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4.91 KB
- 2021-06-3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9.7
圆锥曲线的综合问题
高考理数
考点一 定值与定点问题
考点清单
考向基础
1.定值问题
(1)解析几何中的定值问题的证明可运用函数的思想方法.证明过程可总结
为“
变量
⇒
函数
⇒
定值
”,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i)变量——选择适当的量为变量;
(ii)函数——把要证明为定值的量表示成上述变量的函数;
(iii)定值——把得到的函数解析式化简,消去变量得到定值.
(2)求定值问题常见的方法
(i)从特殊入手,求出定值,再证明这个值与变量无关.
(ii)直接推理、计算,并在推理、计算的过程中消去变量,从而得到定值.
2.定点问题
(1)探索直线过定点时,可设出直线方程为
y
=
kx
+
b
,然后利用条件建立
b
,
k
的
等量关系进行消元,借助直线系方程的特点找出定点;
(2)
从特殊情况入手,先探求定点,再证明一般情况.
考向突破
考向一 定值问题
例1
(2018贵州凯里一中3月月考,20)已知点(2,3)在椭圆
E
:
+
=1(
a
>
b
>
0)上,设
A
,
B
,
C
分别为左顶点、上顶点、下顶点,且下顶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
离为
b
.
(1)求椭圆
E
的方程;
(2)设点
M
(
x
1
,
y
1
),
N
(
x
2
,
y
2
)(
x
1
≠
x
2
)为椭圆
E
上两点,且满足
·
=
,求证:△
MON
的面积为定值,并求出该定值.
解析
(1)由题意,得直线
AB
的方程为
+
=1,点
C
(0,-
b
),
所以点
C
到直线
AB
的距离
d
=
=
b
,
整理,得
a
-2
b
=0,①
又点(2,3)在椭圆上,所以
+
=1,②
联立①②解得
a
=4,
b
=2
,
所以椭圆
E
的方程为
+
=1.
(2)证明:设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
kx
+
m
,
代入椭圆方程,整理得(3+4
k
2
)
x
2
+8
kmx
+4
m
2
-48=0,
因为
Δ
=64
k
2
m
2
-16(3+4
k
2
)(
m
2
-12)=48(12+16
k
2
-
m
2
)>0,
所以12+16
k
2
-
m
2
>0,
x
1
+
x
2
=-
,
x
1
x
2
=
,
所以
y
1
y
2
=(
kx
1
+
m
)(
kx
2
+
m
)=
k
2
x
1
x
2
+
km
(
x
1
+
x
2
)+
m
2
=
.
又
·
=
x
1
x
2
+
y
1
y
2
,则由题意,得
x
1
x
2
+
y
1
y
2
=
=
.
整理,得3
x
1
x
2
+4
y
1
y
2
=0,
则3·
+4·
=0,
整理,得
m
2
=6+8
k
2
(满足题意).
所以|
MN
|=
=
·
=
·
=8
·
,
又点
O
到直线
MN
的距离
d
=
,
所以
S
△
MON
=
·|
MN
|·
d
=
·8
·
·
=4
,为定值.
考向二 定点问题
例2
(2019甘肃酒泉普通高中五校联考,20)已知倾斜角为
的直线经过抛
物线
Γ
:
y
2
=2
px
(
p
>0)的焦点
F
,与抛物线
Γ
相交于
A
、
B
两点,且|
AB
|=8.
(1)求抛物线
Γ
的方程;
(2)过点
P
(12,8)的两条直线
l
1
、
l
2
分别交抛物线
Γ
于点
C
、
D
和
E
、
F
,线段
CD
和
EF
的中点分别为
M
、
N
.如果直线
l
1
与
l
2
的倾斜角互余,求证:直线
MN
经过
一定点.
解析
(1)由题意可设直线
AB
的方程为
y
=
x
-
,
由
消去
y
,整理得
x
2
-3
px
+
=0,
设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则
x
1
+
x
2
=3
p
,
由抛物线的定义得|
AB
|=
x
1
+
x
2
+
p
=4
p
=8,∴
p
=2,
∴抛物线
Γ
的方程为
y
2
=4
x
.
(2)证明:设直线
l
1
、
l
2
的倾斜角分别为
α
、
β
,直线
l
1
的斜率为
k
,则
k
=tan
α
.
