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59 KB
- 2021-05-1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简答案例分析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5)
盗传必究
一、简答题
1.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情感支持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情感支持原则是指通过爱与关心来建立教师与学前儿童闯的双向接纳关系,为学前儿童的社会性 发展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促进学前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坚持这一原则是因为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强 烈的情感
驱动性。
实施该原则应注意两点:(1)投入积极的情感,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但要注意把握分寸,不能溺爱 或
偏爱;(2)激发儿童良好的社会情感,以此带动儿童社会认知和社会行为的发展。为此,教师必须投入 真情实
感。
2. 筒述儿童道德情感发展的主要内容。
答:(1)共情。一般认为,共情是对他人状态的一种替代性情感反应和体验,即由他人的情绪情感引 起
的与之一致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性情感。共情可以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对攻击 性行为
的产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 羞愧感。羞愧感是个人知觉到自己在一定情境中的行动与这种情境要求的合理的、道德的、或公 认
的行动标准相背离时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
(3) 内疚感。内疚感是个体对自己的过错或过失的感知。个体的行为违反了内部道德准则时,就产生 了
悔恨自责的内疚情感,与羞愧感的差别在于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白己内心理想要求时产 生。而
羞愧感更多是因为达不到外部要求时产生。
3. 应从哪些方面对社会教育活动中的儿童学习进行评价?
答:(1)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的进行过程中幼儿的卷入程度,以及在学习、探
索、表达表现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程度等。
(2)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 出
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动作等。
(3)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涉及对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与他人互动交流状况的评价, 包
括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交流与互动的次数、形式及有效性等方而。
(4) 儿童在教育活动中表现出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教育括动中幼儿对学习 i探索活动的坚持性;克 服
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以及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等方面的水平。
4. 简述幼儿园的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化的影响。
答:同伴交往是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同伴间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幼儿社会行为的发展,加 速了
幼儿社会化的进程。主要表现在:(1)同伴关系构成了儿童社会能力发展的重要背景;(2)稳定的同伴 关系
是满足社交需要、使其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同伴交往经验有利于儿童自我概念和 人格的发
展。
5. 简述在游戏与区域活动中要有效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为学前儿童提供丰富而适宜的游戏和活动的材料。(2)要建立游戏和活动的规则,增强学前儿
童规则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3)教师要适时参与到游戏和活动中,以增进师幼情感,并给予一定指导。
6.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正常行为的标准。
答:(1)幼儿能逐步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
(2) 幼儿的社会性行为须与年龄相称。
(3) 幼儿能正确处理与同伴的关系。
(4) 幼儿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能逐步学会遵守纪律,能憧得奖惩的意义,并能遵守基本的社会规则。
(5) 幼儿社会性行为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相适应。
(6) 幼儿通过学习能掌握、使用所处社会的语言等,能参与社会生活及相互交往。
7. 简述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一般特点。
答:(1)儿童社会认知发展是一个逐步区分认识社会性客体的过程;(2)儿童社会认知各方面的发展是 非
同步、非等速的;(3)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遵循认知发展的普遍规律,但不完全受认知发展的影响;(4) 儿
童社会认知的发展水平与社会交往密切相关。
8. 简述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应该具备的基本特征。
答:(1)在物质上是丰富和多样的;(2)在气氛上是宽容和接纳的;(3)在制度上是明确和必要的。(4)
在设计上是具有某种倾向性和暗示性的。
9. 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评价的意义。
答:(1)它有助于教师深入、客观、全而地了解本班学前儿童的发展现状。(2)它有助于帮助教师更细 致
地了解每一位学前儿童,为因材施教提供帮助。(3)它有助于家长了解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状况,了解学前儿
童社会教育的目标、内容 o (4)它有助于教师在了解学前儿童的基础上,改进幼儿园教育过程,使 学前教育
更适合每个学前儿童,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10. 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目标主要包括哪些方而?
