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2 KB
- 2021-05-17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六复习题和期末考试重点汇编附答案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题一一专题六复习题及答案
专题一
1、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体系中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什么?其核心内容是什么?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②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19世纪著名的三大工人运动是哪三次运动?标志着什么?
①1831年和1834年法国里昂工人起义;1836年英国的宪章运动;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②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3、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什么?自然科学前提是什么?
①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②前提: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论
4、系统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历史观上伟大变革的是哪部著作?
《德意志意识形态》
5、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的是哪部著作?
《共产党宣言》
6、系统阐述剩余价值学说,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秘密的是哪部著作?
《资本论》
7、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是什么?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8、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形成的两大理论成果是什么?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9、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根源和基本特征是什么?
①根源:在于它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 ②特征: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0、习近平针对当前新形势所提出的“四个全面”的内容是什么?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专题二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它包括哪两方面内容?根据这两方面的不同回答,又可以划分出哪些派别?
①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②包括:a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得本原?
b我们关于我们周围世界的思想对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
③a分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实践
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
①辩证关系:a物质决定意识;b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②意义:一切从实际出发
4、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意识起源和本质的观点是什么?
①起源:a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b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本质的观点:a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b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5、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④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什么?
物质
7、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是什么?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是什么?
①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
②存在形式:时间和空间。
专题三
1、唯物辩证法的总的特征是什么?
联系和发展
2、联系的特点是什么?
①联系具有客观性;②联系具有普遍性;
③联系具有多样性;④联系具有条件性。
3、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原因与结果、现象与本质、内容与形式、必然性与偶然性、现实性与可能性
5、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是什么?唯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
三大规律:①对立统一规律;②质量互变规律;③否定之否定规律。 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6、矛盾的基本属性有哪些?
同一性和斗争性。
7、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
①辩证关系:
a相互结合、相互辅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反之亦然,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b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两者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意义: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8、矛盾问题的精髓是什么?
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道理。
9、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及其意义?
①关系: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二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②意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次要矛盾,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0、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什么?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1、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是什么?
唯物辩证法
12、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①归纳和演绎;②分析与综合;③抽象与具体;④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13、学习和掌握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方法,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哪些能力?
①战略思维能力②历史思维能力③辩证思维能力④创新思维能力⑤底线思维能力
14、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说明矛盾普遍性与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教材55页4题)
原理:(1)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2)a.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
b.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
c.共性和个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意义: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
专题四
1、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活动是什么?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是什么?
①最基本的活动:实践 ②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实践
2、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什么?实践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
②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3、实践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关系是什么?
①包括实践关系、认识关系、价值关系。②实践关系
4、为什么说实践决定认识?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应
6、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什么?
①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认识路线 ②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认识路线
7、辩证唯物主义能动的反映论具有哪两个方面特点?
摹写性、创造性
8、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经历了哪两次飞跃?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9、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形式以及辩证关系怎样?
①感性认识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理性认识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②辩证关系:a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
b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什么?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会犯什么错误?
①实践
②如果割裂二者的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11、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①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范畴,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的本质属性:客观性
12、什么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客观性
13、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分别是什么?
①真理是客观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唯物论。
②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1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意义是什么?
①区别:a.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表明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
b.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客观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
联系:a.两者相互依存
b.两者相互包含
c.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
②意义:这就要求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真理,一定要坚持和发展真理,做到坚持和发展的统一。
15、正确的价值评价的根本标准应该与谁的利益和要求相一致?
与人民人类整体的要求或利益相一致
16、成功的实践是哪两个尺度的统一?
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
17、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是什么?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专题五
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哪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②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2、社会存在的构成?其中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什么?
①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生产方式②生产方式
3、生产方式的构成?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4、在意识形态中,居于核心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什么?
政治法律思想
5、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
(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
6、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②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7、生产力的基本要素都包括什么,其中最活跃的因素、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是什么?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①要素: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
②最活跃因素:劳动者
③依据:生产工具
④标志: 科学技术
8、生产关系的内容有哪些?其基础是什么?生产关系按所有制的性质区分有哪两种类型?
①内容: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②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③类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9、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是什么?
(1)辩证关系: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
②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起推动作用;
b.当生产关系适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起阻碍作用。
(2)意义: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10、在整个上层建筑中什么居主导地位?核心是什么?
①主导地位:政治上层建筑
②核心:国家政权
11、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是什么?
①辩证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②意义:加快上层建筑领域的改革。
12、社会基本矛盾包括哪些矛盾?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分别是什么?
