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00 KB
- 2021-06-25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高中高二(上)10月月考数学试卷(文科)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a9|,公差d>0,则使得前n项和Sn取得最小值时的正整数n为( )
A.4和5 B.5和6 C.6和7 D.7和8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c=2a,则cosB=( )
A. B. C. D.
3.执行如图所示程序框图所表达的算法,输出的结果是( )
A.99 B.100 C.120 D.142
4.若集合A={0,1},B={x|x2+(1﹣a2)x﹣a2=0},则“A∩B={1}”是“a=1”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已知高为5的四棱锥的俯视图是如图所示的矩形,则该四棱锥的体积为( )
A.24 B.80 C.64 D.240
6.将椭圆+=1按φ:,变换后得到圆x′2+y′2=9,则( )
A.λ=3,μ=4 B.λ=3,μ=2 C.λ=1,μ= D.λ=1,μ=
7.若a,b是函数f(x)=x2﹣px+q(p>0,q>0)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则p+q的值等于( )
A.6 B.7 C.8 D.9
8.三棱锥S﹣ABC及其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所示,则棱SB的长为( )
A. B. C. D.
9.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为底面ABCD上的动点.若三棱锥B﹣D1EC的表面积最大,则E点位于( )
A.点A处 B.线段AD的中点处
C.线段AB的中点处 D.点D处
10.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数据,它们组成一个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n},若a3=8,且a1,a3,a7成等比数列,则此样本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13,12 B.13,13 C.12,13 D.13,14
11.若椭圆=1与双曲线=1有相同的焦点F1、F2,P是这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F1PF2的面积是( )
A.4 B.2 C.1 D.
12.已知F1,F2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与点F1关于直线y=﹣对称,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2 D.
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若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且a10a11+a9a12=2e5,则lna1+lna2+…+lna20= .
14.某公司对140名新员工进行培训,新员工中男员工有80人,女员工有60人,培训结束后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培训结果.已知男员工抽取了16人,则女员工应抽取人数为 .
15.已知椭圆E: +=1(a>b>0)的右焦点为F.短轴的一个端点为M,直线l:3x﹣4y=0交椭圆E于A,B两点.若|AF|+|BF|=4,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不小于,则椭圆E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16.已知P为抛物线x2=4y上的动点,点P在x轴上的射影为M,点A的坐标是(2,0),则|PA|+|PM|的最小值为 .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点M的极坐标为,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
(I)求直线OM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求点M到曲线C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18.央视财经频道《升级到家》栏目答题有奖,游戏规则:每个家庭两轮游戏,均为三局两胜,第一轮3题答对2题,可获得小物件(家电),价值1600元;第二轮3题答对2题,可获得大物件(家具)价值5400元(第一轮的答题结果与第二轮答题无关),某高校大二学生吴乾是位孝顺的孩子,决定报名参赛,用自己的知识答题赢取大奖送给父母,若吴乾同学第一轮3题,每题答对的概率均为,第二轮三题每题答对的概率均为.
(Ⅰ)求吴乾同学能为父母赢取小物件(家电)的概率;
(Ⅱ)若吴乾同学答题获得的物品价值记为X(元)求X的概率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19.已知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2θ=8,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曲线C1、C2相交于A、B两点.(p∈R)
(Ⅰ)求A、B两点的极坐标;
(Ⅱ)曲线C1与直线(t为参数)分别相交于M,N两点,求线段MN的长度.
20.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E、P、Q分别是棱AD、SC、AB的中点,且SE⊥平面ABCD.
(1)求证:PQ∥平面SAD;
(2)求证:平面SAC⊥平面SEQ.
2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5=35,a5和a7的等差中项为13.
(1)求an及Sn;
(2)令bn=(n∈N*),求数列{bn}的前项和Tn.
2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n=1(n∈N*),数列{bn}满足b1=4,bn+1=3bn﹣2(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bn﹣1}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3)设数列{cn}满足cn=anlog3(b2n﹣1﹣1),其前n项和为Tn,求Tn.
2016-2017学年四川省成都市经开区实验高中高二(上)10月月考数学试卷(文科)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等差数列{an}中,已知|a5|=|a9|,公差d>0,则使得前n项和Sn取得最小值时的正整数n为( )
A.4和5 B.5和6 C.6和7 D.7和8
【考点】等差数列的性质.
