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3.11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汇编附答案
绪 论
问答题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基础上,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面临空前的革命.资本主义向何处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德国的〈〈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家来源;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4,另外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衡及转化定律。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 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
1、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
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从本质特征看,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
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
3.其中实践性是基础、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归宿。
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强大生命力:
1、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表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5.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
辩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之科学”
错。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此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保罗万象,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仅仅是该理论创始人,其他民族,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理论有很多的丰富与完善。
3.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正确的。该观点是对唯心主义的正确评价。唯心主义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但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能指导人的实践获得成功,因而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信仰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二者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宗教带有迷信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宗教的理想是虚幻,不能实现的。
5.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如今是21世纪,因此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了。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该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把它看成是凝固的、不变的理论,所以是错误的
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过时?
1、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2、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特征。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科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3一种理论有没有过时,不是看它产生的时间,而是看它对人类是否提供知识与智慧。
4、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并不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某个论断的过时。
5、现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条基本原理,反而更证明其真理性。
6、苏联及东欧的剧变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反而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7、当今社会,有很多的理论与思潮,但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哪个第一性,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二、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基本阶段及其观点
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某种“原初物质”是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
二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原子”是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性。是一种科学的物质观。
三、简述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和功能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功能
1、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并把主观变客观的桥梁与中介。
3、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四、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克服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片面、静止的、否认矛盾观点看问题。
七、简述联系的本质、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每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不要搞主观联系。
2、树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分析联系
4、抓住必然联系、本质联系,同时不忽视偶然联系。
七、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八、为什么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上前发展。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不同作用。同一性的作用在于维持矛盾同一体的稳定,矛盾的二个方面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基本力量,矛盾的二个方面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当这种力量对比达到极限时,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实际工作的方法论启示: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敢于面对矛盾,积极解决矛盾,不回避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
十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十一、什么量变和质变?对个人成长有何指导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
十二、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吸收,是“扬弃”。因此,任何肯定中都包含着否定,任何否定中都包含着肯定,二者相互渗透。
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采用形而上学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方法。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前人思想和各种学说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批判继承中克服和保留什么,批判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外国的那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肯定,要学习,但不能照搬。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否定的原理,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照搬的意识和行为,也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意识和行为。就更大的范围来说,对于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握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有精华部分,如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传统、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伦理道德观等等,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精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现代化的建设,对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比如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君权至上、重农抑商、反对竞争等必须抛弃,不能照搬照套。
十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何关系?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 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十四、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作用:1、计划性、目的性
2、创造性
3、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改造作用。
4、巨大的反作用
辨析题
1.有的事物有联系,有的事物没有联系。
错。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3.发展是圆周式的运动。
错。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4.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错。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
5.矛盾即对立
错。
6.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错。
7.矛盾的二个基本属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错。
8.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量变实现的。
错。
9.一切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错。
10、从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包含来看,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就是否定。
对。
11.人的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2.错误的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3.错误的意识不来自于客观世界
错。
14.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
15.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精神力量。
错。
1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脑。
错。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社会性、自觉能动性、丰富的情感。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延伸。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类思维。
17、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错。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又能被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万物的共性,是世界的共同本质。客观事物是物质表现形态,是纷繁复杂的、是多种多样的、是个性。该观点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将个性等同于共性,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论述题
第二章
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与实践有何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者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认识范围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事物。
二者的关系
1、相互制约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主体改造客体,
2、实践的关系:改造与被被改造的关系
3、认识关系:反映于被反映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三、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何辩证关系?
四、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有何实践意义?
五、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谈谈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的关系
六、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对旧的认识论的超越
七、试阐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八、什么是真理?真理为什么是客观的?
九、真理的二大属性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十、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实践标准有何特点?其内容是什么?
辨析
1、重视实践就不要学习理论
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3、有用的是真理
4、凡亲眼所见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二种不同的真理
论述题
用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二大基本规律?其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四、简述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动力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五、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与人的本质的观点
六、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观上二种根本对立观点是什么?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何特缺陷?
七、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一、简述商品的二大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关系
二、简述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三、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四、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有何表现?
五、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六、简述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七、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内容
八、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何区别?区分这二类资本有何意义?
九、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十、什么是资本积累?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源泉、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十一、简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实质
第五章
一、简述资本循环的阶段及其职能形式
二、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三、什么是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其实现条件是什么?
四、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
五、什么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有何联系与区别。
六、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七、什么是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第六章
一、简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垄断阶段阶段与自由竞争阶段有何不同?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有何基本特征?
二、什么是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与竞争有何关系?
三、什么是垄断利润?其来源怎样?怎样实现的?
四、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基本形式?其实质是什么?
五、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总任务、目标、调控的方式与手段
六、什么是资本输出?有哪些形式?其影响是什么?
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实质和内容是什么?
八、简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一、简述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二、简述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最广泛的革命?
三、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哪些理论贡献?
五、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六、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专政?
七、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八、简述马恩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看法的区别?
九、如何理解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过程?
十、论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八章
一、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何联系与区别?
三、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判断与思考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4、空想社会主义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但未能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5、辩证法既可能是唯物主义的,也可能是唯心主义的。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8、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9、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10、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都是真理。
1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12.只有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哲学
13.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4.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
15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16.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
17、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
1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凡力量强大的事物是新事物
20.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2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23.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客观事物
2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5、哲学就是世界观。
26、存在就是被感知。
2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8、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29、实践和书本知识是“源”和“流”的关系。
30、思维活动的主体是意识。
3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理”
3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3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5.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3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水平也一定高。
371、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38.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4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4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是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的哲学思想。
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基本内核”。
46、错误的意识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47、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4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5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5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
5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5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4、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即坚持又发展
56、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5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57、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58、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59、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60、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6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3、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具体事物。
6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6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67、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8、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