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06-23 发布

高中数学讲义微专题43 线性规划

  • 1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1 - 微专题 43 线性规划——作图与求解 一、基础知识 1、相关术语: (1)线性约束条件:关于变量 的一次不等式(或方程)组 (2)可行解: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 (3)可行域: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 (4)目标函数:关于 的函数解析式 (5)最优解:是目标函数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的可行解 2、如何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 (1)先作出围成可行域的直线,利用“两点唯一确定一条直线”可选取直线上的两个特殊点 (比如坐标轴上的点),以便快速做出直线 (2)如何判断满足不等式的区域位于直线的哪一侧:一条曲线(或直线)将平面分成若干区 域,则在同一区域的点,所满足不等式的不等号方向相同,所以可用特殊值法,利用特殊点 判断其是否符合不等式,如果符合,则该特殊点所在区域均符合该不等式,具体来说有以下 三种情况: ① 竖直线 或水平线 :可通过点的横(纵)坐标直接进行判断 ② 一般直线 :可代入 点进行判断,若符合不等式,则原点所在区域 即为不等式表示区域,否则则为另一半区域。例如:不等式 ,代入 符合 不等式,则 所表示区域为直线 的右下方 ③ 过原点的直线 :无法代入 ,可代入坐标轴上的特殊点予以解决,或者 利用象限进行判断。例如: :直线 穿过一、三象限,二、四象限分居直线两侧。 考虑第四象限的点 ,所以必有 ,所以第四象限所在区域含在 表示的区 域之中。 (3)在作可行域时要注意边界是否能够取到:对于约束条件 (或 ) 边界不能取值时,在图像中边界用虚线表示;对于约束条件 (或 ) ,x y  ,x y ,x y x a y b  0y kx b kb    0,0 2 3 0x y    0,0 2 3 0x y   2 3 0x y    0y kx k   0,0 y x y x 0, 0x y  y x y x  , 0F x y   , 0F x y   , 0F x y   , 0F x y  - 2 - 边界能取值时,在图像中边界用实线表示 3、利用数形结合寻求最优解的一般步骤 (1)根据约束条件,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作出可行域所代表的区域 (2)确定目标函数 在式子中的几何意义,常见的几何意义有:(设 为常数) ① 线性表达式——与纵截距相关:例如 ,则有 ,从而 的取值与 动直线的纵截距相关,要注意 的符号,若 ,则 的最大值与纵截距最大值相关;若 , 则 的最大值与纵截距最小值相关。 ② 分式——与斜率相关(分式):例如 :可理解为 是可行域中的点 与定点 连线的斜率。 ③ 含平方和——与距离相关:例如 :可理解为 是可行域中的点 与定点 距离的平方。 (3)根据 的意义寻找最优解,以及 的范围(或最值) 4、线性目标函数影响最优解选取的要素:当目标函数直线斜率与约束条件直线斜率符号相同 时,目标函数直线斜率与约束条件直线斜率的大小会影响最优解的选取。 例如:若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大值等于_____ 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直线 的斜率 ,直线 的斜率 , 目标函数的斜率 ,所以 ,所以在平移直线时,目标函数直线的倾斜程 度要介于两直线之间,从而可得到在 取得最优解。但在作图中如果没有考虑斜率间的 联系,平移的直线比 还要平,则会发现最优解在 处取得,以及若平移的直线比 还要陡, 则会发现最优解在 处取得,都会造成错误。所以在处 理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的关系时,要观察斜率的大小,并 确定直线间“陡峭”程度的不同。 z ,a b z ax by  a zy xb b   z b 0b  z 0b  z y bz x a   z  ,x y  ,a b    2 2z x a y b    z  ,x y  ,a b z z ,x y 0 0 3 2 12 2 8 x y x y x y         3 4z x y  3 2 12x y  1 3 2k   2 8x y  2 1 2k   3 4k   2 1k k k   2,3A 2 8x y   0,4B 3 2 12x y   4,0C - 3 - (1)在斜率符号相同的情况下: 越大,则直线越“陡” (2)在作图和平移直线的过程中,图像不必过于精确,但斜率符号相同的直线之间,陡峭程 度要与斜率绝对值大小关系一致,这样才能保证最优解选取的准确 (3)当目标函数的斜率与约束条件中的某条直线斜率相同时,有可能达到最值的最优解有无 数多个(位于可行域的边界上) (4)当目标函数的斜率含参时,涉及到最优解选取的分类讨论,讨论通常以约束条件中同符 号的斜率作为分界点。 二、典型例题: 例 1:若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小值等于( ) A. B. C. D. 思路:按照约束条件作出可行域,可得图形为一个封 闭的三角形区域,目标函数化为: ,则 的 最小值即为动直线纵截距的最大值。