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98.56 KB
- 2021-07-0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化学试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4小题,共36.0分)
1. 2019年11月第四届国际碳材料大会在上海举行,碳材料产品丰富,应用广泛,让人感到“碳为观止”。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 金刚石与石墨互为同位素
B. 石墨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导电材料
C. 碳纤维、合成纤维、光导纤维都属于高分子材料
D. 富勒烯是由60个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构成的分子
【答案】B
【解析】解:A.同位素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金刚石与石墨是碳的不同单质,互为同素异形体,故A错误;
B.石墨烯是碳单质,能导电,石墨烯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导电材料,故B正确;
C.碳纤维是碳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碳纤维和光导纤维不属于高分子材料,故C错误;
D.按碳元素的四价理论判断,富勒烯中碳形成单键和双键,所以富勒烯是由60个碳原子都以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构成的分子,故D错误。
故选:B。
A.同位素是同种元素的不同原子;
B.石墨烯是碳单质,能导电;
C.碳纤维是碳单质,光导纤维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D.按碳元素的四价理论判断,富勒烯中碳形成单键和双键。
本题考查了碳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题目难度不大,注意把握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以及同位素和同素异形体的概念,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2. 反应CO2+2NH3- 高压 △CO(NH2)2+H2O可应用于工业合成尿素。下列表示反应中相关微粒的化学用语正确的是( )
A. 中子数为8的碳原子: 68C
B. NH3的电子式:
C. 氧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D. CO(NH2)2的结构简式:
【答案】D
【解析】解:A.中子数为8的碳元素的一种核素的质量数=中子数+质子数=14,原子符号为 614C,故A错误;
B.NH3属于共价化合物,不存在离子键,分子中存在3对共用电子对,氮原子最外层为8个电子,其正确的电子式为,故B错误;
C.氧原子的最外层为6个电子,氧原子正确的结构示意图为:,故C错误;
D.CO(NH2)2分子中中心原子C原子上含有三个σ键一个π键,其结构简式为:CO(NH2)2,或:,故D正确;
故选:D。
A.中子数+质子数=质量数,质量数在元素符号的左上角;
B.氨气的电子式中漏掉了N原子的1对未成键电子对;
C.氧原子的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总数=8,最外层为6个电子;
D.CO(NH2)2分子中中心原子C原子上含有三个σ键一个π键,即含有碳氧双键、碳氮单键。
本题考查常见化学用语的表示方法,涉及核素符号、电子式、原子的结构示意图、结构简式等知识,明确常见化学用语的概念及书写原则为解答关键,试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题目难度不大。
1. 下列有关物质的性质与用途具有对应关系的是( )
A. Al2O3具有两性,可用于制作耐高温材料
B. FeCl3具有氧化性,可用作铜制线路板的蚀刻剂
C. 漂白粉在空气中不稳定,可用于纸桨的漂白
D. 明矾水解后溶液呈酸性,可用于水的净化
【答案】B
【解析】解:A、Al2O3是离子化合物,有较高熔点,可作耐火材料,与Al2O3具有两性无关,故A错误;
B、FeCl3具有氧化性,能溶解Cu生成CuCl2,所以FeCl3可用作铜制线路板的蚀刻剂,故B正确;
C、漂白粉有效成分是次氯酸钙,能与空气中的CO2反应生成强氧化剂HClO,HClO有漂白性,所以漂白粉用于纸桨的漂白与其在空气中不稳定无关,故C错误;
D、明矾水解生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有较强的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形成沉淀,达到净水目的,与明矾水解后溶液呈酸性无关,故D错误;
故选:B。
A、Al2O3是离子化合物,离子键较强,有较高熔点;
B、FeCl3与Cu反应生成FeCl2和CuCl2,表现出强氧化性;
C、次氯酸钙能与CO2反应生成强氧化剂HClO;
D
、明矾水解生成的氢氧化铝胶体吸附作用强,使水中的悬浮物被吸附形成沉淀。
本题考查物质的性质及应用,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发生的反应、性质与用途等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应用能力的考查,注意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应用,题目难度不大。
1. 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 使酚酞变红的溶液中:Na+、NH4+、Cl-、SO42-
