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9.09 KB
- 2021-07-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全*品*高*考*网, 用后离不了!
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Si—28 S—32 Cl—35.5 K—39 Ca—40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可利用油脂水解制备甘油
B.食用油反复加热会产生芳香族化合物等有害物质
C.加热能杀死流感病毒是因为蛋白质受热变性
D.糖、油脂、蛋白质都能水解
【答案】D
【解析】
考点:考查化学在生活的应用正误判断的知识
2. 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B.稀豆浆、硅酸、氯化铁溶液均为胶体
C.烧碱、冰醋酸、四氯化碳均为电解质
D.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SO2、SiO2为酸性氧化物,CO是不成盐氧化物。A错误;B.稀豆浆、硅酸属于胶体;而氯化铁溶液则是溶液,B错误;C.烧碱NaOH是碱,属于电解质;冰醋酸是
纯净的醋酸,是酸,属于电解质;而四氯化碳是非电解质。C错误;D.福尔马林是甲醛的水溶液;水玻璃是硅酸钠的水溶液;氨水为氨气的水溶液,因此都是混合物。D正确。答案选D。1
考点:考查物质的分类的知识。
3. 食品干燥剂应无毒、无味、无腐蚀性及环境友好。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硅胶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B.P2O5不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C.六水合氯化钙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D.加工后具有吸水性的植物纤维可用作食品干燥剂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硅胶、P2O5、氯化钙、新型植物纤维等食品干燥剂中的应用
【名师点晴】本题从知识上考查了常见干燥剂在生活中的应用,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综合运用能力,对生活中的化学知识的运用情况,熟悉常见干燥剂的性质是答题的关键。平时学习中应该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
4. 下表中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
CH3CH3 + Cl2CH3CH2Cl + HCl
CH2=CH2 + HCl CH3CH2Cl
均为取代反应
B
由油脂制肥皂
由淀粉得到葡萄糖
均发生了水解反应
C
Cl2 + 2Br‾ = 2Cl‾ + Br2
Zn + Cu2+ = Zn2+ + Cu
均为单质被还原的置换反应
D
2Na2O2 + 2H2O = 4NaOH + O2↑
Cl2 + H2O = HCl + HClO
均为水作还原剂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解析】
考点:考查化学反应的关系正误判断的知识。
5. 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值。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14 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的氢原子数为2NA
B.1 mol 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为2NA
C.1 mol Fe溶于过量硝酸,电子转移数为2NA
D.标准状况下,2.24 L CCl4含有的共价键数为0.4NA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乙烯和丙烯的最简式都是是CH2,14g乙烯和丙烯混合气体中含有的最简式的物质的量是n(CH2)=m÷M=14g÷14g/mol=1mol,所以其中含有的氢原子数为N(H)=1mol×2×NA/mol=2NA,A正确;B.N2与H2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NH3,该反应是可逆反应,反应物不能完全转化为生成物,故1 molN2与4 mol H2反应生成的NH3分子数小于2NA,B错误;C.铁是变价金属,硝酸具有强的氧化性,所以1 molFe溶于过量硝酸生成硝酸铁,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为3NA,C错误;D.在标准状况下四氯化碳是液态,不能用气体摩尔体积进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D错误。答案选A。1
【考点定位】考查阿伏加德罗常数计算的知识。
【名师点睛】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内含有的该物质的基本微粒数目,用NA表示,其近似值是6.02×1023/mol;在国际上规定:0.012kg的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任何物质只要其构成的基本微粒数与0.012kg的12C所含有的碳原子数相同,就说其物质的量是1mol。有关公式有;;;。掌握各个公式的适用范围、对象,是准确应用的保证。有时阿伏加德罗常数会与物质结构、氧化还原反应、
电化学等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要掌握物质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发生的反应特点等,才可以得到准确的解答。
6. 一定条件下某容器中各微粒在反应前后的变化如图所示,其中●和○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关于此反应说法错误的是
