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73 KB
  • 2021-05-17 发布

精选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阅读与写作》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86)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阅读与写作(1)》期末试题标准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086) 盗传必究 一、论述题 1. 举例说明,阅读实践中有哪些方而属于创造性的思维? 答:列举具体事例。 阅读实践中,对语言的独特感受。(10 分) 人物和事件的形象再现。(10 分) 对失落环节的还原想象(5 分)和意义空白的读者填充(5 分)等,都充满着个性化的创造性劳动。 (5 分) 举例分析。(5 分) 2. 我们应该采用什么原则来选择不同的文本阅读方式? 答:运用什么样的阅读方式,完全取决于读者解读文本的实际需求。 只要言之成理,就能酌情得分。 3. 文章中蕴涵的人文精神是什么?举例说明你是如何理解文本蕴涵的人文精神的。 答:人文精神是人文性的最集中体现。(10 分)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人文精神就是文化精神的精粹 和 灵魂。(10 分)一般来说,广义的人文精神具有超越民族、地域的性质,为全人类所共有。(10 分)它 在不 同的民族、地域中,有着不同的体现,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民族性。 (10 分) 4. 鉴赏长篇小说要抓住哪些最基本的方面?你阅读长篇小说在文体方面最深切的体会是什么? 答:鉴赏长篇小说要抓住以下基本方面:把握复杂的故事情节,了解各种人物的性格发展过程和命运 轨迹; (5 分)了解人物生活环境,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5 分)分析刻画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段,加深 对人物和 主题的理解;(5 分)综合分析人物完整形象,领悟作者表达的对人生的思考与体验。(5 分) 个人体会。(20 分) 5. 谈谈阅读过程中的吸收、借鉴和重构三者的内涵和相互关系。 答:阅读过程中对文本内容的吸收属于信息的获取,对文本的借鉴属于信息的处理和筛选,对文本内 容的 重组则属于信息的创造。(20 分) 吸收是借鉴的基础,吸收和借鉴又是重组的前提。也可以说重组是吸收和借鉴的结果。(20 分) 6. 举例说明我们应该如何通过文字语言解读文章的文化内涵? 答:从字、词、句含义的释读人手,紧扣文本的字句进行释读,就能够充分逼近文本的作者原意,从 而获 取文本固有的潜在历史信息。(10 分)文本的释读要依据字、词、句的语言媒介,而不能随心所欲、天马行空。 (10 分)要层层解剖内在的结构层次,通过具体的词句来触摸它的脉络和走向,内在的结构层 次会在词句上留 下明显的标志。要通过语句的具体解读,来开掘文本多侧面的主题意义。(10 分) 举例分析。(10 分) 7. 结合你的教学实际,谈谈你对阅读教学方法的认识和实践。 答:激发学生主体的阅读兴趣。(10 分) 要向学生展示宽阔的读书视野。(10 分) 向学生展示文本和书籍的思想和艺术精华。(5 分) 揭示作品的艺术技巧,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5 分) 联系教学实际。(10 分) 8. 谈谈你对寓言最基本的文体特征的理解,并举例说明其在寓言中的体现。 答:寓言的基本特征是:结构的双体性;(5 分)比喻的故事性;(5 分)情节的虚构性与单一性;(5 分) 语言的凝练性。(5 分) 基本特征和理解,举例说明。(20 分) 二、阅读题 1. 阅读席慕容的散文《燕子》,并回答问题。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 赶快 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一次: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 “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 “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 一直 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棵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 山 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E1 里面也总是绿意盎 然,好多 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 杆上,在细细 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象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的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 一只 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 燕子啊! 