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76 KB
  • 2021-05-17 发布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专升本政治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专升本政治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2.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坚持和发展。‎ ‎3.物质的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4.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其关键在于:把握事物的度。‎ ‎5.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斗争性和同一性。‎ ‎6.实践的科学含义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7.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是:真理的2种不同属性。‎ ‎8.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最基本的首要的是:生产实践活动。‎ ‎9.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10.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11.自由王国实际指的是:共产主义社会。‎ ‎12.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萌芽的代表著作是:《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和《湖南农_动考察报告》‎ ‎13.我国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及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4.“二次革命论”是由谁提出来的:陈独秀。‎ ‎15.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社会的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6.全国第一块农村根据地是:井冈山根据地 ‎17.标志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正式形成的会议是:国民党一大 ‎18.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的地点是:江西瑞金 ‎19.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党的中心任务是: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20.新民主主义经济的领导力量是:国营经济 ‎21.毛泽东正式向全党全国提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文章是:《论十大关系》‎ ‎22.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观点是:关于三个世界的划分的观点 ‎23.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邓小平理论 ‎24.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在:党的十六大 ‎25.邓小平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这个判断: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 ‎2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27.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执政党地位的:社会基础 ‎28.执行社会主义宏观调控职能的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 ‎29.在我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 ‎30.我国现阶段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31.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3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集体主义 ‎33.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两大时代主题的核心是:发展 ‎34.“一国两制”构想的起初提出,是为了解决:台湾问题 ‎35.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3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37.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不懂得个性和共性的辨证关系 ‎38.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会导致:形而上学不变论 ‎39.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 ‎40.一个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关键在于:是否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41.感觉、知觉和表象,这是: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2.不属于生产力实体性要素的是:科学技术 ‎43.历史唯物主义的人民群众这一范畴是指:推动社会进步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44.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45.在自由和必然的关系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自由是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46.社会进步的含义指: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 ‎4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形成的不平等条约是:辛丑条约 ‎48.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最迫切的任务是: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49.“工农武装割据”的基本内容是:土地革命 ‎50.在革命统一战线的两个联盟中,基本的主要的联盟是:工农联盟 ‎51.毛泽东指出,解决中国一切革命问题的最基本的根据是:认清中国社会的特殊国情 ‎52.我党提出把工作重点由农村转移到城市的会议是:七届二中全会 ‎53.新民主主义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54.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选举谁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 ‎55.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指出我国工人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 ‎56.我党对待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采取的政策分别是:没收和平赎买 ‎57.“一五”计划确定的优先发展的重点是:重工业 ‎58.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要求是:时代主题的转换和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兴起 ‎59.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始终做到:三个代表 ‎60.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和发展目标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6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改革 ‎62.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63.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和中心环节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64.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是指: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及其运动方式 ‎65.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被确立下来是在:党的“十五大”‎ ‎6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性质和方向取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67.坚持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放在首位的应该是: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 ‎68.进入20世纪90年代,我国对外开放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其显著特点是: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 ‎69.台湾问题的本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 ‎70.党的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 ‎7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72.