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73 KB
  • 2021-05-17 发布

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3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电大【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形成性考核册作业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作业 1‎ 一、名词解释:‎ ‎1 、人文科学 ------ 通常被说成是 “ 人文学 ” ,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等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探索的学问。‎ ‎2 、社会科学 ------ 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 、人文社会科学 ------ 就是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以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目的的科学。‎ 二、填空题:‎ ‎1 、人们把客观世界划分为互相联系有互相对立的两部分: 以 人为中心的 人类社会 和以自然为中心的 自然界  。由此,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就相应分化为两种独立的科学即 人文社会科 学 和 自然科学 ;‎ ‎2 、人文社会科学和社会科学同是以 人 为中心的科学,同是 人类 的自我认识。‎ ‎3 、 关于人的存在和发展,关于人类的历史和未来,需要 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 协同研究。‎ ‎4 、 按照历史的维度,人文社会科学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孕育奠基 阶段,二是 生成发展 阶段,三是 拓展反思 阶段。‎ ‎5 、人文社会科学时代性主要表现在: 研究对象 的时代性, 研究主体 的时代性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时代背景因素。‎ ‎6 人文社会科学在、 阶级社会 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性。‎ ‎7 、教材将人文社会科学的全部功能分为认识功能,思想建设功能,文化建设功能,政治建设功能,经济建设功能,以及 社会管理功能 和 社会决策功能 和 咨询功能 ‎8 、一般人所说的文明是指人类社会进步和开化的程度,它包括 物质文明 和 精神文明 。 从人类文明建设的角度来看,思想建设与文化建设一 起 构成了 精神文明建设 的两项基本内容 。‎ ‎9 、有人指出,狭义的文化包括了三个基本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指各种思想 、 意识 、 观念等,第二个层次是指,表现第一个层次内容的 物质载体 ; 第三个层次是指 各种制度、风俗 。‎ ‎10 、现代咨询以 周密调查 和 严格的科学分析 为依据的 。‎ ‎11 、人文社会科学的一般方法包括:理 性 批判与 情感激发, 定性研究与 定量研究、 直觉领悟与 技术分析 。‎ ‎12 、由于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表现出相当的 复杂性 与 模糊性 , 所以定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定性研究的失当,往往会导致 定量分析 的失效。‎ ‎13 理性的直觉有三个特性,一是 非逻辑性 二是 综合性 三是 自觉性 。‎ ‎14 、常见的几种抽样方法是 简单的随机抽样方法 , 系统抽样方法 , 多级抽样方法 ‎15 、实地方法包括以下研究方法 观察法 、 无结构访谈法 、 集体访谈法 。‎ 三、选择题:‎ ‎1 、 要科学的解释人的本质,就必须( C 用人的社会存在去解释)‎ ‎2 、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部分主要是由于( A 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 )‎ ‎3 、事实上,各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最后目标都是人,只是它们研究人的角度、领域不同。研究时间中的人的学科是( C 社会学)‎ ‎4 、研究人类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的学科是( B 经济学)‎ ‎5 、下列学科中没有明显阶级倾向的是( D 语言学、考古学)‎ ‎6 、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规律的是( D 历史的治乱与人文社会科学的兴衰完全同步  )‎ ‎7 、 人文社会科学在发挥思想教育作用时最大的特征是( B 以理服人)‎ ‎8 、据 90 年代初专家预测,到 2002 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 20 门一级学科中排列将是( A 管理学 )‎ ‎9 、 计算机 + 插花艺术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日本)‎ ‎10 、在以下各种一般研究方法中,人文社会科学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较为偏重哪一种( B 定性研究)。‎ 四、简答题:‎ ‎1 、 1 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有何共同点? 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共同点是:( 1‎ ‎ )都是人类对客观存在的认识过程;( 2 )都是一种理论知识体系;( 3 )都是创造性的社会活动;( 4 )都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实践性力量。‎ ‎2 、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 答: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的特征有:( 1 )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2 )具有一定的民族性;( 3 )具有时代性。‎ ‎3 、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哪些特殊条件? 人文社会科学社会功能的实现,需要下列特殊的条件:( 1 )人文社会科学家要把自己的研究活动自学地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2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在应用于社会实际时,要具有较为充分的自主性,尽量减少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的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或干预;( 3 )要尽量提高人文社会科学的预见性,减少人们对它的怀疑。‎ 五、论述题:‎ ‎1 、说说教材所阐述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三种 “ 一般方法 ” 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内在联系?