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3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初中生物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一)
一、第一部分 客观题(总题数:40,分数:60.00)
1.“如果给我一打婴儿,我保证能够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任何一类人,或者医生、律师、商人和领导者,甚
至于乞丐和盗贼”。这句话的作者是______。
A.洛克
B.华生
C.科尔伯格
D.皮亚杰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2.布置课外作业的目的是______。
A.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B.复习已学过的教材,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巩固和加深
C.使学生掌握新知识
D.使学生对所学教材当堂理解,当堂消化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布置课外作业是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并培养独立学习和工作的能力。
3.某生学习成绩较差,却经常在同学面前炫耀自己的父亲是 XX 级干部,以求得心理满足。这是采用了______
这种心理防御方式的表现。
A.升华
B.补偿
C.退行
D.转移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升华即把被压抑的无意识冲动,通过某种途径或方式转变为人们可接受的或为社会所赞许的活动。
补偿指个人因身心某个方面有缺陷不能达到某种目标时,有意识地采取其他能够获取成功的活动来补偿某
种能力缺陷而弥补因失败造成的自卑感。补偿作用是以一种活动代替另一种活动,类似“替代作用”。退行
是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此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
法。转移指在一种情境下是危险的情感或行动转移到另一个较为安全的情境下释放出来。
4.以下不属于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的是______。
A.诊断性评价
B.形成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非正式评定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我国中小学德育评价包括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5.教师期望效应是由______研究发现的。
A.皮格马利翁
B.勒温
C.罗森塔尔
D.夸美纽斯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6.新课程提倡师生新关系,新课程中具有现代师生关系的模式是______。
A.合作模式
B.平等模式
C.管理模式
D.授受模式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合作模式最能体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7.将小鼠 B 细胞注入家兔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家兔血清能使小鼠 T 细胞凝集成细胞集团。而未经免疫
的家兔血清不能使小鼠 T 细胞凝集成团。T 细胞凝集现象的出现是因为______。
A.小鼠 B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细胞免疫
B.小鼠 T 细胞诱导家兔产生体液免疫
C.小鼠 B 细胞和小鼠 T 细胞有相同抗原
D.小鼠 T 细胞和家兔 T 细胞有相同抗原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小鼠 B 细胞注入家兔的体内,产生免疫反应后,在家兔的血清中可以找到相应的抗体。而血清也可
以和小鼠 T 细胞凝集,根据抗原和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特点来看,说明小鼠的 B 细胞和小鼠 T 细胞具有
相同的抗原。
8.科学家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成功替代了酵母菌的第 6 号和第 9 号染色体的部分片段,得到的重组
酵母菌能存活,未见明显异常,关于该重组酵母菌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还可能发生变异
B.表现型仍受环境的影响
C.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
D.改变了酵母菌的进化方向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用人工合成的染色体片段替代酵母菌的染色体部分片段,属于染色体结构变异,重组酵母菌仍可能
发生基因突变等变异,A 正确。重组酵母菌的性状受其遗传物质的控制和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B 正确。重
组酵母菌的遗传信息和自然状态下的酵母菌有所不同,增加了酵母菌的遗传多样性,C 正确。重组酵母菌
只是为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不能改变酵母菌的进化方向,生物的进化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
9.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细胞完成分化以后,其细胞膜的通透性稳定不变
B.膜的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相互转化的基础
C.特异性免疫系统通过细胞膜表面的分子识别“自己”和“非己”
D.分泌蛋白合成越旺盛的细胞,其高尔基体膜成分的更新速度越快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细胞膜的通透性与膜分子的成分(如磷脂的不饱和性、蛋白质种类和含量等)、外界环境(如温度)有
关,细胞完成分化后,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基本稳定,但不是稳定不变的,随着环境的变化,细胞膜的通透
性可以改变,如适当提高温度有利于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膜的流动性实质是膜上分子运动导致膜分
子在细胞膜上的重新排布,膜有流动性是细胞生物膜系统相互转化及细胞膜融合等的结构基础;细胞膜表
面的糖蛋白与细胞的识别、信息传递、免疫等有关;在旺盛分泌的细胞中,内质网膜、高尔基体膜和细胞
膜在迅速转化。
10.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下列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
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
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
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的生理作用。细胞分裂素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细胞分裂和组
织的分化,延缓衰老,常用于蔬菜和水果的保鲜,A 正确。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
促进发芽、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等,也能抑制生长、抑制发芽,也能疏花疏果,故 B 错误。乙烯
能增强细胞膜的通透性和酶的活性,加强果实细胞的呼吸作用,促进果实中有机物的转化,从而促进果实
成熟。乙烯也能刺激叶子脱落、抑制茎的伸长,C 错误。脱落酸能抑制植物的细胞分裂和种子的萌发,促
进花、果实和叶的脱落,故选项 D 错误。
11.下列实验操作可以达到预期结果的是______。
A.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统计每一时期细胞数占细胞总数的比例,能
比较细胞周期各时期的时间长短
B.在“探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实验中,计算紫红色区域的体积与整个琼脂块的体积之
比,能反映 NaOH 进入琼脂块的速率
C.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中,培养期内共三次取样测定密度,即可准确绘
制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
D.在“探究α-萘乙酸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高浓度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
一天后,观察生根情况以确定最适浓度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B 项,NaOH 进入琼脂块的速率是一定的,与紫红色区域的体积/整个琼脂块的体积没有关系;C 项,
要准确绘制出酵母菌种群增长曲线,应在培养期的不同时间点内多次取样,并且每个时间点取样要取多次,
以求平均值;D 项,应用不同浓度梯度组的α-萘乙酸溶液浸泡插条基部几个小时至一天,观察生根情况来
确定最适浓度。
12.血液正常凝固基因 H 对不易凝固基因 h 为显性,则下图中甲、乙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
A.XHY,XHXH
B.XHY,XHXh
C.XhY,XHXh
D.XhY,XHXH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甲为隐性 XhY,把 Xh 传给乙,而乙为正常,故为携带者 XHXh。
13.一杂合体植株(二倍体)的下列部分,经组织培养和秋水仙素处理后可获得纯合体的是______。
A.根
B.茎
C.叶
D.花粉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如 AaBbCc 植株的根(茎,叶),秋水仙素处理后,变成 AAaaBBbbCCcc 为杂合体;花粉 AbC、aBC 秋
水仙素处理后,变成 AAbbCC、aaBBCC 为纯合体。
