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20.00 KB
  • 2021-07-03 发布

河北省衡水中学2021届高三化学上学期二调试卷(Word版附答案)

  • 1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河北省衡水中学 2021 届上学期高三年级二调考试 化学_210210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总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O 16 Na 23 Mg 24 Cl 35.5 Ca 40 Fe 56 Zn 65 第 I 卷(选择题 共 40 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了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的现象 B.用撒熟石灰的方法可改良酸性土壤 C.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雾霾天气的因素之一 D.用明矾可消除水中 Cu2+等重金属离子污染 2.将铝粉与 Fe3O4,粉末配制成铝热剂,分成三等份。 ①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V1;②一份 在高温下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 体积为 V2;③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盐酸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V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V1=V3>V2 B.V2>V1=V3 C.V1=V2>V3 D.V1>V3>V2 3.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表达正确的是 A.向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 2 3 2Cl : 2Fe Cl 2Fe 2Cl    B.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2 2 3 2 2 3CO : CO CO H O 2HCO   C.向碘化钾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酸化的 H2O2溶液: 2 2 3 23H O I IO 3H O   D.将  3 Fe OH 固体溶于 HI 溶液:   3 23 Fe OH 3H Fe 3H O   4.下图是实验室制备氯气并进行一系列相关实验的装置(夹持设备已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装置 A 中烧瓶内的试剂可以是 KMnO4 B.裝置 B 具有除杂和贮存气体的作用 C.实验结束后,振荡 D 会观察到液体分层且下层呈紫色 D.利用该装置能证明氯、溴、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 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Na2O 与 Na2O2都是碱性氧化物 B.向饱和烧碱溶液中加入 2g Na2O2,充分反应完全并恢复至室温后,溶液中 n(Na+)不变 C.Na2O2用于呼吸面具,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两者原理相同 D.62g Na2O 和 78g Na2O2分别溶于等量且足量的水中,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6.A、B、C、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已知 C、D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A、 B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的 3 倍,且 C、D 元素是同主族元素。甲、乙、丙、丁、戊五种二元 化合物的组成如下表: 甲 乙 丙 丁 戊 A、B B、C A、C A、D C、D 物质间存在反应:甲+乙→单质 B+丙;丁+戊→单质 D(淡黄色固体)+丙。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甲、乙、丙、丁、戊均为只含极性键的极性分子 B.原子半径:D>B>C;电负性:B>C>D C.可用酒精洗涤粘在容器内壁上的单质 D D.若 2mol 甲与 3mol 乙恰好反应生成 2.5mol 单质 B,则乙为双原子分子 7.Na2O2、HCl、Al2O3三种物质在水中完全反应后,溶液中只含有 Na+、H+、Cl-、OH-,且溶 液呈中性,则 Na2O2、HCl、Al2O3的物质的量之比可能为 A.2:4:1 B.3:2:1 C.2:3:1 D.4:2:1 8.氮是动植物生长不可缺少的元素,含氮化合物也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自然界中存在如图所 示的氮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①“雷电作用”中发生的反应是 2 2N +O 2NO 放电 B.过程③“固氮作用”中,氮气被还原 C.过程⑤中涉及的反应可能有 2 2 32NO O 2NO  D.过程⑥中涉及的反应可能有 3 2 22NO 12H N 6H O    9.某海水浓缩液中含有大量的 Cl-、Br-、I-,取 1L 该浓缩液,向其中通入一定量的 Cl2,溶液 中三种离子的物质的量与通入 Cl2 的体积(标准状况)的关系如下表。