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50 MB
  • 2021-06-16 发布

高中数学总复习题总结(有答案)高考必备+专项排列组合题库(带答案)+圆锥曲线练习题及答案

  • 1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中数学总复习题总结(有答案) 高考必备+专项排列组合题库(带答案)+圆锥曲线练习题及答案 数学总复习题总结(附参考答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选择题 1.设全集 U={(x,y)| x∈R,y∈R},集合 M=   1= 2- 3-|),( x yyx , P={(x,y)| y≠x+1},那么 CU(M∪P)等于( ). A. B.{(2,3)} C.(2,3) D.{(x,y)| y=x+1} 2.若 A={a,b},B⊆A,则集合 B 中元素的个数是( ). A.0 B.1 C.2 D.0 或 1 或 2 3.函数 y=f(x)的图象与直线 x=1 的公共点数目是( ). A.1 B.0 C.0 或 1 D.1 或 2 4.设函数 f(x)=2x+3,g(x+2)=f(x),则 g(x)的表达式是( ). A.2x+1 B.2x-1 C.2x-3 D.2x+7 5. 已知函数 f(x)=ax3+bx2+cx+d 的图 象 如 图 所 示 , 则 ( ). A.b∈(-∞,0) B.b∈(0,1) C.b∈(1,2) D.b∈(2,+∞) 6.设函数 f(x)=    0 0++2 xc x cbxx , , ≤ , 若 f( - 4) = f(0) , f(-2)=-2,则关于 x 的方程 f(x)=x 的解的个数为( ). A.1 B.2 C.3 D.4 7.设集合 A={x | 0≤x≤6},B={y | 0≤y≤2},下列从 A 到 B 的对应法则 f 不是映射的是 ( ). A.f:x→y= 2 1 x B.f:x→y= 3 1 x C.f:x→y= 4 1 x D.f:x→y= 6 1 x 8.有下面四个命题: ①偶函数的图象一定与 y 轴相交; ②奇函数的图象一定通过原点; ③偶函数的图象关于 y 轴对称; ④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一定是 f(x)=0(x∈R). 其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9.函数 y=x2-6x+10 在区间(2,4)上是( ). A.递减函数 B.递增函数 C.先递减再递增 D.先递增再递减 10.二次函数 y=x2+bx+c 的图象的对称轴是 x=2,则有( ). A.f(1)<f(2)<f(4) B.f(2)<f(1)<f(4) (第 5 题) > C.f(2)<f(4)<f(1) D.f(4)<f(2)<f(1) 二、填空题 11.集合{3,x,x2-2x}中,x 应满足的条件是 . 12.若集合 A={x | x2+(a-1)x+b=0}中,仅有一个元素 a,则 a=___,b=___. 13.建造一个容积为 8 m3,深为 2 m 的长方体无盖水池,如果池底和池壁的造价每平方米分别 为 120 元和 80 元,那么水池的最低总造价为 元. 14.已知 f(x+1)=x2-2x,则 f(x)= ;f(x-2)= . 15.y=(2a-1)x+5 是减函数,求 a 的取值范围 . 16.设 f(x)是 R 上的奇函数,且当 x∈[0,+∞)时,f(x)=x(1+x3),那么当 x∈ (-∞,0]时,f(x)= . 三、解答题 17.已知集合 A={x∈R| ax2-3x+2=0},其中 a 为常数,且 a∈R. ①若 A 是空集,求 a 的范围; ②若 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 a 的值; ③若 A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求 a 的范围. 18.已知 M={2,a,b},N={2a,2,b2},且 M=N,求 a,b 的值. 19.证明 f(x)=x3 在 R 上是增函数. 20.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3x4+ 2 1 x ; (2)f(x)=(x-1) x x - + 1 1 ; (3)f(x)= 1-x + x-1 ; (4)f(x)= 12-x + 21 x- .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解析:集合 M 是由直线 y=x+1 上除去点(2,3)之后,其余点组成的集合.集合 P 是坐标平面 上不在直线 y=x+1 上的点组成的集合,那么 M  P 就是坐标平面上不含点(2,3)的所有点组成的 集合.因此 CU(M  P)就是点(2,3)的集合. CU(M  P)={(2,3)}.故选 B. 2.D 解析:∵A 的子集有,{a},{b},{a,b}.∴集合 B 可能是,{a},{b},{a,b}中的某一 个,∴选 D. 3.C 解析:由函数的定义知,函数 y=f(x)的图象与直线 x=1 是有可能没有交点的,如果有交点, 那么对于 x=1 仅有一个函数值. 4.B 解析:∵g(x+2)=2x+3=2(x+2)-1,∴g(x)=2x-1. 5.A 解析:要善于从函数的图象中分析出函数的特点. 解法 1:设 f(x)=ax(x-1)(x-2)=ax3-3ax2+2ax,比较系数得 b=-3a,c=2a,d=0.由 f(x)的图象可以知道 f(3)>0,所以 f(3)=3a(3-1)(3-2)=6a>0,即 a>0,所以 b<0.所以正确答案为 A. 解法 2:分别将 x=0,x=1,x=2 代入 f(x)=ax3+bx2+cx+d 中,求得 d=0,a= - 3 1 b,c=- 3 2 b. ∴f(x)=b(- 3 1 x3+x2- 3 2 x)=- 3 bx [(x- 2 3 )2- 4 1 ]. 由函数图象可知,当 x∈(-∞,0)时,f(x)<0,又[(x- 2 3 )2- 4 1 ]>0,∴b<0. x∈(0,1)时,f(x)>0,又[(x- 2 3 )2- 4 1 ]>0,∴b<0. x∈(1,2)时,f(x)<0,又[(x- 2 3 )2- 4 1 ]<0,∴b<0. x∈(2,+∞)时,f(x)>0,又[(x- 2 3 )2- 4 1 ]>0,∴b<0. 故 b∈(-∞,0). 6.C 解:由 f(-4)=f(0),f(-2)=-2, 得 22 4 2 2 b b c          ,∴ 4 2 b c    . ∴f(x)=    )0 ( 2 )0 (2+4+2 x, x,xx 由    得 x=-1 或 x=-2; 由 得 x=2. 综上,方程 f(x)=x 的解的个数是 3 个. 7.A 解:在集合 A 中取元素 6,在 f:x→y= 2 1 x 作用下应得象 3,但 3 不在集合 B= {y|0≤y≤2}中,所以答案选 A. 8.A 提示:①不对;②不对,因为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定义域可能不包含 0;③正确;④不对,既是 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还可以为 f(x)=0,x∈(-a,a).所以答案选 A. 9.C 解析:本题可以作出函数 y=x2-6x+10 的图象,根据图象可知函数在(2,4)上是先递减再递 增.答案选 C. 10.B 解析:∵对称轴 x=2,∴f(1)=f(3). ∵y在〔2,+∞〕上单调递增, ∴f(4)>f(3)>f(2),于是 f(2)<f(1)<f(4). ∴答案选B. 二、填空题 11.x≠3 且 x≠0 且 x≠-1. 解析:根据构成集合的元素的互异性,x 满足    解得 x≠3 且 x≠0 且 x≠-1. x>0 x=2 ≤ > x≤0 x2+4x+2=x x≠3, x2-2x≠3, x2-2x≠x. (第 5 题) 12.a= 3 1 ,b= 9 1 . 解析:由题意知,方程 x2+(a-1)x+b=0 的两根相等且 x=a,则△=(a-1)2-4b=0①,将 x=a 代入原方程得 a2+(a-1)a+b=0 ②,由①②解得 a= 3 1 ,b= 9 1 . 13.1 760 元. 解析:设水池底面的长为 x m,水池的总造价为 y 元,由已知得水池底面面积为 4 m2 .,水池底 面的宽为 x 4 m. 池底的造价 y1=120×4=480. 池壁的造价 y2=(2×2x+2×2× x 4 )×80=(4x+ x 16 )×80. 水池的总造价为 y=y1+y2=480+(4x+ x 16 )×80, 即 y=480+320(x+ x 4 ) =480+320               4+2 2 x -x . 当 x = x 2 , 即x=2时,y有最小值为 480+320×4=1 760元. 14.f(x)=x2-4x+3,f(x-2)=x2-8x+15. 解析:令 x+1=t,则 x=t-1,因此 f(t)=(t-1)2-2(t-1)=t2-4t+3,即 f(x)=x2-4x +3.∴f(x-2)=(x-2)2-4(x-2)+3=x2-8x+15. 15.(-∞, 2 1 ). 解析:由 y =(2a-1)x+5 是减函数,知 2a-1<0,a< 2 1 . 16.x(1-x3). 解析:任取 x∈(-∞,0], 有-x∈[0,+∞), ∴f(-x)=-x[1+(-x)3]=-x(1-x3), ∵f(x)是奇函数,∴ f(-x)=-f(x). ∴ f(x)=-f(-x)=x(1-x3), 即当 x∈(-∞,0]时,f(x)的表达式为 x(1-x3). 三、解答题 17.解:①∵A 是空集, ∴方程 ax2-3x+2=0 无实数根. ∴     ,a   a   08-9= ,0 解得 a> 8 9 . ②∵A 中只有一个元素, ∴方程 ax2-3x+2=0 只有一个实数根. 当 a=0 时,方程化为-3x+2=0,只有一个实数根 x= 3 2 ; 当 a≠0 时,令Δ=9-8a=0,得 a= 8 9 ,这时一元二次方程 ax2-3x+2=0 有两个相等的实数 根,即 A 中只有一个元素. 由以上可知 a=0,或 a= 8 9 时,A 中只有一个元素. ≠ < ③若 A 中至多只有一个元素,则包括两种情形:A 中有且仅有一个元素;A 是空集.由①②的 结果可得 a=0,或 a≥ 8 9 . 18.解: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有           ab ba bb aa 2 2 2 2 或 解得 或 或 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得 或 19.证明:设 x1,x2∈R 且 x1<x2,则 f(x1)-f(x2)= 3 1x - 3 2x =(x1-x2)( 2 1x +x1x2+ 2 2x ). 又 2 1x +x1x2+ 2 2x =(x1+ 2 1 x2)2+ 4 3 2 2x . 由 x1<x2 得 x1-x2<0,且 x1+ 2 1 x2 与 x2 不会同时为 0, 否则 x1=x2=0 与 x1<x2 矛盾, 所以 2 1x +x1x2+ 2 2x >0. 因此 f(x1)- f(x2)<0,即 f(x1)<f(x2), f(x)=x3 在 R上是增函数. 20.解:(1)∵ 函数定义域为{x | x∈R,且 x≠0}, f(-x)=3(-x)4+ 2 1 )(-x =3x4+ 2 1 x =f(x),∴f(x)=3x4+ 2 1 x 是偶函数. (2)由 x x - + 1 1 ≥0      01- -1+1 x xx ))(( 解得-1≤x<1. ∴ 函数定义域为 x∈[-1,1),不关于原点对称,∴f(x)=(x-1) x x -1 1+ 为非奇非偶函数. (3)f(x)= 1-x + x-1 定义域为 x=1, ∴ 函数为 f(x)=0(x=1),定义域不关于原点对称, ∴f(x)= 1-x + x-1 为非奇非偶函数. (4)f(x)= 1-2x + 2-1 x 定义域为 0≥ -1 0≥1- 2 2 x x  x∈{±1}, ∴函数变形为 f(x)=0 (x=±1),∴f(x)= 1-2x + 2-1 x 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 1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若 0a  ,且 ,m n 为整数,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 ( ) A、 m m n na a a  B、 nmnm aaa  C、 nm m na a  D、 01 n na a   2.指数函数 y=a x 的图像经过点(2,16)则 a 的值是 ( ) a=0 b=1 a=0 b=0 a= 4 1 b= 2 1 a=0 b=1 a= 4 1 b= 2 1 ≥0 A. 4 1 B. 2 1 C.2 D.4 3.式子 8 2 log 9 log 3 的值为 ( ) (A) 2 3 (B) 3 2 (C) 2 (D)3 4.已知 (10 )xf x ,则  100f = ( ) A、100 B、 10010 C、lg10 D、2 5.已知 0<a<1,log log 0a am n  ,则( ). A.1<n<m B.1<m<n C.m<n<1 D.n<m<1 6.已知 3.0loga 2 , 3.02b  , 2.03.0c  ,则 cba ,, 三者的大小关系是( ) A. acb  B. cab  C. cba  D. abc 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7.若 24log x ,则 x  . 8. 则,3lg4lglg x x = . 9.函数 2)23x(lg)x(f  恒过定点 。 10.已知 372 22   xx , 则 x 的取值范围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 50 分). 11.(16 分)计算: (1) 7log263log 33  ; (2) 63 73 5 aaa  ; 12.(16 分)解不等式:(1) 13232 )1()1(   xx aa ( 0a ) 13.(18 分)已知函数 f ( x )= )2(log 2 xa , 若 (f 2)=1; (1) 求 a 的值; (2)求 )23(f 的值;(3)解不等式 )2()(  xfxf . 14.(附加题)已知函数   2 2x ax bf x   ,且 f(1)= 5 2 ,f(2)=17 4 .(1)求 a b、 ;(2)判 断 f(x)的奇偶性;(3)试判断函数在( ,0] 上的单调性,并证明; 高一数学必修 1(B 卷) 一、选择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函数 y=ax-2+log ( 1)a x  +1(a>0,a≠1)的图象必经过点( ) A.(0,1) B.(1,1) C.(2,1) D.(2,2) 2.已知幂函数 f ( x )过点(2, 2 2 ),则 f ( 4 )的值为 ( ) A、 2 1 B、 1 C、2 D、8 3.计算    5lg2lg25lg2lg 22  等于 ( ) A、0 B、1 C、2 D、3 4.已知 ab>0,下面的四个等式中,正确的是( ) A.lg( ) lg lgab a b  ; B.lg lg lga a bb   ; C. b a b a lg)lg(2 1 2  ; D. 1lg( ) log 10ab ab  . 5.已知 3log 2a  ,那么 3 3log 8 2log 6 用 a 表示是( ) A、5 2a  B、 2a  C、 23 (1 )a a  D、 23 1a a  6.函数 xy 2log2  ( )1x 的值域为 ( ) A、 2, B、 ,2 C、 2, D、 3,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7.已知函数 )]9 1(f[f,)0x(2 0)(xxlog)x(f x 3 则, ,      的值为 8.计算: 4 5 3log 27 log 8 log 25  = 9.若 n3log,m2log aa  ,则 2 n3m a  = 10.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成本不断降低,若每隔 5 年计算机的价格降低 1 3 ,问现在 价格为 8100 元的计算机经过 15 年后,价格应降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 50 分). 11.(16 分)计算: 4 1 6 0.25 03 43 2162 3 2 2 4 2 8 200549        ( ) ( ) ( ) ( ) 12.设函数 4 2 1( ) log 1 x xf x x x     , 求满足 ( )f x = 4 1 的 x 的值. 13.(18 分)已知函数 )1a(log)x(f x a  )1a0a(  且 ,(1)求 f(x)的定义域;(2)讨论 函数 f(x)的增减性。 14.(附加题)已知 ( ) 2xf x  , ( )g x 是一次函数,并且点(2,2) 在函数 [ ( )]f g x 的图象上,点(2,5) 在 函数 [ ( )]g f x 的图象上,求 ( )g x 的解析式. 高一数学必修 1(A 卷)参考答案 一、DDADAA 二、7.2; 8.12; 9.(1,2); 10.x<4 ; 三、11 解:(1)原式= 9log7 63log7log63log)7(log63log 3333 2 33  =2 (2)原式= 2 26 3 7 3 5 63 7 3 5 1 a aaaaa   12.解:∵ 0a , ∴ 112 a ∴ 指数函数 y=( 12 a ) x 在 R 上为增函数。 从而有 133  xx 解得 2x ∴不等式的解集为:{ }2| xx 13.解:(1) ∵ (f 2)=1,∴ 1)22(log 2 a 即 12log a 解锝 a=2 (2 ) 由(1)得函数 )2(log)( 2 2  xxf ,则 )23(f = 416log]2)23[(log 2 2 2  (3)不等式 )2()(  xfxf 即为 ]2)2[(log)2(log 2 2 2 2  xx 化简不等式得 )24(log)2(log 2 2 2 2  xxx ∵函数 上为增函数在 ),0(log 2  xy ,∴ 242 22  xxx 即 4 4x 解得 1x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 ) 14.(附加题)解:(1)由已知得: 2 5 2 22 17 4 24 a b a b         ,解得 1 0 a b     . (2)由上知   2 2x xf x   .任取 x R ,则      2 2 xxf x f x     ,所以  f x 为偶函数. (3)可知  f x 在( ,0] 上应为减函数.下面证明: 任取 1 2 ( ,0]x x  、 ,且 1 2x x ,则        1 1 2 2 1 2 2 2 2 2x x x xf x f x        1 2 1 2 1 12 2 ( ) 2 2 x x x x    =   1 2 1 2 1 2 2 2 2 2 1 2 2 x x x x x x   ,因为 1 2 ( ,0]x x  、 ,且 1 2x x ,所以 1 20 2 2 1x x   ,从而 1 22 2 0x x  , 1 22 2 1 0x x   , 1 22 2 0x x  , 故    1 2 0f x f x  ,由此得函数  f x 在 ( ,0] 上为减 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 1(B 卷)参考答案 一、 DABCBC 二、 7、9; 8、 4 1 ; 9、 3 62 ;10、2400 元; 三、11、解:原式= 1 41 1 1 1 3 63 32 2 4 4 47(2 3 ) (2 2 ) 4 2 2 14         =22×3 3 +2 — 7— 2— 1=100 12、解:当 x∈(﹣∞,1)时,由 x2 = 4 1 ,得 x=2,但 2(﹣∞,1),舍去。 当 x∈(1,+∞)时,由 log4x= 4 1 ,得 x= 2 , 2 ∈(1,+∞)。 综上所述,x= 2 }0|{,10 }0|x{,1 1a 01(1)a:.13 x x     xxa xa 函数的定义域为时当 函数的定义域为时当 解 .)0,()(,10 ;),0()(,1)2( 上递增在时当 上递增在时当   xfa xfa 14.(附加题)解: g(x)是一次函数 ∴可设 g(x)=kx+b (k  0) ∴f ( )g x =2 kx b g ( )f x =k2 x +b ∴依题意得 2 2 2 2 2 5 k b k b      即 2 1 2 4 5 3 k b k k b b          ∴ ( ) 2 3g x x  . 数学必修 1 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函数 1log (5 4 )x xy   的定义域是( )。 A. ( 1, 0) B. 4(0, log 5) C. 4( 1, log 5) D. 4( 1, 0) (0, log 5)  2. 函数 log ( 2) 1ay x   的图象过定点( )。 A.(1,2) B.(2,1) C.(-2,1) D.(-1,1) 3. 设 2(log ) 2 ( 0)xf x x  ,则 (3)f 的值为( )。 A. 128 B. 256 C. 512 D. 8 4. 2 5log ( ) 5 a 化简的结果是( )。 A. –a B. 2a C. |a| D. a 5. 函数 0.2 1xy   的反函数是( )。 A. 5log 1y x  B. 5log ( 1)y x  C. log 5 1xy   D. 5log 1y x  6. 若 23 1log ay x 在(0,+∞)内为减函数,且 xy a 为增函数,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 , 1)3 B. 1(0, )3 C. 3(0, )3 D. 3 6( , )3 3 7. 设 0, 1, , 0x xx a b a b   且 ,则 a、b 的大小关系是( )。 A.b<a<1 B. a<b<1 C. 1<b<a D. 1<a<b 8. 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函数是( )。 A. 1 2 xy  B. 11 2 x y      C. 1( ) 12 xy   D. 1 2xy   9. 设偶函数 ( )f x 在[0,π]上递减,下列三个数 a= 1 2(lg ), ( ), ( )100 2 3f b f c f    的关系为( )。 A. a>b>c B. b>a>c C. b>c>a D. c>a>b 10. 已知 0<a<1,b>1,且 ab>1,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1 1log log loga b ab b b   B. 1 1log log logb a abb b   C. 1 1log log loga a bb b b   D. 1 1log log logb a a bb b   11. 定义运算 a b 为: , ( ) , ( ) , a a ba b b a b     如1 2 1  ,则函数 ( )f x 2 2x x  的值域为( )。 A. R B. (0,+∞) C. (0,1] D. [1,+∞) 12. 设 a、b、c 都是正数,且3 4 6a b c  ,则以下正确的是( )。 A. 1 1 1 c a b   B. 2 2 1 c a b   C. 1 2 2 c a b   D. 2 1 2 c a b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 8 51 3 23x x         化成分数指数幂为 。 14. 若不等式 log ( 3) log ( 2)a ax x   成立,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 的取值范围是 。 15. 已知 4log (9 2) 0m m  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 16. 给出下列四种说法: ⑴ 函数 ( 0, 1)xy a a a   与函数 log ( 0, 1)x ay a a a   的定义域相同; ⑵ 函数 3 3xy x y 与 的值域相同; ⑶ 函数 2(1 2 )1 1 2 2 1 2 x x xy y x      与 均是奇函数; ⑷ 函数 2( 1) 2 1 (0, )y x y x     与 在 上都是增函数。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的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已知 3 5( ) xf x a  ,且 (lg ) 100f a  ,求 a 的值。 18. 已知函数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1 2 ,求 a 的值。 19. 已知指数函数 1( )xy a  ,当 (0, )x   时,有 1y 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2log ( 1) log ( 6)a ax x x    。 20. 已知函数 ( ) log (1 ) ( 0, 1)x af x a a a    。 ⑴ 求 ( )f x 的定义域; ⑵ 当 a>1 时,判断函数 ( )f x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21. 设 ( )f x 1 2 4lg ( )3 x x a a R   ,若当 ( , 1]x  时, ( )f x 有意义,求 a 的取值范围。 22. 某商品在最近 100 天内的价格 ( )f t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是: 1 22 (0 40, )4( ) 1 52 (40 100, ),2 t t t N f t t t t N            销售量 ( )g t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是: g(t) = - 3 1 t + 3 109 (0≤t≤100 , t∈N), 求这种商 品的日销售额 S(t)的最大值。 参考答案 一、 DDBCB DBBBA CB 提示:1. 4log 55 4 0 1 0 1 1 1, 0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故选 D。 2. 代入验证。 3. 设 2log 3x  ,则 32 8x   ,代入已知等式,得 8(3) 2 256f   。 4. 2 2 5 5 5log ( ) log ( ) log | | 5 5 5 | |a a a a      5. 由 0.2 1xy   ,得 1 15 x y       即5 1x y  ,两边取对数,得 5log ( 1)x y  ,即 5log ( 1)y x  。 6. 解不等式组 20 3 1 1 1 1, a a      即可。 7.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得 0<a<1,0<b<1,又由幂函数 ny x 的性质知,当 n>0 时,它在第 一象限内递增,故 a<b<1。 8. 在 1 2 xy  中 0x  ,∴ 1 0, 1yx   ;在 1( ) 12 xy   中,值域为(-1,+∞);而 1 2xy   的值 域为[0,1)。 9. 由 题 意 知 , 2( 2) (2), ( ), ( )2 3a f f b f c f      , 因 为 ( )f x 在 [0 , π ] 上 递 减 , 且 20 22 3       , ∴ 2( ) (2) ( )2 3f f f   , 即 b>a>c。 10. 取 1 , 42a b  。 11. 由题意知, a b 的结果为 a、b 中较小者,于是 ( )f x 2 2x x  的 图象就是 2 2x xy y  与 的图象的较小的部分(如 图),故值域为(0, 1]。 12. 设 3 4 6a b c k   ,则 k>0 且 k≠1,取对数得 3 4 6log , log , loga k b k c k   , ∴ 1 1 1log 3, log 4 2log 2, log 6 log 2 log 3k k k k k ka b c       , ∴ 2 2 1 c a b   。 二、13. 4 15x 。提示:原式= 8 1 2 1 4 41 5 3 3 3 5 152( ) ( )x x x x           。 14. 2, 0 1x a   。提示:∵ 3 2,x x   且 log ( 3) log ( 2)a ax x   , ∴ 0<a<1。 由 3 0 2 0 x x      ,得 2x  。 15. 2 1 1( , ) ( , )9 4 3   。提示:解不等式组 0 4 1 4 1 0 9 2 1 9 2 1 m m m m            或 。 16. ⑴⑶。提示:⑴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R;⑵中两个函数的值域分别是 R 与(0,+∞);⑶ 中两个函数均满足 ( ) ( )f x f x   ,是奇函数;⑷中函数 2( 1)y x  在 (0, )  不是增函数。 