B. c(Al3+)=0.1mol⋅L-1的溶液中:K+、Mg2+、AlO2-、SO42-
C. 澄清透明的溶液中:Fe3+、Ba2+、NO3-、Cl-
D. c(H+)=0.1mol⋅L-1的溶液中;K+、Na+、CH3 COO-、NO3-
【答案】C
【解析】解:A.使酚酞变红的溶液呈碱性,NH4+与氢氧根离子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A错误;
B.Al3+、AlO2-之间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B错误;
C.Fe3+、Ba2+、NO3-、Cl-之间不反应,在溶液中能够大量共存,故C正确;
D.H+、CH3COO-之间发生反应,在溶液中不能大量共存,故D错误;
故选:C。
A.该溶液呈碱性,铵根离子与氢氧根离子反应;
B.铝离子与偏铝酸根离子反应;
C.四种离子之间不反应,为澄清透明溶液;
D.醋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
本题考查离子共存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明确离子不能大量共存的一般情况: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之间;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离子之间等;还应该注意题目所隐含的条件,如:溶液的酸碱性,据此来判断溶液中是否有大量的H+或OH-;溶液的颜色,如无色时可排除Cu2+、Fe2+、Fe3+、MnO4-等有色离子的存在;溶液的具体反应条件,如“氧化还原反应”、“加入铝粉产生氢气”等;试题侧重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训练和检验,有利于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下列实验装置正确的是( )
A. 用图1所示装置收集SO2气体
B. 用图2所示装置检验溴乙烷与NaOH醇溶液共热产生的乙烯
C. 用图3所示装置从食盐水中提取NaCl
D. 用图4所示装置制取并收集O2
【答案】D
【解析】解: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导管应长进短出收集,故A错误;
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由褪色现象不能说明生成乙烯,故B错误;
C.NaCl为可溶性固体,应选蒸发皿加热,不能选坩埚,故C错误;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图中装置可制备并收集氧气,故D正确;
故选:D。
A.二氧化硫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
B.发生消去反应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NaCl为可溶性固体;
D.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氧气,且氧气密度比空气密度大,二氧化锰作催化剂。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物质的制备、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 下列指定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 Ca(CH3COO)2溶液与硫酸反应:Ca2++SO42-=CaSO4↓
B. Cl2与热的NaOH溶液反应:Cl2+6OH-- △ Cl-+ClO3-+3H2O
C. 电解K2MnO4碱性溶液制KMnO4:2MnO42-+2H+- 通电 2MnO4++H2↑
D. NaHCO3与过量Ba(OH)2溶液反应:HCO3-+Ba2++OH-=BaCO3↓+H2O
【答案】D
【解析】解:A、(CH3COO)2Ca溶液与硫酸反应的离子反应为2CH3COO-+2H++Ca2++SO42-=CaSO4↓+2CH3COOH,故A错误;
B、Cl2与热的NaOH溶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NaClO3,正确的离子方程式为:3Cl2+6OH-=5Cl-+ClO3-+3H2O,故B错误;
C、电解K2MnO4制KMnO4,阳极上MnO42-放电生成MnO4+,阴极上水放电生成氢氧根,总反应方程式为:2K2MnO4+2H2O- 通电 2KMnO4+2KOH+H2↑,离子方程式为2MnO42-+2H2O- 通电 2MnO4-+2OH-+H2↑,故C错误;
D、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NaHCO3溶液,设量少的碳酸氢钠为1mol,根据其需要可知所需的钡离子为1mol,氢氧根为1mol,故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HCO3-+Ba2++OH-=BaCO3↓+H2O,故D正确;
故选:D。
A、漏写生成醋酸的离子反应;
B、离子方程式两边不满足电荷守恒;
C、电解K2MnO4碱性溶液制KMnO4阴极是水放电;
D、碳酸氢钠少量,设碳酸氢钠为1mol,则根据其需要可判断出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氢氧化钠和水;
本题考查了离子方程式的判断,为高考的高频题,属于中等难度的试题,注意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原则,明确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常用方法:检查反应物、生成物是否正确,检查各物质拆分是否正确,如难溶物、弱电解质等需要保留化学式,检查是否符合原化学方程式等。
1. 在给定条件下,下列选项所示的物质间转化均能实现的是( )
A.