①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③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
④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斗争
13、如何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
①科技技术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②受到一定客观因素的制约,在应用不当时,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a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
b与一定社会制度有关。
14、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存在哪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15、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16、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是什么?
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专题六
1、资本主义萌芽的途径是什么?
①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②从上任何高利贷者转化而来
2、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是什么?
①社会分工的出现; ②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它们分别体现了什么关系,分别是商品的什么属性?价值的实质是什么?什么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①商品因素:使用价值,价值
②关系:价值在本质上体现了生产者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
使用价值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
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③价值的实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④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4、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什么?与商品二因素有什么关系?
①劳动的二重性: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②关系: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形成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正是劳动的二重性决定了商品的二因素。
5、商品的价值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劳动生产力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关系怎样?形成商品价值量的劳动是以什么劳动为尺度的?
①由劳动者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即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②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力成反比。
③简单劳动。
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作用和消极后果是什么?
①表现形式: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
②作用: a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
分配比例
b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c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
③消极后果:a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b导致收入两极化
c阻碍技术的进步
7、货币出现后,商品世界分化为哪两极?是否解决了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①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具体商品(代表不停的使用价值),
一极是货币(代表不同的价值)。
②没解决
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
9、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的特点是什么?
①条件:a劳动者是自由人
b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②特点: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它在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而且这个新的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0、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哪两个过程的统一?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的过程的统一。
11、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
①依据: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以将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②意义:a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
b这种划分也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12、生产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方法是什么?技术和科学是否能“成为独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①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的生长,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②不能
13、资本积累的本质是什么?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源泉是什么?资本积累的后果和历史趋势是什么?
①本质:资本积累的本质,就是资本家不断地利用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来扩大自己的资本规模,进一步扩大和加强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②扩大再生产的源泉是:资本积累
③资本积累的源泉是剩余价值 ④后果:a.是加剧社会的两极分化:即一级是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 人手中,另一极是多数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较少部分。
b.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社会失业现象产生的根源。
趋势: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胜利。
14、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的一般趋势是什么?
资本的有机构成通常用c:v表示。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表现为全部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重增大,可变资本的比重减少。
15、资本家通过哪两种方式来扩大生产规模?
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
16、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经历的三个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各是什么?资本要实现连续循环的条件是什么?
①形式:a购买阶段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b生产阶段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c售卖阶段是商品资本的职能 ②条件:三种职能的形式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共存,并且资本的三种职 能形式必须在时间上继起。
17、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①资本周转的时间 ②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8、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社会总产品在价值形态和物质形态上分别由哪几部分构成?
⑴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即社会总产品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问题。
⑵构成:①c+v+m(c:生产资料的转移价值,v:由工人必要劳动创造的价值, m:由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
②生产性消费的生产资料和用于生活消费的消费资料。
19、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因是什么?
①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 ②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专题七
1、资本主义发展经历哪两个阶段?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2、垄断和竞争有什么关系?
垄断是在自由竞争中产生,是作为自由竞争的对立面产生的,但是垄断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会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激烈。
3、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统治主要借助于什么?
①经济上主要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②政治上通过同政府的“个人联合”来实现的
4、垄断资本的实质是什么?
获取垄断利润。
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①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 ②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 ③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产过程 ④宏观调节 ⑤微观规制
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是什么?基本形式有哪些?
①经济动因:
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
其次,将部分非要害的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在别国的垄断优势,
获取高额里垄断利润
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 ②基本形式:a借贷资本输出;b生产资本输出;c商品资本的输出
7、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动因有哪些?
①表现:a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b贸易全球化
c金融全球化d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②动因:a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b跨国公司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 c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和政策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发展。
8、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①原因:
a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
b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权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
c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d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
②实质:
a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作用结果;
b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
9、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是什么?
资本主义终究被社会主义取代
专题八
1、社会主义实现由空想到科学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2、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可以先于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是由革命的客观形势和条件决定的
3、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的共同理想是什么?远大理想是什么?
①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②远大理想:实现共产主义
4、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什么社会的分配方式?
共产主义社会
5、共产主义的含义是什么?
首先是一种科学性理论,还是一种现实运动,是一种未来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6、共产主义社会有什么特征?
①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②社会主义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③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7、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最终目标是什么?
实现共产主义
8、中华民族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是什么?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2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考试重点汇编附答案
绪 论
问答题
一、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在批判继承人类社会优秀的文化成果基础上,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建立起来的.
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根源.
