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71 KB
  • 2021-05-14 发布

2020年电大《行政管理学(A)》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汇编附全答案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电大《行政管理学(A)》期末考试题名词解释汇编附全答案 名词解释:‎ B ‎1.办公自动化:是指在行政机关工作中,以计算机为中心,采用一系列现代化的办公设备和先进的通信技术,广泛、全面、迅速的收集、整理、加工、存储和使用信息,为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从而达到提高行政效率的目的。‎ ‎2.办公自动化系统:是指为提高办公效率而建立的,面向特定工作部门,支持其综合办公业务的集成化信息系统。‎ ‎3.不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都不清楚,决策目标也不够明确,对决策的结果也不能控制和预测。‎ ‎4_x001D_R?9`-C Q"E44444、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C ‎1、层次管理: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次的数额。‎ ‎2.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3.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在分配的过程。‎ ‎4.创新型组织:认为通过持续学习创新是一种组织功能,而不是创意活动和脑力激荡。创新应该成为组织流程,并能产生持续的新价值。创新应该是在每个部门进行,整个组织就像爵士乐队一样发挥即兴演奏的效果。‎ ‎5.程序性决策:也叫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先例可参考的结构性较强,重复性的日常事务所进行的决策。‎ D ‎1.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2、地方分权制:也称多元制和分离制。它是指中央政府将一些行政权授予下级政府,地方政府有较大的自治权和自主权的行政体制。‎ ‎3.单向沟通:是一种一方只发出信息,另一方只接收信息而不反馈信息的沟通。故亦称无反馈沟通。‎ ‎4.电子政府 ‎:是指在政府内部采用电子化和自动化技术的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起网络化的政府信息系统,并利用这个系统为政府机构、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方便、高效的政府服务和政务信息。‎ F ‎1.非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规章制度和正式组织程序以外的其他各种渠道进行的沟通。‎ ‎2.非程序性决策:也叫非常规性决策,是指决策者对所要决策的问题无法可依,无章可循,无先例可供参考的决策,是非重复性的、非结构性的决策。‎ ‎3.非营利组织:是指组织的设立和经营不是以营利为目的,且净盈余不得分配,由志愿人员组成,实行自我管理的、独立的、公共或民间性质的组织团体。‎ ‎4.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自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5.分离制:又称多元领导制,是指一个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的各个组织部门或同一组织部门,隶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公共组织或行政首长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6.法制监督:又称对行政的监督,是指有监督权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合法正确的行使职权所进行的监督与控制。‎ ‎7.风险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比较清楚,也有比较明确的决策目标,但是实现决策目标必须冒一定的风险。‎ G ‎1.公共组织结构:是指公共组织各要素的排列组合方式,由法律所确认的各种正式关系的模式。‎ ‎2.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3.公共行政学:是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性与综合性学科。‎ ‎4.公共行政环境:指直接或间接地作用或影响公共组织、行政心理、行政行为和管理方法与技术的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5.公共财政:指的是仅为市场经济提供公共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它是国家财政的一种具体存在形态,即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财政类型。‎ ‎6.公文:是指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产生的,按照严格的、法定的生效程序和规范的格式制定的具有传递信息和记录作用的载体。‎ ‎7.公文管理:就是对公文的创制、处置和管理,即在公文从形成、运转、办理、传递、存贮到转换为档案或销毁的一个完整周期中,以特定的方法和原则对公文进行创制加工、保管料理,使其完善并获得功效的行为或过程。‎ ‎8.公开招标采购:是指采购方通过公开程序,以招标公告的形式,邀请所有有兴趣的、不确定的供应商参加投标的采购方式。‎ ‎9.公众监督:是指让公民参与到司法机关、检察机关、政府机关及其他事业机关的相关事务之中去,充分发挥公民的监督作用,实现权利制约权力以防治腐败。‎ ‎10.公务员:是指依法履行公职、纳入国家行政编制、由国家财政负担工资福利的工作人员。‎ ‎11.国家公务员的任用:是指用人单位根据用人条件和用人标准,按照法定的程序和原则,采用一定的方式,选拔和任用国家公务员的过程。‎ ‎12.国家公务员的调配:是指行政组织基于工作培养人才的需要或其他法定的原因,依据法定的管理程序和方法,改变国家公务员的隶属关系或工作岗位,以激发组织活力并达成人事相宜目的的人事管理制度。‎ ‎13.国家公务员的培训:就是通过有关的培训机构,由具有实际行政工作经验和行政科学理论知识的人员,教导政府公务员掌握和提高行政工作所需的特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 ‎14.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是指国家公务员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主动的提出解除与其所服务的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申请,并经过有关部门批准而辞去所担任的行政职务的制度。