下列有关说法中不正 确的是 Cl2的体积(标准状况) 2.8L 5.6L 11.2L n(Cl-) 1.25 mol 1.5 mol 2.0 mol n(Br-) 1.5 mol 1.4 mol 0.9 mol n(I-) Amol 0 0 A.当通入 Cl2的体积为 2.8L 时,只有 I-与 Cl2发生反应 B.当通入 Cl2的体积为 2.8L~5.6L 时,只有 Br-与 Cl2发生反应 C. 0.15a  D.原溶液中      Cl : Br : I 10 :15 : 4c c c    _210 10.向 FeCl3 和 CuCl2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铁粉,若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则 原混合溶液中 Fe3+和 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2:7 B.1:7 C.7:1 D.5:4 二、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每小题 4分,共 20 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全部选对得 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2分,有选错的得 0分。 1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 a、b、c 分别为 Si、SiO2、H2SiO3,则可以通过一步反应实现所示的转化关系 B. 2 3 2 32HCl Na SiO H SiO 2NaCl   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i C.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D.青花瓷胎体的原料为高岭土  2 2 5 4 Al Si O OH   ,若以氧化物形式可表示为 2 3 2 2Al O SiO H O  12.将 4.6g 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 100mL 密度为 1.40g·mL-1、质量分数为 63%的浓硝酸中,得 到 4480mL NO2和 336mL N2O4的混合气体(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 1.0mol·L-1 NaOH 溶液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浓硝酸中 HNO3的物质的量浓度是 14.0mol·L-1 B.产生沉淀 8.51g C.该合金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3:2 D.离子恰好完全沉淀时,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是 230mL 13.碳酸镧  2 3 3 La CO  可用于治疗高磷酸盐血症。某化学小组用如图装置模拟制备碳酸镧, 反应为  3 4 3 2 3 4 2 23 2LaCl 6NH HCO La CO 6NH Cl 3CO 3H O    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从左向右接口的连接顺序:F→B,A→D,E← C B.装置 X 中盛放的试剂为饱和 Na2CO3溶液 C.裝置 Z 中用干燥管的主要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加快气体溶解 D.实验开始时先打开 Y 中分液漏斗的旋转活塞 14.工业上除去电石渣浆(含 CaO)上清液中的 S2-,并抽取石膏( 4 2CaSO 2H O )的常用流 程如图: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过程Ⅰ、Ⅱ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 Mn(OH)2 B.常温下,56g CaO 溶于水配成 1L 溶液,溶液中 Ca2+的数目为 236.02 10 个 C.将 10L 上清液中的 S2-转化为 2 4SO  (S2-浓度为 320mg·L-1),理论上共需要 0.2mol 的 O2 D.过程Ⅱ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 2 2 3 2 2 3 2 4MnO +2S 9H O S O 4Mn OH 10OH     5.向某 NaAlO2、Na2CO3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 1mol·L-1的盐酸,测得溶液中的 2 3CO  、 3HCO 、 2AlO 、 3Al  的物质的量与加入盐酸溶液的体积变化关系如图所示。[已知:H2CO3 的电离平 衡常数 7 1 4.3 10K   , 11 2 5.6 10K   ;Al(OH)3 的酸式电离平衡常数 136.3 10K   则下列说 法正确的是 A.V1:V2=1:4 B.M 点时生成 CO2为 0.05mol C.原混合溶液中的 2 3CO  与 2Al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1:3 D.a 曲线表示的离子方程式为 3 2 2AlO 4H Al 2H O   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60 分) 三、非选择题:本题共 5小题,共 60 分。 16.(11 分)利用元素的化合价推测物质的性质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氮元素的常见化合价 与部分物质类别的对应关系如图所示。 (1)从氮元素化合价的角度分析,X、Y、Z、W 中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的有_______ (填化学式)。 (2)Na2O 是硝酸生产中氨催化的副产物,用特种催化剂能使 Na2O 分解。