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50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50题和期末考试重点汇编附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简答题50题及答案
1、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什么?
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辨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观 2.马克思主义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3.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4.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包括那两个方面的内容?
(1)意识和物质、精神和自然界究竟谁是世界的本质,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何者是第二性问题对这个问题 (2)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我们能不能在我们关于现实世界的表象和概念中正确的反应现实、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的,就是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的,就是唯心主义。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或者至少是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观点,是不可知论。
3、唯物主义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其对物质的理解有何不同?
阶段: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其特点是把世界的来源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具体的实物。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还具有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种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一切皆变、有生有灭。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肯定世界的物质性,原则上是正确的,并有可贵的辩证法思想,但它把世界的物质本原归结为某几种具体的实物,则是肤浅直观的认识,缺乏科学的根据,他们对世界普遍联系的认识也是笼统、模糊而粗糙的,因而具有自发的性质。 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承认世界的物质性,但却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解释世界,看不到世界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下形成的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论来源是辩证法和唯物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两大组成部分,实践概念是它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是把唯物论与辩证法、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结合起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4、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及其理论意义是什么?
第一,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 界限。第二,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感知论,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第五,它为科学的发展和一切实际工作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5、物质和运动之间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时一切事务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从根本上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的物质,什么也没有。一切事物,现象的共同本质和本原是物质,意识或精神是物质的产物和反映
6、怎样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是回答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问题,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具有物质性,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社会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在: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虽然有一时的指导,但仍然物质力量改造物质力量的活动,仍然是物质性的活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综上所述,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社会运动也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多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所以世界的物质性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7、什么是实践?
马克思在被恩格斯称为“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了实践是感性的,对象性的物质生活,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强调哲学的重要使命在于指导实践改造世界,“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8、实践的特点及基本形式是什么?
特点:实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首先,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地能动性。最后,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形式:人类实践活动的具体形式是丰富多样的,1、物质生产劳动形式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实践
9如何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是物质世界分化为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历史前提,又使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2、实践是人类社会的基础,一切社会现象只有社会实践中才能找到最后的根源,才能得到最终的科学说明。社会生活的实践性:1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2、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3、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3、总之,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10、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11、什么是矛盾及矛盾的基本属性?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对立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何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1.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的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2.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何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挣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度的决定力量矛盾的相互排斥、否定促成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从而使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 3.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是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的
13、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个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个性和共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法,人多认识的一般规律就是由认识个别,上升的到认识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的辩证发展过程
14、如何理解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的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3)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 一方面,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的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有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事物质量互变的规律性,质量互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
15、如何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辩证的否定观的基本内容: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想新事物转变;第三,否定是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16、如何理解意识的能动作用?
辩证唯物主义坚持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的同时,又承认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语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主要体现在: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海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总之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印象,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唯物主义。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物质意识关系问题上的辩证法。无论是物质决定意
17、如何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辩证统一?
客观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 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发挥主观能动性,就是指发挥人的意识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能动作用。尊重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首先,必须尊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这是由于物质对精神、客观对主观,存在对思维的决定性作用决定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只有尊重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之,如果不顾规律、违背规律,必然在实践中受到惩罚,只能把事情办糟。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由于精神对物质、主观对客观、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决定的。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最后,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不承认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18、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与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19、如何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时间产生了认识的需要(2)时间为认识提高哦你好了可能(3)时间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型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
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20、认识的本质是什么?
认识是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或通过实践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1、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有何区别?
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其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一般认为原子是万物之源。同时一般在历史观上推崇英雄史观。有时也否认事物的质变,否认事物之间的矛盾。 辩证唯物主义用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其核心是矛盾观,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2、如何理解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的特点,其是生动的、形象的,为深入事物本质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是深刻的。
两者关系:首先,理性认识必须依赖于感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该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
2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时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时间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4、如何理解真理的客观性?