‎ ‎15.国家公务员的辞退:是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据有关法律,按照一定的法定程序和事实,由有关行政机关批准,解除国家公务员与国家行政机关工作关系的制度。‎ ‎16.国家公务员的退休:是指当国家公务员因年老或其他原因而不适宜继续工作时,由政府机构发给该国家公务员一定的退休金,并使之退出政府公务职位的制度。‎ ‎17.国家公务员的考核: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法定管理权限,根据国家公务员法规和国家其他有关规定确定的考核内容、原则、方法、形式和程序对所属国家公务员进行的考察与评价制度。‎ ‎18.国家公务员的奖励: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按照规定的标准、条件和程序,对在公务活动中成绩突出的公职人员给予物质、精神嘉奖的人事管理活动。‎ ‎19.国家公务员的福利:是国家和单位为解决国家公务员生活方面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在工资之外给予经济上帮助和生活上照顾的制度。‎ ‎20.国家公务员的回避:是指在国家行政机关中,为了防止国家公务员出于某种亲情关系或个人利益,不能秉公执行公务,直至徇私王法、以权谋私,而对其任职和执行公务等做出的事前限制性措施。‎ ‎21.国家预算制度:是国家政权内部立法机构与行政机构划分财政权限,并且由立法机构对行政机构的财政行为予以根本约束和决定的一种制度。‎ ‎22.国家决算:是按照法定程序编制、用以反映国家年度预算执行结果的会计报告,由决算报表和文字说明两部分组成。‎ ‎23.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24.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人员的数额。‎ ‎25.广义的行政监督:是指政党、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社会组织、社会舆论和公民以及行政系统内部的专门监督机关,依法对政府和行政人员的履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26.广义的公共组织:不仅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而且包括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工厂、企业、学校、医院、教会、军队、政党等社会组织和社会团体的管理行政事务的机构。‎ ‎27.个人决策: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者一个人所作出的决策。‎ J ‎1.机关行政:就是指综合办事机构对机关的日常事务、规章制度和工作秩序等所进行的自身事务管理。‎ ‎2.机能制:又称职能制,只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3.具体行政环境:是指组织内部的环境。具体公共行政环境包括组织文化和管理对象。‎ ‎4、具体环境:也叫组织环境,是指具体而直接地影响和作用于公共组织、行政行为和组织凝聚力的公共组织和内部与外部环境和总和。‎ ‎5.集权制:室指行政权力集中在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手中,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有决策、指挥和监督的权力,下级处于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被动地位,一切行政行为要按照上级政府或行政首长的指令来行动,自主权很少。‎ ‎6.集体决策:是指在进行行政决策时,由行政领导集体所作出的决策。‎ ‎7.经验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认识与分析,以及对决策方案的选择,完全凭借决策者在长期工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惯性思维方式所进行的决策。‎ K ‎1.科学决策:是指决策者凭借科学思维,利用科学手段和科学技术所进行的决策。‎ ‎2.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L ‎1.领导 ‎:是指社会组织中承担主管职能的个人或集体在一定原则的指导下,依据法律或组织规章制度,行使其职权,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共同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M ‎1.目标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而使组织和个人取得最佳业绩的现代管理方法。‎ P ‎1.聘任制:是指根据工作需要,通过签定合同的方式选用外部人员在一定的任期内担任一定的行政领导职务的制度。‎ Q ‎1.确定型决策:是指决策者对决策对象的自然状态和客观条件能够确定,决策目标也非常明确,对句册实施的结果也能确定。‎ ‎2.企业家政府:是指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行政管理者,用企业的管理方式,以低成本、高产出为目标,敢于冒风险、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僵化官僚体制,取得高绩效的政府。‎ R ‎1.人事行政:国家的人事机构为实现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通过各种人事管理手段对公共行政人员所进行的制度化和法制化的管理。‎ ‎2.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结构。‎ ‎3.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性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S ‎1.市场体制:是不经过中央指令而凭借交易方式的相互作用,实现在全体社会范围内对人的行为进行协调的一种制度。‎ ‎2.市场失效:是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3.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定标准,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分配关系。‎ ‎4.税收制度:它是规范国家与纳税人之间税收分配关系的各种法律、法规、条例、实施细则和征收管理制度的总称,是国家税收政策的具体化。‎ ‎5.事前监督:指的是在某中公共行政管理活动开展之前,监督部门围绕公共行政管理主体的行政行为进行的监督检查。‎ ‎6.