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MB
- 2021-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www.ks5u.com
江苏省邗江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
新疆部高一数学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共60分,每小题5分,每题有且仅有一个正确答案)
1.直线的倾斜角为( )度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求出直线的斜率,即可得出该直线的倾斜角.
【详解】将直线的方程变形为,该直线的斜率为,
因此,该直线的倾斜角为度.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的倾斜角,解题的关键就是求出直线的斜率,利用斜率与倾斜角的关系来求解,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2.已知正四棱锥的底面边长是,高为,则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计算出正四棱锥的底面积,然后利用锥体的体积公式可求出该正四棱锥的体积.
【详解】正四棱锥的底面积为,因此,该正四棱锥的体积为.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正四棱锥体积的计算,考查锥体体积公式的应用,属于基础题.
3.已知点、,且直线的斜率为,则实数的值为(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斜率公式建立关于的方程,解出该方程可得出实数的值.
【详解】由斜率公式可得,整理得,解得.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斜率公式求参数的值,解题的关键就是要建立方程求解,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4.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分析】
将圆的方程表示为标准方程,求出圆的圆心坐标,然后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可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详解】圆的标准方程为,圆心坐标为,
因此,该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圆心到直线距离的计算,解题的关键就是利用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进行计算,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5.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答案】A
【解析】
【详解】三棱锥的表面积为四个边长为1的等边三角形的面积和,
故,故选A.
6.直线与直线平行,则它们之间的距离为(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解:因为直线与直线平行,则,则m=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选D
7.当时,两条直线、的交点在( )象限
A. 一 B. 二 C. 三 D. 四
【答案】C
【解析】
【分析】
联立两直线的方程,得出两直线的交点坐标,然后由得出交点横坐标和纵坐标的符号,即可判断出两直线交点所在的象限.
【详解】联立,解得,当时,,,
因此,两条直线、的交点在第三象限.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两直线交点所在象限的判断,解题的关键就是联立两直线的方程,求出交点坐标,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中等题.
8.两圆和的位置关系是( )
A. 外离 B. 外切 C. 相交 D. 内含
【答案】C
【解析】
【分析】
计算出两圆圆心距,再将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差的绝对值和两圆半径和进行大小比较,可得出两圆的位置关系.
【详解】圆的标准方程为,圆心坐标为
,半径为,两圆圆心距为,,
因此,两圆和相交.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两圆位置关系的判断,一般利用圆心距与两圆半径差与和的绝对值进行大小比较,利用几何法来进行判断,考查推理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9.点P在正方形ABCD所在平面外,PD⊥平面ABCD,PD=AD,则PA与BD所成角的度数为( )
A. 30° B. 45° C. 60° D. 90°
【答案】C
【解析】
【详解】
分别取AC.PC中点O.E.连OE,DE;则OE//PA,
所以(或其补角)就是PA与BD所成的角;
因PD⊥平面ABCD,所以PD⊥DC,PD⊥AD.
设正方形ABCD边长为2,则PA=PC=BD=
所以OD=OE=DE=,是正三角形,
,
故选C
10.一个长方体的各顶点均在同一球的球面上,且一个顶点上的三条棱的长分别为、、,则此球的表面积为( )
A. B. C. D. 都不对
【答案】B
【解析】
【分析】
计算出长方体的体对角线长,作为长方体外接球的直径,然后利用球体的表面积公式可计算出长方体外接球的表面积.
【详解】设长方体外接球的半径为,则,.
因此,长方体外接球的表面积为.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长方体外接球表面积的计算,解题的关键就是要知道长方体体对角线长即为外接球的直径,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1.,,是空间三条不同的直线,则下列命题正确的是
A. , B. ,
C. ,,共面 D. ,,共点,,共面
【答案】B
【解析】
【详解】解:因为如果一条直线平行于两条垂线中的一条,必定垂直于另一条。
选项A,可能相交。选项C中,可能不共面,比如三棱柱的三条侧棱,选项D,三线共点,可能是棱锥的三条棱,因此错误。选B.
12.若是互不相同的空间直线,是不重合的平面,则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
A. 若则
B. 若 则
C. 若,,则
D. 若,,则
【答案】C
【解析】
【分析】
对于A,考虑空间两直线的位置关系和面面平行的性质定理;
对于B,考虑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及面面垂直的性质定理;
对于C,考虑面面垂直的判定定理;
对于D,考虑空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公理.