【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A.一定属于可逆反应 B.一定属于化合反应
C.一定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D.一定属于吸热反应
【答案】D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常见化学反应类型的判断。
【名师点睛】化学试题的呈现方式形式多样,可采用文字、数据、图表、示意图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这些信息蕴含着解决试题的重要思路、数据和方法,如物质性质、物质形态、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结构特征以及变化趋势等。这就要求考生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概括抽象出新的知识或发现数据之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相组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的知识体系,将这些知识体系进一步应用到新的知识情境中,从而解决问题。本题利用分子模型示意图考查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与氧化还原反应、可逆反应、吸(放)热反应的区别与联系,注意示意图中隐藏的信息:反应前只有一种分子,反应后既有新生成的化合物分子,又有新生成的单质分子,还有未反应的反应物分子,结合各种反应的本质特征回答即可。
7. 根据侯氏制碱原理制备少量NaHCO3的实验,经过制取氨气、制取NaHCO3、分离NaHCO3、干燥NaHCO3四个步骤,下列图示装置和原理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
【名师点晴】本题考查较为综合,涉及物质的分离、提纯以及制备,为高考常见题型,侧重于学生的分析、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把握实验的严密性和可行性的评价。对实验方案的正确与错误、严密与不严密、准确与不准确做出判断。要考虑是否完全合理、有无干扰现象、经济上是否合算和对环境有无污染等。
8. a、b、c、d为短周期元素,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b2-和C+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d与b同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a与其他三种元素形成的二元化合物中其化合价均为+1
B.b与其他三种元素均可形成至少两种二元化合物
C.c的原子半径是这些元素中最大的
D.d和a形成的化合物的溶液呈弱酸性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的原子中只有1个电子,则a为氢元素,a、b、c、d为短周期元素,b2-和C+离子的电子层结构相同,则b为氧元素,C为Na元素,d与b同族,则d为硫元素。A.H与O、S形成化合物为H2O和H2S,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而NaH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A错误;B.氧元素与其他元素能形成H2O、H2O2、SO2、SO3、Na2O、Na2O2等化合物 ,B正确;C.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电子层数越多,原子
半径越大,原子半径:Na>S>O>H,C正确;D.d和a形成的化合物为H2S,硫化氢是二元弱酸,H2S的溶液呈弱酸性,D正确;答案选A。1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的推断,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知识。
【名师点睛】在短周期元素中,能形成b2-和C+离子的元素只能位于第二、第三周期,所以b为氧元素,c为Na元素,H原子的核外只有一个电子,则A为H元素,d与b同族,则d为S元素,然后根据元素周期律的基础知识解答即可。
9. 下列有关性质的比较,不能用元素周期律解释的是
A.酸性:H2SO4>H3PO4 B.非金属性:Cl>Br
C.碱性:NaOH>Mg(OH)2 D.热稳定性:Na2CO3>NaHCO3
【答案】D
【解析】
考点:考查了元素周期律的理解与应用相关知识
10.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W与X属于同一主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元素X、W的简单阴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结构
B.由Y、Z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
C.W的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热稳定性比Y的强
D.原子半径:r(X)<r(Y)<r(Z)<r(W)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原子序数依次增大,X原子的最外层有6个电子,X为氧元素或S,由于X的原子序数最小,则X是O;Y是迄今发现的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Y为氟元素;在周期表中Z位于IA族,Z为钠元素;W与X属于同一主族,W
为硫元素。A、O2-有2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8,S2-有3个电子层,电子数分别为2、8、8,A错误;B、钠和氟均是活泼的金属和活泼的非金属,二者形成的化合物NaF为离子化合物,B正确;C、非金属性:F>S,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越稳定,则热稳定性:HF>H2S,C错误;D、同周期自左向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自上而下原子半径逐渐增大,则原子半径:r(F)<r(O)<r(S)<r(Na),D错误。答案选B。1