14.下列关于高等哺乳动物受精与胚胎发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绝大多数精卵细胞的识别具有物种特异性
B.卵裂球细胞的体积随分裂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大
C.囊胚的滋养层细胞具有发育全能性
D.原肠胚发育分化形成内外两个胚层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本题结合受精作用及早期胚胎的发育综合考察胚胎工程。同种动物精子、卵细胞表面存在的特异性
受体蛋白,决定了只有同种动物精卵才能结合;受精卵随着分裂的进行,其细胞的体积在逐渐变小,囊胚
期的细胞开始出现分化,其外表的一层细胞即滋养层,将发育成胚胎的附属结构或胚外结构,不具有发育
的全能性;囊胚可继续分化为具有三个胚层的原肠胚。
15.下列关于细胞生理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大肠杆菌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相关酶系合成 ATP
B.吞噬细胞摄入抗原,经处理后合成相应的抗体
C.人的红细胞成熟后,仍继续合成蛋白质
D.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 DNA、RNA 和蛋白质的交换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吞噬细胞摄入抗原,暴露其抗原决定簇,抗体是由浆细胞(效应 B 细胞)产生的。人等哺乳动物的成
熟红细胞没有细胞核、核糖体等细胞器,不能合成蛋白质,但在未成熟的发育过程中,仍能合成蛋白质(血
红蛋白)。叶肉细胞利用核孔实现核内外 mRNA 和蛋白质的交换,不能进行 DNA 的交换。大肠杆菌是兼性
厌氧型,在有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膜和细胞质的酶系进行有氧呼吸;在无氧状态下,利用细胞质中的酶系
进行无氧呼吸。
16.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______。
①胰岛 A 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②胰岛 B 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
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胰岛素:由胰腺中胰岛 B 细胞分泌,调节糖类代谢,降低血糖含量,促进血糖合成糖原,抑制非糖
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浓度。若 B 细胞受损,出现高血糖,导致糖尿。胰高血糖素:由胰腺中
胰岛 A 细胞分泌,促进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升高血糖浓度。抗利尿激素是由下丘脑神
经细胞分泌、垂体后叶释放的一类多肽类物质,有提高肾脏集合小管壁透性的作用。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
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的排出。大量出汗会通过机体反应来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这与抗利尿激素的
分泌密切相关。身体缺水时,抗利尿激素多,集合小管透性高,重吸收的水多,尿量就少。饮水过多时,
抗利尿激素少,集合小管透性低,重吸收的水量少,尿量就多。强体力劳动消耗大量能量,分解大量葡萄
糖,需要不断地分解糖原等加以补充。
17.对于正常人来说,不论较近或较远的物体,都能使物像落在视网膜上,这主要是因为______。
A.视网膜可以前后移动调节
B.眼球的前后径能随意调节
C.瞳孔可以缩小或放大
D.晶状体的曲度可以调节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视觉的形成:物体反射的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成像→视神经→大脑皮层的
视觉中枢,形成视觉。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的原因:睫状体舒缩,调节晶状体的曲度,从而使远近
不同的物象都能清晰地成像在视网膜上,所以我们能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18.在基因工程中,把选出的目的基因(共 1000 个脱氧核苷酸对,其中腺嘌呤脱氧核苷酸 460 个),放入 DNA
扩增仪中扩增 4 代,那么,在扩增仪中应放入胞嘧啶脱氧核苷酸的个数是______。
A.540 个
B.8100 个
C.17280 个
D.7560 个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目的基因含 A 为 460,故可推知其含 T 为 460、含 G 为 540,而第一代增殖需要 C 为 540,第二代
增殖需要 C 为 540×2,第三代增殖需要 C 为 540×4,第四代增殖需要 C 为 540×8,所以共需要 C 为 8100。
19.植物体细胞杂交和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的诱导剂依次是______。
①秋水仙素 ②聚乙二醇 ③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④灭活的仙台病毒 ⑤草酰乙酸
A.①②
B.④②
C.②④
D.③⑤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植物体细胞杂交常用的诱导剂是聚乙二醇(PEG),动物细胞融合常用灭活的仙台病毒诱导。
20.裸露的岩石上长出森林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演替过程,则发生在裸露岩石上的群落演替顺序是______。
A.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B.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
C.草本阶段——地衣、苔藓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
D.地衣、苔藓阶段——草本阶段——森林阶段——灌木阶段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解析考查群落演替的内容。
21.原始生命产生的条件有______。
①臭氧层的出现 ②高温 ③原始海洋
④原始大气 ⑤紫外线 ⑥雷电 ⑦氧气
A.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⑥⑦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原始地壳比较薄弱,而地球内部温度又很高,因此,火山频繁活动,从火山喷出的许多气体,构成
原始大气,但无游离的氧(现在大气中的氧是光合生物蓝藻和绿色植物出现后长期积累起来的)。这种还原性
大气在闪电、紫外线、冲击波、射线等能源下,形成一系列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有氨基酸、核苷酸等。这
些有机小分子化合物或直接落入原始海洋,或经由湖泊、河流汇集到原始海洋,在海洋中层长期积累、相
互作用,在适当条件下,进一步缩合成结构原始、功能不专一的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这些生物大
分子在原始海洋中积累,浓度不断增加,凝聚成小滴状,形成多分子体系。故选 A。
22.青藏铁路的唐古拉山越岭段,海拔 5000 多米,风大且频,气温很低,这里的松树都匍匐在地面,称为
“爬地松”。影响这种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__。
A.水
B.温度
C.空气
D.风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因为风大且频,所以这里的松树都匍匐在地面,称为“爬地松”。影响这种松树形态的主要非生物
因素是风。
23.图为探究 CO2 是否为植物光合作用原料的实验装置示意图。其中 a 为实验装置,b 为对照装置。有关用
塑料袋扎紧花盆的实验设计思路是______。
A.确保植株与外界空气进一步隔绝
B.排除土壤中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干扰
C.防止 NaOH 溶液对植物根系的影响
D.避免土壤中自养微生物光合作用形成淀粉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本实验的实验变量为 CO2 的有无,b 装置为对照组,实验后植物叶片中应有淀粉产生,a 装置为实
验组,由于 NaOH 溶液的存在,NaOH 溶液将 CO2 吸收,叶片中无淀粉的产生。实验过程中,外界空气中的
CO2、土壤中微生物代谢可能产生的 CO2 都是干扰因素,必须排除。
24.将人红细胞置于盛有下列液体的离心管中。10 分钟后离心,得到沉淀物和上清液,则上清液中 K+含量最
高的离心管内盛有______。
A.10%氯化钠溶液
B.0.9%氯化钠溶液
C.20%蔗糖溶液
D.蒸馏水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 人红细胞在蒸馏水中渗透吸水胀破,所以 K+含量最高。
25.下列细胞内的反应发生在生物膜(细胞膜和细胞内的各种膜)上的是______。
A.DNA 复制
B.暗反应
C.叶绿素 a 被激发失去电子
D.氨基酸脱水缩合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DNA 复制存在于细胞核、线粒体和叶绿体;C2 植物的暗反应发生在叶绿体基质中;C4 植物的暗反应
场所是维管束鞘细胞的叶绿体;氨基酸脱水缩合在核糖体。所以答案为 C。
26.“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
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该生态农业模式______。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和无机环境,能量在系统中不能循环利用,注重系统内部自身调节作用,还需要
外部投入。故选 C。
27.一位学生想研究蜗牛爱吃白菜还是爱吃大头菜,他将两种菜叶均切成小块,并准备 10 个容器,在每个
容器中均放置一只蜗牛和每种菜叶各一块。三天后,对每种菜叶的面积进行测量并记录数据。有人认为此
实验不科学,他的理由中不正确的是______。
A.实验开始时所用的菜叶的小块未经测量,它们可能不相等
B.每种菜叶的厚度可能不等,因此其实际大小可能不等
C.对蜗牛的情况未做说明
D.只需要两个相同的容器,各放入一只相同大小的蜗牛,其他相同
(分数:1.50)
A.
B.
C.