NH3与 O2在加热 和催化剂作用下生成 Na2O 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尾气中的 NO 用酸性 NaClO 溶液吸收, 其原理是 HClO 氧化 NO 生成 Cl-和 3NO ,其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3)将集满红棕色气体 Z 的试管倒置于盛有水的水槽中,观察到的现象为_______。 (4)W 的稀溶液与铜单质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 (5)已知 NaNO2能被酸性 KMnO4溶液氧化为 NaNO3,则 50mL 0.01mol·L-1 NaNO2溶液与 10mL 0.02 mol·L-1 KMnO4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时,还原产物中 Mn 元素的化合价为_______。 17.(12 分)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其单质和化合物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1)可以用电镀法在钢制品上电镀铝,为测定镀层厚度,用 NaOH 溶液溶解钢制品表面的铝 镀层,当反应消耗 2mol NaOH 时,所得气体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mol。 (2)双羟基铝碳酸钠[NaAl(OH)2CO3]是一种常用的抗酸药,它与胃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 (3)如图是从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Al2O3,还含有少量 SiO2、Fe2O3 等杂质)中提取 Al2O3 并生产 AlN 的工艺流程: ①“溶解”时,SiO2 与 NaOH 溶液反应生成的硅酸钠与溶液中偏铝酸钠发生反应: 2 3 2 2 2 2 2 82Na SiO 2NaAlO 2H O Na Al Si O 4NaOH    ,“赤泥”的主要成分为_______(写 出化学式)。 ②“酸化”时,通入过量 CO2与 NaAlO2反应,生成滤液的主要成分是_______(写化学式)。 ③“还原”时,炭黑在高温下被氧化为 CO,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 (4)1L 某混合溶液,可能含有的离子如下表: 可能大量含有的阳离子 H+、Mg2+、Al3+、 4NH 可能大量含有的阴离子 Cl-、 2 3CO  往该溶液中逐滴加入 NaOH 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n)与加入 NaOH 溶液的体积(V)的关 系如图所示。 4 3 2NH OH NH H O   ①该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_______。 ②V1、V2、V3、V4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 18.(12 分)Ⅰ.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 SO2的制备及性质探究实验,装置如图(a 为活塞,加热 及固定装置已略去)。 (1)连接仪器、检查装置气密性,检验上述装置气密性的操作是_______,然后加药品,打 开 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2)铜与浓硫酸反应制备 SO2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 Ⅱ.上述实验中 NaOH 溶液用于吸收剩余的 SO2 生成 Na2SO3,Na2SO3 是抗氧剂。向烧碱和 Na2SO3混合溶液中加入少许溴水,振荡后溶液变为无色。 (3)写出在碱性溶液中 Br2氧化 Na2SO3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Ⅲ.取 100mL 18.3mol·L-1的 H2SO4与 Zn 反应,当 Zn 完全溶解时,生成气体为 22.4L(标准 状况),将所得溶液稀释成 1L,测得溶液中 pH=1。 (4)反应转移的电子数目为_______。 (5)消耗硫酸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 (6)所得气体中 SO2和 H2的体积比为_______。 19.(13 分)铁是人类比较早使用的金属之一。完成下列问题: Ⅰ.某氯化铁样品中含有少量 FeCl2杂质,现要测定其中铁元索的质量分数,实验步骤如下: (1)操作Ⅰ所用到的玻璃仪器除烧杯、玻璃棒外,还必须有_______(填仪器名称)。 (2)写出②加入过量氨水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 (3)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__。若沉淀灼烧不充分,对最终测量结果的影响: _______(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Ⅱ.将氯化铁溶液与硫氰化钾溶液混合,溶液变为红色。将生成的红色溶液分为三等份,进行 如下实验(第三份是对照)。 (4)向第一份中滴加碘化钾溶液至过量,再加入四氯化碳,充分振荡,最终水层接近无色, 四氯化碳层呈_______色,写出该过程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向该溶液中滴加少量溴水, 水溶液又变为红色。 (5)向第二份中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红色褪去,完成并配平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已 知硫氰(SCN)2为拟卤素,其分子及阴离子的性质与卤素性质相似]_______。 20.