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71.00 KB
  • 2021-07-02 发布

甘肃省古浪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基础知识竞赛化学试卷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高一年级2019年秋季学期基础知识竞赛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N 14 O 16 Na 23 Al 27 S 32 Cl 35.5 K 39 Cu 64‎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印有的警示标记是( )‎ A. B. ‎ C. D. ‎ ‎【答案】B ‎【解析】‎ ‎【详解】浓硫酸具有腐蚀性,在盛放浓硫酸的试剂瓶的标签上印有的警示标记是,答案选B。‎ ‎2.除去粗盐中的;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下列五项操作:‎ ‎①过滤;②加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③加适量的盐酸;④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⑤加过量的氯化钡溶液。下列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 A. ②⑤④①③ B. ①④②⑤③ C. ⑤②①④③ D. ④①②⑤③‎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粗盐提纯的过程中,除杂剂可能会过量,因此在除去原有杂质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过量除杂剂的除去。‎ ‎【详解】盐酸可以通过蒸发除去,因此可以最后加入,氯化钡中的虽然能除去原溶液中的,但是过量的只能通过碳酸钠溶液和过滤来除去,因此氯化钡在碳酸钠和过滤之前,过滤在加盐酸之前,氢氧化钠只要在盐酸之前加入即可,综上可知正确的操作顺序为②⑤④①③,答案选A。‎ ‎3.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或对事故的处理方法不正确的是 A. 给盛有液体的烧瓶加热时,需要加碎瓷片或沸石 B. 发现实验室中有大量的可燃性气体泄漏时,应立即开窗通风 C. 酒精灯内的酒精不能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 D. 测试某溶液的pH时,先用水润湿pH试纸,再将待测液滴到pH试纸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A、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时,应防止爆沸;‎ B、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爆炸;‎ C、灯内酒精量过多,易造成灯内酒精被引燃;‎ D、测定液的pH时,无需用水润湿pH试纸。‎ ‎【详解】A、给烧瓶中的液体加热时,应防止爆沸,故应加入沸石或碎瓷片,选项A正确;‎ B、开窗通风以减小可燃性气体的浓度,防爆炸,选项B正确;‎ C、灯内酒精量过多,易造成灯内酒精被引燃,可能出现灯内发生剧烈燃烧而爆炸,选项C正确;‎ D、测定时,用玻璃棒蘸取待测溶液,滴在试纸上,然后再与标准比色卡对照,便可测出溶液的pH,无需用水润湿pH试纸,选项D不正确;‎ 答案选D。‎ ‎4.下图所示分离混合物时常用的仪器,从左至右,对应的混合物分离操作方法正确的是 A. 蒸馏、分液、蒸发、过滤 B. 蒸发、过滤、蒸馏、分液 C. 蒸馏、过滤、蒸发、分液 D. 蒸发、分液、蒸馏、过滤 ‎【答案】A ‎【解析】‎ 因蒸馏烧瓶用于分离沸点相差较大的两种液体的分离或难挥发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即蒸馏;因分液漏斗用来分离互不相溶的液体或用来分离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的混合物,即分液或萃取;因蒸发皿用于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分离,即蒸发;因普通漏斗用语分离互不相溶的固体和液体,即过滤;所以从左至右,可以进行的混合物分离操作分别是:蒸馏、分液或萃取、蒸发、过滤,答案选A。‎ ‎5. 下列各组物质中,依次属于单质、酸、盐的一组是( )‎ A. 氢气、硝酸、碳酸钠 B. 氧气、盐酸、氧化钙 C. 冰、熟石灰、食盐 D. 铜、烧碱、石灰石 ‎【答案】A ‎【解析】‎ ‎【分析】‎ 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酸是电离出来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盐是电离出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根据以上概念分析。‎ ‎【详解】A.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硝酸属于酸;碳酸钠属于盐,故A正确; B.