‎ ‎( 1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三种 “ 一般方法 ” 是指: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 ‎( 2‎ ‎ )理性批判与情感激发的统一观,合理体现了认识论的发展成果,不仅在研究行为上反映了人类哲学理论的新水平,而且在操作上成功实现了从认识论到方法论的过渡。人要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既要依赖科学认识,发展自己调控自然的现实力量,又要依赖文学艺术等认识形式,调节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人的活动,借助于情感激发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 3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统一观体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活力所在,使这些学科的工作者比之于他们的前辈,更能在研究中取得有价值的突破。它们的关系是:对特定对象的认识往往是从初步的定性研究开始的,定性研究是定量研究的基础,定量研究则是对定性研究的深化和细化。两者循环交替,不断把主体对对象的认识引向深入。‎ ‎( 4 )直觉领悟与技术分析的统一观在方法上对人类智能的两极给予了同样的重视。科学家常常能凭借卓越的直觉能力,在混乱复杂的事实材料面前,敏锐地觉察到某一类现象和思想可能具有重大意义,预见到将来在这方面可以产生重大的科学发现或科学成果。这样由直觉作出的大胆预言,常常决定了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发展战略。同时,如能加以一定的、科学的分析技术进行预测和研究,该研究领域的成果就更可靠。‎ ‎2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有哪些?‎ ‎( 1 )人类社会实践与人文社会科学理论的互动关系。‎ 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对自身的理性认识,人类的社会实践是人文社会科学理论产生的源泉和动力,正确的人文社会科学理念产生以后,又能进行一步推动社会实践的进程。两者之间存在的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关系,就是互动关系。‎ ‎( 2 )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我们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的外部,即社会需要;一方面来自于人文社会科学内部,即自身的矛盾运动。社会需要和人文社会科学自身的发展需要构成了辩证的统一。‎ ‎( 3 )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相互交替。‎ 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是具有阶段性的。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科学理论只是对旧有理论的丰富和完善,而没有对旧理念的基本原理、方法与理论框架作根本性的改变,那么我们称之为常规性发展;如果新出现的人文社会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旧有理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和认识,那么我们称之为革命性发展。常规性发展通常是一种量上的变化,意味着在维持原有理念大框架的状态中,理论取得某些新的进展,受到更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当量变最终导致了整体质变,就出现了革命性发展的过程。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一般都是从量变到质变,也就是常规性发展与革命性发展的交替。‎ 作业 2‎ 一、名词解释:‎ ‎1 、时代主题 ------ 是一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态势的聚集点是全球发展格局的集中体现。‎ ‎2 、全球问题 ------ 指的是与整个世界全体人类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3 、语言学 ------ 是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发展,揭示语言本质及存在和发展规律的学科。它经历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 二、填空题:‎ ‎1 、 20 世纪世界格局的首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 战争与革命 ,世界格局第二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 对抗与对话 世界格局第三次变动前后的时代主题是 和平与发展 。‎ ‎2 、 20 世纪自然科学的综合化有三种表现:一是自然科学各学科、技术各领域内部的综合,二是自然科学 各学科之间 、技 术各领域之间 的综合,三是自然科学与 技术 的综合 。‎ ‎3 、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 传统文化 与 现代文化 之间、 社会革命 与 学术建设之间 的 复杂联接和冲突,以及这三个序列之间的复杂的关联与撞击,是现代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在 20 世纪 人文 社会科学的世界版图上有着某种特别的位置和色调。‎ ‎4 、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出现了一个日益清晰的聚焦点, 人、 人的解放和发展。‎ ‎5 、 20 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两大思潮一是 科学主义思潮 , 或者叫做时政主义思潮,二是 人本主义思潮 , 或者叫做非理性主义思潮。‎ ‎6 、历史学作为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的反应和阐释 ,始终追求实现三大基本概念,这三大基本概念是: 全面 、 真实 、 必然 。‎ ‎7 、在文学领域中,文艺理论探讨文艺的 性质 、 原理和批评标准 等, 文艺史探索文艺的 演变发展, 文艺批评则是对 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 。‎ ‎8 、瑞士语言家 索绪尔 创立了结构语言学。他认为语言是符号系统 。 作为符号,语言的物质性声音叫做 “ 能指 ” ,语言的表意性叫做 “ 所指 ”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同一张纸的反面和正面。‎ ‎9 、美国语言学家 乔姆斯基 对语言学的拓展开始于他对 “ 语言行为 ” 和 “ 语言能力 ” 的区分,前者研究是什么样子,后者回答语言为什么是这个样子。‎ ‎10 、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语法著作是 《马氏文通》 ,他的作者是 马建忠。