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 着凯 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 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 我抱着我的孩 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 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边的一个公园去写生,在 一本 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 双尾,然 而,在图片下的解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周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 在这 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 的反应, 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 我 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 的真相, 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 我们非常深沉 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问题:(1)文章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15 分) (2) 文前写作者父亲误听歌词的事,对文章的主题表达起什么作用?(15 分) (3) 作者在文中综合运用了哪些种类的表达手法? (10 分) 答:(D 抒发了作者思乡、怀乡的复杂情感。只要言之成理就可以酌情得分。 (2) 开头这段描写,实际上是在拓展文章主题思想的历史深度,思乡、怀乡是几代人的事。 (3) 文中的主体部分主要使用了叙述的表达手法。同时还大量地使用了描写手法,如对话描写(父亲同 作 者谈论《送别》歌词),自然环境描写(作者领着儿子在石门乡间散步),心理描写(作者对燕子的触电感 觉), 行动描写(作者牵着、抱着孩子、当得知“燕子”是“乌秋”时的反映)等。同时还使用了 “寓情于 事”(情 感渗透到从头至尾的叙事)、“寓情于理”(结尾那充满情感的议论)的抒情方法。文中还有说明手 法的运用。 (对燕子状“乌秋”鸟的说明) 2. 阅读瞿秋白的《“儿时”》一文,并回答问题。 “儿时” 瞿秋白 狂胪文献耗中年, 亦是今生后起缘; 猛忆儿时心力异, 一灯红接混茫前。 生命没有寄托的人,青年时代和“儿时”对他格外宝贵。这种浪漫谛克的回忆其实并不是发见了 “儿 时” 的真正了不得,而是感觉到“中年”以后的衰退。本来,生命只有一次,对于谁都是宝贵的。但是, 假使他的 生命溶化在大众的里面,假使他天天在为这世界干些什么,那末,他总在生长,虽然衰老病死仍 然是逃避不了, 然而他的事业一一大众的事业是不死的,他会领略到“永久的青年”。而“浮生如梦”的 人,从这世界里拿去 的很多,而给这世界的却很少一一他总有一天会觉得疲乏的死亡:他连拿都没有力量 了。衰老和无能的悲哀, 像铅一样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青春是多么短呵!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那时候,件件都是“知”,你每天可以做大科学家和大哲学家,每天在发见 什 么新的现象,新的真理。现在呢? “什么”都已经知道了,熟悉了,每一个人的脸都巳经看厌了。宇宙 和社 会是那么陈旧,无味,虽则它们其实比“儿时”新鲜得多了。我于是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不能够前进的时候,就愿意退后几步,替自己恢复已经走过的前途。请求“无知”回来,给我求知的 快乐。 可怕呵,这生命的“停止”。 过去的始终过去了,未来的还是未来。究竟感慨些什么一一我问自己。 一九三三,九,二八 (《翟秋白文渠》第二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1953 年版) 问题 (1) 文章开头四句诗是什么意思,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0 分) (2) 作者为什么说“'儿时'的可爱是无知”,他要“想念'儿时',祷告'儿时'” ?(20 分) (3)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深刻思想?其主题表达方式有什么具体特点?(20 分) 答:(1)瞿秋白〈“儿时”》开头的四句诗大意是:学习浩瀚的文献耗费了中年的时光,这是今后获得 发 展的重要缘由。猛忆儿时就有一种心灵异样的感觉,就好像在混茫的前方看到了一盏指路的红灯。(10 分) 这是作者自己心灵的袒露,可以说是文章的大纲,对全文的内容作了具体和形象的概括。(10 分) (2) “ '儿时',的可爱是无知”,因为正是无知的原因,才产生了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10 分) 作者要“想念'儿时',祷告'儿时”',就是为了唤醒儿时强烈的进取心和求知欲。(10 分) (3)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深刻的思想:一个人如果觉得世界万事都不能引起新鲜感的时候,那么这就 表 明了他生命力的衰退和死亡。为了继续前进,必须呼唤儿时的“无知”,以获得新的进取心和求知欲。 (10 分) 这篇文章是以说理为主,用意象点染,通过意象和说理的交织,来表达作者深刻思想的。(10 分) 3. 阅读陈启佑的微型小说《永远的蝴蝶》,并回答问题。 永远的蝴蝶陈启佑那时侯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 在骑 楼下 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的风衣的大 E1 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南部母亲的信。 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谁叫我们只带来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她伞骨渗下 来 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随着一声尖的煞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地,飘落在湿冷的街面上,好象一只夜晚的 蝴蝶。 虽然是春天,好象已经是秋深了。 她只是过马路帮我去寄信。这简单的动作,却要叫我终身难忘了。我缓缓睁开眼,茫然站在骑楼下, 眼里 裹着滚烫的泪水。