【考点定位】本题主要是考查元素推断、元素周期律的应用等
【名师点晴】正确推断出元素是解答的关键,注意元素周期律的灵活应用。“位—构—性”推断的核心是“结构”,即根据结构首先判断其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然后根据元素性质的相似性和递变性预测其可能的性质;也可以根据其具有的性质确定其在周期表中的位置,进而推断出其结构。该题难度不大。
11. 某电池以K2FeO4和Zn为电极材料,KOH溶液为电解溶质溶液。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Zn为电池的负极
B.正极反应式为2FeO42− + 10H+ + 6e− = Fe2O3 + 5H2O
C.该电池放电过程中电解质溶液浓度不变
D.电池工作时K+ 向负极迁移
【答案】A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原理及化学电源
【名师点睛】原电池原理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和电解质溶液基础上,借助氧化还原反应实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是高考命题重点,题目主要以选择题为主,主要围绕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与判断、新型电池的开发与应用等进行命题。,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解答的关键,难点是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12. 图1是铜锌原电池示意图。图2中x轴表示实验时流入正极的电子的物质的量,y轴表示
A.铜棒的质量 B.c(Zn2+) C.c(H+) D.c(SO42-)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考查原电池基本原理和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
【名师点睛】原电池原理无论在工业生产、日常生活和科学研究领域都有着重要用途,尤其在金属的腐蚀与防护、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也是历年高考必考知识点之一。无论题型如何变化,如果把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在原电池中,一般活泼金属做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金属被氧化)、逐渐溶解(或质量减轻);不活泼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做正极、发生还原反应、有金属析出(质量增加)或有气体放出;电子从负极流出经过外电路流回正极,电流方向正好相反;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及移动方向由电极反应决定。
13. 在不同浓度(c)、温度(T)条件下,蔗糖水解的瞬时速率(v)如下表。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a=6.00 B.同时改变反应温度和蔗糖的浓度,v可能不变
C.b<318.2 D.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一半所需的时间相同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A、根据表格的数据可知,在328.2K时,蔗糖的浓度越大,水解的速率越快,根据浓度与速率的变化关系可知蔗糖的浓度每减小0.100mol/L速率减小1.50mol/(L·min),所以在浓度是0.400mol /L时,水解的速率是a=6.00 mol /(L·min),A正确;B、根据表格数据可知,升高温度,水解速率增大,增大浓度,水解速率也增大,若同时改变反应物的浓度和反应的温度,则对反应速率的影响相互抵消,反应速率可能不变,B正确;C.在物质的浓度不变时,升高温度,水解速率增大,降低温度,水解速率减小。由于在物质的浓度是0.600mol /L时,当318.2T时水解速率是3.60 mol/ (L·min),现在改反应的速率是2.16mol/ (L·min)<3.60 mol /(L·min),所以反应温度低于318.2K,即b<318.2,C正确;D、不同温度时,蔗糖浓度减少,所以速率减慢,但是温度不同,在相同的浓度时的反应速率不相同,D错误,答案选D。1
考点:考查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
14. 使10 mL浓度为1 mol/L的盐酸与过量的锌粉反应,若加入适量的下列溶液,能减慢反应速率但又不影响氢气生成的量的是
A.KNO3 B.CH3COONa C.CuSO4 D.Na2CO3
【答案】B
【解析】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因素
【名师点晴】该题为高频考点,温度、浓度、反应物接触面积、原电池都改变反应速率,注意题干要求生成氢气总量不变,为易错点。另外选项A中要注意硝酸根在酸性溶液中的强氧化性。
15. 分子式为C4H8Cl2的有机物共有(不含立体异构)
A. 7种 B.8种 C.9种 D.10种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C4H8Cl2可以看作为C4H10中2个H原子被2个Cl原子取代,C4H10有CH3CH2CH2CH3、CH3C(CH3)2两种,CH3CH2CH2CH3中,当两个Cl原子取代同一个C原子上的H时,有2种,当两个Cl原子取代不同C原子上的H时,有1、2,1、3,1、4,2、3四种情况,有故该情况有6种,CH3CH(CH3)2中,当两个Cl原子取代同一个C原子上的H时,有1种,当两个Cl原子取代不同C原子上的H时,有2种,故该情况有3种,故共有9种,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有机物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名师点晴】该题为高频考点,题目难度中等。二氯代物的同分异构体常采用“定一移一”法解答,即对于二元取代物同分异构体的数目判断,可固定一个取代基的位置,再移动另一取代基的位置以确定同分异构体的数目,解答时需要注意重复情况。