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尖锐化,社会面临空前的革命.资本主义向何处去,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2.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革命斗争风起云涌,革命斗争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3.19世纪英国、法国、德国的优秀社会科学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理论来源。有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德国的〈〈古典哲学〉〉。其中德国的〈〈古典哲学〉〉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家来源;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成为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主要理论来源。
4,另外19世纪的自然科学大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依据。主要有达尔文的进化论、细胞学说、能量守衡及转化定律。
二、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1.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实现了严格的科学性和彻底的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 辩证唯物主义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3.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4.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5.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争取解放的科学。
1、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
2、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角度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不断发展的观点与学说的体系。
3、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4、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共产主义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5、从本质特征看,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四、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点
1.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
2.马克思主义具有实践性、科学性与革命性。
3.其中实践性是基础、科学性是前提、革命性是归宿。
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仍具有强大生命力?
强大生命力:
1、马克思主义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2、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科学,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3、马克思主义是服务于并为广大人民群众谋福利的理论。
4、马克思主义具有自我批判精神,不断实现自我表现完善,自我发展、自我超越。
5. 马克思主义具有开放性
辩析题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之科学”
错。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个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要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随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同时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指导。此观点把马克思主义看成是保罗万象,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是错误的。
2.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仅仅是该理论创始人,其他民族,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者对该理论有很多的丰富与完善。
3.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正确的。该观点是对唯心主义的正确评价。唯心主义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唯物主义产生发展不可缺少的。但唯心主义过分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颠倒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不能指导人的实践获得成功,因而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4.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与对宗教的信仰没有本质区别.
错误。二者有本质区别。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宗教带有迷信的色彩
马克思主义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宗教的理想是虚幻,不能实现的。
5.马克思主义诞生在19世纪中叶,如今是21世纪,因此马克思主义早已过时了。
错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永远不会过时。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该观点否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把它看成是凝固的、不变的理论,所以是错误的
论述题
论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过时?
1、马克思恩格斯虽然生活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但是他们所探讨的问题并不限于自由资本主义,而是关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向何处去的问题,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问题。
2、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特征。他们不是停留在资本主义的表层,而是着力于通过现象把握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历史特别是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是科学,科学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3一种理论有没有过时,不是看它产生的时间,而是看它对人类是否提供知识与智慧。
4、我们强调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并不否定马克思恩格斯文本中某个论断的过时。
5、现代科学的发展并没有推翻马克思主义的任何一条基本原理,反而更证明其真理性。
6、苏联及东欧的剧变不仅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反而是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
7、当今社会,有很多的理论与思潮,但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
8、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它的创造性,在于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第一章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有哪些内容?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与存在哪个第一性,谁决定谁。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
二、简述唯物主义物质观发展基本阶段及其观点
一是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某种“原初物质”是物质。具有直观性、猜测性。
二是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认为“原子”是物质。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三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认为物质是客观实在性。是一种科学的物质观。
三、简述实践的本质、特点、基本形式和功能
本质: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一种客观物质活动。
特点: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功能
1、实践是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2、实践是联系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并把主观变客观的桥梁与中介。
3、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四、如何理解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第四,实践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
五、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要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克服形而上学的孤立的、片面、静止的、否认矛盾观点看问题。
七、简述联系的本质、特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联系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每个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
方法论意义
1、坚持联系的客观性,不要搞主观联系。
2、树立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分析联系
4、抓住必然联系、本质联系,同时不忽视偶然联系。
七、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什么?为什么?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联系的根本内容——矛盾。
2、对立统一规律贯穿于其它规律和范畴之中,是理解其它规律和范畴的关键。
3、矛盾分析方法是我们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
八、为什么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上前发展。它们在事物发展中各起不同作用。同一性的作用在于维持矛盾同一体的稳定,矛盾的二个方面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矛盾的斗争性是促使事物发生变化的基本力量,矛盾的二个方面相互斗争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当这种力量对比达到极限时,新矛盾取代旧矛盾,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十、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实际工作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实际工作的方法论启示:
1、矛盾的普遍性原理要求我们树立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敢于面对矛盾,积极解决矛盾,不回避矛盾。
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要求我们的工作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
十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何辩证关系?对现代化建设有何指导意义?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每一过程的矛盾及其各方面都有特点。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的统一:
第一、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
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相互区别的,共性是本质的东西,比个性深刻;个性比共性丰富得多。所以二者不能互相代替。
第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的原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思想原则的理论基础。我国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的理论成果。
(3)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注意中国的特点。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大国,又是一个穷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即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就是把社会主义 基本原则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果。只有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走自己的路,我们才能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不断取得胜利。
十一、什么量变和质变?对个人成长有何指导意义?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1)一切事物都是首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2)没有一定程度的量的积累,就不会有事物性质的变化,就不会实现事物质的飞跃,所以,要重视量的积累.