世上所有的车子都停了下来,人潮涌向马路中央。没有人知道那躺在街面的,就是 我的,蝴 蝶。这时她只离我五公尺,就是那么遥远。更大的雨点溅在我的眼镜上,溅到我的生命里来。 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 给在 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一生 一世中最 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问题: ⑴小说中使用了哪些意象?它们分别象征什么?(15 分)(2)举例说明小说中使用了哪些照应手法?(15 分) (3)小说的结尾为什么要揭示信的内容,目的是什么?(10 分) 答:(1)雨象征车祸,眼镜玻璃象征心灵,蝴蝶象征恋人樱子。(每点 5 分) (2) 行文与标题照应;结尾和开头照应;行文间互相照应。举例和答出三点各占一半分数。视其回答 的 具体程度酌情给分。 (3) 是为了加强小说的悲剧色彩。 4. 阅读法布尔的科学小品《蝉》,并回答问题。 蝉 法布尔 蝉的地穴 我有很好的环境可以研究蝉的习性。一到七月初,蝉就占据了我门前的树。我是屋里的主人,它却是 门外 的统治者。有了它的统治,无论怎样总是不很安静的。 每年蝉的初次出现是在夏至。在阳光曝晒的道路上有好些小圆孔,孔口子地面相平。蝉的幼虫就从这 些圆 孔爬出,在地面上变成完全的蝉。蝉喜欢顶干燥、阳光顶多的地方。幼虫有一种有力的工具,能够刺 透晒干的 泥土和沙石。我要考察它们遗弃下的储藏室,必须用刀子来挖掘。 这小圆孔约一寸口径,周围一点土都没有。大多数掘地昆虫,例如金螃,窠外面总有一座土堆。这种 区别 是由于它们工作方法的不同。金蝶的工作是由洞口开始,所以把掘出来的废料堆积在地面。蝉在幼虫 是从地下 上来的,最后的工作才是开辟大门口。因为门还未开,所以不可能在门口堆积泥土。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十五六寸,下面较宽大,底部却完全关闭起来。做隧道的时候,泥土搬到哪里去了 呢? 为什么墙壁不会塌下来呢?谁都以为幼虫用有爪的腿爬上爬下,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的房子塞住。 其实, 它的动作简直像矿工或铁路工程师。矿工用支柱支撑隧道,铁路工程师用转墙使地道坚固。蝉同他 们一样聪明, 在隧道的墙上涂上灰泥。它身子里藏有一种极粘的液体,可以用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 含有汁液的植物根 须上,为的可以从根须取得汁液。 能够很随便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这是很重要的。它必须先知道外面的气候是怎样的,才能决定可以 出去 晒太阳的日子来到没有。所以它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做成一圈涂坝得很坚固的墙壁,以求 适于上下 爬行。隧道的顶上留一层一指厚的土,用来抵御外面的恶劣气候,直到最后一刹那。只要有一些 好天气的消息, 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去考察气候的情况。 假使它估量到外面有雨或风暴一一 纤弱的幼虫脱皮的时候, 这是一件顶重要的事情一一它就小心谨慎地溜到温暖严紧的隧道底下。如果气候 看来很温暖,它就用爪击碎天 花板,爬到地面上来。 它臃肿的身体里面有一种汁液,可以用力抵御穴里的尘土。它掘土的时候,将汁液喷洒在泥土上,使 泥土 成为泥浆,于是墙壁就更加柔软。幼虫再用它肥重的身体压上去,使烂泥挤进干土的罅隙。所以,它 在地面上 出现的时候,身上常有许多潮湿的泥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而,常常在邻近的地方徘徊,寻 求适当的地点 一一:一棵小矮树,一丛百里香,一片野草叶,或者一根灌木枝一一脱掉身上的皮。找到就 爬上去,用前爪紧 紧地把握住,丝毫不动。 于是它外层的皮开始由背上裂开,里面露出淡绿色的蝉体。头先出来,接着是吸管和前腿,最后是后 腿与 折着的翅膀。这时候,除掉尾部,全体都出来了。 接着,它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拆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 后用 _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总的过 程大概要 半点钟。 这个刚得到自由的蝉,短期内还不十分强壮。在它的柔弱的身体还没有精力和漂亮的颜色以前,必须 好好 地沐浴阳光和空气。只用前爪挂在已脱下的壳上,摇摆在微风中,依然很脆弱,依然是绿色的。直到 变成棕色, 才同平常的蝉一样强壮了。假定它在早晨九点钟占据了树枝,大概要到十二点半才扔下它的皮 飞去。空壳挂在 树枝上,有时可达一两个月之久。 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在干的细枝上产卵。它选择最小的枝,像枯草或铅笔那样粗细,而旦往往是向上翘起, 差不 多己经枯死的小枝。 它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就用胸部的尖利工具刺成一排小孔。这些小孔的形成,好像用针斜刺下去,把 纤维 撕裂,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受干扰,一根枯枝常常刺出三四十个孔。卵就产在这些孔里。小孔成为 狭窄的小 径,一个个斜下去。一个小孔内约生十个卵,所以生卵总数约为三四百个。 这是一个昆虫的很好的家庭。它之所以产这许多卵,是为了防御某种特别的危险。必须有大量的卵, 遭到 毁坏的时候才可能有幸存者。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这是一种极小的蛆,蝉和 它比起来, 简直成为庞大的怪物。 蜥和蝉一样,也有穿刺工具,位于身体下面近中部处,伸出来和身体成直角。蝉卵刚产出,蛎立刻就 想把 它毁掉。这真是蝉家族的大灾祸。大怪物只须一踏,就可轧扁它们,然而它们置身于大怪物之前却异 常镇静, 毫无顾忌,真令人惊讶。我曾看见三个蛎依次呆在那里,准备掠夺一个倒霉的蝉。 蝉刚把卵装满一个小孔,到稍高的地方另做新孔,蛆立刻来到这里。