D. √
解析:科学实验的发现过程包括观察现象→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说→得出结论等过程。
科学发现要科学合理,就需满足一些基本原则,如单一变量原则、对照性原则、平行重复原则等。本题中
对食物小块的大小、厚度及蜗牛的情况均未做任何说明,可能导致实验结论不可靠。但如果只用两个相同
的容器,各放入一只相同大小的蜗牛,由于缺少平行重复实验,也可导致结论不可靠。故选 D。
28.取一段燕麦幼苗茎放在一定浓度的植物生长素水溶液中培养,结果如图。幼苗茎段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是______。
A.水分增加
B.糖类增加
C.蛋白质增加
D.无机盐增加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燕麦种子萌发的过程中,水分增加,糖的总量在下降,叶绿素还没形成,胚越来越大,胚乳越来越
小;幼苗茎生长的过程中,水分增加比无机盐、糖类、蛋白质快,因为水分含量最高。
29.人们采用玉米经酵母菌发酵产生酒精来替代汽油。若每吨玉米可转化为 m 吨葡萄糖,现要生产 46 吨酒
精,理论上需要玉米(原子量:C—12,H—1,O—16)______。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葡萄糖分子量为 180,酒精分子量为 46,摩尔比为 1:2,易计算选 B。
30.用洋葱鳞片叶表皮制备“观察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的临时装片,观察细胞的变化,下列有关实验操作和
结果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_。
A.将装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再观察细胞质壁分离现象
B.在盖玻片一侧滴入清水,细胞吸水膨胀但不会破裂
C.用不同浓度的硝酸钾溶液处理细胞后,均能观察到质壁分离复原现象
D.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胞仍具正常生理功能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观察质壁分离实验没有加热步骤,故 A 错;高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会使细胞过度失水死亡,不能再发
生复原;观察一个细胞是否有活性,就要观察其质壁分离后是否能复原,如果当质壁分离不能复原时,细
胞就已经是死细胞,也就不具有正常的生理功能了,C、D 项错误。答案为 B。
31.下列哪一种包装盒中的牛奶可能已经变质______。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牛奶变质主要是因为细菌的大量繁殖,进而分解营养物质并伴随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所致,而许多
细菌在相对密闭的环境中会通过物质代谢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32.为了解决粮食生产和环境保护问题,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当前科学、有效的途径是______。
①合理开发海洋,寻找新的粮食资源
②控制人口增长,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③增加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作物产量
④开荒辟地,围湖造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⑤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培育具有较高光合效率的作物品种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③④⑤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生态、经济、社会三位一体的发展,是指生态、经济、社会三者的协调发展。生
态农业可以实现对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减少污染;生态农业提倡生物防治,
能减少农药污染。还包括控制环境污染和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保证以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
资源。围湖造田是一种短期行为,早期的目的有扩大耕地面积和防治血吸虫病,后来主要是为了扩大耕地
面积增产粮食,安置不断增长的人口,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目的,但不是科学的途径。①②⑤正确,③④
错误,故答案为 B。
33.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______。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在特殊意识障碍中有种叫做植物持续状态,主要为前脑结构,尤其是脑皮质的广泛损害。基本表现
为睁眼昏迷和存在睡眠觉醒周期,仍有吸吮、咀嚼、吞咽等原始反射,对刺激可有肢体屈曲退避活动,基
本生命功能持续存在,但无意识活动,大小便失禁,此即为“植物人”。所谓的“植物人”是脑功能部分损
伤,即大脑损伤,而植物性神经正常,也就是大脑坏死了而下丘脑、脑干、垂体等正常工作。
34.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 7%。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
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
的概率是______。
(分数:1.50)
A. √
B.
C.
D.
解析: 根据题意可知:
①“某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人群中的发病率为 1%”,假设该病患者基因型为 aa,则 aa 基因型的频率为
1%,也就是说 q2=1%,那么,a 的基因频率[*]。
②“色盲在男性中的发病率为 7%”,这一条件在该题中没有用,是干扰信息。
③“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妻子为该常染色体遗传病致病基因和色盲致病基因携带者”,那么妻子的基
因型可以肯定是 AaXBXb。
④“现有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那么丈夫的基因型只可能是 AAXBY 或者 AaXBY 两者之一。
⑤要算出“他们所生小孩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意味着首先需要确定丈夫的基因型为 AaXBY 的概
率是多少。
再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哈代—温伯格定律),(p+q)2=p2+2pq+q2=1,可以推算出:
a 的基因频率[*],则 A 的基因频率[*],AA 基因型的频率 p2=81%,Aa 基因型的频率 2pq=18%。现在丈夫的
表现正常,因此排除了其基因型为 aa 的可能性。
于是,丈夫的基因型为 AaXBY 的概率:[*]
由此得出结果:
妻子的基因型可以肯定是 AaXBXb,丈夫的基因型为 AaXBY 的概率:[*]。基因型为 AaXBY 与 AaXBXb 的夫妇,
其后代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概率:[*],再把丈夫的基因型为 AaXBY 的概率:[*]一起算上,即[*]
35.下列有关哺乳动物个体发育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胚胎发育过程中也会出现细胞衰老
B.幼鹿经过变态发育过程长出发达的鹿角
C.胚后发育过程中伴有细胞分化
D.来自原肠胚同一胚层的细胞经分化发育成不同的组织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总是在不断地更新着,总有一部分细胞处于衰老或走向死亡的状态,因此胚
胎发育过程中也会有细胞衰老,故 A 正确。变态发育指成体与幼体在形态上的差别比较大,而这种形态的
改变又是集中在短期内完成的,因此 B 不正确。细胞分化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程
度。原肠胚中胚层的细胞可以发育为皮肤的表皮,感觉器官,神经系统,内胚层发育为呼吸道的上皮、消
化道上皮、肝脏及胰腺,其它的基本都是由中胚层发育而来。故 C、D 正确。
36.下课后,同学们针对蘑菇展开了争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______。
A.蘑菇是一类大型的真菌
B.蘑菇的营养方式为异养
C.蘑菇均可以食用
D.蘑菇能产生孢子进行繁殖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蘑菇在植物分类学上是属于真菌门,由菌丝体和子实体两部分组成,菌丝体是营养器官,子实体是
繁殖器官。由成熟的孢子萌发成菌丝(营养体也会产生菌丝)。菌丝互相缀合形成密集的群体,称为菌丝体。
菌丝体腐生后,浓褐色的培养料变成淡褐色。蘑菇分有毒、无毒两种,所以不是所有的蘑菇都可以食用的。
37.高等植物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的第一个细胞分别是______。
A.配子、孢子
B.合子、孢子
C.孢子、合子
D.配于、合子
(分数:1.50)
A.
B.
C. √
D.
解析:
38.少数人注射青霉素后出现胸闷、气急和呼吸困难等过敏(超敏)反应症状,严重者发生休克。以下有关叙
述,正确的是______。
A.青霉素过敏反应的主要原因是机体免疫防御功能低下
B.青霉素引起的病理性免疫反应,具有特异性和记忆性
C.机体初次接触青霉素后,活化的浆细胞分泌淋巴因子
D.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后会发生自身免疫反应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过敏反应是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是机体免疫系
统过于敏感所致,A 项错误;青霉素注射后出现胸闷等过敏反应,且在下次注射青霉素后仍会出现相应症
状说明青霉素引起的免疫反应具有特性异性和记忆性,B 项正确;浆细胞只能分泌抗体,不能产生淋巴因
子,淋巴因子是由 T 细胞分泌的,C 项错误;已免疫的机体再次接触青霉素引起过敏反应,而不是自身免
疫反应,D 项错误。
39.关于植物生长素和生长素类似物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可促进无子果实的发育
B.同一植株和芽生长所需的最适生长素浓度相同
C.单侧光照射燕麦胚芽鞘可使其生长素分布发生变化
D.用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插条可促进其生根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同一植株的根和芽生长所需要的最适生长素浓度不同,根对生长素浓度要敏感些,B 错误。
40.关于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______。
A.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所用培养基不同
B.动物细胞培养和植物组织培养过程中都要用到胰蛋白酶
C.烟草叶片离体培养能产生新个体,小鼠杂交瘤细胞可离体培养增殖
D.动物细胞培养可用于检测有毒物质,茎尖培养可用于植物脱除病毒
(分数:1.50)
A.