三、17. 解:因为 3lg 5(lg ) 100af a a   ,两边取对数,得 lg (3lg 5) 2a a   , 1 x y O 所以 23(lg ) 5lg 2 0a a   ,解得 1lg lg 23a a  或 , 即 1 310 100a a   或 。 18. 解:若 a>1,则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大值为 log 8a ,最小值为 log 2a , 依题意,有 1log 8 log 2 2a a  ,解得 a = 16; 若 0<a<1,则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小值为 log 8a ,最大值为 log 2a ,依题意,有 1log 2 log 8 2a a  ,解得 a = 1 16 。 综上,得 a = 16 或 a = 1 16 。 19. 解:∵ 1( )xy a  在 (0, )x   时,有 1y  , ∴ 1 1, 0 1aa   即 。 于是由 2log ( 1) log ( 6)a ax x x    ,得 2 2 1 6 6 0 x x x x x         , 解得 2 5x  , ∴ 不等式的解集为{ | 2 5}x x  。 20. 解:⑴ 由1 0xa  ,得 1xa  。 当 a>1 时,解不等式 1xa  ,得 0x  ; 当 0<a<1 时,解不等式 1xa  ,得 0x  。 ∴ 当 a>1 时, ( )f x 的定义域为{ | 0}x x  ;当 0<a<1 时, ( )f x 的定义域为{ | 0}x x  。 ⑵ 当 a>1 时, ( )f x 在(-∞,0)上是减函数,证明如下: 设 1 2,x x 是(-∞,0)内的任意两个数,且 1 2x x ,则 1( )f x - 2( )f x = 1 1 2 2 1log (1 ) log (1 ) log 1 x x x a a a x aa a a      , ∵ a>1, 1 2 0x x  , ∴ 1 20 1x xa a   , ∴ 1 21 1 0x xa a    。 从而 1 1 2 2 1 11, log 0 1 1 x x ax x a a a a      ,即 1( )f x > 2( )f x . ∴当 a>1 时, ( )f x 在(-∞,0)上递减。 21. 解:根据题意,有1 2 4 03 x x a   , ( , 1]x  , 即 1 1( ) ( )4 2 x xa       , ( , 1]x  , ∵ 1 1( ) ( )4 2 x x 与 在 ( , 1] 上都是增函数, ∴ 1 1[( ) ( ) ]4 2 x x  在 ( , 1] 上也是增函数, ∴ 它在 1x  时取最大值为 1 1 3( )4 2 4     , 即 1 1 3( ) ( )4 2 4 x x       , ∴ 3 4a   。 22. 解:因为 ( ) ( ) ( )S t f t g t  ,所以 ⑴ 当 1 1 109 10 40 , ( ) ( 22)( ) ( ) ( 88)( 109)4 3 3 12t S t t t S t t t         时 ,即 ,从而可知当 max10 11 808.5t S 或 时, ; ⑵ 1 1 109 140 100 , ( ) ( 52)( ) ( 104)( 109)2 3 3 6t S t t t t t         当 时 ,当 t = 40 时, max 736 808.5S   。 综上可得, max0 100 , 808.5t S  当 时 。 答:在最近的 100 天内,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为 808.5。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选择题 1.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可能是一个(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第 1 题) A 棱台 B 棱锥 C 棱柱 D 正八面体 2.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 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2+ 2 B. 2 21+ C. 2 2+2 D. 2+1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2 3 C.3 3 D.4 3 4.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是 3,4,5,且它的 8 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 球的表面积是( ). A.25π B.50π C.125π D.都不对 5.正方体的棱长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3 ∶1 B. 3 ∶2 C.2∶ 3 D. 3 ∶3 6.在△ABC 中,AB=2,BC=1.5,∠ABC=120°,若使△ABC 绕直线 BC 旋转一周,则所形成 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2 9 π B. 2 7 π C. 2 5 π D. 2 3 π 7.若底面是菱形的棱柱其侧棱垂直于底面,且侧棱长为 5,它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 9 和 15, 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8.如图,在多面体 ABCDEF 中,已知平面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EF∥AB,EF= 2 3 ,且 EF 与平面 ABCD 的距离为 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 2 9 B.5 C.6 D. 2 15 9.下列关于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B.几何体的直观图的长、宽、高与其几何体的长、宽、高的比例相同 C.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 D.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是椭圆 10.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第 10 题) 二、填空题 11.一个棱柱至少有_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________个顶点,顶点最少的一个棱 台有________条侧棱. 12.若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是 1∶2∶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__ 13.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O 是上底面 ABCD 的中心,若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三棱锥 O- AB1D1 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14.如图,E,F 分别为正方体的面 ADD1A1、面 BCC1B1 的中心,则四边形 BFD1E 在该正方体的面 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___. (第14题) 15.已知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 2 、 3 、 6 ,则这个长方体的对角线 长是___________,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_. 16.一个直径为 32 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个铁球,球全部没入水中后,水面升高 9 厘米 (第8题) 则此球的半径为___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 17.有一个正四棱台形状的油槽,可以装油 190 L,假如它的两底面边长分别等于 60 cm 和 40 cm,求它的深度. 18 *.已知半球内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半球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提示:过正 方体的对角面作截面] 19.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DAB=90°,∠ADC=135°,AB=5,CD=2 2 ,AD=2,求四 边形 ABCD 绕 AD 旋转一周所成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 (第19题) 20.养路处建造圆锥形仓库用于贮藏食盐(供融化高速公路上的积雪之用),已建的仓库的底面 直径为 12 m,高 4 m,养路处拟建一个更大的圆锥形仓库,以存放更多食盐,现有两种方案:一是 新建的仓库的底面直径比原来大 4 m(高不变);二是高度增加 4 m(底面直径不变) (1)分别计算按这两种方案所建的仓库的体积; (2)分别计算按这两种方案所建的仓库的表面积; (3)哪个方案更经济些?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A 解析:从俯视图来看,上、下底面都是正方形,但是大小不一样,可以判断可能是棱台. 2.A 解析:原图形为一直角梯形,其面积 S= 2 1 (1+ 2 +1)×2=2+ 2 . 3.A 解析:因为四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则 S 表面=4× 4 3 = 3 . 4.B 解析: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 l= 222 5+4+3 =5 2 ,2R=5 2 ,R= 2 25 ,S=4πR2=50π. 5.C 解析:正方体的对角线是外接球的直径. 6.D 解析:V=V 大-V 小= 3 1 πr2(1+1.5-1)= 2 3 π. 7.D 解析:设底面边长是 a,底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l1,l2,而 2 1l =152-52, 2 2l =92-52, 而 2 1l + 2 2l =4a2,即 152-52+92-52=4a2,a=8,S 侧面=4×8×5=160. 8.D 解析:过点 E,F 作底面的垂面,得两个体积相等的四棱锥和一个三棱柱, V=2× 3 1 × 4 3 ×3×2+ 2 1 ×3×2× 2 3 = 2 15 . 9.B 解析:斜二测画法的规则中,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 平行于 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平行于 z 轴的线段的平行性和长度都不变. 10.D 解析:从三视图看底面为圆,且为组合体,所以选 D. 二、填空题 11.参考答案:5,4,3. 解析:符合条件的几何体分别是:三棱柱,三棱锥,三棱台. 12.参考答案:1∶2 2 ∶3 3 . r1∶r2∶r3=1∶ 2 ∶ 3 , 3 1r ∶ 3 2r ∶ 3 3r =13∶( 2 )3∶( 3 )3=1∶2 2 ∶3 3 . 13.参考答案: 3 6 1 a . 解析:画出正方体,平面 AB1D1 与对角线 A1C 的交点是对角线的三等分点, 三棱锥 O-AB1D1 的高 h= 3 3 a,V= 3 1 Sh= 3 1 × 4 3 ×2a2× 3 3 a= 6 1 a3. 另法:三棱锥 O-AB1D1 也可以看成三棱锥 A-OB1D1,它的高为 AO,等腰三角形 OB1D1 为底面. 14.参考答案:平行四边形或线段. 15.参考答案: 6 , 6 . 解析:设 ab= 2 ,bc= 3 ,ac= 6 ,则 V = abc= 6 ,c= 3 ,a= 2 ,b=1, l= 1+2+3 = 6 . 16.参考答案:12. 解析:V=Sh=πr2h= 3 4 πR3,R= 3 2764× =12. 三、解答题 17.参考答案: V= 3 1 (S+ SS ′ +S)h,h= SSSS V ′+′+ 3 = 6001+4002+6003 0001903× =75. 18.参考答案: 如图是过正方体对角面作的截面.设半球的半径为 R,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 CC'=a,OC= 2 2 a, OC'=R. C'A' COA (第 18 题) 在 Rt△C'CO 中,由勾股定理,得 CC' 2+OC2=OC' 2, 即 a2+( 2 2 a)2=R2. ∴R= 2 6 a,∴V 半球= 2 6 πa 3 ,V 正方体=a 3 . ∴V 半球 ∶V 正方体= 6 π∶2. 19.参考答案: S 表面=S 下底面+S 台侧面+S 锥侧面 =π×52+π×(2+5)×5+π×2×2 2 =(60+4 2 )π. V=V 台-V 锥 = 3 1 π( 2 1r +r1r2+ 2 2r )h- 3 1 πr2h1 = 3 148 π. 20. 解:(1) 参考答案:如果按方案一,仓库的底面直径变成 16 m,则仓库的体积 V1= 3 1 Sh= 3 1 ×π×( 2 16 )2×4= 3 256 π(m3). 如果按方案二,仓库的高变成 8 m,则仓库的体积 V2= 3 1 Sh= 3 1 ×π×( 2 12 )2×8= 3 288 π(m3). (2) 参考答案:如果按方案一,仓库的底面直径变成 16 m,半径为 8 m. 棱锥的母线长为 l= 22 4+8 =4 5 , 仓库的表面积 S1=π×8×4 5 =32 5 π(m2). 如果按方案二,仓库的高变成 8 m. 棱锥的母线长为 l= 22 6+8 =10, 仓库的表面积 S2=π×6×10=60π(m2). (3) 参考答案:∵V2>V1,S2<S1,∴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加经济些.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A 组 一、选择题 1.设 , 为两个不同的平面,l,m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且 l  ,m⊂ ,有如下的两个命 题:①若∥ ,则 l∥m;②若 l⊥m,则⊥ .那么( ). A.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 B.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 C.①②都是真命题 D.①②都是假命题 2.如图,ABCD-A1B1C1D1 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BD∥平面 CB1D1 B.AC1⊥BD C.AC1⊥平面 CB1D1 D.异面直线 AD 与 CB1 角为 60° 3.关于直线 m,n 与平面 ,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m∥ ,n∥ 且∥ ,则 m∥n; ②m⊥ ,n⊥ 且⊥ ,则 m⊥n; ③m⊥ ,n∥ 且∥ ,则 m⊥n; ④m∥ ,n⊥ 且⊥ ,则 m∥n.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③若直线 l1,l2 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 l1,l2 互相平行 ④若直线 l1,l2 是异面直线,则与 l1,l2 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 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 内,则 l∥ ②若直线 l 与平面 平行,则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直线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④若直线 l 与平面 平行,则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6. 两直线 l1 与 l2 异面,过 l1 作平面与 l2 平行,这样的平面( ). A.不存在 B.有唯一的一个 C.有无数个 D.只有两个 7.把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AC 折起,当以 A,B,C,D 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 BD 和平面 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A.90° B.60° C.45° D.30°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间中,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一定共面 C.过直线上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且这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D.过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9.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第 2 题) 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一个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 交线平行 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些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10.异面直线 a,b 所成的角 60°,直线 a⊥c,则直线 b 与 c 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 A.[30°,90°] B.[60°,90°] C.[30°,60°] D.[30°,120°] 二、填空题 11.已知三棱锥 P-ABC 的三条侧棱 PA,PB,PC 两两相互垂直,且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为 S1, S2,S3,则这个三棱锥的体积为 . 12.P 是△ABC 所在平面 外一点,过 P 作 PO⊥平面 ,垂足是 O,连 PA,PB,PC. (1)若 PA=PB=PC,则 O 为△ABC 的 心; (2)PA⊥PB,PA⊥PC,PC⊥PB,则 O 是△ABC 的 心; (3)若点 P 到三边 AB,BC,CA 的距离相等,则 O 是△ABC 的 心; (4)若 PA=PB=PC,∠C=90º,则 O 是 AB 边的 点; (5)若 PA=PB=PC,AB=AC,则点 O 在△ABC 的 线上. 13.如图,在正三角形 ABC 中,D,E,F 分别为 各边的中点,G,H, I,J 分别为 AF,AD,BE,DE 的中点,将△ABC 沿 DE, EF,DF 折成三棱锥 以后,GH 与 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 14.直线 l 与平面 所成角为 30°,l∩ = A,直线 m∈ ,则 m 与 l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 是 . 15.棱长为 1 的正四面体内有一点 P,由点 P 向 各面引垂线,垂线 段长度分别为 d1,d2,d3,d4,则 d1+d2+d3+d4 的值为 . 16.直二面角 -l- 的棱上有一点 A,在平面 , 内各有一条射线 AB,AC 与 l 成 45°,AB  ,AC  ,则∠BAC= . 三、解答题 17.在四面体 ABCD 中,△ABC 与△DBC 都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 (1)求证:BC⊥AD; (2)若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等于 3,求二面 角 A-BC-D 的正弦 值; (3)设二面角 A-BC-D 的大小为 ,猜想 为何值时,四面体 A-BCD 的体积最大.(不要求证明) J (第 13 题) (第 17 题) 18.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2,BB1=BC=1,E 为 D1C1 的中点,连结 ED,EC, EB 和 DB. (1)求证:平面 EDB⊥平面 EBC; (2)求二面角 E-DB-C 的正切值. 19*.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 中,AD∥BC,∠ABC=90°, SA⊥面 ABCD,SA=AB=BC=1,AD= 2 1 . (1)求四棱锥 S—ABCD 的体积; (2)求面 SCD 与面 SBA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提示:延长 BA,CD 相交于点 E,则直线 SE 是 所求二面角的棱.) (第 19 题) 20*.斜三棱柱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为 10,这个侧面与它所对棱的距离等于 6,求这个棱柱的体 积.(提示:在 AA1 上取一点 P,过 P 作棱柱的截面,使 AA1 垂直于这个截面.) (第 20 题)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D 解析:命题②有反例,如图中平面 ∩平面 =直线 n, l⊂ ,m⊂ , (第 18 题) 且 l∥n,m⊥n,则 m⊥l,显然平面 不垂直平面 , (第 1 题) 故②是假命题;命题①显然也是假命题, 2.D 解析:异面直线 AD 与 CB1 角为 45°. 3.D 解析:在①、④的条件下,m,n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 4.D 解析:利用特殊图形正方体我们不难发现①②③④均不正确,故选择答案 D. 5.B 解析:学会用长方体模型分析问题,A1A 有无数点在平面 ABCD 外,但 AA1 与平面 ABCD 相交, ①不正确;A1B1∥平面 ABCD,显然 A1B1 不平行于 BD, ②不正确;A1B1 ∥AB,A1B1∥平面 ABCD,但 AB⊂平面 ABCD 内,③不 正确;l 与平面 α平行,则 l 与 无公共点,l 与平面 内 的 所 有 直 线 都 没 有 公 共 点 , ④ 正 确 , 应 选 B . (第 5 题) 6.B 解析:设平面 过 l1,且 l2∥ ,则 l1 上 一定点 P 与 l2 确定一平面 , 与 的交线 l3∥l2,且 l3 过点 P. 又过点 P 与 l2 平行的直线只有一 条,即 l3 有唯一性,所以经过 l1 和 l3 的平面是唯一的,即过 l1 且平行于 l2 的平面是唯一的. 7.C 解析:当三棱锥 D-ABC 体积最大时,平面 DAC⊥ABC,取 AC 的中点 O,则△DBO 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即∠DBO=45°. 8.D 解析:A.一组对边平行就决定了共面;B.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互相平行,因而共面;C.这 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即直线的垂面;D.把书本的书脊垂直放在桌上就明确了. 9.B 解析:因为①②④正确,故选 B. 10.A 解析:异面直线a,b 所成的角为 60°,直线c ⊥a ,过空间任一点 P,作直线 a’∥a, b’ ∥b, c’∥c. 若 a’,b’,c’ 共面则 b’ 与 c’ 成 30° 角,否则 b ’ 与 c ’ 所成的角的 范围为(30°,90°],所以直线 b 与 c 所成角的范围为[30°,90°] . 二、填空题 11. 3 1 3212 SSS . 解析:设三条侧棱长为 a,b,c. 则 2 1 ab=S1, 2 1 bc=S2, 2 1 ca=S3 三式相乘: ∴ 8 1 a2 b2 c2=S1S2S3, ∴ abc=2 3212 SSS . ∵ 三侧棱两两垂直, ∴ V= 3 1 abc· 2 1 = 3 1 3212 SSS . 12.外,垂,内,中,BC边的垂直平分. 解析:(1)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 O 为△ABC 的外心; (2)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垂心; (3)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内心; (4)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O 为 AB 边的中点; (5)由(1)知,O 在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或说 O 在∠BAC 的平分线上. 13.60°. 解析:将△ABC 沿 DE,EF,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 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60°. 14.[30°,90°]. 解析:直线 l 与平面 所成的 30°的角为 m 与 l 所成角的最小值,当 m 在 内适当 旋转就可以得到 l⊥m,即 m 与 l 所成角的的最大值为 90°. 15. 3 6 . 解析:作等积变换: 4 3 3 1  ×(d1+d2+d3+d4)= 4 3 3 1  ·h,而 h= 3 6 . 16.60°或 120°. 解析:不妨固定 AB,则 AC 有两种可能. 三、解答题 17.证明:(1)取 BC 中点 O,连结 AO,DO. ∵△ABC,△BCD 都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 ∴AO⊥BC,DO⊥BC,且 AO∩DO=O, ∴BC⊥平面 AOD.又 AD  平面 AOD, ∴BC⊥AD. (第 17 题) 解:(2)由(1)知∠AOD 为二面角 A-BC-D 的平面角,设∠AOD= ,则过点 D 作 DE⊥AD,垂足 为 E. ∵BC⊥平面 ADO,且 BC  平面 ABC, ∴平面 ADO⊥平面 ABC.又平面 ADO∩平面 ABC=AO, ∴DE⊥平面 ABC. ∴线段 DE 的长为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即 DE=3. 又 DO= 2 3 BD=2 3 , 在 Rt△DEO 中,sin = DO DE = 2 3 , 故二面角 A-BC-D 的正弦值为 2 3 . (3)当 =90°时,四面体 ABCD 的体积最大. 18.证明:(1)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2,BB1=BC=1,E 为 D1C1 的中点.∴△DD1E 为 等腰直角三角形,∠D1ED=45°.同理∠C1EC=45°.∴  90DEC ,即 DE⊥EC. 在长方体 ABCD- 1111 DCBA 中,BC⊥平面 11DCCD ,又 DE  平面 11DCCD , ∴BC⊥DE.又 CBCEC  ,∴DE⊥平面 EBC.∵平面 DEB 过 DE,∴平面 DEB⊥平面 EBC. (2)解:如图,过 E 在平面 11DCCD 中作 EO ⊥DC 于 O.在长 方体 ABCD- 1111 DCBA 中,∵面 ABCD⊥面 11DCCD , ∴EO⊥面 ABCD.过 O 在平面 DBC 中作 OF⊥DB 于 F,连结 EF, ∴EF⊥BD.∠EFO 为二面角 E-DB-C 的平面角.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可得 OF= 5 1 , (第 18 题) 又 OE=1,所以,tan EFO= 5 . 19*.