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26.00 KB
- 2021-07-0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时达标作业11 氯及其化合物 卤素
基础题
1.卤族元素及其化合物在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氟氯烃作制冷剂会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B.只通过电解的方法就能实现从食盐水到“84”消毒液的生产
C.加碘食盐中含有碘元素,能使淀粉溶液变蓝
D.工业上制漂白粉,所得的氯化物都具有漂白性
解析:氟氯烃作制冷剂会加剧臭氧层空洞的形成,A项错误;电解氯化钠溶液时生成的Cl2和NaOH会发生反应,生成含NaClO的“84”消毒液,B项正确;加碘食盐中碘元素不是以单质形式存在的,不能使淀粉溶液变蓝,C项错误;漂白粉中的氯化钙没有漂白性,D项错误。
答案:B
2.向下列溶液中通入氯气,现象和结论描述正确的是( )
A.品红溶液:红色褪去,加热该褪色溶液,仍无色;氯气具有漂白性
B.紫色石蕊溶液:先变红,后褪色;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
C.含酚酞的氢氧化钠溶液:红色褪去;氯气只作氧化剂
D.硫化钠溶液:溶液变浑浊;氯气只作还原剂
解析:A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且加热已褪色的溶液,溶液不会恢复原来的颜色,错误;B项,氯气与水反应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盐酸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次氯酸具有漂白性,能使变红的石蕊溶液褪色,正确;C项,氯气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次氯酸钠和水,其中,氯气既作氧化剂,又作还原剂,次氯酸钠的漂白性和溶液碱性的减弱均会使溶液的红色褪去,错误;D项,Cl2+Na2S===2NaCl+S↓,溶液变浑浊,氯气作氧化剂,错误。
答案:B
3.当大量氯气泄漏时,用浸润下列某物质水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可防中毒。适宜的物质是( )
A.NaOH B.KI
C.NH3 D.Na2CO3
解析:
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能腐蚀皮肤,故A不选;KI与氯气反应生成碘,如浓度过高,对人体有害,故B错误;氨气本身具有刺激性,对人体有害,不能用氨水吸收氯气,故C错误;Na2CO3溶液显碱性,碱性较弱,能与氯气反应而防止吸入氯气中毒,则可以用浸有Na2CO3溶液的毛巾捂住鼻子,故D正确。
答案:D
4.下列不能使淀粉碘化钾试纸变蓝的物质是( )
A.碘水 B.溴水
C.氯水 D.溴化钠溶液
解析:因氧化性:Cl2>Br2>I2,则加入氯水、溴水,可将I-氧化为I2,淀粉遇碘变蓝,另外直接加入碘水,试纸也变蓝,而NaBr溶液与碘化钾不反应,不能变色。
答案:D
5.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液溴易挥发,在存放液溴的试剂瓶中应加水封
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溶液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一定含有Ag+
解析:A.溴易挥发,密度比水大,实验室常用水封的方法保存,故A正确;B.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蓝的物质具有氧化性,可能为NO2、O3、Cl2等物质,故B错;C.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2,故C错;D.加入BaCl2溶液产生不溶于稀HNO3的白色沉淀,可能是AgCl或BaSO4,不一定含Ag+,故D错误。
答案:A
6.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加碘食盐可用淀粉溶液检验其中的碘
B.某溶液加入氯水后振荡,再加入CCl4振荡,下层显示紫色,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I-
C.某溶液中滴加AgNO3溶液和稀硝酸,产生淡黄色沉淀,说明原溶液中一定含有Br-
D.要除去HBr溶液中混有的单质Br2,可用酒精萃取除去
解析:食盐加碘加入的是KIO3,KIO3不能使淀粉变蓝,A错误。B中若原溶液中含有I2,也会产生同样现象,B错误。由于酒精与水互溶,因此不能用酒精萃取溶液中的Br2,D错误。
答案:C
7.设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数值,下列各项中指定数目一定为NA的是( )