【分析】由题意可得 a5<0、a9>0、a5+a9=2a7=0,故前6项为负数,第7项为零,从第八项开始为正数,从而
的出结论.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 a5<0、a9>0、a5+a9=2a7=0,
故前6项为负数,第7项为零,从第八项开始为正数,
故前6项或前7项的和最小,
故选:C.
2.△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c=2a,则cosB=( )
A. B. C. D.
【考点】余弦定理;等比数列.
【分析】根据等比数列的性质,可得b=a,将c、b与a的关系结合余弦定理分析可得答案.
【解答】解:△ABC中,a、b、c成等比数列,则b2=ac,
由c=2a,则b=a,
=,
故选B.
3.执行如图所示程序框图所表达的算法,输出的结果是( )
A.99 B.100 C.120 D.142
【考点】循环结构.
【分析】由图知,每次进入循环体后,新的s值是s加上2n+1得到的,故由此运算规律进行计算,经过10次运算后输出的结果即可.
【解答】解:由图知s的运算规则是:s=s+(2n+1),故有:
第一次进入循环体后s=3,n=2,
第二次进入循环体后s=3+5,n=3,
第三次进入循环体后s=3+5+7,n=4,
第四次进入循环体后s=3+5+7+9,n=5,
…
第10次进入循环体后s=3+5+7+9+…+21,n=11.
由于n=11>10,退出循环.
故该程序运行后输出的结果是:s=3+5+7+9+…+21=120.
故选C.
4.若集合A={0,1},B={x|x2+(1﹣a2)x﹣a2=0},则“A∩B={1}”是“a=1”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考点】必要条件、充分条件与充要条件的判断.
【分析】对于B:x2+(1﹣a2)x﹣a2=0,解得x=a2或﹣1.由A∩B={1},可得a=±1.即可判断出结论.
【解答】解:对于B:x2+(1﹣a2)x﹣a2=0,因式分解为(x﹣a2)(x+1)=0,解得x=a2或﹣1.
由A∩B={1},解得a=±1.
∴“A∩B={1}”是“a=1”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故选:B.
5.已知高为5的四棱锥的俯视图是如图所示的矩形,则该四棱锥的体积为( )
A.24 B.80 C.64 D.240
【考点】棱柱、棱锥、棱台的体积.
【分析】根据已知中四棱锥的俯视图,得到底面的长和宽,代入棱锥体积公式,可得答案.
【解答】解:由已知中的棱锥的俯视图,可得:
该四棱锥的体积V=×6×8×5=80,
故选:B
6.将椭圆+=1按φ:,变换后得到圆x′2+y′2=9,则( )
A.λ=3,μ=4 B.λ=3,μ=2 C.λ=1,μ= D.λ=1,μ=
【考点】椭圆的简单性质.
【分析】,代入圆x′2+y′2=9,可得(λx)2+(μy)2=9,即,与椭圆+=1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解:,代入圆x′2+y′2=9,可得(λx)2+(μy)2=9,
即,
∵椭圆+=1,
∴λ=1,μ=.
故选:D.
7.若a,b是函数f(x)=x2﹣px+q(p>0,q>0)的两个不同的零点,且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则p+q的值等于( )
A.6 B.7 C.8 D.9
【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性质.
【分析】由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a+b=p,ab=q,再由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列关于a,b的方程组,求得a,b后得答案.
【解答】解:由题意可得:a+b=p,ab=q,
∵p>0,q>0,
可得a>0,b>0,
又a,b,﹣2这三个数可适当排序后成等差数列,也可适当排序后成等比数列,
可得①或②.
解①得:;解②得:.
∴p=a+b=5,q=1×4=4,
则p+q=9.
故选:D.
8.三棱锥S﹣ABC及其三视图中的正视图和侧视图如图所示,则棱SB的长为( )
A. B. C. D.
【考点】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
【分析】根据三视图得SC⊥平面ABC,且底面△ABC为等腰三角形,根据图中数据与勾股定理求出SB的值.
【解答】解:由已知中的三视图可得SC⊥平面ABC,且底面△ABC为等腰三角形,
在△ABC中,AC=4,AC边上的高为,
所以BC=4;
在Rt△SBC中,由SC=4,可得SB=.
故选:C.
9.在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E为底面ABCD上的动点.若三棱锥B﹣D1EC的表面积最大,则E点位于( )
A.点A处 B.线段AD的中点处
C.线段AB的中点处 D.点D处
【考点】棱柱的结构特征.
【分析】由题意画出图形,数形结合得到使三棱锥B﹣D1EC的三个动面面积最大的点E得答案.