氧气属于单质;盐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氧化钙属于金属氧化物,故B错误; C.冰属于氧化物;熟石灰即氢氧化钙属于碱;食盐属于盐,故C错误; D.铜属于单质;烧碱即氢氧化钠属于碱;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为混合物,故D错误; 故答案选A。‎ ‎6.下列过程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液化空气制氧气 B. 新切开的钠表面逐渐变暗 C. 浓硫酸使火柴梗变黑 D. 氨气与含有酚酞的水产生红色喷泉 ‎【答案】A ‎【解析】‎ ‎【详解】A.液化空气制氧气是物质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物理变化,A符合题意;‎ B.新切开的钠表面逐渐变暗是由于Na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Na2O ‎,有新物质产生,发生的是化学变化,B不符合题意;‎ C.浓硫酸使火柴梗变黑是浓硫酸的脱水性,发生的是化学变化,C不符合题意;‎ D.氨气与含有酚酞的水产生红色喷泉是由于氨气与水反应生成的一水合氨电离产生了OH-,发生的是化学变化,D不符合题意;‎ 故合理选项是A。‎ ‎7. 下列实验操作中错误的是( )‎ A. 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蒸馏时,应使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 C. 蒸发结晶时应在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 D. 称量时,称量物放在称量纸上,置于托盘天平的左盘,砝码放在托盘天平的右盘中 ‎【答案】C ‎【解析】‎ ‎【详解】A.分液时,分液漏斗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可避免液体重新混合而污染,故A正确;‎ B.蒸馏时,温度计水银球靠近蒸馏烧瓶支管口,用于测量馏分的温度,故B正确;‎ C.蒸发结晶时应有较多固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防止温度过高而导致药品分解而变质,故C正确;‎ D.用托盘天平称量物质时,容易潮解的物质不能放在称量纸上,如氢氧化钠固体容易潮解,要用烧杯称量,故D错误;‎ 故选C。‎ ‎8.如下图,在盛有碘水的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密度比水小,不溶于水)、四氯化碳和酒精,振荡后静置,出现下列现象,正确的结论是 ‎ A. ①加CCl4 ②加苯 ③加酒精 B. ①加酒精 ② 加CCl4 ③加苯 C. ①加苯 ②加CCl4 ③加酒精 D. ①加苯 ② 加酒精 ③加CCl4‎ ‎【答案】C ‎【解析】‎ ‎【详解】‎ 苯与四氯化碳不溶于水,所以在盛有碘水的试管中分别加入苯和四氯化碳,会出现分层现象,因为苯的密度小于水,应在上层,四氯化碳的密度大于水,应在下层,故①加入的是苯,②加入的是四氯化碳,酒精能与水互溶,所以③加入的是酒精,故选C。‎ ‎9.蒸发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 )‎ A. 蒸发皿 B. 玻璃棒 C. 直形冷凝管 D. 试管 ‎【答案】B ‎【解析】‎ ‎【详解】蒸发时需要用到的仪器有:蒸发皿、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玻璃棒、坩埚钳等;根据给定的四个选项中的仪器可知,蒸发时需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综上所述,本题选B。‎ ‎10.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分液时,先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 B. 萃取时,振荡后,须打开活塞放气 C. 蒸馏时,先点燃酒精灯,后通冷凝水 D. 蒸发时,将溶剂蒸干一段时间后,熄灭酒精灯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液时,应该先将下层液体从下口放出,再将上层液体从上口倒出,故A错误;‎ B.萃取时,振荡后,须打开活塞放气,乙保持内外压强相等,故B正确;‎ C.蒸馏时,先通冷凝水,后点燃酒精灯,故C错误;‎ D.蒸发时,应该蒸发到还有少量液体时,停止加热,用余热蒸干,故D错误;‎ 故选B。‎ ‎【点晴】本题考查常见仪器的使用,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常见的操作的先后顺序如下:①制备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加药品时应先放固体,后加液体;②拆除装置时,应先把导气管撤出液面,后熄灭火源;③H2、CO等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应先通气后点燃酒精灯.停止实验时应先熄灯,后停止通气;④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应先排净空气后收集气体,集满后,应先把导管移出水面,后熄灭火焰;⑤点燃可燃性气体(H2、CO、CH4 、C2H 4、C2H 2等)时,应先检验纯度,后点燃等。