A.含2 mol HCl的浓盐酸与43.5 g MnO2反应:被氧化的HCl分子数
B.11.2 L Cl2与足量钠反应:转移的电子数
C.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生成13.44 L(标准状况)Cl2:转移的电子数
D.1 mol Cl2与足量NaOH反应:氧化剂的分子数
解析:在反应MnO2+4HCl(浓)MnCl2+Cl2↑+2H2O中,若有2 mol HCl参加反应,则有1 mol 被氧化,但随着反应的进行,盐酸浓度逐渐减小,反应停止,所以实际上被氧化的HCl分子数小于NA,A错;未指明标准状况,B错;KClO3+6HCl(浓)===KCl+3Cl2↑+3H2O中转移电子数为5,则13.44 L(标准状况)Cl2为0.6 mol,转移的电子数为NA,C正确;氧化剂分子数应为0.5NA,D错。
答案:C
8.制备(NH4)2Fe(SO4)2·6H2O的实验中,需对过滤出产品的母液(pH<1)进行处理。常温下,分别取母液并向其中加入指定物质,反应后的溶液中主要存在的一组离子正确的是( )
A.通入过量Cl2:Fe2+、H+、NH、Cl-、SO
B.加入少量NaClO溶液:NH、Fe2+、H+、SO、ClO-
C.加入过量NaOH溶液:Na+、Fe2+、NH、SO、OH-
D.加入过量NaClO和NaOH的混合溶液:Na+、SO、Cl-、ClO-、OH-
解析:Cl2过量,Fe2+不能大量存在:2Fe2++Cl2===2Fe3++2Cl-,A错误;NaClO具有强氧化性,Fe2+不能大量存在,同时H+与ClO-生成弱电解质HClO,B错误;Fe2+、NH与OH-不能大量共存,C错误。
答案:D
9.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能使润湿的淀粉—KI试纸变成蓝色的物质一定是Cl2
B.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能一次鉴别NaCl、NaBr、KI三种失去标签的溶液
C.某溶液加入CCl4,CCl4层显紫色,证明原溶液中存在I-
D.某浅黄色的溴水,加入CCl4振荡静置后,上层显橙红色
解析:还有很多氧化剂(如HNO3、O3等)能将I-氧化为I2,A错;碘单质的CCl4溶液显紫色,C项错;CCl4的密度比水大,应下层显橙红色,D项错。
答案:B
10.下列实验过程中,没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解析:A项,氯水中的HClO见光会分解生成氧气;C项,氯水滴入NaBr溶液中,反应生成Br2和NaCl;D项,H2O与Na2O2反应产生O2,A、C、D三项都是氧化还原反应;B项,久置氯水中是HCl与发酵粉中的NaHCO3反应生成CO2,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B
11.已知:KClO3+6HCl(浓)===KCl+3Cl2↑+3H2O,如图所示,将少量试剂分别放入培养皿中的相应位置,实验时将浓盐酸滴在KClO3晶体上,并用表面皿盖好。下表中由实验现象得出的结论完全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现象
结论
A
滴有KSCN的FeCl2溶液变红色
Cl2具有还原性
B
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褪色
Cl2具有酸性
C
紫色石蕊溶液先变为红色后褪色
Cl2具有漂白性
D
KI-淀粉溶液变蓝色
Cl2具有氧化性
解析:A项是因为Cl2具有强氧化性,A项错;Cl2本身没有酸性,溶液褪色,可能是Cl2与水反应生成HCl和HClO,再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生成盐而使溶液褪色,还可能是生成的HClO的漂白性使溶液褪色,B项错;Cl2本身不具有漂白性,而是Cl2与H2O作用生成的HClO具有漂白性,C项错。
答案:D
12.下列有关实验装置进行的相应实验,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装置甲制取氯气
B.用装置乙除去氯气中的少量氯化氢和水蒸气
C.用装置丙可证明Cl2的氧化性强于S
D.用装置丁可以完成“喷泉”实验
解析:A项,实验室用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制取氯气,故A正确;B项,应将气体先通入饱和食盐水中除去HCl气体,再通入浓硫酸除去水蒸气,故B错误;C项,由Cl2+Na2S===2NaCl+S↓可知,Cl2可以置换出S,说明Cl2的氧化性强于S,故C正确;D项,Cl2能被NaOH溶液吸收,使烧瓶内外产生压强差,从而引发喷泉现象,故D正确。
答案:B
能力题