B. √
C.
D.
解析: 植物组织培养不需要用胰蛋白酶,B 错误。
二、第二部分 主观题(总题数:0,分数:0.00)
三、简答题(总题数:3,分数:20.00)
41.试论当代生物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分数:6.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由知识的输出者转变为人文关怀者; (2)由知识的移植者转变为学习方法的给予者; (3)由知
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者;(4)由教学资源的垄断者转变为学生探求教学资源的引导者;(5)
由学生的领导者转变为学生的合作者; (6)由课程开发的执行者转变为教学行动的研究者。)
解析:
42.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生物学的概念转变?
(分数:4.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概念转变理论:试图理解和解释先前概念是如何转变为科学概念的理论。 (2)概念转变的条
件:对现有概念的不满、新概念的可理解性、新概念的合理性、新概念的有效性。 (3)生物教学中前概念及
错误概念形成的原因分析(理解的偏差、遗忘、日常生活经验等)。 (4)具体教学中可采取的措施。)
解析:
43.课例分析 案例:“种子萌发所需环境条件”的探究活动中,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和观察的基础上提出种
子萌发可能需要的环境条件,例如水、空气、温度、阳光、肥料、土壤等。然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收
集实验数据和资料。最后总结出种子萌发必需的环境条件。 请问:(1)这是一种什么学习方式? (2)这种学习
方式有什么好处? (3)应怎样组织学生进行这种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1)探究性学习。 (2)探究性学习的好处在于:第一,使学生获得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第
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三,使学生学会分工与合作;第四,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态
度,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3)如何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主要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探究情境注重实
效性;探究活动凸现问题性;探究过程突出实践性;探究形式体现合作性;探究学习关注发展性。 总之,
在组织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让不同的学
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得到共同的发展。)
解析:
四、分析说明(总题数:1,分数:10.00)
某一单基因遗传病家庭,女儿患病,其父母和弟弟的表现型均正常。(分数:9.99)
(1).根据家族病史,该病的遗传方式是______;母亲的基因型是______(用 A、a 表示);若弟弟与人群中表现
型正常的女性结婚,其子女患该病的概率为______(假设人群中致病基因频率为 1/10,结果用分数表示),
在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原因是男性在形成生殖细胞时______自由组合。(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Aa;1/33;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解析:
(2).检测发现,正常人体中的一种多肽链(由 146 个氨基酸组成)在患者体内为仅含 45 个氨基酸的异常多肽链。
异常多肽链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由此导致正常 mRNA 第______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基因突变;46)
解析:
(3).分子杂交技术可用于基因诊断,其基本过程是用标记的 DNA 单链探针与______进行杂交。若一种探针
能直接检测一种基因,对上述疾病进行产前基因诊断时,则需要______种探针。若改致病基因转录的 mRNA
分子为“…ACUUAG…”,则基因探针序列为______;为制备大量探针,可利用______技术。(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目的基因(待测基因);2;ACTTAG(TGAATC);PCR)
解析: (1)因双亲正常,子代患病,无中生有推出该病为隐性遗传病且双亲为杂合子,又因女儿患病,父母
正常,确定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父母的基因型均为 Aa;正常双亲结合,其弟基因为 1/3AA、2/3Aa
与人群中致病基因为 1/10 的概率的女子结合,由人群中致病基因概率推女子基因为 2×1/10×9/10Aa=18%,
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1%,由于女性表现型正常,其基因型为 AA 或者 Aa,其基因型为 Aa 的概率为 18%÷
(1-1%)=2/11,故弟与人群中女婚配,考虑患病情况;弟(2/3Aa)与女子(为 2/11Aa),可算出其子女患病概率
为 2/3×2/11×1/4=1/33;在减数分裂产生配子的过程中,携带致病基因的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结合的概率
相等,故人群中男女患该病的概率相等。 (2)根据题意,患者体内氨基酸数目比正常人少,导致该现象出现
的根本原因是指导该多肽合成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翻译提前终止,患者体内多肽合成到 45 号氨基酸停止。
说明基因突变导致第 46 位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 (3)DNA 分子杂交的原理是利用碱基互补配对原理,用
带标记的 DNA 单链探针与目的基因进行碱基互补配对,由 mRNA 中—ACUUAG—推出相应的模板链为—
TGAATC—进而推出相应互补链—ACTTAG 即为致病基因序列,致病基因 DNA 双链中任意一条均可以用来作
为基因探针。制备大量探针,即扩增目的基因片段,可用 PCR 技术实现。
五、实验题(总题数:1,分数:10.00)
保水剂是一类高分子聚合物,可提高土壤持水能力及水肥利用率。某生物兴趣小组探究“保
水剂和氮肥对小麦光合作用的影响”,进行了以下实验:
材料用具:相同土壤基质栽培的小麦幼苗若干,保水剂,氮肥等。
方法步骤:
①选取长势一致的小麦幼苗若干,平均分为 A、B、C 三组,分别施用适量的保水剂(60kg·hm-2)、
氮肥(255kg·hm-2)、保水剂(60kg·hm-2)+氮肥(255kg·hm-2),置于相同的轻度干旱条件下培
养,其它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
②在小麦灌浆期选择晴朗无风的上午,于 10:00~11:00 从每组选取相同数量的叶片,进行
CO2 吸收量及叶绿素含量的测定。结果(均值)如下表:
组号
CO2
吸收
量 /
μ
mol
·m-2
·s-1
叶绿
素含
量
/mg
·g-1
A 10.6
6 3.07
B 13.0
4 3.02
C 15.9
1 3.05
实验结论:适量的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有利于提高小麦光合作用强度。(分数:9.99)
(1).请指出上述方法步骤的缺陷并改正: 步骤①______ 步骤②______(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①缺少对照实验。改进:增加正常生长,不做特殊处理的对照
实验;②不符合单一变量。改进:保证无关变量相同,取相同部位的叶片。)
解析:
(2).如不考虑方法步骤中的缺陷,从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分析,保水剂与氮肥配施提高了 CO2 吸收量的
原因可能是______。(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提高光合作用酶的数量和活性)
解析:
(3).实验测得的 CO2 吸收量______(大于、等于、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 CO2 实际消耗量,理由是______。光
合作用强度可通过测定 CO2 吸收量,也可以通过测定______释放量计算。(分数:3.33)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小于;实验测得的 CO2 吸收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CO2 消耗量与
呼吸作 CO2 用释放量之差;氧气)