‎ ‎11. 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氯气溶于水 B. 食物变质 C. 碘的升华 D.‎ ‎ 光合作用 ‎【答案】C ‎【解析】‎ ‎【分析】‎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则属于化学变化;反之,则是物理变化。‎ ‎【详解】A. 氯气溶于水,与水反应生成氯化氢和次氯酸,有物理变化也有化学变化,故A错误;‎ B. 食品变质是食物被氧气氧化,是化学变化,故B错误;‎ C. 碘升华是固态碘变为气态碘,无新物质生成,是物理变化,故C正确;‎ D. 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生成氧气的过程,是化学变化,故D错误。‎ ‎12.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对化学生活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 “沙里淘金”是利用金与沙的密度相差较大而将沙淘走使金留下。‎ B. 化学上所指的 “杂质”,有的本来无害且很有价值,即使有害无价值的也应设法变废为宝。‎ C. 为了亲身体验物质的性质,我们有必要亲口尝一尝物质的味道。‎ D. 晾晒衣服实际上也是“蒸发”。‎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沙里淘金”是利用金与沙的密度相差较大而将沙淘走使金留下,故A正确;‎ B、化学上所指的“杂质”,有的本来无害且很有价值,即使有害无价值的也应设法变废为宝,故B正确;‎ C、实验室中绝对不能尝药品的味道,故C错误;‎ D、晾晒衣服实际上也是“蒸发”,故D正确;‎ 答案选C。‎ ‎13.下列对混合物的分离方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可用蒸馏方法分离 B. 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方法分离 C. 互溶的液态混合物可用分液的方法分离 D. 可溶于水的固体与难溶于水的固体形成的混合物可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分离 ‎【答案】C ‎【解析】‎ ‎【详解】A、沸点不同的液态混合物,应采用蒸馏方法分离,故A说法正确;‎ B、互不相溶的液态混合物,出现分层,应用分液方法进行分离,故B说法正确;‎ C、互溶的液体混合物,应采用蒸馏或分馏方法进行分离,故C说法错误;‎ D、溶于水的固体和难溶的固体进行分离,先溶解,然后过滤,最后蒸发,故D说法正确;‎ 答案选C。‎ ‎14.下列对于“摩尔”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摩尔是国际科学界建议采用的一种物理量 B. 摩尔是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 C. 1mol氧含6.02×1023个O2‎ D. 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 ‎【答案】D ‎【解析】‎ ‎【详解】A.摩尔仅是单位,物质的量才是物理量,A项错误;‎ B.物质的量是衡量物质所含粒子数目多少的物理量,B项错误;‎ C.1mol氧这个说法本身就不准确,在使用物质的量时一定要指代准确,C项错误;‎ D.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简称摩,符号为mol,D项正确;‎ 答案选D。‎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 A. ‎0.012‎kg12C中约含有6.02×1023个碳原子 B. 1mol任何物质都含6.02×1023个分子 C. 1molNe中约含6.02×1024个电子 D. 1molH2O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 ‎【答案】B ‎【解析】‎ ‎【详解】A‎.12g碳12中含有的碳原子数定义为1mol,数量约为个,A项正确;‎ B.有些物质不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食盐,B项错误;‎ C.氖是10号元素,因此1个氖原子中有10个电子,1mol氖原子中有10mol电子,C项正确;‎ D.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因此1mol水中含有2mol氢原子和1mol氧原子,D项正确;‎ 答案选B。‎ ‎16.若用NA表示阿佛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对NA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1molH2O中含有的电子数为10NA B. 含有的质子数为10NA的CH4物质的量是1mol C. ‎58.5g氯化钠含分子数为NA D. 28gN2和CO混合气含的原子数为2NA ‎【答案】C ‎【解析】‎ ‎【详解】A.1个水分子中有8+2个电子,则1mol水中有10mol电子,数量为10NA,A项正确;‎ B.1个甲烷分子中有6+4个质子,则10NA个质子对应1NA个甲烷,物质的量为1mol,B项正确;‎ C.