【解答】解:如图,
E为底面ABCD上的动点,连接BE,CE,D1E,
对三棱锥B﹣D1EC,无论E在底面ABCD上的何位置,
面BCD1 的面积为定值,
要使三棱锥B﹣D1EC的表面积最大,则侧面BCE、CAD1、BAD1 的面积和最大,
而当E与A重合时,三侧面的面积均最大,
∴E点位于点A处时,三棱锥B﹣D1EC的表面积最大.
故选:A.
10.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数据,它们组成一个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n},若a3=8,且a1,a3,a7成等比数列,则此样本的平均数和中位数分别是( )
A.13,12 B.13,13 C.12,13 D.13,14
【考点】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综合;众数、中位数、平均数.
【分析】由题设条件,一个样本容量为10的样本数据,它们组成一个公差不为0的等差数列{an},若a3=8,且a1,a3,a7成等比数列,设出公差为d,用公差与a3=8表示出a1,a7再由等比数列的性质建立方程求出公差,即可得到样本数据,再由公式求出样本的平均数和中位数
【解答】解:设公差为d,由a3=8,且a1,a3,a7成等比数列,可得64=(8﹣2d)(8+4d)=64+16d﹣8d2,即,0=16d﹣8d2,又公差不为0,解得d=2
此数列的各项分别为4,6,8,10,12,14,16,18,20,22,
故样本的中位数是13,平均数是13
故答案为B
11.若椭圆=1与双曲线=1有相同的焦点F1、F2,P是这两条曲线的一个交点,则△F1PF2的面积是( )
A.4 B.2 C.1 D.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椭圆的简单性质.
【分析】不妨设P为双曲线右支上的点,由椭圆的定义可得,PF1+PF2=4,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1﹣PF2=2,解方程,再判断三角形PF1F2为直角三角形,由面积公式即可得到.
【解答】解:不妨设P为双曲线右支上的点,
由椭圆的定义可得,PF1+PF2=4,
由双曲线的定义,可得,PF1﹣PF2=2,
解得PF1=2+,PF2=2﹣,
F1F2=2,
由于(2)2+(2﹣)2=(2)2,
则三角形PF1F2为直角三角形,
则面积为: =1,
故选C.
12.已知F1,F2是双曲线﹣=1(a>0,b>0)的左右焦点,若双曲线右支上存在一点(,﹣)与点F1关于直线y=﹣对称,则该双曲线的离心率为( )
A. B. C.2 D.
【考点】双曲线的简单性质.
【分析】求出过F1(c,0)且垂直于的直线方程,求出它与的交点坐标,求出点P的坐标,代入双曲线方程化简求解即可.
【解答】解:由题意过F1(c,0)且垂直于的直线方程为,
它与的交点坐标为,所以点P的坐标为,
因为点P在双曲线上,,
∵a2+b2=c2,可得c2=5a2,∴,
∴,
故选:A.
二、填空题(每题5分,满分20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若等比数列{an}的各项均为正数,且a10a11+a9a12=2e5,则lna1+lna2+…+lna20= 50 .
【考点】等比数列的性质.
【分析】直接由等比数列的性质结合已知得到a10a11=e5,然后利用对数的运算性质化简后得答案.
【解答】解:∵数列{an}为等比数列,且a10a11+a9a12=2e5,
∴a10a11+a9a12=2a10a11=2e5,
∴a10a11=e5,
∴lna1+lna2+…lna20=ln(a1a2…a20)=ln(a10a11)10
=ln(e5)10=lne50=50.
故答案为:50.
14.某公司对140名新员工进行培训,新员工中男员工有80人,女员工有60人,培训结束后用分层抽样的方法调查培训结果.已知男员工抽取了16人,则女员工应抽取人数为 12 .
【考点】分层抽样方法.
【分析】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用概率去乘以女员工的人数,得到结果.
【解答】解:总体的个数是140人,新员工中男员工有80人,男员工抽取了16人,
则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是=,
女员工应选取的人数×60=12人,
故答案为:12.
15.已知椭圆E: +=1(a>b>0)的右焦点为F.短轴的一个端点为M,直线l:3x﹣4y=0交椭圆E于A,B两点.若|AF|+|BF|=4,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不小于,则椭圆E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 .
【考点】椭圆的简单性质.
【分析】如图所示,设F′为椭圆的左焦点,连接AF′,BF′,则四边形AFBF′是平行四边形,可得4=|AF|+|BF|=|AF′|+|BF|=2a.取M(0,b),由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不小于,得到关于b的不等式,求出b的范围.再利用离心率计算公式e=即可得出.
