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4 KB
  • 2021-05-14 发布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中国文化导论》简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210) 盗传必究 筒述题 1. 筒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答: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而的。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 力劳动和 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 “不耕而食”成为可能。(5 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借才能重 新寻找生 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 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 思想精 英步入了历史舞台。(5 分) 2. 简述魏晋时代“人性的自觉”的文化特征。 答:魏晋时代,从整个时代精神来讲,可以称之为“人性的自觉”的时代。魏晋玄学,第一次将个体 人格摆到 最为重要的地位,体现出的是一种重个性的、审美的人生价值追求,和自由的、适性的、唯美的 人生追求和价值判断。 清谈名家殷浩说:“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张融说:“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 古人不见我。”无不体现出魏晋时 人张扬的个性。(10 分) 在审美追求上,魏晋艺术表现出来的最大特点是“气韵生动”,而不是合乎古范。如顾恺之的绘画, 陶渊明的 诗,王羲之的书法,《世说新语》中的名士无不体现出他们各有千秋的个性特征。(5 分) 3. 简述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答:宋代理学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3 分)首先,理学重新 构筑起“礼” 的封建秩序。(3 分) 其次,理学家以个人的道德修养作为人生学问的根木,促成了儒学朝“内圣”的方向发展的趋势。(3 分) 再次,理学家们强调的道德自觉,给我们的民族带来了积极的因子。(3 分) 此外,在以“天理”为根本的理学本体论中,妇女丧失了一切权力,变为男性的附庸和奴隶。一系列 的封建礼 教枷锁,至今仍给中国妇女的文化心理留下阴影。(3 分) 4. 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 分)其二, 西学传人 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 分)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 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成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 义和团、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 向,改变了中国的命 运。(6 分) 5. 简述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 答:文化原典对现代的影响,不仅是深远的,而且是入微的。我们的民族精神,既是由那些文化原典 所浇铸。 (5 分) 中国人所表现出来的民族特性,从某些方面来说,正是那些文化原典的表现。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仁 爱”、 “博爱”、“仗义”、“忠诚”等,都可以从先秦的文化原典中找到根源。(5 分) 因而对传统文化要理性地接受和辨析,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对之进行改造更新,才能有利于我们的文化 建设。这 就是学习和阅读文化原典的重要意义。(5 分) 6. 简述唐代文化的主要成就。 答:唐代实行科举制,使大批寒士崛起,并因而在各个文化领域产生巨大影响,创造出一代辉煌的文 化。 唐代文化高度发达,以诗歌和书法最具代表性。崛起的寒士们以一种经天纬地的豪情和大气受容、改 造前此以 往的诗歌传统,形成一种“既多兴象,复备风骨”的全新的唐诗气象。诗至唐代,无论其内容, 风格、形式、技巧, 都已全面成熟,达到难以企及的高度。(5 分) 跟唐诗一样,浸染着饱满的时代精神的唐代书法,也集中反映了唐帝国文化的物质所在。以张旭、怀 素为代表 的狂草奔放不羁,最能反映唐代书法的精髓和气质。草书之外,篆、行、槽诸体都各有大家,如 唐诗的众体兼备一样。 (5 分) 诗(文)、书之外,唐代的音乐、舞蹈、绘厕、建筑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5 分) 7. 简述南宋文化中心南移的表现。 答:南宋以来,文化中心的南移,有以下几方而的表现。 第一是学术中心的南移。北宋以前的学术中心,主要集中于洛阳及关中等黄河流域,但那时南方学术 气氛已日 渐浓厚起来,江西、福建各自成为文化中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等人都出自江西。南宋时, 福建更成为学术中心。 (5 分) 第二是政治人物的南人化。天圣以前,选用人才,多取北人,故南方士大夫沉抑者多。从仁宗皇帝开 始兼收博 采,用人不分南北。南宋之后,整个国家偏隅江南,朝堂之上,更是南人的天下了。(5 分) 第三是政治中心的南移。南宋都城杭州与苏州成为事实上的南宋文化中心。而原来洛阳及关中等地, 由于金统 治者文化上的相对落后,因而无法跟“杭州一苏州”这一南方文化轴心相比。这也就使南方文化 更显示出优势文化的 特色来。(5 分) 8. 简述明代知识分子对西学传人的几种不同态度。 答:明后期以耶稣会士为载体,西方科学、哲学、艺术传人中国。 