解:(1)直角梯形 ABCD 的面积是 M 底面= ABADBC )( + 2 1 = 4 3=12 2 1+1  , ∴四棱锥 S—ABCD 的体积是 V= 3 1 ·SA·M 底面= 3 1 ×1× 4 3 = 4 1 . (2)如图,延长 BA,CD 相交于点 E,连结 SE,则 SE 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AD∥BC,BC=2AD, ∴EA=AB=SA,∴SE⊥SB ∵SA⊥面 ABCD,得面 SEB⊥面 EBC,EB 是交线. 又 BC⊥EB,∴BC⊥面 SEB,故 SB 是 SC 在面 SEB 上的射影, ∴CS⊥SE,∠BSC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SB= 22+ABSA = 2 ,BC=1,BC⊥SB, ∴tan∠BSC= 2 2= SB BC , (第 19 题)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 2 2 . 20*.解:如图,设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侧面 BB1C1C 的面积为 10,A1A 和面 BB1C1C 的距离为 6,在 AA1 上取一点 P 作截面 PQR, 使 AA1⊥截面 PQR, AA1∥CC1,∴截面 PQR⊥侧面 BB1C1C,过 P 作 PO⊥QR 于 O, 则 PO ⊥ 侧 面 BB1C1C,且 PO=6. ∴V 斜=S△PQR·AA1= 2 1 ·QR·PO·AA1 = 2 1 ·PO·QR·BB1 = 2 1 ×10×6 =30.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A 组 一、选择题 1.若直线 x=1 的倾斜角为 ,则 ( ). A.等于 0 B.等于 C.等于 2  D.不存在 2.图中的直线 l1,l2,l3 的斜率分别为 k1,k2,k3,则( ). A.k1<k2<k3 B.k3<k1<k2 C.k3<k2<k1 D.k1<k3<k2 3.已知直线 l1 经过两点(-1,-2)、(-1,4),直线 l2 经过两点(2,1)、(x,6),且 l1∥l2, 则 x=( ). (第 20 题) (第 2 题) A.2 B.-2 C.4 D.1 4.已知直线 l 与过点 M(- 3 , 2 ),N( 2 ,- 3 )的直线垂直,则直线 l 的倾斜角是( ). A. 3  B. 3 2 C. 4  D. 4 3 5.如果 AC<0,且 BC<0,那么直线 Ax+By+C=0 不通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6.设 A,B 是 x 轴上的两点,点 P 的横坐标为 2,且|PA|=|PB|,若直线 PA 的方程为 x-y+1 =0,则直线 PB 的方程是( ). A.x+y-5=0 B.2x-y-1=0 C.2y-x-4=0 D.2x+y-7=0 7.过两直线 l1:x-3y+4=0 和 l2:2x+y+5=0 的交点和原点的直线方程为( ). A.19x-9y=0 B.9x+19y=0 C.19x-3y= 0 D.3x+19y=0 8.直线 l1:x+a2y+6=0 和直线 l2 : (a-2)x+3ay+2a=0 没有公共点,则 a 的值 是( ). A.3 B.-3 C.1 D.-1 9.将直线 l 沿 y 轴的负方向平移 a(a>0)个单位,再沿 x 轴正方向平移 a+1 个单位得直线 l', 此时直线 l' 与 l 重合,则直线 l' 的斜率为( ). A. 1+a a B. 1+- a a C. a a 1+ D. a a 1+- 10.点(4,0)关于直线 5x+4y+21=0 的对称点是( ). A.(-6,8) B.(-8,-6) C.(6,8) D.(-6,-8) 二、填空题 11.已知直线 l1 的倾斜角 1=15°,直线 l1 与 l2 的交点为 A,把直线 l2 绕着点 A 按逆时针方 向旋转到和直线 l1 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为 60°,则直线 l2 的斜率 k2 的值为 . 12.若三点 A(-2,3),B(3,-2),C( 2 1 ,m)共线,则 m 的值为 . 13.已知长方形 ABCD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0,1),B(1,0),C(3,2),求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 . 14.求直线 3x+ay=1 的斜率 . 15.已知点 A(-2,1),B(1,-2),直线 y=2 上一点 P,使|AP|=|BP|,则 P 点坐标为 . 16.与直线 2x+3y+5=0 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的和为 6 的直线方程是 . 17.若一束光线沿着直线 x-2y+5=0 射到 x 轴上一点,经 x 轴反射后其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 程是 . 三、解答题 18.设直线 l 的方程为(m2-2m-3)x+(2m2+m-1)y=2m-6(m∈R,m≠-1),根据下列条件分 别求 m 的值: ①l 在 x 轴上的截距是-3; ②斜率为 1. 19.已知△ABC 的三顶点是 A(-1,-1),B(3,1),C(1,6).直线 l 平行于 AB,交 AC,BC 分别于 E,F,△CEF 的面积是△CAB 面积的 4 1 .求直线 l 的方程. 20.一直线被两直线 l1:4x+y+6=0,l2:3x-5y-6=0 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恰好是坐标原点, 求该直线方程. 21.直线 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 l 的横截距与纵截距之和为 6,求直线 l 的方程.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C 解析:直线 x=1 垂直于 x 轴,其倾斜角为 90°. 2.D 解析:直线 l1 的倾斜角 1 是钝角,故 k1<0;直线 l2 与 l3 的倾斜角 2, 3 均为锐角且 2> 3,所以 k2>k3>0,因此 k2>k3>k1,故应选 D. 3.A 解析:因为直线 l1 经过两点(-1,-2)、(-1,4),所以直线 l1 的倾斜角为 2  ,而 l1∥l2,所 以,直线 l2 的倾斜角也为 2  ,又直线 l2 经过两点(2,1)、(x,6),所以,x=2. 4.C 解析:因为直线 MN 的斜率为 1-= 2-3- 3+2 ,而已知直线 l 与直线 MN 垂直,所以直线 l 的斜率 为 1,故直线 l 的倾斜角是 4  . 5.C 解析:直线 Ax+By+C=0 的斜率 k= B A <0,在 y 轴上的截距 B CD=- >0,所以,直线不通 过第三象限. 6.A 解析:由已知得点 A(-1,0),P(2,3),B(5,0),可得直线 PB 的方程是 x+y-5=0. 7.D 8.D 9.B 解析: 结合图形,若直线 l 先沿 y 轴的负方向平移,再沿 x 轴正方向平移后,所得直线与 l 重合,这说明直线 l 和 l’ 的斜率均为负,倾斜角是钝角.设 l’ 的倾斜角为 ,则 tan = 1+- a a . 10.D 解析:这是考察两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问题.直线 5x+4y+21=0 是点 A(4,0)与所求点 A'(x, (第 19 题) y)连线的中垂线,列出关于 x,y 的两个方程求解. 二、填空题 11.-1. 解析:设直线 l2 的倾斜角为 2,则由题意知: 180°- 2+15°=60°, 2=135°, ∴k2=tan 2=tan(180°-45°)=-tan45°=-1. 12. 2 1 . 解:∵A,B,C 三点共线, ∴kAB=kAC, 2+ 2 1 3-= 2+3 3-2- m .解得 m= 2 1 . 13.(2,3). 解析:设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x,y), ∵AD⊥CD,AD∥BC, ∴kAD·kCD=-1,且 kAD=kBC. ∴ 0- 1- x y · 3- 2- x y =-1, 0- 1- x y =1. 解得    1= 0= y x (舍去)    3= 2= y x 所以,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2,3). 14.- a 3 或不存在. 解析:若 a=0 时,倾角 90°,无斜率. 若 a≠0 时,y=- a 3 x+ a 1 ∴直线的斜率为- a 3 . 15.P(2,2). 解析:设所求点 P(x,2),依题意: 22 )12()2( x = 22 )22()1( x ,解得 x=2,故所求 P 点的坐标为(2,2). 16.10x+15y-36=0. 解析:设所求的直线的方程为 2x+3y+c=0,横截距为- 2 c ,纵截距为- 3 c ,进而得 c = - 5 36 . 17.x+2y+5=0. 解析:反射线所在直线与入射线所在的直线关于 x 轴对称,故将直线方程中的 y 换成 -y. 三、解答题 18.①m=- 3 5 ;②m= 3 4 . 解析:①由题意,得 32 62 2   mm m =-3,且 m2-2m-3≠0. (第 11 题) 解得 m=- 3 5 . ②由题意,得 12 32 2 2   mm mm =-1,且 2m2+m-1≠0. 解得 m= 3 4 . 19.x-2y+5=0. 解析:由已知,直线 AB 的斜率 k= 13 11   = 2 1 . 因为 EF∥AB,所以直线 EF 的斜率为 2 1 . 因为△CEF 的面积是△CAB 面积的 4 1 ,所以 E 是 CA 的中点.点 E 的坐标是(0, 2 5 ). 直线 EF 的方程是 y- 2 5 = 2 1 x,即 x-2y+5=0. 20.x+6y=0. 解析:设所求直线与 l1,l2 的交点分别是 A,B,设 A(x0,y0),则 B 点坐标为 (-x0,-y0). 因为 A,B 分别在 l1,l2 上, 所以    0=6-5+3- 0=6++4 00 00 yx yx ①+②得:x0+6y0=0,即点 A 在直线 x+6y=0 上,又直线 x+6y=0 过原点,所以直线 l 的 方程为 x+6y=0. 21.2x+y-4=0 和 x+y-3=0. 解析:设直线 l 的横截距为 a,由题意可得纵截距为 6-a. ∴直线 l 的方程为 1=-6 + a y a x . ∵点(1,2)在直线 l 上,∴ 1=-6 2+1 aa ,a2-5a+6=0,解得 a1=2,a2=3.当 a=2 时,直线 的方程为 142  yx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当 a=3 时,直线的方程为 133  yx ,直线经过第 一、二、四象限.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 2x+y-4=0 和 x+y-3=0. 第四章 圆与方程 一、选择题 1.若圆 C 的圆心坐标为(2,-3),且圆 C 经过点 M(5,-7),则圆 C 的半径为( ). A. 5 B.5 C.25 D. 10 2.过点 A(1,-1),B(-1,1)且圆心在直线 x+y-2=0 上的圆的方程是( ). A.(x-3)2+(y+1)2=4 B.(x+3)2+(y-1)2=4 C.(x-1)2+(y-1)2=4 D.(x+1)2+(y+1)2=4 3.以点(-3,4)为圆心,且与 x 轴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A.(x-3)2+(y+4)2=16 B.(x+3)2+(y-4)2=16 C.(x-3)2+(y+4)2=9 D.(x+3)2+(y-4)2=19 4.若直线 x+y+m=0 与圆 x2+y2=m 相切,则 m 为( ). A.0 或 2 B.2 C. 2 D.无解 ① ② 5.圆(x-1)2+(y+2)2=20 在 x 轴上截得的弦长是( ). A.8 B.6 C.6 2 D.4 3 6.两个圆 C1:x2+y2+2x+2y-2=0 与 C2:x2+y2-4x-2y+1=0 的位置关系为( ). A.内切 B.相交 C.外切 D.相离 7.圆 x2+y2-2x-5=0 与圆 x2+y2+2x-4y-4=0 的交点为 A,B,则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是( ). A.x+y-1=0 B.2x-y+1=0 C.x-2y+1=0 D.x-y+1=0 8.圆 x2+y2-2x=0 和圆 x2+y2+4y=0 的公切线有且仅有( ). A.4 条 B.3 条 C.2 条 D.1 条 9.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M(a,b,c),有下列叙述: 点 M 关于 x 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M1(a,-b,c); 点 M 关于 yoz 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2(a,-b,-c); 点 M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3(a,-b,c); 点 M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4(-a,-b,-c). 其中正确的叙述的个数是( ). A.3 B.2 C.1 D.0 10.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A(-3,4,0)与点 B(2,-1,6)的距离是( ). A.2 43 B.2 21 C.9 D. 86 二、填空题 11.圆 x2+y2-2x-2y+1=0 上的动点 Q 到直线 3x+4y+8=0 距离的最小值为 . 12.圆心在直线 y=x 上且与 x 轴相切于点(1,0)的圆的方程为 . 13.以点 C(-2,3)为圆心且与 y 轴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14.两圆 x2+y2=1 和(x+4)2+(y-a)2=25 相切,试确定常数 a 的值 . 15.圆心为 C(3,-5),并且与直线 x-7y+2=0 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16.设圆 x2+y2-4x-5=0 的弦 AB 的中点为 P(3,1),则直线 AB 的方程是 . 三、解答题 17.求圆心在原点,且圆周被直线 3x+4y+15=0 分成 1∶2 两部分的圆的方程. 18.求过原点,在 x 轴,y 轴上截距分别为 a,b 的圆的方程(ab≠0). 19.求经过 A(4,2),B(-1,3)两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四个截距之和是 2 的圆的方程. 20.求经过点(8,3),并且和直线 x=6 与 x=10 都相切的圆的方程. 第四章 圆与方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圆心 C 与点 M 的距离即为圆的半径, 22 7+3-+5-2 )()( =5. 2.C 解析一:由圆心在直线 x+y-2=0 上可以得到 A,C 满足条件,再把 A 点坐标 (1,-1)代入圆方程.A 不满足条件. ∴选 C. 解析二:设圆心 C 的坐标为(a,b),半径为 r,因为圆心 C 在直线 x+y-2=0 上,∴b=2-a.由 |CA|=|CB|,得(a-1)2+(b+1)2=(a+1)2+(b-1)2,解得 a=1,b=1. 因此所求圆的方程为(x-1)2+(y-1)2=4. 3.B 解析:∵与 x 轴相切,∴r=4.又圆心(-3,4), ∴圆方程为(x+3)2+(y-4)2=16. 4.B 解析:∵x+y+m=0 与 x2+y2=m 相切, ∴(0,0)到直线距离等于 m . ∴ 2 m = m , ∴m=2. 5.A 解析:令 y=0, ∴(x-1)2=16. ∴ x-1=±4, ∴x1=5,x2=-3. ∴弦长=|5-(-3)|=8. 6.B 解析:由两个圆的方程 C1:(x+1)2+(y+1)2=4,C2:(x-2)2+(y-1)2=4 可求得圆心距 d= 13 ∈(0,4),r1=r2=2,且 r 1-r 2<d<r 1+r2 故两圆相交,选 B. 7.A 解析:对已知圆的方程 x2+y2-2x-5=0,x2+y2+2x-4y-4=0,经配方,得 (x-1)2+y2=6,(x+1)2+(y-2)2=9. 圆心分别为 C1(1,0),C2(-1,2). 直线 C1C2 的方程为 x+y-1=0. 8.C 解析:将两圆方程分别配方得(x-1)2+y2=1 和 x2+(y+2)2=4,两圆圆心分别为 O1(1,0), O2(0,-2),r1=1,r2=2,|O1O2|= 22 2+1 = 5 ,又 1=r2-r1< 5 <r1+r2=3,故两圆相交, 所以有两条公切线,应选 C. 9.C 解:①②③错,④对.选 C. 10.D 解析: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填空题 11.2. 解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5 8+4+3 =3, ∴动点 Q 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 d-r=3-1=2. 12.(x-1)2+(y-1)2=1. 解析:画图后可以看出,圆心在(1,1),半径为 1.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1)2+(y-1)2=1. 13.(x+2)2+(y-3)2=4. 解析:因为圆心为(-2,3),且圆与 y 轴相切,所以圆的半径为 2.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2)2 +(y-3)2=4. 14.0 或±2 5 . 解析:当两圆相外切时,由|O1O2|=r1+r2 知 22+4 a =6,即 a=±2 5 . 当两圆相内切时,由|O1O2|=r1-r2(r1>r2)知 22+4 a =4,即 a=0. ∴a 的值为 0 或±2 5 . 15.(x-3)2+(y+5)2=32. 解析:圆的半径即为圆心到直线 x-7y+2=0 的距离; 16.x+y-4=0. 解析:圆 x2+y2-4x-5=0 的圆心为 C(2,0),P(3,1)为弦 AB 的中点,所以直线 AB 与直线 CP 垂直,即 kAB·kCP=-1,解得 kAB=-1,又直线 AB 过 P(3,1),则所求直线方程为 x+y-4=0. 三、解答题 17.x2+y2=36. 解析:设直线与圆交于 A,B 两点,则∠AOB=120°,设 所求圆方程为:x2+y2=r2,则圆心到直线距离为 5 15 2 r ,所 以 r=6,所求圆方程为 x2+y2=36. (第 17 题) 18.x2+y2-ax-by=0. 解析:∵圆过原点,∴设圆方程为 x2+y2+Dx+Ey=0. ∵圆过(a,0)和(0,b), ∴a2+Da=0,b2+bE=0. 又∵a≠0,b≠0, ∴D=-a,E=-b. 故所求圆方程为 x2+y2-ax-by=0. 19.x2+y2-2x-12=0. 解析:设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Dx+Ey+F=0. ∵A,B 两点在圆上,代入方程整理得: D-3E-F=10 ① 4D+2E+F=-20 ② 设纵截距为 b1,b2,横截距为 a1,a2.在圆的方程中,令 x=0 得 y2+Ey+F=0, ∴b1+b2=-E;令 y=0 得 x2+Dx+F=0,∴a1+a2=-D. 由已知有-D-E=2.③ ①②③联立方程组得 D=-2,E=0,F=-12.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2x-12=0. 20.解: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b)2=r2. 根据题意:r= 2 610  =2, 圆心的横坐标 a=6+2=8, 所以圆的方程可化为:(x-8)2+(y-b)2=4. 又因为圆过(8,3)点,所以(8-8)2+(3-b)2=4,解得 b=5 或 b=1, 所求圆的方程为(x-8)2+(y-5)2=4 或(x-8)2+(y-1)2=4. 高一数学阶段测试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 ,P Q   ,所以 PQ  (B)因为 P  ,Q  ,所以  =PQ (C)因为 AB  ,CAB,DAB,所以 CD  (D)因为 AB AB  , ,所以 =AB  2. 如果直线 ax+2y+2=0 与直线 3x-y-2=0 平行,则系数 a= ( ) A、 -3 B、-6 C、 2 3 D、 3 2 3 棱长为 a 的正方体有一个内切球,该球的表面积为 ( ) A、 2a B、2 2a C、3 2a D、 a 24 4. 若直线 a 与平面 不垂直,那么在平面 内与直线 a 垂直的直线( ) (A)只有一条 (B)无数条 (C)是平面 内的所有直线 (D)不存在 5. 倾斜角为 135 ,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1 的直线方程是( ) A. 01  yx B. 01  yx C. 01  yx D. 01  yx 6. 长方体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 632 、、 ,则长方体的体积是( ). A. 23 B. 32 C. 6 D.6 7.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l 、 m 、 n 与两个不同的平面 、 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 m∥l ,n∥l ,则 m∥n ②若 m⊥ ,m∥ , 则 ⊥ ③若 m∥ ,n∥ ,则 m∥n ④若 m⊥ , ⊥ ,则 m∥ 或 m  其中假命题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第 10 题) 9..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 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2+ 2 B. 2 21+ C. 2 2+2 D. 2+1 10 以 A(1,3),B(-5,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方程是( ) A 3x-y-8=0 B 3x+y+4=0 C 3x-y+6=0 D 3x+y+2=0 11 如图,直线 l1、l2、l3 的斜率分别为 k1、k2、 k3, 则必有 A. k1 bd B、 d b c a  C、a + c > b + d D、a-c > b-d 9.数列{ }na 满足 1n na a n   ,且 1 1a  ,则 8a ( ). A.29 B.28 C.27 D.26 10.为测量一座塔的高度,在一座与塔相距 20 米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 ,测得塔 基的俯角为 45,那么塔的高度是( )米. A. 320(1 )3  B. 320(1 )2  C. 20(1 3) D.30 11.在 ABC 中,若 2 2 2 2sin sinb C c B 2 cos cosbc B C ,则 ABC 是 (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12.等差数列{ }na 满足 5 97 5a a  ,且 1 17a   ,则使数列前 n 项和 nS 最小的 n 等于( ). A.5 B.6 C.7 D.8 二.填空题(共 4 题,每题 4 分) 13.已知 0<2a<1,若 A=1+a2, B= a1 1 , 则 A 与 B 的大小关系是 。 14.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2 10 ( 1 2 3 )nS n n n   ,, , ,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 15.在 ABC△ 中,若 1tan 3A  , 150C   , 1BC  ,则 AB  . 16. ABC 中, a b c、 、 分别是 A B C  、 、 的对边,下列条件 ① 26 , 15, 23b c C    ; ② 84 , 56 , 74a b c   ; ③ 34 , 56 , 68A B c     ; ④ 15, 10 , 60a b A    能唯一确定 ABC 的有 (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三.解答题(共 6 题,17,18,19,20,21 每题 12 分,22 题 14 分) 17、已知等差数列前三项为 ,4,3a a ,前 n 项的和为 ns , ks =2550. (1)求 a 及 k 的值; (2)求 1 2 1 1 1 ns s s    18、设{ }na 是一个公差为 ( 0)d d  的等差数列,它的前10项和 10 110S  ,且满足 2 2 1 4a a a .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19. 在 ABC△ 中,已知 45B   , D 是 BC 上一点, 5, 7 , 3AD AC DC   ,求 AB 的长. 20.在 ABC△ 中, 1tan 4A  , 3tan 5B  . (Ⅰ)求角C 的大小; (Ⅱ)若 ABC△ 最大边的边长为 17 ,求最小边的边长. 21.某村计划建造一个室内面积为 800 2m 的矩形蔬菜温室。在温室内,沿左.右两侧与后侧 内墙各保留 1 m 宽的通道,沿前侧内墙保留 3 m 宽的空地。当矩形温室的边长各为多少时?蔬菜 的种植面积最大。最大种植面积是多少? 22.已知等比数列{an}满足 a1+a6=11,且 a3a4= 9 32 . (1)求数列{an}的通项 an; D C A B (2)如果至少存在一个自然数 m,恰使 13 2 ma , 2ma ,am+1+ 9 4 这三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问这 样的等比数列{an}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通项公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一选择题 BABDB CBCAA CB 填空题 13. A0,下面的四个等式中,正确的是( ) A.lg( ) lg lgab a b  ; B.lg lg lga a bb   ; C. b a b a lg)lg(2 1 2  ; D. 1lg( ) log 10ab ab  . 5.已知 3log 2a  ,那么 3 3log 8 2log 6 用 a 表示是( ) A、5 2a  B、 2a  C、 23 (1 )a a  D、 23 1a a  6.函数 xy 2log2  ( )1x 的值域为 ( ) A、 2, B、 ,2 C、 2, D、 3, 二、填空题: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每小题 5 分,共 20 分) 7.已知函数 )]9 1(f[f,)0x(2 0)(xxlog)x(f x 3 则, ,      的值为 8.计算: 4 5 3log 27 log 8 log 25  = 9.若 n3log,m2log aa  ,则 2 n3m a  = 10.由于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成本不断降低,若每隔 5 年计算机的价格降低 1 3 ,问现在 价格为 8100 元的计算机经过 15 年后,价格应降为 。 三、解答题: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共 50 分). 11.(16 分)计算: 4 1 6 0.25 03 43 2162 3 2 2 4 2 8 200549        ( ) ( ) ( ) ( ) 12.设函数 4 2 1( ) log 1 x xf x x x     , 求满足 ( )f x = 4 1 的 x 的值. 13.(18 分)已知函数 )1a(log)x(f x a  )1a0a(  且 ,(1)求 f(x)的定义域;(2)讨论 函数 f(x)的增减性。 14.(附加题)已知 ( ) 2xf x  , ( )g x 是一次函数,并且点(2,2) 在函数 [ ( )]f g x 的图象上,点(2,5) 在 函数 [ ( )]g f x 的图象上,求 ( )g x 的解析式. 高一数学必修 1(A 卷)参考答案 一、DDADAA 二、7.2; 8.12; 9.(1,2); 10.x<4 ; 三、11 解:(1)原式= 9log7 63log7log63log)7(log63log 3333 2 33  =2 (2)原式= 2 26 3 7 3 5 63 7 3 5 1 a aaaaa   12.解:∵ 0a , ∴ 112 a ∴ 指数函数 y=( 12 a ) x 在 R 上为增函数。 从而有 133  xx 解得 2x ∴不等式的解集为:{ }2| xx 13.