虽然蝉的爪可以够着它,而蛎却 很镇 静,一点不害怕,像在自己家里一样,在蝉卵上刺一个孔,把自己的卵放进去。蝉飞去了,多数孔内 巳混进异 类的卵,把蝉的卵毁坏。这种成熟'的蛎的幼虫,每个小孔内有一个,以蝉卵为食,代替了蝉的 家族。 这可怜的母亲一直一无所知。它的大而锐利的眼睛并不是看不见这些可怕的敌人不怀好意地呆在旁 边。然 而它仍然无动于衷,让自己牺牲。它要轧碎这些坏种子非常容易,不过它竞不能改变它的本能来拯 救它的家族。 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状物,由两个前 腿连 结而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能够帮助幼虫走出壳外,并且帮助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一一这是比较困 难的事情。 鱼形幼虫一到孔外,皮即刻脱去。但脱下的皮自动形成一种线,幼虫靠它能够附着在树枝上。幼虫落 地之 前,在这里行日光浴,踢踢腿,试试筋力,有时却又懒洋洋地在线端摇摆着。 它的触须现在自由了,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身体悬挂着,只要有微风就 动摇 不定。它在这里为将来的出世做准备。我看到的昆虫再没有比这个更奇妙了。 不久,它落到地上。这个像跳蚤一般大的小动物在线上摇荡,以防在硬地上摔伤。身体在空气中渐渐 变坚 强了。它开始投入严肃的实际生活中了。 这时候,它面前危险重重。只要一点风就能把它吹到硬的岩石上,或车辙的污水中,或不毛的黄沙上, 或 坚韧得无法钻下去的粘土上。 这个弱小的动物迫切需要隐蔽,所以必须立刻到地下寻觅藏身的地方。天冷了,迟缓就有死亡的危险。 它 不得不各处寻找软土。没有疑问,许多是在没有找到以前就死去了。 最后,它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扒掘地面。我从放大镜里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 几 分钟以后,一个土穴就挖成了。这小生物钻下去,隐藏了自己,此后就不再出现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不过在它来到地面以前,地下生活所经过的时间我们是知 道的, 大概是四年。以后,在阳光中的歌唱只有五星期。 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当讨厌它那喧嚣的歌声,因为 它掘 土四年,现在才能够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可与飞鸟匹敌的翅膀,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中。什么样的铉 声能响亮 到足以歌颂它那得来不易的刹那欢愉呢? 问题: (1) 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生态的科学小品。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全文明确 地 标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作者为 什么采用这样的顺序来写?假如把两个部分的顺序换一下, 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20 分) (2) 举例说明本文的语言特色。(20 分) (3) 文章最后一段说:“四年黑暗中的苦工,一个月阳光下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而前一段则说: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个秘密。”既然是个“秘密”,作者又为什么说是“苦工”呢?这样说, 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20 分) 答:(1)它科学而具体地说明了蝉的生长过程和生活习性。全文明确地标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介绍 蝉 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第二部分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10 分)这样写,似乎颠倒了蝉 由卵到 幼虫,由幼虫再到成虫的这样一个生长过程,但读来仍觉条理清楚,安排有序。(10 分) (2) 科学小品常常用文艺笔调对事物进行描绘,写得生动活泼。本文就具有这个特点。(10 分)但是 它 仍然具有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例如:第七段有两个词语一一“臃肿”、“肥重”,意思相近,但适用于 不同 的语言环境,文中就用得十分恰当。(10 分) (3) 两者的说法并不矛盾。(10 分)“苦工”是就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时间之久而言的,“秘密”是 对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具体方式而言的。(10 分) 5.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绿》并回答问题。 绿 朱自清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梅雨潭是一个瀑布潭。仙岩有三个瀑布,梅雨潭最低。走到山边,便听见花花花花的声音;抬起头, 镶在 两条湿湿的黑边儿里的,一带白而发亮的水边呈现于眼前了。我们先到梅雨亭,梅雨亭正对着那条瀑 布;坐在 亭边,不必仰头,便可见它的全体了。亭下深深的便是梅雨潭。这个亭踞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 上下都空空 儿的;仿佛一只苍鹰展着翼翅浮在天字中一般。三面都是山,像半个环儿拥着;人如在井底了。 这是一个秋季 的薄阴的天气。微微的云在我们顶上流着;岩面与草丛都从润湿中透出几分油油的绿意。而 瀑布也似乎分外的 响了。那瀑布从上面冲下,仿佛已被扯成大小的几缙;不复是一幅整齐而平滑的布。岩 上有许多棱角;瀑流经 过时,作急剧的撞击,便飞花碎玉般乱溅着了。