场所和高水平的实习指导“师傅”。在整个学习实践过程中,能“以终为始”,缺什么,学什么。形成“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岗位标准与综合职业能力标准并举的质量目标结构体系,把高职课程体系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有机结合起来。(四)完善人才质量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扩大与行业企业合作的力度,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探索“校企共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建设,教学评价要重视过程监控、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与行业企业共同探索人才培养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与企业共同开展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每个单元室内设计专业课程结束后,请行业、企业专家来点评,有些实际工程项目可以由客户评价,以此促进校企双方共同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目标及评价体系。2.做好毕业生的跟踪调研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室内设计专业群的毕业生质量信息反馈系统,实施毕业生质量调查制度。3.创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每门课程的评分是固定的,但有很多课程不是单独完成作业的,而是叠加于设计课作业之中完成的。由于将课程打包,很多课程都是捆绑于主干课程之上的,它们被叠加在一起总体打分,然后再归入相对应的各门课程。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之中,完善双证书认证体系。四、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革具体目标与措施(一)师资队伍的建设与改革48\n为了强化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建立重在职业教育理论和技术应用能力的师资培训系统,通过岗前培训、资格证书培训、下企业学习等制度进行培训,本专业具备从事职业技术教育教学能力和企业实践经验两方面素质的教师数超过60%。(二)课程建设与改革1.课程建设与改革目标课程综合细分,进行更有目标性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把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进行分析,并按专业特点进行整合。从学生毕业出口反推学生所需的课程,根据社会上行业公司的设计师与相关职业岗位的综合要求来安排课程,注意以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使之适应科学技术发展和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并注重人文科学与技术教育相结合。建立以职业或技术岗位群所需要理论知识和技能为中心的课程体系,突出技术技能和实践动手能力的训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同时注重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2.课程建设与改革具体措施本专业在课程结构方面,设计了三大教学模块和五个学期任务,这三大教学模块分别是: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课程结构合理、科学。这五个学期任务是:第一学期的室内设计方向美术基础训练、第二学期居室设计、第三学期别墅设计、第四学期酒店设计、第五学期项目综合训练。(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设本专业自开办以来,一直在努力探索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目前,正在积极实施“任务教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学生参与过的项目序号项目作品名称参与者负责人48\n1××赵陵铺警务系统项目——楼体建模工作09环艺2班09环艺4班***2××北国超市快餐厅设计与施工08环艺1班***3××元氏县××学院分院校园规划图设计08环艺2班***4××浪漫情缘婚纱影楼设计与施工09环艺1班***5××江南春城别墅设计08环艺1班***6佳泽物业有限公司多功能厅设计与施工09环艺1、2、3、4班***、**“项目带进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可采用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运用实际案例辅助理论教学;第二种方式是运用案例组织理论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操作和部分课程以“任务驱动”为教学改革主线;实行启发式教学,课程教学中能够体现学生为主体,采用情境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积极思考,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积极推广多媒体教学。(四)建设教学团队1.组建教学团队组建一支适应每个学期综合任务教学、生产、技术服务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双师型”式教学团队(行业专家、企业一线的工程技术人员、本院专业教师),构建结构梯次合理的教师团队。2.建立符合室内设计技术专业的教学模式48\n室内设计属艺术设计的教学体系范畴,需充分认识到艺术设计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教”,重点是启发、引导学生的“学”,尝试着建立一种符合高职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工作室制教学”新模式。在加强与企业联合办学的基础上,建立长效的校企合作体制,将实际项目带入工作室,力争实现项目制教学模式。(1)专业基础课教学(教室、画室)艺术学教育注重训练学生的再现塑造能力,而设计教育更加倾向于学生思维模式的训练,两者要求学生对形象刻画到什么深度、对物体的认知达到什么程度有着很大的差别。(2)专业课教学(实训室)专业设计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重视设计过程,引导学习任务能力训练。通过学期综合任务,分解成若干个二级工作任务,形成若干个工作能力。把真实项目导入到这些任务中,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从而培养职业能力和专业素养。(五)专业教学资源建设建设一个较为完善的共享型室内装饰设计专业设计图库(100套)。其中包括室内居住环境、办公环境、商业环境的经典设计案例,家具、陈设艺术品等图例以及装饰材料等500G以上的电子图库。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