【详解】选项A中,除平行外,还有异面的位置关系,则A不正确;
选项B中,与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在内三种,则B不正确;
选项C中,由,设经过的平面与相交,交线为,则,又,故,又,所以,则C正确;
选项D中,与位置关系还有相交和异面,则D不正确;
故选C.
【点睛】该题考查的是有关立体几何问题,涉及到的知识点有空间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面面平行的性质,线面垂直的判定,面面垂直的判定和性质,属于简单题目.
二、填空题:(共20分,每题5分)
13.过点,斜率为的直线方程为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利用点斜式可得出该直线方程.
【详解】由题意可知,该直线的方程为,即.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解,要结合直线已知元素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方式写出直线的方程,考查计算能力,属于基础题.
14.过点、,且圆心在直线上的圆的标准方程为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求出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方程,将该直线方程与直线的方程联立,得出圆心的坐标,然后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可求出圆的半径长,由此可得出圆的标准方程.
【详解】直线的斜率为,则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斜率为,
线段的中点坐标为,则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方程为.
联立,解得,则圆心坐标为.
所以,圆的半径为.
因此,所求圆的标准方程为.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圆的标准方程的求解,解题时要求出圆心坐标以及半径长,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15.直线与圆相切,则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分析】
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可得出关于的方程,解出即可.
【详解】圆的圆心为原点,半径为,由于直线与圆相切,
则,即,因此,.
故答案为:.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参数,一般转化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大小关系,考查运算求解能力,属于基础题.
16.若圆锥的侧面积为,底面积为,则该圆锥的体积为____________。
【答案】
【解析】
试题分析:因为,圆锥的侧面积为,底面积为,
所以,
解得,,所以,该圆锥的体积为。
考点:圆锥的几何特征
点评:简单题,圆锥之中,要弄清r,h,l之间的关系,熟练掌握面积、体积计算公式。
三、解答题:(共计70分)
17.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A(-3,0),B(2,1),C(-2,3),求:
(1)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BC边上高线AD所在直线的方程.
【答案】(1)x+2y-4=0 (2)2x-y+6=0
【解析】
【分析】
(1)直接根据两点式公式写出直线方程即可;
(2)先根据直线的垂直关系求出高线的斜率,代入点斜式方程即可.
【详解】(1)BC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
=,
即x+2y-4=0;
(2)∵BC的斜率K1=-,
∴BC边上的高AD的斜率K=2,
∴BC边上的高线AD所在直线的方程为:y=2(x+3),
即2x-y+6=0.
【点睛】此题考查了中点坐标公式以及利用两点式求直线方程的方法,属于基础题。
18.已知圆的方程为:
(1)过点作圆的切线,求切线方程
(2)过点作直线与圆交于、,且,求直线方程.
【答案】(1)或;(2)或.
【解析】
【分析】
(1)分切线的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在切线与轴垂直时,得出直线的方程,验证圆心到直线的距离是否等于半径,在切线斜率存在的情况下,设切线方程为,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半径,求出的值,从而可得出切线方程;
(2)利用几何法计算出弦心距,分直线的斜率存在与不存在两种情况讨论,在直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得出直线的方程为,验证圆心到直线是否等于弦心距,在直线的斜率存在时,可设直线的方程为,利用圆心到直线的距离等于弦心距求出的值,由此可得出直线的方程.
【详解】(1)若切线与轴垂直时,则切线的方程为,此时圆的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不合乎题意;
若切线的斜率存在时,设切线的方程为,即.
由题意可得,整理得,
整理得,解得或.
因此,所求切线方程为或,即或;
(2)由题意可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
若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的方程为,此时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为,合乎题意;
若直线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的方程为,即.
由题意可得,整理得,解得.
因此,直线的方程为或,即或.
【点睛】本题考查利用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求直线方程,解题关键就是利用题中条件求出圆心到直线的距离,并结合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求出直线方程中的参数,在解题时还应对直线的斜率是否存在进行分类讨论,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的应用,属于中等题.
19.直角三角形的顶点坐标,直角顶点,顶点在轴上.
(1)求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圆是三角形的外接圆,求圆的方程.
【答案】(1);(2).