事中监督:是指对监督对象在执行法律或实施决策、计划过程中履行职责情况进行的监督检查,也叫跟踪监督。‎ ‎7.事后监督:是对行政行为结束以后所进行的监督活动,是对行政行为结果的监督。‎ ‎8.首长制:又称独立制、一长制或首长负责制。它是指行政首长独自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对其管辖的公共事务进行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并完全负责的组织类型。‎ W ‎1.委员会制: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权不是集中掌握在总统或总理手中,而是由议会产生的委员会集体行使的政府体制。‎ ‎2.委员会制: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由两个以上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按照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的公共组织类型。‎ ‎3.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4.完整制:又叫一元统属制,是指公共组织的同一层级或同一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完全接受一个公共组织或同一位行政首长的领导、指挥和监督的组织类型。‎ ‎5.危机决策:是指领导者在自然或人为的突发性事件后,迅速启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大胆预测,作出决定的过程。‎ X ‎1.行政执行:是行政机关及行政人员依法实施行政决策,以实现预期行政目标和社会目标的活动的总和。‎ ‎2.行政指挥:是行政领导者在行政执行过程中,按照既定的决策目标和实施计划,对其部属进行领导、指挥和调度的管理活动。‎ ‎3.行政控制:指行政领导者运用一定的控制手段,按照目标规范衡量行政决策的执行情况,及时纠正和调节执行中的偏差,以确保实现行政目标的活动。‎ ‎4.行政沟通:是指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在政府各个部门和各个层级之间以及各种人员之间所进行的政务信息的交流与传递。‎ ‎5.行政协调:是指调整行政系统内各机构之间、人员之间、行政运行各环节之间的关系,以及行政系统与行政环境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行政效能,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 ‎6.行政评估:是指对行政执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包括行政执行过程评估和行政执行效果评估两个方面。‎ ‎7.行政道德:是指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公共权、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处理自身与工作对象之间、上下级之间、同事之间以及公私、得失等关系时,所应当遵循的原则精神和规范。‎ ‎8.行政立法:一般是指立法机关通过法定形式将某些立法权授予行政机关,行政机关得依据授权法(含宪法)创制法规和规章的行为。‎ ‎9..行政法规:是指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有关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责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0.行政规章:是指特定的行政机关根据法律和法规,按照法定程序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11.行政方法: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工作人员,为了达成行政目标,从公共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和管理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一定的行政管理思想和管理原则的指导下而采取的各种措施、手段、方法和技术等的总称。‎ ‎12.行政程序:是指公共组织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所必须遵循的时间顺序和步骤或环节,把办理每件事务按照时间的顺序,划分为前后衔接的若干环节或步骤的过程的行政行为。‎ ‎13.行政计划:是指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标和公共利益,益发制定行动方案。‎ ‎14.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的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15.行政效率:是指公共组织和行政工作人员从事公共行政管理工作所投入的各种资源与所取得的成果和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 ‎16.行政体制:是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17、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监督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18、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19.行政区化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20.行政机关档案:是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保存备查的文字、图表、音像等各种形式的历史记录。‎ ‎21.行政领导;是指在公共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而享有法定权威的领导个人或领导集体,依法行使行政权力,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有效的影响部属,以实现行政目标的行为过程。‎ ‎22.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23.行政领导权力:是指行政领导者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利用其合法地位以不同的激励方式和制约方式,引导下属同心协力达成行政目标的影响力。‎ ‎24.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25.