13.某同学向一支试管中按一定的顺序分别加入下列几种物质(一种物质只加一次):a.KI溶液;b.淀粉溶液;c.NaOH溶液;d.稀硫酸;e.氯水。发现溶液颜色按如下顺序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③蓝色→④无色→⑤蓝色。下列对此过程进行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
A.加入以上药品的顺序是a→e→b→c→d
B.③→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3I2+6NaOH===5NaI+NaIO3+3H2O
C.溶液由棕黄色变为蓝色的原因是淀粉溶液遇碘变蓝色
D.④→⑤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2I-+Cl2===I2+2Cl-
解析:溶液颜色变化:①无色→②棕黄色说明有碘生成,②棕黄色→③蓝色说明是碘遇淀粉溶液显色,③蓝色→④无色说明碘被消耗,④无色→⑤蓝色说明又生成了碘,此时发生的是NaI和NaIO3在酸性条件下生成碘的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D
14.常温下,将Cl2缓慢通入100 mL水中至饱和,然后向所得饱和氯水中逐滴加入0.1 mol·L-1NaOH溶液,整个过程中pH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HClO+OH-===ClO-+H2O
B.可依据②处数据计算所溶解的n(Cl2)
C.③处表示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反应完全
D.①处c(H+)约为②处c(H+)的两倍
解析:曲线从②到③,溶液pH增大,说明此段发生反应:HCl+NaOH===NaCl+H2O、HClO+NaOH===NaClO+H2O,离子反应分别为H++OH-===H2O、HClO+OH-===H2O+ClO-,③点此时c(H+)=c(OH-),c(Na+)=c(Cl-)+c(ClO-),溶液中存在HClO,从③到④图像分析可知:溶液pH继续增大,且pH大于7,继续加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次氯酸反应:HClO+NaOH===NaClO+H2O,曲线③④段有离子反应:HClO+OH-===H2O+ClO-,故A正确;②点所示溶液中发生反应:Cl2+H2OH++Cl-+HClO,HClO为弱电解质,部分电离,无法根据pH计算参加反应的氯气,故B错误;氯气与氢氧化钠恰好反应完全为氯化钠、次氯酸钠溶液,溶液呈碱性,故C错误;①处到②处是氯气的溶解平衡:Cl2+H2OH++Cl-+HClO向右进行的过程,酸性逐渐增强,氢离子浓度逐渐增大,故D错误。
答案:A
15.为验证卤素单质氧化性的相对强弱,某小组用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夹持仪器已略去,气密性已检验)。
实验过程:
Ⅰ.打开弹簧夹,打开活塞a,滴加浓盐酸。
Ⅱ.当B和C中的溶液都变为黄色时,夹紧弹簧夹。
Ⅲ.当B中溶液由黄色变为红棕色时,关闭活塞a。
Ⅳ.……
(1)A中产生黄绿色气体,其电子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证氯气的氧化性强于碘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3)B中溶液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验证溴的氧化性强于碘,过程Ⅳ的操作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过程Ⅲ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氯、溴、碘单质的氧化性逐渐减弱的原因: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________________,得电子能力逐渐减弱。
解析:A中滴加浓盐酸后,发生反应:2KMnO4+16HCl(浓)===2KCl+2MnCl2+5Cl2↑+8H2O,生成黄绿色气体Cl2,在A、B、C中分别发生反应:Cl2+2KI===2KCl+I2、Cl2+2NaBr===2NaCl+Br2、Cl2+2NaBr===2NaCl+Br2,由于B、C中生成了Br2而使溶液变为黄色,打开活塞b,C中生成的Br2在D中发生反应:Br2+2KI===2KBr+I2。实验过程Ⅲ,当B中黄色溶液继续通入过量Cl2时,溶液变为红棕色,以此为对照,说明C中黄色溶液无Cl2,从而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答案:(1)
(2)湿润的淀粉—KI试纸变蓝
(3)Cl2+2Br-===Br2+2Cl-
(4)打开活塞b,将少量C中溶液滴入D中,关闭活塞b,取下D振荡,静置后CCl4层变为紫红色
(5)确认C的黄色溶液中无Cl2,排除Cl2对溴置换碘实验的干扰
(6)原子半径逐渐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