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82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专科《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非判断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2505)
盗传必究
一、是非判断题
1. 在幼儿园五大课程领域中,语言教育起着核心与灵魂的作用。(x )
2.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V )
3. 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焦虑型儿童的表现。(X )
4. 互助行为已经比较普遍地存在于幼儿的社会行为之中。(V )
5. 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V )
6. 游戏是学前儿童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V )
7. 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X )
8. 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是积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X )
9. 在游戏和区域活动中,教师为儿童提供的材料越丰富越好。(X )
10. 幼儿园应把对本班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X )
11. 由于认知发展方而的不成熟,年幼的幼儿基本上无法严格遵守规则。(V )
12. 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是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J )
13. 超超在擦自己的桌子时把抹布里的水挤在教室的桌子上,后又边胞边挤水,把教室的地板弄湿一
大片,老师制止了他的行为,并要求他拿干抹布把弄湿的桌子和地板擦干净。老师对超超行为的指导方法 属
于自然后果法。(X )
14. 以人为指向的,攻击的根本目的是打击、伤害他人,这种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是敌意性攻击。(V )
15. 使用代币疗法时,当幼儿的目标行为反应达到期望满意程度后,应继续使用代币。(X )
16. 直接学习是个体对刺激作出反应并受到强化而完成的学习过程。(V )
17. 在柯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第 3 阶段的特征。(V )
18. 儿童对陌生人表现出积极的兴趣,这在依恋类型中属安全型儿童的表现。(V )
19. 3 岁儿童的羞愧感已经与恐惧感完全分离。(X )
20. 儿童亲社会行为并非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必然增多。(V )
21. 表现性目标追求的是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反应的多元性而非同质性。(V )
22. 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V )
23. 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V )
24. 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旦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
地批评。(X )
25.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X )
26. 一般幼儿不存在行为问题,只有少数幼儿存在行为问题。(X )
27. 幼儿“说谎”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还没有学会区分真实与不真实。(V )
28.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 找
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X )
29. 强化法既能形成道德他律,也能帮助幼儿形成道德自律。(X )
30. 使用代币疗法时,代币必须是马上可以利用的实物或象征性的东西。(J )
31.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是一种渗透性教育。(J )
32. 通过观察他人行为也可以产生学习,这是弗洛姆的一个重要观点。(X )
33. 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 9 个月左右。(X )
34. 儿童的共情能力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V )
35. 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V )
36. 我国的教育目的与《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制定的内在依据。
(X )
37. 教师直接告诉儿童具体如何去做和做什么,而不是告诉他不去做什么。这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
育的正而教育原则。(V )
38. 以知识的逻辑结构为基础进行教育内容的组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主要策略。
(X )
39.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
要求的。(X )
40.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分享行为最为常见。(X )
41. 幼儿为了获得某个物品而作出抢夺、推操等动作,这属于敌意性攻击性行为。(X )
42. 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V )
43. 使用自然后果法时,幼儿不一定能够体会到自身的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关系。(V )
44. 强化法关注的是行为的表现而不是行为的原因。(V )
45. 婴儿自我认识的发生的趋势是:戏物(镜子)一相倚性探究一与镜像“伙伴”游戏一自我认识出
现。(X )
46. 研究发现,让 2-4 岁幼儿对某种信号不作反应比让其作出反应更为困难。(V )
47. 小朋友分点心时水泼在地上了,扫地时垃圾没扫干净并旦把墙壁弄脏了,对此,教师应进行严厉 地
批评。(X )
48.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V )
49.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V )
50. 在运用角色粉演法时,教师应该经常为儿童在活动中分配角色。(X )
51.当别人遇到困难或不适时,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体验他人的情绪,从而使其产生安慰、帮助他人 的
行为。这一做法体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情感支持原则。(V )
52. 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V )
53. 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X )
54. 幼儿不愿与同伴接触,不会自己穿衣、吃饭等,都是行为不足的表现。(V )
55. 幼儿表现出来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X )
56. 羞愧感是道德良知发展的基础。因此,让幼儿长久地处于羞愧感中对促进幼儿的社会化是有益的。
(X )
57. 幼儿园应当将对学前儿童的评价结果与年终或学期对教师的评价结果挂钩。(X )
58. 对父母的交往方式进行训练是指导攻击性行为的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V )
59.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
找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X )
60. 消极意义上的良好环境是指教师言行举止的表率作用。(V )
61 .在柯尔伯格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好孩子定向”是其第 2 阶段的特征。(X )
62. 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的情绪社会化的开端。(V )
63. 共情对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不会产生抑制作用。(X )
64. 小班和中班儿童只在成人面前才感到羞愧,大班儿童在同伴面前也会感到羞愧。(V )
65. 儿童内疚感的产生主要是因为个体行为达不到外部的社会规范和成人的要求。(X )
66. 在游戏中经常出现的违规行为并不是儿童刻意为之,而是受限于他们的思维与认知水平。(V )
67. 儿童与自我的关系是所有社会关系的基础。(V )
68.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应建立在学前儿童已有的经验基础上。(J )
69. 尽可能让环境说话,让行动说话,避免过多的言语说教。这是陶冶法的要求。(V )
70. 学前儿童的社会学习具有随机性和无意性的特点。(V )
71. 在角色扮演中,教师不可以通过扮演其中的角色参与到活动中。(X )
72. 游戏活动和区域活动都是学前儿童自愿自主参加的活动。(V )
73. 在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教学活动设计中,“培养幼儿自我保意识”这样的教学目标陈述方式是符合
要求的。(X )
74.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评价就是对学前儿童社会教育活动的评价。(X )
75. 学前儿童说的话不符合实际情况,这就是说谎行为,教师应对其进行必要的批评教育。(X )
76. 皮亚杰认为儿童道德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发展的过程,需要经历三个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是他律
道德阶段。(X )
77. 个体的自言自语及言语的内容对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V )
78. 婴儿的陌生人焦虑一般发生在 3 个月左右。(X )。
79. 儿童的共情能力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然发展的。(V )
80. 我国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中,合作行为最为常见。(V )
81. 允许学前儿童犯错误,这是贯彻好实践性原则的要求之一。(V )
82. 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目标是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依据。(V )
83. 教育内容的安排要尽量从孩子们有丰富感性经验的内容开始,逐步加入新的经验内容。这主要体
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内容组织的“由易到难”的原则。(X )
84. 依据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正面教育原则,教师对儿童的优点和进步要进行频繁地鼓励和表扬。
(X )
85. 运用共情训练法时,教师应与儿童一起真正投入情感,不能成为旁观者。(V )
86. 运用行为评价法时,行为反馈要及时出现在学前儿童好的或不良的行为之后。(V )
87. 区域活动应该像教学活动一样有严密的计划。(X )
88. 一般幼儿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行为问题,只是严重程度不同而已。(V )
89. 幼儿的自私行为是一种不良品德行为。(X )
90. 小强与一位小朋友发生了矛盾,便骂了这个小朋友,老师并没有干涉。过了一会儿,当小强再去 找
那位小朋友玩时,这位小朋友不愿意和他玩了,老师所采取的这种方法属于相关后果法。(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