16. 已知:SO32- + I2 + H2O = SO42- + 2I- + 2H+。某溶液中可能含有Na+、NH4+、K+、I-、SO32-、SO42-,且所有离子物质的量浓度相等。向该无色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溶液仍呈无色。下列关于该溶液的判断正确的是
A.肯定不含I- B.肯定含SO42- C.肯定含有SO32- D.肯定含有NH4+
【答案】C
【解析】【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考点定位】考查常见离子反应及离子能否共存的判断方法。
【名师点睛】本题将离子共存、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有机结合在一起,是历次考试的重点题型。如果离子间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水解相互促进的反应、络合反应等则不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当溶液中同时存在几种还原性离子,向其中加入氧化剂时还原性强的离子首先被氧化,常见离子的还原性:S2->SO32->Fe2+>I->Br-;注意题目中的隐含信息,如“无色”、“酸性”、“一定”、“等物质的量”等。日常学习中,建议将离子共存和离子反应方程式书写结合一起做好专题总结,以便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度。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14分)下表为元素周期表的一部分。
碳
氮
Y
铝
X
硫
Z
请回答下列问题:
(1)Z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为_______________。
(2)表中元素原子半径最大的非金属是(元素符号)_______________。
(3)下列事实能说明Y元素的非金属性比S元素的非金属性强的是_______________;
a.Y单质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
b.在氧化还原反应中,1 mol Y单质比1 mol S得电子多
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
(4) 碳与镁形成的1 mol 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 mol Mg(OH)2和1 mol烃,该烃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9:1。Q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过量氨水,离子方程式为 。
(6) 将SO2通入稀硝酸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答案】(1)第三周期第ⅦA族(2分) (2)Si(2分) (3)ac(2分) (4)Mg2C3(2分)
(5)Al3++3NH3·H2O=3NH4++Al(OH)3↓(3分)
(6)3SO2+2NO3-+2H2O=3SO42-+4H++2NO↑(3分)
【解析】
(3)a.氧气与H2S溶液反应,溶液变浑浊,说明有S生成,因此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S,a正确;b.氧化性强弱与得到电子的多少没有关系,只与得到电子的难易程度有关系,b错误;c.Y和S两元素的简单氢化物受热分解,前者的分解温度高,说明前者的稳定性强,因此相应元素的非金属性强,c正确;答案选ac。1
(4)碳与镁形成的1mol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molMg(OH)2和1mol烃,该烃分子中碳氢质量比为9:1,则碳氢原子数之比为,1 mol 化合物Q与水反应,生成2mol Mg(OH)2和1 mol烃,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为Q+4H2O=2Mg(OH)2+C3H4↑,所以Q的化学式为Mg2C3。
【考点定位】考查元素推断的应用
【名师点晴】该题考查的知识点较多,题目难度中等。难点和易错点是Q化学式计算及非金属性强弱比较。计算时要注意灵活应用守恒法。判断元素金属性(或非金属性)的强弱的方法很多,但也不能滥用,有些是不能作为判断依据的,如:①通常根据元素原子在化学反应中得、失电子的难易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得、失电子的多少。②通常根据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碱性的强弱判断元素非金属性或金属性的强弱,而不是根据其他化合物酸碱性的强弱来判断。
18. (14分)某科研小组用MnO2和浓盐酸制备Cl2时,利用刚吸收过少量SO2的NaOH溶液对其尾气进行吸收处理。
(1)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化学式_______________。
(2)吸收尾气过程中,发生了很复杂的反应,其中Cl2只作氧化剂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吸收尾气一段时间后,吸收液(强碱性)中肯定存在Cl-、OH-和SO42-。请设计实验,探究该吸收液中可能存在的其他阴离子(不考虑空气的CO2的影响)。
①提出合理假设 。
假设1:只存在SO32-;
假设2:既不存在SO32-也不存在ClO;
假设3:_____________。