(3)青少年一代是祖国未来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使自己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变成效国之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贡献,必须向马克思学习,把远大理想,崇高目标与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精神结合起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在德,智,体各方面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同时要坚持抵制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有害的坏思想,坏行为,做到防微杜渐,健康成长.
十二、什么是辩证的否定?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我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是既克服又保留,既抛弃又吸收,是“扬弃”。因此,任何肯定中都包含着否定,任何否定中都包含着肯定,二者相互渗透。
辩证否定的原理要求我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不能采用形而上学的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方法。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前人思想和各种学说中,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批判继承中克服和保留什么,批判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能肯定一切,也不能否定一切。对外国的那些适合我国情况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要肯定,要学习,但不能照搬。在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遵循辩证否定的原理,既要反对崇洋媚外、全盘照搬的意识和行为,也要反对闭关自守、盲目排外的意识和行为。就更大的范围来说,对于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批判地借鉴和吸收,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更好地促进我国科学文化的繁荣发展。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对待我国的传统文化,就是要把握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原则。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长达几千年的发展中有精华部分,如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中唯物论和辩证法的传统、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富贵不淫的伦理道德观等等,这些有价值的思想精华铸就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把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纳入现代化的建设,对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意义。传统文化中也有不少封建糟粕,比如故步自封、夜郎自大、不思进取、君权至上、重农抑商、反对竞争等必须抛弃,不能照搬照套。
十三、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有何关系?对实践有何指导意义?
1、规律是指事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联系和必然的趋势。意识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和作用。
2、二者的辩证关系:
A、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3、意义:
A、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 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B、它对四化建设的指导意义:在社会主义四化建设中,必须尊重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必须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把革命热情和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才能开创新的局面,加速 国四化建设。既要反对不尊重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的唯心主义、精神万能论,又要反对拜倒在规律面前,否认发挥人民群众主动性、创造性的机械论,才能搞好四化建设。
十四、简述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起源: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的产物、劳动的产物。
本质: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作用:1、计划性、目的性
2、创造性
3、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改造作用。
4、巨大的反作用
辨析题
1.有的事物有联系,有的事物没有联系。
错。用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原理
2.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错。是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3.发展是圆周式的运动。
错。发展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4.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总特征。
错。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唯物辩证法总特征是联系与发展。
5.矛盾即对立
错。
6.复杂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
错。
7.矛盾的二个基本属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
错。
8.事物的发展归根到底是由量变实现的。
错。
9.一切量变都会引起质变。
错。
10、从肯定与否定的相互包含来看,否定就是肯定,肯定就是否定。
对。
11.人的意识可以直接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2.错误的意识不能反作用于客观世界。
错。
13.错误的意识不来自于客观世界
错。
14.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
对
15.发挥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精神力量。
错。
16.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将完全取代人脑。
错。人工智能与人类思维的本质区别。人工智能不具有人类思维的创造性、社会性、自觉能动性、丰富的情感。人工智能只是人类思维的延伸。所以,人工智能永远不能取代人类思维。
17、物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
错。物质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又能被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性。客观实在性是万物的共性,是世界的共同本质。客观事物是物质表现形态,是纷繁复杂的、是多种多样的、是个性。该观点将物质等同于物质的具体形态,将个性等同于共性,是一种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论述题
第二章
一、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与实践有何关系?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者的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是认识基础;实践是认识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发展动力;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认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二、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及辩证关系
认识的主体是具有认识能力与实践能力的人。
认识的客体是进入认识范围并与主体相联系的客观事物。
二者的关系
1、相互制约的关系:客体制约主体,主体改造客体,
2、实践的关系:改造与被被改造的关系
3、认识关系:反映于被反映的关系。
4、相互转化的关系: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
三、什么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有何辩证关系?
四、认识运动的总规律是什么?有何实践意义?
五、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出发谈谈学习理论和参与实践的关系
六、简述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对旧的认识论的超越
七、试阐述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并说明为什么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八、什么是真理?真理为什么是客观的?
九、真理的二大属性是什么?二者有何关系?
十、为什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十一、实践标准有何特点?其内容是什么?