解:(1) ∵ (f 2)=1,∴ 1)22(log 2 a 即 12log a 解锝 a=2 (2 ) 由(1)得函数 )2(log)( 2 2  xxf ,则 )23(f = 416log]2)23[(log 2 2 2  (3)不等式 )2()(  xfxf 即为 ]2)2[(log)2(log 2 2 2 2  xx 化简不等式得 )24(log)2(log 2 2 2 2  xxx ∵函数 上为增函数在 ),0(log 2  xy ,∴ 242 22  xxx 即 4 4x 解得 1x 所以不等式的解集为:(-1,+ ) 14.(附加题)解:(1)由已知得: 2 5 2 22 17 4 24 a b a b         ,解得 1 0 a b     . (2)由上知   2 2x xf x   .任取 x R ,则      2 2 xxf x f x     ,所以  f x 为偶函数. (3)可知  f x 在( ,0] 上应为减函数.下面证明: 任取 1 2 ( ,0]x x  、 ,且 1 2x x ,则        1 1 2 2 1 2 2 2 2 2x x x xf x f x        1 2 1 2 1 12 2 ( ) 2 2 x x x x    =   1 2 1 2 1 2 2 2 2 2 1 2 2 x x x x x x   ,因为 1 2 ( ,0]x x  、 ,且 1 2x x ,所以 1 20 2 2 1x x   ,从而 1 22 2 0x x  , 1 22 2 1 0x x   , 1 22 2 0x x  , 故    1 2 0f x f x  ,由此得函数  f x 在 ( ,0] 上为减 函数 高一数学必修 1(B 卷)参考答案 三、 DABCBC 四、 7、9; 8、 4 1 ; 9、 3 62 ;10、2400 元; 三、11、解:原式= 1 41 1 1 1 3 63 32 2 4 4 47(2 3 ) (2 2 ) 4 2 2 14         =22×3 3 +2 — 7— 2— 1=100 12、解:当 x∈(﹣∞,1)时,由 x2 = 4 1 ,得 x=2,但 2(﹣∞,1),舍去。 当 x∈(1,+∞)时,由 log4x= 4 1 ,得 x= 2 , 2 ∈(1,+∞)。 综上所述,x= 2 }0|{,10 }0|x{,1 1a 01(1)a:.13 x x     xxa xa 函数的定义域为时当 函数的定义域为时当 解 .)0,()(,10 ;),0()(,1)2( 上递增在时当 上递增在时当   xfa xfa 14.(附加题)解: g(x)是一次函数 ∴可设 g(x)=kx+b (k  0) ∴f ( )g x =2 kx b g ( )f x =k2 x +b ∴依题意得 2 2 2 2 2 5 k b k b      即 2 1 2 4 5 3 k b k k b b          ∴ ( ) 2 3g x x  . 数学必修 1 第三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函数 1log (5 4 )x xy   的定义域是( )。 A. ( 1, 0) B. 4(0, log 5) C. 4( 1, log 5) D. 4( 1, 0) (0, log 5)  2. 函数 log ( 2) 1ay x   的图象过定点( )。 A.(1,2) B.(2,1) C.(-2,1) D.(-1,1) 3. 设 2(log ) 2 ( 0)xf x x  ,则 (3)f 的值为( )。 A. 128 B. 256 C. 512 D. 8 4. 2 5log ( ) 5 a 化简的结果是( )。 A. –a B. 2a C. |a| D. a 5. 函数 0.2 1xy   的反函数是( )。 A. 5log 1y x  B. 5log ( 1)y x  C. log 5 1xy   D. 5log 1y x  6. 若 23 1log ay x 在(0,+∞)内为减函数,且 xy a 为增函数,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A. 3( , 1)3 B. 1(0, )3 C. 3(0, )3 D. 3 6( , )3 3 7. 设 0, 1, , 0x xx a b a b   且 ,则 a、b 的大小关系是( )。 A.b<a<1 B. a<b<1 C. 1<b<a D. 1<a<b 8. 下列函数中,值域为(0,+∞)的函数是( )。 A. 1 2 xy  B. 11 2 x y      C. 1( ) 12 xy   D. 1 2xy   9. 设偶函数 ( )f x 在[0,π]上递减,下列三个数 a= 1 2(lg ), ( ), ( )100 2 3f b f c f    的关系为( )。 A. a>b>c B. b>a>c C. b>c>a D. c>a>b 10. 已知 0<a<1,b>1,且 ab>1,则下列不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1 1log log loga b ab b b   B. 1 1log log logb a abb b   C. 1 1log log loga a bb b b   D. 1 1log log logb a a bb b   11. 定义运算 a b 为: , ( ) , ( ) , a a ba b b a b     如1 2 1  ,则函数 ( )f x 2 2x x  的值域为( )。 A. R B. (0,+∞) C. (0,1] D. [1,+∞) 12. 设 a、b、c 都是正数,且3 4 6a b c  ,则以下正确的是( )。 A. 1 1 1 c a b   B. 2 2 1 c a b   C. 1 2 2 c a b   D. 2 1 2 c a b  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3. 8 51 3 23x x         化成分数指数幂为 。 14. 若不等式 log ( 3) log ( 2)a ax x   成立,则 x 的取值范围是 ,a 的取值范围是 。 15. 已知 4log (9 2) 0m m   ,则 m 的取值范围是 。 16. 给出下列四种说法: ⑴ 函数 ( 0, 1)xy a a a   与函数 log ( 0, 1)x ay a a a   的定义域相同; ⑵ 函数 3 3xy x y 与 的值域相同; ⑶ 函数 2(1 2 )1 1 2 2 1 2 x x xy y x      与 均是奇函数; ⑷ 函数 2( 1) 2 1 (0, )y x y x     与 在 上都是增函数。 其中正确说法的序号是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 解答应写出文字的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 已知 3 5( ) xf x a  ,且 (lg ) 100f a  ,求 a 的值。 18. 已知函数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大值比最小值大 1 2 ,求 a 的值。 19. 已知指数函数 1( )xy a  ,当 (0, )x   时,有 1y  ,解关于 x 的不等式 2log ( 1) log ( 6)a ax x x    。 20. 已知函数 ( ) log (1 ) ( 0, 1)x af x a a a    。 ⑴ 求 ( )f x 的定义域; ⑵ 当 a>1 时,判断函数 ( )f x 的单调性,并证明你的结论。 21. 设 ( )f x 1 2 4lg ( )3 x x a a R   ,若当 ( , 1]x  时, ( )f x 有意义,求 a 的取值范围。 22. 某商品在最近 100 天内的价格 ( )f t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是: 1 22 (0 40, )4( ) 1 52 (40 100, ),2 t t t N f t t t t N            销售量 ( )g t 与时间 t 的函数关系是: g(t) = - 3 1 t + 3 109 (0≤t≤100 , t∈N), 求这种商 品的日销售额 S(t)的最大值。 参考答案 二、 DDBCB DBBBA CB 提示:1. 4log 55 4 0 1 0 1 1 1, 0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故选 D。 2. 代入验证。 3. 设 2log 3x  ,则 32 8x   ,代入已知等式,得 8(3) 2 256f   。 4. 2 2 5 5 5log ( ) log ( ) log | | 5 5 5 | |a a a a      5. 由 0.2 1xy   ,得 1 15 x y       即5 1x y  ,两边取对数,得 5log ( 1)x y  ,即 5log ( 1)y x  。 6. 解不等式组 20 3 1 1 1 1, a a      即可。 7. 由指数函数的性质,得 0<a<1,0<b<1,又由幂函数 ny x 的性质知,当 n>0 时,它在第 一象限内递增,故 a<b<1。 8. 在 1 2 xy  中 0x  ,∴ 1 0, 1yx   ;在 1( ) 12 xy   中,值域为(-1,+∞);而 1 2xy   的值 域为[0,1)。 9. 由 题 意 知 , 2( 2) (2), ( ), ( )2 3a f f b f c f      , 因 为 ( )f x 在 [0 , π ] 上 递 减 , 且 20 22 3       , ∴ 2( ) (2) ( )2 3f f f   , 即 b>a>c。 10. 取 1 , 42a b  。 11. 由题意知, a b 的结果为 a、b 中较小者,于是 ( )f x 2 2x x  的 图象就是 2 2x xy y  与 的图象的较小的部分(如 图),故值域为(0, 1]。 12. 设 3 4 6a b c k   ,则 k>0 且 k≠1,取对数得 3 4 6log , log , loga k b k c k   , ∴ 1 1 1log 3, log 4 2log 2, log 6 log 2 log 3k k k k k ka b c       , ∴ 2 2 1 c a b   。 二、13. 4 15x 。提示:原式= 8 1 2 1 4 41 5 3 3 3 5 152( ) ( )x x x x           。 14. 2, 0 1x a   。提示:∵ 3 2,x x   且 log ( 3) log ( 2)a ax x   , ∴ 0<a<1。 由 3 0 2 0 x x      ,得 2x  。 15. 2 1 1( , ) ( , )9 4 3   。提示:解不等式组 0 4 1 4 1 0 9 2 1 9 2 1 m m m m            或 。 16. ⑴⑶。提示:⑴中两个函数的定义域都是 R;⑵中两个函数的值域分别是 R 与(0,+∞);⑶ 1 x y O 中两个函数均满足 ( ) ( )f x f x   ,是奇函数;⑷中函数 2( 1)y x  在 (0, )  不是增函数。 三、17. 解:因为 3lg 5(lg ) 100af a a   ,两边取对数,得 lg (3lg 5) 2a a   , 所以 23(lg ) 5lg 2 0a a   ,解得 1lg lg 23a a  或 , 即 1 310 100a a   或 。 18. 解:若 a>1,则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大值为 log 8a ,最小值为 log 2a , 依题意,有 1log 8 log 2 2a a  ,解得 a = 16; 若 0<a<1,则 ( ) log ( 1) ( 0, 1)af x x a a    在区间[1,7]上的最小值为 log 8a ,最大值为 log 2a ,依题意,有 1log 2 log 8 2a a  ,解得 a = 1 16 。 综上,得 a = 16 或 a = 1 16 。 19. 解:∵ 1( )xy a  在 (0, )x   时,有 1y  , ∴ 1 1, 0 1aa   即 。 于是由 2log ( 1) log ( 6)a ax x x    ,得 2 2 1 6 6 0 x x x x x         , 解得 2 5x  , ∴ 不等式的解集为{ | 2 5}x x  。 20. 解:⑴ 由1 0xa  ,得 1xa  。 当 a>1 时,解不等式 1xa  ,得 0x  ; 当 0<a<1 时,解不等式 1xa  ,得 0x  。 ∴ 当 a>1 时, ( )f x 的定义域为{ | 0}x x  ;当 0<a<1 时, ( )f x 的定义域为{ | 0}x x  。 ⑵ 当 a>1 时, ( )f x 在(-∞,0)上是减函数,证明如下: 设 1 2,x x 是(-∞,0)内的任意两个数,且 1 2x x ,则 1( )f x - 2( )f x = 1 1 2 2 1log (1 ) log (1 ) log 1 x x x a a a x aa a a      , ∵ a>1, 1 2 0x x  , ∴ 1 20 1x xa a   , ∴ 1 21 1 0x xa a    。 从而 1 1 2 2 1 11, log 0 1 1 x x ax x a a a a      ,即 1( )f x > 2( )f x . ∴当 a>1 时, ( )f x 在(-∞,0)上递减。 21. 解:根据题意,有1 2 4 03 x x a   , ( , 1]x  , 即 1 1( ) ( )4 2 x xa       , ( , 1]x  , ∵ 1 1( ) ( )4 2 x x 与 在 ( , 1] 上都是增函数, ∴ 1 1[( ) ( ) ]4 2 x x  在 ( , 1] 上也是增函数, ∴ 它在 1x  时取最大值为 1 1 3( )4 2 4     , 即 1 1 3( ) ( )4 2 4 x x       , ∴ 3 4a   。 22. 解:因为 ( ) ( ) ( )S t f t g t  ,所以 ⑴ 当 1 1 109 10 40 , ( ) ( 22)( ) ( ) ( 88)( 109)4 3 3 12t S t t t S t t t         时 ,即 ,从而可知当 max10 11 808.5t S 或 时, ; ⑵ 1 1 109 140 100 , ( ) ( 52)( ) ( 104)( 109)2 3 3 6t S t t t t t         当 时 ,当 t = 40 时, max 736 808.5S   。 综上可得, max0 100 , 808.5t S  当 时 。 答:在最近的 100 天内,这种商品的日销售额的最大值为 808.5。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一、选择题 1.有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如下图所示,这个几何体可能是一个( ). 主视图 左视图 俯视图 (第 1 题) A 棱台 B 棱锥 C 棱柱 D 正八面体 2.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 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2+ 2 B. 2 21+ C. 2 2+2 D. 2+1 3.棱长都是1的三棱锥的表面积为( ). A. 3 B.2 3 C.3 3 D.4 3 4.长方体的一个顶点上三条棱长分别是 3,4,5,且它的 8 个顶点都在同一球面上,则这个 球的表面积是( ). A.25π B.50π C.125π D.都不对 5.正方体的棱长和外接球的半径之比为( ). A. 3 ∶1 B. 3 ∶2 C.2∶ 3 D. 3 ∶3 6.在△ABC 中,AB=2,BC=1.5,∠ABC=120°,若使△ABC 绕直线 BC 旋转一周,则所形成 的几何体的体积是( ). A. 2 9 π B. 2 7 π C. 2 5 π D. 2 3 π 7.若底面是菱形的棱柱其侧棱垂直于底面,且侧棱长为 5,它的对角线的长分别是 9 和 15, 则这个棱柱的侧面积是( ). A.130 B.140 C.150 D.160 8.如图,在多面体 ABCDEF 中,已知平面 ABCD 是边长为 3 的正方形,EF∥AB,EF= 2 3 ,且 EF 与平面 ABCD 的距离为 2,则该多面体的体积为( ). A. 2 9 B.5 C.6 D. 2 15 9.下列关于用斜二测画法画直观图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用斜二测画法画出的直观图是在平行投影下画出的空间图形 B.几何体的直观图的长、宽、高与其几何体的长、宽、高的比例相同 C.水平放置的矩形的直观图是平行四边形 D.水平放置的圆的直观图是椭圆 10.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第 10 题) 二、填空题 11.一个棱柱至少有______个面,面数最少的一个棱锥有________个顶点,顶点最少的一个棱 台有________条侧棱. 12.若三个球的表面积之比是 1∶2∶3,则它们的体积之比是_____________ 13.正方体 ABCD-A1B1C1D1 中,O 是上底面 ABCD 的中心,若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三棱锥 O- AB1D1 的体积为_____________. 14.如图,E,F 分别为正方体的面 ADD1A1、面 BCC1B1 的中心,则四边形 BFD1E 在该正方体的面 上的射影可能是___________. (第14题) 15.已知一个长方体共一顶点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 2 、 3 、 6 ,则这个长方体的对角线 长是___________,它的体积为___________. 16.一个直径为 32 厘米的圆柱形水桶中放入一个铁球,球全部没入水中后,水面升高 9 厘米 (第8题) 则此球的半径为_________厘米. 三、解答题 17.有一个正四棱台形状的油槽,可以装油 190 L,假如它的两底面边长分别等于 60 cm 和 40 cm,求它的深度. 18 *.已知半球内有一个内接正方体,求这个半球的体积与正方体的体积之比.[提示:过正 方体的对角面作截面] 19.如图,在四边形 ABCD 中,∠DAB=90°,∠ADC=135°,AB=5,CD=2 2 ,AD=2,求四 边形 ABCD 绕 AD 旋转一周所成几何体的表面积及体积. (第19题) 20.养路处建造圆锥形仓库用于贮藏食盐(供融化高速公路上的积雪之用),已建的仓库的底面 直径为 12 m,高 4 m,养路处拟建一个更大的圆锥形仓库,以存放更多食盐,现有两种方案:一是 新建的仓库的底面直径比原来大 4 m(高不变);二是高度增加 4 m(底面直径不变) (1)分别计算按这两种方案所建的仓库的体积; (2)分别计算按这两种方案所建的仓库的表面积; (3)哪个方案更经济些? 第一章 空间几何体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A 解析:从俯视图来看,上、下底面都是正方形,但是大小不一样,可以判断可能是棱台. 2.A 解析:原图形为一直角梯形,其面积 S= 2 1 (1+ 2 +1)×2=2+ 2 . 3.A 解析:因为四个面是全等的正三角形,则 S 表面=4× 4 3 = 3 . 4.B 解析:长方体的对角线是球的直径, l= 222 5+4+3 =5 2 ,2R=5 2 ,R= 2 25 ,S=4πR2=50π. 5.C 解析:正方体的对角线是外接球的直径. 6.D 解析:V=V 大-V 小= 3 1 πr2(1+1.5-1)= 2 3 π. 7.D 解析:设底面边长是 a,底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 l1,l2,而 2 1l =152-52, 2 2l =92-52, 而 2 1l + 2 2l =4a2,即 152-52+92-52=4a2,a=8,S 侧面=4×8×5=160. 8.D 解析:过点 E,F 作底面的垂面,得两个体积相等的四棱锥和一个三棱柱, V=2× 3 1 × 4 3 ×3×2+ 2 1 ×3×2× 2 3 = 2 15 . 9.B 解析:斜二测画法的规则中,已知图形中平行于 x 轴的线段,在直观图中保持原长度不变; 平行于 y 轴的线段,长度为原来的一半.平行于 z 轴的线段的平行性和长度都不变. 10.D 解析:从三视图看底面为圆,且为组合体,所以选 D. 二、填空题 11.参考答案:5,4,3. 解析:符合条件的几何体分别是:三棱柱,三棱锥,三棱台. 12.参考答案:1∶2 2 ∶3 3 . r1∶r2∶r3=1∶ 2 ∶ 3 , 3 1r ∶ 3 2r ∶ 3 3r =13∶( 2 )3∶( 3 )3=1∶2 2 ∶3 3 . 13.参考答案: 3 6 1 a . 解析:画出正方体,平面 AB1D1 与对角线 A1C 的交点是对角线的三等分点, 三棱锥 O-AB1D1 的高 h= 3 3 a,V= 3 1 Sh= 3 1 × 4 3 ×2a2× 3 3 a= 6 1 a3. 另法:三棱锥 O-AB1D1 也可以看成三棱锥 A-OB1D1,它的高为 AO,等腰三角形 OB1D1 为底面. 14.参考答案:平行四边形或线段. 15.参考答案: 6 , 6 . 解析:设 ab= 2 ,bc= 3 ,ac= 6 ,则 V = abc= 6 ,c= 3 ,a= 2 ,b=1, l= 1+2+3 = 6 . 16.参考答案:12. 解析:V=Sh=πr2h= 3 4 πR3,R= 3 2764× =12. 三、解答题 17.参考答案: V= 3 1 (S+ SS ′ +S)h,h= SSSS V ′+′+ 3 = 6001+4002+6003 0001903× =75. 18.参考答案: 如图是过正方体对角面作的截面.设半球的半径为 R,正方体的棱长为 a,则 CC'=a,OC= 2 2 a, OC'=R. C'A' COA (第 18 题) 在 Rt△C'CO 中,由勾股定理,得 CC' 2+OC2=OC' 2, 即 a2+( 2 2 a)2=R2. ∴R= 2 6 a,∴V 半球= 2 6 πa 3 ,V 正方体=a 3 . ∴V 半球 ∶V 正方体= 6 π∶2. 19.参考答案: S 表面=S 下底面+S 台侧面+S 锥侧面 =π×52+π×(2+5)×5+π×2×2 2 =(60+4 2 )π. V=V 台-V 锥 = 3 1 π( 2 1r +r1r2+ 2 2r )h- 3 1 πr2h1 = 3 148 π. 20. 解:(1) 参考答案:如果按方案一,仓库的底面直径变成 16 m,则仓库的体积 V1= 3 1 Sh= 3 1 ×π×( 2 16 )2×4= 3 256 π(m3). 如果按方案二,仓库的高变成 8 m,则仓库的体积 V2= 3 1 Sh= 3 1 ×π×( 2 12 )2×8= 3 288 π(m3). (2) 参考答案:如果按方案一,仓库的底面直径变成 16 m,半径为 8 m. 棱锥的母线长为 l= 22 4+8 =4 5 , 仓库的表面积 S1=π×8×4 5 =32 5 π(m2). 如果按方案二,仓库的高变成 8 m. 棱锥的母线长为 l= 22 6+8 =10, 仓库的表面积 S2=π×6×10=60π(m2). (3) 参考答案:∵V2>V1,S2<S1,∴方案二比方案一更加经济些.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A 组 一、选择题 1.设 , 为两个不同的平面,l,m 为两条不同的直线,且 l  ,m⊂ ,有如下的两个命 题:①若∥ ,则 l∥m;②若 l⊥m,则⊥ .那么( ). A.①是真命题,②是假命题 B.①是假命题,②是真命题 C.①②都是真命题 D.①②都是假命题 2.如图,ABCD-A1B1C1D1 为正方体,下面结论错误..的是( ). A.BD∥平面 CB1D1 B.AC1⊥BD C.AC1⊥平面 CB1D1 D.异面直线 AD 与 CB1 角为 60° 3.关于直线 m,n 与平面 , ,有下列四个命题: ①m∥ ,n∥ 且∥ ,则 m∥n; ②m⊥ ,n⊥ 且⊥ ,则 m⊥n; ③m⊥ ,n∥ 且∥ ,则 m⊥n; ④m∥ ,n⊥ 且⊥ ,则 m∥n. 其中真命题的序号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4.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垂直于同一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②垂直于同一平面的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③若直线 l1,l2 与同一平面所成的角相等,则 l1,l2 互相平行 ④若直线 l1,l2 是异面直线,则与 l1,l2 都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异面直线 其中假.命题的个数是( ). A.1 B.2 C.3 D.4 5.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个数是( ). ①若直线 l 上有无数个点不在平面 内,则 l∥ ②若直线 l 与平面 平行,则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平行 ③如果两条平行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那么另一条直线也与这个平面平行 ④若直线 l 与平面 平行,则 l 与平面 内的任意一条直线都没有公共点 A.0 个 B.1 个 C.2 个 D.3 个 6. 两直线 l1 与 l2 异面,过 l1 作平面与 l2 平行,这样的平面( ). A.不存在 B.有唯一的一个 C.有无数个 D.只有两个 7.把正方形 ABCD 沿对角线 AC 折起,当以 A,B,C,D 四点为顶点的三棱锥体积最大时,直线 BD 和平面 ABC 所成的角的大小为( ). A.90° B.60° C.45° D.30° 8.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空间中,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一定是平行四边形 B.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一定共面 C.过直线上一点可以作无数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垂直,且这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 D.过一条直线有且只有一个平面与已知平面垂直 9.给出以下四个命题: (第 2 题) ①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一个平面和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和 交线平行 ②如果一条直线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这条直线垂直于这个平面 ③如果两条直线都平行于一个平面,那么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④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一条垂线,那么些两个平面互相垂直 其中真命题的个数是( ). A.4 B.3 C.2 D.1 10.异面直线 a,b 所成的角 60°,直线 a⊥c,则直线 b 与 c 所成的角的范围为( ). A.[30°,90°] B.[60°,90°] C.[30°,60°] D.[30°,120°] 二、填空题 11.已知三棱锥 P-ABC 的三条侧棱 PA,PB,PC 两两相互垂直,且三个侧面的面积分别为 S1, S2,S3,则这个三棱锥的体积为 . 12.P 是△ABC 所在平面 外一点,过 P 作 PO⊥平面 ,垂足是 O,连 PA,PB,PC. (1)若 PA=PB=PC,则 O 为△ABC 的 心; (2)PA⊥PB,PA⊥PC,PC⊥PB,则 O 是△ABC 的 心; (3)若点 P 到三边 AB,BC,CA 的距离相等,则 O 是△ABC 的 心; (4)若 PA=PB=PC,∠C=90º,则 O 是 AB 边的 点; (5)若 PA=PB=PC,AB=AC,则点 O 在△ABC 的 线上. 13.如图,在正三角形 ABC 中,D,E,F 分别为 各边的中点,G,H, I,J 分别为 AF,AD,BE,DE 的中点,将△ABC 沿 DE, EF,DF 折成三棱锥 以后,GH 与 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 14.直线 l 与平面 所成角为 30°,l∩ = A,直线 m∈ ,则 m 与 l 所成角的取值范围 是 . 15.棱长为 1 的正四面体内有一点 P,由点 P 向 各面引垂线,垂线 段长度分别为 d1,d2,d3,d4,则 d1+d2+d3+d4 的值为 . 16.直二面角 -l- 的棱上有一点 A,在平面 , 内各有一条射线 AB,AC 与 l 成 45°,AB  ,AC  ,则∠BAC= . 三、解答题 17.在四面体 ABCD 中,△ABC 与△DBC 都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 (1)求证:BC⊥AD; (2)若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等于 3,求二面 角 A-BC-D 的正弦 值; (3)设二面角 A-BC-D 的大小为 ,猜想 为何值时,四面体 A-BCD 的体积最大.