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78 KB
- 2021-05-14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政治学原理》筒答论述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
2208
)
盗传必究
一、筒答题
1. 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答:(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3 分)
(2)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3 分)
(3) 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3 分)
(4) 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3 分)
2.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
答:(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二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 力,
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3 分)
(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而理解这一含义:
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 也对
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3 分)
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3 分)
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3 分)
3. “善治”模式具有哪些特征?
答:(1)善治模式的主体未必是政府,也无须依靠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3 分)
(2) 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 社
会的依赖关系;(3 分)
(3) 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3 分)
(4) 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3 分)
4. 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答:(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 社
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3 分)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旦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 系;(3
分)
第二、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 才具有政 治性,
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3 分)
第三、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 这就在人 们的
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3 分)
5. 政府组织机构具有哪些特性?
答:(1)阶级性;(3 分)
(2) 实体性;(3 分)
(3) 严密组织性;(3 分)
(4) 特定的职能性。(3 分)
6. 政治文化在政治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是什么?
答:(1)影响社会政治体系,任何社会的政治体系都有着其特定的政治取向模式,这就是政治文化;
(4 分)
(2) 影响人们的政治行为,既然政治文化表现为一种潜在的行为取向,那么,它必然会对人 们的政 治行
为模式产生重要影响;(4 分)
(3) 影响社会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环境的改变是政治发展的先导力量。(4 分)
7. 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答:(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 治
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3 分)
(2) 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3 分)
(3)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3 分)
(4) 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3 分)
8. 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答:(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3 分)
(2) 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3 分)
(3) 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3 分)
(4) 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砥码。(3 分)
9.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1)家庭。家庭是政治社会化的第一个途径;(2 分)
(2) 学校。学校是系统化强有力的社会化途径;(2 分)
(3) 大众传播工具;(2 分)
(4) 社会政治组织;(2 分)
(5) 政治符号;(2 分)
(6) 教会、工作场所和娱乐、职业、文化团体、社区等,也都具有政治社会化的功能,承担着传播政 治
文化的功能。(2 分)
11. 政治权力具有哪些特性?
答:(1)权威性;(2 分)
(2) 支配性;(3 分)
(3) 强制性;(3 分)
(4) 扩张性;(2 分)
(5) 排他性。(2 分)
12. 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问题?
答:(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3 分)
(2) 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 分)
(3) 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3 分)
(4) 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3 分)
14. 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3 分)
(2) 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 分)
(3) 政府职能包罗万象 f (3 分)
(4) 治理方法单一。(3 分)
15. 民主的价值是什么?
答:(1)它是一种有益于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的制度,因而,民主政府是“最能使社会繁荣的政府”;(4
分)
(2) 它将政治竞争纳入到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之中,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的突发性和社会成员在政治上 铤
而走险的可能性;(4 分)
(3) 它以多数人的意志为其政治合法性的基础,有助于实现政治权力的和平转移,也有助于避免和消 除
由于政权更迭和政策变动而引起的社会动荡。(4 分)
16. 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1)秩序原则;(3 分)
(2) 自由原则;(3 分)
(3) 平等原则;(3 分)
(4) 宽容和理性精神。(3 分)
二、论述题
1. 试述国家构建的人民主权原则。
答:人民主权原则是现代宪法为国家组织规定的第一个基本原则,它主要阐明了国家权力的来源和归 属的
问题.