唯心主义的基本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73.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是指:作为物质普遍属性的客观实在性 ‎74.人工智能的出现和发展证明了:物质是意识产生的基础 ‎75.量变是指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76.认识的本质在于:能动反映 ‎77.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割裂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犯了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78.生产关系范畴所反映的是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物质经济关系 ‎79.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根本标志是看:促进还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80.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81.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途径在于:在社会实践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82.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是在:五四运动中 ‎83.中国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是:武装斗争 ‎84.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 ‎85.标志中国革命由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性转变的会议是:遵义会议 ‎86.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一文中所说的中产阶级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 ‎87.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社会主义范畴 ‎88.统一战线的根本问题是:领导权问题 ‎89.解放战争时期,揭开战略决战序幕的是:济南战役 ‎90.毛泽东明确提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任务的会议是:六届六中全会 ‎91.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标志是: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92.毛泽东把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提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高度加以论述的文章是:《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93.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社会实践基础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9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9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决定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建设 ‎96.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是: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97.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98.我国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的基本依据是: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 ‎9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基本经济制度是: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00.个体劳动者的主要收入属于:劳动收入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辨析题 ‎1、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惟一特性。‎ 答:错误。‎ ‎(l)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而不是惟一特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来自实践,为无产阶级斗争实践 服务,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基本的观点。‎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除了实践性这一最显著的特征以外,阶级性、科学性、革命性也是它的重要特征。阶级性是指它公然申明自己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哲学。‎ ‎(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科学性是革命性的必要前提和保证,革命性是科学性的必然结论和归宿。‎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答: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但不能说是“科学之科学”。‎ ‎(1)“科学之科学”是指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古代哲学家把哲学看成是“知识的总汇”,近代一些哲学家把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 ‎(2)近代以来,随着各门具体科学从哲学中分化出来,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就成为人们必须正确回答的重要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阐明了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二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 ‎①二者的区别是,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为研究对象,哲学则以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为研究对象;‎ ‎②二者的联系是,哲学以具体科学的成果为基础,并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哲学所概括的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代替具体科学的“代替论”和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的指导作用的“取消论”都是错误的。‎ ‎(4)把马克思主义哲学说成是“科学之科学”,这既限制了具体科学的发展也使哲学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于发展。‎ ‎3、“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答:正确。这是马克思在论及观念的产生及其本质时所说的一句话。这一论断表明:‎ ‎(1)意识和观念就其内容而言,它来自外部物质世界。所谓“移入人的头脑,就是指通过感觉和思维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把物质的东西变成人脑中观念的东西,也就是达到对物质世界的观念的把握。‎ ‎(2)人脑对外部物质世界的反映,不是机械地照映外物,而是人脑对客观物质进行加工改造,才产生出观念,实现对客观物质的观念把握。人脑改造物质的过程,就是一个对感性现象材料进行科学抽象加以改造,从而观念地把握客观物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 ‎4、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妨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答:错误。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在实践中遭到失败。‎ ‎(2)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必要条件。‎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把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反对否认客观规律的唯意志论;又反对否认发挥主观能动性的机械论或宿命论。‎ ‎5、假象是一种错觉。‎ 答:错误。‎ ‎(l)事物的现象有真象和假象的区别。真象是从正面直接表现本质的现象,假象是从反面歪曲表现本质的现象。无论真象和假象都是客观事物本质的表现,属于客观范畴。‎ ‎(2)错觉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感觉和认识上的错误,属于主观认识范畴。‎ ‎(3)假象与错觉是有本质区别的,不能混淆。当然,假象容易使人对客观事物产生错觉,这是二者的联系。‎ ‎6、新生事物就是新出现的事物答:‎ ‎(l)错误。混淆了新旧事物的本质区别。‎ ‎(2)新生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旧事物则是指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而日趋灭亡的事物。‎ ‎(3)区别新旧事物的根本标准:是否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是否有强大的生命力及远大前途。不能把是否是新出现的作为衡量标准。有些事物虽然是新出现的。