‎ 三、选择题:‎ ‎1 、在完整的意义上, “ 世界格局 ” 指的是( A 国际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 ‎2 、成为 20 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 “ 起飞 ” 的主要信号是( C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3 、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 “ 科学无国界 ” 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4 、下列社会过程和现象尚不属于全球问题( D 普及义务制高等教育问题)‎ ‎5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贝塔朗菲)‎ ‎6 、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7 、 20 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哲学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B 海德格尔,萨特)‎ ‎8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克罗齐 )‎ ‎9 、 19 世纪形成高潮、特别强调文学艺术的表现功能的一种重要文艺思潮是( C 浪漫主义)‎ ‎10 、语言学一历经了传统语言学、历史比较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三个阶段,现代语言学的正式开端是( C 结构语言学)‎ 四、简答题:‎ ‎1 、 20 世纪推动和制约世界人文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有哪些? 答: 20 世纪推动和制约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背景因素主要有:( 1 )不断深化的时代主题;( 2 )飞速发展的自然科学技术;( 3 )日益尖锐化的全球问题。‎ ‎2 、 20 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哪些变革? 答: 20 世纪世界历史学研究出现的变革主要有:( 1 ) “ 欧洲中心论 ” 或 “ 欧美中心论 ” 失去其统治地位;( 2 )传统的 “ 政治史 ” 模式被打破;( 3 )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 、 20 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 答: 20 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在:( 1 )对创作主体文艺思维及心理的深入开掘;( 2 )对文艺作品形式的重新认识;( 3 )对文艺接受问题的注重;( 4 )对文艺与社会 --- 文化系统关系的进一步思索。‎ 五、论述题:‎ ‎1 、试以管理学的发展为例,阐述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特点是:‎ ‎( 1 )社会实践与科学理念的交互作用日趋明显。‎ 主要表现在: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依存性和科学理论对于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两方面。例如:管理学领域,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除管理者和管理学家外,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的专家也纷纷介入,从各自的背景,用不同的视角和方法研究同一对象 ------ 管理过程。从而形成了 “ 系统管理理论 ” 、 “ 权变管理理论 ” ,强调系统化,注重人的因素,重视 “ 非正式组织 ” 的作用,广泛运用先进的管理技术和方法,追求 “ 效率 ” 和 “ 效果 ” 的统一,面向实际,注重预测,强调创新,强调组织管理集中化等,提示了人类管理活动的普遍规律和一般方法,促进了现代管理水平的提高。‎ ‎( 2 )多科性综合性的科学体系逐步形成。‎ 多科性是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广度的扩展和深度的拓进相联系的。综合性有两层含义:一是研究对象的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对外主动和自然科学联系,内部积极推进各学科交叉联结;二是与自然科学相对应,自身结构具备有机的统一。例如:管理领域中,除了管理学外,还融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经济学、生物学、数学、哲学等学科知识和相关的研究专家,共同推动现代管理技术的发展。‎ ‎( 3 )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 各个学科领域的研究都得出了一个共识是:未来是以个人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的社会。例如:管理学领域中,由于行为科学理论、心理学理论、人的需要理论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经济的出现等等,使管理活动中管理者对被管理者的认识从 “ 经济人 ” 、 “ 社会人 ” 、 “ 复杂人 ” 、 “ 信息人 ” 的方向发展,就是充分体现了人的解放和发展受到广泛关注。‎ ‎2 、当前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 ………………‎ ‎( 1 ) 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 20‎ ‎ 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 — 文沟通,理 — 理沟通,文 — 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问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 2 ) 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要反映了 20 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指数增长”而人文精神失落的“办个人的时代”;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智”轻“情”、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半个人”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作业 3‎ 一、名词解释:‎ ‎1 、国家干预主义 ------ 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理论源头是 16 世纪到 17 世纪的重商主义。当时人们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 ‎2 、经济自由主义 ------- 是西方经济学发展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的发端于 17 世纪到 19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充分的自由竞争是发挥社会每个成员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条件。‎ ‎3 、人文主义 ------ 是这样一种思想态度,它认为人和人的价值具有首要的意义。从哲学方面讲,人文主义以人为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重视人的价值。、‎ 二、填空题:‎ ‎1 、 20 世纪上半叶,现代心理学几乎在同一个时期,主要从四个方向上,向产生于 19 世纪的心理学冯特学派进行挑战,这四个方向是:强调心理学主要建立在可以客观观察和测量的对象上面的 行为 主义,突出心理现象整体的综合的研究的 格式塔 心理学,在精神病理学研究基础上形成的 精神分析 理论,和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 巴浦洛夫 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 、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世界心理学在 认识 理论领域、人格理论领域和 情绪 理论领域提出了新的观点或理论假说。