B. BaCl2(aq)→NH3,CO2BaCO3(s) →NaSO4(aq) BaSO4(s)
C. C6H5ONa→盐酸C6H5OH→Na2CO3(aq)CO2
D.
【答案】B
【解析】解:A.二硫化亚铁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得不到三氧化硫,所以,不能一步实现,故A错误;
B.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BaCl2(aq)→NH3,CO2BaCO3(s) →NaSO4(aq) BaSO4(s)可以一步实现,故B正确;
C.苯酚酸性弱于碳酸,依据强酸制备弱酸规律:C6H5OH→Na2CO3(aq)CO2,不能一步实现,故C错误;
D.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不能一步实现,故D错误;
故选:B。
A.二硫化亚铁氧化生成二氧化硫和氧化铁;
B.氯化钡溶液中通入氨气、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钡,碳酸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
C.苯酚酸性弱于碳酸;
D.二氧化硅与盐酸不反应。
本题考查了物质性质、物质转化的应用,为高频考点,侧重学生的分析能力的考查,熟悉相关物质的性质及发生反应条件是解题关键,注意相关基础知识的积累,题目较简单。
2. 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W原子是半径最小的原子,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元素Y的单质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均有氢气生成
B. 元素X与W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很多种
C. 元素W、X的氯化物中,各原子均满足8电子的稳定结构
D. 元素Z可与元素X形成共价化合物XZ2
【答案】C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知识,侧重于物质结构与性质等方面的考查,难度不大,注意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特点,推断元素的种类为解答该题的关键。
【解答】
短周期元素W、X、Y和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元素W在所有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小,则W为H元素;X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的2倍,原子只能有2个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为4,则X为C元素;元素Y是地壳中含量最丰富的金属元素,则Y为Al;Z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其电子层数的2倍,原子序数大于Al,位于第三周期,故最外层电子数为6,则Z为S元素,
A.Y为Al,金属Al与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反应都可以产生氢气,故A正确;
B.X、W分别为H、C,H、C形成的原子比为1:1的化合物有乙炔、苯、苯乙烯等多种,故B正确;
C.W、X分别为H、C,其氢化物分别为HCl、CCl4,四氯化碳分子中C、Cl原子都满足8电子稳定结构,而HCl分子中的H最外层电子数为2,故C错误;
D.Z为S、X为C元素,C可与元素S可形成共价化合物CS2,故D正确。
故选C。
1. 如图是一种电解质溶液可以循环流动的新型电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Cu电极为负极
B. PbO2电极反应式为PbO2+2e-+4H+=Pb2++2H2O
C. 放电后循环液中CuSO4与H2SO4物质的量之比变大
D. 若将Cu换成Pb,则电路中电子转移方向不变
【答案】B
【解析】解:A、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Cu电极为负极,故A正确;
B、PbO2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42-+2e-=PbSO4+2H2O,故B错误;
C、由总反应Cu+PbO2+2H2SO4=CuSO4+PbSO4+2H2O可知,放电时硫酸转化为硫酸铜,则CuSO4与H2SO4物质的量之比变大,故C正确;
D、若将Cu换成Pb,铅仍作负极,则电路中电子转移方向不变,故D正确;
故选:B。
由图可知电池总反应为Cu+PbO2+2H2SO4=CuSO4+PbSO4+2H2O,则铜失电子、发生氧化反应、为负极,电极反应式为:Cu-2e-=Cu2+,PbO2
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为正极,电极反应式为:PbO2+4H++SO42-+2e-=PbSO4+2H2O,据此分析解答。