但本质上却是旧事物,是旧事物以新的形式出现了。‎ ‎7、实践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 答.正确。‎ ‎(l)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客观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其主要代表是英国的休谟和德国的康德,在中国有庄子。‎ ‎(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以科学的实践观对不可知论作了最令人信服的驳斥:‎ ‎①实践能使主体认识的正确性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②实践能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不断扩大和加强认识主体的认识能力和范围,证明客观世界的可知性。‎ ‎③实践能不断提高人的思想能力,使人们能永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 ‎8、一个人所有的知识都来源于实践。‎ 答:错误。‎ ‎(l)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来源于实践,但不等于说每个人的知识都直接来源于实践。‎ ‎(2)一个人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直接经验,即亲身实践获得的知识;一种是间接经验,即通过书本和向他人学习获得知识。‎ ‎(3)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源”和“流”的关系。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他人则为直接经验者。而且学习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才能变为自己的知识;也只有用于指导实践,才能发挥知识的作用 ‎9、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没有制约作用。答:错误。物质生产对人口生产有重要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口的数量、质量、密度、构成和增长速度。一般来说,当物质生产以手工工具和体力劳动为主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增加,以适应物质生产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当物质生产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时,客观上要求人口数量降低,而对人口质量的要求提高。‎ ‎10、劳动创造了人。答:正确。因为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和最本质的实践活动,它提供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形成了人类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类经济的、政治的、精神的等全部社会生活。‎ ‎11、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答、错误。社会基本矛盾包括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因此说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不正确的。‎ ‎12、生产关系属于意识形态 答:错误。‎ ‎(1)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即在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结成的物质的经济的关系,不是思想关系,当然不属于意识形态。‎ ‎(2)从生产关系的构成来看,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关系。显然,这些内容都是一种物质的经济关系。‎ ‎(3)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只能构成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而不是反映经济基础的思想上层建筑或意识形态。‎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非选择题 ‎1.深化增值税改革,将制造业等行业现行16%的税率降至13%,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行业现行10%的税率降至9%。‎ ‎2.抓好年初出台的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 ‎3.下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单位缴费比例,各地可降至16%。‎ ‎4.今年务必使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社保缴费负担有实质性下降。全年减轻企业税收和社保缴费负担近2万亿元。‎ ‎5.继续提高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央调剂比例、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 ‎6.中央财政要开源节流,增加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央企上缴利润,一般性支出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长期沉淀资金一律收回。‎ ‎7.加大对中小银行定向降准力度,释放的资金全部用于民营和小微企业贷款。‎ ‎8.今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小微企业贷款要增长30%以上。‎ ‎9.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三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 ‎10.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 ‎11.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 ‎12.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高职院校,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 ‎13.要进一步缩减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推动“非禁即入”普遍落实。‎ ‎14.今年,要对所有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实行“证照分离”改革。‎ ‎15.持续开展“减证便民”改革行动,不能让繁琐证明来回折腾企业和群众。‎ ‎16.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制度,服务绩效由企业和群众来评判。‎ ‎17.清理电价附加收费,降低制造业用电成本,一般工商业平均电价再降低10%。18.取消或降低一批铁路、港口收费。两年内 基本取消全国高速公路省界收费站。19.加快收费清单“一张网”建设,让收费公开透明,让乱收费无处藏身。‎ ‎20.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拓展“智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赋能。‎ ‎21.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将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政策扩大至全部制造业领域。‎ ‎22.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开展城市千兆宽带入户示范,改造提升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推动移动网络基站扩容升级。‎ ‎23.今年中小企业宽带平均资费再降低15%,移动网络流量平均资费再降低20%以上。‎ ‎24.在全国实行“携号转网”,规范套餐设置。‎ ‎25.强化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26.健全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27.进一步提高基础研究项目间接经费占比,开展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改革试点,不设科目比例限制,由科研团队自主决定使用。‎ ‎28.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惩戒学术不端,力戒浮躁之风。‎ ‎29.落实好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起征点从月销售额3万元提高到10万元等税收优惠政策。‎ ‎30.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鼓励发行双创金融债券,支持发展创业投资。‎ ‎31.要大力发展养老特别是社区养老服务业。‎ ‎32.加快发展多种形式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托育服务机构。‎ ‎33.继续执行新能源汽车购置优惠政策。‎ ‎34.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支持电商和快递发展。‎ ‎35.完成铁路投资8000亿元、公路水运投资1.8万亿元。‎ ‎36.加快川藏铁路规划建设。‎ ‎37.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38.政府对拖欠企业的款项年底前要清偿一半以上。‎ ‎39.开展贫困地区控辍保学专项行动。‎ ‎40.继续增加重点高校专项招收农村和贫困地区学生人数。‎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1-5章知识分布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本章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部分的绪论,中心任务是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质和基本特征。