氯化钠不是由分子构成的,C项错误;‎ D.氮气和一氧化碳的摩尔质量均为‎28g/mol,因此无论组成是怎样的,‎28g混合气中均有1mol气体,二者都是双原子分子,即一共有2mol原子,D项正确;‎ 答案选C。‎ ‎【点睛】注意绝大多数盐类、碱类(一水合氨除外)是没有分子的,是由离子直接构成的,而酸、气体等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像硅、二氧化硅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空间网状结构。‎ ‎1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物质的量就是物质的质量 B. 摩尔质量就是一摩尔物质的质量 C. HNO3的摩尔质量是‎63g D. 硫酸和磷酸的摩尔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物质的量既不是质量也不是数量,A项错误;‎ B.摩尔质量和质量单位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不能等价,B项错误;‎ C.摩尔质量的单位是g/mol,质量的单位是g,C项错误;‎ D.硫酸的摩尔质量是‎98g/mol,磷酸的摩尔质量也是‎98g/mol,二者相等,D项正确;‎ 答案选D。‎ ‎18.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1mol NO与1mol NO2含分子数相等 B. 等质量的O2与O3中所含氧原子数相等 C. 等物质的量的CO和CO2中所含碳原子数相等 D. H2SO4的摩尔质量与6.02×1023个H2SO4分子的质量相等 ‎【答案】D ‎【解析】‎ ‎【详解】A.二者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因此等物质的量的两种气体所含的分子数相等,A项正确;‎ B.氧气和臭氧都是仅由氧原子组成的,因此等质量的二者必定含有等量的氧原子,B项正确;‎ C.和分子中都含有1个碳原子,因此物质的量相等的二者含有等量的碳原子,C项正确;‎ D.摩尔质量与质量是不同的概念,因此最多只能说二者数值相等,D项错误;‎ 答案选D。‎ ‎19.下列物质中氧原子数目与‎11.7g Na2O2中氧原子数相等的是( )‎ A. ‎5.6‎g‎ CO B. ‎4.4g CO‎2 ‎C. ‎8g SO3 D. ‎9.8g H2SO4‎ ‎【答案】C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算出过氧化钠的物质的量,又由于1个过氧化钠中有2个氧原子,因此一共有0.3mol氧原子,再分析选项即可。‎ ‎【详解】A.根据算出一氧化碳的物质的量,1个一氧化碳中有1个氧原子,因此一共是0.1mol氧原子,A项错误; ‎ B.根据算出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1个二氧化碳中有2个氧原子,因此一共是0.2mol氧原子,B项错误; ‎ C.根据算出三氧化硫的物质的量,1个三氧化硫中有3个氧原子,因此一共是0.3mol氧原子,C项正确; ‎ D.根据算出硫酸物质的量,1个硫酸中有4个氧原子,因此一共是0.4mol氧原子,D项错误;‎ 答案选C。‎ ‎20.现有CO、CO2、O3三种气体,它们含有的氧原子数目相等,则三种气体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1∶1∶1 B. 1∶2∶‎3 ‎C. 3∶2∶1 D. 6∶3∶2‎ ‎【答案】D ‎【解析】‎ ‎【详解】等物质的量的、、中含有的氧原子之比为1:2:3,因此等量氧原子对应的、、为6:3:2(反比),答案选D。‎ ‎21.从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5 g,所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相比(  )‎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于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溶液中各部分性质是完全相同的,故从2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取出‎5 g,所取出的溶液与原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均为20%,‎ 故答案为C。‎ ‎22.下列有关气体摩尔体积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 气体摩尔体积一定是‎22.4L·mol-1‎ C. 1 mol气体体积为‎22.4L,则一定是标准状况 D. 相同物质的量的气体摩尔体积也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气体摩尔体积定义是单位物质的量的气体所占的体积,故A正确;‎ B、气体体积受温度、压强的影响,随着条件的不同,气体摩尔体积对应的数值有无数种,不一定是‎22.4L·mol-1,故B错误;‎ C、标准状况下,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约为‎22.4L,但是通过改变温度和压强,常温下,1mol气体所占的体积也可能为‎22.4L,故C错误;‎ D、气体摩尔体积与物质的量无关,与温度、压强有关,当条件不同时气体的摩尔体积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答案选A。