那溅着的水花,晶莹而多芒;远望 去,像一朵朵小的白梅,微 雨似的纷纷落着。据说,这就是梅雨潭之所以得名了。但我觉得像杨花,格外 确切些。轻风起来时,点点随风 飘散,那更是杨花了。一一这时偶然有几点送入我们温暖的怀里,便倏的 钻了进去,再也寻它不着。 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我们;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揪着草,攀着乱石,小心探身下去, 又 鞠躬过了一穹门,便到了汪汪一碧的潭边了。瀑布在襟袖之间;但我的心中已没有瀑布了。我的心随潭 水的绿 而摇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我想张开两臂抱住她; 但这是怎样 一个妄想呀。一站在水边,望到那而,居然觉着有些远呢!这平铺着、厚积着的绿,着实可爱。 她松松的皱缴 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 “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 她又不杂些儿尘 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只清清的一色一一但你却看不透她!我曾见过北京什刹海拂地 的绿杨,脱不了鹅黄 的底子,似乎太淡了。我又曾见过杭州虎跑寺近旁高峻而深密的“绿壁”,丛叠着无 穷的碧草与绿叶的,那又 似乎太浓了。其余呢,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的也太暗了。可爱的,我将什么 来比拟你呢?我怎么比拟得出. 呢?大约潭是很深的,故能蕴蓄着这样奇异的绿;仿佛蔚蓝的天融了一块 在里面似的,这才这般的鲜润呀。一 一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 能临风漂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我将 赠给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我舍不得你;我怎舍得你呢? 我用手拍着你,抚摩着你,如同一个十二三 岁的小姑娘。我又掬你入口,便是吻着她了。我送你一个名字, 我从此叫你“女儿绿",好么?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问题: ⑴作者描写梅雨潭的瀑布,体现出一种什么样的情感?(30 分) (2)绿在文章中有什么象征性的含义?为什么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说“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 ?(30 分) 答:(1)描写瀑布,格调晴朗,节奏明快,洋溢着勃勃生机。(15 分) 正反映出这个时期作者勇于进取的激情。(15 分) 只要能够抓住主要点进行鉴赏和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可以酌情给分。关键是要考 察学生对“瀑布”和“绿”的意象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2) “绿”象征着一种生命活力。(15 分) 之所以“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因为梅雨潭的绿充满着不可遏止的生命力。(15 分) 只要能够抓住主要点进行鉴赏和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可以酌情给分。关键是要考 察学生对“瀑布”和“绿”的意象的理解和想象能力。 6. 根据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解读《诗经•硕鼠》。 硕鼠 《诗经》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 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爱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 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问题 (1) 《硕鼠》是哪种类型的古诗?诗中“硕鼠”的象征意义是什么?(15 分) (2) 结合该诗,谈谈《诗经》中的民歌在我国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中的作用。(15 分) (3) 诗中为什么要反复咏唱“乐土”“乐国''“乐郊”? (15 分) (4) 《诗经》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三种。赋是直陈其事,比是打比方,兴是先言他物以引 起 所咏之物。具体说说这首诗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15 分) 答:(1)属于《诗经》中的“风”,是一种比体诗。(10 分) 诗中“硕鼠”用来象征剥削人民、贪得无厌的奴隶主。(10 分) (2)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的源头。(10 分) 它通过形象无情地揭露了剥削者贪婪、残忍、寄生的本质,表达了人民的反抗意识,以及追求幸福生 活和 美好社会的思想传统,这对以后的现实主义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10 分) 视其阐述的深广度酌情给分。 (3) 是为了表达一种向往追求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间大同的社会理想。(10 分) (4) 这首诗主要使用了 “比”的艺术手法。(5 分) 举例分析。(5 分) 7. 阅读黄河浪的抒情散文《故乡的榕树》并回答问题。 故乡的榕树 黄河浪 住所左近的土坡上,有两棵苍老蓊郁的榕树,以广阔的绿阴遮蔽着地面。