本题考查了化学电源新型电池,根据原电池原理来分析解答,知道电极上发生的反应即可解答,注意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题目难度不大。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粗铜电解精炼时,粗铜、纯铜依次分别作阴极、阳极
B. 5.6 g Fe在足量Cl2中充分燃烧,转移电子的数目为0.2×6.02×1023
C. 室温下,稀释0.1 mol⋅L-1 NH4Cl溶液,溶液中c(NH3⋅H2O)c(NH4+)增大
D. 向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加入少量BaCl2,溶液中c(CO32-)c(SO42-)减小
【答案】C
【解析】解:A.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纯铜作阴极,含铜离子的电解质溶液,故A错误;
B.5.6 gFe物质的量为0.1mol,足量Cl2中完全燃烧生成氯化铁,转移电子数为0.3NA,故B错误;
C.氯化铵溶液中铵根离子水解溶液显酸性,加水稀释促进铵根的水解,溶液中c(NH3⋅H2O)c(NH4+)增大,故C正确;
D.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BaCO3(s)+SO42-⇌BaSO4(s)+CO32-(aq),c(CO32-)c(SO42-)=Ksp(BaCO3)Ksp(BaSO4),溶度积常数随温度变化,故比值不变,故D错误;
故选:C。
A.电解精炼铜,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
B.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
C.室温下,稀释0.1mol⋅L-1NH4Cl溶液,促进铵根离子的水解正向进行;
D.BaCO3、BaSO4的饱和溶液中存在化学平衡,c(CO32-)c(SO42-)=Ksp(BaCO3)Ksp(BaSO4);
本题考查了电解精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盐类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溶度积常数的影响因素分析等,掌握基础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
2. 根据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所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操作和现象
结论
A
淀粉KI溶液中通入适量Cl2,再通入足量SO2,溶液先出现蓝色,后蓝色褪去
还原性:SO2>I->C1-
B
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加热,产生的气体通入酸性KMnO4
溶液,溶液紫红色褪去
产生的气体中一定含有乙烯
C
室温下,用pH试纸测得: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
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强
D
向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中滴入少量AgNO3溶液,产生淡黄色沉淀(AgBr)
Ksp(AgBr)I->Cl-,故A正确;
B.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褪色,由溶液褪色不能说明生成乙烯,故B错误;
C.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可知前者水解显碱性、后者电离显酸性,则HSO3-结合H+的能力比SO32-的弱,故C错误;
D.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的浓度未知,且为沉淀生成,不能比较Ksp(AgBr)、Ksp(AgCl)大小,故D错误;
故选:A。
A.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碘与二氧化硫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HI;
B.生成的乙烯及挥发的乙醇均使高锰酸钾褪色;
C.0.1 mol⋅L-1Na2SO3溶液的pH约为10,0.1 mol⋅L-1NaHSO3溶液的pH约为5,可知前者水解显碱性、后者电离显酸性;
D.NaCl和NaBr的混合溶液的浓度未知,且为沉淀生成。
本题考查化学实验方案的评价,为高频考点,把握物质的性质、反应与现象、电离与水解、沉淀生成、实验技能为解答的关键,侧重分析与实验能力的考查,注意实验的评价性分析,题目难度不大。
1. 根据下列图示所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 )
A. 图甲是2A(g)+B(g)⇌2C(g) 的A平衡转化率与温度、压强变化曲线,说明压强P1<P2
B. 图乙是MgCl2⋅6H2O在空气中加热时固体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说明最终固体为MgCl2
C.