解析: (1)考查实验能力。实验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所以步骤①应该增加正常生长,不做特
殊处理的对照试验。步骤②要保证无关变量相同,所以取相同部位的叶片。
(2)影响光合作用的内在因素有色素和酶。根据题目表格信息,叶绿素含量几乎没有差别,所以是影响酶的
数量和活性。
(3)实验测得的 CO2 吸收量是光合作用过程中 CO2 消耗量与呼吸作 CO2 用释放量之差,实验测得的 CO2 吸收
量小于光合作用过程中 CO2 实际消耗量。根据光合作用的化学反应式,光合作用强度可以是单位时间反应
物 CO2 的消耗量或生成物 O2 的释放量。
初中生物教师招聘考试模拟试卷(二)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30,分数:60.00)
1.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时,视野中看到细胞数目最多的镜头组合是( )。
A.目镜 15×,物镜 10×
B.目镜 10×,物镜 10× √
C.目镜 10×,物镜 40×
D.目镜 15×,物镜 40×
解析:解析:显微镜的视野不变,显做镜放大倍数(目镜×物镜)越大,看到的细胞越大,视野中细胞的数目
越少;相反,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小,看到的细胞越小,视野中细胞的数目就越多。本题四个选项中显微镜
的放大倍数分别为:A 项,150 倍;B 项,100 倍;C 项,400 倍;D 项,600 倍,因此答案为 B。
2.下列生物的发育方式都属于完全变态的一组是( )。
A.家蚕和蝗虫
B.菜粉蝶和蜜蜂 √
C.蝇和螳螂
D.蚊和蟋蟀
解析:解析:完全变态发育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中,经历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幼虫的形态结
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明显不同。例如:家蚕、菜粉蝶、蜜蜂、蝇、蚊等。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个体发育
中,只经历卵、若虫、成虫三个时期,若虫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与成虫非常相似。例如:蝗虫、螳螂、
蟋蟀等。因此本题答案为 B。
3.蛋白质在人体内的化学性消化开始于( )。
A.口腔
B.食道
C.胃 √
D.小肠
解析:解析:食物首先从口腔进入食道,然后进入胃,再到达小肠。口腔和食道中都没有消化蛋白质的酶,
胃液中含有胃蛋白酶。因此蛋白质是从胃巾开始化学性消化的,本题选 C。
4.某同学上肢伤口感染,医生在其臀部注射药物,药物到达伤口经历的血液循环路线是( )。
A.只经历体循环
B.先体循环,接着肺循环,然后体循环 √
C.只经历肺循环
D.先肺循环,接着体循环,然后肺循环
解析:解析: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全身毛细血管网→各级
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臀部注射药
物以后,药物经过的循环为:臀部毛细血管→下肢静脉→右心房(体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
→肺静脉→左心房(肺循环)→左心室→主动脉→上肢伤口毛细血管(体循环)。因此本题选 B。
5.下列由子房壁发育而成的是( )。
A.大米
B.西瓜子外壳
C.花生的外壳 √
D.蚕豆的豆瓣
解析:解析:子房壁发育成果皮。A、D 项分别为种子结构的胚乳、子叶,由受精极核发育而来;B 项是种
皮,由珠被发育而来的,子房壁发育成西瓜皮。花生的外壳为果皮,故选 C。
6.下列关于组成细胞化学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不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
B.缺硼会导致油菜只开花不结果实 √
C.铁参与组成的血红蛋白是人体内环境的成分之一
D.磷是组成 NADPH 及核糖等化合物的元素
解析:解析:氮是叶绿素分子的组成元素,没有氮植物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A 项错误;人体内环境又称
细胞外液,包括组织液、淋巴和血浆等,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部,不属于内环境,C 项错误;核糖是由 C、
H、O 三种元素组成的,D 项错误。
7.下列关于生物膜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细胞内的 ATP 可在生物膜上合成
B.原生质体融合与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有关
C.细胞分化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不会改变 √
D.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能实现能量的转换
解析:解析:线粒体内膜是 ATP 合成的主要场所,A 项正确。原生质体融合与生物膜的流动性有关,B 项正
确。细胞分化为不同细胞后,膜上的载体发生变化,对膜内外物质的运输产生了变化,因此细胞膜的通透
性也发生了改变,C 项错误。光能转换成活跃的化学能这一过程是在叶绿体类囊体薄膜上进行的,D 项正
确。
8.酶是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生物催化剂。DNA 酶、限制酶、蛋白酶可分别作用于( )。
A.DNA、质粒、胰岛素 √
B.RNA、DNA、生长激素
C.质粒、RNA、雄性激素
D.DNA、RNA、生长素
解析:解析:限制酶作用于质粒或 DNA,排除 C、D 项。DNA 酶作用于 DNA,排除 B 项。蛋白质酶作用于
蛋白质,胰岛素和生长激素是蛋白质,雄性激素是固醇,属于脂质,生长素是吲哚乙酸,是杂环化合物的
衍生物。故选 A。
9.动物和植物细胞中的丙酮酸在厌氧环境下都会发生酵解反应。下列化合物不是该反应直接产物的是( )。
A.NAD +
B.乳酸
C.乙醇 √
D.CO 2
解析:解析:无氧呼吸第一步,葡萄糖转化为丙酮酸同时释放少量能量;第二步,丙酮酸转化为乳酸和 NAD
+ 或者乙醇、CO 2 和 NAD + ,无能量释放。其中乙醇是由丙酮酸转化成乙醛后生成的,因此 C 项不是该反
应的直接产物。
10.下列属于动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特点的是( )。
A.间期染色质高度螺旋化形成染色体
B.前期中心体移向细胞两极 √
C.后期着丝点分裂,纺锤体消失
D.末期出现细胞板将一分为二
解析:解析:A 项应为分裂前期细胞特点,而不是间期,错误。中心体为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特有细
胞器,B 项正确;后期着丝点分裂,末期纺锤体消失是植物细胞的特点,C 项错误;D 项细胞板为植物细胞
有丝分裂特有的结构,D 项错误。
11.下列关于细胞癌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癌细胞能合成端粒酶
B.癌变细胞的形态结构发生变化
C.癌细胞的转移与细胞间黏着性下降有关
D.正常基因突变成原癌基因导致细胞癌变 √
解析:解析:正常细胞中的端粒会随着细胞分裂次数的增加而缩短,直至不能分裂,癌细胞可以无限增殖,
是因为能合成延长端粒的端粒酶,A 项正确。癌变细胞有些会变成球形,B 项正确。癌细胞表面的细胞膜上,
糖蛋白减少导致细胞问黏着性下降,癌细胞容易在体内分散和转移,C 项正确。原癌基因在正常细胞中本
来就有,是维持机体正常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具有引起细胞癌变的潜能,原癌基因被激活后将导致细胞癌
变,D 项错误。
12.离体的叶绿体在光照下进行稳定光合作用时,突然停止光照,短时间内,叶绿体内不可能发生的是( )。
A.三碳化合物增多
B.五碳化合物增多 √
C.ATP/ADP 比值下降
D.NADPH/NADP + 比值下降
解析:解析:突然停止光照,光反应停止,ATP、NADPH 不再产生,暗反应继续,C 5 继续与环境中的 CO 2
作用产生 C 3 ,但是没有足够的 ATP 和 NADPH 使 C 3 转化为 C 5 和有机物。因此,C 3 积累、C 5 减少、ATP
减少、NADPH 减少。本题选 B。
13.题 13 图是某二倍体动物细胞分裂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 √
B.该细胞含有 2 对同源染色体
C.该细胞含有 2 个染色体组
D.该细胞含有 8 个染色单体
解析:解析:由图可知,该细胞中有同源染色体,说明该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A 项正确。已知该生物
为二倍体,在有丝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加倍,故该细胞中含有 4 对同源染色体,4
个染色体组,故 B、C、D 项错误。
14.某双链 DNA 分子有 m 个碱基,其中胞嘧啶 n 个。该 DNA 分子复制四次,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
酸数是( )。
A.15(m-n)
B.