(1)人民主权原则明确指出主权属于人民,国家机关的权力来白人民,因此国家机关的建立应该经人 民
的同意,国家机关的权力应该受人民的监督,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人民主权是最后的、固有的 和不可剩
夺的,它表现为一种人民对主权的所有权,在国家机关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是主人,国家机关 及其工作人员
只是受托者.这是人民主权原则的核心。正是根据这一原则,国家政权机关必须经由公民普 选产生和更换这一法
定程序,任何非经公民普选而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更换均被视作非法。
(2) 既然国家机关的权力来自人民,人民就有权要求国家机关为人民服务。只有通过人民全体的默契 或表
示,国家才能获得权力,也只有在为了全体人民的利益时。权力才能给予国家。因此,权力总是归属 于人民,总
是服务于人民。
(3) 人民通过选举等方式将主权委托给国家机关,从而使国家机关拥有了治权。但人民始终掌握着“最 后
权力",当国家机关违背人民的整体利益和意志时,人民可以起来更换它。
(4)宪法还通过规定公民的权利和自由来体现人民主权,一方而通过规定人民的委托表现为国家机关 的权
力,有关国家机关因此取得了派生的权力主体地位,另一方而,则规定公民享有政治、经济和文化生 活中广泛
的权利和自由,这是宪法实现人民主权原则的重要途径。
2. 试述现代化过程中产生不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和现代化过程中, 通过
两种途径产生经济上的分配不公,进而引起政治不稳定。其一,从长远观点看,经济发展固然能创造 出比传统
社会更为平等的分配方式,但在短时期内,经济发展和增长很容易扩大贫富之间的差距。其二, 现代化改变了
人们的分配观念。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怀疑--些在传统社会中看来是顺乎自然的分配方式 公正性,并且期望能
有一种新的公正合理的分配方式出现
(2) 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当现代化加速体制转轨.社会关系调整和生活改善的步伐时,处于变革杜会 中的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转变.以现代文明为背景的现代政治文化观念逐步传播,在同传 统的政治文
化观念的交汇与抗争中,传统的政治文化渐趋瓦解,取而代之的是现代政治文化体系的萌生和 成长。但是,不
同政治文化的冲突和替代决不可能一朝一夕完成和实现,传统文化的解体并不意未着现代 政治文化体系的成型,
其间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复杂的转变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旧价值观念发生激 烈的冲突,并往往引发现实的
政治冲突
(3) 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发展中国家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对 社会
的期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会急剧影胀,甚至可能带来-场“期望革命”。与此同时,文化变 迁使得人
们的政治参与意识增强。新兴的阶级、阶层和利益集团在无法通过制度化途径参与政治的情况下, 往往采取暴力
的方式来进入政治领城,这对政治秩序造成了严重的冲击
(4) 政府的执行危机。在后期现代化国家中,由于政府发展的过程往往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政府
面对急剧变化的经济社会形势,往往无力进行整合和管理,形成一个“弱政府〃.政府的官员也在原有 价值观受
到冲击的情况下,往往落入腐败的陷阱,这使得政府不稳定的情形更加严峻。
(5)此外,对于那些后期现代化国家来说,由于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国 际体
系中的霸权国家或者试图把自己的模式强加于人,或者试图谋求势力范围,从而千预后期现代化国家 的内政,
这使得政治不稳定的局势更加复杂。
3.试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内容。
答:宪政建设是实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 得到
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 民的
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 某些基木
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 种普通立法中
体现基本权利;
(2) 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 解决
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 宪法保障
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而,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 须在宪法和法
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 治文明的内在题旨。
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 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
而。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 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
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 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
能实现的;
(3) 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 证,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木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 法律是党
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 家作主和依法治
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木路径
(4)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 项基
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 的基础上
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 的管理,是社
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
4. 试述“善治”模式的特征。
答: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它是治理所应追求的目标。善治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1) 善治模式的主体末必是政府,也无须依掌国家的强制力量来实现。一直以来,公共权力中心的唯 一性
被默认为是一个不可更迭的原则,但是善治理论却使公共权力中心多元化。除了政府之外,各种机构 (包括社会
的、私人的)只有得到公众的认可,才可以成为公共权力的中心。公共权力不再被政府所垄断, 使得政府与其他
公共权力中心之间不再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而是平等合作,依赖互动的新型关系。
(2) 善治模式强调国家与社会的合作,模糊了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的明确界限,并且更加强调国家与 社会
的依赖关系。作为政府管理模式的善治与市场、社会自治组织、社会中介组织、社会独立组织等具有 许多联系。
存在于私人领城和第三领域的治理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们与政府的治理有着密切的联系。 现代社会国家
正在把原先由它独自承担的责任转移给公民社会,后者包括各种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性团 体,它们正在承担越
来越多的原先由国家承担的责任。国家与社会之间。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界限 便变得模糊不清。但这种
模糊与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末分化有着木质的区别,当代社会的模物说明利 益整合和聚合的程度,其前提
是在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发达,而古代社会中国家与社会的模糊却是在 社会利益的分化程度非常低的情况
下发生的。
(3)善治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强调管理对象的参与。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是自上而下的,
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 此不
同,善治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 等方式实
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善治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 的管理机制主
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 和自上而下的。善
治组织的产生不是来自于授权,而是来自于协商,是由成员平等协商产生的。组织内部 的议事规则、办事程序
又经过成员协商约定.决定事项的过程由于通过了彻底的民主协商,成员的意见能 够得到充分的表达,具有非常
灵活的利益表达机制,能够更好地体现公开、公平和公正。
(4) 善治还意味着管理方式和管理手段的多元化.统治的典型模式是运用发号施令来达成目标。而善治 模式
则认为办好事情的能力并不仅限于政府的权力,在公共事务的管理中,还存在着其他的管理方法和技 术。政府
应该运用各种可行的办法来达到公共事务的良好管理.