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 摇曳 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不知什么时候,榕树底下辟出一块小平地, 建了儿 童玩的滑梯和亭子,周围又种了蒲葵和许多花朵,居然成了一个小小的儿童世界。也许是对榕树有 一份亲切的 感情罢,我常在清晨或黄昏带小儿子到这里散步,或是坐在绿色的长椅上看孩子们嬉戏,自有 种悠然自得的味 道。 那天特别高兴,动了未泯的童心,我从榕树枝上摘下一片绿叶,卷制成一支小小的哨笛,放在口边, 吹出 单调而淳朴的哨音,小儿子欢跳着抢过去,使劲吹着,引得谁家的一只小黑狗寻声跑来,摇动毛茸茸 的尾巴, 抬起乌溜溜的眼睛望他。他把哨音停下,小狗失望地跑开去;他再吹响,小给又跑拢来……逗得 小儿子嘻嘻笑, 粉白的脸颊上泛起淡淡的红晕。 而我的心却像一只小鸟,从哨音里展翅飞出去,飞过迷蒙的烟水、苍茫的群山,停落在故乡熟悉的大 榕树 上。我仿佛又看到那高大魁梧的躯干,卷曲飘拂的长须和那化不开的团团绿云;看到春天新长的嫩叶, 迎着金 黄的阳光,透明如片片碧玉,在袅袅的风中晃动如耳坠,摇落一串串晶莹的露珠。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畔洗衣和汲水的 少女, 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 人抚摸光滑 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 里的故事有榕树 的叶子一样多… 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一棵直立,枝叶茂盛;另一棵却长成奇异的 S 形,苍虬多筋的树干斜伸向溪 中, 我们称它为“驼背”。更特别的是它弯曲的这一段树心被烧空了,形成丈多长平方的凹槽,而它仍然 顽强地活 着,横过溪面,昂起头来,把浓密的枝叶伸向蓝天。小时候我们对这棵驼背榕树分外有感情,把 它中空的那段 凹槽当做一条“船气几个伙伴爬上去,敲起小锣鼓,以竹竿当桨七上八落地划起来,明知 这条“船”不会前进 一步,还是认真地、起劲地划着。在儿时的梦里,它会顺着溪流把我们带到秧苗青青 的田野上,绕过燃烧着火 红杜鹃的山坡,穿过飘着芬芳的小白花的橘树林,到大江大海里去,到很远很美 丽的地方去…… 有时我们会问:这棵驼背的老榕树为什么会被烧成这样呢?听老人说,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条大蛇藏 在这 树洞中,日久成精,想要升天;却因伤害人畜,犯了天条,触怒了玉皇大帝。于是有天夜里,乌云紧 压着树梢, 狂风摇憾着树枝,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头上响起惊天动地的炸雷!榕树着火烧 起来了,烧空了 一段树干,烧死了那头蛇精,接着一阵瓢泼大雨把火浇熄了……这故事是村里最老的老人 说的,他像榕树一样 垂着长长的胡子。我们相信他的年纪和榕树一样苍老,所以我们也相信他说的话。 不知在什么日子,我们还看到一些女人到这榕树下虔诚地烧一叠纸钱,点几炷香,她们怀着怎样的心 愿来 祈求这榕树之神呢?我只记得有的小孩面上长了皮癣,母亲就会把他带到这里,在榕树干上砍几刀, 用渗流出 来的乳白的液汁图在患处,过些日子,那癣似乎也就慢慢地好了。而我最难忘的是,每过年的时 候,老祖母会 叫我顺着那“驼背”爬到树上,折几枝四季长青的榕树枝,用来插在饭甑炊熟的米饭四周, 祭祀祖先的神灵。 那时候,慈爱的老祖母往往会蹑着缠得很小的“三寸金莲”,笃笃笃地走到石桥上,一 边看着我爬树,一边唠 唠叨叨地嘱咐我小心。而我虽然心里有点战战兢兢的,却总是装出毫不在乎的样子, 把折到的树枝得意地朝着 她挥舞。 使人留恋的还有铺在榕树下的长长的石板条,夏日里,那是农人们的“宝座”和“凉床”。每当中午, 亚 热带强烈的阳光令屋内如焚、土地冒烟,惟有这两棵高大的榕树撑开遮天巨伞,抗拒迫人的酷热,洒落 一地阴 凉,让晒得黝黑的农人们踏着发烫的石板路到这里透一口气。傍晚,人们在一天辛劳后,躺在用溪 水过的石板 上,享受习习的晚风,漫无边际地讲三国、说水浒,从远近奇闻谈到农作物的长势和收成…… 高兴时,还也人 拉起胡琴,用粗犷的喉咙唱几段充满原野风味的小曲,在苦涩的日子里寻一点短暂的安慰 和满足。 苍苍的榕树啊,用怎样的魔力把全村的人召集到膝下?不是动听的言语,也不是诱惑的微笑,只是默 默地 张开温柔的翅膀,在风雨中为他们遮挡,在炎热中给他们阴凉,以无限的爱心庇护着劳苦而淳朴的人 们。 我深深怀念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有人卷一条被单,睡在光滑的石板上;有人搬几块床板,一 头搁 着长凳,一头就搁在桥栏杆上,铺一张草席躺下。我喜欢跟大人们一起挤在那里睡,仰望头上黑黝黝 的榕树的 影子,在神秘而恬静的气氛中,用心灵与天上微笑的星星交流。要是有月亮的夜晚,如水的月华 给山野披上一 层透明的轻纱,将一切都变得不很真实,似梦境,似仙境。在睡意朦胧中,有嫦娥驾一片白 云悄悄飞过,有桂 花的清香自榕树枝头轻轻洒下来。而桥下的流水静静地唱着甜蜜的摇篮曲,催人在夜风 温馨的抚摸中慢慢沉人 梦乡……有时早上醒来,清露润湿了头发,感到凉飕飕的寒意,才发觉枕头不见了, 探头往桥下一看,原来是 掉 到溪里,吸饱了水,涨鼓鼓的,搁浅在乱石滩上…… 那样的日子不会回来了。我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身上还留有榕树叶隙漏下的清凉;但我确实知 道, 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而人也已离乡千里万里了!故乡桥头苍老的榕树啊,也经历了多少风霜?听 说那棵“驼 背”,在一次台风猛烈的袭击中,挣扎着倒下去了倒在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倒在故乡亲爱的土 地上,走问了自 己生命的历程。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蔚的绿叶荫庇着乡人。而当年把驼背的树 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 都已成长。有的像我一样,把生命的船划到遥远的异乡,却仍然怀念着故土的榕树 么?有的还坐在树下的石板 上,讲着那世世代代讲不完的传说么?但那像榕树一样垂着长长胡子的讲故事 老人己经去世了;过年时常叫我 攀折榕树枝叶的老祖母也巳离开人间许久了;只有桥栏杆上的小石狮子, 还在听桥下的溪水滔滔流淌罢? “爸爸,爸爸,再给我做几个哨笛。”