图丙是室温下V0mL 0.10mol⋅L-1MOH加水稀释至VmL,pH随lgVV0的变化曲线,说明MOH是强碱
D. 图丁是HA、HB溶液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曲线,说明HA酸性小于HB
【答案】B
【解析】解:A、2A(g)+B(g)⇌2C(g) 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即有压强P1<P2,故A正确;
B、由图,20.3gMgCl2⋅6H2O(即为0.1mol)在空气中加热时,镁离子要水解,得到氢氧化镁、氯化氢,氯化氢挥发,氢氧化镁继续分解,最终得到产物为4.0g氧化镁(0.1mol),故B错误;
C、由图可知,lgVV0的值增加1,即稀释10倍,pH值下降1,符合强碱的稀释规律,故C正确;
D、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小,说明在稀释过程中不断的有离子电离出来,说明HA酸性小于HB,故D正确;
故选:B。
A、2A(g)+B(g)⇌2C(g) 相同温度下,增大压强,平衡正向移动,A的转化率增大;
B、gMgCl2⋅6H2O在空气中加热时,镁离子要水解,氢氧化镁继续分解,最终得到氧化镁;
C、lgVV0的值增加1,即稀释10倍,pH值下降1,符合强碱的稀释规律;
D、稀释过程中导电能力变化小,说明在稀释过程中不断的有离子电离出来。
本题考查化学平衡影响因素、平衡的移动、强弱电解质的电离,盐的水解等,难度中等,注意基础知识理解掌握,注意弱酸的电离。
1. 室温下,Ka(HCN)=6.2×10-10,Ka1(H2C2O4)=5.4×10-2,Ka2(H2C2O4)=5.4×10-5.若溶液混合引起的体积变化可忽略,室温时下列指定溶液中微粒物质的量浓度关系正确( )
A. 0.1mol⋅L-1NaCN溶液与等体积、等浓度盐酸混合:c(Na+)=c(Cl-)>c(H+)>c(HCN)>c(CN-)
B. 向0.1molL-1NaHC2O4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至pH=7;c(Na+)c(HC2O4-)+c(C2O42-)+c(H2C2O4),故B错误;
C.酸根离子水解程度越大,溶液中酸根离子浓度越小,水解程度CN->HC2O4-,所以溶液中存在c(CN-)K,则平衡逆向移动,此时v(正)7,其目的是______。
(2)阳极室逸出CO2和______(填化学式):H2S在阳极上转化为SO42-而除去,其电极反应式为______。
(3)利用甲烷可将氮氧化物还原为氮气除去。已知:
2NO(g)+O2(g)=2NO2(g);△H=a kJ⋅mol-1
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CH4(g)+2NO2(g)=N2(g)+CO2(g)+2H2O(g);△H=c kJ⋅mol-1
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______kJ⋅mol-1。
(4)H2O2在催化剂aFeOOH的表面上,分解产生⋅OH.⋅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生反应。反应后所得产物的离子色谱如图1所示。
①写出⋅OH氧化NO的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
②当H2O2浓度一定时,NO的脱除效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的原因是______,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的原因是______。
(5)将CH4设计成燃料电池,其利用率更高,装置示意如图3(A、B为多孔性碳棒)。持续
通入甲烷,在标准状况下,消耗甲烷体积VL。
①O7,有利于酸性气体CO2和H2S的吸收,并转化为HS-(或S2-)、HCO3-(或CO32-),
故答案为:将H2S转化为HS-(或S2-),部分CO2转化为HCO3-(或CO32-);
(2)电解池中,HS-(或S2-)、HCO3-(或CO32-)移向阳极与酸生成H2S、CO2,阳极上OH-(或H2O)、H2S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生成O2、SO42-,电极反应为4OH--4e-=O2↑+2H2O(或H2O-4e-=O2↑+4H+)、H2S+4H2O-8e-=10H++SO42-,所以阳极室逸出CO2和O2,H2S转化为SO42-而除去,
故答案为:O2;H2S+4H2O-8e-=10H++SO42-;
(3)①2NO(g)+O2(g)=2NO2(g);△H=a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③CH4(g)+2NO2(g)=N2(g)+CO2(g)+2H2O(g);△H=ckJ⋅mol-1
盖斯定律计算①×2+③×2-②得到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
故答案为:2a+2c-b;
(4)①⋅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反应生成硝酸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3⋅OH+NO=HNO3+H2O,
故答案为:3⋅OH+NO=HNO3+H2O;
②H2O2浓度一定时,NO的脱除效率与温度的关系如图2所示。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的原因是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OH浓度增大,与NO混合更充分,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的原因是:⋅OH分解成O2和H2O,NO的脱出效率下降,
