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24.50 KB
  • 2021-06-16 发布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文)试题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7-2018学年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数学(文)试卷 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 (2)第I卷,第II卷试题答案均答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第I卷 (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已知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直线直线,则异面直线、所成的角为 A. B. C. D.‎ 2. 如图,ABCD-A1B‎1C1D1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A. BD∥平面CB1D1‎ B. AC1⊥B1D1‎ C. AC1⊥平面CB1D1‎ D. 异面直线AD与CB1成角为60°‎ 3. 一个三角形水平放置的直观图,是一个以为斜边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且(如图),则原三角形的面积是 A. B.‎1 C. D.‎ 4. 双曲线 的两条渐近线为 A. B. C. D.‎ 5. 如图,一个空间几何体的主视图和侧 视图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俯视图是一个圆,那么这个几何体的侧面积为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A. B. C. D.‎ 1. 若满足约束条件,则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2. 抛物线上两点、,弦的中点为,则直线的斜率为 A. B.或 C.或 D.‎ 3. 如图,在直三棱柱中,∠ACB=90°,AA1=2,AC=BC=1,则异面直线A1B与AC所成角的余弦值是 A. B. C. D. ‎ 4. 已知点在抛物线上,点,为该抛物线的焦点,则周长的最小值为 A.9 B.‎10 ‎ C.11 D.12‎ 5. 已知双曲线()的焦距为,且双曲线的一条渐近线与直线垂直,则双曲线的方程为 A. B. C. D.‎ 6. 如图(1)所示,已知正方体一个面的对角线长为a ‎,沿阴影将它切割成两块,拼成如图(2)所示的几何体,那么此几何体的全面积为 A. B. C. D.‎ 1. 若双曲线()的左支上存在一点,满足以为边长的正方 形的面积等于(其中为双曲线的左焦点),则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A. B. C. D.‎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5分,共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2. 已知抛物线方程是,则它准线方程为 .‎ 3. 将一个半径为R半圆形纸片没有重叠的卷成一个圆锥(如图),则圆锥的体积为 .‎ 4. 设为互不重合的平面,是互不重合的直线,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 ②‎ ‎③ ④若; ‎ 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为 .‎ 1. 一个三棱锥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则该几何体的体积为 .‎ 正视图 侧视图 俯视图 ‎2‎ ‎2‎ ‎1‎ ‎1‎ ‎2‎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2. ‎(本题10分)‎ 斜率为1的直线过抛物线的焦点,与抛物线交于两点A、B,M为抛物线上的点.‎ ‎(I)求;‎ ‎(II)若,求点的坐标.‎ 3. ‎(本题12分)‎ 如图,正方体中,、分别为、中点.‎ ‎ (I)当点在棱上运动时,是否都有平面,证明你的结论;‎ ‎(II)若是的中点,若是的四等分点,且,‎ 求证:平面平面.‎ 1. ‎(本题12分)‎ 如图,四面体中,,,.‎ ‎(I)求证:;‎ ‎(II)求证:平面平面.‎ 2. ‎(本题12分)‎ 矩形纸板中,将沿折起到,使.‎ ‎(I)求证:;‎ ‎(II)已知,,求异面直线与所成角的余弦.‎ 3. ‎(本题12分)‎ 已知双曲线与直线有两个不同的交点.‎ ‎(I)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II)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 1. ‎(本题12分)‎ 已知抛物线L:的焦点为,直线与轴的交点为,与L的交点为,若.‎ ‎(1)求L的方程; ‎ ‎(2)过作抛物线L的切线与轴相交于点, 点关于原点的对称点为点,过点的直线交抛物线L于两点,求的最小值. ‎ x y o A B M N P Q F 数学(文)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DDDDC DADCA BC 二、填空题 ‎13. 14. 15. ④ 16. ‎ 三、解答题 ‎17. (Ⅰ); (Ⅱ).‎ ‎18. (Ⅰ)是; (Ⅱ)证明略.‎ ‎19. (Ⅰ)证明略; (Ⅱ)证明略.‎ ‎20. (Ⅰ)证明略; (Ⅱ).‎ ‎21. (Ⅰ); (Ⅱ).‎ ‎22. (Ⅰ); (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