‎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 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 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根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论原理,着重阐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 学习本章,要求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 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第三章: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 学习本章,要特别注意了解联系、发展、矛盾、量变、质变、否定等基本概 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的主要内容、唯物辩证 法诸范畴及其辩证关系。能运用辩证的思维方法来分析解决遇到的理论与现实问题。‎ 第四章:实践与认识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阐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 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 作用以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第五章: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本章的中心任务是从静态的角度揭示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物质基础与基本结构。‎ 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是: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生产关系、国家等基本概念。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掌握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的基本原理,学会用唯物史观认识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成人高考复习资料——政治物质和意识 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 ‎1、三种唯物主义物质观:‎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如金,木,水,火,土。(中国古代的五行说;“故天地成于元气,万物成于天地”)缺陷:朴素性,猜测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就是原子。如把原子当作是堆砌宇宙大厦的宇宙之砖。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意义:a.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世界是客观实在的,是物质的,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不依赖于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从而批判了唯心主义和二元论)b.唯物主义物质观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不可知论认为物质是不能被认识的,而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能被认识的,从而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C.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把哲学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相区别,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d.从实践中理解物质,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的统一。‎ ‎(二)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1.物质与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物质和运动具有不可分性。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这是因为,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物质运动形式是多样的,它们互相区别,又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世界观: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世界观。‎ ‎2.运动与静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 ‎①运动和静止是有区别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静止指事物的位置或性质未变的状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重要意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 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 ‎②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③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一定时间、一定范围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而运动是无时、无所不在的,永恒的。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意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运动和静止、变革和稳定辩证统一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在稳定中实现变革,通过变革实现稳定。‎ ‎3.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即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性和不可逆性。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它的特点是三维性,即可以从长、宽、高三个方面加以度量。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可分性。‎ 物质运动和时间、空间的不可分性。表现在: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间。物质运动总要经历久暂不同的时间,占有一定的空间或位置。另一方面,时间和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以物质运动为内容,它们的性质、计量都依赖于物质 的运动,由物质运动所决定。时间和空间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无限性和有限性。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变化而变化,非欧几何和广义相对论揭示了时空特性随物质的形态不同而不同,进一步证明了时空和物质运动的不可分性及其相对性、绝对性。要反对否认时间、空间客观性的唯心主义时空观和形而上学的“绝对时空”观。‎ 意义: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抓紧利用时间,充分利用空间。‎ ‎4、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规律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它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无论自然规律还是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规律具有相对稳定性。规律具有必然性。规律具有深刻性。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它们互为前提。⑴由于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所以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⑵同时我们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世界时,由于规律隐藏在事物的内部,我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把握事物的规律。在改造世界时,我们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实 践目的的需要,改变规律赖以起作用的条件,从而限制和防止规律的有害作用,利用其有利作用。‎ 二、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1.意识的产生: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高度发展的产物。列宁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物质的反映形式发展的阶段是:‎ ‎①非生命物质的反映形式,即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反应。其特点是改变自身的存在状态或转化为他物;非生命物质还没有产生需要,因此这种反映没有主动性。‎ ‎②生物的反映形式,即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其特点是实现自我更新,以维护自身的存在和发展;生物已产生了需要,因此这种反映表现出趋利避害等不同程度的主动性。‎ ‎③动物的反映形式,即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在动物的反映形式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以及知觉、表象、记忆和情感等,高等动物还具有初步的分析综合能力,具有动物心理,产生了意识的萌芽。‎ ‎④人的意识的产生。