∴直线
CD
的方程为
y
-8=
k
(
x
-12),即
y
=
k
(
x
-12)+8,
由
消去
x
,整理得
ky
2
-4
y
+32-48
k
=0,
∴
y
C
+
y
D
=
,∴
x
C
+
x
D
=24+
-
,
∴点
M
的坐标为
.
∵直线
l
1
与
l
2
的倾斜角互余,
∴tan
β
=tan
=
=
=
=
,
∴直线
l
2
的斜率为
.
以
代替点
M
坐标中的
k
,可得点
N
的坐标为(12+2
k
2
-8
k
,2
k
),
∴
k
MN
=
=
.
∴直线
MN
的方程为
y
-2
k
=
[
x
-(12+2
k
2
-8
k
)],
即
y
=
x
-10,显然当
x
=10时,
y
=0.
∴直线
MN
经过定点(10,0).
考点二 最值与范围问题
考向基础
1.求最值问题常见的方法有两种:
(1)几何法:题中给出的条件有明显的几何特征,则考虑用几何性质来解决,
特别要关注用圆锥曲线的定义和平面几何的有关结论来求最值.
(2)代数法:题中给出的条件和结论的几何特征不明显,则考虑先建立目标
函数(通常为二次函数),再求这个函数的最值.求函数的最值常见的方法有
配方法、判别式法、基本不等式法、单调性法、三角换元法等.
2.求参数的取值范围:根据已知条件建立等式或不等式,再求参数的范围.
考向突破
考向 最值与范围问题
例
(2016天津,19,14分)设椭圆
+
=1(
a
>
)的右焦点为
F
,右顶点为
A
.
已知
+
=
,其中
O
为原点,
e
为椭圆的离心率.
(1)求椭圆的方程;
(2)设过点
A
的直线
l
与椭圆交于点
B
(
B
不在
x
轴上),垂直于
l
的直线与
l
交于点
M
,与
y
轴交于点
H
.若
BF
⊥
HF
,且∠
MOA
≤
∠
MAO
,求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
围.
解析
(1)由题意知
F
(
c
,0),由
+
=
,即
+
=
,可得
a
2
-
c
2
=3
c
2
,
又
a
2
-
c
2
=
b
2
=3,所以
c
2
=1,因此
a
2
=4,所以椭圆的方程为
+
=1.
(2)设直线
l
的斜率为
k
(
k
≠
0),则直线
l
的方程为
y
=
k
(
x
-2).
设
B
(
x
B
,
y
B
),由方程组
消去
y
,
整理得(4
k
2
+3)
x
2
-16
k
2
x
+16
k
2
-12=0.解得
x
=2或
x
=
,由题意得
x
B
=
,
从而
y
B
=
.
由(1)知,
F
(1,0),
设
H
(0,
y
H
),有
=(-1,
y
H
),
=
.
由
BF
⊥
HF
,得
·
=0,
所以
+
=0,解得
y
H
=
.
因此直线
MH
的方程为
y
=-
x
+
.
设
M
(
x
M
,
y
M
),
由方程组
消去
y
,解得
x
M
=
.
在△
MAO
中,∠
MOA
≤
∠
MAO
⇔
|
MA
|
≤
|
MO
|,即(
x
M
-2)
2
+
≤
+
,化简得
x
M
≥
1,即
≥
1,解得
k
≤
-
或
k
≥
.
所以直线
l
的斜率的取值范围为
∪
.
考点三 存在性问题
考向基础
1.此类问题一般分为探究条件、探究结论两种.若探究条件,则可先假
设条件成立,再验证结论是否成立,成立则存在,否则不存在;若探究结论,则
应先求出结论的表达式,再针对其表达式进行讨论,往往涉及对参数的讨
论.
2.反证法与验证法是求解存在性问题的常用方法.
考向突破
考向 存在性问题
例
(2019课标Ⅲ卷地区大联考,20)已知椭圆
+
=1的左、右焦点分别
为
F
1
、
F
2
,过点
F
2
的动直线与椭圆相交于
A
,
B
两点.
(1)若动点
M
满足
=
+
+
(其中
O
为坐标原点),求点
M
的轨迹方程;
(2)在
x
轴上是否存在定点
C
,使
·
为常数?若存在,求出点
C
的坐标;若不
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析
由条件知
F
1
(-2,0),
F
2
(2,0),设
A
(
x
1
,
y
1
),
B
(
x
2
,
y
2
).