对待西学的传人,中国知识分子表现出不同的态度。一部分人以徐光启为代表,为西学所吸引,意识 到吸收西方文化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的发展,主张全而接受西学。(5 分) 另一部分知识分子则完全相反,他们严“夷夏之防”,主张禁绝西学。(5 分) 在这两个极端之外,还有一部分人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待西学,以方以智为代表,以冷静理智的态度 对待西学, 对其内容进行谨慎而细致的清理和辩识,吸取其优点,而摒弃其神学的伪妄。(5 分) 9. 筒述春秋时期士的崛起有哪些原因。 答:春秋时期士的崛起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经济基础。铁器的使用,生产力的提高,促使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使士 “不耕而 食”成为 可能。(5 分) 其次,社会原因。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宗法制度受到挑战,使士失去生活保障,他们便凭借才能重 新寻找生 活出路和进行人生价值定位。(5 分) 最后,是政治条件。诸侯为求富国强兵,纷纷招贤纳士。士于是作为政治智囊、军事参谋、外交使节、 思想精 英步人了历史舞台。(5 分) 10. 简述唐代科举制的特点。 答:唐代统治者废除了魏晋时期只于士族选拔官员的九品中正制,取而代之的是给所有士子公平竞争 机会的科 举制。它给了大批中下层士子或自耕农出身的读书人(寒士)一个通过考试参政的机会。(5 分) 唐代科举与后代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开放性和透明度。唐时科举不用糊名制,录取的关键并不在一次考 试的成绩, 而在于平时的声誉。这既迫使考生在科考之前就要漫游天下以激扬身价,结交豪俊名流以求延 誉,使唐代士人从一开 始就离开象牙塔,步人壮阔的社会生活,多方面体验人生,铸造其雄视百代的阔大 胸襟。另外,也迫使主考官员注意 社会公识和舆论,以显示他的识贤和得人。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激荡出 唐代士人壮浪豪纵的英发之气。(5 分) 完善的科举制,以制度文化的形式,为寒士进入统治阶层提供了保证,从根本上消除了先秦战国时期 士人政治 关怀的无秩状态。唐代寒士以士节为重,自觉地将个体的功名之心与国家的整体利益挂起钩来, 在为自己谋得统治集 团一席之地的同时,也推动了这个统一大帝国文化的前进。(5 分) 11. 简述古代中国文化南移的过程。 答:从文化发展的角度看,中华文明呈现出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南移之势。历史上,文化南移运动有三 个十分集 中的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南北朝时的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晋室南迁,迫使汉族士民大规模南移,中原文化随之 南播,打 开了南方经济文化的新局而。到唐初,南方已经在经济上处于领先地位。(5 分) 第二个时期是唐代的安史之乱。叛乱使黄河中下游地区残破凋弊,加上紧随而来的藩镇割据和政局动 荡,使士 民再次大规模南迁。此消彼长,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的南移埋下伏笔。(5 分) 第三个时期是宋代的靖康之乱,给文化中心的南移以最后的推动力,完成了文化中心的南移。(5 分) 12. 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 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 分) 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 分) 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 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 义和团、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 向,改变了中国的命 运。(6 分) 13. 简述秦汉时期出现中华文化大一统局面的原因。 答:秦汉之时,中华文化出现大一统的局而,有多方而的原因。从文化学的角度分析,可以概括为以 下几个方 面:(5 分) 一是学术原因。战国末期,各家学说已呈趋于融合之势。这主要体现在战国后期出现的《易传》和《吕 氏春秋》 中。(5 分) 二是政治原因。秦王朝统一六国,为文化的一统准备了政治上的条件。更重要的是,秦王朝以法家思 想为统治 之术,实施了一系列统一文化的措施。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行同伦,地同域等,以制度文 化的形式被确定下来, 而这样的制度文化,又极大地促进了思想文化的趋于统一。(5 分) 14. 简述唐文化开放性的意义。 答:唐代文化,表现出一种兼容并包的开放的文化气象。(3 分) 域外文化大量涌入以长安为中心的中华大地,给唐文化带来了活力,但并没有动摇其华夏文化的本质。 诚然, 域外文化的大量输入,对唐人的文化生活和风俗习惯都有十分巨大的影响,但中国文化的内核并没 有因此而发生改变 或受其影响。唐代的官制、兵制、田制等制度文化,始终保持着中华文化的延续性。而 唐人的价值观、伦理观,一定 程度上受域外文化的影响,也并没有荡而不返,而是以传统的价值观、伦理 观去融化、汲收域外文化的因子,有亲和 力的部分,为唐人所接受、采纳,否则叩被抛弃。(7 分) 这实际上就是唐文化以本土文化为主体,对外来文化进行能动的选择、改造和吸收从而将之融为整个 唐文化的 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这么说,唐文化的开放性,正是其兼容性的基础,而兼容性又是其宏阔博大 的根本保证。(5 分) 以唐文化的繁荣为鉴,我们必须倡导文化的开放,而不是封闭。 15. 