‎ ‎23.设NA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1 mol铝离子含有的核外电子数为3NA B. ‎1.7 g双氧水中含有电子数为0.9NA C. 常温下,‎11.2 L的甲烷气体含有甲烷分子数为0.5NA个 D. 标准状况下,‎33.6 L水中含有9.03×1023个水分子 ‎【答案】B ‎【解析】‎ ‎【分析】‎ A、铝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1mol铝离子含有10mol电子;‎ B、双氧水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1mol双氧水中含有18mol电子;‎ C、常温下,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11.2L甲烷的物质的量;‎ D、、标准状况下,水不是气体,不能使用标况下的气体摩尔体积计算水的物质的量。‎ ‎【详解】A项、由于铝离子核外有10个电子,1mol铝离子含有10mol电子,核外电子数为10NA,故A错误;‎ B项、双氧水分子中含有18个电子,1mol双氧水中含有18mol电子,‎1.7 g双氧水的物质的量为0.5mol,则0.5mol双氧水中含有的电子数为0.9NA,故B正确;‎ C项、常温下,不是标准状况下,题中条件无法计算‎11.2L甲烷物质的量,故C错误;‎ D项、标况下,水不是气体,题中条件无法计算水的物质的量,故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了阿伏加德罗常数,注意明确标况下物质的状态、标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的使用条件,熟练掌握物质的量与阿伏加德罗常数、摩尔质量等之间的转化关系是关键。‎ ‎24.与50 mL 0.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相同的溶液是(  )‎ A. 50 mL 0.2 mol·L-1的NaCl溶液 B. 100 mL 0.2 mol·L-1的NaCl溶液 C. 25 mL 0.1 mol·L-1的Na2SO4溶液 D. 50 mL 0.1 mol·L-1的NaHCO3溶液 ‎【答案】A ‎【解析】‎ ‎【分析】‎ 根据算出碳酸钠的物质的量,1个碳酸钠中有两个,则一共有0.01mol的,据此来分析选项即可。‎ ‎【详解】A.根据算出氯化钠的物质的量,1个氯化钠中有1个,A项正确;‎ B.根据算出氯化钠的物质的量,1个氯化钠中有1个,B项错误;‎ C.根据算出硫酸钠的量,1个硫酸钠中有2个,C项错误;‎ D.根据算出碳酸氢钠的量,1个碳酸氢钠中有1个,D项错误;‎ 答案选A。‎ ‎25.同温同压下,收集两瓶相同体积的CH4和CO2气体,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质量比1∶1 B. 原子数比1∶1‎ C. 分子数比1∶1 D. 密度比1∶1‎ ‎【答案】C ‎【解析】‎ ‎【详解】同温同压下,同体积,则气体的物质的量相同,气体的分子数相同,则甲烷(CH4)和CO2气体的分子数之比为1:1,设它们的物质的量都是nmol,则质量比为nmol×‎16g/mol:nmol×‎44g/mol=4:11,原子总数之比为nmol×5 :nmol×3=5:3,密度比为16:44=4:11。答案C。‎ 二、非选择题 ‎26.现有下列十种物质:①H2O、②空气、③Mg、④H2SO4、⑤CaO、⑥CuSO4、⑦碘酒、⑧Ca(OH)2、⑨酒精、⑩NaHCO3。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是_________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氧化物的是_____________;属于酸的是____________;属于碱的是________________;属于盐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1). ②⑦ (2). ①⑤ (3). ④ (4). ⑧ (5). ⑥⑩。‎ ‎【解析】‎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属于混合物的是空气、碘酒;由两种元素组成,‎ 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是氧化物,属于氧化物的是H2O、CaO;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属于酸的是H2SO4;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的化合物是碱,属于碱的是Ca(OH)2;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离子组成的化合物是盐,属于盐的是CuSO4、NaHCO3。‎ ‎27.对于混合物的分离或者提纯,常采用的方法有:a.过滤、b.蒸发、c.蒸馏、d.萃取、e.加热分解等。