不知什么时候,小儿子也摘了一把榕树叶子,递到我面前,于 是 我又一叶一叶卷起来给他吹。那忽高忽低、时远时近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愁,笼罩在我的周围。 故乡 的亲切的榕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 么?如果 你有思想,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飘泊天涯的游子么?故乡的榕树呀…… 一九七九年九月于香港 问题 (1) 本文使用哪些情节线索,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20 分) (2) 分析作品的语言特色。(20 分) (3) 结合本文,谈谈抒情散文的抒情特点。并说出本文选取什么作为联系点来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20 分) 答:(1)思乡怀旧,是散文常见的主题。这篇作品写久居异乡的“我”,带着小儿子在大榕树的阴凉下 散 步、嬉戏时,由眼前的景自然引出了故乡的榕树,进而围绕故乡的榕树描述了有关人物、事件和景物, 抒发了 蓄积在心头的对于故乡的真挚眷恋的感情。(15 分) 在写对于故乡的回忆时,作者的思绪是激荡飘逸的,印象是清晰深刻的。尽管所回忆的内容,多数只 是琐 碎平凡生活的掠影,但正是这些材料,表现了故乡的淳朴可爱可亲。这正是作者思念故乡的一个重要 的原因。 (5 分) (2)这篇作品感情深厚,语言明快、流畅、优美,绘声绘色,(5 分)有不少段落就像图画一般美丽, 又 像诗歌一般充满激情。(5 分)特别是对于大榕树的描写,尤为精采。作品的结尾处写到:“故乡的亲切 的榕 树啊,我是在你绿阴的怀抱中长大的,如果你有知觉,会知道我在这遥远的异乡怀念着你么?如果你 有思想, 你会像慈母一样,思念我这漂泊天涯的游子么? ”这发人深思的问句,把作者的思乡之情引入了 一个更高的 境界。(10 分) (3)因事缘情。(10 分) 阅读本文时,要注意眼前景和故乡情的联系点,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10 分) 8. 阅读章武的抒情散文《北京的色彩》,并回答问题:北京的色彩 我像一片云,从四季长青的东海之滨飘到了北京城。 来到北京之前,有人告诉我:北京是“红色的海洋”,从紫禁城的宫墙到孩子们嘴中的糖葫芦,全是 “红 彤彤”的。 也有人告诉我:北京是“蓝色的世界”,那里的男女老少,一年四季,全是一色蓝大褂…… 我带着南方人一种特有的绿色的骄傲,步人了北京城。然而,深秋时节的北京城,很快便以她那壮丽 而辉 煌的色彩,驱除了我的偏见。 首先把我征服的,是北京的树叶。从机场进入市区,夹道的松树、柏树,高高的白杨树,全是绿的, 就在 这绿色中间。呈现出我在家乡所看不到的深深浅浅韵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一时辨认不 清的乔木、 灌木,把千百种奇妙的色彩纷繁而又和谐地展现在我的面前,使我又惊又喜。后来,我漫游天 坛,发现北门内 那两排银杏树,满身都停满了黄蝴蝶。 秋风一吹,蝴蝶纷纷飘落地上,待细细一看,却又都变成用黄绢裱制的小扇面,宽边上,还笋着一道 未曾 褪尽的绿镶边呢!我登香山,探访那秋日里最后一批黄板树的红叶。我又发现,在那残留枝头和铺满 地上的红 叶中,竟也有我在南方所想象不到的层次:金黄、橘红、曙红、猩竺、赭石……几乎没有两片树 叶是同色的, 就是一片叶子,也往往是柑黄中渗透着桃红,丹红中凝绢看玫瑰紫…… 北京城这彩色的秋林啊,你终于使我明白:大自然并非只有一种绿色,也并非只有一种黄,:竺争…… 我 攀登长城,漫游故宫。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冷峻;故宫的宫兰毋芒趋争的,深沉中 显出一 种威严。它们毕竟都已成为历史。我更喜欢的是近年来并磊磊起的新楼宇和那些纵横飞扬的立交桥, 它们的色 彩趋于明快、热烈、奔放,因而也更使人感到亲:・璧常常把脸孔紧贴在公共汽车的窗玻璃上, 不断从街道两旁 飞驰的楼群中寻找雪山的洁白、草原的嫩绿,沙漠的金黄和大海的蔚蓝。由贝聿铭大师设 计的香山饭店,素雅, 纯净,不;怎么,使我怀念起家乡那冰清玉洁的水仙花…… 人们常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天,北京城里无数个有色彩的音符,都能使人想起祖国的竺粤仝方…… 在 北京的日子是短暂的。在繁忙的公务之余 j 我也忘不了作为一名外地的顾客:芝兰型鎏委息的人群,去 逛逛慕 名已久的西单、茎府井和大栅栏,去选购首都的时装。我发现兰釜孝宁警背的人群中,穿蓝衣衫者 毕竟己是少 数。更多的人,是身着各种质料、各种颜色的孽挚.、考曲、夹克、猎装、中山装……甚至, 还有刚刚从电视 屏幕和洛杉矶奥运会走进服装柜;曹“大岛茂”式外套,和“栾菊杰”式的击剑服。许多 人托我代购的“长城 牌”和“大地牌”风衣已譬蛋应求,暂时脱销。,我常常不无遗憾地伫立在十字街头, 用羡慕的目光追逐那些 风衣在身的匆匆过客。秋风掀动风衣的后摆,使他们显得多么潇洒!我发现,连风 衣的颜色也不再是单一瞥米 黄色了。瞧,那一群骑自行车翩翩而来的身着风零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 鹉,还是蓝孔我是一片云,从彩 色的北京又飘回绿色的东海之滨。 人们问:北京的色彩如何 7 ・ 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凡是大自然有的,北京都有;凡是 9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有的,我们首郡一一全 郡有! (《中国散文百家谭》,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3 年版) 问题 (1) 这篇文章表达了什么样的深刻主题?(20 分) (2) 文中的色彩描写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什么作用?(20 分) 答:(1)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北京是中国的象征,经过时代的洗礼,北京乃至全中国已经呈现出多元 化 的丰富色彩。(20 分) (2)作者运用色彩描写来间接地深刻揭示文章的主题。