辨析
1、重视实践就不要学习理论
2、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是有限的
3、有用的是真理
4、凡亲眼所见都是对客观事物的真实反映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6、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二种不同的真理
论述题
用真理相对性与绝对性关系的原理论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第三章
一、什么是社会存在?什么是社会意识?二者具有什么辩证关系?
二、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二大基本规律?其内容是什么?
三、如何理解人类社会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过程?
四、简述人类社会发展有哪些动力系统?各有什么特点?
五、简述马克思关于人的属性与人的本质的观点
六、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历史观上二种根本对立观点是什么?以往的历史理论有何特缺陷?
七、为什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其实践意义是什么?
第四章
一、简述商品的二大属性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含义及关系
二、简述商品的价值量及其决定
三、简述货币的本质及职能
四、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有何表现?
五、简述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作用
六、简述货币与资本的本质区别?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七、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内容
八、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有何区别?区分这二类资本有何意义?
九、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十、什么是资本积累?简述资本积累的必然性、实质、源泉、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
十一、简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的内容及实质
第五章
一、简述资本循环的阶段及其职能形式
二、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对剩余价值量的影响
三、什么是社会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其实现条件是什么?
四、简述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及周期性
五、什么是剩余价值?与利润有何联系与区别。
六、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影响利润率的因素有哪些?
七、什么是平均利润?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第六章
一、简述资本主义大发展阶段,垄断阶段阶段与自由竞争阶段有何不同?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有何基本特征?
二、什么是垄断?是怎样产生的?垄断与竞争有何关系?
三、什么是垄断利润?其来源怎样?怎样实现的?
四、什么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基本形式?其实质是什么?
五、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调控的必要性、总任务、目标、调控的方式与手段
六、什么是资本输出?有哪些形式?其影响是什么?
七、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其实质和内容是什么?
八、简述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
第七章
一、简述空想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区别
二、简述无产阶级革命为什么是人类历史上最深刻、最彻底、最广泛的革命?
三、马克思和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有何不同?为什么?
四、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有哪些理论贡献?
五、简述社会主义国家有一国到多国的发展的意义与经验教训
六、怎样理解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新型专政?
七、为什么社会主义民主是一种新型的民主?
八、简述马恩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看法的区别?
九、如何理解经济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长期与艰巨的过程?
十、论述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为什么要始终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
第八章
一、简述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
二、共产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有何联系与区别?
三、如何理解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
四、如何理解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判断与思考
1、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2、历史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没有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
3、要正确实现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使理论为群众所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为。
4、空想社会主义预见到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被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 ,但未能了解这一历史过渡的现实基础和实行这一变革的物质力量。
5、辩证法既可能是唯物主义的,也可能是唯心主义的。
6、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7、客体就是客观事物。
8、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9、书本知识是源,实践经验是流。
10、因为真理是有用的,所以有用的都是真理。
1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因此,真理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正确的
12.只有唯物主义才是真正的哲学
13.一元论就是认为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14.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
15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就会推动社会进步。
16.主体即人,客体即客观事物
17、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所以,要根据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变革生产关系
18.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19.凡力量强大的事物是新事物
20.学好哲学,终身受益
21.“唯心主义是生长在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22.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是两种不同的真理
23.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客观事物
24、“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25、哲学就是世界观。
26、存在就是被感知。
27、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8、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29、实践和书本知识是“源”和“流”的关系。
30、思维活动的主体是意识。
3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32、“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有各的理”
33、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不断变革社会生产关系。
34、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
35. 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的都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36、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因此,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社会意识水平也一定高。
371、个别包含一般,一般不完全包含个别
38. 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39、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40、“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4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43、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这个命题是承认事物的变化是灵活多样的的哲学思想。
44、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45、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基本内核”。
46、错误的意识不是来源于客观世界。
47、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是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根本对立的焦点。
48、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
49.“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
50、生产关系范畴反映了生产劳动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51、人类感觉器官的能力有局限,人类无法认识感官能力以外的世界。 )
52、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它们都是无条件存在的,绝对的。
53、唯物主义都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4、马克思主义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55、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是即坚持又发展
56、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57、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57、感觉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
58、和谐社会是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
59、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真理,所以它是科学之科学。
60、唯心主义是人类智慧之树上一朵不结果实的花
61、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62、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63、物质就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一切具体事物。
64、“喜鹊叫喜,乌鸦叫丧”。
6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66、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
67、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是认识运动的总规律。
68、有些真理是相对的,有些真理是绝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