‎ ‎3 、人类学 在 发展过程中形成了 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 。‎ ‎4 、 19 世纪中后期,经济学裂变为两个体系:一是 资本主义的经济学 二是 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 ;‎ ‎5 、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历史,基本上是两大经济思潮 : 一是 经济自由 主义二是 国家干预 主义 。‎ ‎6 、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西方社会学的主要思潮一分为二。逐步取得主导地位的 ,是以 法国第一位社会学教授 迪尔凯姆 为代表的 实证主义 社会思潮。而德国社会学家 韦伯 倡导的研究社会行动者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的 “ 理解 社会学 ” ,也产生了持久而重大的影响 。‎ ‎7 、法学学科框架的传统构成主要包括理论法学、 历史法学 、 部门法学 及应用法学几大板块。理论法学又称 法理学 是法学研究的基础,应用法学主要研究国内和国际的现行法律及其 制定、解释 和应用,是法学体系的主要部分。‎ ‎8 、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区域综合具有深刻背景 ; 一是全球问题尖锐化所产生的客观需求,二是 科学的自身发展 有着融合的内在要求。‎ ‎9 、现代科学发展的突出特点,就是在高度分化、广泛渗透的基础上 整体综合化和全面社会化 。‎ ‎10 、 作 为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标志之一,运用 数学 方法进行研究工作,使 计算机 更 多的渗透到研究过程中,已经成为当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种时尚。‎ 三、选择题:‎ ‎1 、 弗洛 伊德心理学说的主要贡献是( C 突出了 “ 无意识 ” 在人的心理活动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 ‎2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儿童的认知活动,探索认识发展和知识增长的心理机制、分析智力的性质及其结构和机能;他构建的思维心理学是( A 一种结构主义认知心理学)‎ ‎3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之一马斯洛重点分析健康人的心理,全面探讨人类的基本需要。在他看来,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人的最高需要,是人生追求的最高目的,这一目标以及潜在美德的实现就是( D 自我实现)‎ ‎4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主要倡导者是( A 蔡元培)‎ ‎5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的原因的研究》的作者亚当·斯密是( B 英国人)‎ ‎6 、在 20 世纪 3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的背景下,西方经济学发生了一次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占主导地位的( B 凯恩斯革命)‎ ‎7 、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有着原则区别的西方社会学的开创者是( A 孔德)‎ ‎8 、由于早期社会法律制度远未健全,法学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界限不清。作为独立学科的现代法学的诞生要退职 19 世纪,其标志是( A 资产阶级法学体系的建立)‎ ‎9 、一般人认为,首次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一位( C 传播学家)‎ ‎10 、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 心 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卢梭)‎ 四、简答题:‎ ‎1 、 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了哪些新的发展趋势? 答:当代西方经济学出现的新的发展趋势是:( 1 )流派林立,歧见迭出;( 2 )各个反对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的流派的出现,已经改变了凯恩斯主义 “ 一家独尊 ” 的地位。‎ ‎2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了哪些趋势?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学的发展出现的趋势是:( 1 )研究重心转向现实问题的诊断,研究方法转向综合比较;( 2 )跨学科交叉研究迅速发展;( 3 )研究对象沿着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拓展。‎ ‎3 、 简述 20 世纪语言学、心理学的重要进展? 答: 20 世纪语言学的重要进展有:( 1 )索绪尔开创结构主义语言学。概括起来主要有四点:一是语言是符号系统;二是区分语言和言语;三是区分历时态和共时态;四是区分深层结构和表层结构。( 2 )乔姆斯基对现代语言学的拓展。主要是对 “ 语言行为 ” 和 “ 语言能力 ” 的划分。‎ ‎20 世纪心理学的重要进展有:( 1 ) 20 世纪上半叶的四个发展方向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精神分析、前苏联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背景和巴浦洛夫生理学基础上开展的心理学研究;( 2 ) 20 世纪上半叶的三股新潮:一是在认识理念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五、论述题:‎ ‎1 、试述 20 世纪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的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的共同点。‎ ‎20 世纪的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都是两栖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而植根于后者。它们都是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无论是从研究的领域还是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促进了学科之间的融和和综合。在两大学科部类内部也出现的互补和综合化的共通点。‎ ‎( 1 )现代语言学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出现了语言哲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同时现代语言学也融入了信息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加盟,意味着一场语言学的工具性革命。