答:第一,自我系统的发展,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尊心与自我价值感、成就感与好胜心、自 信心、
主动性、独立性、自制力与坚持性等。
第二,情绪情感发展,包括:一般情绪状态、情绪情感表达与控制、同情心、责任感、好奇心与兴趣。
第三,社会交往发展,包括:交往态度、交往能力(合作、轮流、分享、遵守规则、解决冲突)人际 关系
等。
11. 简述导致幼儿发生攻击性行为的社会认知因素。
答:(1)攻击性幼儿对自己和他人能力的认知不全面。(2)攻击性幼儿对攻击后果持有攻击合理的信念。
(3)缺乏社会问题解决策略。(4)攻击性幼儿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敌意性归因认知。
12.简述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而教育原则的内涵及其应用要求。
答:正面教育是一切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其核心是,在尊重的前提下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在肯定的 前提
下对学前儿童的行为作出补充和修正,在维护学前儿童的自主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渗透课程的要求。
(1) 以积极的方式对学前儿童提出要求;(2)创设积极的环境;(3)树立榜样;(4)以鼓励表扬为主。
13.简述不当强化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负面影响。
答:(1)自律被破坏。强化法关注对幼儿行为的塑造,却剥夺了幼儿练习作出决定或对行为选择作出 自
我评价的机会;
(2) 问题的原因被忽视。强化法关注的是幼儿的行为表现而不是原因;
(3) 影响师生关系;
(4) 幼儿的内部动机被破坏。
二、案例分析题
1. 小米向老师抱怨说,连一把新的剪刀也没有了。老师听了很奇怪,只有两个人在剪东西,还应该 有 3
把新剪刀。她检查了小柜子,注意到小华那里有一些碎纸片。想到可能是小华收东西时无意中放到自 己的小柜
子里的,老师把它们拿了出来。当她移开小华的衣服后背口袋时,一把剪刀从衣服里掉出来了。
(1) 请分析这一事件产生的可能原因;(2)如果你是老师你会如何处理这一事件,请说明你的处理方式 及
理由。
答:(D 可能原因:A 小华可能喜欢剪刀;B 小华可能用过后顺手放在自己的衣服袋里了; C 小华可能 还
不能很好区别处置集体的东西与白己的东西的不同方法。(能分析到两条原因即可得 5分,原因可不限 这些,
言之成理即可);
(2) 对事件的处理。参考方法 A:冷处理一定时间,观察小华是出于何因发生这样的行为偏误,如果 是
无意的,自己将剪刀放回去了,就不用再提起;(给孩子提供自我学习的机会);B:如果小华确出于喜 欢,想
据为已有,也不要直接批评,耍用间接提醒的方式,让他知道集体的东西不能一个人占有;(既保 护孩子的白
尊心,也让孩子知道如何正确处置集体财产与个人财物的关系);C:间接提醒其他小朋友要及时将用过的东西
归位(培养孩子的集体意识,预防同类事件的发生)(事件处理要遵循教育性原则,处理 方式既能体现老师的
主导性,也能体现孩子的主动性并让孩子有反,有学习;对事件处理的原因分析合理 即可得分。10分)
2. 娃娃家游戏中,三个 5岁多的女孩为谁做“家"中的妈妈争执不休。忽然,A女孩找到了理由:“今 天
老师表扬我是能干的人,只有能干的人才能做妈妈。” B 女孩马上顿悟:“今天老师也表扬了我,我也很能干,
我也可以做妈妈。” c女孩只好认输:“好吧,我做小孩,你们俩猜拳,谁赢了谁就做妈妈。”结 果 B赢了,
A很不服气,说:“我当外婆,反正外婆是妈妈的妈妈。”
请分析三个女孩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哪些态度与能力;你认为角色扮演在学前儿重社会教育方而有哪 些作
用?运用角色扮演这一方法要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答:学到了沟通与协商处理问题的能力。(3分)
角色扮演有助于学前儿童感知社会角色及其规则、角色之间的关系,丰富学前儿童的社会认知,强化 学前
儿童的社会情感,培养学前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4分)
使用角色扮演法应注意以下几点:(1)创设学前儿童熟悉、理解和喜欢的角色活动情景,以使学前儿 童
具有相应的经验储备和情境理解力。(2)教师要尊重学前儿童选择角色、变化角色和创造角色的愿望,教师只
可指导活动,不应经常分配角色,最好能够尽量提供儿童自由游戏的机会,让他们自由模仿表演, 这能更好的
发挥儿童的自主性。(3)由于学前儿童好模仿,因此扮演的角色要以正而形象为主,特别要避免出现经常由某