简述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答: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 哲学思辩 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 时期:开创期、发展 期、集大成期。(3 分) 更深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 造性地构 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 “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 显示出理学的伦理 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 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 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 分) 理学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 “外王” 与“内圣” 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 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 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 “理”本体。构筑起理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 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 分)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 的表现 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朱熹将形而上的“理” 标举为牢 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 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 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一一 治国一一 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 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4 分) 16. 简述明代封建专制主义走向极端的表现。 答:明朝统治者将封建集权全面推向专制主义。在国家体制上,从朱元璋起就废除相权,分割军权, 将之收归 皇帝一人之手。(5 分) 还大建特务机构,针对知识分子大兴文字狱,强制推行封建一统的价值观念,扫除主体意识的觉醒和 异端思想 的萌芽。(5 分) 在采取文化高压政策的同时,明朝统治者还利用僵化的八股科举考试,钳制士子的人生和思想,让他 们成为封 建制度的可怜殉葬品。封建专制主义,由此走向极端。(5 分) 17. 简述“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特征。 答: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 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5 分) 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5 分)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 个有序的 社会。由于渊源相同而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5 分) 18. 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士大夫在民族融合中的作用。 答:魏晋南北朝时期,士阶层作为文化主体的作用,表现得非常充分。士在创造着时代精神的同时, 也规范着 那个时代,引导着那个时代。(3 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融合;其二是民族文 化的融合。 (3 分) 在民族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士大夫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们以《孟子•滕文公》中“用夏变夷”的思 想作为指导, 在出仕胡族政权之后,建构与农业经济相适应的汉式统治结构,宣传儒学,提倡文教,努力 改造胡风胡俗。而这些少 数民族政权在汉化之后,又进而影响周边其他少数民族。就这样,形成汉文化发 散式的向周边少数民族地区辐射之势, 促进汉化和民族融合,形成以“汉”(实际上是以汉文化为主体包 容着丰富少数民族文化的混合文化体)文化为内质 的巨大文化向心力和凝聚力,为政治上的统一在思想上 作了充分的准备。(9 分) 19. 简述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答:宋型文化对现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文化心态和外在的文化表征两方而去看。 从文化表征上看,首先,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 北中国的 文化特色,而旦很大程度上为现代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奠定了基础,这是宋型文化的地 域表现。(3 分) 其次,宋代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组成的封建王权文化,既是对秦汉以来封建王权文化的完善,更主 要的是它 不仅以越强的亲和力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而且为明清两代封建制度的完善打下基础。 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之 后,这种王权模式仍有相当的影响。