目标函数的斜率大 于约束条件的斜率,所以动直线斜向上且更陡。通过平 移 可 发 现 在 点 处 , 纵 截 距 最 大 。 且 解 得 , 所 以 的最小值 答案:A 例 2:设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目标函数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思路:作出目标函数的可行域,得到一个开放的区域,目标函 数 , 通 过 平 移 可 得 最 优 解 为 k ,x y 2 0 0 2 2 0 x y x y x y          2z x y  5 2 2 3 2 2 2y x z  z A 2 0: 2 2 0 x yA x y       11, 2A    2z x y   min 1 52 1 2 2z       ,x y 2 0 2 0 1 x y x y y          2z x y  2 3 4 5 1 2 2 zy x   - 4 - ,所以 答案:B 例 3:若变量 满足 ,则 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思路:目标函数 可视为点到原点距离的平方,所 以 只需求出可行域里距离原点最远的点即可,作出可行域,观 察 可得最远的点为 ,所以 答案:D 例 4:设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思路:所求 可视为点 与定点 连线 的斜率。从而在可行域中寻找斜率的取值范围即可,可 得在 处的斜率最小,即 ,在 处的斜率最大,为 ,结合图像可得 的范围为 答案:D 例 5:若实数 满足条件 ,则 的最大值为 ( ) A. B. C. D.  2 0: 1,11 x yA Ay      min 3z  ,x y 1 2 0 x x y x y        2 2z x y  10 7 9 10 2 2z x y   1, 3A  2 max 10z OA  ,x y 2 2 0 2 2 0 1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 1 1 ys x   31, 2      1 ,12       1,2 1 ,22      1 1 ys x    ,x y  1, 1   1,0    min 0 1 1 1 1 2k      0,1    max 1 1 20 1k     1 1 ys x   1 ,22      ,x y 0 1 0 0 1 x y x y x          3x y 6 5 4 3 - 5 - 思路:设 ,则可先计算出 的范围,即可求出 的最大值: ,则最 优解为 ,所以 ,则 答案:B 例 6 : 设 为 坐 标 原 点 , 点 的 坐 标 为 , 若 点 满 足 不 等 式 组 ,则使 取得最大值的点 的个数有( ) A. 1 B. C. D. 无数个 思路:设 ,作出可行域,通过平移可发 现达到最大值时,目标函数与直线 重合,所以 有无数多个点均能使 取得最大值 答案:D 例 7:(2015,福建)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 若 的最大值为 ,则实数 等于( ) A. B. C. D. 思路:本题约束条件含参,考虑先处理常系数不等式, 作出图像,直线 为绕原点旋转的直线,从图像 可 观 察 出 可 行 域 为 一 个 封 闭 三 角 形 , 目 标 函 数 , 若 最 大 则 动 直 线 的 纵 截 距 最 小 ,可 观 察 到 为 最 优 解 。 ,则有 ,解得: 答案:C 小炼有话说:当线性约束条件含参数时,一方面可先处理常系数不等式,作出可行域的大致 范围,寻找参数变化时,可行域的共同特征;另一方面对含参数的直线确定是否过定点,在 变化中寻找区域的规律。找到共同的最优解所满足的方程,便可根据最值求出参数 3z x y  z z 1 1 3 3y x z     1, 1 , 1,2A B  5,4z   max 5z  O M  2,1  ,N x y 4 3 0 2 12 0 1 x y x y x          OM ON  N 2 3 2z OM ON x y     2 12 0x y   OM ON  ,x y 0 2 2 0 0 x y x y mx y          2z x y  2 m 2 1 1 2 y mx 2y x z  z A 2 2 0 2 2: ,2 1 2 1 x y mA Ay mx m m           2 22 22 1 2 1 mz m m     1m  - 6 - 例 8:在约束条件 下,若目标函数 的最大值不超过 4,则实数 的取值范围是( ) A. B. C. D. 思路:先做出常系数直线,动直线 时注意到 ,斜率为常数 1,且发现围成的区域恒为一个三角形。 目 标 函 数 , 通 过 图 像可 得 最 优 解 为 , 所 以 ,则 解得: 答案:D 例 9:若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若 的最大值为 4,则 ( ) A. B. C. D. 思路:如图作出可行域,目标函数为 ,由于 决定直线的方向,且约束条件中的 直线斜率有正有负。