(12 分)H2O2可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活性炭(AC)能促进 H2O2分解产生羟基自由基(·OH), 提高对水中有机化合物的降解率。实验表明,AC 表面的酸碱性会影响 H2O2的分解反应。实 验室中,将纯化的 AC 在氮气(60mL·min-1)和氨气(20mL·min-1)气氛中于 650℃下热 处理 2h 可制得氨气改性活性炭(ACN)。回答下列问题: (1)纯化 AC:将 AC 研磨后置于 10%盐酸中浸泡 6h 除去灰分,用蒸馏水洗涤至中性。研磨 的目的是_______。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 AC 应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制备 ACN; 检查装置气密性并加入药品后,加热前应进行的操作是通入氮气,其目的是_______;一段时 间后,打开电炉并加热反应管,此时活塞 K1、K2、K3的状态为_______。U 形管 b 内试剂 B 的作用是_______。 (3)通过氨气改性处理后,得到的 ACN 表面仍有少量羧基和酚羟基,其含量可采用滴定法 测定。测定羧基含量的方法:在锥形瓶中加入 0.5g ACN,加入 a mL 0.05mol·L-1的 X 溶液。 上恒温摇床,吸附平衡。以甲基橙作指示剂,用 0.1 mol·L-1的标准盐酸反滴定剩余的 X 溶 液,标准盐酸的平均用量为 b mL。则 X 为_______(填“NaOH”“Na2CO3”或“NaHCO3”), 计算所得活性炭表面的羧基含量为_______mol·kg-1(已知:ACN 中,羧基的 41.0 10aK   、 酚羟基的 95.0 10aK   、碳酸的 7 1 4.2 10aK   、 11 2 5.6 10aK   ;用含 a、b的代数式表示)。 (4)某课题组以 2500 mg·L-1苯酚溶液为模型废水,研究 AC 与 ACN 表面的酸碱性对 H2O2 降解苯酚的影响,得到如下图像: 由图像可知,_______(填“AC”或“ACN”)更有利于 H2O2降解苯酚,原因是_______。 化学参考答案_210210 一、选择题 1.D【解析】A.赤潮是水体富营养化,藻类大量繁殖,消耗了大量氧气,造成水体缺氧的现象,故 A 正确; B.氢氧化钙俗称熟石灰,是一种常见的碱,常用于改良酸性土壤,故 B 正确;C.大量燃烧化石燃料可产生 有害气体和烟尘,故汽车尾气的大量排放是造成第霾天气的因素之一,故 C 正确;D.明矾溶于水可水解生 成氢氧化铝胶体,氢氧化铝胶体能吸附水中悬浮的不溶性杂质,沉降下来,达到净水的目的,但不能消除 水中 Cu 2+ 等重金属离子污染,故 D 错误。 2.A【解析】设每份铝热剂含 2 mol 铝,①能与烧碱反应生成氢气的物质只有铝, 2 2 22Al+ 2NaOH + 2H 0 2NaAIO +3H ,2 mol 铝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 3 mol 氢气,②铝先 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氧化铝和铁, 3 4 2 33Fe () + 8Al 4A1 0 + 9Fe ,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2 2Fe+ 2HCI Fecl + H  ,2 mol 铝与四氧化三铁反应生成 9 4 mol 铁, 9 4 mol 铁与盐酸反应生成 9 4 mol 氢气,③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的只有铝, 3 22Al+ 6HCl 2AICl +3H  ,2 mol 铝与盐酸溶 液反应生成 3 mol 氢气;所以 1 3 2V =V >V 。 3.B 【解析】A.向 FeBr2溶液中通入过量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溴单质,离子方程式为 2 -- 3 2 22Fe + +4Br +3Cl 2Fe +2Br +6Cl  ,故 A 错误,B.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少量 CO2,反应生成 NaHCO3其离子方程式为 2 2 2- -CO +CO + H O===2HCO 3 3 ;故в正确;C.向KI 溶液中加入少量硫酸酸化 的 2 2H 0 溶液, I被氧化为 2I ,其离子方程式为 2 2 2 22H + H 0 +2I + 2H 0    ,故 C 错误:D.将 Δ 3Fe(OH) ,溶于HI 溶液中, 3Fe(OH) 和H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其离子方程式为 + 2+ 3 2 22Fe(OH) +6H +2I 2Fe +I +6H 0 , ,故 D 错误。_210 4.C【解析】A.根据装置图,装置 A 没有加热,故烧瓶内的试剂可以是 4KMnO ,高锰酸钾与浓盐酸反应 的化学方式为 42KMnO + 16HCl (浓) 2 2 22KCl+5Cl +2MnCl +8H 0  ,A正确;B.制备的氯气 中含有少量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可用饱和食盐水除去,故根据装置图可知,装置 B 具有除杂和贮存气 体的作用,B正确;C.根据萃取原理,苯的密度比水小,故振荡 D 会观察到液体分层且上层显紫红色,C 错误;D.根据装置.C、D中的颜色变化可知,装置 A 制备出来的氯气与装置 C中的溴化钠反应生成溴单质, 将生成的液澳滴加到 D装置中,可生成碘单质,证明氯、澳、碘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D 正确。 5.D【解析】A.