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48 KB
  • 2021-05-17 发布

精编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网络课终结性考试三套试题及答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一 论述题:电影《鸦片战争》开篇说:“只有当一个民族真正站起来的时候,才能正视和反思她曾经屈辱的历史”。历 次的反 侵略战争,都是以中国失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丧权辱国的条约而告结束。分析造成近代中国如此深重的苦难, 除了列强的 原因,清政府自己又该负怎样的责任呢?(100 分) 答:从中国内部因素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而:一是社会制度落后于的腐败,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 则是更 根本的原因。因为正是由于社会制度的腐败,才使得经济技术落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变。 1. 社会制度腐败 (1) 吏治和军队腐败 1840 年以后,中国封建社会逐步变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统治中国的清王朝,从皇帝到权贵,大都昏庸愚味, 不了 解世界大势,不憧得御敌之策。许多官员贪污腐化,克扣军饷。不少将帅贪生怕死,临阵脱逃。 鸦片战争中,禁烟抗英有功的大臣如林则徐、邓廷桢等被革职查办,甚至发配充军;而主张对敌妥协的琦善等人 反而受 到重用。钦差大臣奕山到广东,竟然把人民群众诬蔑为“汉奸”,主张“防民甚于防寇”。清政府特别害怕战争 持续下去, 会引发农民起义,因而急于向英国侵略者谋求妥协,为此不惜割地、赔款。 (2) 战争指导思想错误,既害怕列强,更惧怕人民 指导思想的错误是与其政治立场分不开的。统治者以“和外安内”为战争指导思想。多数权贵害怕列强的坚船利 炮,丧 失了抵抗的信心,为了个人和统治者的私利不惜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他们尤其惧怕人民群众,担心人民组织 起来后危及封 建统治,所以,屡屡压制、打击和破坏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不惜割地赔款向列强谋求妥 协。 在中法战争后期,1885 年 3 月,爱国将领冯子材指挥清军在中越边境大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和谅山大捷,使 法国 侵略者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茹费理内阁还因此而垮台。可是清政府当权者却力主避战求和,竟以此为和谈资本, 加紧妥协 求和活动,接受法国条件,签订《中法新约》,并下令前线清军停战撤兵。中法战争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 法国不胜而胜” 而告结束。 甲午战争之初,慈禧忙于准备自己的六十寿诞,军机首辅李鸿章则寄希望于列强的调停。既没有详细周密的应战 计划, 更没有最高作战指挥机构,最高层内部更是为和与战问题相持不下。黄海海战之后,则被日军气势所吓倒,惧 战心理十分突 出。黄海海战虽然失利,但中国海军仍有实力与日军拼死一搏。但李鸿章一开始就为保存实力而消极应 战,海战失利后更是 严令北洋水师避战不出。北洋舰队、旅顺和威海卫举大清十余载国力建立,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舰 队和军港,最终全军覆没。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开始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一度想利用义和团的力量向列强讨价还价,排斥异己。八国联军 逼近北 京,慈禧带着光绪和亲贵大臣西逃。1900 年 9 月 17 日,她在逃跑途中发布《上谕》,称“义和团实为肇祸之由…… 非痛加 铲除不可。”并命令清军对义和团要“严行查办,务净根株。”同时,她派李鸿章与庆亲王奕励向八国联军递降 求和。此后, 清军公开与八国联军勾结,联合绞杀了义和团运动。 (3) 不憧世界大势 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最高统治者道光皇帝,对战争对手英国竟然一无所知,甚至在战争进行了一年多之后连英 国与俄 国是否接壤也不知道,对于英国为什么有一位年轻的女人统治全国亦无法理解,甚至怀疑来侵略中国的英国官 员并不是由英 国女王任命的,清朝的一些官员、将领甚至认为英国的大炮有邪术,对英国军队的战略战术是完全不知 道,当然就找不出对 付的办法。 就是到了甲午中日战争之际,清政府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发展状况几乎一无所知,不进行近代工业的建设,特别是 注意近 代海军的建设,导致中国北洋海军的实力经历了由强转弱的过程;战争爆发后,大小官员考虑的头等大事不是 如何抵抗外敌, 而是给皇太后送什么礼物。 2. 经济技术落后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综合实力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19 世纪中叶, 西方 资本主义强国经过工业革命,经济和技术飞速发展,封建的中国已被远远抛在后而。 (1) 武器装备落后 就武器装备来看,多数清兵尚使用刀、矛、弓箭等冷兵器,火器也不过是用火绳点放的鸟枪、抬枪,炮台所用大 炮有些 还是明末制造的。而英军则普遍使用步枪,大炮则可打霰弹、开花弹,杀伤力强。中国水师的战船都是木船, 吨位小,载炮 少,经不起风浪,难于在海上作战。而英国舰队帆船吨位大,载炮多,还拥有少量蒸汽动力的轮船,船 速快。 (2) 军队素质极差 再就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来看,清军军官不通兵法,不谙近代军事指挥。相对而言,英军训练有素,指挥统一, 海军、 步兵、炮兵、工兵各兵种协同作战,战斗力较强。 必须指出的是,经济技术的落后是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落后的中国就不应当进 行反侵 略战争或在战争中一定打败仗。因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而当时的 中国,不仅武器装备等很落后,而且反动统治阶级实行错误的方针、政策,并压制人民群众的动员。这样, 中国的反侵略战 争一再遭到失败,才成为不可避免的了。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试卷二 论述题:中华民族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凝聚力,尽管历尽沧桑,却始终自强不息。资本一帝国主义侵略、 压迫中 国人民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反抗侵略、反抗压迫的过程。试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是什么? (100 分) 答: 历史意义: 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 辛亥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打乱了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在中国建立的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因为 随着中国的半殖民地化,清政府成了 “洋人的朝廷”,成了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国主义的 走狗, 也就猛烈冲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使帝国主义利用清政府奴役中国人民的美梦彻底破灭。 