所以先考虑 的符号: 当 时,此时与 的斜率进行比较: 若 ,则 的最大值为 0,不符题意; 若 ,则最优解为 ,代入解得 与初始范围矛盾,故舍去;当 时,直线与 斜率进行比较: 若 ,则最优解为 ,代入解得 ,符合题意 若 ,可得 的最大值为 2,不符题意,舍去 若 ,则最优解为 ,代入解得 与初始范围矛盾,舍去 2 1 0 1 0 x x y m x y          2z x y   m  3, 3 0, 3   3,0   3, 3   2 0x y m   2 0m  2y x z  2 2 2 1 0 1 1: ,2 20 x y m mA A x y m             2 2 2 max 1 1 3 12 2 2 2 2 m mz m       23 1 42 2m   3, 3m     ,x y 0 2 0 x y x y y        z ax y  a  3 2 2 3 y ax z   a a 0 0a a    y x 1 1a a     z 0 1 1 0a a        1,1A 3a  0 0a a    2x y  1 1a a      2,0B 2a  1a  z 0 1 0 1a a        1,1A 3a  - 7 - 综上所述: 答案:B 小炼有话说:(1)目标函数的直线陡峭程度不同,会导致最优解不同,所以当斜率含参时, 可在约束条件中寻找斜率与目标函数斜率同号的直线,则这些直线的斜率通常是分类讨论的 分界点。 (2)本题也可分别假设可行域 3 个顶点为最优解,求出 的值,再带入验证。 例 10:设 满足约束条件 ,若目标函数 的最大值 为 ,则 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思 路 : 先 做 出 可 行 域 , 目 标 函 数 , 由 可 得 直 线 的 斜 率 为 负 , 所 以 由 图 像 可 得 最 大 值 在 处 取 得 , 即 , 所 以 答案:C 小炼有话说:本题判断出斜率为负是解题的关键,从而能迅速通过平移直线得到最优解,而 后与均值不等式结合求出最值 三、历年好题精选 1、(2016,衡阳联考)如果实数 满足条件 ,则 的最小值为 , 则正数 的值为__________ 2、(2014,温州中学三月考)已知实数 满足 ,则 的最小值是_________ 3、若点 在不等式组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内,则 的取值范围是 2a  a ,x y 3 2 0 0 0,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0, 0z ax by a b    2 1 1 a b 25 6 8 3 2 4 a zz ax by y xb b      0, 0a b   1,1 max 2z a b    1 1 1 1 1 1 2 22 2 b aa ba b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 ,x y 2 0 1 0 2 0 x y x y          yz x a  1 2 a ,x y 1 3 5 4 y x x x y        2x y  1,1 0 2 4 0 3 3 m nx y mx ny nx y m           2 2m n - 8 - _________ 4、(2016,南昌二中四月考)已知实数 满足 ,则 的取值范 围是________ 5、设实数 满足 ,则 的取值范围为( ) A. B. C. D. 6、设实数 满足 ,则 为( ) A. 有最小值 2,最大值 3 B. 有最小值 2,无最大值 C. 有最大值 3,无最小值 D. 既无最小值,也无最大值 7、设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小值是( ) A. B. C. D. 8、(2016,湖南师大附中月考)若实数 满足 ,设 , 则 的最大值为( ) A.1 B. C. D.2 9、(2015,北京)若 满足 ,则 的最大值为( ) A. B. C. D. ,x y 2 0 5 0 1 1 4 4 x y x y y x              2 2 2 22 x y y x y    yx, 2 0 2 5 0 2 0 x y x y y           y x x yu      2,3 1     2,3 8     2 3,3 8     2 3,0 ,x y 2 4 1 2 2 x y x y x y          z x y  ,x y 0 4 3 12 x y x x y       2 3 1 x y x    2 3 4 5 ,x y 2 0 1 0 1 x y y x x          2 , 2u x y v x y    u v 5 4 7 5 ,x y 0 1 0 x y x y x        2z x y  0 1 3 2 2 - 9 - 10、(2015,广东)若变量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小值为( ) A. B. C. D. 11、(2015,新课标 I)若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大值为________ 答案:3 12、(2015,新课标 II)若 满足约束条件 ,则 的最大值为____ 13、(2015,山东)已知 满足约束条件 ,若 的最大值为 ,则 ( ) A. B. C. D. 14、(2014,北京)若 满足约束条件 ,且 的最小值为 ,则 的值为( ) A. B. C. D. ,x y 4 5 8 1 3 0 2 x y x y         3 2z x y  31 5 6 23 5 4 ,x y 1 0 0 4 0 x x y x y          y x ,x y 1 0 2 0 2 2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z x y  ,x y 0 2 0 x y x y y        z ax y  4 a  3 2 2 3 ,x y 2 0 2 0 0 x y kx y y          z y x  4 k 2 2 1 2 1 2 - 10 - 习题答案: 1、答案:1 解析:根据约束条件画出可行域,可知 时, 即 2、答案: 解析:设 ,则有 ,则可知抛物线与不等式可行域有公共点,作出可行域,如图 可知当 与抛物线相切时,此时 取得最小值,联立方程 , 所以判别式 3、答案: 解析:将 代入 可得: ,作出可行域, 可视为 点 到原点距离的平方。