【解答】解:如图所示,
设F′为椭圆的左焦点,连接AF′,BF′,则四边形AFBF′是平行四边形,
∴4=|AF|+|BF|=|AF′|+|AF|=2a,∴a=2.
取M(0,b),∵点M到直线l的距离不小于,
∴≥,解得b≥1.
∴e==≤=.
∴椭圆E的离心率的取值范围是(0,].
故答案为:.
16.已知P为抛物线x2=4y上的动点,点P在x轴上的射影为M,点A的坐标是(2,0),则|PA|+|PM|的最小值为 ﹣1 .
【考点】抛物线的简单性质.
【分析】先根据抛物线方程求得焦点和准线方程,可把问题转化为P到准线与P到A点距离之和最小,进而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抛物线中P到准线的距离等于P到焦点的距离,进而推断出P、A、F三点共线时|PF|+|PA|距离之和最小,利用两点间距离公式求得|FA|,则|PA|+|PM|可求.
【解答】解:依题意可知,抛物线x2=4y的焦点F为(0,1),
准线方程为y=﹣1,
只需直接考虑P到准线与P到A点距离之和最小即可,
(因为x轴与准线间距离为定值1不会影响讨论结果),
由于在抛物线中P到准线的距离等于P到焦点F的距离,
此时问题进一步转化为|PF|+|PA|距离之和最小即可,
显然当P、A、F三点共线时|PF|+|PA|距离之和最小,为|FA|,
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FA|==,
那么P到A的距离与P到x轴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为|FA|﹣1=﹣1.
故答案为:﹣1.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70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算步骤.)
17.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以坐标原点O为极点,x轴的非负半轴为极轴建立极坐标系,已知点M的极坐标为,曲线C的参数方程为(α为参数).
(I)求直线OM的直角坐标方程;
(Ⅱ)求点M到曲线C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
【考点】圆的参数方程;点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
【分析】(Ⅰ)利用x=ρcosθ,y=ρsinθ即可把点M的坐标化为直角坐标,进而即可求出直线OM的方程;
(Ⅱ)把曲线C的参数方程化为化为普通方程,再利用|MA|﹣r即可求出最小值.
【解答】解:(Ⅰ)由点M的极坐标为,得点M的直角坐标,,即M(4,4).
∴直线OM的直角坐标方程为y=x.
(Ⅱ)由曲线C的参数方程(α为参数),消去参数α得普通方程为:(x﹣1)2+y2=2.
∴圆心为A(1,0),半径,
由于点M在曲线C外,
故点M到曲线C上的点的距离的最小值为|MA|﹣r==.
18.央视财经频道《升级到家》栏目答题有奖,游戏规则:每个家庭两轮游戏,均为三局两胜,第一轮3题答对2题,可获得小物件(家电),价值1600元;第二轮3题答对2题,可获得大物件(家具)价值5400元(第一轮的答题结果与第二轮答题无关),某高校大二学生吴乾是位孝顺的孩子,决定报名参赛,用自己的知识答题赢取大奖送给父母,若吴乾同学第一轮3题,每题答对的概率均为,第二轮三题每题答对的概率均为.
(Ⅰ)求吴乾同学能为父母赢取小物件(家电)的概率;
(Ⅱ)若吴乾同学答题获得的物品价值记为X(元)求X的概率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考点】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互斥事件的概率加法公式;相互独立事件的概率乘法公式;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
【分析】(1)由题意赢取小物件即第一轮答对2题,故概率P=,计算即可;
(2)赢取大物件即第二轮答对2题,可得概率P′=,化简可得;
同理可求P(X=0)和P(X=1600)和P(X=5400)以及P(X=7000),可得X的分布列和期望值.
【解答】解:(1)由题意赢取小物件即第一轮答对2题,
∴所求概率P==;
(2)赢取大物件即第二轮答对2题,
∴所求概率P′==,
同理可求P(X=0)=(+×)×(+×)=,
P(X=1600)=×(+×)=,
P(X=5400)=(+×)×=
P(X=7000)=×=
可得X的分布列为:
X
0
1600
5400
7000
P
∴=350+625+4375=5350(元)
19.已知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为ρ2cos2θ=8,曲线C2的极坐标方程为,曲线C1、C2相交于A、B两点.(p∈R)
(Ⅰ)求A、B两点的极坐标;
(Ⅱ)曲线C1与直线(t为参数)分别相交于M,N两点,求线段MN的长度.