(3 分) 再次,宋儒穷究天理的治学精神,大大增强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辨色彩,成为我国进入近现代之后与 西方对话 的基础。(3 分) 其四,宋代文人于兼济独善之间出处从容的态度,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浇铸了后代文 人的人格 特性。(3 分) 最后,“宋型文化”中占相当份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不仅直接刺激 了明清现 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3 分) 20. 简述新儒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答:现代新儒学兴起具有国内和国外的双重背景,在双重背景下,一部分知识分子掀起东方文化思潮, 形成新儒 学。(5 分) 世界上,第一次世界大故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人们开始对西方物质文明的作用和价值产生怀疑。 从魏源 的“师夷长技”到胡适的“全盘西化”都未能给人满意的答案。(5 分) 国内,“五四”狂飙突进运动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存在着传统虚无主义的危险倾向,如何正 确认识传 统文化,成为有责任心的知识分子必须面对的现实。(5 分) 21. 简述“诸子百家”共同的文化特征。 答:诸子百家虽然形态各异,但却有着许多共同之处,概之有三: 其一,诸子百家的学术渊源都是六经。(5 分) 其二,从总的哲学观点上看,各家都奉行道一元论之说。(5 分) 其三,各家学说有一个共同的指归,那就是治道。其目的都是要将社会从混乱无序之中救出,重塑一 个有序的 社会。由于渊源相同而目的一致,所以“百家争鸣"所形成的共同文化特征是“和而不同”。(5 分) 22. 简述董仲舒思想学说对中国文化的意义。 答:董仲舒继承先秦以来原始学术中天人相通的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王权天授”和“天人感应”之 说,在改 造阴阳五行说的基础上,建构起完整的天下一统的系统模式,创造性地完成了自战国末年以来人 们对宇宙、对社会、 对人生统一规律进行解释的精神追求,标志着我国学术思想由纷杂走向统一的完成, 使儒学进一步系统化和理性化, 为儒学的经学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成为我国“人世”哲学的代表。(8 分) 但由于其学术渊源于《春秋公羊传》,其中多灵异灾变、阴阳消息之说,因而其学说兴盛不久,即产 出谶讳灾 异之学这一儒学怪胎。甚至为东汉时道教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另外,董仲舒这一封闭而 严密的儒学体系,不 仅构成了我们民族文化的特色,而且还极大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阴阳消息, 三统循环,犹如一只永恒的怪 圈,使我们形成自我封闭、因循守旧、盲目自信的民族性格,更为消极的是, 它还使我们产生出听天由命、不思进取、 排斥创新的民族劣根性。(7 分) 23. 简述宋代理学的发展过程。 答:理学,是两宋理学共同努力而创建的完备的理论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 哲学思辩 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又称宋学、道学、新儒学。宋代理学的建构大致可分为三个 时期:开创期、发展 期、集大成期。(3 分) 理学开山祖是周敦颐,他对理学的贡献有二:第一,他以六经为本,合阴阳五行之说,出入释老,创 造性地构 制出《太极图说》,为理学的发展奠定了方向。第二,他提出了 “诚”为最高的道德伦理境界, 显示出理学的伦理 哲学趋向。另一位理学开创者是邵雍,他将天地万物抽象于象数演化的范畴,构造出一 个包括自然和人类历史的世界 图式,为后世理学思想中“天理”、“人欲”对立论埋下了伏笔。(4 分) 理学发展期的代表人物是张载和二程。张载发挥邵雍之学,认为天地万物与我同体,打通了 “外王” 与“内圣” 之间的方便之门,也为格物致知的理学认识论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二程兄弟则第一次将“天理” 粹炼成为脱离物质载 体的纯理念,为理学确立了 “理”本体。构筑起理学完整而严密的自然观、认识论、 人性论的思想体系。(4 分) 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是朱熹。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以来的“天理”思想,将之视为最高范畴,“理” 的表现 是“气”,“气”又派生出万物,这样,万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朱熹将形而上的“理” 标举为牢 笼宇宙的万物之本,也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伦理秩序与宇宙秩序间的完全沟通,为伦理秩序的存 在和永恒不变找到了 哲学依据。以此为基础,朱熹提出了道德修养为一切人生根本的命题,描绘出“诚意 ——正心——修身——齐家一一 治国一天下"的封建士大夫人生图景,决定了宋及其以后儒士的内省 性人生特征的发展趋向。(4 分) 24. 简述近代西学东渐的特点及其意义。 答:近代以来,西方文化汹涌而来,表现为三点: 其一,西学传播的渠道大为增加。(3 分) 其二,西学传人的内容广泛和丰富。(3 分) 其三,影响的深刻和久远。(3 分) 全方位的文化输入,对中国社会各阶层都发生了影响。近代史上,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和 义和团、 辛亥革命、五四运动,都是在这一背景上展开的。可以说,西学东渐,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走 向,改变了中国的命 运。(6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