现代语言学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实现了成功的跨越,并以丰富的理论成果和操作实绩使自己成为连接两大科学部类的桥梁之一。‎ ‎( 2 ) 20 世纪的心理学各主要流派之间在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上出现存异求同、互补互渗的主导性趋势。学科结构通过内部和外部交叉融汇,已经发展成为一门边界模糊、分支众多的科学。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某些精神的系统方法得到广泛的运用。同时,心理学对众多的具体科学都产生影响,如: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文艺学、教育学、历史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还与自然科学血脉直通,出现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心理卫生学等,这些都体现了心理学与语言学、人类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 3‎ ‎ )人类学对于人文社会科学乃至自然科学发展的意义主要从如下几方面体现出来:一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积极贡献体现出来;二是通过文化研究这个领域发挥出来;三是通过独特的研究方法展示出来;四是直接表现为与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各具体学科的交互作用上。这些都体现了其与语言学、心理学在发展道路和功能影响上的共通点。‎ ‎2 、说说你对当代人文社会科学发展五大趋势的内在联系的认识 。‎ ‎( 1 )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 一是在互补过程中,东方文化的地位将逐步提高,它对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将明显增强;二是西方文化对东方文化的影响将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和更大的程度上得到体现;三是未来东西方文化的互补将既是两者之间的全面的互补,又是全世界范围内的整体互补。‎ ‎( 2 )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交融。‎ 从历史上的情况看,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曾经长期处于对立的状态,这样既不利于人文主义的发展,也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人文主义要发展,就需要建立在坚实的科学基础之上;自然科学在推动人类进步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毫无疑问是极其巨大的,但是它毕竟不能解决世间的一切问题和课题,有的命题只有依靠人文社会科学才能解决。‎ 在当前人文主义和科学主义开始出现了融和的趋势,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自然科学领域出现了新人文主义;第二,人文主义者的新姿态。传统人文主义者开始重新接纳科学,并努力利用科学研究的成果,努力将人道主义精神渗透到自然科学研究领域以及注意群体的长远利益等。‎ ‎( 3 )分析综合走向系统化。‎ 分析、综合是人类最基本的思维方法,是受人类自身认识水平以及科学技术的演进过程制约。没有分析就没有综合,综合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分析与综合的系统化具体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在跨学科的研究和学科大跨度的延伸中现代科学技术显示了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整体风格和一体化特性;二是宏观和微观两层面上的系统分析和系统综合的同时并进;三是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趋于系统化。‎ ‎( 4 )注重应用研究的趋势。‎ 人文社会科学不仅具有社会意识的性质,而且具有生产职能、管理职能和预测职能等实用价值。因而它与自然科学一样,可以转变为直接的社会生产力。大致表现在:一是人文社会更多地直接参与社会管理;二是人文社会科学满怀热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三是人文社会科学更多地发挥了智囊思想库的作用。‎ ‎( 5‎ ‎ )研究手段高技术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摄取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机网络技术进行调查研究等;二是信息处理中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计算机技术来处理信息等;三是研究方法的高新技术化,如运用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和借用电子计算机进行分析模拟结果等。‎ 作业 4‎ 一、名词解释:‎ ‎1 、终身教育 论 ------ 终身教育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的 “ 回归教育 ” 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 · 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2 、教育传播学 ------ 是传播学和教育学的综合学科,它运用传播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阐释教育问题。‎ ‎3 、比较教育学 ----- - 是一门带有综合性教育理论学科。它的基本特征是: “ 跨文化比较 ” ,立足当代,进行跨国度、跨民族、跨科学的综合研究。‎ 二、填空题 ‎1 、在外国教育史上最早提出普及教育的观念的是捷克教育家 夸美纽斯 ,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 近代教育学 的雏形。‎ ‎2 、 20 世纪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大体同步和世界现代教育思潮的三个高涨期,依次以 改变学校重心、更新教育内容、筹建终身教育体制 为焦点。‎ ‎3 、从 20 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的实践出发,立足于带有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的实践本位观和群众本位观,为中国教育学的现代化和本土化作出积极贡献的代表人物是 陶行知 。‎ ‎4 、在教育学研究的发展史上,实证方式和教育领域中的 科学主义 思潮相联系, 评价 方式则与教育领域中的人文主义思潮相联系。‎ ‎5 、中国教育正从适应经济 体制 和经济 增长 两个根本转变出发,相应实现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全面提高办学 质量 和 效益 的两个重要转变。‎ ‎6 、有人称教育是一个开放的复杂的巨系统,教育活动是物质活动系统、 生理 活动系统、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系统, 精神文化 活动系统的有机组合。‎ ‎7 、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 综合性 、多质性和 效益滞后 性,必须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 ‎8 、初等教育的跨学科研究需要科学态度和主体意识。我们所说的科学态度就是 实事求是 ,我们所说的主体意识就是 为我所用 。