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76.00 KB
- 2021-06-1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4.8 解三角形应用举例
考纲展示►
能够运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等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与测量和几何计算有关的实际问题.
考点1 距离的测量
测量距离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类
型
A,B两点间不可通或不可视
A,B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达
A,B两点都不可达
图
形
方
法
先测角C,AC=b,BC=a,再用余弦定理求AB
以点A不可达为例,先测角B,C,BC=a,再用正弦定理求AB
测得CD=a,∠BCD,∠BDC,∠ACD,∠ADC,∠ACB,在△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
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
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续表
类
型
A,B两点间不可通或不可视
A,B两点间可视,但有一点不可达
A,B两点都不可达
结
论
AB=
AB=
①AC=
;
②BC=
;
③AB=
(1)[教材习题改编]海上有A,B,C三个小岛,A,B相距5海里,从A岛望C和B成45°视角,从B岛望C和A成75°视角,则B,C两岛间的距离是________海里.
答案:5
解析:易知∠ACB=60°,由=,得=,得BC=5.
(2)[教材习题改编]已知A,B两地间的距离为10 m,B,C两地间的距离为20 m,现测得∠ABC=120°,则A,C两地间的距离是________.
答案:10 m
解析:AC2=AB2+BC2-2AB·BC·cos ∠ABC=102+202-2×10×20×cos 120°=700,所以AC=10(m).
[考情聚焦] 研究测量距离问题是高考中的常考内容,题型既有客观题,也有解答题,难度一般适中,属中档题.解题时要选取合适的辅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主要有以下几个命题角度:
角度一
两点可视但有一点不可到达
[典题1] 某同学骑电动车以24 km/h的速度沿正北方向的公路行驶,在点A处测得电视塔S在电动车的北偏东30°方向上,15 min后到点B处,测得电视塔S在电动车的北偏东75°方向上,则点B与电视塔的距离是________km.
[答案] 3
[解析] 由题意知AB=24×=6,在△ABS中,∠BAS=30°,AB=6,∠ABS=180°-75°=105°,
∴∠ASB=45°,由正弦定理知=,
∴BS==3.
角度二
两点不可到达的距离
[典题2] [2017·辽宁沈阳一模]如图,A,B,C,D都在同一个与水平面垂直的平面内,B,D为两岛上的两座灯塔的塔顶.测量船于水面A处测得B点和D点仰角分别为75°,30°,于水面C处测得B点和D点的仰角均为60°,AC=0.1 km.试探究图中B,D间距离与另外哪两点间距离相等,然后求B,D的距离(计算结果精确到0.01 km,
≈1.414,≈2.449).
[解] 在△ACD中,∠DAC=30°,∠ADC=60°-∠DAC=30°,所以CD=AC=0.1,
又∠BCD=180°-60°-60°=60°,
故CB是△CAD底边AD的中垂线,所以BD=BA.
在△ABC中,=,
即AB=,
又sin 15°=sin(60°-45°)
=sin 60°cos 45°-cos 60°sin 45°
=×-×=,
所以AB==,
因此,BD=≈0.33(km).
故B,D的距离约为0.33 km.
角度三
两点不相通的距离
[典题3] 如图所示,要测量一水塘两侧A,B两点间的距离,其方法先选定适当的位置C,用经纬仪测出角α,再分别测出AC,BC的长b,a,则可求出A,B两点间的距离.即AB=.若测得CA=400 m,CB=600 m,∠ACB=60°,试计算AB的长为________.
[答案] 200 m
[解析] 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 ∠ACB,
∴AB2=4002+6002-2×400×600cos 60°
=280 000.
∴AB=200 m,即A,B两点间的距离为200 m.
[点石成金] 求距离问题的注意事项
(1)选定或确定要求解的三角形,即所求量所在的三角形,若其他量已知则直接解;若有未知量,则把未知量放在另一确定三角形中求解.
(2)确定用正弦定理还是余弦定理,如果都可用,就选择更便于计算的定理.
(3)解法:选择合适的辅助测量点,构造三角形,将问题转化为求某个三角形的边长问题,从而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
考点2 测量高度问题
测量高度的基本类型及方案
类型
点B与点C,D共线
点B与点C,D不共线
图形
方法
先测得CD=a,∠ACB和∠ADB,再用正弦定理求出AC或AD,最后解直角三角形求出AB
先测得∠BCD,∠BDC,CD=a,在△BCD中先用正弦定理求出BC,在△ABC中∠ACB可测,∠CAB=90°-∠BCD-∠ACB,再用正弦定理求AB
结论
AB=
AB=
1.实际问题中角的概念理解错误.
为测量某塔AB的高度,在一幢与塔AB相距20 m的建筑物的顶部测得塔顶A的仰角为30°,测得塔基B的俯角为45°,那么塔AB的高度是________.
答案:20m
解析:
由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
易知AD== m,
BD=CD=20 m,故AB=20+
=20(m).