结合图像可知: 到原点距离最大,即 原 点到直线 的距离为 ,所以 4、答案: 解析: ,其中 可视为 与 连线的斜率,作出可行域,数形结合可得:直线 与 在 第 一 象 限 相 切 时 , 取 得 最 大 值 , 解 得 : , ,而 时, , 1 1 x y    min 1 2z  1 1 11 2 aa    4 2xz y 2x zy 1y x  z 2 2 0 1 x zy x zx z y x         2 4 0 4z z z      9 ,6110       1,1 0 2 4 0 3 3 m nx y mx ny nx y m           1 0 2 4 0 3 3 0 m n m n m n            2 2m n  ,m n  5,6  2 2 max 61m n  3 3 0m n   3 10 10  2 2 min 9 10m n  13 5,9 3       2 2 22 2 2 2 221 12 2 1 2 y x y y xy xz x y x y y x             yk x  ,x y  0,0 y kx 21 1 4 4y x  k  1,2k  2 2 21 1 11 2 2 kz k k k       1,2k  1 92 3, 2k k       - 11 - 所以 5、答案:C 解析:令 ,作出可行域,可知 可视为 连线的斜率, 且 为 关于 的增函数,所以 6、答案:B 解析:作出可行域(为开放区域),再平移直线 即可得到 在 处达到最小值, 即 ,但没有最大值 7、答案:B 解析: ,则 可视为可行域中的点 与 连 线的斜率,作出可行域可得: ,所以 的最小值为 3 8、答案:C 解析:方法一: ,其中 为可行域中的点 与原点 连线斜率 的倒数,作出可行域可知: ,所以 ,从而可计算 出 方 法 二 : 由 可 得 : , 代 入 到 不 等 式 组 可 得 : 13 5,9 3z      yt x t    , , 0,0x y 1,23t      1u t t  1,23t      t 8 3,3 2u      y x z   z  2,0 min 2z  2 3 11 21 1 x y yu x x        1 1 yk x    ,x y  1, 1   1,5k  u 1 3 2 1 3 12 2 2 2 2 2 2 1 x y yu x y xv x y x y y          x y  ,x y  0,0 k  1,3k  1,13 x y      71, 5 u v      2 2 u x y v x y      2 3 2 3 v ux u vy     - 12 - ,作出可行域,所求 为 与 连线的 斜率,数形结合即可得到最大值为 9、答案:D 解析: ,作出可行域,可得最 优解为 时, 取得最大值 10、答案:C 解析:由 可得: ,数形结合可知 经过 时, 取得最小值 11、答案:3 解析:作出可行域(如图所示),所求分式 ,即可行域 中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最大值,由图可知点 与原点连线斜 率最大,所以 的最大值为 12、答案: 解析:目标函数变为 ,即求动直线纵截距的最 大值,作出可行域,数形结合可得直线过 ,则 2 2 2 03 3 6 2 2 1 0 13 3 2 32 13 v u u v u v u v v u u v v uv u                      uk v  ,v u  0,0 7 5 1 12 2 2z x y y x z       0,1 z 2 3 2z x y  3 2 2 zy x   3 2 2 zy x   41, 5A     z min 4 233 1 2 5 5z      0 0 y y x x    1,3A y x 3 3 2 y x z   11, 2D     x y –1–2–3–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D C B O - 13 - 13、答案:B 解析:由 得 ,借助图形可知:当 ,即 时在 时 有 最 大 值 0 , 不 符 合 题 意 ; 当 , 即 时 在 时 有 最 大 值 ,不满足 ;当 ,即 时在 时有最大值 , 不 满 足 ; 当 , 即 时 在 时 有 最 大 值 ,满足 ,所以 14、答案:D 解析:目标函数变形为 ,由直线 可得该直线过定点 ,分 讨论,若 ,则由图可知 纵 截距的最小值在直线过 处取得,即 ,不 符题意;当 时,可知直线 纵截距的最小 值过 与 轴的交点 ,所以 ,解得 max 3 2z  z ax y  y ax z   1a  1a   0x y  0 1a   1 0a   1x y  1 4, 3a a   1 0a   1 0a    0 1a  1x y  1 4, 3a a   0 1a  1a   1a  2, 0x y  2 4, 2a a  1a  2a  y x z  2 0kx y    0,2 0, 0k k  0k  y x z   2,0 min 2z   0k  y x z  2 0kx y   x 2 ,0k     min 20 4z k        1 2k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