(不要求证明) J (第 13 题) (第 17 题) 18. 如图,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2,BB1=BC=1,E 为 D1C1 的中点,连结 ED,EC, EB 和 DB. (1)求证:平面 EDB⊥平面 EBC; (2)求二面角 E-DB-C 的正切值. 19*.如图,在底面是直角梯形的四棱锥S-ABCD 中,AD∥BC,∠ABC=90°, SA⊥面 ABCD,SA=AB=BC=1,AD= 2 1 . (1)求四棱锥 S—ABCD 的体积; (2)求面 SCD 与面 SBA 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 (提示:延长 BA,CD 相交于点 E,则直线 SE 是 所求二面角的棱.) (第 19 题) 20*.斜三棱柱的一个侧面的面积为 10,这个侧面与它所对棱的距离等于 6,求这个棱柱的体 积.(提示:在 AA1 上取一点 P,过 P 作棱柱的截面,使 AA1 垂直于这个截面.) (第 20 题) 第二章 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D 解析:命题②有反例,如图中平面 ∩平面 =直线 n, l⊂ ,m⊂ , (第 18 题) 且 l∥n,m⊥n,则 m⊥l,显然平面 不垂直平面 , (第 1 题) 故②是假命题;命题①显然也是假命题, 2.D 解析:异面直线 AD 与 CB1 角为 45°. 3.D 解析:在①、④的条件下,m,n 的位置关系不确定. 4.D 解析:利用特殊图形正方体我们不难发现①②③④均不正确,故选择答案 D. 5.B 解析:学会用长方体模型分析问题,A1A 有无数点在平面 ABCD 外,但 AA1 与平面 ABCD 相交, ①不正确;A1B1∥平面 ABCD,显然 A1B1 不平行于 BD, ②不正确;A1B1 ∥AB,A1B1∥平面 ABCD,但 AB⊂平面 ABCD 内,③不 正确;l 与平面 α平行,则 l 与 无公共点,l 与平面 内 的 所 有 直 线 都 没 有 公 共 点 , ④ 正 确 , 应 选 B . (第 5 题) 6.B 解析:设平面 过 l1,且 l2∥ ,则 l1 上 一定点 P 与 l2 确定一平面 , 与 的交线 l3∥l2,且 l3 过点 P. 又过点 P 与 l2 平行的直线只有一 条,即 l3 有唯一性,所以经过 l1 和 l3 的平面是唯一的,即过 l1 且平行于 l2 的平面是唯一的. 7.C 解析:当三棱锥 D-ABC 体积最大时,平面 DAC⊥ABC,取 AC 的中点 O,则△DBO 是等腰直角三 角形,即∠DBO=45°. 8.D 解析:A.一组对边平行就决定了共面;B.同一平面的两条垂线互相平行,因而共面;C.这 些直线都在同一个平面内即直线的垂面;D.把书本的书脊垂直放在桌上就明确了. 9.B 解析:因为①②④正确,故选 B. 10.A 解析:异面直线a,b 所成的角为 60°,直线c ⊥a ,过空间任一点 P,作直线 a’∥a, b’ ∥b, c’∥c. 若 a’,b’,c’ 共面则 b’ 与 c’ 成 30° 角,否则 b ’ 与 c ’ 所成的角的 范围为(30°,90°],所以直线 b 与 c 所成角的范围为[30°,90°] . 二、填空题 11. 3 1 3212 SSS . 解析:设三条侧棱长为 a,b,c. 则 2 1 ab=S1, 2 1 bc=S2, 2 1 ca=S3 三式相乘: ∴ 8 1 a2 b2 c2=S1S2S3, ∴ abc=2 3212 SSS . ∵ 三侧棱两两垂直, ∴ V= 3 1 abc· 2 1 = 3 1 3212 SSS . 12.外,垂,内,中,BC边的垂直平分. 解析:(1)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 O 为△ABC 的外心; (2)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垂心; (3)由直线和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可证得,O 为△ABC 的内心; (4)由三角形全等可证得,O 为 AB 边的中点; (5)由(1)知,O 在 BC 边的垂直平分线上,或说 O 在∠BAC 的平分线上. 13.60°. 解析:将△ABC 沿 DE,EF,DF 折成三棱锥以后,GH 与 IJ 所成角的度数为 60°. 14.[30°,90°]. 解析:直线 l 与平面 所成的 30°的角为 m 与 l 所成角的最小值,当 m 在 内适当 旋转就可以得到 l⊥m,即 m 与 l 所成角的的最大值为 90°. 15. 3 6 . 解析:作等积变换: 4 3 3 1  ×(d1+d2+d3+d4)= 4 3 3 1  ·h,而 h= 3 6 . 16.60°或 120°. 解析:不妨固定 AB,则 AC 有两种可能. 三、解答题 17.证明:(1)取 BC 中点 O,连结 AO,DO. ∵△ABC,△BCD 都是边长为 4 的正三角形, ∴AO⊥BC,DO⊥BC,且 AO∩DO=O, ∴BC⊥平面 AOD.又 AD  平面 AOD, ∴BC⊥AD. (第 17 题) 解:(2)由(1)知∠AOD 为二面角 A-BC-D 的平面角,设∠AOD= ,则过点 D 作 DE⊥AD,垂足 为 E. ∵BC⊥平面 ADO,且 BC  平面 ABC, ∴平面 ADO⊥平面 ABC.又平面 ADO∩平面 ABC=AO, ∴DE⊥平面 ABC. ∴线段 DE 的长为点 D 到平面 ABC 的距离,即 DE=3. 又 DO= 2 3 BD=2 3 , 在 Rt△DEO 中,sin = DO DE = 2 3 , 故二面角 A-BC-D 的正弦值为 2 3 . (3)当 =90°时,四面体 ABCD 的体积最大. 18.证明:(1)在长方体 ABCD-A1B1C1D1 中,AB=2,BB1=BC=1,E 为 D1C1 的中点.∴△DD1E 为 等腰直角三角形,∠D1ED=45°.同理∠C1EC=45°.∴  90DEC ,即 DE⊥EC. 在长方体 ABCD- 1111 DCBA 中,BC⊥平面 11DCCD ,又 DE  平面 11DCCD , ∴BC⊥DE.又 CBCEC  ,∴DE⊥平面 EBC.∵平面 DEB 过 DE,∴平面 DEB⊥平面 EBC. (2)解:如图,过 E 在平面 11DCCD 中作 EO ⊥DC 于 O.在长 方体 ABCD- 1111 DCBA 中,∵面 ABCD⊥面 11DCCD , ∴EO⊥面 ABCD.过 O 在平面 DBC 中作 OF⊥DB 于 F,连结 EF, ∴EF⊥BD.∠EFO 为二面角 E-DB-C 的平面角.利用平面几何知识 可得 OF= 5 1 , (第 18 题) 又 OE=1,所以,tan EFO= 5 . 19*.解:(1)直角梯形 ABCD 的面积是 M 底面= ABADBC )( + 2 1 = 4 3=12 2 1+1  , ∴四棱锥 S—ABCD 的体积是 V= 3 1 ·SA·M 底面= 3 1 ×1× 4 3 = 4 1 . (2)如图,延长 BA,CD 相交于点 E,连结 SE,则 SE 是所求二面角的棱. ∵AD∥BC,BC=2AD, ∴EA=AB=SA,∴SE⊥SB ∵SA⊥面 ABCD,得面 SEB⊥面 EBC,EB 是交线. 又 BC⊥EB,∴BC⊥面 SEB,故 SB 是 SC 在面 SEB 上的射影, ∴CS⊥SE,∠BSC 是所求二面角的平面角. ∵SB= 22+ABSA = 2 ,BC=1,BC⊥SB, ∴tan∠BSC= 2 2= SB BC , (第 19 题) 即所求二面角的正切值为 2 2 . 20*.解:如图,设斜三棱柱 ABC—A1B1C1 的侧面 BB1C1C 的面积为 10,A1A 和面 BB1C1C 的距离为 6,在 AA1 上取一点 P 作截面 PQR, 使 AA1⊥截面 PQR, AA1∥CC1,∴截面 PQR⊥侧面 BB1C1C,过 P 作 PO⊥QR 于 O, 则 PO ⊥ 侧 面 BB1C1C,且 PO=6. ∴V 斜=S△PQR·AA1= 2 1 ·QR·PO·AA1 = 2 1 ·PO·QR·BB1 = 2 1 ×10×6 =30.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A 组 一、选择题 1.若直线 x=1 的倾斜角为 ,则 ( ). A.等于 0 B.等于 C.等于 2  D.不存在 2.图中的直线 l1,l2,l3 的斜率分别为 k1,k2,k3,则( ). A.k1<k2<k3 B.k3<k1<k2 C.k3<k2<k1 D.k1<k3<k2 3.已知直线 l1 经过两点(-1,-2)、(-1,4),直线 l2 经过两点(2,1)、(x,6),且 l1∥l2, 则 x=( ). (第 20 题) (第 2 题) A.2 B.-2 C.4 D.1 4.已知直线 l 与过点 M(- 3 , 2 ),N( 2 ,- 3 )的直线垂直,则直线 l 的倾斜角是( ). A. 3  B. 3 2 C. 4  D. 4 3 5.如果 AC<0,且 BC<0,那么直线 Ax+By+C=0 不通过(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6.设 A,B 是 x 轴上的两点,点 P 的横坐标为 2,且|PA|=|PB|,若直线 PA 的方程为 x-y+1 =0,则直线 PB 的方程是( ). A.x+y-5=0 B.2x-y-1=0 C.2y-x-4=0 D.2x+y-7=0 7.过两直线 l1:x-3y+4=0 和 l2:2x+y+5=0 的交点和原点的直线方程为( ). A.19x-9y=0 B.9x+19y=0 C.19x-3y= 0 D.3x+19y=0 8.直线 l1:x+a2y+6=0 和直线 l2 : (a-2)x+3ay+2a=0 没有公共点,则 a 的值 是( ). A.3 B.-3 C.1 D.-1 9.将直线 l 沿 y 轴的负方向平移 a(a>0)个单位,再沿 x 轴正方向平移 a+1 个单位得直线 l', 此时直线 l' 与 l 重合,则直线 l' 的斜率为( ). A. 1+a a B. 1+- a a C. a a 1+ D. a a 1+- 10.点(4,0)关于直线 5x+4y+21=0 的对称点是( ). A.(-6,8) B.(-8,-6) C.(6,8) D.(-6,-8) 二、填空题 11.已知直线 l1 的倾斜角 1=15°,直线 l1 与 l2 的交点为 A,把直线 l2 绕着点 A 按逆时针方 向旋转到和直线 l1 重合时所转的最小正角为 60°,则直线 l2 的斜率 k2 的值为 . 12.若三点 A(-2,3),B(3,-2),C( 2 1 ,m)共线,则 m 的值为 . 13.已知长方形 ABCD 的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 A(0,1),B(1,0),C(3,2),求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 . 14.求直线 3x+ay=1 的斜率 . 15.已知点 A(-2,1),B(1,-2),直线 y=2 上一点 P,使|AP|=|BP|,则 P 点坐标为 . 16.与直线 2x+3y+5=0 平行,且在两坐标轴上截距的和为 6 的直线方程是 . 17.若一束光线沿着直线 x-2y+5=0 射到 x 轴上一点,经 x 轴反射后其反射线所在直线的方 程是 . 三、解答题 18.设直线 l 的方程为(m2-2m-3)x+(2m2+m-1)y=2m-6(m∈R,m≠-1),根据下列条件分 别求 m 的值: ①l 在 x 轴上的截距是-3; ②斜率为 1. 19.已知△ABC 的三顶点是 A(-1,-1),B(3,1),C(1,6).直线 l 平行于 AB,交 AC,BC 分别于 E,F,△CEF 的面积是△CAB 面积的 4 1 .求直线 l 的方程. 20.一直线被两直线 l1:4x+y+6=0,l2:3x-5y-6=0 截得的线段的中点恰好是坐标原点, 求该直线方程. 21.直线 l 过点(1,2)和第一、二、四象限,若直线 l 的横截距与纵截距之和为 6,求直线 l 的方程. 第三章 直线与方程 参考答案 A 组 一、选择题 1.C 解析:直线 x=1 垂直于 x 轴,其倾斜角为 90°. 2.D 解析:直线 l1 的倾斜角 1 是钝角,故 k1<0;直线 l2 与 l3 的倾斜角 2, 3 均为锐角且 2> 3,所以 k2>k3>0,因此 k2>k3>k1,故应选 D. 3.A 解析:因为直线 l1 经过两点(-1,-2)、(-1,4),所以直线 l1 的倾斜角为 2  ,而 l1∥l2,所 以,直线 l2 的倾斜角也为 2  ,又直线 l2 经过两点(2,1)、(x,6),所以,x=2. 4.C 解析:因为直线 MN 的斜率为 1-= 2-3- 3+2 ,而已知直线 l 与直线 MN 垂直,所以直线 l 的斜率 为 1,故直线 l 的倾斜角是 4  . 5.C 解析:直线 Ax+By+C=0 的斜率 k= B A <0,在 y 轴上的截距 B CD=- >0,所以,直线不通 过第三象限. 6.A 解析:由已知得点 A(-1,0),P(2,3),B(5,0),可得直线 PB 的方程是 x+y-5=0. 7.D 8.D 9.B 解析: 结合图形,若直线 l 先沿 y 轴的负方向平移,再沿 x 轴正方向平移后,所得直线与 l 重合,这说明直线 l 和 l’ 的斜率均为负,倾斜角是钝角.设 l’ 的倾斜角为 ,则 tan = 1+- a a . 10.D 解析:这是考察两点关于直线的对称点问题.直线 5x+4y+21=0 是点 A(4,0)与所求点 A'(x, (第 19 题) y)连线的中垂线,列出关于 x,y 的两个方程求解. 二、填空题 11.-1. 解析:设直线 l2 的倾斜角为 2,则由题意知: 180°- 2+15°=60°, 2=135°, ∴k2=tan 2=tan(180°-45°)=-tan45°=-1. 12. 2 1 . 解:∵A,B,C 三点共线, ∴kAB=kAC, 2+ 2 1 3-= 2+3 3-2- m .解得 m= 2 1 . 13.(2,3). 解析:设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x,y), ∵AD⊥CD,AD∥BC, ∴kAD·kCD=-1,且 kAD=kBC. ∴ 0- 1- x y · 3- 2- x y =-1, 0- 1- x y =1. 解得    1= 0= y x (舍去)    3= 2= y x 所以,第四个顶点 D 的坐标为(2,3). 14.- a 3 或不存在. 解析:若 a=0 时,倾角 90°,无斜率. 若 a≠0 时,y=- a 3 x+ a 1 ∴直线的斜率为- a 3 . 15.P(2,2). 解析:设所求点 P(x,2),依题意: 22 )12()2( x = 22 )22()1( x ,解得 x=2,故所求 P 点的坐标为(2,2). 16.10x+15y-36=0. 解析:设所求的直线的方程为 2x+3y+c=0,横截距为- 2 c ,纵截距为- 3 c ,进而得 c = - 5 36 . 17.x+2y+5=0. 解析:反射线所在直线与入射线所在的直线关于 x 轴对称,故将直线方程中的 y 换成 -y. 三、解答题 18.①m=- 3 5 ;②m= 3 4 . 解析:①由题意,得 32 62 2   mm m =-3,且 m2-2m-3≠0. (第 11 题) 解得 m=- 3 5 . ②由题意,得 12 32 2 2   mm mm =-1,且 2m2+m-1≠0. 解得 m= 3 4 . 19.x-2y+5=0. 解析:由已知,直线 AB 的斜率 k= 13 11   = 2 1 . 因为 EF∥AB,所以直线 EF 的斜率为 2 1 . 因为△CEF 的面积是△CAB 面积的 4 1 ,所以 E 是 CA 的中点.点 E 的坐标是(0, 2 5 ). 直线 EF 的方程是 y- 2 5 = 2 1 x,即 x-2y+5=0. 20.x+6y=0. 解析:设所求直线与 l1,l2 的交点分别是 A,B,设 A(x0,y0),则 B 点坐标为 (-x0,-y0). 因为 A,B 分别在 l1,l2 上, 所以    0=6-5+3- 0=6++4 00 00 yx yx ①+②得:x0+6y0=0,即点 A 在直线 x+6y=0 上,又直线 x+6y=0 过原点,所以直线 l 的 方程为 x+6y=0. 21.2x+y-4=0 和 x+y-3=0. 解析:设直线 l 的横截距为 a,由题意可得纵截距为 6-a. ∴直线 l 的方程为 1=-6 + a y a x . ∵点(1,2)在直线 l 上,∴ 1=-6 2+1 aa ,a2-5a+6=0,解得 a1=2,a2=3.当 a=2 时,直线 的方程为 142  yx ,直线经过第一、二、四象限.当 a=3 时,直线的方程为 133  yx ,直线经过第 一、二、四象限. 综上所述,所求直线方程为 2x+y-4=0 和 x+y-3=0. 第四章 圆与方程 一、选择题 1.若圆 C 的圆心坐标为(2,-3),且圆 C 经过点 M(5,-7),则圆 C 的半径为( ). A. 5 B.5 C.25 D. 10 2.过点 A(1,-1),B(-1,1)且圆心在直线 x+y-2=0 上的圆的方程是( ). A.(x-3)2+(y+1)2=4 B.(x+3)2+(y-1)2=4 C.(x-1)2+(y-1)2=4 D.(x+1)2+(y+1)2=4 3.以点(-3,4)为圆心,且与 x 轴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A.(x-3)2+(y+4)2=16 B.(x+3)2+(y-4)2=16 C.(x-3)2+(y+4)2=9 D.(x+3)2+(y-4)2=19 4.若直线 x+y+m=0 与圆 x2+y2=m 相切,则 m 为( ). A.0 或 2 B.2 C. 2 D.无解 ① ② 5.圆(x-1)2+(y+2)2=20 在 x 轴上截得的弦长是( ). A.8 B.6 C.6 2 D.4 3 6.两个圆 C1:x2+y2+2x+2y-2=0 与 C2:x2+y2-4x-2y+1=0 的位置关系为( ). A.内切 B.相交 C.外切 D.相离 7.圆 x2+y2-2x-5=0 与圆 x2+y2+2x-4y-4=0 的交点为 A,B,则线段 AB 的垂直平分线 的方程是( ). A.x+y-1=0 B.2x-y+1=0 C.x-2y+1=0 D.x-y+1=0 8.圆 x2+y2-2x=0 和圆 x2+y2+4y=0 的公切线有且仅有( ). A.4 条 B.3 条 C.2 条 D.1 条 9.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 M(a,b,c),有下列叙述: 点 M 关于 x 轴对称点的坐标是 M1(a,-b,c); 点 M 关于 yoz 平面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2(a,-b,-c); 点 M 关于 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3(a,-b,c); 点 M 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是 M4(-a,-b,-c). 其中正确的叙述的个数是( ). A.3 B.2 C.1 D.0 10.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点 A(-3,4,0)与点 B(2,-1,6)的距离是( ). A.2 43 B.2 21 C.9 D. 86 二、填空题 11.圆 x2+y2-2x-2y+1=0 上的动点 Q 到直线 3x+4y+8=0 距离的最小值为 . 12.圆心在直线 y=x 上且与 x 轴相切于点(1,0)的圆的方程为 . 13.以点 C(-2,3)为圆心且与 y 轴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14.两圆 x2+y2=1 和(x+4)2+(y-a)2=25 相切,试确定常数 a 的值 . 15.圆心为 C(3,-5),并且与直线 x-7y+2=0 相切的圆的方程为 . 16.设圆 x2+y2-4x-5=0 的弦 AB 的中点为 P(3,1),则直线 AB 的方程是 . 三、解答题 17.求圆心在原点,且圆周被直线 3x+4y+15=0 分成 1∶2 两部分的圆的方程. 18.求过原点,在 x 轴,y 轴上截距分别为 a,b 的圆的方程(ab≠0). 19.求经过 A(4,2),B(-1,3)两点,且在两坐标轴上的四个截距之和是 2 的圆的方程. 20.求经过点(8,3),并且和直线 x=6 与 x=10 都相切的圆的方程. 第四章 圆与方程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B 圆心 C 与点 M 的距离即为圆的半径, 22 7+3-+5-2 )()( =5. 2.C 解析一:由圆心在直线 x+y-2=0 上可以得到 A,C 满足条件,再把 A 点坐标 (1,-1)代入圆方程.A 不满足条件. ∴选 C. 解析二:设圆心 C 的坐标为(a,b),半径为 r,因为圆心 C 在直线 x+y-2=0 上,∴b=2-a.由 |CA|=|CB|,得(a-1)2+(b+1)2=(a+1)2+(b-1)2,解得 a=1,b=1. 因此所求圆的方程为(x-1)2+(y-1)2=4. 3.B 解析:∵与 x 轴相切,∴r=4.又圆心(-3,4), ∴圆方程为(x+3)2+(y-4)2=16. 4.B 解析:∵x+y+m=0 与 x2+y2=m 相切, ∴(0,0)到直线距离等于 m . ∴ 2 m = m , ∴m=2. 5.A 解析:令 y=0, ∴(x-1)2=16. ∴ x-1=±4, ∴x1=5,x2=-3. ∴弦长=|5-(-3)|=8. 6.B 解析:由两个圆的方程 C1:(x+1)2+(y+1)2=4,C2:(x-2)2+(y-1)2=4 可求得圆心距 d= 13 ∈(0,4),r1=r2=2,且 r 1-r 2<d<r 1+r2 故两圆相交,选 B. 7.A 解析:对已知圆的方程 x2+y2-2x-5=0,x2+y2+2x-4y-4=0,经配方,得 (x-1)2+y2=6,(x+1)2+(y-2)2=9. 圆心分别为 C1(1,0),C2(-1,2). 直线 C1C2 的方程为 x+y-1=0. 8.C 解析:将两圆方程分别配方得(x-1)2+y2=1 和 x2+(y+2)2=4,两圆圆心分别为 O1(1,0), O2(0,-2),r1=1,r2=2,|O1O2|= 22 2+1 = 5 ,又 1=r2-r1< 5 <r1+r2=3,故两圆相交, 所以有两条公切线,应选 C. 9.C 解:①②③错,④对.选 C. 10.D 解析:利用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二、填空题 11.2. 解析:圆心到直线的距离 d= 5 8+4+3 =3, ∴动点 Q 到直线距离的最小值为 d-r=3-1=2. 12.(x-1)2+(y-1)2=1. 解析:画图后可以看出,圆心在(1,1),半径为 1.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1)2+(y-1)2=1. 13.(x+2)2+(y-3)2=4. 解析:因为圆心为(-2,3),且圆与 y 轴相切,所以圆的半径为 2.故所求圆的方程为(x+2)2 +(y-3)2=4. 14.0 或±2 5 . 解析:当两圆相外切时,由|O1O2|=r1+r2 知 22+4 a =6,即 a=±2 5 . 当两圆相内切时,由|O1O2|=r1-r2(r1>r2)知 22+4 a =4,即 a=0. ∴a 的值为 0 或±2 5 . 15.(x-3)2+(y+5)2=32. 解析:圆的半径即为圆心到直线 x-7y+2=0 的距离; 16.x+y-4=0. 解析:圆 x2+y2-4x-5=0 的圆心为 C(2,0),P(3,1)为弦 AB 的中点,所以直线 AB 与直线 CP 垂直,即 kAB·kCP=-1,解得 kAB=-1,又直线 AB 过 P(3,1),则所求直线方程为 x+y-4=0. 三、解答题 17.x2+y2=36. 解析:设直线与圆交于 A,B 两点,则∠AOB=120°,设 所求圆方程为:x2+y2=r2,则圆心到直线距离为 5 15 2 r ,所 以 r=6,所求圆方程为 x2+y2=36. (第 17 题) 18.x2+y2-ax-by=0. 解析:∵圆过原点,∴设圆方程为 x2+y2+Dx+Ey=0. ∵圆过(a,0)和(0,b), ∴a2+Da=0,b2+bE=0. 又∵a≠0,b≠0, ∴D=-a,E=-b. 故所求圆方程为 x2+y2-ax-by=0. 19.x2+y2-2x-12=0. 解析:设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Dx+Ey+F=0. ∵A,B 两点在圆上,代入方程整理得: D-3E-F=10 ① 4D+2E+F=-20 ② 设纵截距为 b1,b2,横截距为 a1,a2.在圆的方程中,令 x=0 得 y2+Ey+F=0, ∴b1+b2=-E;令 y=0 得 x2+Dx+F=0,∴a1+a2=-D. 由已知有-D-E=2.③ ①②③联立方程组得 D=-2,E=0,F=-12. 故所求圆的方程为 x2+y2-2x-12=0. 20.解:设所求圆的方程为(x-a)2+(y-b)2=r2. 根据题意:r= 2 610  =2, 圆心的横坐标 a=6+2=8, 所以圆的方程可化为:(x-8)2+(y-b)2=4. 又因为圆过(8,3)点,所以(8-8)2+(3-b)2=4,解得 b=5 或 b=1, 所求圆的方程为(x-8)2+(y-5)2=4 或(x-8)2+(y-1)2=4. 高一数学阶段测试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因为 ,P Q   ,所以 PQ  (B)因为 P  ,Q  ,所以  =PQ (C)因为 AB  ,CAB,DAB,所以 CD  (D)因为 AB AB  , ,所以 =AB  2. 如果直线 ax+2y+2=0 与直线 3x-y-2=0 平行,则系数 a= ( ) A、 -3 B、-6 C、 2 3 D、 3 2 3 棱长为 a 的正方体有一个内切球,该球的表面积为 ( ) A、 2a B、2 2a C、3 2a D、 a 24 4. 若直线 a 与平面 不垂直,那么在平面 内与直线 a 垂直的直线( ) (A)只有一条 (B)无数条 (C)是平面 内的所有直线 (D)不存在 5. 倾斜角为 135 ,在 y 轴上的截距为 1 的直线方程是( ) A. 01  yx B. 01  yx C. 01  yx D. 01  yx 6. 长方体的三个面的面积分别是 632 、、 ,则长方体的体积是( ). A. 23 B. 32 C. 6 D.6 7.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l 、 m 、 n 与两个不同的平面 、  ,给出下列四个命题: ①若 m∥l ,n∥l ,则 m∥n ②若 m⊥ ,m∥ , 则 ⊥ ③若 m∥ ,n∥ ,则 m∥n ④若 m⊥ , ⊥ ,则 m∥ 或 m  其中假命题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8.如图是一个物体的三视图,则此物体的直观图是( ). (第 10 题) 9..如果一个水平放置的平面图形的斜二测直观图是一个底角为 45°,腰和上底均为1的等腰 梯形,那么原平面图形的面积是( ). A.2+ 2 B. 2 21+ C. 2 2+2 D. 2+1 10 以 A(1,3),B(-5,1)为端点的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方程是( ) A 3x-y-8=0 B 3x+y+4=0 C 3x-y+6=0 D 3x+y+2=0 11 如图,直线 l1、l2、l3 的斜率分别为 k1、k2、 k3, 则必有 A. k1 bd B、 d b c a  C、a + c > b + d D、a-c > b-d 9.数列{ }na 满足 1n na a n   ,且 1 1a  ,则 8a ( ). A.29 B.28 C.27 D.26 10.为测量一座塔的高度,在一座与塔相距 20 米的楼的楼顶处测得塔顶的仰角为30 ,测得塔 基的俯角为 45,那么塔的高度是( )米. A. 320(1 )3  B. 320(1 )2  C. 20(1 3) D.30 11.在 ABC 中,若 2 2 2 2sin sinb C c B 2 cos cosbc B C ,则 ABC 是 ( ). A.等边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 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 12.等差数列{ }na 满足 5 97 5a a  ,且 1 17a   ,则使数列前 n 项和 nS 最小的 n 等于( ). A.5 B.6 C.7 D.8 二.填空题(共 4 题,每题 4 分) 13.已知 0<2a<1,若 A=1+a2, B= a1 1 , 则 A 与 B 的大小关系是 。 14.若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 2 10 ( 1 2 3 )nS n n n   ,, , ,则此数列的通项公式 . 15.在 ABC△ 中,若 1tan 3A  , 150C   , 1BC  ,则 AB  . 16. ABC 中, a b c、 、 分别是 A B C  、 、 的对边,下列条件 ① 26 , 15, 23b c C    ; ② 84 , 56 , 74a b c   ; ③ 34 , 56 , 68A B c     ; ④ 15, 10 , 60a b A    能唯一确定 ABC 的有 (写出所有正确答案的序号). 