客观事实的标准称为真理!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 凡是真理都是客观的,包含两个意思:一真理中包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二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是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真理和谬论是相伴而生的,它们即有原则的区别,又是相互转换包含的。 真理是个发展的过程,所以是相对的,也是绝对的。绝对是指:1.真理的客观性而言;2.就人的认识本性而言;3.从真理的发展而言;相对是说:1.从广度上来谈;2.从深度上来谈;3.从过程来看。
25、如何理解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真理具有绝对性,即绝对真理;真理具有相对性,即相对真理。他们是真理的两种特性。但是又统一于真理,相对中有绝对的因素,绝对中也有相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6、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局偶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有事辩证转化的。
27、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认识来源于实践,而又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得出的认识,只有作用于实践并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够确定认识的正确与否, 具体过程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得到众多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分析和整理,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理性认识用于指导社会实践,即反作用于社会实践以检验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 如果理性认识能够有效推动和促进社会实践,那么理性认识就是正确的;如果理性认识不能促进实践,反而产生了“制约”,那么理性认识就是不正确的,或者说是并未完善,必须加以改正。 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28、怎样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非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9、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A,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D,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E,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30、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科学技术对经济发展起第一位的改革作用科学技术已经广泛参透到经济活动中,参透到社会生产的各个环节,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现代社会生产力巨大的发展,劳动的生产率大幅度的提高,主要靠科技的力量。(2) 可续技术在生产力诸要素中起着第一位的作用。科学技术不仅自身直接体现为生产力,而且通过作用于生产力的其他要素发挥重要作用,比如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生产工具的进步,劳动对象来源的扩大等都离不开科学技术。 (3) 现代科学是管理日趋现代化、科学化。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管理是使潜在生产力的关键。科学技术与经济广泛结合,使管理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范畴。生产管理是科学、是知识、是技术。 (4)高科技在知识经济作用中更加突出。早在1988年,邓小平就指出下个世纪是高科技时代发展高科技并使其产业化,是推动生产力迅速发展的捷径。面对高科技的发展
31、一日千里的严峻形势,中国一定要参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三次科技革命,都促使了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人们生活水平改善,社会化和文明程度提高,国家之间联系加强,促进技术的再次突变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
32、如何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改 变。第二,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现金的深沉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自爱生产力的发展。
33、如何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映经济基础,并具有相对 的独立性,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34、如何理解人民群众的涵义及其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的表现?
涵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决定作用的表现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35、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有何区别?
自然经济是一种以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形势商品经济是以交换为目的儿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势
36、商品经济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有两个产生的历史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出现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7、怎样理解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的矛盾、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38、商品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之间有何关系?
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因素
39、价值规律的内容及其作用表现在什么地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价值规律是贯穿于整个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它既支配商品生产,又支配商品流通. 作用:积极:1激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 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1可能出现社会资源配置比例失调2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的进步3
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4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依据是什么?
不变资本是以生产资料形势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与其中,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41、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
(1)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工人的劳动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总和。必要劳动时间不变,通过延长工作日,从而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就是绝对剩余价值。(2)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提高了劳动生产率,扩大了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2、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一般趋势如何?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是一般趋势
43、剩余价值如何转化为利润?
在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生活中,资本家并不是把剩余价值看做可变资本的产物,而是把它看作全部垫付资本产物或增加额,剩余价值便取得了利润的形态。
44、平均利润率如何形成?
为了得到尽可能高和尽可能多的利润,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激烈竞争,
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从而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这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 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平均利润,平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
45、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 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B、社会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C、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
46、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产生原因是什么?
经济危机的实质是相对过剩的危机,即生产和销售矛盾造成的相对过剩。根源是生产资料私有与社会化大生产。
47、垄断条件下竞争更加复杂和剧烈的原因?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竞争是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垄断产生以后,不但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而且又促进商品经济继续发展,所以不可能消除竞争。 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各个垄断组织通过竞争发展壮大起来。在取得了一定的垄断地位后,由于存在攫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内在动力和面临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的外在压力,垄断组织必须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实际上,在垄断组织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这些非垄断的企业之间也存在着竞争。即使是垄断程度极高的部门,也不可能只存在一个垄断组织。各垄断组织为了巩固自己的垄断地位,获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它们之间也必然展开激烈的竞争。
48、垄断条件下竞争的新特点是什么?
自由竞争 垄断竞争
1、在竞争的目的上。自由竞争主要是获得更多的利润或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而垄断竞争则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并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权力2、竞争手段上。自由竞争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如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等以战胜对手。而垄断组织的竞争除了才去各种形式的经济手段外,还采取非经济的手段,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激烈.3、竞争范围上,自由竞争时期。竞争主要在经济领域,而且主要是在国内市场上进行的,而垄断时期。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不仅经济领域,而且经济领域以外。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更激烈,具有更大的破坏性。
49、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经济全球化是多样性的。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全球化、3、金融全球化4、企业经营全球化。
50、当代资本主义有哪些新变化?
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汇编附答案
绪 论
问答题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基础上,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面临空前的革命.资本主义向何处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德国的〈〈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家来源;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4,另外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衡及转化定律。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 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
1、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
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从本质特征看,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
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
3.其中实践性是基础、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归宿。
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强大生命力:
1、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表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5.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
辩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之科学”
错。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此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保罗万象,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仅仅是该理论创始人,其他民族,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理论有很多的丰富与完善。
3.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正确的。该观点是对唯心主义的正确评价。唯心主义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但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能指导人的实践获得成功,因而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信仰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二者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宗教带有迷信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宗教的理想是虚幻,不能实现的。
5.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如今是21世纪,因此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了。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该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把它看成是凝固的、不变的理论,所以是错误的
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过时?