②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请在答题卡上写出实验步骤以及预期现象和结论。限选实验试剂:3moLL-1H2SO4、1moLL-1NaOH、0.01molL-1KMnO4、淀粉-KI溶液、紫色石蕊试液。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
步骤3:
【答案】(1)Na2SO3和H2O(2分)(2)Cl2+SO32-+2OH-=2Cl-+SO42-+H2O(2分)
(3)假设3:只有ClO-(2分)
实验步骤
预期现象和结论
步骤1:取少量吸收液于试管中,滴加3 moLL-1 H2SO4至溶液呈酸性,然后将所得溶液分置于A、B试管中。
步骤2:在A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或:在A试管中滴加淀粉-KI溶液)(2分)
若先变红后褪色,证明有ClO-,则假设3正确(或: 若变蓝,证明有ClO-,则假设3正确)(2分)
步骤3:在B试管中滴加少量0.01 mol/L KMnO4溶液(2分)
若紫红色退去,证明有SO32-,则假设1正确(2分)
【解析】
试题分析:(1)SO2与过量NaOH溶液反应后的产物是亚硫酸钠和水,化学式分别是
Na2SO3、H2O。
(2)Na2SO3具有还原性,当氯气通入到亚硫酸钠溶液中时,氯气将其中的Na2SO3氧化,只表现出氧化性,反应的方程式为Cl2+SO32-+2OH-=2Cl-+SO42-+H2O。1
(3)①根据假设1和假设2可知假设3应该是只有ClO-。
考点:考查物质性质实验方案设计
19. (15分)乙烯是非常重要的有机物。请回答下列问题:
(1)乙烯官能团的名称是___________________;
(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乙烯的三种不同类别的性质(有机物用结构简式表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用乙烯制作燃料电池,KOH作电解液。写出正负极反应式: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相比较燃烧,形成原电池的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形成原电池后能量利用率更高 B. 电池负极有火焰而正极没有【来.源:全,品…中&高*考*网】C. 电池工作时,电解液pH不变 D. 两极电极材料可以相同
(5)丁烷裂解有有两种方式,并同时进行。一是裂解为乙烯和乙烷;二是裂解为甲烷和丙烯。现有1mol丁烷,加热裂解,一段时间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含丁烷0.4mol。此时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 。
【答案】(1)碳碳双键(1分)(2)①C2H4+3O22C O2+2H2O(2分)
②CH2=CH2+H2CH3CH3(2分)【来.源:全,品…中&高*考*网】
③nCH2=CH2(2分) (其他答案合理均可)
(3)正极:3O2+12e-+6H2O=12OH-(2分) (最简比也可以)
负极:C2H4-12e-+16OH-=2CO32-+10H2O (2分) (4)AD(2分)(5)36.25(2
分)
【解析】
(3)如果用乙烯制作燃料电池,KOH作电解液,其中乙烯在负极通入,电极反应式为C2H4-12e-+16OH-=2CO32-+10H2O。正极通入氧气,电极反应式为3O2+12e-+6H2O=12OH-。
(4)A.相比较燃烧,形成原电池后能量利用率更高,A正确;B. 电池负极不会产生火焰,B错误;C. 电池工作时消耗氢氧根,电解液pH减小,C错误;D. 两极电极材料可以相同,D正确,答案选AD。
(5)设裂解为乙烯和乙烷的丁烷是xmol,裂解为甲烷和丙烯的丁烷是ymol,则x+y=0.6,乙烯、乙烷均是xmol,甲烷和丙烯均是ymol,所以此时混合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1
考点:考查乙烯的性质、电极反应式书写及丁烷裂解的有关计算
20. (9分)有50 mL NaOH溶液,向其中逐渐通入一定量的CO2,随后取此溶液10 mL将其稀释至100 mL,并向此稀释后的溶液中逐滴加入0.1 mol·L-1的HCl溶液,产生CO2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与所加入盐酸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
(1)甲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其物质的量之比为__________________。
(2)乙溶液中的溶质是_____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吸收CO2气体的体积为________。
(3)原NaOH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
【答案】(1)NaOH、Na2CO3(2分) 1:1(2分)
(2)Na2CO3、NaHCO3 (2分) 112ml(2分) (3)0.75 mol/L(1分)
【解析】
(2)乙中第二阶段消耗的盐酸多,这说明溶液中的溶质是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生成二氧化碳消耗消耗50mL盐酸,根据NaHCO3+HCl=NaCl+H2O+CO2↑,可知CO2体积(标准状况下)为0.05L×0.1mol/L×22.4L/mol=0.112L=112mL;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混合物计算
【名师点晴】根据消耗盐酸的体积判断图像中各阶段发生的反应是解答的关键,侧重考查学生分析思维能力。在Na2CO3和NaH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盐酸,盐酸先与何种物质反应,取决于CO32-和HCO3-结合H+的难易程度。由于CO32-比HCO3-更易于结合H+形成难电离的HCO3-,故盐酸应先与Na2CO3溶液反应。只有当CO32-完全转化为HCO3-时,再滴入的H+才与HCO3-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