C. √
D.16(2m-n)
解析:解析:由题意可得,该双链 DNA 分子中 T 1 = -n。该 DNA 分子复制四次以后,共有 2 n =2 4 =16
条双链 DNA 分子,其中一条是模板,相当于新合成 15 条 DNA 分子,因此需要的游离 T 2 =15T 1 =
15.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可被狐捕食。兔经同化作用所获得的能量,其去向不包括( )。
A.通过兔的呼吸作用散失
B.被狐捕食摄入体内
C.通过兔的粪便流入分解者 √
D.通过狐的粪便流入分解者
解析:解析:兔同化所获得的能量的去向为兔呼吸作用散失能量、流入狐的能量、流入分解者的能量。选
项 C 中兔的粪便属于未被兔同化的上一营养级(草等)的能量,而选项 D 中狐的粪便属于被兔同化而未被狐
同化的能量。
16.题 16 图是某种遗传病的系谱,Ⅱ-6 不携带致病基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该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
B.Ⅲ-11 致病基因可能来自Ⅰ-1
C.Ⅲ-8 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
D.若Ⅲ-9 和Ⅲ-10 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
解析:解析:“无中生有为隐性”,又由于Ⅱ-6 不携带致病基因,Ⅲ-11 为患病男性,因此该病为伴 X 隐性遗
传病。致病基因为 a,则Ⅰ-1 基因型为 X A Y,Ⅰ-2 基因型为 X A X a ,Ⅲ-11 致病基因一定来自Ⅰ-1,故 A、
B 项错误。Ⅱ-4 的基因型为 X A X a ,故Ⅲ-8 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是 ,C 项正确。Ⅲ-9 的基因
型为 X A X a ,与Ⅲ-10(X A Y)婚配,后代患病概率为 ,D 项错误。
17.下列关于微生物培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培养前需对培养基进行高压蒸汽灭菌
B.筛选纤维素分解菌可用刚果红染色法
C.以尿素作为培养基中唯一的氮源可筛选能分解尿素的细菌
D.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高 √
解析:解析:利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样品时,由于多个菌落通常会重叠在一起,影响人工观察统计,因
此统计的菌落数往往比活菌的实际数目低,D 项错误。A、B、C 项说法正确。
18.下列关于作物育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采用多倍体育种方法可获得三倍体无子西瓜 √
B.采用诱变育种可将小麦的优良性状组合在一起
C.采用单倍体育种可改良缺乏某种抗逆性的水稻品种
D.袁隆平利用基因突变的原理培育高产杂交水稻
解析:解析:无子西瓜的培育方法是先用秋水仙素处理二倍体幼苗,产生四倍体植株,后用二倍体与四倍
体杂交产生三倍体西瓜,因发生联会紊乱而不能结了,属于多倍体育种,A 项正确。将小麦的优良性状组
合在一起采用的是杂交育种法,B 项错误。缺乏某种抗逆性的水稻品种缺乏相应的抗逆性基凶,应该采用
基因工程育种的方法将其他生物的抗逆性基因导入到该水稻细胞内,从而达到改良目的,C 项错误。袁隆
平培育的高产杂交水稻运用的是基因重组原理,D 项错误。
19.下列关于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提取叶绿体色素,研磨绿叶时应加入有机溶剂如无水乙醇
B.人的口腔上皮细胞经处理后可被甲基绿染色,其细胞核呈绿色
C.鉴定可溶性还原糖,先加入斐林试剂甲液摇匀,再加乙液后水浴加热 √
D.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先进行低温处理后,再将洋葱根尖制成装片
解析:解析:色素易溶于有机溶剂,A 项正确。甲基绿可以将细胞核内的 DNA 染成绿色,B 项正确。检验
还原糖时,需要将斐林试剂的甲液和乙液混合均匀后加入,水浴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不能分开加入,C
项错误。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实验中,应先将洋葱根尖进行低温处理一段时间,再制成装片观察,前后顺
序不能颠倒,D 项正确。
20.如题 20 图甲所示,将植物横放,根和茎生长素浓度与其生长状况的关系如题 20 图乙所示,曲线上 P 点
最可能对应于图甲中的位置是( )。
A.a
B.b √
C.c
D.d
解析:解析:P 点代表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该部位的生长,图甲中抑制生长的部位为 b、c。由于重力作
用。生长素会向近地侧运输,导致甲图中各部位的生长素浓度 a<b,c<d,而根、茎对生长素敏感程度不
同,浓度较高时。根的生长受抑制。因此浓度高且生长受抑制的部位为 b。
21.调查一块草场中灰仓鼠的数量,第一次捕获 50 只,做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 42 只,其中带标记的 14
只。估算该草场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是( )。
A.78 只
B.92 只
C.150 只 √
D.178 只
解析:解析:假设该草场灰仓鼠的种群数量是 x,则可以得出等式 ,解得 x=150。
22.淋巴因子在人体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淋巴因子主要由 B 淋巴细胞分泌
B.淋巴因子既参与体液免疫又参与细胞免疫 √
C.淋巴因子直接作用于靶细胞,使其裂解死亡
D.淋巴因子主要通过增强抗体的作用来发挥免疫效应
解析:解析:淋巴因子主要由 T 淋巴细胞和效应 T 细胞分泌,A 项错误。淋巴因子有两个作用,在体液免
疫中可以促进 B 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细胞免疫中可以加速效应 T 细胞裂解靶细胞,故 B 项正确、D 项错误。
直接作用于靶细胞的是效应 T 细胞,C 项错误。
23.下列关于转基因生物的描述,不合理的是( )。
A.转基因植物应与传统农业种植区隔离
B.转基因抗虫棉能抵抗棉铃虫,可减少农药使用
C.导入的目的基因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的病原体基因重组
D.转基因植物的抗除草剂基因,不会通过花粉传播而进入杂草中 √
解析:解析:种植转基因作物(如抗虫棉)应与传统农业(普通棉花)种植区隔离,否则转基因作物中的基因可
能扩散到普通作物中,使传统农业种植区的产量受到很大的影响,A 项正确。转基因抗虫棉可以有效地用
于棉铃虫的防治,从而可减少农药使用,B 项正确。导入转基因生物的外源基因有可能与感染转基因生物
的某些细菌或病原体杂交,从而重组出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病原体,C 项正确。转基因植物如果与杂
草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种植转基因作物可能通过花粉扩散而使野生植物获得新基因,从而影响野生植物
的遗传多样性,D 项错误。
24.题 24 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连接的神经元。现于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的位置是( )。
A.a,b
B.b,d
C.d,e √
D.a,c,e
解析:解析:兴奋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在神经细胞间是单向传递的,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到
另个一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本题在箭头处的神经纤维上施加刺激,该处兴奋双向传导,因此 d、e 都会有
电位变化,但不能逆向传递到上一个神经元,因此兴奋传递不到 a、b、c。
25.下列关于单克隆抗体制备与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成“生物导弹”
B.可用聚乙二醇诱导免疫后的 B 淋巴细胞与骨髓瘤细胞融合
C.诱导融合后经过筛选、检测,可获得能产生特异性抗体的杂交瘤细胞
D.该技术的原理包括细胞增殖、细胞膜的流动性、细胞的全能性 √
解析:解析:单克隆抗体技术是将产生抗体的单个 B 淋巴细胞同骨髓肿瘤细胞杂交,获得既能产生抗体,
又能无限增殖的杂种细胞,并以此生产抗体的技术。单克隆抗体的制备过程:①免疫动物。对小鼠注射特
定的抗原蛋白,使小鼠产生免疫反应,得到相应的 B 淋巴细胞。②细胞融合。将准备好的同系骨髓瘤细胞
与小鼠脾细胞按一定比例混合,利用细胞膜的流动性,在聚乙二醇作用下,淋巴细胞可与骨髓瘤细胞发生
融合,形成杂交瘤细胞。③选择性培养。选择性培养的目的是筛选融合的杂交瘤细胞,一般采用 HAT 选择
性培养基。④杂交瘤阳性克隆的筛选与克隆化。在 HAT 培养基中生长的杂交瘤细胞,只有少数是分泌预定
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细胞,因此,必须进行筛选和克隆化。通常采用有限稀释法进行杂交瘤细胞的克隆化
培养。⑤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单克隆抗体的大量制备主要采用动物体内诱生法和体外培养法。制备的
单克隆抗体与抗癌药物结合可制备“生物导弹”,直接作用于癌细胞。该技术过程的原理包括细胞增殖、细
胞膜的流动性,没有得到组织器官或完整个体,所以不包括细胞的全能性。故只有选项 D 说法错误。
26.下列评价方式,符合《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评价建议的是( )。
A.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习记录卡 √
B.在不同的教学方法中采用相同的评价策略
C.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只能运用纸笔测验
D.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解析:解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提出的评价建议包括重视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建立学生学