1、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2、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特征。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科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3一种理论有没有过时,不是看它产生的时间,而是看它对人类是否提供知识与智慧。
4、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并不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某个论断的过时。
5、现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条基本原理,反而更证明其真理性。
6、苏联及东欧的剧变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反而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7、当今社会,有很多的理论与思潮,但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哪个第一性,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二、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基本阶段及其观点
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某种“原初物质”是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
二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原子”是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性。是一种科学的物质观。
三、简述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和功能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功能
1、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并把主观变客观的桥梁与中介。
3、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四、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克服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片面、静止的、否认矛盾观点看问题。
七、简述联系的本质、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每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不要搞主观联系。
2、树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分析联系
4、抓住必然联系、本质联系,同时不忽视偶然联系。
七、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八、为什么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上前发展。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不同作用。同一性的作用在于维持矛盾同一体的稳定,矛盾的二个方面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基本力量,矛盾的二个方面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当这种力量对比达到极限时,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实际工作的方法论启示: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敢于面对矛盾,积极解决矛盾,不回避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
十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十一、什么量变和质变?对个人成长有何指导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
十二、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吸收,是“扬弃”。因此,任何肯定中都包含着否定,任何否定中都包含着肯定,二者相互渗透。
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采用形而上学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方法。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前人思想和各种学说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批判继承中克服和保留什么,批判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外国的那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肯定,要学习,但不能照搬。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否定的原理,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照搬的意识和行为,也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意识和行为。就更大的范围来说,对于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握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有精华部分,如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传统、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伦理道德观等等,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精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现代化的建设,对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比如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君权至上、重农抑商、反对竞争等必须抛弃,不能照搬照套。
十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何关系?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 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十四、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作用:1、计划性、目的性
2、创造性
3、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改造作用。
4、巨大的反作用
辨析题
1.有的事物有联系,有的事物没有联系。
错。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3.发展是圆周式的运动。
错。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4.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错。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
5.矛盾即对立
错。
6.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错。
7.矛盾的二个基本属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错。
8.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量变实现的。
错。
9.一切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错。
10、从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包含来看,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就是否定。
对。
11.人的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2.错误的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3.错误的意识不来自于客观世界
错。
14.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
15.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精神力量。
错。
1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脑。
错。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社会性、自觉能动性、丰富的情感。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延伸。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类思维。
17、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错。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又能被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万物的共性,是世界的共同本质。客观事物是物质表现形态,是纷繁复杂的、是多种多样的、是个性。该观点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将个性等同于共性,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论述题
第二章
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与实践有何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者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认识范围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事物。
二者的关系
1、相互制约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主体改造客体,
2、实践的关系:改造与被被改造的关系
3、认识关系:反映于被反映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三、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何辩证关系?
四、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有何实践意义?
五、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谈谈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的关系
六、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对旧的认识论的超越
七、试阐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八、什么是真理?真理为什么是客观的?
九、真理的二大属性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十、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实践标准有何特点?其内容是什么?
辨析
1、重视实践就不要学习理论
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3、有用的是真理
4、凡亲眼所见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二种不同的真理
论述题
用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二大基本规律?其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四、简述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动力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五、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与人的本质的观点
六、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观上二种根本对立观点是什么?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何特缺陷?
七、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一、简述商品的二大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关系
二、简述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三、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四、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有何表现?
五、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六、简述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七、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内容
八、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何区别?区分这二类资本有何意义?
九、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十、什么是资本积累?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源泉、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十一、简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实质
第五章
一、简述资本循环的阶段及其职能形式
二、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三、什么是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其实现条件是什么?
四、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
五、什么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有何联系与区别。
六、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七、什么是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第六章
一、简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垄断阶段阶段与自由竞争阶段有何不同?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有何基本特征?
二、什么是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与竞争有何关系?
三、什么是垄断利润?其来源怎样?怎样实现的?
四、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基本形式?其实质是什么?
五、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总任务、目标、调控的方式与手段
六、什么是资本输出?有哪些形式?其影响是什么?
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实质和内容是什么?
八、简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一、简述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二、简述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最广泛的革命?
三、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哪些理论贡献?
五、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六、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专政?
七、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八、简述马恩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看法的区别?
九、如何理解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过程?
十、论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八章
一、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何联系与区别?
三、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判断与思考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4、空想社会主义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但未能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5、辩证法既可能是唯物主义的,也可能是唯心主义的。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8、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9、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10、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都是真理。
1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12.只有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哲学
13.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4.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
15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16.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
17、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
1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凡力量强大的事物是新事物
20.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2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23.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客观事物
2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5、哲学就是世界观。
26、存在就是被感知。
2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8、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29、实践和书本知识是“源”和“流”的关系。
30、思维活动的主体是意识。
3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理”
3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3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5.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3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水平也一定高。
371、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38.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4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4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是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的哲学思想。
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基本内核”。
46、错误的意识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47、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4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5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5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
5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5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4、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即坚持又发展
56、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5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57、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58、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59、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60、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6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3、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具体事物。
6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6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67、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8、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