文中的色彩描写对于主题的表达起一种象征的 作 用。(20 分) 9. 运用诗歌的基本特征和鉴赏方法,解读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边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苻,(注:青苻 xing[去声],绿色的水草)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问题: (1) 《再别康桥》中,作者写了康桥哪些景物?表达了他对母校怎样的感情?(30 分) (2) 诗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了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30 分) 答:(1)景物有:第二节岸边柳树倒映在剑河里的情景,夕阳、金柳、倒影,表现着对母校的无限欢 喜 和眷恋;(10 分)第三节写剑河里的水草,写出了对康桥永久的恋情;(10 分)第四节写“榆荫下的一 潭”, 借物抒情,是诗人心境的写照,含蓄深刻 o (10 分) 不要求面面俱到回答。能够在一、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可以酌情给分。 (2)首节和尾节句式相似,遥相呼应,变“轻轻”为“悄悄”,含寂寞意,既可理解为不愿把寻梦之事 说 出,也可以理解为不想让人家知道自己的处境和复杂的心情。(15 分)“不带走一片 云彩”,一是表现 诗人 的洒脱,再则是让康桥这个美好的感情世界以最完整的面貌保存下来,表 现了诗人对旧梦的珍惜。 (15 分) 不要求面面俱到回答。能够在一、两个方面进行鉴赏和分析,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就可以酌情给分。 10.阅读李兆权的叙事散文《丑娘》,并回答问题。 丑娘 李兆权 在村里,没有人不说我娘长得丑的,或许就是这个缘故,在她嫁到李家之后,人们先是叫她丑媳妇, 在生 下我以后,不管长辈小辈的又都改称她做“丑娘”。 娘说我是日本同中国打仗的第 6 个年头来到这个世上的,在娘身边我一直长到了 8 岁,后来才由爹送 我到 城里的一所小学去念书。当时我不明白丑是什么意思,因为娘待我特别好,临走的时候,她给我做了 一双毛边 布鞋,一个小书包,书包里除装了一支铅笔外,还塞下了满满一袋鸡蛋。我依稀记得就在她把我 送到村口时, 我第一次看见她流下了眼泪,泪水大滴大滴地顺着她的脸颊直落到我的小手背上。一件事使 我开始认识了我的 母亲。 一天,学校上体育课,因为舍不得穿娘做的鞋,当我把它脱下挂在凳子上时,恰巧让老师给看见了, 他提 过鞋左看右看,随即又把鞋举得高高的,兴奋地说,好漂亮的鞋呀!说着,又把鞋底端详了半天,数 着一层一 层连起来的底,足有 8 层之多,且针脚细密结实,靠脚掌和脚跟的部分都挑上了花。之后,他问 我:你娘一定 最最漂亮吧!殊不知就在我要回答老师的问话时,同村来的一个同学抢上话头:老师,他娘 不漂亮,村里人都 叫她丑娘。 之后,我仿佛才知道丑是什么意思。 或许老师说的全错了,而那个同学的话是对的。我的娘确实不漂亮,黑黑的肤色,原本挽成髻的头发 在解 放的那年她自个改成了齐耳短发,额头上一块大大的胎记,在黝黑的脸上是这样的显眼。为此,我心 里像满含 着委曲,在公开场合很少提及她,更不愿把同学领到家里,只是在每次放假时呆呆的看着生我养 我的她,而这 时娘总是像欠帐似的默默地把我揽在她胸前。临别,又拿出一双同样的毛边布鞋给我,那双 分外黑亮的眼睛像 是两潭水,即使漆黑的夜也能让人感到它的明亮。许多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往往需要 以后才能得到公正的解 释。 到 60 年代末,我已经是一个大小伙子了,娘己苍老了许多,原来虽黑但还丰满的脸颊已经凹陷了下 去, 头发变得稀疏而花白,手背上的骨节兀突出来。看着娘养我这么大,一辈子在农村吃苦,且作为一个 丑女子面 对别人的嘲笑从不与人红脸,对于种种伤心话语所表现出的难能的平静,我的心在发酸。一天, 当我把在外边 买的几件湖蓝色起暗花的衬衣和两瓶珍贵的雪花膏给她时,她先是一惊,继而情不自禁的又 像儿时一样把我拢 到她的胸前,嘴里喃喃地说:要那干什么呢?娘是不配了,待以后你相上媳妇了就送给 她吧。娘还说到时一定 要把姑娘领回家让她看看。 我是 70 年代初结婚的,按照她的嘱咐。婚前几天我和爱人终于赶到家里。事前我就同爱人讲好,娘 一辈 子在农村,农村人显丑显老,见了面一定要多说些宽老人心的话。爱人说,谁还没有老的一天,但娘 一定不丑。 到家了,不知怎么,我发现屋里空荡荡的,看着爹和弟弟的眼睛又红又肿,我一问才知道娘己在一个 星期 前病逝了,爹说是娘病重时交待他叫不让我们知道的,要不会冲了我们的喜。望着突然空寂和失去了 生气的屋 子,我极力控制住自己的感情,当到了娘的床前收拾她的遗物时,我发现一切都是经过精心整理 过的,唯见一 块红绸布包放在她平时靠头的那一面,我急忙打开一看,原来是两双精致的毛边布鞋,一大 一小,显然一双是 给我的,一双是给她的儿媳妇的,看着看着,我觉得膝头一阵酸涩,扑通一声跌跪在地 上,我和爱人的眼泪如 泉涌般直落下来。 我想起了儿时老师说过的话:你的娘一定是最最漂亮的吧! (《云南日报》19 91 年 7 月 27 H) 问题 (1) 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思想?(20 分) (2) 文章标题的拟制有什么艺术的功能?(20 分) (3) 其主题的表达有什么具体特点?(20 分) 答:(D 这篇叙事散文表达的主题是非常明了的:作者母亲是世界上最最漂亮的母亲之一,抒发了作 者对 母亲的深挚情感。(10 分) 它的标准不是着重于人物外表的形象,而是侧重于人物美好的心灵世界。(10 分) (2) 文章的标题是《丑娘》,这种标题的设置是独具匠心的。(10 分) 作者使用“丑娘”的标题,是为了同母亲美的心灵造成强烈的艺术反差,从而来衬托、铺垫强化母亲 的美 好心灵。(10 分) (3) 这篇文章的主题表达是含蓄、委婉的,是从叙事和描写中自然地流露出来的。(10 分) 作者写母亲送自己上学的情景,这是写母亲对自己的爱。之后写母亲手艺的精巧和老师的夸奖,然后 写母 亲的愧疚心理和明亮的眼睛,接着写母亲对儿子礼物的感激心情,和最终对儿女的一片心意。文章的 主题,就 是浸透在这些叙述和描写之中。(10 分)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