2.实际问题中把求解目标纳入三角形.
某路边一棵树的树干被台风吹断后,折断部分与地面成45°角,树干倾斜并与地面成75°角,树干底部与树尖着地处相距20 m,则折断点与树干底部的距离是________m.
答案:
解析:
由题意画出示意图,如图所示,
设树干底部为O,树尖着地处为B,折断点为A,则∠ABO=45°,∠AOB=75°,
∴∠OAB=60°.由正弦定理,知
=,
∴AO=(m).
[典题4] 某人在塔的正东沿着南偏西60°的方向前进40 m后,望见塔在东北方向,若沿途测得塔顶的最大仰角为30°,求塔高.
[解] 如图所示,某人在C处,AB为塔高,他沿CD前进,CD=40,
此时∠DBF=45°,过点B作BE⊥CD于E,
则∠AEB=30°,
在△BCD中,CD=40,∠BCD=30°,
∠DBC=135°,
由正弦定理,得=,
所以BD==20(m).
因为∠BDE=180°-135°-30°=15°,
所以在Rt△BED中,
BE=DBsin 15°=20×
=10(-1)(m).
在Rt△ABE中,∠AEB=30°,
所以AB=BEtan 30°=(3-)(m).
故所求的塔高为(3-)m.
[点石成金] 求解高度问题的三个关注点
(1)在处理有关高度问题时,理解仰角、俯角(它是在铅垂面上所成的角)、方向(位)角(它是在水平面上所成的角)是关键.
(2)在实际问题中,可能会遇到空间与平面(地面)同时研究的问题,这时最好画两个图形,一个空间图形,一个平面图形,这样处理起来既清楚又不容易搞错.
(3)注意山或塔垂直于地面或海平面,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
要测量电视塔AB的高度,在C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45°,在D点测得塔顶A的仰角是30°,并测得水平面上的∠BCD=120°,CD=40 m,则
电视塔的高度为________m.
答案:40
解析:设电视塔AB高为x m,
则在Rt△ABC中,由∠ACB=45°,得BC=x.
在Rt△ADB中,由∠ADB=30°,得BD=x.
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
BD2=BC2+CD2-2BC·CD·cos 120°,
即(x)2=x2+402-2·x·40·cos 120°,
解得x=40,所以电视塔高为40 m.
考点3 测量角度问题
1.仰角和俯角
在视线和水平线所成的角中,视线在水平线________的角叫仰角,在水平线________的角叫俯角(如图①).
答案:上方 下方
①
②
2.方位角
从指北方向顺时针转到目标方向线的水平角,如B点的方位角为α(如图②).
3.方向角
相对于某一正方向的水平角.
(1)北偏东α,即由指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如图③);
(2)北偏西α,即由指北方向逆时针旋转α到达目标方向;
(3)南偏西等其他方向角类似.
③
④
4.坡角与坡度
(1)坡角:坡面与水平面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数(如图④,角θ为坡角);
(2)坡度:坡面的铅直高度与水平长度之比(如图④,i为坡度).坡度又称为坡比.
[典题5] [2017·浙江适应性考试]如图所示,为了解某海域海底构造,在海平面内一条直线上的A,B,C三点进行测量,已知AB=50 m,BC=120 m,于A处测得水深AD=80 m,于B处测得水深BE=200 m,于C处测得水深CF=110 m,求∠DEF的余弦值.
[解] 作DM∥AC交BE于N,交CF于M.
DF===10,
DE===130,
EF==
=150.
在△DEF中,由余弦定理,得
cos∠DEF=
==.
[点石成金] 测量角度问题的基本思路
测量角度问题的关键是在弄清题意的基础上,画出表示实际问题的图形,并在图形中标出有关的角和距离,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将解得的结果转化为实际问题的解.
[提醒] 方向角是相对于某点而言的,因此在确定方向角时,必须先弄清楚是哪一个点的方向角.
在一次海上联合作战演习中,红方一艘侦察艇发现在北偏东45°方向,相距12 n mile的水面上,有蓝方一艘小艇正以每小时10 n mile的速度沿南偏东75°方向前进,若红方侦察艇以每小时14 n mile的速度,沿北偏东45°+α方向拦截蓝方的小艇.若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拦截住,求红方侦察艇所需的时间和角α的正弦值.
解:如图,设红方侦察艇经过x小时后在C处追上蓝方的小艇,则AC=14x,BC=10x,∠ABC=120°.
根据余弦定理得(14x)2=122+(10x)2-240xcos 120°,解得x=2.故AC=28,BC=20.
根据正弦定理得=,
解得sin α==.
所以红方侦察艇所需要的时间为2小时,角α的正弦值为.
真题演练集训
1.[2014·浙江卷]如图,某人在垂直于水平地面ABC的墙面前的点A处进行射击训练.已知点A到墙面的距离为AB,某目标点P沿墙面上的射线CM移动,此人为了准确瞄准目标点P,需计算由点A观察点P的仰角θ的大小(仰角θ为直线AP与平面ABC所成角).