习记录卡;在不同的教学方式中采用不同的评价策略;善于利用纸笔测验,检测学生知识性目标的达成:
根据学生实际操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从多个侧面评价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多种途径进行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故符合的只有 A 项。
27.下列不属于自然科学四个维度的是( )。
A.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
B.科学是一系列的假设 √
C.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
D.科学是一个知识体
解析:解析:自然科学四个维度分别是:科学是一个知识体、科学是一系列的思维方式、科学是一套探究
的方法、科学-技术-社会相互作用。
28.下列关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学习不包括发现 √
B.注重以学习者为中心
C.创造冲突的真实的学习情境
D.强调学习者的经验
解析:解析: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复杂学习环境和真实的任务;强调社会协商和相互作用:主张用多种方
式表征教学内容;主张理解知识建构过程;主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强调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
传递,而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的吸收者,而是信息的主动建构者。
29.“网络环境和日常教室环境对学生生物学学业成就的影响”的研究中,自变量的准确描述是( )。
A.网络环境
B.日常教室环境
C.教学环境 √
D.生物学学业成就
解析:解析:网络环境和日常教室环境都是自变量,它们都属于教学环境。
30.下列属于教学语言技能应用原则的是( )。
A.学科性和科学性
B.教育性和针对性
C.简明性和启发性
D.示范性和可靠性 √
解析:解析:教学语言技能应用原则与要点包括学科性和科学性原则、教育性和针对性原则、简明性和启
发性原则。
二、 填空题(总题数:1,分数:2.00)
31.题 31 图是人体的体温与水盐平衡调节示意图,a、b、c 各代表四种不同的激素。 据图回答: (1)b
的名称是 1,人体受寒冷刺激时,图中 2(填字母)的分泌量均会增加,使细胞耗氧量 3。 (2)人体大量失水
后,位于 4 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d 的分泌量 5,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 6。 (3)图中信息表明,
体温和水盐平衡的调节方式都是 7。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1)促甲状腺激素)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a、b、c)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增加)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2)下丘脑)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增加)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增加)
填空项 1: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3)神经-体液调节)
解析:解析:人体受寒冷刺激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作用于骨骼肌、内脏等,促进代谢增加产热量,从而调节体温。人
体大量失水后,下丘脑的渗透压感受器兴奋,垂体分泌大量的抗利尿激素,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
吸收。体温和水盐平衡都是通过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完成的。
三、 简答题(总题数:2,分数:8.00)
使用农药防治害虫,开始效果显著,长期使用后,效果越来越差。原因是( )。A.害虫对农药产生了定向变
异 B.害虫对农药产生了隔离 C.农药诱导害虫产生了抗药性 D.农药对害虫的抗药性进行了定向选择【说明】
该题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第 2 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测试题,
分值为 2 分,正确选项是“D”。某班级学生 61 人,试题分析情况如下表:
(1).请计算这道题的难度与区分度。(不考虑学生猜对答案的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难度即通过率,36÷61≈0.59;区分度=高分组难度值-低分组难度值= ≈0.69。)
解析:解析:难度即通过率、得分率,计算公式为 (R U :高分组答对该题人数;R L :低分组答对
该题人数;N:高分组或低分组人数)。区分度是指试题对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区分程度,区分度=高分组难
度值-低分组难度值。
(2).请简要分析学生答题错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学生答错题的原因:主观方面,学生基础知识记忆不准确、掌握不扎实,分析能力
欠佳;客观方面,做题所用时间太短。)
解析:解析:测试题考查的是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理解及用于问题分析的能力。易错答案集中 C 选项,
说明学生对于抗药性产生的原因没理解,即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也就是说学生主观上对于知
识本身以及问题的深入分析与理解还不透彻。另外考虑客观方面的原因,可能时间太短而没有进行充分的
思考和理解。
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一章第 2 节“内环境稳态的
重要性”的具体内容标准是: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案例 1 与案例 2 分别是两位教师的主要教学过程。【案
例 1】 【案例 2】
(1).请从课程基本理念的角度,写出案例 1 与案例 2 教学设计的异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相同点:案例 1 让学生课前预习并查阅资料,自己学习有关知识,然后在老师的带
领下去医院实地参观学习,最后讨论总结所学到的知识。案例 2 是让学生课前做一个调查,并根据调查的
结果总结规律,然后教师指导学生做探究实验,最后根据调查以及探究的结果总结归纳内环境稳态的调节
机制及其重要性。两个教学设计都体现了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的课程基本理念,旨在
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不同点:侧重点不同。案例 1 中老师组织学生到医院检验科参观,学习看懂化
验单和各种检验设备,更加注重与现实生活相联系。案例 2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从实验结果中总
结结论,史注重的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解析:解析:高中生物课程的理念:①提高生物科学素养;②面向全体学生;③倡导探究性学习;④注
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请分别写出两位教师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策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案例 1 中的教师运用了 STS 教学策略;案例 2 运用了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教学策
略。)
解析:解析:常用教学策略:①概念图教学策略。绘制概念图,利用概念图进行教学。②合作学习的教
学策略。合作学习是将学生分成小组,按小组接受任务,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
③探究学习的教学策略。生物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
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④直观教学策略。直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在丰富学生的直接
经验和感性认识基础上,使学生经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变。⑤STS 教学策
略。通过对科学一技术一社会相互作用问题的探究。提高科学素养。
四、 综合分析题(总题数:3,分数:26.00)
玉米种子花青素的形成机理如下:初始分子(无色)、中间产物(无色)、花青素(紫色),酶 1、酶 2 分别由 A、
B 基因控制合成。将不含花青素的两个纯合品系白色玉米杂交,子一代均为紫色,子二代中紫色约占 ,
白色约占 ,据材料回答:
(1).基因通过转录、翻译控制酶的合成,与翻译过程有关的 RNA 有 tRNA 和_______。翻译时,在________
合成酶作用下,特定的氨基酸连接到相应的 tRNA 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mRNA;氨基酰 tRNA)
解析:解析:与翻译过程有关的 RNA 有 tRNA 和携带遗传信息的 mRNA。翻译时,在氨基酰 tRNA 合成酶作
用下,特定的氨基酸连接到相应的 tRNA 上。
(2).若子一代测交,后代表现型及比例为: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紫色:白色=1:3)
解析:解析:子一代基因型为 AaBb,由已知,基因型为 A_B_的个体表现为紫色,白色个体的基因型为 A_bb、
aaB_和 aabb,故子一代测交,即与 aabb 杂交,所得后代基因型为 AaBb(紫色):Aabb(白色):aaBb(白色):
aabb(白色)=1:1:1:1。故紫色:白色=1:3。