故答案为: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OH浓度增大,与NO混合更充分;180℃以后,⋅OH分解成O2和H2O,NO的脱出效率下降;
(5)n(KOH)=2mol/L×2L=4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
①当07,有利于CO2和H2S的吸收;
(2)电解池中,HS-(或S2-)、HCO3-(或CO32-)移向阳极与酸生成H2S、CO2,阳极上H2S、OH-(或H2O)发生失去电子的氧化反应,据此分析解答;
(3)①2NO(g)+O2(g)=2NO2(g);△H=akJ⋅mol-1
②CH4(g)+2O2(g)=CO2(g)+2H2O(g);△H=bkJ⋅mol-1
③CH4(g)+2NO2(g)=N2(g)+CO2(g)+2H2O(g);△H=ckJ⋅mol-1
盖斯定律计算①×2+③×2-②得到反应CH4(g)+4NO(g)=2N2(g)+CO2(g)+2H2O(g)△H;
(4)①⋅OH较H2O2和O2更易与烟气中的NO、SO2发反应生成硝酸和水;
②升温至80℃以上,大量汽化的H2O2与催化剂的接触更好,产生更多的⋅OH,能使NO的脱除效率显著提高,温度高于180℃,NO的脱除效率降低⋅OH分解成O2和H2O;
(5)n(KOH)=2mol/L×2L=4mol,可能先后发生反应①CH4+2O2=CO2+2H2O、②CO2+2KOH=K2CO3+H2O、③K2CO3+CO2+H2O=2KHCO3;根据甲烷的量计算生成的二氧化碳的量,结合反应方程式判断反应产物及发生的反应。
(6)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守恒进行相关计算。
本题考查电解原理的运用、盖斯定律计算应用、化学平衡及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影响、图象信息分析判断等知识点,侧重考查学生分析能力和灵活运用能力,明确化学反应原理、正确分析图象信息是解本题关键,注意外界条件对反应体系中不同反应的同时影响,此题难度不小。
1. CuSCN是一种生物防腐涂料,可用CuSO4、NaSCN、Na2SO3作原料,并用乙二醇或DMF作分散剂进行制备。
(1)Cu+基态核外电子排布式为______。
(2)NaSCN中元素S、C、N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______;Na2SO3中SO32-的空间构型为______(用文字描述)。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可以任意比例互溶,除因为它们都是极性分子外,还因为______。
(4)OHC-N(CH3)2分子中碳原子的轨道杂化类型为______;1 mol DMF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______。
【答案】1s22s22p63s23p63d10 N、C、S 三角锥形 HOCH2CH2OH与H2O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sp2和sp3 11mol
【解析】解:(1)Cu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亚铜离子,所以其核外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
故答案为:1s22s22p63s23p63d10;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ⅡA族和ⅤA族大于相邻族电离能,所以S、C、N的第一电离能由大到小的顺序为N、C、S;
SO32-中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6+22=4,有1对孤电子对,空间构型为:三角锥形;
故答案为:N、C、S;三角锥形;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都含有氢键,且都为极性分子,二者互溶,所以可以任意比例互溶;
故答案为:HOCH2CH2OH与H2O之间可以形成氢键;
(4)有机物中OHC-N(CH3)2,1个醛基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2,2个甲基碳原子,杂化方式:sp3;OHC-N(CH3)2,含有11个σ键,则1 mol DMF分子中含有σ键的数目为11 mol;
故答案为:sp2和sp3; 11 mol。
(1)Cu的基态原子的电子排布式为1s22s22p63s23p63d104s1
,失去一个电子后变为亚铜离子;
(2)同周期随原子序数增大元素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同主族自上而下第一电离能减小,同周期ⅡA族和ⅤA族大于相邻族电离能;SO32-中S原子的价层电子对为6+22=4,有1对孤电子对,据此判断空间构型;
(3)乙二醇(HOCH2CH2OH)与H2O都含有氢键,且都为极性分子,二者互溶;
(4)有机物中连4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3,连3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2,连2个σ键的碳原子杂化方式为SP1,共价键中单键都是σ键,双键、三键中只有一个σ键。
本题考查了原子结构组成,化学键,原子轨道的杂化,明确核外电子排布规律,熟悉第一电离能规律,原子杂化轨道理论是解题关键,题目难度中等,侧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