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2 MB
  • 2021-06-30 发布

数学(文)卷·2017届安徽省皖南八校高三第二次联考(12月)(2016

  • 1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安徽省“皖南八校”2017 届高三第二次联考(12 月) 数学(文)试题 第Ⅰ卷(共 6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个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设  1 2z i i   ,则 z  ( ) A. 2 B.2 C. 10 2 D. 5 2 2.已知集合  2| 6 0A x x x    , 1| 1B x x      ,则 A B  ( ) A. 1,3 B.   2,0 1,3  C. 2,0 D.   3,0 1,2  3.某校为了解 1000 名高一新生的身体生长状况,用系统抽样法(按等距的规则)抽取 40 名同学进行检查,将学生从1 1000 进行编号,现已知第 18 组抽取的号码为 443,则第一 组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的号码为( ) A.16 B.17 C.18 D.19 4.已知双曲线   2 2 2 1 03 x y aa    的一个焦点与抛物线 2 8y x 的焦点重合,则 a 为( ) A. 19 B.1 C.2 D.4 5.已知命题   2: 2, ,2 xp x x    ;命题 q :函数   sin 2 3 cos2f x x x  的一条对称 轴是 7 12x  ,则下列命题中为真命题的是( ) A. p q B. p q  C. p q  D. p q   6.函数 1 1 xy x   的图象大致为( ) A. B. C. D. 7.阅读如图所示的程序框图,运行相应的程序,则输出的结果是( ) A.-1 B.0 C.7 D.1 8.过抛物线 2 4y x 的焦点且倾斜角为30 的直线交抛物线于 ,A B 两点,则 AB  ( ) A.4 B.8 C.16 D.32 9.在 ABC 中, , ,a b c 分别为 , ,A B C 的对边,已知 , ,a b c 成等比数列, 2 2a c ac bc   , 6a  ,则 sin sin b c B C   ( ) A.12 B. 6 2 C. 4 3 D.6 10.中国有个名句“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其中的“筹”愿意是指《孙子算经》中 记载的算筹,古代是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算筹是将几寸长的小竹棍摆在平面上进行运算,算 筹的摆放形式有纵横两种形式,如图,表示一个多位数时,像阿拉伯计数一样,把各个数位 的数码从左到右排列,但各位数码的筹式需要纵横相间,个位,百位,万位数用纵式表示, 十位,千位,十万位用横式表示,以此类推.例如 6613 用算筹表示就是 ,则 9117 用算筹可表示为( ) A. B. C. D. 11.设 ,x y 满足约束条件 5 18 0, 2 0, 0, x y x y x y           ,则 2 6z x y   的最小值是( ) A.9 B.6 C.15 D. 6 5 5 12.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 PAB 为正三角形,四边形 ABCD 为正方形且边长为 2, PAB ABCD平面 平面 ,四棱锥 P ABCD 的五个顶点都在一个球面上,则这个球的表 面积是( ) A. 28 21 27  B. 7 3  C. 28 D. 28 3  第Ⅱ卷(共 90 分) 二、填空题(每题 5 分,满分 20 分,将答案填在答题纸上) 13.已知  1,2a  ,  ,4b k ,若 / /a b ,则 k  . 14.若函数   23sin cos cosf x x x x m   在区间 0, 2      上的最大值是13 2 ,则 m 的值 是 . 15.某几何体三视图如下,则该几何体体积是 . 16.已知不等式 2 2x x ax a    恒成立,则 a 的取值范围是 . 三、解答题 (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0 分.解答应写出文字说明、证明过程或演 算步骤.) 17. (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等差数列 na 的前 n 项和为 nS , 1 n n b S  ,且 2 2 5 8a b  , 5 35 2S  . (Ⅰ)求数列 na , nb 的通项公式; (Ⅱ)求证: 1 2 3 2nb b b   … .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某学校为了分析在一次数学竞赛中甲、乙两个班的数学成绩,分别从甲、乙两个班中随机抽 取了 10 个学生的成绩,成绩的茎叶图如下: (Ⅰ)根据茎叶图,计算甲班被抽取学生成绩的平均值 x 及方差 2s ; (Ⅱ)若规定成绩不低于 90 分的等级为优秀,现从甲、乙两个班级所抽取成绩等级为优秀 的学生中,随机抽取 2 人,求这两个人恰好都来自甲班的概率.