行政领导者的素质 ‎:是指行政领导者所具备先天的心理和智力,经过后天教育与实践所形成的行政领导者必须具备的价值取向、心理特点、文化修养、智慧、能力和品德的综合条件。‎ ‎26.行政决策:是指行政领导者在处理政务时,从公共利益和公平与公平原则出发,依照法律和有关规定作出决定的行政行为。‎ ‎27.行政决策体制:是指由承担各项任务的行政机关和行政人员所组成的一个组织系统。‎ ‎28.行政决策参与:是指行政领导者个人或集体在行政决策时,专家学者、社会团体、公民等参与行政决策是现代行政决策体制的重要内容,也是行政民主化和政治民主化的重要内容。‎ ‎29.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服行政主体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依法向法定的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议申请,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该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行政行为。‎ ‎30.行政复议范围:是指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可以向行政复议机关请求重新审查的行为。‎ ‎31.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 ‎32.行政诉讼管辖:是确定各级人民法院之间以及同级人民法院之间的权限划分。‎ ‎33.行政追偿:是指行政赔偿义务机关代表国家向行政赔偿请求人支付赔偿费用以后,依法责令有故意或重大过失的公务员、受委托的组织和个人承担部分或者全部赔偿费用的法律制度。‎ ‎34.行政赔偿:也叫行政赔偿责任追究,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的,国家负责向受害人赔偿的制度。‎ ‎35.行政赔偿请求人:是指受违法行政行为侵害,依法有权请求行政赔偿的人。‎ ‎36.行政赔偿义务机关:是指代表国家接受行政赔偿请求,参加行政赔偿诉讼,履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其与行政侵权行为人不同,前者专指接受行政赔偿请求,旅行行政赔偿义务的机关,而后者则指执行公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具体机关及其工作人员。‎ ‎37.行政赔偿程序:是指行政赔偿请求人向行政赔偿义务机关请求行政赔偿,行政赔偿义务机关处理行政赔偿申请,以及法院解决行政赔偿纠纷的步骤、方式、顺序和时限的总和。‎ ‎38.行政监察管辖:是指对某个对象确定由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实施监督和哪一级或者哪一个行政监察机关对哪些特定监督事项有权进行管辖的法律制度。‎ ‎39.狭义的行政监督 ‎:是指行政系统上下级组织间回哦监察机关,依法对行政系统自身旅行职责行为的合法性、公平性和有效性的监察和督促。‎ ‎40.狭义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及其执行部门,以及具有行政授权的社会组织。‎ ‎41.选择性招标采购:是指通过公开程序,邀请供应商提供资格文件,只有通过资格审查的供应商才能参加后续招标。‎ ‎42.选任制:是指通过直接或间接的选举制度选举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43.学习型组织:是指通过个体、团体学习和组织学习,结合工作不断学习、不断改变观念和不断创新的过程。‎ ‎44.限制性招标:是指不通过预先刊登公告程序,直接邀请一家或两家以上的供应商参加投标。‎ ‎45.西方国家公务员:是指通过非选举程序而被任命担任政府职务的国家工作人员。‎ Y ‎1.一般行政环境:是指公共行政系统外部的宏观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文化环境。‎ ‎2.一般行政监督:是基于上级政府对下级政府、各级政府对其工作部分和工作人员的监督。‎ ‎3.舆论监督:是指公民或社会组织通过公共论坛批评包括权力腐败在内的不良现象。广义的舆论监督是指对社会一切不良现象的监督。狭义的意指通过在公共论坛的言论空间中所抒发的舆论力量对政府机构和政府官员滥用权力等不当行为的监督与制约。‎ Z ‎1.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的作用。换句话说,就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行使行政权力的范围、程度和方式。‎ ‎2.政府再造:是指对公共体制和公共组织绩效根本性的转型。大幅度提高组织效能、效率、适应性以及创新的能力,并通过改革组织目标、组织激励、责任机制、权力机构以及组织文化等来完成这种转型过程。‎ ‎3.政府采购:是指政府机构出于履行职责的需要,以购买、租赁、委托或雇佣等方式获取货物、工程或服务的活动。‎ ‎4.政府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员参与的、以各种科学方法改进公共组织的管理与服务的,对公共组织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进行全面管理,以获得顾客满意为目标的管理方法、管理理念和制度。‎ ‎5.自然地理环境:指一个国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状况。‎ ‎6.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7.中央政府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最高国家行政权力和政府职能的划分、政府的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等制度的总称。‎ ‎8.侦查监督:是指对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实行的法律监督,即监督公安机关和国家安全机关的刑事侦查行为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9.职务犯罪监督:是指检察机关针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职务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所实施的监督。‎ ‎10.正式沟通:是一种通过正式的组织程序和组织所规定的正式渠道进行的沟通,是沟通的一种主要形式。‎ ‎11.招标性采购:是指通过招标的方式,邀请所有的或一定范围的潜在的供应商参加投标,采购主体通过某种事先确定并公布的标准从所有投标供应商中评选出中标供应商,并与之签定合同的一种采购方式。‎ ‎12.战略管理:是指对公共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作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