三.解答题(共 6 题,17,18,19,20,21 每题 12 分,22 题 14 分) 17、已知等差数列前三项为 ,4,3a a ,前 n 项的和为 ns , ks =2550. (1)求 a 及 k 的值; (2)求 1 2 1 1 1 ns s s    18、设{ }na 是一个公差为 ( 0)d d  的等差数列,它的前10项和 10 110S  ,且满足 2 2 1 4a a a . 求数列{ }na 的通项公式. 19. 在 ABC△ 中,已知 45B   , D 是 BC 上一点, 5, 7 , 3AD AC DC   ,求 AB 的长. 20.在 ABC△ 中, 1tan 4A  , 3tan 5B  . (Ⅰ)求角C 的大小; (Ⅱ)若 ABC△ 最大边的边长为 17 ,求最小边的边长. 21.某村计划建造一个室内面积为 800 2m 的矩形蔬菜温室。在温室内,沿左.右两侧与后侧 内墙各保留 1 m 宽的通道,沿前侧内墙保留 3 m 宽的空地。当矩形温室的边长各为多少时?蔬菜 的种植面积最大。最大种植面积是多少? 22.已知等比数列{an}满足 a1+a6=11,且 a3a4= 9 32 . (1)求数列{an}的通项 an; D C A B (2)如果至少存在一个自然数 m,恰使 13 2 ma , 2ma ,am+1+ 9 4 这三个数依次成等差数列,问这 样的等比数列{an}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通项公式;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答案 一选择题 BABDB CBCAA CB 填空题 13. A0)的公共弦的长为 2 3 , 则 a ___________ 。 【考点定位】本小题考查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基础题。 解析:由知 2 2 2 6 0x y ay    的半径为 26 a ,由图可知 222 )3()1(6  aa 解之得 1a 4.(2009 湖北卷文)过原点 O 作圆 x2+y2- -6x-8y+20=0 的两条切线,设切点分别为 P、Q,则 线段 PQ 的长为 。 【解析】可得圆方程是 2 2( 3) ( 4) 5x y    又由圆的切线性质及在三角形中运用正弦定理得 4PQ  5.(2009 重庆卷文)已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 ,0), ( ,0)F c F c ,若椭圆 上存在一点 P 使 1 2 2 1sin sin a c PF F PF F  ,则该椭圆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为 . . 解法 1,因为在 1 2PF F 中,由正弦定理得 2 1 1 2 2 1sin sin PF PF PF F PF F  则由已知,得 1 2 1 1 a c PF PF  ,即 1 2aPF cPF 设点 0 0( , )x y 由焦点半径公式,得 1 0 2 0,PF a ex PF a ex    则 0 0( ) ( )a a ex c a ex   记得 0 ( ) ( 1) ( ) ( 1) a c a a ex e c a e e     由椭圆的几何性质知 0 ( 1) ( 1) a ex a ae e     则 ,整理得 2 2 1 0,e e   解得 2 1 2 1 (0,1)e e e     或 ,又 ,故椭圆的离心率 ( 2 1,1)e  解法 2 由解析 1 知 1 2 cPF PFa  由椭圆的定义知 2 1 2 2 2 2 22 2c aPF PF a PF PF a PFa c a       则 即 , 由 椭 圆 的 几 何 性 质 知 2 2 2 2 2, , 2 0,aPF a c a c c c ac a        则 既 所以 2 2 1 0,e e   以下同解析 1. 6.(2009 重庆卷理)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 ,0), ( ,0)F c F c ,若 双曲线上存在一点 P 使 1 2 2 1 sin sin PF F a PF F c  ,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解法 1,因为在 1 2PF F 中,由正弦定理得 2 1 1 2 2 1sin sin PF PF PF F PF F  则由已知,得 1 2 1 1 a c PF PF  ,即 1 2aPF cPF ,且知点 P 在双曲线的右支上, 设点 0 0( , )x y 由焦点半径公式,得 1 0 2 0,PF a ex PF ex a    则 0 0( ) ( )a a ex c ex a   解得 0 ( ) ( 1) ( ) ( 1) a c a a ex e c a e e     由双曲线的几何性质知 0 ( 1) ( 1) a ex a ae e   则 ,整理得 2 2 1 0,e e   解得 2 1 2 1 (1, )e e      ,又 ,故椭圆的离心率 (1, 2 1)e  解法 2 由解析 1 知 1 2 cPF PFa  由双曲线的定义知 2 1 2 2 2 2 22 2c aPF PF a PF PF a PFa c a       则 即 , 由 椭 圆 的 几 何 性 质 知 2 2 2 2 2, , 2 0,aPF c a c a c ac ac a        则 既 所以 2 2 1 0,e e   以下同解析 1. 7.(2009 北京文)椭圆 2 2 19 2 x y  的焦点为 1 2,F F ,点 P 在椭圆上,若 1| | 4PF  ,则 2| |PF  ; 1 2F PF 的大小为 . .w【解析】u.c.o.m 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焦点、长轴、短轴、焦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余弦定理. 属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 ∵ 2 29, 3a b  , ∴ 2 2 9 2 7c a b     , ∴ 1 2 2 7F F  , 又 1 1 24, 2 6PF PF PF a    ,∴ 2 2PF  , 又 由 余 弦 定 理 , 得  22 2 1 2 2 4 2 7 1cos 2 2 4 2F PF        , ∴ 1 2 120F PF   ,故应填 2, 120 . 8.(2009 北京理)设 ( )f x 是偶函数,若曲线 ( )y f x 在点(1, (1))f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1,则该曲线 在( 1, ( 1))f 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导数与曲线在某一点处切线的斜率的概念. 属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 的考查. 取   2f x x ,如图,采用数形结合法, 易得该曲线在( 1, ( 1))f  处的切线的斜率为 1 . 故应填 1 . 9.(2009 北京理)椭圆 2 2 19 2 x y  的焦点为 1 2,F F ,点 P 在 椭圆上,若 1| | 4PF  ,则 2| |PF _________; 1 2F PF 的小大为__________.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椭圆的定义、焦点、长轴、短轴、 焦 距之间的关系以及余弦定理. 属 于基础知识、基本运算的考查. ∵ 2 29, 3a b  , ∴ 2 2 9 2 7c a b     , ∴ 1 2 2 7F F  , 又 1 1 24, 2 6PF PF PF a    ,∴ 2 2PF  ,又由余弦定理,得  22 2 1 2 2 4 2 7 1cos 2 2 4 2F PF        , ∴ 1 2 120F PF   ,故应填 2, 120 . 10.(2009 江苏卷)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1 2 1 2, , ,A A B B 为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四 个顶点,F 为其右焦点,直线 1 2A B 与直线 1B F 相交于点 T,线段OT 与椭圆的交点 M 恰为线段OT 的中点,则该椭圆的离心率为 . 【解析】 考查椭圆的基本性质,如顶点、焦点坐标,离心率的计算等。以及直线的方程。 直线 1 2A B 的方程为: 1x y a b   ; 直线 1B F 的方程为: 1x y c b   。二者联立解得: 2 ( )( , )ac b a cT a c a c    , (第 11 题解答图) 则 ( )( , )2( ) ac b a cM a c a c    在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上, 2 2 2 2 2 2 2 ( ) 1, 10 3 0, 10 3 0( ) 4( ) c a c c ac a e ea c a c          , 解得: 2 7 5e   11.(2009 全国卷Ⅱ文)已知圆 O: 522  yx 和点 A(1,2),则过 A 且与圆 O 相切的直线与两 坐标轴围成的三角形的面积等于 。 解析:由题意可直接求出切线方程为 y-2= 2 1 (x-1),即 x+2y-5=0,从而求出在两坐标轴上的截距 分别是 5 和 2 5 ,所以所求面积为 4 2552 5 2 1  。 12.( 2009 广 东 卷 理 )巳知椭圆G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 x 轴上,离心率为 3 2 ,且G 上一 点到G 的两个焦点的距离之和为 12,则椭圆G 的方程为 . 【解析】 2 3e , 122 a , 6a , 3b ,则所求椭圆方程为 1936 22  yx . 13.(2009 年广东卷文)以点(2, 1 )为圆心且与直线 6x y  相切的圆的方程是 . 【答案】 2 2 25( 2) ( 1) 2x y    【 解 析 】 将 直 线 6x y  化 为 6 0x y   , 圆 的 半 径 | 2 1 6 | 5 1 1 2 r     , 所 以 圆 的 方 程 为 2 2 25( 2) ( 1) 2x y    w.w.w.k.s.5.u.c.o.m 14.(2009 天津卷文)若圆 422  yx 与圆 )0(06222  aayyx 的公共弦长为 32 ,则 a=________. 【解析】由已知,两个圆的方程作差可以得到相交弦的直线方程为 ay 1 ,利用圆心(0,0) 到直线的距离 d 1 |1| a 为 132 22  ,解得 a=1 【考点定位】本试题考查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以及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的运用。考察了同学 们的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 15.(2009 四川卷文)抛物线 2 4y x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 【解析】焦点 F (1,0),准线方程 1x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2 16.(2009 湖南卷文)过双曲线 C: 2 2 2 2 1x y a b   ( 0, 0)a b  的一个焦点作圆 2 2 2x y a  的两条切线, 切点分别为 A,B,若 120AOB   (O 是坐标原点),则双曲线线 C 的离心率为 2 . 解: 120 60 30 2AOB AOF AFO c a            , 2.ce a    17.(2009 福建卷理)过抛物线 2 2 ( 0)y px p  的焦点 F 作倾斜角为 45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B 两点,若线段 AB 的长为 8,则 p  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过焦点的直线方程为 2 py x  ,联立有 2 2 2 2 3 04 2 y px px pxpy x         ,又 2 2 2(1 1 ) (3 ) 4 8 24 pAB p p       。 18.(2009 辽宁卷理)以知 F 是双曲线 2 2 14 12 x y  的左焦点, (1,4),A P 是双曲线右支上的动点,则 PF PA 的最小值为 。 【解析】注意到 P 点在双曲线的两只之间,且双曲线右焦点为 F’(4,0), 于是由双曲线性质|PF|-|PF’|=2a=4 而|PA|+|PF’|≥|AF’|=5 两式相加得|PF|+|PA|≥9,当且仅当 A、P、F’三点共线时等号成立. 【答案】9 19.(2009 四川卷文)抛物线 2 4y x 的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 【解析】焦点 F (1,0),准线方程 1x ,∴焦点到准线的距离是 2 20.(2009 宁夏海南卷文)已知抛物线 C 的顶点坐标为原点,焦点在 x 轴上,直线 y=x 与抛物线 C 交于 A,B 两点,若  2,2P 为 AB 的中点,则抛物线 C 的方程为 。 【解析】设抛物线为 y2=kx,与 y=x 联立方程组,消去 y,得:x2-kx=0, 21 xx  =k=2×2,故 2 4y x . 21.(2009 湖南卷理)已知以双曲线 C 的两个焦点及虚轴的两个端点为原点的四边形中,有一个内角 为 60 o ,则双曲线 C 的离心率为 . 【解析】连虚轴一个端点、一个焦点及原点的三角形,由条件知,这个三角形的两边直角分别是 , (b c b 是虚半轴长,c 是焦半距) ,且一个内角是30 ,即得 tan30b c  ,所以 3c b ,所以 2a b ,离 心率 3 6 22 ce a    22.(2009 年上海卷理)已知 1F 、 2F 是椭圆 1: 2 2 2 2  b y a xC (a >b >0)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一点,且 21 PFPF  .若 21FPF 的面积为 9,则b =____________. 【解析】依题意,有       22 2 2 1 21 21 4|||| 18|||| 2|||| cPFPF PFPF aPFPF ,可得 4c2+36=4a2,即 a2-c2=9,故有 b=3。 23.(2009 上海卷文)已知 1 2F、F 是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两个焦点,p 为椭圆C 上的一点, 且 1 2PF PF 。若 1 2PF F 的面积为 9,则b  . 【解析】依题意,有       22 2 2 1 21 21 4|||| 18|||| 2|||| cPFPF PFPF aPFPF ,可得 4c2+36=4a2,即 a2-c2=9,故有 b=3。 三、解答题 1.(2009 年广东卷文)(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椭圆 G 的中心在坐标原点,长轴在 x 轴上,离心率为 2 3 ,两个焦点分别为 1F 和 2F ,椭圆 G 上一点 到 1F 和 2F 的距离之和为 12.圆 kC : 0214222  ykxyx )( Rk  的圆心为点 kA . (1)求椭圆 G 的方程 (2)求 21FFAk 的面积 (3)问是否存在圆 kC 包围椭圆 G?请说明理由. 【解析】(1)设椭圆 G 的方程为: 2 2 2 2 1x y a b   ( 0a b  )半焦距为 c; 则 2 12 3 2 a c a   , 解得 6 3 3 a c   , 2 2 2 36 27 9b a c      所求椭圆 G 的方程为: 2 2 136 9 x y  . w.w.w.k.s.5.u.c.o.m (2 )点 KA 的坐标为 ,2K 1 2 1 2 1 12 6 3 2 6 32 2KA F FS F F      V (3)若 0k  ,由 2 26 0 12 0 21 5 12 0k k      f 可知点(6,0)在圆 kC 外, 若 0k  ,由 2 2( 6) 0 12 0 21 5 12 0k k       f 可知点(-6,0)在圆 kC 外; 不论 K 为何值圆 kC 都不能包围椭圆 G. 2.(2009 全国卷Ⅰ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抛物线 2:E y x 与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相交于 A 、 B 、C 、 D 四个点。 (I)求 r 得取值范围; (II)当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 AC 、 BD 的交点 P 坐标 分析:(I)这一问学生易下手。将抛物线 2:E y x 与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的方程联立,消 去 2y ,整理得 2 27 16 0x x r    .............(*) 抛物线 2:E y x 与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相交于 A 、 B 、C 、 D 四个点的充要条件是: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即可.易得 15( ,4)2r  .考生利用数形结合及函数和方程的思想 来处理也可以. (II)考纲中明确提出不考查求两个圆锥曲线的交点的坐标。因此利用设而不求、整体代入的 方 法处理本小题是一个较好的切入点. 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1 1( , )A x x 、 1 1( , )B x x 、 2 2( , )C x x 、 2 2( , )D x x 。 则由(I)根据韦达定理有 2 1 2 1 27, 16x x x x r    , 15( ,4)2r  则 2 1 1 2 2 1 1 2 1 2 | | ( ) | | ( )2S x x x x x x x x     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 4 ]( 2 ) (7 2 16 )(4 15)S x x x x x x x x r r          令 216 r t  ,则 2 2(7 2 ) (7 2 )S t t   下面求 2S 的最大值。 方法一:利用三次均值求解。三次均值目前在两纲中虽不要求,但在处理一些最值问题有时很方 便。它的主要手段是配凑系数或常数,但要注意取等号的条件,这和二次均值类似。 2 2 1(7 2 ) (7 2 ) (7 2 )(7 2 )(14 4 )2S t t t t t       3 31 7 2 7 2 14 4 1 28( ) ( )2 3 2 3 t t t       当且仅当7 2 14 4t t   ,即 7 6t  时取最大值。经检验此时 15( ,4)2r  满足题意。 方法二:利用求导处理,这是命题人的意图。具体解法略。 下面来处理点 P 的坐标。设点 P 的坐标为: ( ,0)pP x 由 A P C、 、 三点共线,则 1 2 1 1 2 1 p x x x x x x x    得 1 2 7 6px x x t   。 以下略。 3.(2009 浙江理)(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椭圆 1C : 2 2 2 2 1( 0)y x a ba b     的右顶点为 (1,0)A ,过 1C 的焦点且垂直长轴的弦长为1. (I)求椭圆 1C 的方程; (II)设点 P 在抛物线 2C : 2 ( )y x h h   R 上, 2C 在点 P 处 的切线与 1C 交于点 ,M N .当线段 AP 的中点与 MN 的中 点的横坐标相等时,求 h 的最小值. 解析:(I)由题意得 2 1 2, ,12 1 b a b b a        所求的椭圆方程为 2 2 14 y x  ,w.w.w.k.s.5.u.c.o.m (II)不妨设 2 1 1 2 2( , ), ( , ), ( , ),M x y N x y P t t h 则抛物线 2C 在点 P 处的切线斜率为 2x ty t  ,直线 MN 的 方 程 为 22y tx t h   , 将 上 式 代 入 椭 圆 1C 的 方 程 中 , 得 2 2 24 (2 ) 4 0x tx t h     , 即  2 2 2 2 24 1 4 ( ) ( ) 4 0t x t t h x t h       ,因为直线 MN 与椭圆 1C 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所以有 4 2 2 1 16 2( 2) 4 0t h t h          , 设线段 MN 的中点的横坐标是 3x ,则 2 1 2 3 2 ( ) 2 2(1 ) x x t t hx t     ,w.w.w.k.s.5.u.c.o.m 设线段 PA 的中点的横坐标是 4x ,则 4 1 2 tx  ,由题意得 3 4x x ,即有 2 (1 ) 1 0t h t    ,其中的 2 2 (1 ) 4 0, 1h h       或 3h   ; 当 3h   时有 22 0,4 0h h    ,因此不等式 4 2 2 1 16 2( 2) 4 0t h t h          不成立;因此 1h  , 当 1h  时 代 入 方 程 2 (1 ) 1 0t h t    得 1t   , 将 1, 1h t   代 入 不 等 式 4 2 2 1 16 2( 2) 4 0t h t h          成立,因此h 的最小值为 1. 4.(2009 浙江文)(本题满分 15 分)已知抛物线C : 2 2 ( 0)x py p  上一点 ( ,4)A m 到其焦点的距 离为17 4 . (I)求 p 与 m 的值; (II)设抛物线C 上一点 P 的横坐标为 ( 0)t t  ,过 P 的直线交C 于另一点Q ,交 x 轴于点 M , 过点Q 作 PQ 的垂线交C 于另一点 N .若 MN 是C 的切线,求t 的最小值. 解析(Ⅰ)由抛物线方程得其准线方程: 2 py  ,根据抛物线定义 点 )4,(mA 到焦点的距离等于它到准线的距离,即 4 17 24  p ,解得 2 1p 抛物线方程为: yx 2 ,将 )4,(mA 代入抛物线方程,解得 2m (Ⅱ)由题意知,过点 ),( 2ttP 的直线 PQ 斜率存在且不为 0,设其为 k 。 则 )(: 2 txktylPQ  ,当 ,,0 2 k kttxy  则 )0,( 2 k kttM  。 联立方程      yx txkty 2 2 )( ,整理得: 0)(2  tktkxx 即: 0)]()[(  tkxtx ,解得 ,tx  或 tkx  ))(,( 2tktkQ  ,而 QPQN  ,直线 NQ 斜率为 k 1 w.w.w.k.s.5.u.c.o.m )]([1)(: 2 tkxktkylNQ  ,联立方程      yx tkxktky 2 2 )]([1)( 整理得: 0)()(11 22  tktkkxkx ,即: 0]1)()[(2  tkktkxkx 0)](][1)([  tkxtkkkx ,解得: k tkkx 1)(  ,或 tkx  )]1)([,1)(( 2 2 k tkk k tkkN  , )1( )1( 1)( ]1)([ 22 22 2 2 2      ktk ktk k ktt k tkk k tkk K NM 而抛物线在点 N 处切线斜率: k tkkyk k tkkx 2)(2 1)(  切 MN 是抛物线的切线, k tkk ktk ktk 2)(2 )1( )1( 22 22    , 整理得 021 22  ttkk 0)21(4 22  tt ,解得 3 2t (舍去),或 3 2t , 3 2 min t 5.(2009 北京文)(本小题共 14 分)w.w.w.k.s.5.u.c.o.m 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右准线方程为 3 3x  。 (Ⅰ)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Ⅱ)已知直线 0x y m   与双曲线C交于不同的两点A,B,且线段AB的中点在圆 2 2 5x y  上,求 m 的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圆的切线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曲线和方程 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考查推理、运算能力. (Ⅰ)由题意,得 2 3 3 3 a c c a     ,解得 1, 3a c  , ∴ 2 2 2 2b c a   ,∴所求双曲线C 的方程为 2 2 12 yx   . (Ⅱ)设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  1 1 2 2, , ,x y x y ,线段 AB 的中点为  0 0,M x y , 由 2 2 12 0 yx x y m        得 2 22 2 0x mx m    (判别式 0  ), ∴ 1 2 0 0 0, 22 x xx m y x m m     , ∵点  0 0,M x y 在圆 2 2 5x y  上, ∴  22 2 5m m  ,∴ 1m   . 6.(2009 北京理)(本小题共 14 分) 已知双曲线 2 2 2 2: 1( 0, 0)x yC a ba b     的离心率为 3 ,右准线方程为 3 3x  (Ⅰ)求双曲线C 的方程; (Ⅱ)设直线l 是圆 2 2: 2O x y  上动点 0 0 0 0( , )( 0)P x y x y  处的切线,l 与双曲线C 交 于不同的两点 ,A B ,证明 AOB 的大小为定值. 【解法 1】本题主要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圆的切线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曲线和方程 的关系等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方法,考查推理、运算能力. (Ⅰ)由题意,得 2 3 3 3 a c c a     ,解得 1, 3a c  , ∴ 2 2 2 2b c a   ,∴所求双曲线C 的方程为 2 2 12 yx   . (Ⅱ)点   0 0 0 0, 0P x y x y  在圆 2 2 2x y  上, 圆在点  0 0,P x y 处的切线方程为  0 0 0 0 xy y x xy     , 化简得 0 0 2x x y y  . 由 2 2 0 0 12 2 yx x x y y       及 2 2 0 0 2x y  得 2 2 2 0 0 03 4 4 8 2 0x x x x x     , ∵切线l 与双曲线 C 交于不同的两点 A、B,且 2 00 2x  , ∴ 2 03 4 0x   ,且   2 2 2 0 0 016 4 3 4 8 2 0x x x      , 设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  1 1 2 2, , ,x y x y , 则 2 0 0 1 2 1 22 2 0 0 4 8 2,3 4 3 4 x xx x x xx x     , ∵cos OA OBAOB OA OB        ,且   1 2 1 2 1 2 0 1 0 22 0 1 2 2OA OB x x y y x x x x x xy         ,   2 1 2 0 1 2 0 1 22 0 1 4 22x x x x x x x xx         2 22 2 0 00 0 2 2 2 2 0 0 0 0 8 28 2 81 43 4 2 3 4 3 4 x xx x x x x x             2 2 0 0 2 2 0 0 8 2 8 2 03 4 3 4 x x x x      . ∴ AOB 的大小为90 . 【解法 2】(Ⅰ)同解法 1. (Ⅱ)点   0 0 0 0, 0P x y x y  在圆 2 2 2x y  上, 圆在点  0 0,P x y 处的切线方程为  0 0 0 0 xy y x xy     , 化简得 0 0 2x x y y  .由 2 2 0 0 12 2 yx x x y y       及 2 2 0 0 2x y  得  2 2 2 0 0 03 4 4 8 2 0x x x x x     ①  2 2 2 0 0 03 4 8 8 2 0x y y x x     ② ∵切线l 与双曲线 C 交于不同的两点 A、B,且 2 00 2x  , ∴ 2 03 4 0x   ,设 A、B 两点的坐标分别为   1 1 2 2, , ,x y x y , 则 2 2 0 0 1 2 1 22 2 0 0 8 2 2 8,3 4 3 4 x xx x y yx x     , ∴ 1 2 1 2 0OA OB x x y y     ,∴ AOB 的大小为90 . (∵ 2 2 0 0 2x y  且 0 0 0x y  ,∴ 2 2 0 00 2,0 2x y    ,从而当 2 03 4 0x   时,方程① 和方程②的判别式均大于零). 