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四棱锥 P ABCD 中,底面四边形 ABCD 为菱形, 2AP AB PC   . (Ⅰ)求证: AC BP ; (Ⅱ)若 2BP  , 6AC  ,求四棱锥 P ABCD 的体积.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点  2,0A  ,  2,0B 分别为椭圆   2 2 2 2: 1 0x yC a ba b     的左右顶点, , ,P M N 为椭圆C 上非顶点的三点,直线 ,AP BP 的斜率分别为 1 2,k k ,且 1 2 1, 4k k   , / /AP OM , / /BP ON . (Ⅰ)求椭圆 C 的方程; (Ⅱ)求 ON OM    的最大值. 21.(本小题满分 12 分) 已知函数   2 2 1xf x e ax ax    . (Ⅰ)当 1a  时,求曲线  y f x 在点   1, 1f  处的切线方程; (Ⅱ)当 0x  时,   0f x  恒成立,求 a 的取值范围. 请考生在 22、23 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记分. 22. (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4:坐标系与参数方程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 xOy 中, 1C 的参数方程为 21 ,2 21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在以坐标原点为 极点, x 轴正半轴为极轴的极坐标系中, 2C 的极坐标方程 2 2 cos 3 0     . (Ⅰ)说明 2C 是哪种曲线,并将 2C 的方程化为普通方程; (Ⅱ) 1C 与 2C 有两个公共点 ,A B ,顶点 P 的极坐标 2, 4      ,求线段 AB 的长及定点 P 到 ,A B 两点的距离之积. 23. (本小题满分 10 分)选修 4-5:不等式选讲 设函数   1 2 4f x x x    . (Ⅰ)求  y f x 的最小值; (Ⅱ)求不等式   6 1f x   的解集. 试卷答案 一、选择题 1-5:CBCBB 6-10: AACCA 11、12: BD 二、填空题 13. 2 14. 5 15. 4 3 16. 3 ,3     三、解答题 17.(Ⅰ) 1 n n b S  , 2 2 5 8a b  , 5 35 2S  , (Ⅱ)  1 2 2 2 2 2+ +1 3 2 4 3 5 2nb b b n n          … … 1 1 1 1 1 1 1 1 1 3 1 1 31 3 2 4 3 5 1 1 2 2 1 2 2n n n n n n                    … . 18.解:(Ⅰ)  1 72 81 81 83 85 87 87 90 93 101 8610x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2 2 2 2 2 2 2 2 22 1 72 86 81 86 81 86 83 86 85 86 87 86 87 86 90 86 93 86 101 8 610s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196 25 25 9 1 1 1 16 49 225 54.810            . (Ⅱ)记甲班获优秀等次的三名学生分别为: 1 2 3, ,A A A , 乙班获优秀等次的四名学生分别为: 1 2 3 4, , ,B B B B . 记随机抽取 2 人为事件 A ,这两人恰好都来自甲班为事件 B . 事件 A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             1 2 1 3 1 1 1 2 1 3 1 4 2 3, , , , , , , , , , , , , ,A A A A A B A B A B A B A A  2 1, ,A B                  2 2 2 3 2 4 3 1 3 2 3 3 3 4 1 2 1 3, , , , , , , , , , , , , , , , ,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A B B B B B    1 4 2 3, , , ,B B B B    2 4 3 4, , ,B B B B 共 21 个, 事件 B 所包含的基本事件有:     1 2 1 3 2 3, , , , ,A A A A A A 共 3 个, 所以   3 1 21 7P B   . 19.(Ⅰ)证明:设 BP 的中点为O ,连接 ,AO CO , AO BP∴ ,OC BP ,又 AO CO O , ,AO CO AOC 平面 , BP AOC∴ 平面 ,又 AC AOC 平面 , BP AC∴ . (Ⅱ)解: AOC 中, 3AO  , 3CO  , 6AC AO CO   . 