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属于贼性氧化物,而 2 2Na O 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2O , 因此不属于碱性氧化物,A错误;B. 2 2Na O 与水反应生成 NaOH 和 2O , NaOH 电离产生 Na ,溶液 温度不变,氢氧化钠溶液的溶解度不变,溶剂水减少,溶液中 n(Na ) 减少,B错误;C. 2 2Na O 用于呼 吸面具,是由于其与 2CO 反应产生 2O ,而活性炭用于防毒面具,是由于其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因此 两者原理不相同,C 错误 D. 262 g Na O 的物质的量是 1 mol,与足量水反应产生 2 mol NaOH,消耗 2 2 21 mol H O 78 g Na O; 的物质的量是 1 mol,与足量水反应产生 2 mol NaOH ,同时消耗 21 mol H O ,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相等,则所得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 正确。 6.D【解析】根据单质 D 为淡赏色固体,则 D 为 s 元素,A、B.C、D 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四种短周期元素, C、D 元素是同主族元素,则 C为 O元素;C、D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是 A.B 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的 3 倍,A、 B 元紫的原子序数之和为 8,戊为 0、S 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丁十戊→单质 D(淡黄色固体)+丙,其 反应方程式为 2 2 22H S+SO 3S +2H O  ,则 A 为 H 元素,B 为 N 元素,甲+乙→单质 B+丙,其化学方 程式为 3 2 2 28NH +6NO 7N +12H O 或 3 2 24NH +6NO 5N +6H O ,则甲为 3NH ,乙为 N 的六 种氧化物之一,不确定具体物质,丙为 2H 0 ,丁为 2H S ,戊可能为 2SO 或 3SO 。 7.A【解析】由题意可知,所得溶液中只含有 Na 、H 、CI 、OH ,且溶液星中性,溶液中只含 有 NaCl一种溶质,铝元素以沉淀形式存在,由电荷守恒可知溶液中 n(Na )=n(CI )  ),由钠元素、氯元素 守恒可得 2 2n(Na O ):n(HCI)=1:2) 1 1,则只要符合 2 2 2 3n(Na O ):n(HCl):n(Al O )=1:2:x,x) 1 为任意值均符合题 意。 8.D【解析】A.过程①“雷电作用”中氮气与氧气化合生成 NO,即发生的反应是 2 2N +O 2NO ,故 A 正确 B.过程③“固氮作用”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氮气被还原,故 B 正确;C.过程⑤中 2NO ;被氧化为 放电 3NO ,涉及的反应可能为 3 2 32N0 +O 2NO  ,故 C正确 ;D过程⑥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 3NO 被 还原,涉及的反应不可能为 3 22NO +12H N +6H Oz     ),因为此反应中只有元素化合价降低,没 有元素化合价升高,故 D 错误。 9.B【解析】A 当通入 Cl2的体积为 28L~5.6L 时,溴离子的物质的量只减少 0.1mol,说明当通入 Cl2 的体积 为 2.8L 时,溶液中还含有 I;所以当通入 Cl2的体积为 2.8L 时,只有 I与 Cl2 发生反应,故 A 正确。B 当通入 Cl2 的体积为 2.8L~5.6L 时,参加反应的氯气是 0.125mol ,被氧化的 Br 是 0.1mol , 2 22Br Cl =2Cl Br   反应消耗 0。05mol 氯气,所以一定还有 I与 Cl2 发生反应,故 B 错误。C 当通入 Cl2 的体积为 2。8L~5.6L 时,参加反应的氯气是 0.125mol,被氧化的 Br是 0.1mol, 2 22Br Cl =2Cl Br   反应消耗 0.05mol 氯气,参加 2 2Cl 2I =2Cl I   反应的 Cl2的物质的量是 0.075mol,参加反应的 I 的物 质的量是 0.15mol, 0.15a  ,故 C 正确。D.当通入 Cl2 的体积为 2.8L 时,只有 I与 Cl2 发生反应,消耗 0.25mol I,所以原溶液含有 I 的物质的量是 0.15mol 0.25mol 0.4mol  ;原溶液含有Cl的物质的量是 1.25mol 0.125 2mol 1mol   , 原 溶 液 含 有 Br 的 物 质 的 量 是 1.5mol , 原 溶 液 中 (Cl ) (Br ) (I ) 10 :15:14c c c   : : ,故 D 正确。 10.A【解析】设混合物中含有 x mol FeCl3,y mol CuCl2,在 FeCl3 和 CuCl2 的混合溶液中加人过量的铁粉, 分别发生反应: 3 2+2Fe Fe 3Fe   , 2 2Fe Cu =Fe Cu   ,x mol FeCl3 消耗 0.5mol Fe,y mol CuCl2消耗 y mol Fe,产生 y mol Cu,由于充分反应后溶液的质量没有变化,则消耗的铁的质量应等于生成铜的质 量,则 (05 ) 56 64x y y   ,解得 : 8 : 28 2 : 7x y   ,同一溶液中溶液的体积相同,物质的量之比就等于 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则原混合溶液中 Fe3+与 Cu2+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2:7。 二、选择题 11.C【解析】A.氧化硅不溶于水,不能一步生成 H2SiO3,故 A 错误;B.HCl 不是 Cl 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 的水化物,故不能通过反应 2 3 2 32HCl Na SiO =H SiO 2NaCl   说明 Cl 的非金属性强于 Si,故 B 错误;C. 硅胶作袋装食品的干燥剂,过程中只是吸收水蒸气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没有发生化学变化, 故 C 正确;D.