7.(2009 江苏卷)(本题满分 10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抛物线 C 的顶点在原点,经过点 A(2,2),其焦点 F 在 x 轴上。 (1)求抛物线 C 的标准方程; (2)求过点 F,且与直线 OA 垂直的直线的方程; (3)设过点 ( ,0)( 0)M m m  的直线交抛物线 C 于 D、E 两点,ME=2DM,记 D 和 E 两点间的距离 为 ( )f m ,求 ( )f m 关于 m 的表达式。 【解析】 [必做题]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抛物线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等基本知识,考查运算求解 能力。满分 10 分。 8.(2009 山东卷理)(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椭圆 E: 2 2 2 2 1x y a b   (a,b>0)过 M(2, 2 ) ,N( 6 ,1)两点,O 为坐标原点, (I)求椭圆 E 的方程; (II)是否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E恒有两个交点A,B,且OA OB  ? 若存在,写出该圆的方程,并求|AB |的取值范围,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1)因为椭圆 E: 2 2 2 2 1x y a b   (a,b>0)过 M(2, 2 ) ,N( 6 ,1)两点, 所以 2 2 2 2 4 2 1 6 1 1 a b a b         解得 2 2 1 1 8 1 1 4 a b     所以 2 2 8 4 a b     椭圆 E 的方程为 2 2 18 4 x y  (2)假设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 E 恒有两个交点 A,B,且 OA OB  , 设 该 圆 的 切 线 方 程 为 y kx m  解 方 程 组 2 2 18 4 x y y kx m      得 2 22( ) 8x kx m   , 即 2 2 2(1 2 ) 4 2 8 0k x kmx m     , w.w.w.k.s.5.u.c.o.m 则△= 2 2 2 2 2 216 4(1 2 )(2 8) 8(8 4) 0k m k m k m       ,即 2 28 4 0k m   1 2 2 2 1 2 2 4 1 2 2 8 1 2 kmx x k mx x k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2 2 2 (2 8) 4 8( )( ) ( ) 1 2 1 2 1 2 k m k m m ky y kx m kx m k x x km x x m mk k k               要 使 OA OB  , 需 使 1 2 1 2 0x x y y  , 即 2 2 2 2 2 2 8 8 01 2 1 2 m m k k k     , 所 以 2 23 8 8 0m k   , 所 以 2 2 3 8 08 mk   又 2 28 4 0k m   ,所以 2 2 2 3 8 m m     ,所以 2 8 3m  ,即 2 6 3m  或 2 6 3m   ,因为直 线 y kx m  为 圆 心 在 原 点 的 圆 的 一 条 切 线 , 所 以 圆 的 半 径 为 21 mr k   , 2 2 2 22 8 3 81 31 8 m mr mk     , 2 6 3r  , 所 求 的 圆 为 2 2 8 3x y  , 此 时 圆 的 切 线 y kx m  都满足 2 6 3m  或 2 6 3m   ,而当切线的斜率不存在时切线为 2 6 3x   与椭圆 2 2 18 4 x y  的两个交点为 2 6 2 6( , )3 3  或 2 6 2 6( , )3 3   满足OA OB  ,综上, 存在圆心在原点 的圆 2 2 8 3x y  ,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椭圆 E 恒有两个交点 A,B,且OA OB  . 因为 1 2 2 2 1 2 2 4 1 2 2 8 1 2 kmx x k mx x k         , 所以 2 2 2 2 2 2 1 2 1 2 1 2 2 2 2 2 4 2 8 8(8 4)( ) ( ) 4 ( ) 41 2 1 2 (1 2 ) km m k mx x x x x x k k k              ,   2 2 22 2 2 2 1 2 1 2 1 2 2 2 8(8 4)| | ( ) (1 )( ) (1 ) (1 2 ) k mAB x x y y k x x k k            4 2 2 4 2 4 2 32 4 5 1 32 [1 ]3 4 4 1 3 4 4 1 k k k k k k k         , ①当 0k  时 2 2 32 1| | [1 ]13 4 4 AB k k     因为 2 2 14 4 8k k    所以 2 2 1 10 1 84 4k k     , 所以 2 2 32 32 1[1 ] 1213 3 4 4k k      , 所以 4 6 | | 2 33 AB  当且仅当 2 2k   时取”=”. w.w.w.k.s.5.u.c.o.m 2 当 0k  时, 4 6| | 3AB  . 3 当 AB 的斜率不存在时, 两个交点为 2 6 2 6( , )3 3  或 2 6 2 6( , )3 3   ,所以此时 4 6| | 3AB  , 综上, |AB |的取值范围为 4 6 | | 2 33 AB  即: 4| | [ 6,2 3]3AB  【命题立意】:本题属于探究是否存在的问题,主要考查了椭圆的标准方程的确定,直线与椭圆的位置 关系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和待定系数法求方程的方法,能够运用解方程组法研究有关参数问题以及 方程的根与系数关系. 9. (2009 山东卷文)(本小题满分 14 分) 设 m R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向量 ( , 1)a mx y  ,向量 ( , 1)b x y  , a b  ,动点 ( , )M x y 的 轨迹为 E. (1)求轨迹 E 的方程,并说明该方程所表示曲线的形状; w.w.w.k.s.5.u.c.o.m (2)已知 4 1m ,证明:存在圆心在原点的圆,使得该圆的任意一条切线与轨迹 E 恒有两个交点 A,B, 且OA OB (O 为坐标原点),并求出该圆的方程; (3)已知 4 1m ,设直线l 与圆 C: 2 2 2x y R  (10)与 x 轴 的左、右两个交点,直线l 过点 B,且与 x 轴垂直,S 为l 上 异于点 B 的一点,连结 AS 交曲线 C 于点 T. (1)若曲线 C 为半圆,点 T 为圆弧 AB 的三等分点,试求出点 S 的坐标; (II)如图,点 M 是以 SB 为直径的圆与线段 TB 的交点,试问:是否存在 a ,使得 O,M,S 三点共线? 若存在,求出 a 的值,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法一: (Ⅰ)当曲线 C 为半圆时, 1,a  如图,由点 T 为圆弧 AB 的三等分点得∠BOT=60°或 120°. (1)当∠BOT=60°时, ∠SAE=30°. 又 AB=2,故在△SAE 中,有 tan30 , ( , );SB AB s t         (2)当∠BOT=120°时,同理可求得点 S 的坐标为 (1,2 3) ,综上, 2 3(1, )3S 或S(1,2 3) (Ⅱ)假设存在 ( 0)a a  ,使得 O,M,S 三点共线. 由于点 M 在以 SB 为直线的圆上,故 BT OS . 显然,直线 AS 的斜率 k 存在且 k>0,可设直线 AS 的方程为 ( )y k x a  . 由 2 2 2 2 2 2 2 4 2 22 1 (1 ) 2 0 ( ) x y a k x a k x a k aa y k x a            得 设点 2 2 2 2 2( , ), ( ) ,1T T T a k aT x y x a a k      故 2 2 2 21T a a kx a k   ,从而 2 2 2( ) 1T T aky k x a a k     . 亦即 2 2 2 2 2 2 2( , ).1 1 a a k akT a k a k    2 2 2 2 2 2 2 2( ,0), (( , ))1 1 a k akB a BT a k a k       由 ( ) x a y k x a     得 ( ,2 ), ( ,2 ).s a ak OS a ak  由 BT OS ,可得 2 2 2 2 2 2 4 01 2 a k a kBT OS a k       即 2 2 2 22 4 0a k a k   0, 0, 2k a a    经检验,当 2a  时,O,M,S 三点共线. 故存在 2a  ,使得 O,M,S 三点共线. 解法二: (Ⅰ)同解法一. (Ⅱ)假设存在 a,使得 O,M,S 三点共线. 由于点 M 在以 SO 为直径的圆上,故 SM BT . 显然,直线 AS 的斜率 k 存在且 K>0,可设直线 AS 的方程为 ( )y k x a  由 2 2 2 2 2 2 2 2 2 22 1 (1 ) 2 0 ( ) x y a b x a k x a k aa y k x a            得 设点 ( , )T TT x y ,则有 4 2 2 2 2( ) .1T a k ax a a k     故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2, ( ) ( ).1 1 1T T T a a k ak a a k akx y k x a Ta a k a k a k a k          从而 亦即 2 2 1( ,0), ,T BT SM T yB a k k a kx a a k      故 由 ( ) x a y k x a     得S(a,2ak),所直线 SM 的方程为 22 ( )y ak a k x a   O,S,M 三点共线当且仅当 O 在直线 SM 上,即 22 ( )ak a k a  . 0, 0, 2a K a    故存在 2a  ,使得 O,M,S 三点共线. 23.(2009 辽宁卷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C 以过点 A(1, 3 2 ),两个焦点为(-1,0)(1,0)。 (1) 求椭圆 C 的方程; (2) E,F 是椭圆 C 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 AE 的斜率与 AF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 EF 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22)解:(Ⅰ)由题意,c=1,可设椭圆方程为 2 2 2 2 11 4 x y b b   。 因为 A 在椭圆上,所以 2 2 1 9 11 4b b   ,解得 2b =3, 2b = 3 4  (舍去)。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4 分 (Ⅱ)设直线AE方程:得 3( 1) 2y k x   ,代入 2 2 14 3 x y  得 2 2 233+4 +4 (3 2 ) 4( ) 12 02k x k k x k    ( ) 设E( Ex , Ey ),F( Fx , Fy ).因为点A(1, 3 2 )在椭圆上,所以 2 2 34( ) 122 3 4E k x k     , 3 2E Ey kx k   。 .......8 分 又直线 AF 的斜率与 AE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在上式中以 k 代 k ,可得 2 2 34( ) 122 3 4F k x k     , 3 2F Fy kx k    。 所以直线 EF 的斜率 ( ) 2 1 2 F E F E EF F E F E y y k x x kk x x x x        。 即直线 EF 的斜率为定值,其值为 1 2 。 .......12 分 24.(2009 辽宁卷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C 过点 A 3(1, )2 ,两个焦点为(-1,0),(1,0)。 (3) 求椭圆 C 的方程; (4) E,F 是椭圆 C 上的两个动点,如果直线 AE 的斜率与 AF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证明直线 EF 的斜率为定值,并求出这个定值。 (20)解: (Ⅰ)由题意,c=1,可设椭圆方程为 2 2 1 9 11 4b b   ,解得 2 3b  , 2 3 4b   (舍去) 所以椭圆方程为 2 2 14 3 x y  。 ……………4 分 (Ⅱ)设直线 AE 方程为: 3( 1) 2y k x   ,代入 2 2 14 3 x y  得 2 2 23(3 4 ) 4 (3 2 ) 4( ) 12 02k x k k x k       设 (x , y )E EE , (x , y )F FF ,因为点 3(1, )2A 在椭圆上,所以 2 2 34( ) 122x 3 4F k k     3 2E Ey kx k   ………8 分 又直线 AF 的斜率与 AE 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在上式中以—K 代 K,可得 2 2 34( ) 122x 3 4F k k     3 2E Ey kx k    所以直线 EF 的斜率 ( ) 2 1 2 F E F E EF F E F E y y k x x kK x x x x        即直线 EF 的斜率为定值,其值为 1 2 。 ……12 分 25.(2009 宁夏海南卷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C 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 xOy 的原点,焦点在 s 轴上,它的一个顶点到两个焦点的距离 分别是 7 和 1.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若 P 为椭圆 C 上的动点,M 为过 P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上的点, OP OM =λ,求点 M 的轨迹 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解:(Ⅰ)设椭圆长半轴长及半焦距分别为 a c, ,由已知得 1 , 4, 37 a c a ca c       解得 , 所以椭圆C 的标准方程为 2 2 116 7 x y  (Ⅱ)设 ( , )M x y ,其中  4,4x  。由已知 2 2 2 OP OM  及点 P 在椭圆C 上可得 2 2 2 2 9 112 16( ) x x y   。 整理得 2 2 2 2(16 9) 16 112x y    ,其中  4,4x  。 (i) 3 4   时。化简得 29 112y 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4 7 ( 4 4)3y x     ,轨迹是两条平行于 x 轴的线段。 (ii) 3 4   时,方程变形为 2 2 2 2 1112 112 16 9 16 x y      ,其中  4,4x  当 30 4   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实轴在 y 轴上的双曲线满足 4 4x   的部分。 当 3 14   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 x 轴上的椭圆满足 4 4x   的部分; 当 1  时,点 M 的轨迹为中心在原点、长轴在 x 轴上的椭圆; 26.(2009 陕西卷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2 2 1( 0, 0)y x a ba b     ,离心率 5 2e  ,顶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 5 5 。 w.w.w.k.s.5.u.c.o.m (I) 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II)如图,P 是双曲线 C 上一点,A,B 两点在双曲线 C 的两条渐近线上,且分别位于第一、二象 限,若 1, [ ,2]3AP PB    ,求 AOB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析: 解 法 1 ( Ⅰ ) 由 题 意 知 , 双 曲 线 C 的 顶 点 ( 0 , a ) 到 渐 近 线 2 50 5ax by  的距离为 , 所以 2 2 2 5 5 ab a b   所以 2 5 5 ab c  由 2 2 2 2 5 5 2 5 12 5 ab c a c ba cc a b                 得 所以曲线C 的方程是 2y 4 2 1x  (Ⅱ)由(Ⅰ)知双曲线 C 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 2y x  设 ( ,2 ), ,2 ), 0, 0A m m B n n m n  ( 由 , ),AP PB P     uuur uur m- n 2(m+ n)得 点的坐标为( 1+ 1+ 将 P 点的坐标代入 2 2 2 (1 )1,4 4 y x     化简得mn= 因为 2 ,AOB   1 4tan( ) 2,tan ,sin 22 2 5        又 5 , 5OA m OB n  所以 1 1 1sin 2 2 ( ) 12 2AOBS OA OB mn          记 1 1 1( ) ( ) 1, [ ,2]2 3S       则 2 1 1( ) (1 )2S      由 ( ) 0 1S    得 又 S(1)=2, 1 8 9( ) , (2)3 3 4S S  当 1  时, AOB 面积取到最小值2 ,当当 1 3   时, AOB 面积取到最大值 8 3 所以 AOB 面积范围是 8[2, 3] 解答 2(Ⅰ)由题意知,双曲线 C 的顶点(0,a)到渐近线 2 50 5ax by  的距离为 , 2 2 2 5 2 5 5 5 ab ab ca b     即 由 2 2 2 2 5 5 2 5 12 5 ab c a c ba cc a b                 得 所以曲线C 的方程是 2y 4 2 1x  . (Ⅱ)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kx m  由题意知 2, 0k m  由 2, ),2 2 2 y kx m m mAy x k k       得 点的坐标为( 由 2, ),2 2 2 y kx m m mBy x k k         得 点的坐标为( 1 2 1, ( ), ( )1 2 2 1 2 2 m mAP PB P k k k k            得 点的坐标为(uuur uur 将 P 点的坐标代入 2 1x  2y 4 得 2 2 2 4 (1 ) 4 m k    设 Q 为直线 AB 与 y 轴的交点,则 Q 点的坐标为(0,m) AOBS = AOQ BOQS S  2 2 1 1 1 ( )2 2 2 1 1 4( )2 2 2 2 4 1 1( ) 12 A B A BOQ x OQ x m x x m m mm k k k               g g g 以下同解答 1 27.(2009 陕西卷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2 2 1( 0, 0)y x a ba b     ,离心率 5 2e  ,顶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 5 5 。 (I)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II)如图,P 是双曲线 C 上一点,A,B 两点在双曲线 C 的两条渐近线上,且分别位于第一、二象 限,若 1, [ ,2]3AP PB    ,求 AOB 面积的取值范围。 28.(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2 2 1( 0, 0),y x a ba b     w.w.w.k.s.5.u.c.o.m 离心率 5 ,2e  顶点到渐近线的距离为 2 5 .5 (Ⅰ)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Ⅱ)如图,P 是双曲线 C 上一点,A,B 两点在双曲线 C 的两条渐近线上,且分别位于第一, 二象限.若 1, [ ,2],3AP PB    求△AOB 面积的取值范围. 解答一(Ⅰ)由题意知,双曲线 C 的顶点( , )O a 到渐近线 0ax by  2 5的距离为 ,5 ∴ 2 2 2 5 2 5, ,5 5 ab ab ca b    即 由 2 2 2 2 5 ,5 5 ,2 ab c c a c a b            得 2, 1, 5, a b c       ∴双曲线 C 的方程为 2 2 1.4 y x  (Ⅱ)由(Ⅰ)知双曲线 C 的两条渐近线方程为 2 .y x  设 ( ,2 ), ( ,2 ), 0, 0.A m m B n n m n   由 AP PB  得 P 点的坐标为 2( )( , ),1 1 m n m n        将 P 点坐标代入 2 2 1,4 y x  化简得 2(1 ) .4 nmn    设∠AOB 1 1 42 , tan( ) 2, tan ,sin ,sin 2 .2 2 2 5            又 4| | 5 | | 5 1 1 1| | | | sin 2 2 ( ) 1.2 2AOB OA m OB n S OA OB mn              记 1 1 1( ) ( ) 1, [ ,2],2 3S       由 8 9'( ) 0 1, ) , (2) ,3 4S S    1得 又S(1)=2,S( 3 当 1  时,△AOB 的面积取得最小值 2,当 1 3   时,△AOB 的面积取得最大值 8 3. ∴△AOB 面积 的取值范围是 8[2, ].3 解答二(Ⅰ)同解答一 (Ⅱ)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kx m  由题意知| | 2, 0.k m  w.w.w.k.s.5.u.c.o.m 由{ 2 y kx m y x    得 A 点的坐标为 2( , ),2 2 m m k k  由{ 2 y kx m y x     得 B 点的坐标为 2( , ).2 2 m m k k    由 AP PB  得 P 点的坐标为 1 2 1( ( ), ( )),1 2 2 1 2 2 m m k k k k           将 P 点坐标代入 2 2 2 2 2 4 (1 )1 .4 4 y mx k      得 设 Q 为直线 AB 与 y 轴的交点,则 Q 点的坐标为(0,m). 1 1 1| | | | | | | 8| ( )2 2 2AOB AOQ BOQS S S OQ XA OQ x m xA xB           = 2 2 1 1 4 1 1( ) ( ) 1.2 2 2 2 4 2 m m mm k k k         以下同解答一. 29.(2009 四川卷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离心率 2 2e  ,右准线方程为 2x  。 (I)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II)过点 1F 的直线l 与该椭圆交于 M N、 两点,且 2 2 2 26 3F M F N   ,求直线l 的方程。 【解析】(I)由已知得 2 2 2 2     c a a c ,解得 2, 1 a c ∴ 2 2 1  b a c ∴ 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2 2 12  x y …………………………………4 分 (II)由(I)得 1( 1,0)F 、 2 (1,0)F ①若直线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l 的方程为 1 x ,由 2 2 1 12     x x y 得 2 2  y 设 2( 1, )2 M 、 2( 1, )2  N , ∴ 2 2 2 2( 2, ) ( 2, ) ( 4,0) 42 2           F M F N ,这与已知相矛盾。 ②若直线l 的斜率存在,设直线直线l 的斜率为 k ,则直线l 的方程为 ( 1) y k x , 设 1 1( , )M x y 、 2 2( , )N x y , 联立 2 2 ( 1) 12     y k x x y ,消元得 2 2 2 2(1 2 ) 4 2 2 0    k x k x k ∴ 2 2 1 2 1 22 2 4 2 2,1 2 1 2      k kx x x xk k ,w.w.w.k.s.5.u.c.o.m ∴ 1 2 1 2 2 2( 2) 1 2       ky y k x x k , 又∵ 2 1 1 2 2 2( 1, ), ( 1, )     F M x y F N x y ∴ 2 2 1 2 1 2( 2, )      F M F N x x y y ∴ 2 22 2 2 2 2 1 2 1 2 2 2 8 2 2 2 26( 2) ( ) 1 2 1 2 3                     k kF M F N x x y y k k 化简得 4 240 23 17 0  k k 解得 2 2 171 40 或 (舍去)  k k ∴ 1 k ∴ 所求直线l 的方程为 1 1或    y x y x …………………………………12 分 30.(2009 全国卷Ⅰ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如图,已知抛物线 2:E y x 与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相交于 A、B、C、D 四个点。 (Ⅰ)求 r 的取值范围 (Ⅱ)当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最大时,求对角线 AC、BD 的交点 P 的坐标。 解:(Ⅰ)将抛物线 2:E y x 代入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的方 程,消去 2y ,整理得 2 27 16 0x x r    .............(1) 抛物线 2:E y x 与圆 2 2 2:( 4) ( 0)M x y r r    相交于 A 、B 、C 、 D 四个点的充要条件是:方程(1)有两个不相等的正根 ∴         016 07 0)16(449 2 21 21 2 rxx xx r 即      44 2 5 2 5 r rr 或 。解这个方程组得 42 5  r 15( ,4)2r  . (II) 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1 1( , )A x x 、 1 1( , )B x x 、 2 2( , )C x x 、 2 2( , )D x x 。 则由(I)根据韦达定理有 2 1 2 1 27, 16x x x x r    , 15( ,4)2r  则 2 1 1 2 2 1 1 2 1 2 | | ( ) | | ( )2S x x x x x x x x        2 2 2 2 1 2 1 2 1 2 1 2[( ) 4 ]( 2 ) (7 2 16 )(4 15)S x x x x x x x x r r          令 216 r t  ,则 2 2(7 2 ) (7 2 )S t t   下面求 2S 的最大值。 方法 1:由三次均值有: 2 2 1(7 2 ) (7 2 ) (7 2 )(7 2 )(14 4 )2S t t t t t       3 31 7 2 7 2 14 4 1 28( ) ( )2 3 2 3 t t t       当且仅当7 2 14 4t t   ,即 7 6t  时取最大值。经检验此时 15( ,4)2r  满足题意。 法 2:设四个交点的坐标分别为 1 1( , )A x x 、 1 1( , )B x x 、 2 2( , )C x x 、 2 2( , )D x x 则直线 AC、BD 的方程分别为 )(),( 1 12 12 11 12 12 1 xxxx xxxyxxxx xxxy    解得点 P 的坐标为 )0,( 21 xx 。 