5. 试述政党在现代政治中的作用。
答:(1)实现利益聚集和表达的途径。政党是其成员和选民意志和利益的代表者。在整个政治体系结 构中,
政党是一种利益聚集的机构,也是联系统治者(政府)和被统治者(民众)的桥梁。政党是一个双 向的(自上而下和
自下而上)表达渠道。它通过综合、选择和简化等方式,把社会成员的个别需求转化为 易于操控的集体性建议和
方案。另一方面,它通过自己的组织渠道和对大众的影响力,将自己作为政府执 政党的政策和方针传导给社会;
(2) 形成和培养政治精英的渠道。政党是招募精英和培养政治骨干的重要途径。它提供了准备、选 择和
培养国家各级领导人的重要机制。它像是政府的门卫,控制着个人进入政府的程序。它选拔政治精英, 通过多种
方式培养组织精英的实际政治能力。在许多情况下,政党为政治家提供了培训的场所,为他们提 供从事政治活
动所必需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职业结构;
(3) 实现社会化和政治动员的途径。政党是形成、教育和影响民意的媒介,是政治教育和实现社会 化的
机构。政党以其意识形态、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影响成员和选民,从而实现成员广泛的社会化。此外, 政党通过
自己的政策主张和竞选纲领,动员民众。在当代社会,它更是成员或选民的情感依托物。由于政 党一贯致力于
影响其支持者的思想和行为,因而支持者支持其政党而甚至不关心某个具体政策和候选人的 现象已经非常普遍。
政党变成了人们记忆和情感寄托的实体;
(4) 组织政府的手段。政党协助形成政府,并为政府提供稳定基础。它为政府的两大重要机关(立 法机关
和行政机关)创造了合作的基础和机制。在没有赢得政权的时候,政党通过制定自己的政纲、方针、政策和策略,
动员党员和群众影响政府政策,监督政府行使权力。在获得政权以后,政党以执政党的身份, 组织政府,直接参
与国家政策执行过程,支配和影响国家政治生活的发展方向和实际过程。
6. 试述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与联系。
答:国家与政府的联系体现在:
(1) 政府是国家最为重要的构成要素,没有政府,国家也就不复存在;
(2) 国家以政府为组织标志,政府是实现国家目标的组织手段;
(3) 政府是国家的主权代表和具体形态;
国家与政府的区别主要体现在:
(1)政府是国家构成要素之一,而非国家的全部;
(2) 政府权力受之于国家主权,但并不等于国家主权;
(3) 政府的功能是国家功能的体现,但是,政府的功能并不同于国家功能;
(4) 就其组织构成来看,国家是由统治阶级成员和非统治阶级成员共同构成的,而政府不包含非政府 的其
他社会成员。
7. 试述民主观念的现代性转变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1)民主的意义和“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人民统治"转化为“精英统治”;
(2)民主的范围:“有限的"或“自由的”民主取代了 “无限的”或“极端的”民主;
(3)民主的运作方式:“间接民主”或“代议制民主”取代“直接民主”或“参与制民主";
(4)民主的基础与前提:倡导“宽容精神”和“个人独立”。
8. 试评述历史上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
答:(1)价值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道 德政
治观或伦理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体现了人们对于政治的期望和价值要求,体现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成 员对于政
治生活和活动的衡量标准,体现了人们对“政治”应然状态的追求。不足之处:这种观念仅仅从 社会价值的层
次上把握政治,重哲学思辨和抽象的伦理价值而轻社会现实,无法现实地反映社会政治生活, 也不能深刻揭示社
会政治的本质。(4 分)
(2) 神学论的解释:政治是一种超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这样的政治观往往与宗教崇拜紧 密结
合在一起,人们凭借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来赋予“政治,,以合法性,从而定义政治。这种政治观曾 经迷惑人,
但最终经不起理性思维的检验。(4 分)
(3) 权力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 含义
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这种政治观主张从政治的现实状况出发把握政治,触及了政治的现 实内容。
但是,它忽视了政治生活中确实存在着特定的价值和道德,也没有指明权力背后的实际动因,因 此,对于政治
本质的把握是不深刻和不全而的。(4 分)
(4) 管理论解释:认为政治是公共管理活动。这是现代的政治观念。这一政治观把握了政治公共性和 管
理性特点,具有容易同政治实践相吻合的特点,容易从社会实践中得到验证,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阶 级分析
角度看,它忽视了政治还有统治性的一而。(4 分)
(5) 决策论的解释: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对于政治含义的这一确定,
指出了政治活动的基本对象是社会价值物,包括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政治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是分配社会 价值
物的决策活动;这种分配是权威性即合法强制性的分配。这一政治观指出了政治生活的内容、方式以 及标志,
但是,它没有揭示社会价值权威性分配及其方式形成的深层动因,同时,把政治活动仅仅限定于 分配性决策,
亦具有片而性。(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