儿个人扮演反而角色的情况,这容易形成负而的刻板印象,影响儿童在群体中的身份。(4)角色扮演中,如果
需要时,教师也可以平等的角色身份参与到活动中,这有助于建立和儿童的亲密感。(8 分)
3. 小谦的爸爸是一个事业有成的商人,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他为儿子请了两个保姆,一个专管儿 子的
生活,另一个专管接儿子上学下学。小谦爸爸认为保姆就是应当服务与服从于主人的需要与要求,所 以对她们
总是用命令的语气说话。保姆到幼儿园接小谦下学,本来在班里能干的小谦只要一见到保姆来了,就会支使她做
这做那,并旦也总是用命令的语气和她说话。
请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分析小谦的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 策。
答:亲子关系是儿童自出生后最先接触的人际关系,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是儿童社会化的重要方式,社 会学
习理论中的观察学习的概念解释了儿童模仿的过程,认为在社会情境中,儿童直接观察别人的行为就 能获得并
仿造出一连串新的行为,并旦观察到他人行为产生的后果,也就受到了一种“替代强化” O小谦 的行为正是来
自于社会学习中的模仿。(5分)
有的学者认为儿童是通过模仿父母的行为、态度这种方式来获得父母的情感接纳或者避免惩罚,而有 的学
者则认为儿童的这种行为是试图通过对父母行为的模仿来获得对周围环境的控制。小谦的模仿行为可 能会使他
对社会关系的认识出现偏差,从而形成相应的人格缺陷,不利于其社会性的良好发展。由此,家 庭中的父母应
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儿童的模仿提供良好的榜样。(5分)
教育者既要与家长沟通让他们明白自身行为对孩子的深远影响,也要在幼儿园中通过一定的活动(比 如角
色扮演、讲故事的方式)让小谦形成正确的人际观念,学会尊重、帮助、关心与照顾他人。(5分)
4. 小可一进幼儿园就成为老师重点“关注”的对象,他似乎比同龄的小伙伴精力旺盛。经常就像旋 风一
样,到处乱冲乱撞,把所到之处的东西都破坏掉。在区域活动时,他总是不断地从这项活动转到那项 活动,在
他身后留下各种玩具。吃饭的时候,他很容易打翻饭碗,而且不停地说话。在操场上和同伴玩时,他反应过激的
倾向已经给他带来了不少的麻烦,如果同伴不小心撞到他,他就打人,老师教育了好几次他都没有改进的倾向。
老师与他父母沟通,小可的父母说:“男孩子就是男孩子,不要担心,他长大一点就 会好的。”
小可的行为表现是属于行为问题吗?如果是,其原因是什么?是否需要教育者对其进行干预和指导, 如果
需要又可以从哪些角度进行指导?
答:小可的行为应属行为问题。(2分)因为他在多个方面、多种场合表现出了行为过度的问题,而 且经
老师的多次教育皆无改进的倾向。因此需要教育者对小可的行为进行干预和指导。(2 分)小可形成 这种带有
攻击性的行为过度的原因可能是多方而的,首先可能是其木身的气质性因素造成的,其次可能是 家庭的教养方
式不当对其产生影响,第三还可能是受到了媒体(电影电视等)的不良影响,这需要教育者 与幼儿家长取得联
系或家访深入了解并分析。(3分)
可从这样一些方而进行指导:与家长沟通,改变家庭教育方式;在家长配合下不再让孩子看暴力性质 的视
频、书籍等;对其实施共情训练法和白然后果法,使其感受到他人遭受暴力对待时的不愉快,感受到 其他小朋
友因他的行为而不与他交往时他的不良情绪;多给他分配任务,让他建设性地消耗旺盛的精力。
(8分)
5. 4 岁的小亮在电视上看到小哥哥在大海里游泳很羡慕,第二天他在幼儿园里告诉老师和小朋友们 说,他
去大海里玩了。
(1) 请分析小亮这一行为的性质和产生这一行为的可能原因。
(2) 如果你是老师,将如何对待小亮的这一行为?
答:一、小亮的“说谎”行为是由他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的特点造成的,并非是他有意欺骗人。小年 龄的
孩子记忆力极不精确,在回忆时往往歪曲事实,还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起来,容易把想象的东西当 作现实中
已经发生的事进行描述,一般来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记忆、思维等能力的增强,这种“说 谎"现象会逐步
消失的。.
二、作为老师,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是要帮助孩子把事实弄清楚,告诉孩子不要把想象
的事当作真事。例如,对小亮可以说:“你很想到大海里去玩,可是现在还没去过,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