‎ ‎9 、初等教育领域中新旧观念的冲突,最主要,最核心的是 教育价值观 的冲突。‎ ‎10 、从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动向看,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的认识因素和非认识因素,进一步克服重认知、轻 情感和意志 的倾向;要充分认识小学生 心理 教育在整个初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要高度重视 教师心理 的探讨。‎ ‎11 、教育社会学重点研究教育的 社会性质 和 社会功能 ,从社会的角度探讨教育发展规律。‎ ‎12 、 20 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致力于提示教育因素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他认为初等教育的收益率高达 35 % ,在各级学校教育中居于 首位 。‎ ‎13 、人的政治社会化,是人接受政治活动和政治文化影响,从一个 非政治 人转变为 政治人 的终身过程。‎ ‎14 、如果说,以往我国初等教育无法可依,那么现在矛盾的主要方面已开始转变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这里的关键是强化 学校内部和外部 意识,强化 依法治教 的观念。‎ ‎15 、教育人类学的基本主题是对 教育和文化 关系的探讨;教育人类学全面打开了初等教育研究的 文化 视野。‎ 三、选择题 ‎1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教育观点出于( A 孔子)。‎ ‎2 、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遵循自然”教育思想的鼻祖是( C 亚里士多德)‎ ‎3 、“知识就是力量”的提出者是英国哲学家( D 培根)。‎ ‎4 、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终身教育论始于 60 年代( A 瑞典的“回归教育”试验)。‎ ‎5 、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杜威发表《民主主义教育》)。‎ ‎6 、教育与社区关系以及学校内部社会关系的研究属于教育社会学的( B 中观层面研究)。‎ ‎8 、我国《教师法》属于( B 主要教育法律)。‎ ‎9 、教育人类学认为,教育具有文化的多种功能,其中本质的功能是( D 创造功能)。‎ ‎10 、现代传播学集大成者施拉姆同是一位教育学家,他有个著名的观点是( A 研究传播基本上也是研究教育传播)。‎ 四、简答题:‎ ‎1 、近 代教育学的形成同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有何联系? 答:以人类教育活动为对象、以揭示教育发展一般规律为目标的教育学,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级分支学科。( 1 )早期的教育学思想主要表现为比较零散的关于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的阐述,通常作为哲学的组成部分,同伦理、政治、宗教乃至理工等知识搅和在一起;( 2 ) 19 世纪初,从人文社会科学母体中初步分离出教育学体系。主要的代表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夸美纽斯发表了《大教学论》这一著作,成为近代教育学的雏形;( 3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2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与意义是什么? 教育心理学的内涵和意义是:( 1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共生学科;( 2 )当代教育心理学发展,促使初等教育重视如下课题:一是要全面关注初等教育过程中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进一步克服重认识、轻情感和意志的倾向;二是要充分认识小学生心理教育在整个初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三是要高度重视教师心理的探讨。‎ ‎3 、我国教育社会学是怎样认识班级问题的? 答:当代教育学提出,班级是在宏观社会文化背景制约下的特殊的儿童社会。班级在教学的意义上是 “ 课堂 ” ,教育社会学强调教师、学生、教材 “ 三要素 ”‎ ‎ 所受的社会环境影响,要求推进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活动方式社会化,使儿童在 “ 社会情境 ” 中学习。教育学指出班级集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和社会组织,班级制度是一种社会制度,建议强化师生、生师、生生、师师间的多渠道交往,协调好人际关系,创造开放、灵活的组织形式,丰富班级的社会文化生活,使小学生在独特的社会群体中找到比较合适的位置,防治差生增多, “ 问题儿童 ” 和反社会行为低龄化等教育社会病。如当代我国许多小学在班级建设中开展的 “ 交往教育 ” 。‎ 五、论述题:‎ ‎1 、试述终身教育论的主要内涵和重大意义。‎ 终身教育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的 “ 回归教育 ” 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 · 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 1 )全程教育是指不应将人受教育的时期仅限于青少年时代,而应该贯穿于人的生命全程。‎ ‎( 2 )全域教育是指不应该将人受教育的场所仅限于学校,而应该遍布于全社会。‎ ‎( 3 )全民教育是指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等,全民都享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从而提高全民的素质。‎ ‎( 4 )全面教育是指终身教育强调人的全面发展,人的整体素质的提高,强调的是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创造。‎ 几乎由整个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体系支撑而形成和拓展的终身教育,在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 )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世界各地把终身教育思想确定为教育发展的基本理念,并开始取得积极的成效;( 2 )以终身教育核心的大教育观的形成推动了教育学的垂构,它要求重新审视并构建教育学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看,教育学的理论建设,开始了新的内部纵向分化和综合,以及与其他学科相互交叉结合的横向分化和综合,由小教育观向大教育观拓展,以大教育观推动小教育观的变革趋势已经形成;( 3 )初等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基础层次和终身教育的序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终身教育论的传播改变了初等教育固有的时空观和未来发展观,推动着初等教育观念的体系性转换。‎ ‎2 、联系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试述初等教育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性。‎ ‎( 1 )教育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和多质性。