设 21 xxt  ,由 216 rt  及(Ⅰ)得 )4 1,0(t 由于四边形 ABCD 为等腰梯形,因而其面积 ||)22(2 1 2121 xxxxS  则 ]4))[(2( 21 2 212211 2 xxxxxxxxS  将 721  xx , txx 21 代入上式,并令 2)( Stf  , 等 )2 70(34398288)27()27()( 232  tttttttf , ∴ )76)(72(2985624)`( 2  tttttf , 令 0)`( tf 得 6 7t ,或 2 7t (舍去) 当 6 70  t 时, 0)`( tf ;当 6 7t 时 0)`( tf ;当 2 7 6 7  t 时, 0)`( tf 故当且仅当 6 7t 时, )(tf 有最大值,即四边形 ABCD 的面积最大,故所求的点 P 的坐标为 )0,6 7( 。 31.(2009 湖北卷文)(本小题满分 13 分) 如图,过抛物线 y2=2PX(P>0)的焦点 F 的直线与抛物线相交于 M、N 两点,自 M、N 向准 线 L 作垂线,垂足分别为 M1、N1 (Ⅰ)求证:FM1⊥FN1: (Ⅱ)记△FMM1、、△FM1N1、△FN N1 的面积分别为 S1、、S2、,S3,试判断 S22 =4S1S3 是否成立,并证明你的结论。 本小题主要考查抛物线的概念,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等平面解析几何的基础知 识,考查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进行推理运算的能力(满分 13 分) (1) 证法 1: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1 1, ,MF MM NF NN  1 1 1 1,MFM MM F NFN NN F      2 分 如图,设准线 l 与 x 的交点为 1F 1 1 1// //MM NN FFQ w.w.w.k.s.5.u.c.o.m 1 1 1 1 1 1,F FM MM F F FN NN F      而 0 1 1 1 1 1 1 180F FM MFM F FN N FN        即 0 1 1 1 12 2 180F FM F FN    0 1 1 1 1 90F FM F FN    故 1 1FM FN 证法 2:依题意,焦点为 ( ,0),2 pF 准线 l 的方程为 2 px   设点 M,N 的坐标分别为 1 1 2 2, ), , ),M x y N x y( ( 直线 MN 的方程为 2 px my  ,则有 1 1 1 2 1 1 1 2( , ), ( , ), ( , ), ( , )2 2 p pM y N y FM p y FN p y      由 2 2 2 px my y px      得 2 22 0y mpy p   于是, 1 2 2y y mp  , 2 1 2y y p  2 2 2 1 1 1 2 0FM FN p y y p p        ,故 1 1FM FN (Ⅱ) 2 2 1 34S S S 成立,证明如下: 证法 1:设 1 1 2 2( , ), ( , )M x y N x y ,则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1 1 1 2| | | | ,| | | |2 2 p pMM MF x NN NF x      ,于是 1 1 1 1 1 1 1 1| | | | ( ) | |2 2 2 pS MM F M x y     2 1 2 1 1 2 1 1| | | | | |2 2S M N FF p y y     w.w.w.k.s.5.u.c.o.m 3 1 1 1 2 2 1 1| | | | ( ) | |2 2 2 pS NN F N x y     2 2 2 1 3 1 2 1 1 2 2 1 1 14 ( | |) 4 ( ) | | ( ) | |2 2 2 2 2 p pS S S p y y x y x y        2 2 2 1 2 1 2 1 2 1 2 1 2 1 [( ) 4 ] [ ( ) ]| |4 2 4 p pp y y y y x x x x y y       将 1 1 2 2 2 ,2 px my px my       与 1 2 2 1 2 2y y mp y y p      代入上式化简可得 2 2 2 2 2 2 2 2( ) ( )p m p p p m p p   ,此式恒成立。 故 2 2 1 34S S S 成立。 证法 2:如图,设直线 MN M 的倾角为 , 1 2| | ,| |MF r NF r  则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1 1 1 3| | | | ,| | | |MM MF r NN NF r    1 1 1 1 1 // // , , MM NN FF FMM FNN         于是 2 2 2 1 1 3 2 2 1 1 1sin , sin( ) sin2 2 2S r S r r       在 1FMM 和 1FNN 中,由余弦定理可得 2 2 2 2 2 2 2 2 1 1 1 1 1 2 2 2| | 2 2 cos 2 (1 cos ),| | 2 2 cos 2 (1 cos )FM r r r FN r r r           由(I)的结论,得 2 1 1 1 | | | |2S FM FN  2 2 2 2 2 2 2 2 2 1 1 1 2 1 2 1 3 1 1| | | | 4 (1 cos )(1 cos ) sin 44 4S FM FN r r r r S S             即 2 2 1 34S S S ,得证。 32.(2009 宁夏海南卷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C 的中心为直角坐标系 xOy 的原点,焦点在 x 轴上,它的一个项点到两个 焦点的距离分别是 7 和 1 (I) 求椭圆C 的方程‘ (II) 若 P 为椭圆C 的动点, M 为过 P 且垂直于 x 轴的直线上的点, OP eOM  (e 为椭圆 C 的离心率),求点 M 的轨迹方程,并说明轨迹是什么曲线。 (20)解: (Ⅰ)设椭圆长半轴长及分别为 a,c,由已知得 { 1, 7. a c a c     解得 a=4,c=3, w.w.w.k.s.5.u.c.o.m 所以椭圆 C 的方程为 2 2 1.16 7 x y  (Ⅱ)设 M(x,y),P(x, 1y ),其中  4,4 .x  由已知得 2 2 21 2 2 .x y ex y   而 3 4e  ,故 2 2 2 2 116( ) 9( ).x y x y   ① 由点 P 在椭圆 C 上得 2 2 1 112 7 ,16 xy  代入①式并化简得 29 112,y 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为 4 7 ( 4 4),3y x     轨迹是两条平行于 x 轴的线段. 33.(2009 湖南卷理)(本小题满分 13 分)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点 P 到点 F(3,0)的距离的 4 倍与它到直线 x=2 的距离的 3 倍之和 记为 d,当 P 点运动时,d 恒等于点 P 的横坐标与 18 之和 w.w.w.k.s.5.u.c.o.m (Ⅰ)求点 P 的轨迹 C; (Ⅱ)设过点 F 的直线 I 与轨迹 C 相交于 M,N 两点,求线段 MN 长度的最大值。 解(Ⅰ)设点 P 的坐标为(x,y),则 2 24 ( 3)d x y    3︳x-2︳ 由题设 当 x>2 时,由①得 2 2 1( 3) 6 ,2x y x    化简得 2 2 1.36 27 x y  w.w.w.k.s.5.u.c.o.m 当 2x  时 由①得 2 2(3 ) 3 ,x y x    化简得 2 12y x 故点 P 的轨迹 C 是椭圆 2 2 1 : 136 27 x yC   在直线 x=2 的右侧部分与抛物线 2 2 : 12C y x 在直线 x=2 的左侧部分(包括它与直线 x=2 的交点)所组成的曲线,参见图 1 (Ⅱ)如图 2 所示,易知直线 x=2 与 1C , 2C 的交点都是 A(2, 2 6 ), B(2, 2 6 ),直线 AF,BF 的斜率分别为 AFk = 2 6 , BFk =2 6 . 当点 P 在 1C 上时,由②知 16 2PF x  . ④w.w.w.k.s.5.u.c.o.m 当点 P 在 2C 上时,由③知 3PF x  ⑤ 若直线 l 的斜率 k 存在,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 3)y k x  (i)当 k≤ AFk ,或 k≥ BFk ,即 k≤-2 6 时,直线 I 与轨迹 C 的两个交点 M( 1x , 1y ),N( 2 x , 2 y ) 都在 C 1 上,此时由④知 ∣MF∣= 6 - 1 2 1x ∣NF∣= 6 - 1 2 2 x 从而∣MN∣= ∣MF∣+ ∣NF∣= (6 - 1 2 1x )+ (6 - 1 2 2 x )=12 - 1 2 ( 1x + 2 x ) 由 2 2 ( 3) 136 27 y k x x y     得 2 2 2 2(3 4 ) 24 36 108 0k x k x k     则 1x , 1y 是 这 个 方 程 的 两 根 , 所 以 1x + 2 x = 2 2 24 3 4 k k *∣MN∣=12 - 1 2 ( 1x + 2 x )=12 - 2 2 12 3 4 k k 因为当 22 6, 6 , 24,k k  或k 2 时 2 2 2 12 12 10012 12 .13 4 114 kMN k k       当且仅当 2 6k   时,等号成立。 (2)当 , 2 6 2 6AE ANk k k k     时,直线 L 与轨迹 C 的两个交点 1 1 2 2( , ), ( , )M x y N x y 分别在 1 2,C C 上,不妨设点 M 在 1C 上,点 2C 上,则④⑤知, 1 2 16 , 32MF x NF x    设直线 AF 与椭圆 1C 的另一交点为 E 0 0 0 1 2( , ), , 2.x y x x x 则 1 0 2 1 16 6 , 3 3 22 2MF x x EF NF x AF          所以 MN MF NF EF AF AE     。而点 A,E 都在 1C 上,且 2 6,AEk   有(1)知 100 100,11 11AE MN 所以 若直线 的斜率不存在,则 1x = 2x =3,此时 1 2 1 10012 ( ) 92 11MN x x     综上所述,线段 MN 长度的最大值为100 11 35.(2009 天津卷理)(本小题满分 14 分) 以知椭圆 2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两个焦点分别为 1 2( ,0) ( ,0)( 0)F c F c c 和 ,过点 2 ( ,0)aE c 的直 线与椭圆相交与 ,A B 两点,且 1 2 1 2/ / , 2F A F B F A F B 。 (1) 求椭圆的离心率; (2) 求直线 AB 的斜率; (3) 设点 C 与点 A 关于坐标原点对称,直线 2F B 上有一点 ( , )( 0)H m n m  在  1AFC 的外接圆 上,求 n m 的值 本小题主要考查椭圆的标准方程和几何性质、直线的方程、圆的方程等基础知识,考查用代数方法 研究圆锥曲线的性质及数形结合的思想,考查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满分 14 分 (I) 解:由 1FA // 2F B 且 1 2FA 2 F B ,得 2 2 1 1 EF F B 1 EF FA 2   ,从而 2 2 a 1 a 2 cc cc    整理,得 2 23a c ,故离心率 3 3 ce a   (II) 解:由(I)得 2 2 2 22b a c c   ,所以椭圆的方程可写为 2 2 22 3 6x y c  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2ay k x c      ,即 ( 3 )y k x c  . 由已知设 1 1 2 2( , ), ( , )A x y B x y ,则它们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2 2 2 ( 3 ) 2 3 6 y k x c x y c      消去 y 整理,得 2 2 2 2 2 2(2 3 ) 18 27 6 0k x k cx k c c     . 依题意, 2 2 3 348 (1 3 ) 0 3 3c k k      ,得 而 2 1 2 2 18 2 3 k cx x k    ① 2 2 1 2 2 27 6 2 3 ck c cx x k   ② 由题设知,点 B 为线段 AE 的中点,所以 1 23 2x c x  ③ 联立①③解得 2 1 2 9 2 2 3 k c cx k   , 2 2 2 9 2 2 3 k c cx k   w.w.w.k.s.5.u.c.o.m 将 1 2,x x 代入②中,解得 2 3k   . (III)解法一:由(II)可知 1 2 30, 2 cx x  当 2 3k   时,得 (0, 2 )A c ,由已知得 (0, 2 )C c . 线段 1AF 的垂直平分线 l 的方程为 2 2 2 2 2 cy c x       直线 l 与 x 轴 的交点 ,02 c     是 1AFC 外接圆的圆心,因此外接圆的方程为 2 2 2x 2 2 c cy c             . 直线 2F B 的方程为 2( )y x c  ,于是点 H(m,n)的坐标满足方程组 2 2 2 9 2 4 2( ) c cm n n m c          , 由 0,m  解得 5 3 2 2 3 m c n c     故 2 2 5 n m  当 2 3k  时,同理可得 2 2 5 n m   . 解法二:由(II)可知 1 2 30, 2 cx x  当 2 3k   时,得 (0, 2 )A c ,由已知得 (0, 2 )C c w.w.w.k.s.5.u.c.o.m 由椭圆的对称性可知 B, 2F ,C 三点共线,因为点 H(m,n)在 1AFC 的外接圆上, 且 1 2//F A F B ,所以四边形 1AFCH 为等腰梯形. 由直线 2F B 的方程为 2( )y x c  ,知点 H 的坐标为( , 2 2 )m m c . 因为 1AH CF ,所以 2 2 2( 2 2 2 )m m c c a    ,解得 m=c(舍),或 5 3m c . 则 2 2 3n c ,所以 2 2 5 n m  . 当 2 3k  时同理可得 n 2 2 5m   36.(2009 四川卷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椭圆 2 2 2 1( 0)x y a ba b     的左右焦点分别为 1 2,F F ,离心率 2 2e  ,右准线方程为 2x  。 (I)求椭圆的标准方程; (II)过点 1F 的直线l 与该椭圆交于 ,M N 两点,且 2 2 2 26 3F M F N   ,求直线l 的方程。 本小题主要考查直线、椭圆、平面向量等基础知识,以及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及推理运算能 力。 解:(Ⅰ)有条件有 2 c 2 a 2 a 2c {   ,解得a 2 c=1 , 。 2 2b a c 1    。 所以,所求椭圆的方程为 2 2x y 12   。…………………………………4 分 (Ⅱ)由(Ⅰ)知 1( 1,0)F  、 2 1 0F(,)。 若直线 l 的斜率不存在,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x=-1. 将 x=-1 代入椭圆方程得 2y 2   。w.w.w.k.s.5.u.c.o.m 不妨设 2( 1, )2M  、 21 2N  ( , ), 2 2 2 2( 2, ) ( 2, ) ( 4,0)2 2F M F N        uuuuv uuuv . 2 2 4F M F N  uuuuv uuuv ,与题设矛盾。 直线 l 的斜率存在。 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则直线的方程为 y=k(x+1)。 设 1 1(x y )M , 、 2 2( , )N x y , 联立 2 2x y 12 y=k(x+1){   ,消 y 得 2 2 2 2(1 2 ) 4 2 2 0k x k x k     。 由根与系数的关系知 2 1 2 2 4 1 2 kx x k    ,从而 1 2 1 2 2 2( 2) 1 2 ky y k x x k       , 又 2 1 1( 1, )F M x y   , 2 2 2( 1, )F N x y  , 2 2 1 2 1 2( 2, )F M F N x x y y       。 2 2 2 2 2 1 2 1 2( 2) ( )F M F N x x y y        2 2 2 2 2 8 2 2( ) ( )1 2 1 2 k k k k    4 2 4 2 4(16 9 1) 4 4 1 k k k k     4 2 2 4 2 4(16 9 1) 2 26( )4 4 1 3 k k k k     。 化简得 4 240 23 17 0k k   解得 2 2 171 40k k  或者 1. 1 1 k l y x y x         所求直线 的方程为 或者 37.(2009 福建卷文)(本小题满分 14 分) 已知直线 2 2 0x y   经过椭圆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w.w.w.k.s.5.u.c.o.m 的左顶点 A 和上顶点 D,椭圆C 的右顶点为 B ,点 S 和椭 圆C 上位于 x 轴上方的动点,直线, ,AS BS 与直线 10: 3l x  分别交于 ,M N 两点。 (I)求椭圆C 的方程; (Ⅱ)求线段 MN 的长度的最小值; (Ⅲ)当线段 MN 的长度最小时,在椭圆C 上是否存在这 样的点T ,使得 TSB 的面积为 1 5 ?若存在,确定点T 的个数,若不存在,说明理由 解法一: ( I ) 由 已 知 得 , 椭 圆 C 的 左 顶 点 为 ( 2,0),A  上 顶 点 为 (0,1), 2, 1D a b   故椭圆C 的方程为 2 2 14 x y  (Ⅱ)直线 AS 的斜率 k 显然存在,且 0k  ,故可设直线 AS 的 方程为 ( 2)y k x  ,从而 10 16( , )3 3 kM 由 2 2 ( 2) 14 y k x x y     得 2 2 2 2(1 4 ) 16 16 4k x k x k     0 设 1 1( , ),S x y 则 2 1 2 16 4( 2), 1 4 kx k    得 2 1 2 2 8 1 4 kx k   ,从而 1 2 4 1 4 ky k   w.w.w.k.s.5.u.c.o.m 即 2 2 2 2 8 4( , ),1 4 1 4 k kS k k    又 (2,0)B 由 1 ( 2)4 10 3 y xk x       得 10 3 1 3 x y k      10 1( , )3 3N k   故 16 1| | 3 3 kMN k   又 16 1 16 1 80, | | 23 3 3 3 3 k kk MN k k        当且仅当16 1 3 3 k k  ,即 1 4k  时等号成立 w.w.w.k.s.5.u.c.o.m 1 4k  时,线段 MN 的长度取最小值 8 3 (Ⅲ)由(Ⅱ)可知,当 MN 取最小值时, 1 4k  此时 BS 的方程为 6 4 4 22 0, ( , ), | |5 5 5x y s BS     要使椭圆C 上存在点T ,使得 TSB 的面积等于 1 5 ,只须T 到直线 BS 的距离等于 2 4 ,所以T 在平行于 BS 且与 BS 距离等于 2 4 的直线l 上。 设直线 ': 1 0l x y   则由 | 2 | 2 ,42 t   解得 3 2t   或 5 2t   38.(2009 年上海卷理)(本题满分 16 分)本题共有 2 个小题,第 1 小题满分 8 分,第 2 小题满 分 8 分。 已知双曲线 2 2: 1,2 xc y  设过点 ( 3 2,0)A  的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1, )e kv (1) 当直线 l 与双曲线 C 的一条渐近线 m 平行时,求直线 l 的方程及 l 与 m 的距离; (2) 证明:当k > 2 2 时,在双曲线 C 的右支上不存在点 Q,使之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6 。 解:(1)双曲线 C 的渐近线 : 2 0............2 2 xm y  分 直线 l 的方程 2 3 2 0x y   ………………..6 分 直线 l 与 m 的距离 3 2 6 1 2 d    ……….8 分 (2)设过原点且平行与 l 的直线 : 0b kx y  则直线 l 与 b 的距离 2 3 2 1 kd k   当 2 62k d 时, 又双曲线 C 的渐近线为 2 0x y  双曲线 C 的右支在直线 b 的右下方, 双曲线C 右支上的任意点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 故在双曲线C 的右支上不存在点Q ,使之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 [ 证法二] 双曲线C 的右支上存在点Q 0 0( , )x y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 则 0 0 2 0 0 3 2 6,(1) 1 2 2,(2) kx y k x y        由(1)得 2 0 0 3 2 6 1y kx k k    , 设t  23 2 6 1k k  w.w.w.k.s.5.u.c.o.m 当 2 2k  ,t  23 2 6 1k k  0………………………………..13 分 将 0 0y kx t  代入(2)得 2 2 2 0 0(1 2 ) 4 2( 1) 0k x ktx t     (*) 2 22 , 0, 1 2 0, 4 0, 2( 1) 02k t k kt t          方程(*)不存在正根,即假设不成立 故在双曲线 C 的右支上不存在 Q,使之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6 …………….16 分 39.(2009 上海卷文)(本题满分 16 分)本题共有 3 个小题,第 1 小题满分 4 分,第 2 小题满分 4 分,第 3 小题满分 8 分. 已知双曲线 C 的中心是原点,右焦点为 F 3 0, ,一条渐近线 m: x+ 2 0y  ,设过点 A( 3 2,0) 的 直线 l 的方向向量 (1, )e kv 。 (1) 求双曲线 C 的方程; (2) 若过原点的直线 //a l ,且 a 与 l 的距离为 6 ,求 K 的值; (3) 证明:当 2 2k  时,在双曲线 C 的右支上不存在点 Q,使之到直线 l 的距离为 6 . 【解】(1)设双曲线C 的方程为 2 22 ( 0)x y     32    ,解额 2  双曲线C 的方程为 2 2 12 x y  (2)直线 : 3 2 0l kx y k   ,直线 : 0a kx y  由题意,得 2 | 3 2 | 6 1 k k   ,解得 2 2k   (3)【证法一】设过原点且平行于l 的直线 : 0b kx y  则直线l 与b 的距离 2 3 2 | | , 1 kd k   当 2 2k  时, 6d  w.w.w.k.s.5.u.c.o.m 又双曲线C 的渐近线为 x 2 0y   双曲线C 的右支在直线b 的右下方,  双曲线C 右支上的任意点到直线l 的距离大于 6 。 故在双曲线C 的右支上不存在点Q ,使之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证法二】假设双曲线C 右支上存在点 0 0( , )Q x y 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 则 0 0 2 2 2 0 0 | 3 2 6 (1) 1 2 2 (2) kx y k k x y          由(1)得 2 0 0 3 2 6 1y kx k k     设 23 2 6 1t k k    , 当 2 2k  时, 23 2 6 1 0t k k     ; 2 2 2 2 2 13 2 6 1 6 0 3 1 kt k k k k          将 0 0y kx t  代入(2)得 2 2 2 0 0(1 2 ) 4 2( 1) 0k x ktx t     2 , 02k t  , 2 21 2 0, 4 0, 2( 1) 0k kt t         方程(*)不存在正根,即假设不成立, 故在双曲线C 的右支上不存在点Q ,使之到直线l 的距离为 6 w.w.w.k.s.5.u.c.o.m 40.(2009 重庆卷理)(本小题满分 12 分,(Ⅰ)问 5 分,(Ⅱ)问 7 分) 已知以原点O 为中心的椭圆的一条准线方程为 4 3 3y  ,离心率 3 2e  ,M 是椭圆上的动点. (Ⅰ)若 ,C D 的坐标分别是(0, 3),(0, 3) ,求 MC MD 的最大值; (Ⅱ)如题(20)图,点 A 的坐标为(1,0) ,B 是圆 2 2 1x y  上的点,N 是点 M 在 x 轴上的射 影,点Q 满足条件:OQ OM ON    , 0QA BA    .求线段QB 的中点 P 的轨迹方程; w.w.w.k.s.5.u.c.o.m (20)(本小题 12 分) 解:(Ⅰ)由题设条件知焦点在 y 轴上,故设椭圆方程为 2 2 2 2 1x y a b   (a > b> 0 ). 设 2 2c a b  ,由准线方程 4 3 3y  得.由 3 2e  得 3 2 c a  , 解得 a = 2 ,c = 3 ,从而 b = 1,椭圆方程为 2 2 14 yx   . 又 易 知 C , D 两 点 是 椭 圆 2 2 14 yx   的 焦 点 , 所 以, 2 4MC MD a   从而 2 2( ) 2 42 MC MDMC MD     ,当且仅当 MC MD ,即点 M 的坐标为( 1,0) 时 上式取等号, MC MD 的最大值为 4 . w.w.w.k.s.5.u.c.o.m (II)如图(20)图,设 M( , ), ( , )m m B Bx y B x y ( , )Q QQ x y .因为 ( ,0),NN x OM ON OQ    ,故 2 , ,Q N Q Mx x y y  2 2 2(2 ) 4y Q Q Mx y x y    ① 因为 0,QA BA   (1 ) (1 ) (1 )(1 ) 0, Q Q N n Q N Q N x y x y x x y y           所以 1Q N Q N N Qx x y y x x    . ② 记 P 点的坐标为( , )P Px y ,因为 P 是 BQ 的中点 所以 2 ,2P Q P P Q Px x x y y y    由因为 2 2 1N Nx y  ,结合①,②得 2 2 2 21 (( ) ( ) )4P P Q N Q Nx y x x y y     2 2 2 21 ( 2( ))4 Q N Q n Q N Q Nx x y y x x y y      1 (5 2( 1))4 Q Nx x    3 4 Px  故动点 P 的估计方程为 2 21( ) 12x y   41.(2009 重庆卷文)(本小题满分 12 分,(Ⅰ)问 5 分,(Ⅱ)问 7 分) 已知以原点O 为中心的双曲线的一条准线方程为 5 5x  ,离心率 5e  . (Ⅰ)求该双曲线的方程; (Ⅱ)如题(20)图,点 A 的坐标为( 5,0) , B 是圆 2 2( 5) 1x y   上的点,点 M 在双曲 线右支上,求 MA MB 的最小值,并求此时 M 点的坐标; w.w.w.k.s.5.u.c.o.m 解:(Ⅰ)由题意可知,双曲线的焦点在 x 轴上,故可设双 曲线的方程为 2 2 2 2 1 ( 0, 0)x y a ba b     ,设 2 2c a b  ,由准线 方程为 5 5x  得 2 5 5 a c  ,由 5e  得 5c a  解得 1, 5a c  从而 2b  ,该双曲线的 方程为 2 2 14 yx   ; (Ⅱ)设点 D 的坐标为( 5,0) ,则点 A、D 为双曲线的焦点, | | | | 2 2MA MD a   所以| | | | 2 | | | | 2 | |MA MB MB MD BD    ≥ , B 是圆 2 2( 5) 1x y   上的点,其圆心为 (0, 5)C ,半径为 1,故| | | | 1 10 1BD CD   ≥ 从而| | | | 2 | | 10 1MA MB BD  ≥ ≥ 当 ,M B 在线段 CD 上时取等号,此时| | | |MA MB 的最小值为 10 1 直线 CD 的方程为 5y x   ,因点 M 在双曲线右支上,故 0x  由方程组 2 24 4 5 x y y x       解得 5 4 2 4 5 4 2,3 3x y    所以 M 点的坐标为 5 4 2 4 5 4 2( , )3 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