人的意识具有社会性,它的本质是思维,以抽象的概念即理性形式为主要特征,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是人特有的精神活动。‎ 意识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人的意识的原始产生中,社会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1)劳动提出了意识产生的客观需要。人不仅要适应自然,而且需要制造和利用工具改造自然,这就要求人不仅要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需要抽象思维的能力;‎ ‎(2)劳动促使了直立行走,并推动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和物质外壳。语言的产生使大脑能够用词对感性的东西进行概括,形成抽象思维活动,意识从而产生;(3)劳动和语言的发展,促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和生理基础。‎ ‎2.意识的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①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它是高度复杂和严密分工的物质机能体系,是最高级、精密、发达的物质形态,从而使抽象思维成为可能。人的意识活动以人脑的生理活动为物质基础;人脑内部发生病变,意识活动就会发生障碍或丧失。‎ ‎②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产生的过程是人脑神经细胞在物理化学反映和生理过程的基础上,传递生物电输入、储存、加工、输出、处理各种信息的过程。‎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①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有其产生的客观根源或“原型”。马克思说: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意识的内容都来自客观世界,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否认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就会导致和产生唯心主义。②意识具有主观性。首先,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它属于人的主观世界。列宁说:感觉是客观世界即世界自身的主观映象。意识不是它所反映的客观对象本身。庸俗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大脑的“分泌物”或汁液,其错误就在于否认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和映象。其次,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映。再次,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近似的、能动的,有时是虚假、幻想、歪曲的反映,其主观性更加明显。‎ ‎(3)意识与人工智能的关系。由于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反映特性,因而思维模拟是可能的。思维模拟亦称人工智能,包括结构模拟和功能模拟,目前只能进行功能模拟,如转入、接收、存储、分析、控制、输出信息等。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的某些脑力劳动,‎ 在某些特定方面甚至可以超过人脑的功能,它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它同人类思维有着本质区别。人工智能是人工制造的机械物理电子装置,是机械的、物理的过程,它没有自己的“思维”,只是对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它的“思维”过程是机械式的,是由人事先设计、制造的,没有能动性和创造性;它只是执行指令而不顾社会后果。人类思维则以人脑为物质承担者,它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是人类自身特有的精神活动;它具有能动的创造性、随机灵活性;它是社会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因此,无论科学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电脑将永远是人脑的延长工具,是物化的人的意识,只是人脑功能的部分的近似的模拟和人类智慧的“反光”,它不会完全取代人类思维,更不可能反过来统治人类。‎ ‎3.意识的能动作 意识的能动性,亦称为主观能动性,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指导实践、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毛泽东指出:思想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称之为“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1)意识能动性的表现:‎ ‎①认识世界的能动性。它能根据实践需要能动地选择和反映对象,能动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并根据需要,能动地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超越事物的现状,‎ 能动地追溯过去,预见事物发展的未来趋势。‎ ‎②意识的能动性更重要地表现在它对实践的指导作用上。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人的意识能够为实践活动创造未来世界的蓝图,指导实践,创造条件,发挥潜力,利用规律,变可能为现实,使实践活动成为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上。现代科学和医学实验证明,意识、心理、情感等因素,对人的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可以引起或抵制人体生理和精神上的病患。‎ ‎(2)这一原理的意义:‎ ‎①理论意义: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要划清辩证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原则界限。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和强调意识的能动性是以坚持唯物主义基本原则为前提的,即既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又承认意识的巨大能动性,坚持两者辩证统一。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 能动性,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则只承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否认意识的能动性。它们都是片面的,因而是错误的。总之,物质和意识是对立的统一。列宁指出: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认识论的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这种对立无疑是相对的。因为,意识根源于物质,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②实践意义:发挥意识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为前提和基础,借助于一定的物质手段,要把发挥意识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在实践基础上相互促进。‎ ‎(二)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回答的是世界上千差万别的事物有没有统一的基础和本质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一元论和二元论、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存在着区别和对立,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一切旧哲学存在原则的区别。认为世界统一于存在,是折中主义观点。‎ ‎1.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基本内容 ‎(1)世界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即整个世界有其共同的基础和本质。‎ ‎(2)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是在时空中运动和发展的物质世界。世界上千差万别、千变万化的事物和现象都以物质为基础,根源于物质,归根到底都是物质的产物、形式、属性、功能或表现。(3)物质世界的统一,是多样性的统一。整个世界繁纷复杂,千差万别,呈现出物质形态的多样性。‎ ‎(4)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都具有物质统一性。‎ 简言之,世界是物质的世界,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 ‎2.这一原理的重要意义 ‎(1)这一原理是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它表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的科学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2)这一原理是反对二元论、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锐利武器。它证明了:否认世界统一性的二元论不能成立,宗教神学所谓“上帝创造世界”的虚幻和荒谬,唯心主义一元论关于世界统一于精神的根本错误。‎ ‎(3)这一原理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缺陷。它坚持了世界物质性的多样性统一,并全面论证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物 质统一性。这就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在物质观上的直观性、机械性和不彻底性,与旧唯物主义一元论划清了原则界限。‎ ‎(4)这一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根本理论基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