‎ 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事业,在宏观层面涉及人类的古往今来,社会的方方面面,科学的各种门类。初等教育是教育系统中的庞大基石,它具有高度复杂的广泛性、综合性、多质性和效益滞后性,必须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立体式的研究。‎ ‎( 2 )现代初等教育面临时代新课题。‎ 第一,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初等教育的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面对终身教育等新的教育观念,它必须对自己的目标、内容、方法进行全面反思,以自觉承担更为繁重的历史任务;第二,信息社会的步伐正在加快,新课题层出不穷,而解决这些课题都要牵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第三,对于当代中国来说,以培养面向未来的少年儿童为中心,广泛吸收和综合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成果,更新小学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观念和知识能力结构,对新情况、新问题作出富于创造性的反应,形成改革和发展的新思路,已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 3 )跨学科的研究,推进初等教育科学体系的完善。‎ 现代初等教育研究向教育学以外的众多学科开放门户,有助于打破就教育论教育的狭隘框架和种种思维定势,产生新的科学成果,促进初等教育学和相关学科的共同繁盛。‎ 当代中国素质教育的理念探讨,是在总结中国过往应试教育的历史教训和世界先进教育成果的基础进行的。素质教育完全可以而且必须从实际出发,综合相关科学的研究成果,寻求新的突破。素质教育是以世纪之交的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两个根本转变、两大文明建设为内在依据的,是为迎接新技术革命挑战而建构的现代教育模式。人才学指出,素质教育是全员成功、全型成功的人才工程,有利于大面积开发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创造性人才资源。‎ ‎·  综合题答案第一、二、三、四、五章 一、名词解释 ‎1 .人文科学通常被说成是 " 人文学 " ,是指关于人的本身的学说或者理论体系,是对人的存在、本质、价值和发展问题以及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精神属性进行研究的学问。‎ ‎2 .社会科学是以人类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精神文化活动等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旨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 ‎3 .接受美学是从接受主体(欣赏者)的反应和接受方面去研究文艺,把欣赏者的理解看作作品的构成因素的一种文艺学 -- 美学思潮。‎ 三、单项选择题 ‎1 .我国把马克思主义列为人文社会科学体系中的(  A 综合性的主干学科)。‎ ‎2 .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开始以分门别类的面目出现的时间是( C 17 - 18世纪  )。‎ ‎3 . “ 计算机+插花艺术 ” 是对哪一个国家企业管理艺术的概括( D 日本 )。‎ ‎4 .教材所介绍的调查方法中,哪一种具体方法是与政治选举的预测一起发展起来的?( D 抽样调查 )。‎ ‎5 .成为20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技术 “ 起飞 ” 的主要信号是( C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建立)。‎ ‎6 .就现代科学发展状况看, “ 科学无国界 ” 这一说法比较适用于( B 自然科学技术领域)。‎ ‎7 .系统论的创始人是( C 贝塔朗菲 ‎8 .下列一组学科被认为是最为典型的综合学科( B 现代管理学、人口科学、科学学 )。‎ ‎9 .世界哲学的三大发源地是( C 古代印度、中国和古希腊)。‎ ‎10 . “ 一切真正的历史都是当代史 ” 这一观点的首倡者是( B 克罗齐 )‎ 三、简答题 ‎1 . 20 世纪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比具有哪些基本特征?‎ ‎( 1 )人文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一般具有某种阶级倾向性;‎ ‎( 2 )人文社会科学通常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性;‎ ‎( 3 )人文社会科学的时代性。‎ ‎2 . 20 世纪历史学研究模式有哪些变革?‎ ‎( 1 ) " 欧洲中心论 " 或 " 欧美中心论 " 失去其统治地位;‎ ‎( 2 )传统的 " 政治史 " 模式被打破;‎ ‎( 3 )现代历史学研究的主体性的张扬;‎ ‎( 4 )历史学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的更新。‎ ‎3 . 20 世纪世界文艺学的突破性进展表现有哪些方面?‎ ‎( 1 )深入开掘创作主体的艺术思维及心理;‎ ‎( 2 )重新认识文艺作品的形式;‎ ‎( 3 )注重研究文艺的接受问题;‎ ‎( 4 )进一步探索文艺与社会 -- 文化系统的关系 四、论述题 当前世界和中国人从小学到大学, ………………‎ 答:( 1 )教育是文化事业的组成部分,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深受科学文化思潮发展的直接影响。人类科学的发展,总是沿着较低水平的综合向较为精细的分化,再由分化向较高水平的综合螺旋式路线前进。有分化才有综合,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才有较高水平的分化。20世纪下半叶,综合发展逐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界的自觉追求 " 打破学科孤立发展的围城 " 、 " 不要让一个专业的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 、 " 理论的力量在于综合,在于协同运用 " 的呼声日益强烈;研究骨干通才化;研究人员群体化:出现了文 - 文沟通,理 - 理沟通,文 - 理沟通,共同创造一个综合性的大科学体系的现实可能性。当前的世界和中国,从小学到大学,都在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这场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就是强调文理综合。这正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乃至大科学综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的产物。‎ ‎( 2 )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思潮,说到底,都是社会实践需求和时代精神的反映。文理综合的教育观念和倡导综合发展的科学文化思潮,同样反映了20世纪下半叶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体现了新的时代精神。所谓新的社会实践的需求,就是信息社会、知识经济对人的知识能力结构的需求;所谓新的时代精神的召唤,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的召唤。