【解析】
【分析】
(1)计算出直线斜率,利用可得出直线的斜率,然后利用点斜式可得出边所在直线的方程;
(2)求出点的坐标,计算出线段的中点坐标作为圆的圆心坐标,计算出作为圆的半径,由此可得出圆的标准方程.
【详解】(1)直线的斜率为,
由题意可知,则直线的斜率为.
因此,边所在直线的方程为,即;
(2)直线的方程为,由于点在轴上,则点.
由于是以为直角的直角三角形,则该三角形的外接圆圆心为线段的中点,
则,所以,圆的半径为.
因此,圆的标准方程为.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方程的求解,同时也考查了三角形外接圆的方程,一般利用圆的一般方程求解,也可以确定圆心坐标,利用标准方程求解,考查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
20.如图,直三棱柱中,点是上一点.
(1)点是的中点,求证:平面;
(2)若,求证:平面平面.
【答案】(1)证明见解析;(2)证明见解析.
【解析】
【分析】
(1)连接交于点,则点为的中点,由中位线的性质得出,然后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可证明出平面;
(2)由直棱柱的性质得出平面,可得出,再由,利用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明出平面,然后利用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得出平面平面.
【详解】(1)如下图所示:
连接交于点,则点为的中点,
为的中点,,
平面,平面,平面;
(2)在直三棱柱中,平面,平面,.
又,,平面,
平面,平面平面.
【点睛】本题考查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以及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在证明平面与平面垂直时,其主要问题还是要证明直线与平面垂直,找出线面垂直是证明的关键,考查推理能力,属于中等题.
21.如图,平面PAC⊥平面ABC,点E、F、O分别为线段PA、PB、AC的中点,点G是线段CO的中点,AB=BC=AC=4,PA=PC=2.求证:
(1)PA⊥平面EBO;
(2)FG∥平面EBO.
【答案】(1)详见解析 (2)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证明线面垂直条件,一般利用线面垂直判断定理给予证明,即从线线垂直证明,而条件面面垂直,可利用其性质定理 ,转化为线面垂直,即由平面PAC⊥平面ABC得 BO⊥面PAC.进而得到线线垂直;(2)证明线面平行,一般利用线面平行判定定理给予证明,即从线线平行出发,本题中可利用三角形重心性质或三角形中位线性质,因为E、F、O分别为边PA、PB、PC的中点,因此AF与 BE交点Q是△PAB的重心,得到对应线段成比例,,从而得到线线平行.
试题解析:证明:由题意可知,△PA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C为等边三角形.
(1)因为O为边AC的中点,所以BO⊥AC.
因为平面PAC⊥平面ABC,平面PAC∩平面ABC=AC,
BO⊂平面ABC,所以BO⊥面PAC.
因为PA⊂平面PAC,所以BO⊥PA.
在等腰三角形PAC内,O、E为所在边的中点,所以OE⊥PA.
又BO∩OE=O,所以PA⊥平面EBO.
(2)连AF交BE于Q,连QO.
因为E、F、O分别为边PA、PB、PC的中点,
所以,且Q是△PAB的重心,
于是,所以FG∥QO.
因为FG⊄平面EBO,QO⊂平面EBO,所以FG∥平面EBO.
【注】第(2)小题亦可通过取PE中点H,利用平面FGH∥平面EBO证得.
考点:线面垂直判断定理, 线面平行判定定理
22.如图,在长方体中,,,点在棱
上移动.
(1)证明:;
(2)求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
(3)当为的中点时,求三棱锥的体积.
【答案】(1)证明见解析;(2);(3).
【解析】
【分析】
(1)证明平面,即可得出;
(2)由平面,可知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为,分析的形状,即可得出的大小;
(3)由平面可知三棱锥的高为,并计算出的面积,然后利用锥体的体积公式可计算出三棱锥的体积.
【详解】(1)在长方体中,,
则四边形是正方形,.
平面,平面,.
,平面.
平面,;
(2)在长方体中,平面,
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平面,平面,,
又,是等腰直角三角形,且,,
因此,直线与平面所成角为;
(3)在长方体中,,
为的中点,且,,的面积为.
平面,为三棱锥的高,
因此,.
因此,三棱锥的体积为.
【点睛】本题考查异面直线垂直、直线与平面所成角的计算以及三棱锥体积的计算,在计算三棱锥的体积时,通常利用选择合适的顶点与底面,利用等体积法进行计算,考查推理论证能力与计算能力,属于中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