硅酸盐以氧化物形式,根据活泼金属氧化物·较活泼金属氧化物·SO2·H2O 的顺序可知, 2 2 5 4[Al Si O3 (OH) ] 可改成 Al2O3·2SiO2·2H2O,故 D 错误。 12.CD 【解析】 A. 密度为 11.40g mL 、质量分数为 63% 的浓硝酸中 HNO3 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1 1 1 1 1000mL L 1.40g mL 63% 14.0 mol L 63g mL            ,故 A 正确;B 将铜镁合金完全溶解于浓硝酸中,向反应 后的溶液中加入 NaOH 溶液至离子恰好完全沉淀,生成的沉淀为 2 2Cu(OH) Mg(OH)、 ,由化学式可知 (OH ) 2 (Cu) 2 (Mg) 2 (0.046mol 0.069mol) 0.23moln n n       , 故 沉 淀 质 量 为 1 1(Cu) (Mg) (OH ) 4.6 g 0. 23 mol 17 g mol 8.51gm m m         ;故 B 正确;C.4480mL NO2 的物质的 量为 1 4.48L 0.2 mol 22.4mol L   ,336mL N2O4 的物质的量为 1 0.336L 0.015 mol 22.4mol L   ,令 Cu、Mg 的物质的 量分别为 x mol,y mol,根据二者质量与电子转移守恒,可得① 64 24 46x y  ,② 2 2 0.2 0.015 2x y    , 解得 0.046 0.069x y 、 ,故该合金中铜与镁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0046mol:0.069mol=2:3,故 C 错误; D. 离 子 恰 好 完 全 沉 淀 时 , 溶 液 中 溶 质 为 NaNO3 , 根 据 N 元 素 守 恒 可 知 3 3 2 2 4(HNO ) (NaNO ) (NO ) 2 (N O )n n n n  原 , 则 1 3(NaNO ) 0.1L 14mol L 0.2mol 2 0.015mol 1.17moln        , 根 据 钠 离 子 守 恒 可 知 , 3(NaOH) (NaNO ) 1.17moln n  ,则需要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为 1 1.17 mol 1.17L 1170mL 1mol L    ,故 D 错误。 13.AD【解析】A.氨极易溶于水,则采用防倒吸装置,E←C;制取的二氧化碳需除去 HCl 杂质,则 F→B, A→D,故 A 正确。B 装置 X 为除去 HCl 杂质,盛放的试剂为饱和 NaHCO3溶液,故 B 错误。C.装置 Z 中用于燥管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氨溶于水,发生倒吸,故 C 错误。D.实验开始时应先打开 Y 中分液漏斗的 旋转活塞,使溶液呈碱性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故 D 正确。 14.B【解析】A 由图可知,过程 I、Ⅱ中,起催化作用的物质是 2Mn(OH) ,故 A 正确;B.56g CaO(即 1mol) 溶于水,与水反应产生 1mol 氢氧化钙,但氢氧化钙微溶于水部分会形成沉淀,因此溶液中的钙离子数 目 小 于 236.02 10 个 , 故 B 错 误 ; C. 由 电 子 守 恒 及 原 子 守 恒 可 知 , 存 在 2 2 2 3 2 22S ~ S O ~ 4Mn(OH) ~ 8e ~ 2O   ,且两个过程消耗氧气,将 10L 上清液中的 2S  转化为 2 4SO ( 2S  浓 度为 1320mg L ),理论上共需要标准状况下的 O2 的体积为 1 3 1 1 10L 320mg L 10 g mg 2 0.2mol 32g mol            , 故 C 正 确 D 过 程 Ⅱ 中 2S  与 2 3MnO  发 生 氧 化 还 原 反 应 离 子 反 应 为 2 2 2 3 2 2 3 2MnO 2S 9H O S O 4Mn(OH) 10OH         ,故 D 正确。 15.A 【 解 析 】 Na2CO3 、 NaAlO2 的 混 合 溶 液 中 逐 滴 加 入 11mol L 的 盐 酸 后 , 首 先 发 生 反 应 2 2 3AlO H H O AI(OH)     ,a 曲线表示 2 2AlO  ,由图可知 2AlO 反应完毕时,加入盐酸 50mL,根据 方 程 式 可 知 , 1 2(AlO ) (H ) 0.05L 1mol L 005moln n       ; 2AlO 反 应 完 毕 时 , 发 生 反 应 2 3 3CO H =HCO   ,b 曲线表示 2 3CO  ,c 曲线表示 3HCO ;,由图可知,与 2 3CO  反应的盐酸的体积为 100mL 50mL 50mL  ,根据方程式可知, 2 1 3(CO ) (H ) 0.05L 1mol L 0.05moln n       ; 2 3CO  反应完 毕后,发生反应 3 2 2HCO H CO H O     ,d 曲线表示 3HCO ,由图可知,与 3HCO 反应的盐酸的体积 为150mL 100mL 50mL  ,根据方程式可知 3(HCO ) (H )n n  ;发生反应 3 3 2Al(OH) 3H =Al 3H O   , e 曲 线 表 示 Al3+ , 由 图 可 知 , 3Al(OH) 反 应 完 毕 , 根 据 方 程 式 可 知 3(H ) 3 Al(OH) ] 3 0.05mol 0.15moln n    [ ,该阶段加人盐酸体积为 1 0.05mol 0.05L 150mL 1mol L    。A.原溶 液中 2 3(CO ) 0.05moln   ,V1时溶液中碳酸氢根离子等于碳酸根离子为 0.025mol,由反应 2 3 3CO H =HCO   可知,需要盐酸为 0.025mol,盐酸的体积为 25mL,故 1 50mL 25mL 75mLV    ,由上述分析可知, 2 150mL 150mL 300mLV    ,故 1 2: 75mL:1300mL 1: 4V V   ,故 A 正确;B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M点 时溶液中 2 3CO  完全转化为 3HCO ,没有 CO2生成,故 B 错误;C.