新的世纪,要求人类走出自然科技 " 指数增长 " 而人文精神失落 " 半个人的时代 " ;要求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结盟、交融;要求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改变重理轻文、重 " 智 " 轻 " 情 "‎ ‎ 、重知识技能轻态度方法、重分析轻综合、重物质追求轻精神价值的培养 " 半个人 " 的倾向。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以文理综合为重要导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实践,与科学综合发展趋势的内在联系,有助于更为深刻地认识教学改革的时代特征和历史意义。‎ ‎( 3 )联系实际进行论述(略)。‎ 综合练习(第六至第十章)‎ 一、名词解释:‎ ‎1 、 经济自由主义 —— 经济自由主义是与国家干预主义并列的现代西方经济学中的两大经济思潮之一。它发端于 17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古典经济学者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是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 ,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2 、语言与言语 —— 索绪尔提出,语言是语言符号相互关联的系统,言语则是实际话语。前者是社会的、主要的,后者是个人的、从属的。‎ ‎3 、 终身教育 论 —— 终身教育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瑞典的 “ 回归教育 ” 试验,理念代表人物是法国教育家保尔 " 朗格朗。它所回答的基本问题是:教育如何适应迅速变化的社会,如何适应人的终身发展需求。主要内容包括:全程教育、全域教育、全民教育和全面教育。‎ 二、选择题 ‎1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B 弗洛伊德)首创的,对整个心理学带来了很大冲击。‎ ‎2 .创立了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的是捷克斯洛伐克民主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A 夸美纽斯)。‎ ‎3 .( C 教育经济学)是介于经济学和教育学之间的,研究教育与经济的相互关系,并着重对教育进行经 ‎4 .有的学者倡导在科学研究中注入一种人文精神。这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突出表现?( A  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交融的趋势)‎ ‎5 .认为天文学诞生于迷信、几何学诞生于贪婪、物理学诞生于虚荣的好奇心的著名人文主义者是( D 卢梭) 6 .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开创得力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骨干的倡导;其主要倡导者是( A 蔡元培)‎ ‎7 .西方经济学的奠基者、《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的作者是( B 亚当 · 斯密 ‎8 .许多人认为,教育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交叉学科正式形成的标志是( D 杜威发表《民主主义与教育》 )‎ ‎9 .世界范围内开发和发掘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的兴起,主要是当代人文社会科学以下哪种发展趋势的具体表现?( B 东西方文化在碰撞中互补的趋势)‎ ‎10 .古希腊的思想家都参与教育活动,他们的教育思想中不少具有科学意义的假说对后世产生了深刻影响。这些思想家中被尊为 “ 遵循自然 ” 教育思想的鼻祖的是( C 亚里士多德 )‎ 三、 简答题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学的主要变革有哪些?‎ 一是从古代走向现代( 2 分);二是从 " 异文化 " 研究到 " 本文化 " 研究( 2 分);三是从半封闭研究到开放性研究( 1 分);四是马克思主义对西方人类学影响增大( 1 分)。‎ ‎2 . 20 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有哪三股新潮?‎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在心理学领域涌现了三股新潮:‎ 一是在认识理论领域中,认知心理学取得重要进展;二是在人格理论领域中,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崛起;三是在情绪理论领域中,情绪心理学提出了新的假说。‎ ‎3 .现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潮是什么?‎ 尽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纷繁复杂,但基本上属于两大经济思潮:一是经济自由主义。它发端于 17 世纪中叶到 19 世纪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认为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的是市场经济这只 " 看不见的手 " ;要增加一个国家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私人经济活动以完全的自由。‎ 二是国家干预主义。它的理论源头是 16 世纪到 17 世纪的重商主义,认为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乃社会财富的源泉,强调在国家支持下发展对外贸易;从 20 世纪 30 年代起,发展出了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新的国家干预主义,并开始占主导地位。‎ 五 、论述题 有位学者讲述了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在一座大城市里, …………‎ 答:这两个案例的共同点是,它们都涉及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第一,小学生期待的是关心、爱护和理解(两例皆然)。第二,教师的行为态度,小到课内外射向学生的视线的分配(第一例),大到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价和对学生发展的预期(第二例),都在小学生心中产生强烈的消极(第一例)或积极(第二例)的影响。第三,家长过度的期望和呵护(第一例),或者是简单粗暴(第二例),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第一例中,在过度的呵护之下长大的、具有某种优越感的 “ 小太阳 ”‎ ‎ ,心理上经不住也许只是短暂的偶然的挫折;第二例中,孩子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笼罩着阴影 -- 可喜的是,这个孩子能尝试与命运抗争)。‎ 如做进一步思索,在这类案例中,学生、教师、家长的教育心理都有特定着的社会心理背景。为什么说实施素质教育是一个涉及全社会的系统工程呢?这可以从社会心理的角度进行讨论。而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学一点心理学,以不断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给孩子以更多的关心、爱护、理解和疏导,给家长提出必要的有说服力的建议,向社会作积极宣传,实在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