【考点】点的极坐标和直角坐标的互化;参数方程化成普通方程.
【分析】(I)由得:,即可得到ρ.进而得到点A,B的极坐标.
(II)由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ρ2cos2θ=8化为ρ2(cos2θ﹣sin2θ)=8,即可得到普通方程为x2﹣y2=8.将直线代入x2﹣y2=8,整理得.进而得到|MN|.
【解答】解:(Ⅰ)由得:,
∴ρ2=16,
即ρ=±4.
∴A、B两点的极坐标为:或.
(Ⅱ)由曲线C1的极坐标方程ρ2cos2θ=8化为ρ2(cos2θ﹣sin2θ)=8,
得到普通方程为x2﹣y2=8.
将直线代入x2﹣y2=8,
整理得.
∴|MN|==.
20.如图,在四棱锥S﹣ABCD中,底面ABCD为菱形,E、P、Q分别是棱AD、SC、AB的中点,且SE⊥平面ABCD.
(1)求证:PQ∥平面SAD;
(2)求证:平面SAC⊥平面SEQ.
【考点】平面与平面垂直的判定;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
【分析】(1)取SD中点F,连结AF,PF.证明PQ∥AF.利用直线与平面平行的判定定理证明PQ∥平面SAD.
(2)连结BD,证明SE⊥AD.推出SE⊥平面ABCD,得到SE⊥AC.证明EQ⊥AC,然后证明AC⊥平面SEQ,即可得出结论.
【解答】证明:(1)取SD中点F,连结AF,PF.
因为 P,F分别是棱SC,SD的中点,
所以 FP∥CD,且FP=CD.
又因为菱形ABCD中,Q是AB的中点,
所以 AQ∥CD,且AQ=CD.
所以 FP∥AQ且FP=AQ.
所以 AQPF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 PQ∥AF.
又因为 PQ⊄平面SAD,
AF⊂平面SAD,
所以 PQ∥平面SAD;
(2)连结BD,
因为△SAD中SA=SD,点E棱AD的中点,
所以 SE⊥AD,
又 平面SAD⊥平面ABCD,
平面SAD∩平面ABCD=AD,
SE⊂平面SAD,
所以 SE⊥平面ABCD,
所以SE⊥AC.
因为 底面ABCD为菱形,
E,Q分别是棱AD,AB的中点,
所以 BD⊥AC,EQ∥BD.
所以 EQ⊥AC,
因为 SE∩EQ=E,
所以 AC⊥平面SEQ.
因为AC⊂平面SAC,所以平面SAC⊥平面SEQ.
21.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S5=35,a5和a7的等差中项为13.
(1)求an及Sn;
(2)令bn=(n∈N*),求数列{bn}的前项和Tn.
【考点】数列的求和;等差数列的性质.
【分析】(1)通过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利用S5=5a3=35、a5+a7=26解得可知首项和公差,代入公式计算即得结论;
(2)通过(1)可知an=2n+1,进而裂项、并项相加即得结论.
【解答】解:(1)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
因为S5=5a3=35,a5+a7=26,…
所以,解得a1=3,d=2,…
所以an=3+2(n﹣1)=2n+1,…
,…
(2)由(1)知an=2n+1,
所以,…
所以.…
22.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an=1(n∈N*),数列{bn}满足b1=4,bn+1=3bn﹣2(n∈N*).
(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2)求证:数列{bn﹣1}为等比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3)设数列{cn}满足cn=anlog3(b2n﹣1﹣1),其前n项和为Tn,求Tn.
【考点】数列递推式;数列的求和.
【分析】(1)利用递推关系:当n=1时,a1+S1=1,解得a1.当n≥2时,an=Sn﹣Sn﹣1,利用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2)bn+1=bn﹣2,变形为bn+1﹣1=3(bn﹣1),利用等比数列的定义及其通项公式即可得出.
(3).再利用“错位相减法”与等比数列的求和公式即可得出.
【解答】解:(1)①当n=1时,a1+S1=1,∴.
②当n≥2时,an=Sn﹣Sn﹣1=(1﹣an)﹣(1﹣an﹣1)=an﹣1﹣an,
∴,
∴数列{an}是以为首项,公比为的等比数列;
∴.
(2)证明:∵bn+1=bn﹣2,∴bn+1﹣1=3(bn﹣1),
又∵b1﹣1=3,∴{bn﹣1}是以3为首项,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
(3).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