由上述分析可知,原混合溶液中的 2 3CO  与 2AlO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0.05mol:0.05mol 1:1 ,故 C 错误;D 由上述分析可知,a 曲线表示的离子方 程式为 2 2 3AlO H H O AI(OH)     ,故 D 错误。 三、非选择题 16.(1)NO、NO2(2 分) (2) 3 2 2 22NH 2O N O 3H O  催化剂 (2 分) - 2 33HCO+2NO H O 3Cl 2NO 5H     (2 分) (3)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至试管容积的 2 3 左右,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气体(2 分) (4) 2 3 23Cu 2NO 8H 3Cu 2NO 4H O        (2 分) (5)+2(1 分) 【解析】由化合价可知 X 为 NH3,Y 为 NO,Z 为 NO2,W 为 HNO2。 (1)从氮元素化合价变化的角度分析,如既有氧化性,也有还原性,则 N 元素化合价为中间价态,可 为 NO、NO2。 ( 2 ) NH3 与 O2 在 加 热 和 催 化 剂 作 用 下 生 成 N2O 和 催 化 剂 水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3 2 2 22NH 2O N O 3H O  催化剂 ;在酸性 NaClO 溶液中,HClO 氧化 NO 生成Cl和 3NO,反应后溶液呈酸 性,则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2 33HCO+2NO H O 3Cl 2NO 5H     。 (3)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硝酸和一氧化氮: 2 2 33NO H O 2HNO NO   ,一氧化氮是无色气体,二氧 化氮是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与水反应后气体压强减小,外界气压不变,所以外界大气压对水作用而使 水进入试管中,3 体积 NO2 转化为 1 体积 NO,所以现象为试管内液面逐渐上升至试管容积的 2 3 左右, 红棕色气体逐渐变为无色气体。 (4)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硝酸铜和 NO,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2 2 3 23Cu 8H 2NO =3Cu 2NO 4H O        (5)50mL 10.01mol L NaNO2 溶液中 1 4 2(NaNO ) 0.05L 0.01mol L 5 10 moln       ,10mL 10.02mol L KMnO4 溶液中 1 4 4(KMnO ) 0.01L 0.02mol L 2 10 moln       ,二者恰好完全反应时,设还原产物中 Mn 元素的化合价为 x,则 4 45 10 mol 2 2 10 mol (7 )x       ,解得 2x  。 17.(1)3(1 分) (2) 2 3 3 2 2NaAl(OH) CO 4HCl NaCl AlCl 3H O CO      (1 分) (3)①Fe2O3、Na2Al2Si2O8(2 分) ②NaHCO3(2 分) ③ 2 3 2Al O N 3C 2AlN 3CO  高温 (2 分) (4)①Mg2+、 2 3CO  (2 分) ② 2 1 4 33( )V V V V   (2 分) 【解析】(1)铝与氢氧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2 22Al 2NaOH 2H O 2NaAlO 3H     ,还原产物为氢 气,当反应转移 6mol 电子时,所得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为 3mol。 ( 2) 2 3NaAl(OH) CO 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氯化铝、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3 3 2 2NaAl(OH) CO 4HCl NaCl AlCl 3H O CO      。 (3)铝土矿(主要成分为 Al2O3,还含有少量 SiO2、Fe2O3等杂质),铝土矿中加人氢氧化钠溶液,SiO2 和 Al2O3 溶 于 氢 氧 化 钠 溶 液 溶 液 中 的 硅 酸 钠 与 偏 铝 酸 钠 发 生 反 应 : 2 3 2 2 2 2 2 82Na SO 2NaAlO 2H O=Na Al Si O 4NaOH    ,氧化铁不溶于氢氧化钠溶液,所以过滤得到的“赤 泥”为 Fe2O3、Na2Al2Si2O8 向偏铝酸钠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酸化得氢氧化铝沉淀,“滤液”主要为 NaHCO3溶液;氢氧化铝燃烧得氧化铝,氧化铝碳、氮气在高温下生成氮化铝,同时碳被氧化为 CO 。 ①根据上面的分析可知,“赤泥”的主要成分为 Fe2O3、Na2Al2Si2O8。 ②“酸化”时,通入过量 CO2与 NaAlO2 反应生成 3Al(OH) ,“滤液”的主要成分为 NaHCO3。 ③ 氧 化 铝 碳 氮 气 在 高 温 下 生 成 氮 化 铝 , 同 时 碳 被 氧 化 为 CO ,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2 3 2Al O N 3C 2AlN 3CO  高温 。 (4)加入 NaOH 至 V1 时,无沉淀生成,则表明溶液中含有 H+,由于 2 3CO  与 H+不能大量共存,所以溶 液中一定不含有 2 3CO  。V3~V4 段,加入 NaOH 能使沉淀完全溶解,则说明沉淀为 3Al(OH) ,不含有 2Mg(OH) ,从而表明原溶液中含有 Al3+,不含有 Mg2+;则 V1~V2 段,Al3+与OH 反应生成 3Al(OH) 沉淀; V2~V3 段,沉淀物质的量不变,则表明此段发生反应 4 3 2NH OH =NH H O   。