(3).现有基因型为 AAbb、aabb、aaBB 的三个玉米品种,欲通过杂交育种方法培育能稳定遗传的紫色品种,
应选用的亲本基因型为________。请写出育种方案。(用简要的遗传图解表示,并加以文宁说明,要求体现
亲本、F 1 、F 2 的基因型及表现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AAbb、aaBB: )
解析:解析:杂交育种的特点就是筛选出所需性状,不断自交,直至能稳定遗传为止。
某兴趣小组探究植物细胞失水量与外界溶液浓度的关系,选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作为实验材料,进行
以下实验: ①撕取洋葱鳞片叶外表皮,分别在 0.2 g/mL、0.3 g/mL、0.4 g/mL 的蔗糖溶液中浸泡
一段时间。 ②取出材料,分别制成 1、2、3 号临时装片。 ③显微观察,选取视野中多个细胞,测量 A、
B 长度(如题 35 图所示),分别计算三种浓度下的 B/A 平均值。 请回答:
(1).图中 A 表示植物细胞长度,B 表示______长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原生质体)
解析:解析:质壁分离实验的原理是把成熟的植物细胞放置在某些对细胞无毒害的物质溶液中,当细胞液
的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液中的水分子就透过原生质层进入到外界溶液中,使原生质层和细胞
壁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收缩性大,当细胞不断失水时,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
壁逐渐分离开来,也就是逐渐发生了质壁分离。A 表示植物细胞长度,细胞中央为大液泡,细胞在一定浓
度蔗糖溶液中发生质壁分离,日表示原生质体长度。
(2).该实验若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作为材料,则观察效果不佳,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因为内表皮不含色素,发生质壁分离时不容易观察。)
解析:解析: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
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
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成熟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且实验现象要明显,故紫色洋葱鳞片叶内表皮不是理
想实验材料。
(3).该实验能否改用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进行探究,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不能,因为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没有成熟的大液泡,无法用来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解析:解析:最常用的实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鳞片叶,紫色大液泡十分明显,能方便地观察到质壁分离及复
原的过程。所选择材料都必须是活细胞,因为只有活细胞的原生质层才具有选择透过性,否则将不会出现
质壁分离和复原的现象。成熟植物细胞才有大液泡,且实验现象要明显,故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不是理想
实验材料。
(4).上述实验测得 0.2 g/mL、0.3 g/mL、0.4 g/mL 的蔗糖溶液对应的 B/A 平均值分别为 0.9、0.7、
0.6,该小组据此得出结论:植物细胞失水量随外界溶液浓度增大而增多。该结论并不可靠。请从实验设
计的角度说明理由。(不考虑蔗糖溶液用量、材料浸泡时间及实验重复次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该实验所设定的蔗糖溶液浓度分组太少,不具有足够的说服力,应多设定几个梯度,
比如 0.5 g/mL、0.6g/mL、0.7 g/mL 等。)
解析:解析:探究实验的原则之一是平行重复原则,即控制某种因素的变化幅度,在同样条件下重复实验,
观察其对实验结果影响的程度。一般认为重复 5 次以上的实验才具有较高的可信度。故题干中实验只有三
项数据,说服力度不够,应再多设计几个浓度梯度。
【教学思路】 “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五章第 1 节“降低化学
反应活化能的酶”中,“酶的作用和本质”的第 1 课时教学内容。《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对本节的具
体内容要求是: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此前教材安排的实验或活动多定位在观察水平,学生对于实验设
计、变量的控制、定量实验等了解不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两个探究实验,使学生理解酶的作用,学会控
制变量、设置对照等实验探究方法,领悟控制变量的实验思想。 【教学过程】
(1).请写出该教学设计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教学重点:①酶在代谢中的作用;②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及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教学难点:①酶的作用机理是显著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解析:
(2).请写出环节 1 的导入类型与设计意图,简述导入应用的原则与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环节 1 导入类型为悬念导入。 设计意图:设计“小魔术”来导入新课,能够激起学生
的兴趣和求知欲,在悬念中既巧妙地提出了学习任务。又创造出探求知识的良好情境。 导入应用的原则与
要求:①导入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要强;②导入要具有关联性;③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魅力。)
解析:
(3).该教学设计中,哪些环节能突出教学重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环节 1、2、3 突出教学重点“设计实验的基本原则及控制变量”,环节 3 和环节 4 突
出教学重点“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解析:
(4).简述该教学设计所运用的教学策略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该教学设计运用的教学策略是探究学习,《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中认为,
生物课程中的探究学习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生物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探
究学习通常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以及表达、交流。)
解析:
(5).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作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的描述。环节 3 的教学中,学生绘
制的曲线图属于什么模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数学模型。)
解析:解析:常用模型类型:①概念模型。以图示、文字、符号等组成的流程图形式对事物的生命活动规
律、机理进行描述、阐明的模型。②物理模型。以实物或图画形式直观反映认识对象的形态结构或三维结
构,这类实物或图画即为物理模型。③数学模型。用来表达生命活动规律的计算公式、函数式、曲线图以
及由实验数据绘制成的柱形图、饼状图等称为数学模型。
(6).分析环节 3 的实验结果,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在答题卡的非选择题答题区的相应位置填写 A 或 B)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过氧化氢酶的催化效率比 FeCl 3 更高)
解析:解析:环节 3 中测定的是反应的速率,加入过氧化氢酶的反应速率更快,说明酶的催化效率更高。
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的高是因为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但这需要教师进一步说明,不能直接
从实验结果获得。
相关文档
- 黑龙江省2021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2021-05-174页
- 2020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2021-05-1717页
-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2021-05-1724页
-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2021-05-1717页
- 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简答题解题技巧2021-05-1718页
- 2019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幼2021-05-1742页
- 2019年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考2021-05-1716页
- 技能培训专题 造价员资格考试 市政2021-05-179页
- 技能培训专题 造价员资格考试 市政2021-05-1711页
- 注册电气工程师(发输变电)执业资格考2021-05-1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