3. 辛亥革命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保护和奖励工商业的政策、法 令鼓 舞下,各地相继出现了各种实业团体,筹资创建工厂,发行实业报刊,设立工业学校。社会迅速掀起创办实业的 热潮,从而 推动了民族资木主义的发展。 4.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民思想得到一次大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新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此民主主义 成为 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5.辛亥革命时期,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的政策、法令,有利于文化教育的发展;同时还颁布 了剪 辫、放足等革除各种陋习的法令,对中国社会风俗的演变产生了很大影响。 6.辛亥革命在国际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极大地鼓舞了亚洲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有力地冲击了帝国主义 在亚 洲的殖民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革命不仅是政治大革命,而且是一场社会大革命、思想大革命;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而 且具 有广泛的国际影响。 局限性: 1 .没能从根本上改变中国: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也没有结束。 2.中国资产阶级主体不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茅家琦) 3.辛亥革命的负而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当年的狂热宣传,以及其后革命者或自认是革命者的意识形 态塑 造,革命从手段提升为目标,乃至衍化为至高无上的神圣。二是由于当时“反清革命”的社会动员需要,在宣传 “华夏”“炎黄”正统观时夹杂着很多大汉族主义的偏激情绪,尽管以后从排满转向五族共和,辛亥革命领导者及其后 继 者为中华民族的认同与整合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但大汉族主义难以根除,负而影响长期存在。 4.1994 年李泽厚公开提出:“辛亥革命是搞糟了,是激进主义思潮的结果。”认为“清朝的确是已经腐朽的王朝,但 是 这个形式存在仍有很大意义,宁可慢慢来,通过当时立宪派所主张的改良来逼着它迈上现代化和救亡的道路;而一下 痛快地 把它搞掉,反而糟了,必然军阀混战。”结果造成了 “不断革命”的局面,而“革命在中国并不一定是好事”。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终结性考试试卷三 论述题: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了催人奋进的革命精神、红色精神、时代精 神。这 些精神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使得中国在今年战“疫”大考中交了满 意的答卷。这 些精神是在实践中孕育形成的,试述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探索与开辟中国革命新 道路的?(100 分) 答: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在迅速医治战争创伤、恢复国民经济的基础 上,不 失时机地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创造性地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的转变,使中国这个占世 界人口四分之 一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改造基木 完成以后,我们党带 领人民转入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毛泽东同志和党中央带领全党全国人民对适合中国国 情的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艰 苦探索,并取得了重要的理论成果。我们不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 济体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 定了重要的物质技术基础,而且积累了在中国这样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的东 方大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由 于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项崭新的实践,人们对如何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还缺少规律性认识,加上当时严峻 复杂的国际环境的影响,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发生过 曲折,毛泽东同志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 严重错误。但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 误是第二位的,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一个伟大的马克思主义 者所犯的错误,他的历史功绩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逐步 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思想先导。 (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 时期 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的创立,提供了最初的理论根据和理论基础,其思想成果的基木 内容,为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和发展。 (2)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的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 路线, 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 承和发展。 (3)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独立自主 精神, 其“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和邓小平理论所充分地继承 和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所形成的一系列积极的思想成果,是毛泽东 思想 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逐步形成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以及邓小平 理论,是一 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