因为溶液呈电中性,则一 定含有Cl。 ①由以上分析,可得出该溶液中定不含有的离子为 Mg2+、 2 3CO  。 ②V1~V2 段, 3 3Al 3OH =Al(OH)   ;V3~V4 段, 3 2 2Al(OH) OH AlO 2H O    ,以 3Al(OH) 为桥梁, 可得出 2 1 4 33( )V V V V   。 18.(1)关闭分液漏斗活塞,向最后支试管中加水至没过导管口微热圆底烧瓶,导管口有气泡冒出,停止 加热后,回升段水柱,则装置气密性良好(2 分) (2) 2 4 4 2 2Cu 2H SO ( ) CuSO SO 2H O   浓 (2 分) (3) 2 2 3 2 2 4SO Br 2OH H O SO 2Br        (2 分) (4) 232 6.02 10  (或 2 AN )(2 分) (5)1.78mol(2 分) (6)39:11(2 分) 【解析】(4)根据反应 2 4 4 2 2Zn 2H SO ( ) ZnSO SO 2H O    浓 和 2 4 4 2Zn H SO ZnSO H    可知,不 管生成 1mol SO2 还是生成 1mol H2 均需转移 2mol 电子,故有 1 22.4L(e ) 2 ( ) 2mol 22.4L mol n n     气体 ,故 转移电子数为 232 6.02 10  或 2 AN 。 (5) 118.3L mol 的 H2SO4 中含有硫酸的物质的量为 1 2 4(H SO ) 0.1L 18.3mol L 1.83moln    液 ;剩余硫 酸 的 物 质 的 量 为 1 2 4 1(H SO ) (H ) 1L 0.1mol L 0.05mol 2 n n      液 ; 消 耗 硫 酸 的 物 质 的 量 为 2 4(H SO ) 1.83mol 0.05mol 1.78moln   消耗 。 (6)锌与浓硫酸发生: 2 4 4 2 2Zn 2H SO ( ) ZnSO SO 2H O    浓 ,随着反应的进行,硫酸浓度降低,发 生: 2 4 4 2Zn H SO ZnSO H    ,生成气体为 SO2 和 H2 的混合物物质的量为 1224L 224L mol 1mol   设 混合气体中含有 x mol SO2,y mol H2,则发生反应 2 4 4 2Zn H SO ZnSO H    ,消耗硫酸物质的量为 y mol,则有 1 2 1.78x y x y   、 ,解得 0.78 0.22x y 、 ,所以 2 2(SO ) (H ) : 0.78 : 0.22 39 :11V V x y  : 。 19.(1)250mL 容量瓶、胶头滴管(2 分) (2) 3 3 2 3 4Fe 3NH H O Fe(OH) 3NH      (2 分) (3) 7 100%b a  (2 分) 偏大(2 分) (4)紫(1 分) 3 2+ 22Fe 2I 2Fe I    (2 分) (5) 2 4 2 22MnO 10SCN 16H 2Mn 5(SCN) 8H O        (2 分) 【解析】(1)操作 I 是将溶液稀释成 250mL,所以用到的玻璃仪器有 250mL 容量瓶、烧杯、玻璃棒、胶 头滴管。 (2)经氯水氧化后的溶液为氯化铁溶液,加氨水发生的反应为 3 3 2 3 4Fe 3NH H O Fe(OH) 3NH      。 (3)b g Fe2O3 中铁的物质的量为 g 2 mol 160g mol 80 b b    ,由于只取了 250mL 溶液中的 25mL,根据铁元 素守恒,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250mol 56g mol 780 25 100% 100% g b b a a       。氢氧化铁固体灼烧的 反应为 3 2 3 22Fe(OH) Fe O 3H O  ,灼烧过程中固体质量减少,如果灼烧不充分,会使所测氧化铁的质 量偏高,从而使计算出的铁的含量偏大。 (4)三价铁离子能将碘离子氧化为碘单质,四氨化碳能萃取碘水中的碘,四氯化碳层呈紫色,该过程的 离子方程式为 3 2+ 22Fe 2I 2Fe I    ;溴单质能将二价铁离子氧化为三价铁离子,所以又变成红色。 (5)向第二份中加入少量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红色褪去,说明高锰酸钾将SCN 氧化了,反应的离子方 程式 2 4 2 22MnO 10SCN 16H 2Mn 5(SCN) 8H O        。 20.(1)增大接触面积,提高酸洗涤效率(1 分) (2)将装置内的空气排尽,以免干扰实验(1 分) 关闭 K1,打开 K2、K3(1 分) 防止烧杯中的水 蒸气进入管式炉(1 分) (3)NaHCO3(2 分) 0.1 0.2a b (2 分) (4)ACN(2 分) ACN 表面呈碱性,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2 分) 【解析】(1)研磨的目的是增大接触面积,提高洗涤效率;为了防止放置过程中再次吸水,烘干后的 AC 应置于干燥器中备用。 (2)加热前应通入氮气,将装置内的空气赶走,以免干扰实验;关闭 K1,打开 K2、K3,打开电炉并加 热反应管;U 形管 b 内试剂 B 的作用是防止烧杯中的水蒸气进入管式炉。 (3)能和酚羟基反应的有 Na2CO3、NaOH;能和羧酸反应的有 Na2CO3、NaOH、NaHCO3,所以测定羧 基含量用 NaCO3 标准溶液;根据 3 2 2NaHCO HCl NaCl CO H O     可知,剩余的 3 3(NaHCO ) (HCl) 0.1 10 moln n b     ,根据 3 3 2 2CH COOH NaHCO CO H O CHCOONa     , 3 3 3(CH COOH) (0.05 0 0.1 10 )moln a b       ,羧基含量为 3 3 1 1 3 0.05 10 0.1 10 mol kg (0.1 0.2 )mol kg 0.5 10 a b a b                。 (4)根据图像可知,ACN 苯酚剩余率更少,降解更多,因为 ACN 与 AC 的 pH 相比,ACN 表面显碱性 有利于双氧水分解产生羟基。

相关文档