若AB=15 m,AC=25 m,∠BCM=30°,则tan θ的最大值是( )
A. B.
C. D.
答案:D
解析:
如图,过点P作PO⊥BC于点O,连接AO,则∠PAO=θ.
设CO=x m,则OP=x m.
在Rt△ABC中,AB=15 m,AC=25 m,
所以BC=20 m.所以cos ∠BCA=.
所以AO=
=(m).
所以tan θ==
=.
当=,即x=时,tan θ取得最大值为=.
2.[2015·湖北卷]如图,一辆汽车在一条水平的公路上向正西行驶,到A处时测得公路北侧一山顶D在西偏北30°的方向上,行驶600 m后到达B处,测得此山顶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则此山的高度CD=________m.
答案:100
解析:由题意,在△ABC中,∠BAC=30°,∠ABC=180°-75°=105°,故∠ACB=45°.
又AB=600 m,
故由正弦定理得=,
解得BC=300 m.
在Rt△BCD中,CD=BC·tan 30°
=300×=100(m).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如图,为测量山高MN,选择A和另一座山的山顶C为测量观测点.从A点测得M点的仰角∠MAN=60°,C点的仰角∠CAB=45°以及∠MAC=75°;从C点测得∠MCA=60°,已知山高BC=100 m,则山高MN=________m.
答案:150
解析:在三角形ABC中,AC=100,在三角形MAC中,=,解得MA=100,在三角形MNA中,=sin 60°=,故MN=150,即山高MN为150 m.
4.[2014·四川卷]如图,从气球A上测得正前方的河流的两岸B,C的俯角分别为67°,30°,此时气球的高是46 m,则河流的宽度BC约等于________ m.(用四舍五入法将结果精确到个位.参考数据:sin 67°≈0.92,cos 67°≈0.39,sin 37°≈0.60,cos 37°≈0.80,≈1.73)
答案:60
解析:根据图中给出的数据构造适当的三角形求解.根据已知的图形可得AB=.
在△ABC中,∠BCA=30°,
∠BAC=37°,由正弦定理,得
=,
所以BC≈2××0.60=60 (m).
课外拓展阅读
有关解三角形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1.解决关于解三角形的应用问题的步骤
2.解三角形的应用题的两种情形及解题方法
(1)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全部集中在一个三角形中,可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求解;
(2)实际问题经抽象概括后,已知量与未知量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三角形,这时需作出(或找出)这些三角形,先解能直接解的三角形,然后逐步求出其他三角形的解,有时需设出未知量,利用几个三角形中边角所满足的关系列出方程(组),解方程(组)得出所要求的解.
3.解决关于解三角形的应用问题应注意的事项
(1)要注意仰角、俯角、方位角以及方向角等名词,并能准确地找出这些角;
(2)要注意将平面几何中的性质、定理与正弦、余弦定理结合起来使用,这样可以优化解题过程;
(3)注意题目中的隐含条件以及解的实际意义.
[典例] 如图,游客从某旅游景区的景点A处下山至C处有两种路径.一种是从A沿直线步行到C,另一种是先从A沿索道乘缆车到B,然后从B沿直线步行到C.现有甲、乙两位游客从A处下山,甲沿AC匀速步行,速度为50 m/min.在甲出发2 min后,乙从A乘缆车到B,在B处停留1 min后,再从B匀速步行到C.假设缆车匀速直线运行的速度为130 m/min,山路
AC长为1260 m,经测量,cos A=,cos C=.
(1)求索道AB的长;
(2)问乙出发多少分钟后,乙在缆车上与甲的距离最短?
(3)为使两位游客在C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什么范围内?
[解] (1)在△ABC中,因为cos A=,cos C=,
所以sin A=,sin C=.
从而sin B=sin[π-(A+C)]=sin(A+C)
=sin Acos C+cos Asin C
=×+×=.
由=,得
AB=×sin C=×=1 040(m).
所以索道AB的长为1 040 m.
(2)设乙出发t分钟后,甲、乙两游客距离为d,此时,甲行走了(100+50t) m,乙距离A处130t m,
所以由余弦定理,得
d2=(100+50t)2+(130t)2-2×130t×(100+50t)×=200(37t2-70t+50),
因为0≤t≤,即0≤t≤8,故当t=(min)时,d最小,所以乙出发分钟后,甲、乙两游客距离最短.
(3)由=,得
BC=×sinA=×=500(m).
乙从B出发时,甲已走了50×(2+8+1)=550(m),还需走710 m才能到达C.
设乙步行的速度为v m/min,
由题意得-3≤-≤3,
解得≤v≤,
所以为使两位游客在C处互相等待的时间不超过3分钟,乙步行的速度应控制在(单位:m/min)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