下列各组混合物的分离或提纯应采用什么方法?(填编号)‎ ‎(1)提取碘水中的碘,用___________方法;‎ ‎(2)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可采用_____________方法;‎ ‎(3)淡化海水,可采用__________方法;‎ ‎(4)除去氧化钙中的碳酸钙,可用____________方法。‎ ‎【答案】 (1). d (2). b (3). c (4). e ‎【解析】‎ ‎【分析】‎ 分离和提纯物质的方法很多,但是依据的原理各不相同,过滤是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物质跟液体分离开来的一种方法;蒸发用于分离可溶性固体和液体的混合物;蒸馏把互相溶解但沸点不同的两种液体的分离出来;萃取利用溶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度不同,用一种溶剂把溶质从它与另一溶剂所组成的溶液中提取出来;加热分解除去混合物中加热可分解成气体的物质。‎ ‎【详解】(1)碘微溶于水,碘易溶于苯、四氯化碳等有机溶剂,且苯、四氯化碳与水互不相溶,可用萃取法提取,故答案为d;‎ ‎(2)氯化钠溶于水,可采用蒸发的方法除去食盐溶液中的水,故答案为b;‎ ‎(3)可采用蒸馏的方法加热海水冷凝收集得到淡水,故答案为c;‎ ‎(4)碳酸钙高温受热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而氧化钙受热稳定,故可以用加热分解法来分离,故答案为e。‎ ‎【点睛】本题考查混合物分离提纯的方法,侧重物质性质及混合物分离原理的考查,注意把握物质的性质及性质差异选择分离方法为解答的关键。‎ ‎28.配制VmL 2.0mol·L-1的氢氧化钠溶液,需要氢氧化钠固体质量______ g。 下列操作,会使所配的溶液浓度如何变化。‎ ‎(1)称取氢氧化钠固体时将固体放在天平托盘的纸片上:______ ;‎ ‎(2)称量时左码右物,且使用了游码:_______;‎ ‎(3)容量瓶用蒸馏水洗净,没有烘干:________;‎ ‎(4)没有等到溶液冷却到室温就将溶液注入容量瓶中:______;‎ ‎(5)转移溶液时有溶液撒出:_____,‎ ‎(6)没有用蒸馏水洗烧杯和玻璃棒:____,‎ ‎(7)定容时仰视液面:_____,‎ ‎(8)定容时俯视液面:____。‎ ‎【答案】 (1). 0.08V (2). 降低 (3). 降低 (4). 不变 (5). 升高 (6). 降低 (7). 降低 (8). 升高 (9). 降低 ‎【解析】‎ ‎【分析】‎ 首先根据算出需要的的物质的量,再代入摩尔质量算出质量即可;在误差分析时按照来分析,看看这些操作究竟会影响溶质的物质的量n还是溶液的体积V。‎ ‎【详解】根据算出的物质的量,再根据算出的质量,接下来进行误差分析:‎ ‎(1)用纸片称量会造成部分残留在纸片上,n小了浓度降低;‎ ‎(2)左码右物会导致实际称取的比需要的少,n小了浓度降低;‎ ‎(3)容量瓶本身就要加蒸馏水定容,一开始存在少量蒸馏水无影响;‎ ‎(4)根据热胀冷缩原理,热溶液的体积膨胀,因此实际上加的水会减少,V小了浓度升高;‎ ‎(5)若转移时有溶液洒出,相当于部分溶质被洒出,n小了浓度降低;‎ ‎(6)若不洗烧杯和玻璃棒,势必会有少量溶质未转移到容量瓶中,n小了浓度降低;‎ ‎(7)根据仰小俯大原则,仰视液面会导致定容时实际加入的水低于刻度线,V小了浓度升高;‎ ‎(8)根据仰小俯大原则,俯视液面会导致定容时实际加入的水高于刻度线,V大了浓度降低。‎ ‎【点睛】以浓硫酸配制稀硫酸为例,需注意定容时斜视液面和量取浓硫酸时斜视液面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定容时影响的是溶液体积V,而量取硫酸时影响的是溶质的物质的量n,因此不能机械地去记结论。‎ ‎29.如图是中学化学中常用于混合物的分离和提纯的装置,请根据装置回答问题:‎ ‎(1)从氯化钾溶液中得到氯化钾固体,选择装置________(填代表装置图的字母,下同);除去自来水中的Cl-等杂质,选择装置_______。‎ ‎(2)从油水混合物中分离出植物油,选择装置________,该分离方法的名称为________。‎ ‎(3)装置A中①的名称是________,进水的方向是从_______(填“上”或“下”)口进水。装置B在分液时上层液体从___________(填仪器名称)的___________(填“上”或“下”)口流出。‎ ‎【答案】 (1). D (2). A (3). B (4). 分液 (5). 冷凝管 (6). 下 (7). 分液漏斗 (8). 上 ‎【解析】‎ ‎【分析】‎ 装置A是蒸馏装置,常用于分离多种沸点相差较大的液态物质,也可用于分离液体和不挥发性溶质,装置B是分液装置,常用于分离互不相溶的两种液体,装置C是过滤装置,可以除去液体中的固体杂质,装置B是蒸发装置,可以从溶液中获得不挥发性溶质,据此来分析即可。‎ ‎【详解】(1)从溶液中获得不挥发性溶质,可以选用蒸发装置,即D;若要除去这种不挥发的杂质,可以选用蒸馏装置,即A;‎ ‎(2)油和水互不相溶,选择分液装置即可,即B;‎ ‎(3)①的名称是冷凝管,冷凝水的方向要与蒸气的方向相反来获得最佳的冷凝效果,因此要从下口进水,上口出水;而分液时,上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上口流出,下层液体从分液漏斗的下口流出。‎ ‎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