又 AO BP , BP CO O , ,BP CO BPC 平面 , AO BPC∴ 平面 , 1 13A BPC BPCV S AO   , 2 2P ABCD A BPCV V   . 20.解:(Ⅰ) 2 2 1 ,1 144 2, AP BP b k k ba a          椭圆 2 2: 14 xC y  . (Ⅱ) 1 2 1 4OM ONk k k k    ,设 1 4OM ONk k k k     , :OMl y kx , : 4ON xl y k   , 2 2 4 4 1Mx k   , 2 222 2 2 4 4 4 4 1 4 1M k ky OMk k      , 2 2 2 16 4 1N kx k   , 222 2 2 1 16 1 4 1 4 1N ky ONk k      , (法一): 2 2 2 2 2 2 4 4 16 1 9 52 1 14 1 4 1 216 8 k kON OM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法二): 22 22 2 2 2 2 2 4 4 16 1 3 33 44 1 4 1 4 1 4 1 k kON OM k k k k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令 2 3 4 1 tk  , 0 3t  , 2 3 4ON OM t t      当 3 2t  时最大,最大值为 5 2 . (法三): 2 22 2 2 2 4 4 16 1 54 1 4 1 k kON OM k k         , 2 2 5 2 2 ON OMON OM     . 21.解:(Ⅰ)当 1a  时,   2 2 1xf x e x x    ,   11f e   ,所以切点坐标为 11, e     ,   2 2xf x e x  ′ ,所以   11f e  ′ , 故曲线  y f x 在点   1, 1f  处的切线方程为:   1 1 1y xe e     ,即: 1 2y xe e   . (Ⅱ)   2 2 1xf x e ax ax    求导得:   2 2xf x e ax a  ′ , 令     2 2xg x f x e ax a   ′ ,    2 0xg x e a x  ′ ①当 2 1a  时,即 1 2a  时,   2 1 2 0xg x e a a    ′ , 所以     2 2xg x f x e ax a   ′ 在 0, 上为增函数,    0 1 2 0g x g a    , 即     0g x f x ′ ,所以   2 2 1xf x e ax ax    在 0, 上为增函数, 所以    0 1 0 0 1 0f x f      ,故即 1 2a  时符合题意. ②当 2 1a  ,即 1 2a  时,令   2 0xg x e a  ′ ,得 ln 2 0x a  , 当  0,ln 2x a 时,    0 1 2 0g x g a    ,即   0f x ′ . 所以  f x 在 0,ln 2a 为减函数,所以    0 0f x f  ,与条件矛盾,故舍去. 综上, a 的范围是 1, 2     . 22.解:(Ⅰ) 2C 是圆, 2C 的极坐标方程 2 2 cos 3 0     , 化为普通方程: 2 2 2 3 0x y x    即: 2 21 4x y   . (Ⅱ)的极坐标平面直角坐标为在直线 1C 上, 将 1C 的参数方程为 21 ,2 21 ,2 x t y t       (t 为参数)代入 2 2 2 3 0x y x    中得: 2 2 2 2 21 1 2 1 3 02 2 2t t t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化简得: 2 2 3 0t t   .设两根分别为 1 2,t t , 由韦达定理知: 1 2 1 2 2, 3, t t t t        所以 AB 的长  2 1 2 1 2 1 24 2 12 14AB t t t t t t        , 定点 P 到 ,A B 两点的距离之积 1 2 3PA PB t t  . 23.解:(Ⅰ)   3 3, 2, 1 2 4 5, 2 1, 3 3, 1. x x f x x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  所以:当 2x   时,  3,y   ;当 2 1x   时,  3,6y  ;当 1x  时,  6,y   . 综上,  y f x 的最小值是 3. (Ⅱ)   1 2 4f x x x    , 令     3 9, 2, 6 1, 2 1, 3 3, 1, x x g x f x x x x x               ① 2, 3 9 1, x x       解得: 10 8,3 3x       , ② 2 1, 1 1, x x       解得:  0,1x , ③ 1, 3 3 1, x x     解得: 41, 3x     . 综上,不等式   6 1f x   的解集为:  10 8 4 10 8 4, 0,1 1, , 0,3 3 3 3 3 3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