(1)设
M
(
x
,
y
),则
=(
x
+2,
y
),
=(
x
1
+2,
y
1
),
=(
x
2
+2,
y
2
),
=(2,0),由
=
+
+
得
即
于是
AB
的中点坐标为
G
.
(2分)
当
AB
不与
x
轴垂直时,
k
AB
=
,即
=
=
.
又因为
A
,
B
两点在椭圆上,所以
+
=1,
+
=1,两式相减得
+
=0,
所以
=-
·
=-
·
.
所以
=-
·
,化简得5
x
2
+9
y
2
-60
x
+160=0.
(4分)
当
AB
与
x
轴垂直时,
x
1
=
x
2
=2,
y
1
+
y
2
=0,求得
M
(8,0),也满足上述方程.
所以点
M
的轨迹方程是5
x
2
+9
y
2
-60
x
+160=0.
(6分)
(2)假设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C
(
m
,0),使
·
为常数.
当
AB
不与
x
轴垂直时,设直线
AB
的方程是
y
=
k
(
x
-2).
代入
+
=1得(5+9
k
2
)
x
2
-36
k
2
x
+36
k
2
-45=0.
则
x
1
,
x
2
是上述方程的两个实根,所以
x
1
+
x
2
=
,
x
1
x
2
=
,
(8分)
于是
·
=(
x
1
-
m
)(
x
2
-
m
)+
k
2
(
x
1
-2)(
x
2
-2)
=(
k
2
+1)
x
1
x
2
-(2
k
2
+
m
)(
x
1
+
x
2
)+4
k
2
+
m
2
=
-
+4
k
2
+
m
2
=
+
m
2
=
+
+
m
2
.
因为
·
是与
k
无关的常数,
所以20
m
-
=0,即
m
=
,此时
·
=-
.
(10分)
当
AB
与
x
轴垂直时,点
A
,
B
的坐标可分别设为
,
.
此时
·
=
·
=-
.
故在
x
轴上存在定点
C
,使
·
为常数.
(12分)
方法
最值问题的求解方法
(1)建立函数模型,利用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的有界性求最值或利用导数法
求最值.
(2)建立不等式模型,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3)数形结合,利用相切、相交的几何性质求最值.
方法技巧
例
(2017浙江,21,15分)如图,已知抛物线
x
2
=
y
,点
A
,
B
,抛物线
上的点
P
(
x
,
y
)
.过点
B
作直线
AP
的垂线,垂足为
Q
.
(1)求直线
AP
斜率的取值范围;
(2)求|
PA
|·|
PQ
|的最大值.
解题导引
解析
(1)设直线
AP
的斜率为
k
,
k
=
=
x
-
,
因为-
<
x
<
,所以直线
AP
斜率的取值范围是(-1,1).
(2)解法一:联立直线
AP
与
BQ
的方程
解得点
Q
的横坐标是
x
Q
=
.
因为|
PA
|=
=
(
k
+1),
|
PQ
|=
(
x
Q
-
x
)=-
,
所以|
PA
|·|
PQ
|=-(
k
-1)(
k
+1)
3
,
令
f
(
k
)=-(
k
-1)(
k
+1)
3
.因为
f
'(
k
)=-(4
k
-2)(
k
+1)
2
,
所以
f
(
k
)在区间
上单调递增,
上单调递减,因此当
k
=
时,|
PA
|·|
PQ
|
取得最大值
.
解法二:如图,连接
BP
,|
AP
|·|
PQ
|=|
AP
|·|
PB
|·cos∠
BPQ
=
·(
-
)=
·
-
.
易知
P
(
x
,
x
2
)
,
则
·
=2
x
+1+2
x
2
-
=2
x
2
+2
x
+
,
=
+
=
x
2
+
x
+
+
x
4
-
x
2
+
=
x
4
+
x
2
+
x
+
.
∴|
AP
|·|
PQ
|=-
x
4
+
x
2
+
x
+
.
设
f
(
x
)=-
x
4
+
x
2
+
x
+
,
则
f
'(
x
)=-4
x
3
+3
x
+1=-(
x
-1)(2
x
+1)
2
,
∴
f
(
x
)在
上为增函数,在
上为减函数,
∴
f
(
x
)
max
=
f
(1)=
.
故|
AP
|·|
PQ
|的最大值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